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導航:不再迷「網」——家長管教之道

筆者是一名駐校社工,曾聽過家長說:「我唔買手機畀個仔用係有原因嘅,我寧願個仔呢世憎我,都唔想畀手機搞到佢DSE考得差。」 這番話可見家長為了子女發展的用心良苦,甚至被子女憎恨也在所不計,但以親子關係作為代價又是否值得呢? 强硬禁止 無法建立好習慣 網絡發展一日千里,筆者就讀初中時仍然使用重如「磚頭」的舊式手機,沒有上網功能,甚至連彩色屏幕也沒有;但現今的孩童從小就有機會接觸電子產品。應否以手機作為安撫孩童的電子奶嘴?如何限制子女使用電子設備?何時才該讓子女擁有第一部智能電話?相信這些都是令每個家長苦惱的課題。事實上父母該接受現時子女身處的年代和以前已截然不同,他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子用品,例如需要透過社交平台結識新朋友,將有趣的帖子及短片轉發給朋友,製造交流話題,藉玩手機遊戲來減壓及娛樂,在網絡世界汲取書本以外的跨學科知識。無理地禁止他們使用電子用品,不單無法讓子女建立良好的使用習慣,甚至會破壞彼此寶貴的親子關係。 5個技巧 尋求共識 互聯網的眾多好處,讓青少年趨之若鶩實屬正常。家長如只用強硬的管教方式禁止子女使用手機及電腦,只會惹來反感,家長宜理解並尊重子女使用電子用品的理由及權利。畢竟踏入初中,學生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協商及尋求共識才是雙贏之道。 使用電子用品上,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親子雙方皆大歡喜呢?家長不妨參考以下小技巧: 1. 鼓勵子女與他人有線下交流,如參加實體活動或與朋友外出 2. 以開放態度與子女協商,一起訂立使用電子用品的規則,如限制睡前和用餐時使用手機等,避免過度沉迷 3. 家長宜與子女作科技以外的互動,如外出活動或一起玩桌上遊戲 4. 子女會學習及模仿父母,因此父母應以身作則,適度使用電子用品,避免子女「有樣學樣」 5. 父母可教導子女,如遇上網絡欺凌或騷擾,可向家人、社工、教師反映,不需隱瞞不快經歷 電子用品及互聯網是一把雙面刃,可為親子關係及子女成長帶來正負面影響。運用得宜,可收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反之,則令彼此關係更緊張,形成更多衝突。但家長不需妖魔化電子用品及互聯網,像是遇到洪水猛獸般避之則吉,學習如何教導子女正確運用,才是正道。 文:黎正亮(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1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兩代育兒 學新知識建新共識

頌恩跟丈夫是雙職家長,他們就讀小學的兒子嘉雋由外婆日間照顧。嘉雋為人好動,每天放學後都渴望到公園玩耍後才回家做功課。然而,嘉雋每到公園便不願離開,婆婆每次都要耗費心力,才能帶嘉雋回家。在輔導室討論教養困難時,頌恩表示由於嘉雋比較活躍,每天晚上回家跟功課難度很高。曾經有專家建議,每天能給予孩子一些時間去活動(放電),能幫助他們更好專注。可是帶嘉雋去公園是婆婆最頭痛的事情,因為他總是不肯離開。 長輩缺現代育兒技巧 雙職家庭遇挑戰 頌恩理解婆婆的困難,但看着嘉雋每天從上午6:30到下午3:30都待在有規範的環境中,幾乎沒有自由的喘息空間,她希望能給兒子30分鐘自由活動時間。頌恩發現,如果能讓兒子在放學後稍微放鬆一下再回家做作業,對於這個活潑的孩子來說,效率會更高。 婆婆認為自己年事已高,無法在公園和孫子一起活動,因此擔心自己照顧不好,令孫兒有損傷;她覺得在家裏玩玩具不是一樣嗎?而且學業是重中之重,應該完成作業再去玩。 這例子反映了許多香港家庭的典型痛點:以學業為重的教育觀念、對於遊戲的質疑、雙職家庭的挑戰,以及長輩缺乏現代育兒技巧,導致育兒困境。然而能有兩代共同照顧孩子是寶貴的家庭資源,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利用此資源,從找到共同目標開始,繼而知己知彼、姻親互補。 