玩創校長:在下一次停課前復課

不經不覺,新冠肺炎已與我們相處了一整年,在這一年間,無論你是教師、學生或家長,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一起走上了最不容易的一年:教師要忙着研究如何在家和學生上網課,一方面要和其他教師們共同備課,網上處理學校行政事務及評估安排;學生每天都渴望回校,上實體課求知識、學問當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與同學之間實體見面、暢談及玩耍更為重要;家長更不容易,除了應付疫情帶來工作上的改變,疫情初期,還要去搶口罩及清潔物資,更要照顧困在家中,無法上學及無法外出放電的子女起居飲食,多重壓力纏身,實不容易。 近日疫情漸趨穩定,在農曆新年前,教育局也宣布了復課的安排, 學校三分之一的學生可以回校上課,如果學校想讓所有學生回校上課,則需要全體教職員作14日為一周期的新冠肺炎檢測。相關消息發出後,教育界有不同的迴響,有的表示歡迎,因為可保障學童的安全,但亦有認為把責任綑綁在教師身上。 回看過去一年,香港在2020年6月及9月都有兩次復課的經驗,和其他國家及城市復課的操作相近,過去我們也是按以下兩個條件決定復課:1. 當時市面是否有充足的衛生防禦裝備?如果有,便可以考慮復課;2. 當時新冠肺炎在社區爆發率是否回復平穩水平?學校會否成為爆發點?今次香港有條件再次復課,但教育局加了新條件,就是要求全體教職員做新冠肺炎檢測,看來是要讓保護機制更加擴大,減低教師之間在教員室內發生交叉感染, 好讓師生在一個更加安心的環境下復課。 今次學校有不同的復課操作,部分學校繼續維持停課,讓所有師生在家中繼續上網課;也有些學校只讓三分之一、而且是高年級的學生回校上課;部分學校同樣只讓三分之一學生回校,但是輪流讓不同級別上學,好使所有學生都有機會回校上課;當然,有些學校全體教師都願意檢測,便可讓全體學生回校上課了。 保護孩子 亦需平衡學習社交 無論校方安排如何,也帶出「可回校上課」的信息,不過,這亦為某些家長帶來煩惱:這一刻,我應否讓孩子回校上課?我從觀察中,發現有兩類型的家長:有一批家長,在疫情期間從來沒有讓子女外出,保證他們不會有任何機會接觸到感染源頭;亦有另一些家長,替子女做好足夠的保護措施後,仍然會維持一定的社交生活,如朋友及家人聚會,也會到郊外遊玩,甚或在康體處所或主題樂園重開後,讓孩子放放電,玩一玩。 家長如何面對疫情,是沒有對錯;學校提供復課的選擇,家長是否讓子女回校上課,也是沒有對與錯的分別。因為子女就是父母最寶貴的小禮物,但如何保護孩子免受疫情影響之餘,也可平衡學習及日常社交生活,這就要考驗家長的智慧。說到尾,不同時代都會有不同的衝擊,可預視的將來,肯定有更多不穩定的社會、經濟及氣候狀况,重要的,不是父母能為子女擋多少,而是如何陪伴他們,一同攜手渡過人生的每一個難關。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成長於2020孩子的得與失

新的一年來臨了,萬象更新,總覺得新一年會有一個新開始。但回顧2020年,香港人經歷了非常特別的一年,既有人禍,亦有天災;學生們也體驗了一個不一樣的學年,他們的學習歷程,並不是在校園裏上課學習,或小息時與同窗快樂相處,反之,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大家都各自留在家中,斷斷續續隔着熒幕上課接近一年。究竟這一代的學生,在成長路上,失去和得到的是什麼? 失去團體學習經歷 很多人認為回校上課,就是「讀書」、「聽書」,學習知識。說到學習知識、技能及培養正確態度,學生通過網課或教學短片,一樣學習得到,所以儘管停止面授課,學生並不會因此學不到知識。但學校其實還發揮另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讓小朋友能夠與同齡的同學相處。當中無論簡單至小息時與朋友分享食物,又或與同學衝突發生口角,都是他們體驗與人相處的社交經驗。 香港家庭,一般只有一至兩個孩子,他們停課留在家中,照顧者往往都聚焦在這班小豆丁身上。小朋友喊肚餓,就給他們吃;孩子一句要上洗手間,大家便讓路給他先去。但現實世界,無論是學校的日常安排,或其他群體活動,都不時要等待、要輪候。例如去餐廳用膳,我們需要耐心等候廚師烹調、侍應端上食物;上商場洗手間也需要排隊。 2020年,雖然有些時間可恢復面授課堂,但只得半天,有很多看似簡單的群體活動都無法如常進行:2020年度的小一學生仍未試過在禮堂與全校同學一起坐下,學習以莊嚴的禮儀,參與一次開學典禮;學校的運動校隊代表,幾經努力練習,仍未有機會背負着學校的榮譽,參與學界比賽。成長在2020年的孩子,的確缺失了很多團體的學習經歷。 得到更多親子活動時間 但另一方面,雖然孩子在2020年失去與家人到外地旅遊的機會,但正正一家人所有假期都留在香港,省下來的交通時間,反而可有更深入的親子時間。香港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概念,總是集中在「活動」,要找一件事情來「做」,或找一處地方來「去」。但疫情卻間接幫助大家扭轉了這個想法,沒有「活動」、沒有地方可去,家長反而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坐下來,傾談彼此想法,又或玩桌遊、砌拼圖,這些都是香港家長一直忽略的親子空間。 很多家長都覺得2020年孩子用電腦、拍片等技巧高速地進步,我會視之為「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這正好讓大家探討「學習」其中一個重要的原意:裝備下一代,解決未來問題。經歷過2020的孩子,更應體驗到「戴口罩」、「社交距離」、「限聚令」為人們生活帶來的問題。只要家長及學校配合適當的安排,便可讓孩子學習如何解決人類的問題。 以我的小二兒子為例,當我和他商討後,他的科學實驗專題便選擇以「製造新環保外賣餐盒」為題,研究如何用牛奶提煉出「酪蛋白」,並親自用牛奶做出一隻餐碟。雖然做出來的「環保餐碟」硬度、外觀、製作費用等完全不切合巿場標準,但我看重的,卻是他解決社會問題的視野,這亦正是要經歷過人禍天災的一代才能學習得到的。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趁聖誕教導孩子正確消費觀

每年的12月,當一家大小在璀璨的聖誕燈飾下享受天倫,在夢幻繽紛的佈置下,期待着聖誕節的來臨時,另一邊廂,各大商場及店戶亦出盡渾身解數,力谷聖誕銷情,不斷鼓勵大家購買禮物,給身邊人傳遞愛意。或許你也正在煩惱為孩子選購什麼聖誕禮物,這亦是給予我們作為父母或師長一個好機會,趁機教導小朋友正確的消費價值觀,那就是將要購買的,究竟是「需要」,還是「想要」。 是「需要」還是「想要」 「需要」購買的物品,明顯是我們的日常必需品,可能是替換一些更好質素,或更具效能的產品。家長為子女選購這類物品時,不妨向他們解釋購買的原因,以及教導孩子先在網上比較相同功能及性質的產品,讓他們從小明白到,廣告只能作資訊參考,在決定前,必須作「性價比」, 因為產品定價往往與品牌或廣告代言人掛鈎,所以不一定高價格就是好品質,有時低價格也買到好的產品,要當一個精明消費者。 玩具店是孩子的王國,但每次經過,不難發現,總有一兩個擦着紅眼睛的小朋友在扭買玩具。父母要處理這類情况,便要教導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想要」的東西,不一定是「需要」的東西。有時是因為個人的興趣或喜好,甚至乎是因為滿足心靈的需要,明明已有足夠的,但想要更多。這裏不是否定給孩子購買一些「想要」的玩具或產品,而是希望孩子可學習適當的期望管理。 冷靜3天 通過努力換取 當孩子提出「想要」的東西,家長不一定要即時滿足他們,反倒過來讓孩子先解釋為什麼想要這樣的產品。