坦誠溝通 協定遊玩「家規」 頌恩參與「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後,開始嘗試從婆婆的擔心理解她的困難,也明白到長輩的年代沒有學習管教技巧,不懂如何以「恩威並施」及「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去跟孫兒約法三章並確切執行。 頌恩讓事情從坦誠溝通開始,先表示明白長輩的擔心,再解釋兒子的性格特質。經討論後他們跟孩子協商遊玩時間——在離開前10分鐘提醒孩子,並在餘下5、3、1分鐘再次提醒,能合作便加以獎勵。而重點是頌恩讓兒子知道這是父母和祖父母一同協定的「家規」。 現今許多長輩都清楚知道需要學習新的教養知識和方法,只是大家都忙於日常事務,放假也想休息,往往沒勇氣把這些耗費心力的管教議題拿出來討論。久而久之,彼此在忍受中妥協,不知不覺間犧牲了孫兒的需要。 隨着單親家庭的數目增加,社會的經濟需要促使老年人口的知識和健康水平提升,兩代協作的育兒方式已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特點,而是全球的趨勢。兩代育兒的形式可以根據家庭情况而變化,從全面照顧到偶爾支援,愈來愈多的學術研究聚焦於兩代共職的問題。社福及教育界的家長教育已不限於父母,祖父母課程也日益增加,只是這方面的推廣仍需加強。家福會的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希望推廣有實證支持的「兩代同行育兒孫」課程,對象為社工/輔導員/教育工作者,並於11月28日舉行培訓,由前線同工和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名譽副教授曾潔雯探討祖父母的教養模式及相應管教育兒技巧,並分享前線經驗。名額有限,報名:forms.office.com/r/6RFzRVKrF2 文:陳慧敏(香港家庭福利會高級經理)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網絡教育:學習機遇與挑戰

隨着科技發展,網絡教育已經成為我們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時也帶來了不少挑戰。筆者想分享一些在工作中的見聞,希望能引起大家關注,並探討如何在這個網絡時代學習得更好。 回想疫情期間,許多學生轉向網絡學習以保持學習進度。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小淇曾經告訴筆者,她在網課期間體會到自由,她可以在家的沙發上用平板上課,更可在網絡上隨意選擇學習內容。這種靈活讓她能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學習時間,絕對是較難於傳統面授課程中實現的。 即使學校恢復了面授課程,小淇仍然利用網絡資源輔助學習,課後通過網上教學視頻加強對課堂知識的掌握。這讓筆者意識到,網絡教育並不是取代傳統課程,而是成為有力的學習補充。 面對海量資訊 難分真假 然而,網絡教育的便利也伴隨着種種挑戰。小淇在學習中曾遭遇「資訊超載」和「網絡焦慮」。她說,面對海量的資源,有時會不知從何入手,亦難以辨別資訊真偽,這讓她感到焦慮。此外,網絡環境也可能成為負面行為的溫牀。筆者曾經接觸一名叫阿晴的學生,她因為在網上分享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而遭同學嘲笑和欺凌。這讓她感到沮喪,甚至影響了學習動力。這些經歷提醒我們,儘管網絡提供便利,但也同時會帶來心理上的挑戰。 在這樣的情况下,家長和教師的支持顯得至關重要。筆者鼓勵家長定期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並鼓勵他們分享網上學習的經歷。這樣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支持。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加入社交與情感學習的元素,讓學生有機會分享自己的網絡學習體驗。上述提及阿晴的情况,她的班主任得知後,迅速組織了一次班會,讓學生們分享各自的網上學習經歷。這不僅讓阿晴感受到被理解,還促進了同學之間的團結。 設置隱私權限 慎重添加好友 隨着網絡發展,學生需要具備自我保護意識。筆者常提醒學生,儘管網絡是學習的好地方,但也潛藏風險。