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先冷靜3天,就像現在坊間美容公司提出的「冷靜期」一樣(媽媽們一定知道),3天之後孩子仍然想要的話,父母可以給予孩子一些任務清單,如做好功課、自己檢查書包、考試或測驗成績很好、主動做家務等,讓孩子為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努力,灌輸儲蓄的概念,讓他們明白到「想要」的東西,是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用儲蓄來換取的。 向有需要的人共享資源 上述兩點,或許很多父母已經做到,在此我想提出一個更加高尚的價值觀,就是向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的有餘。我認為家長應讓孩子從小就明白到,今天他所擁有的,是上天給予的祝福;當你擁有充足時,其實可撥出一部分,向有需要的人共享資源。 父母可協助小孩建立習慣,在每年聖誕節也撥出儲蓄的一部分,為曾經幫助過他、關心過他的人表達一點心意,又或是捐助社福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雖然孩子能送上的金錢不多, 但如果能把這個價值觀帶給下一代,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美好。 最後,聖誕節來了,媽媽們也不要忘記為丈夫們獻上一點心意,可以考慮送一部PS5 router給辛勞的爸爸們,因這是他們上網「需要」的。(寫給我太太的,有同感的爸爸們也可以分享本文章)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2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交通燈的出現

當你步出家門,踏足街道,必然會見到交通燈。交通燈的角色很重要,不論行人、司機,都需要依靠它的指示,來幫忙橫過馬路或行車。但可有想過,昔日香港還未有交通燈的時候,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呢? 100年前的香港,車輛流量不多,交通不算繁忙,要管理交通,最簡單的,便是以人手方式處理。在1920年代,交通警以手杖及手號來指揮較繁忙的十字路口的汽車往來。後來,為免交通警日曬雨淋,於是設立交通亭,讓交通警可站在亭上指揮交通。隨着科技的進步,到了1950年代,小部分的交通亭增設了由人手操作的燈號,交通警可按當時的路面情况按動不同的燈號。雖然科技優化了交通亭,但在那個年代,交通警對路面管理的智慧及經驗,仍然是每個交通指揮點的核心。 時代巨輪一轉,到了香港的1960年代,所有交通亭已完全被全自動、不經人手操作的交通燈全面取代,交通亭在香港的歷史任務正式告終。這批電腦控制的交通燈,24小時運作,不需要進食,不需要去洗手間,不需要輪班,也不需要休息,基本上並不會犯上任何人為的失誤。那麼,過去40年一直在交通亭上付上了自己一生青春、盡心盡力為香港市民指揮交通的交通警,有天赫然發現自己的專業,竟被一條交通燈柱所取代,究竟他們會否抱怨科技奪取了人的工作?還是會不停反駁新科技不及人手的好呢? 人類經驗智慧 融入科技 了解過交通燈的歷史,不妨又看看今天教育與時代新常態的關係。經過這次世紀疫症,相信香港每個家長及教師,也經驗過何謂停課不停學,學生如何利用科技在家中遙距學習、進行活動。如今應用資訊科技在教學上,已經與「新常態」這個名詞混為一談。很多人都認為,教育新常態,就是指把平板電腦、不同的網上平台及系統應用於學生之上,把教育變革推在科技的尖端。 經過10個月來全港大規模的線上學習後,我深信教師和家長都會發覺,單單把教育放在科技上,並不是今天孩子所需要的,這樣發展下去,我們的孩子就像當年手動控制交通信號的交通警,當有更先進的自動化科技出現時,我們的下一代便會被取代。