他們應學會如何在網上保護自己,例如設置隱私權限,慎重添加好友,並在遇到不當言論時勇敢尋求幫助。這些基本的安全意識能幫助學生在享受網絡教育的同時,也能保護自己。 網絡教育是我們時代的一個重要轉變,充滿無限可能,也面臨各種挑戰。筆者相信,未來的學習會更加多元化,而這一切皆從網絡教育開始。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利用網絡教育的優勢,同時克服其中的挑戰,在這個新的學習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導航之道。 文:文建康(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3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我做得不夠好」

中五學生阿木成績一直優異,但在最近一次考試失利後變得失眠淺睡,每逢測驗都感到心跳加速和肚痛,更出現搣手習慣。阿木意識到自身的焦慮已影響日常生活,決定向學校社工傾訴。社工發現他對自己的要求很高,而且父母寄予厚望,令他想努力追回成績卻適得其反,使自己愈來愈焦慮,成績亦未如理想。「屋企人淨係會問我有無溫書,我覺得佢哋只係愛我嘅成績。」原來阿木的焦慮背後,背負着家人的期望與壓力。 焦慮的一體兩面 每個人都經歷過焦慮,焦慮是人在面對挑戰時與生俱來的自然反應,幫助我們提高警覺去應對問題,跨過困境。這讓筆者想起《玩轉腦朋友2》的主角萊莉升上中學後,生活出現不同轉變,正是「阿焦」替她預想不同情况並千方百計保護她,「我的職責就是保護她,遠離那些她看不到的危機」。然而當阿焦試圖獨自掌握一切時,它失控地侵佔了萊莉的大腦,不斷浮現「我做得不夠好」的想法,令她作出違背個人信念的行為,更在比賽中途遭恐慌突襲。後來阿焦學會放鬆並與各種情緒合作,讓萊莉順利適應中學生活。 適當的焦慮有助我們應對危機,但當焦慮情緒不斷擴大而且變得難以控制時,可能會產生無法承受的壓力,甚至逐漸發展成焦慮症。青少年較常患上的焦慮症包括廣泛性焦慮症、社交焦慮症、恐慌症等。儘管焦慮是正常而短暫的情緒,但若焦慮情緒長時間存在,即使危機過去仍繼續憂心致影響日常生活,便需要正視,尋求專業協助。 無聲陪伴 免添孩子壓力 每個情緒都有自身的作用,學會接納情緒,與之共存,才能讓我們走得更遠。我們可以嘗試不同的放鬆方法,如深呼吸,輕輕從鼻孔吸入空氣,緩緩地從嘴巴呼出,從腳趾到頭頂收緊,放鬆全身肌肉,留意身體的感覺。我們也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去轉移焦點,如聽音樂、做運動,和信任的人傾訴也有助減輕焦慮。 很多家長愛子心切,但關心子女卻不知如何開口,生怕講多錯多。家長可善用開放式問題了解子女的感受和想法,以包容和不批判的態度溝通,例如「我知道你最近讀書好大壓力,不如同我講?」,讓子女感到被理解,更願意向父母打開心房。同時,家長亦可避免否定和批評,「咁小事都驚呢樣嗰樣,無鬼用!」的說法會無意間將子女愈推愈遠。若子女不願分享心事,家長可給予空間,在旁默默陪伴及支持,讓他們情緒得以緩和,並明白到自己不是孤軍作戰。焦慮是正常的情緒,父母過度擔心和緊張反而會進一步造成子女無形的壓力,有時候,無聲的陪伴更能療癒孩子的心靈。 父母的支持是子女成長的力量。如果家長擔心孩子患有焦慮症,建議向專業人士求助,作進一步評估,尋求有效的幫助和建議。 文:龔曉琳(香港家庭福利會社會工作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9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父女和解

作為家事調解員,在工作上會遇到不少家庭因為成員之間的各類爭議而求助,當中不乏分居/離異家庭。除了當事人雙方,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更是不可忽視。透過調解服務,可以協助家庭成員以和平理性的態度處理爭議,達成彼此接納的家事調解協議。以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女兒今年18歲,她在外地求學,而父母正處於分居狀態。爸爸常認為女兒對他冷淡及不尊重,是受媽媽影響,以下是母女的WhatsApp對話內容。 對話一 媽媽:我不想你和爸爸關係這麼差。我和你爸爸現在仍然有在WhatsApp聊天。