事實上,今天時代所需要的,並不是眼前最新的科技,而是要發揮人類智慧及經驗的傳承。像今天的交通燈,其實是把交通警對交通管理的敏銳及經驗,轉化成程式,編進整個香港城市每一條交通燈的程式裏,讓各交通燈能自動指揮交通,促使香港能成為一個更安全的城市。 今天,香港街道上已經找不到任何的交通亭,只有在香港山頂甘道的警隊博物館內才可以看到。或許在50年之後的歷史博物館中,也會放置一些2020年疫情下,香港學生利用平板電腦在家中上Zoom課的展品,來紀念這個年代的香港。但不管時代怎變遷,「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承先啟後」,就讓我們一起努力,與孩子一起創造更美好的將來。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取消呈分試 比取消科舉更難

隨着教育局在8月31日開學前一天,宣布9月中旬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復課安排,看來第三波疫情較為穩定了。教師、家長及學生們一邊忙着網課,一邊預備9月尾的復課,繁忙生活不可開交。回顧這一波的疫情停課安排,最令我難忘的,莫過於如何處理去年小五,即今年小六學生的呈分試安排了。 呈分試對小學生之重要,在於這合共3次考試的成績(小五一次、小六兩次),會經就讀學校呈報上教育局,作小六生中學分配學位之用。今年6月第一輪復課之時,小五生正接受第一次的呈分試,但疫情之後突然惡化,教育局亦宣布停課,導致不少學校的呈分試考了一半都需要取消。作為學校,當然會收到不同家長的聲音,有的說應該及早取消,以免學生在上課途中,或在學校人群聚集時交叉感染;有些家長則認為,無論如何也應該讓學生完成呈分試,好讓大家的精神壓力不要這麼緊張,更不用在整個暑假中,家長也要和學生繼續溫習呈分試的內容,令整個家庭都喘不過氣來。 改變既定系統規則 帶來什麼衝擊? 大家平心想想,討論疫情期間應否繼續呈分試,其實難有對錯定斷,意義不大;更值得反思的是,假如香港真的因疫情或其他情况,需改變一些既定的教育系統及規則,例如取消小一入學、呈分試、中學文憑考試(DSE)的話,會帶來怎樣的衝擊? 家長由孩子3歲開始,便為他們報讀面試班,經歷多次的模擬練習,為的就是要準備K3的小一面試,升讀心儀小學;小五生花了幾年時間,無限做補充練習,每天放學趕去補習,為的就是要面對呈分試,考進心儀中學;到了中學苦讀6年,來到中六最後一年面對一次定生死的DSE。如要取消的話,我們的年輕人又如何進入大學? 教育本質 需與時並進 人類歷史總是在重演,起源於隋代的科舉制度,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同時讓取得了功名的讀書人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隨意對其用刑等,給予讀書人改變人生及家庭命運的一個重要機會。不過,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並非因疫情緣故,而是歷年來一直沿用「四書」、「五經」、八股文出題,內容太「離地」,為人所詬病。最後經袁世凱奏請慈禧太后後,在1905年以光緒帝名義廢除了科舉。從這個歷史片段可見,教育的本質,必須與時代接軌而作出交替的變化。 「書中自有黃金屋」這句由小念到大的說話,又是否反映着我們的華人文化,一直視教育為「脫貧手段」?科舉制度的興衰告訴了我們,假如時代不斷變更,新常態不斷交替,教育制度其實必須與時並進,並為世界而隨時改變。如果香港人所關心的「教育」,只剩下一關又一關的考試,卻失去了預備孩子進入未來的責任,我們的下一代又會變成怎樣呢?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0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如果9月繼續停課……