你不要怪責爸爸,這是我和他兩個人之間的問題。你失去了爸爸,我會內疚和傷心。 女兒:這是我的選擇,你不需要內疚。 媽媽:這一刻,你不能原諒他,但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做到。大家永遠是一家人。 對話二 媽媽:其實我好想一家人吃一頓飯。你有空便回覆爸爸的信息。 女兒:其實我不想。就算現在願意和他對話,他依然很討厭,最根本的問題也沒有改善。 媽媽:我不期望任何人改變,我有沒有要求你為我改變? 女兒:沒有,但我會尊重人,他卻不會。 媽媽:我有教你去原諒和接納所有人。 女兒:為什麼我要和他說話,令自己勞氣。 對話三 女兒:暫時不會接受爸爸的金錢,不希望他替我支付學費。 媽媽:你有什麼考慮和擔心? 女兒:已想像到,日後他會以此為把柄,會令我極度不開心和憤怒。 媽媽:尊重你的決定。 離異家庭 父母子女常見問題 最後父母雙方接受了家事調解服務,而爸爸亦為自己過去做過的一切向媽媽道歉,同時也積極聆聽媽媽的意見,改善與女兒的溝通方法。女兒漸漸接納爸爸,一家三口亦會視訊通話,女兒甚至會主動向爸爸介紹她的同學,一起分享科技資訊,更計劃家庭旅行。 由以上對話可見,雖然爸爸與媽媽已經分開,但由始至終並不希望父女關係變差。而以上例子亦是離異家庭父母和子女常見的問題,所以我們常鼓勵已離異的父母以孩子的福祉為大前提,履行父母共同責任,放下彼此之間的恩怨,避免孩子跌入兩難的局面,讓孩子自在地愛爸爸,也愛媽媽。如遇到困難,可考慮接受家事調解服務或共享親職支援中心的「共享親職」輔導服務。 文:張巧儀(香港家庭福利會資深社會工作員/認可家事調解員)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4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建立有效溝通:深入孩子內心

猶記得有父母與我分享和孩子溝通的片段,在過程中他不斷表示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孩子從不體諒其苦心。其實,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是否真的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呢?抑或只是一個情緒的表達? 相信父母對以下的說話都不會陌生:「快啲溫書啦,唔好成日打機。」表面上看似一句無傷大雅的說話,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卻有可能是「父母不會體諒他日常讀書的艱辛」。然而,父母說這句話的時候,並不是想責怪孩子花費時間打機,實質是出於對孩子健康的關心,擔心孩子因使用手機時間過長,形成沉溺的習慣,最後損害身心健康。 遺憾在對話的過程中,父母並未能真實傳達對孩子的關心,而子女亦未能表達出內心的真實需要——父母的體諒,結果形成雙方情緒輸出、對罵的後果。假若我們真的想建立一個溝通平台,說話前要「停一停,想一想」,思考一下我們想表達的核心信息是什麼。皆因孩子在青少年階段比較敏感,甚或是未能思考及體會到父母所表達的背後意思。 溝通從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要開展一場有意義的對話,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同理心和耐性。 聆聽孩子想法 以同理心表達關心支持 理解的第一步,由學習聆聽開始。當孩子與我們溝通時,我們不僅僅要聽他們說話,更是傾聽他們的內心世界。這意味着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急於打斷及評論。我們可以試着說︰「見到你好似心情唔係太好,不如分享畀我聽吓?」而不要說︰「小小事都唔開心,問你又唔講,𠵱家想點!」 其次,我們在溝通時,要學習以同理心去表達對孩子的關心和支持,意即我們需要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其正面對的處境。這樣,孩子會更願意跟我們分享當中的困惑、挑戰和夢想。