看看今天香港的疫情,大家心底裏也不禁問一個問題:9月真的能復課嗎?萬一疫情持續,為了學童安全及防止社區爆發,學校仍然需要停課,究竟學生的學習生活會如何?疫情的新常態已經來臨,我們作為教師及家長的,應該在心理上作好準備。我們大膽來幻想一下,若新學年仍然停課的話,學生及學校的運作會如何。 學術教育:網上教學問題小 一般而言,學習可以分為學習「知識」、「技能」和「態度」3方面。如果新學年仍然停課的話,我相信,全港學校、教師都應該重啟網上學習,貫徹停課不停學,把課程進度、教學內容,透過Zoom、Cisco Webex或Microsoft Teams等視像會議系統,讓孩子在家中學習。學生功課亦可以透過網上電子方式或實體交收,讓學生收到教師的批改及回饋,讓學習得以繼續。假如新學年繼續停課,學生在學習知識及進度方面,問題應該不大。 德育教育:家長須出一分力 然而,我們要知道,學校其中一個重要的存在目的,是培訓學生全人發展及成長。學生除了學習學科知識外,亦要培養正確良好的態度。學校的德育教育,一般通過周會、服務、生命教育課,以及班主任日常與學生接觸等,去教導孩子正面的人生觀。這類型的教學活動,要在網上實踐相當困難。 事實上,要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並不是把「誠實」抄寫5次便學會,學生必須通過與人相處,實際地體驗及經歷。如果9月真的未能復課,我深信便要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下多點工夫。我也建議學校多在網上替家長安排相關培訓,好讓家長參與這部分的全人教育。尤其香港整個社會都處於負面氛圍,家長在疫情中更應負起這個角色,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人生觀。 師生關係:網上面見認識新教師 對比起上一個學年在農曆新年後才停課,新學年的情况完全不同。因為在上一個學年,學生至少還有半年時間上實體課,有跟教師及班主任親身相處過;但若9月新學年繼續停課,他們未見過新教師一面,便要馬上展開網上學習,由於師生認識不深,教與學都未必理想。那麼,學校或需要考慮安排兩個學年各科目的教師要有緊密交接,又或在開課之前,讓各科教師與家長在網上面見,好讓新學年的教師更理解個別孩子的學習需要,「復課」更順暢。 朋輩社交:安排網上學生互動時段 如果家長仍記得自己小時候的校園生活,與同學之間的相處應該是最深刻的一環。試想想新學年和你同一班的同學,部分素未謀面,各自在家中學習,同學朋輩之間,頓變成一種奇怪的關係。當然我們無法突破疫情社交距離的困難,也不應該強求孩子在疫情中仍然保持與同輩接觸,但學校亦可考慮,除了網上學科課程外,也可安排網上學生互動時段,讓教師替同學們設計一些互動環節,至少讓他們有討論及互相合作等活動,保持學生之間的溝通及交流,盡力補回無法面對面相處的時光。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4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香港家長的「變態」

先旨聲明,本文所指的「變態」,所講的是生物學上的「變態」(metamorphosis),是指一種生物在出生或者孵化後,通過細胞繁殖和分化,產生顯著相對的形態或結構上急劇變化的過程。一些昆蟲、兩棲動物、甲殼動物會經歷這「變態」的過程。更重要的,「變態」是筆者就讀小學時,學習「科學」科時經常講的「小學雞」無聊笑話。 幼稚園、小學、中學及大學的家長,是一群輪替的群組。孩子就讀幼稚園3年後,家長會變成小學家長,6年後便成為中學家長,中學畢業之後,便成為大學的家長。隨着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長,家長因此而在學校裏改變角色及身分,對孩子教育的需要及意識形態,亦會隨之而變更。 回帶一看,大約在2000年左右開始,香港大部分媒體或市民心目中,香港的家長總是把補習、操練看成學習的全部,因此萌生「虎媽」或「虎爸」等稱號。20年後的今天,這批家長的孩子大概已經完成大學階段,正踏足社會工作,在經歷天災人禍的香港,展開了人生的新一頁。如果我們仍以「怪獸家長」來看待今天的家長,的確有點不公平,因為昨天的中小幼家長已輪替了,但上一批家長的獨有氣氛及想法,又是否會「傳染」到今天的家長? 傷痛中體會成長苦與樂 無論時代如何轉變,「家長」這角色總有亙古不變的價值觀,例如眠乾睡濕關心子女的成長、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等,這就是所有生物物種作為父母的天職。大家不妨思考一下甲蟲的一生,來看看家長能否「變態」。甲蟲是鞘翅目(Coleoptera)昆蟲,算是演化層次比較低等的生物,簡單的說,是一種6隻腳的動物,其口器為咀嚼式,成蟲體軀堅硬,一般具有4片翅。甲蟲屬於完全變態類昆蟲,也就是說甲蟲的一生必須經歷卵、幼蟲、蛹、成蟲4個階段。 多數的甲蟲,整個生命大約只有1至2年的時間,成蟲生命都很短暫,幼蟲期多半比成蟲期多出幾倍以上。好幾年前,我的一個學生送贈了一隻獨角仙幼蟲給我飼養,獨角仙的幼蟲期長達10個月,好不容易才把牠養到化蛹,眼看到未羽化的獨角仙從蛹的背面裂開,先是頭部鑽出,然後不斷的擺動身體來掙脫蛹殼,蛻去蛹殼成為一隻外形威武的獨角仙。當獨角仙從痛苦中變態為成蟲後,牠的一個月生命亦開始倒數。獨角仙的一生剛好是一年,成長至成蟲後的生命唯一目標及價值,就只是生育下一代,讓生命傳承下去。 傳承堅持的價值觀 生命的藝術在於成長。作為今天的家長,我們生兒育女的價值必然遠超於單純的傳宗接代。或許我們一生人的歷練與成長,總會從各種傷痛中銳變成今天的自己。我們這兩年在香港經歷了的人禍及天災,這些傷痛就像破繭前的掙扎,讓我們更體會到成長的苦與樂,更領略到生命成長不同階段的意義,重點在於我們能否自我「變態」,也許家長「變態」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所堅持的價值觀,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教育新常態

「新常態」來自經濟學術語,所謂「常態」,簡單來說就是正常狀態;「新常態」,就是經過一段不正常狀態後重新恢復正常狀態,但又回復不了之前的「正常狀態」。2019的新冠病毒疫情雖然在下筆之時仍未過去,但我們已可預視香港人的日常生活、經濟活動、工作模式、學生學習已進入了「新常態」。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注重衛生;網購App已成功放在煮婦們手機的第一頁;在可行的情况把要出門的會議改成網上會議;「停課不停學」的網上學習快速推動,小一學生也會登入超過5個平台作不同的學習活動。 「新常態」一詞雖然是新出現,但所表述的社會狀態卻是反覆出現,人類社會歷史就是從常態到非常態再到新常態中發展,每當一項新的科技,或重大的政局變改或戰爭出現,新常態必然會出現,問題只在於新常態出現的速度,以及我們對目前常態的倚賴度。 知識載體改變 出現新常態 「教育」的意識形態總不會離開「知識載體」,歷史告訴我們,遠古人類習慣把資訊記錄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後來有人為了更易收藏及攜帶資訊,於是把文字記錄在竹簡、木牘及縑帛之上,成了「冊」、「典」及「卷」,出現當時的「新常態」。發展到東漢的蔡倫,他發明了造紙術,這項突破的「高科技」發明改變了整個資訊保存的方法,又再一次出現人們讀書的「新常態」。我們於學校內,以紙筆為主的教學用了1900多年後,今天學校因疫情停課無法在校內派發工作紙,改用網絡上下載功課及教材,「教育新常態」又再次出現。 