而對於孩子面對的難題,其實他們也大概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們只需肯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並欣賞他們的不斷嘗試,便能讓孩子們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家長可以試着說︰「我欣賞你願意付出好多努力同心機去嘗試。」不要說︰「好小事咋嘛,係應該要做得好㗎!」 當我們在溝通中使用責怪的態度,有可能與孩子情緒牴觸,而導致關係變差。我們可以學習耐心引導孩子思考而避免指摘,使用積極和尊重的語言,表達我們的觀點和期望,鼓勵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可以試着說︰「不如我哋一齊諗吓可以點樣迎接呢個挑戰。」不要說︰「成日掛住打機,打到個人都有問題,小小事都處理唔好。」 家長孩子建立共同目標 互相理解 最後,我們可以建立共同的目標。溝通並非單向,而是一個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家長和孩子一起訂立目標,共同努力實現,這樣可以令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合作,同時透過共同經歷去理解大家的觀點和需求。 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縱然需要時間和練習,卻可以令家長更深入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透過真誠的傾聽、關心和支持,與子女建立更深層次的連結。讓我們停下腳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表達的核心信息,創造一個溝通和諧的環境,讓我們與孩子一同成長,建立美好的關係。 文:黃朗翹(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學生「學做打工仔」

「個個都話返工好辛苦,都真係幾辛苦。」 「原來學識打字係咁重要。」 「最深刻係老闆請食燒肉!」 為鼓勵青年發展生涯規劃,筆者所服務的中心每年都會舉行「工作實習計劃」。計劃旨在透過工作體驗,讓高中學生學習各行業的專門知識、了解就業市場和提升職場軟技巧,從而讓他們認清升學及就業方向,為未來訂下目標。這群年紀輕輕的「打工仔」在短短一個月間,經歷了寫履歷表、面試、工作和反思學習成果,實在成長不少。 「社恐」中四生挑戰接待客人 中四學生阿樂(化名),常常把「社恐」(社交恐懼)掛在口邊,並形容自己「見人就怕」。在室內射擊場擔任客戶服務的工作,相信是他人生中的一大突破。第一天上班,阿樂首要任務就是清潔場地。射擊場位於工廈,面積約2000呎,沒有冷氣設備,要年輕人拿起掃帚做清潔,筆者恐怕會怨聲載道。怎料,阿樂一臉從容地完成工作,並道:「預咗,都唔算辛苦。」及後,阿樂分享,對他最大的挑戰是要接待客人。他回想一次經歷,他要服務一個約50人的團體,在客人陸續進場時,他已經緊張得瑟縮在角落。老闆指示阿樂接待其中一個小組,他亦只好硬着頭皮上前介紹裝備和遊戲規則等。阿樂形容:「真係好尷(尬),但都要試吓。」意外地,在遊戲尾聲時,阿樂的客人竟然邀請他加入一同遊玩。阿樂指:「可能佢哋只係隨口講吓,但真係幾warm!因為佢哋會當我係一分子。」從阿樂的經驗,筆者發現看似懵懂的年輕人,其實願意學習和付出,也看重他人的認同。 直指對方錯處 惹來衝突 當然,並非每個青年在「學做打工仔」的路上都一帆風順。思思(化名)就讀區內名校,成績優秀,更說得一口流利英語。由於她對藝術有濃厚興趣,同時亦有繪畫經驗,於是選擇了在設計公司實習。在實習期間,僱主反映思思與其他同事發生衝突,令同事感到不快。原來,思思重視工作效率和作品質素,所以與同事溝通時態度直白,更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處。筆者得知後,便引導她思考溝通合作的重要。幸好,盡責的思思也願意虛心接納別人的意見,並願意在挫折中學習。 「聽聞返工好辛苦。」於是我問:「明知辛苦點解要試?」在場十幾名學生不約而同地說:「只要鍾意,幾辛苦都會做!」轉眼間,DSE又快將放榜,莘莘學子即將面臨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抉擇點。有些學生目標明確;有些學生則仍處於迷惘當中。向學生和家長講解生涯規劃,通常會談及四大原則:興趣、性格、能力和出路。