上述「知識載體」改變出現時,總會有「舊常態」的持份者會以不同的原因及理由,反對「新常態」的出現。如1940年代原子筆出現在香港時,一直用毛筆教學的書室及「卜卜齋」教師也會認為原子筆是「寫壞手」。 經歷4個月的停課,香港學生嘗試了以電子的方法學習新知識,只要教師把教學資源放上網,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以自己的學習進度,按個人生活的時間表來學習知識。如學生已掌握該課題,可以跳過教師教學,直接去完成教師給予的功課;如果學生對該課未能完全掌握,也可按自己的進度,重看教學短片,或尋找更多網上教學材料,按自己的學習需要來學習。經歷這樣主動及個人化的學習後,學生真的能夠返回課室,以一名教師對着30個不同學習需要學生的方式,以單一教學課題的方法來學習嗎? 料未來更不穩 伴孩子面對衝擊 我們雖然不是未來學者,但未來是可預見的,就是更加不穩定,會有更多天災人禍,有更加多「新常態」出現。作為今天的父母及教育工作者,如果我們以固有的思維,來面對孩子的未來,只會收窄下一代發展空間。每一次「新常態」的出現,如有更多持份者協助來把稜角磨平,不但可以穩定變革時的衝擊,更能發揮時代給予我們的責任,陪伴下一代成長。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互供互給

中國人一直有一個傳統的美德,就是教導人要「自供自給」,意思即在自己努力的範圍之下,先去掙取自己生活所需,然後供應給我們的父母及子女,這正是努力工作、凡事親力親為的香港奮鬥精神。在疫情期間的新聞、社交平台及即時信息群組中,孩子總會見到世界的現實:一條極長的人龍在藥房排隊購買清潔用品、小市民用衝搶籃板球的方式來搶購紙巾、基層長者在電視訪問中因着排隊取口罩而流下男兒淚……作為今天的教師及父母,你又會如何與孩子們解釋? 孩子創作歌曲 分享簡單道理 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作為教育工作者及父親,最近怎與兒子在現實中上了一節「生命教育課」。自農曆新年宣布停課以後,基本上,每一天我也和校內其他校長團隊(德萃校長團隊有4人)在校舍裏工作,安排不同的校務,但因為我們的子女亦需要有人照顧,所以,我們有時會把孩子安排在不同的同事家中,又或者在校舍內作網上學習或玩耍。記得當天是2月23日,我跟兒子Sherlock,以及馮鑑邦校長的兒子Rio分享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當城市已經不能自供自給時,解決的方法並不是爭奪或抱怨,反過來應該將我們能力範圍所擁有的,與有需要的人分享,這便是為城市走多一步,解決眼前不足狀態的最佳方法。 本來我也是不以為意的與他們分享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接着當日的下午,這兩個小子竟然自發拿起結他及樂器,自己創作起歌曲來,並為這首歌曲填下第一句歌詞:「當不能提供所需給我們城市,讓我們來分享彼此的所有。」我和馮校長聽了他們的創作,只是問了他們一條問題,就是「你們想怎麼樣」?他們簡單地回答說︰「想藉着創作這首歌曲,一方面鼓勵香港人,另一方面想把這簡單的『互供互給』道理告訴香港人。」 相爭致缺乏 互供成就夢想 其實,他們還想這首歌曲能有認真的編曲,以及能製作成音樂錄像MV放在不同的平台,甚至大膽地希望這首歌曲能在電視及大氣頻道中播放。每當孩子有這樣天馬行空的說法,我們作為家長,可以有100個原因否定他們的可能性,但因為我和馮校長也相信,成就孩子的夢想,就是我們能為孩子可以做的事,於是便告訴他們︰「不如試一試吧!」 就是這樣簡單的一首小小歌曲,我們便用電話錄製下來,上載到社交平台與不同的人分享,並希望有不同的專業人士,能協助這兩個小子編曲及製作音樂錄像。奇蹟就像很多網絡故事一般發生,有專業的音樂人,主動聯絡我們,說可以協助編曲及錄音;亦有專業的影像製作團隊及機構支援這兩個小子完成拍攝MV的小夢想,之後更有不同的電台及電視台聯絡,在他們的節目中分享這兩個小孩原創的音樂及錄像。 這兩個小子的故事告訴我們成年人什麼?「五餅二魚」是一個無名小子願意付出自己所有,最終卻成就了一個神蹟。讓我們成年人也明白到,在互相缺乏時,相爭,必然導致缺乏;反之,互相供應,便能成就夢想、看到關愛!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 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