我們常鼓勵青年人以興趣為先,多體驗多嘗試,例如參與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甚至是工作實習,擴闊視野。對於沒有特定興趣的學生,剔除法都是一種辦法。最重要是讓他們承擔選擇的權利和義務,了解自己需要為決定負責。 在工作實習的結業禮上,學生們都紛紛向我們道謝。坦白說,我更感激他們能讓我親眼見證年輕人的「成長」。 文:李芷婷(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5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中學生營商體驗

「好呀好呀,姑娘我超級想參加呀!」 「我好鍾意玩呢啲活動!好似好正咁!一定要參加呀!」 中三生做檔主 包辦採購製作設計 家福會設定每年5月為家福月,其中一項重點活動就是「Homeland」家庭市集。今年,市集約有80個攤檔,接受家福會服務的中學生、婦女、少數族裔等也會參與市集,學習營商。作為學校社工,我亦邀請了參加小組活動的中三女學生參與。 她們需要決定售賣什麼產品,一手包辦採購、產品製作、商標設計等,對中三的學生來說確實不易。我最大的擔憂就是她們的時間管理,因我明白她們日常面對學校的功課測驗都是「死線戰士」,今次能否順利完成,而製作的產品質素如何,實在是未知之數。 「死線戰士」把握最後一刻 投入工作 她們最後決定售賣飾物,剛開始製作產品時,碰巧遇上她們的測驗與大型活動,所以她們未能出席小組,為攤位做準備。直至活動前的一個月,她們仍只有十多件製成品,我開放了其他時段讓她們有更多時間準備。也許我隱藏不了焦急的心情,有一次,其中一名組員一邊準備手鏈,一邊輕鬆地跟我說:「姑娘你不用緊張呀,我們有好多人,我們知道時間不多,但以現在的進度,似乎無問題呀!」當刻「媽媽」上身的我差點就將「時間不多」、「拖太長時間」這些句子脫口而出,但當我回想起她們僅用一個星期就製作了幾十件產品,我才注意到她們最近自發地約時間準備,又不時點算產品,我們眼中的時間不多,原來也在她們的掌握之中。 這個世代的學生活動太多,面對測驗考試、校隊活動、補習班及興趣班,無可避免地成為「死線戰士」。接下來的任務是讓她們習慣在有限時間內把握每一刻,我們持開放態度去看待她們的處理方式,就是對她們最大的鼓勵。 當中最令我欣賞的是,一群日常在校聊八卦、看似懵懂的中三學生,遇上一件她們喜歡又能盡情發揮的事情,可以十分認真地投入去做。她們每製作好一副耳環都會問組員:「你覺得好唔好睇?」、「我有無調轉前後方向?」……未有製作靈感的時候,又會嘗試拼拼湊湊詢問組員意見。在充滿讀書壓力的環境,一個讓中學生盡情發揮及訓練自主的活動尤其重要,我相信這也是為何她們一聽到有此活動,都表現得十分期待的原因。 認可鼓勵 培育青少年最佳養分 直到今天,她們已準備得八八九九,快將成為攤檔「ECG Accessories」的老闆,但面對即將到來的營商體驗也難免戰戰兢兢。可以的話,誠邀各位讀者在本月的25(周六)及26日(周日),來到中環元創方的家福會「Homeland」家庭市集,欣賞一下這群學生用心製作的飾品,你們的每一個認可都是她們建立信心的基石。 文:梁凱欣(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1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化困難為良機

最近筆者觀賞了一套名為《肌肉魔法使-Mashle》的日本動畫,當中最喜愛主角——馬修。馬修身處一個秩序嚴謹的世界,那裏所有人都會使用魔法,唯獨馬修沒有魔法能力,但在養父的安排下,馬修煉成了極佳的體能。後來,他被迫入讀著名的魔法學校,並且需要完成學業才能換取自己及養父的安全。面對這樣的困境,馬修善用自己體能的優勢,以各種出人意表的方式完成在常人眼中需要用魔法才能解決的難題。而馬修善良的性格亦使他認識到一群好朋友,並逐漸獲得身邊人的支持及信任。在故事的結局,馬修成功改變了魔法世界以「魔法」來衡量人價值及地位的想法,同時他亦因為拯救世界而成為首個沒有魔法力量的領袖。 背範文句子考作文 克服默字障礙 馬修的故事讓筆者想起工作時遇上的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他們的家庭,在面對自身限制時所展示的勇氣和智慧,其實和主角馬修的情景很相似。 