玩創校長:寫給仍然熱愛抱怨的你

2020年,相信是每一個香港市民不能忘記的一年,我們先經歷人禍,再經歷天災,「抱怨」、「責罵」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  特別對於教師來說,大年初一收到停課消息,必然一聲嘆氣,一來要立即拍片讓學生在家學習,二來又要撰寫不同的停課安排通告,更要不斷修訂已經密密麻麻的校曆表,把預先安排了的活動又再重新編排,重重複複,沒完沒了。  對家長來說,初一收到停課消息,更加晴天霹靂,因為要讓孩子留在家裏學習!平日能在學校完成的學習活動和功課,一下子教師藉網上方式把責任轉嫁給家長;雙職的家長更加煩惱,在疫情中同時要面對自己工作帶來的種種挑戰及壓力,放工後更要到處搶購口罩撲紙巾,回家更要花時間與孩子追回日間的學習進度,把生活及工作壓力雙重提升。  抱怨無助解決問題 關愛團結渡難關 說到這裏,不如我們繼續抱怨吧,繼續把負能量投射在你的家人、同事、教師的身上吧!「抱怨」,真的可以解決問題嗎?  我認為,要面對困難及挑戰,只有正能量,只有關愛才能團結起來,共同面對困難。因我深信,無論你是教師、家長,或在城市擔任任何崗位,在最困難的的日子,大家只要把自己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分享及貢獻出來,或把關愛帶進你能夠接觸到的人,這比單單抱怨更能有效面對香港現在的情况。 當筆者收到停課通知後,先把自己的教學同工全部安排在家裏工作,並按不同教師的科目年級編排及分配好在家工作的時間表。所以在年初四的時候,我們已經可以把學生在家學習的時間表通知家長,讓孩子能夠在家中繼續學習。基於以上的操作,筆者的學校70名教師,齊心合力每人平均製作5至6條教學短片,合共提供超過400條短片,可說是把整個月的小學課程都製作出來了。 當完成了筆者自己學校的工作編排後,我們又在想,香港是否每一間學校也能提供完善的上網學習資源給予學生使用呢?所以我在年初六,聯同社創家黃岳永,致電給台灣著名教育家葉丙成教授,請他把其中一個網上學習平台免費給予香港所有學生在停課使用,並聯同香港多間教育公司,組成強大的學校支援服務團隊,免費共享超過1萬道學習題庫。在我們公布4天以後,便有400多間中小學、合共申請了25萬個學生戶口,讓學生能在停課期間免費使用。 在疫情持續大概半個月以後,我們想到服務學校的教師團隊中,有很多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外籍教師,他們離鄉別井,來到香港,為的就是服務香港的學生。但在今天的疫情下,他們能買到所需的日用品嗎?他們能夠知道在哪裏排隊可以購買清潔用品嗎?當我們想到這裏,筆者學校的4名校長,便自發走到藥房、超級市場、街市等購買所需物資,並在兩天內,親自駕車把抗炎小禮物包送到每個教師的家門口。雖然禮物只是一件小小的心意,但重點就是讓關愛流動到我們身邊能夠關心的人。 從我以上的小小個人經歷,看似是兒時日本卡通片的口號——「勇氣、團結、友情」,卻是今天香港最需要的價值,用來一同面對今天的挑戰。 文:朱子穎(德萃小學及漢師德萃學校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 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