浩然(化名)是一名中六學生,他一直面對中文默字的困難,曾經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不少挫折。不過,後來他自行發掘了不同的方法應付考試,例如透過背誦一些範文句子來應考中文作文,同時在完成考試後重複審視以減少錯別字出現,令中文成績大為改善。而另一名就讀中一的志明,自小因發音不準確而需要接受校本言語治療。家人為幫助兒子改善發音問題,自他小學開始建立每天一同朗讀英文書的習慣。在筆者與家長見面時,他們亦分享兒子的發音表達與小時候相比已有明顯的進步。 朗誦技巧訓練 改善語速咬字 其實筆者在小時候亦曾經出現發音不準確及說話速度過快的問題,那時候自己亦會對父母經常糾正自己、別人不理解自己的說話而感到煩躁無奈。後來,慶幸家人逐漸明白到年少時的我無法判斷自己說話速度及表達不清晰的問題,一同尋找改善方法。筆者從小熱愛表演,家人藉此經常鼓勵我多參與朗誦比賽。在練習的過程中,透過朗誦技巧訓練,學習到適當的說話速度及咬字發音,還因為能參與自己喜愛的活動,而提升改善表達能力的動機。長大後,有感自己說話的情况已大有改善,亦感恩父母當時願意支持及鼓勵自己參與朗誦比賽,讓我可以正視問題,並在訓練中成長。 筆者作為學校社工,深深相信所有學生都像獨一無二的種子,有着合適的土壤及肥料,都能夠茁壯成長。緊密良好的家校溝通可以幫助雙方更全面了解學生的特性及長處,並能配對到合適的資源及調適,對學生面對困難時絕對大有裨益。 文:林堅毅(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7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強化家庭抗逆力

在一次演講場合上,收到一名中一學生家長的提問:「社工,我們都明白家庭需要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相處模式,但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如何讓子女放下手機,參與其中呢?」 眼見該家長的困惑表情,以及周邊家長對答案的期盼,筆者深信這是現今家長的擔心及燒在眉睫的話題。筆者亦嘗試邀請在場家長分享他們的看法,而他們亦紛紛說出了疫情前後轉變的一份無奈。 突如其來的疫情,令學生課堂從實體轉為虛擬,學習更需依靠電子產品的支援。同時,疫情限制了社交活動,子女的娛樂容易變得單一,不是觀看網上影片,就是玩手機或電腦遊戲。雖然現時學校、社會、生活大致復常,然而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並未有重返疫情前的狀况。 子女沉迷手機 擔心演變衝突 在場的其他家長也表示擔心子女沉迷手機玩樂,不懂自我管理,成績受影響及眼睛受損等。而他們每每把擔心告知子女的時候,卻往往變成與子女間的衝突。 筆者衷心表示理解家長的困擾,同時,表示除了聽到擔心外,還聽到家長們對子女的期望,希望子女在學術上有良好成績,有健康的身體,有良好個人行為、表現及個人成長(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建立坦誠溝通 求同存異 筆者邀請家長嘗試與子女講述自己的期望,以及期望背後所包含的意思及原因,以開啟一個坦誠的家庭溝通旅程。不妨從今天起,嘗試善用更多具探索的問題,例如以「可以告訴我,你今天的安排是?」去取代「你又打緊機呀!」讓親子之間可以在更多的聆聽與表達中彼此了解想法與期望。 而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看,他們同樣需要面對生活習慣的轉變,過往他們可從學校、生活、社交及興趣發展之中,探索及發掘自我。然而,疫情的來臨,影響了他們的成長節奏及生活習慣。他們的確較疫情前需要依靠電子產品,以配合及滿足個人的成長及學習需要。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將擔心及期望轉化成家庭溝通的機會,不論家長與子女的想法與期望是否一致,在求同存異間調適相處節奏,磨合出一個最適合的家庭相處方式,讓家庭建立一個更鞏固的關係。 祝願每個家庭都能擁有更多的明白、理解與體諒,發揮更強大的「家庭抗逆力」。 文:江卓勤(香港家庭福利會 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