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廚房:燜獅子頭、「快手煮」雞煲 熱辣辣吃團年飯

很快迎接農曆新年,每年這段時間大家都會忙個不停,辦年貨、清潔家居、準備團年飯等。一家人相聚食團年飯,當然要煮得豐富一點,但要一次過煮這麼多道菜,如何令每道菜都可以「熱辣辣」地上枱? 我會建議分別用燜燉、「快手煮」及蒸的方法。預先燜好一些比較多工夫、又可以翻熱的食物,而蒸煮的可以預先準備及醃好,再準備一兩道「快手煮」,就可以同時間起菜,全部都熱辣辣! 今次我們先煮紅燒獅子頭,所用的便是燜燉。半肥瘦絞肉做肉丸加娃娃菜,菜會把肉汁的味道吸收,而且可慢慢燜煮,好食又易做;「快手煮」則介紹冬菇鮑魚雞煲,只需十多分鐘就完成,還有雞有鮑魚等豐富材料,最適合與家人一同分享。 紅燒獅子頭 材料(2至4人分量): 半肥瘦肉碎300克、娃娃菜2份、上湯1盒(約250毫升)、紅葱頭1個切粒、青葱少許、冬菇1粒 肉碎調味料: 生抽2湯匙、糖1茶匙、米酒1茶匙、胡椒粉1茶匙、蛋白1隻、生粉2茶匙、麻油少許 紅燒獅子頭:材料(黃志東攝) 做法︰ (1)冬菇預早一日用水浸軟身,切絲;娃娃菜洗淨備用(黃志東攝) (2)肉碎加入調味料後攪勻至有黏力,分4份手搓成圓球(黃志東攝) (3)以半煎炸方法,煎至金黃色,盛起備用(黃志東攝) (4)熱油鑊爆香紅葱頭,加入冬菇絲炒香,放入獅子頭及娃娃菜(黃志東攝) (5)部分娃娃菜鋪在獅子頭上,倒入上湯,滾起後轉細火燉30至45分鐘,最後落青葱做裝飾(黃志東攝) 完成(黃志東攝) 冬菇鮑魚雞煲 材料(2至4人分量): 冬菇3隻、雞翼6至8隻、鮑魚6隻、紅葱頭2至3粒、薑片數片、蠔油1湯匙、生抽2湯匙、糖1茶匙、米酒少許、水適量、青葱適量 醃雞翼調味料: 生抽2湯匙、麻油1茶匙、糖1茶匙 冬菇鮑魚雞煲:材料(黃志東攝) 做法︰ (1)冬菇用熱水浸軟身切件備用(黃志東攝) (2)雞翼以調味料醃30分鐘(黃志東攝) (3)燒一鍋熱水,水滾後下鮑魚煠30秒,盛起後去殼及腸,清洗乾淨備用(黃志東攝) (4)熱油鑊爆香薑片和紅葱頭,加入雞件、冬菇、水、糖、生抽和蠔油兜勻,蓋上蓋用細火燜煮15分鐘(黃志東攝) (5)開蓋後放入鮑魚、青葱段、米酒兜勻,再煮5分鐘(黃志東攝) 完成(黃志東攝) 文:KellyMama 圖:黃志東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愉快的大灣區假期

新年快樂!華德一家祝大家元氣滿滿!心想事成!在剛過去的聖誕假期,我們一家跟爺爺奶奶總動員到內地遊玩,跟久未見面的親友聚會,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假期。這次我們的行程集中在大灣區,首站在深圳,然後到廣州、佛山、澳門,尾站到香港跨年作結。沿途最興奮的莫過於9歲多的華德,金睛火眼地盯着道路上每一輛電動汽車,每看到一個新型號,他都會雀躍地發問,在每趟打車旅途都跟職業司機們打聽到不少行業資訊。 華德一家在深圳到此一遊。(作者提供) 空氣質素改善了 久未回到內地,第一印象是——城市的空氣質素變得非常理想!在深圳的路上,大部分車輛都是電動汽車,但多數品牌我們都沒有見過。走完大灣區一趟,我們只認識到比亞迪、蔚來、埃安、小米、華為等品牌的電動汽車,車內寬敞,噪音小,感覺都挺不錯!職業司機們表示,電費比油費便宜,他們能掙多一點錢,所以大家換電動汽車都不無道理。然後我們到廣州和佛山,這兩個城市仍有不少柴油、汽油驅動的汽車在路上行駛,所以空氣質素並沒有深圳那種翻天覆地的轉變,不過也改善了。 電動車奇異路綫 路上第二種轉變,也是由新交通工具帶來的,就是電動車(electric scooters)。在內地城市,不少人為通勤都會買一輛電動車,而隨着外賣、快遞行業興旺,滿街都是相關業務的人員在極速奔馳。他們也許會在不可思議的方向出現,在行人路上,或是在車路切入紅綠燈斑馬線加入行人大軍,或者在車路邊逆線行駛。可能因為我們是第一回耳聞目見,感覺特別不適應,故每次走在街上都特意耳聽八方。反觀本地市民,他們完全沒有左顧右盼,彷彿全沒有把電動車們放在眼內,是大家特別包容?還是完全相信電動車司機們的技術?這樣的道路使用者,放在德國任何一條路上,都會被路人的口水噴到無法行駛,也一定會有人打電話叫公共跌序部(Ordnungsamt)來處理。所以每次爺爺看見電動車們的奇異路線,他都會大聲吐槽,表達不滿,滿嘴德語說道:「太不可思議了!行人過路,行人優先!」 我們一行9人,在大灣區體驗了一個與別不同的聖誕節,兩兄妹更是與外婆和舅父久別重逢,此行收穫豐富,感恩一切順利!此行的彩蛋有兩隻內地兒童智能手表的使用心得,留待下次分享! 佛山祖廟的醒獅表演,祝大家身體健康!(作者提供)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不是懺悔文

我偶爾都會回想大仔出世時的狀况。那時的我,一切在懵懂中摸索,吃力又無助。尤其開頭大半個月,初生時在鬼門關前走過一轉的阿仔高度需要安撫,我的心靈強度卻很有限,應付不來。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我輕率地判斷他為「難纏」,心想「不能寵壞孩子」,常常拒絕給予他適時的安慰。 擔心「寵壞」 忽視孩子感情需要 「不能寵壞孩子」是我們社會一個很牢固的信念。但什麼是壞呢?如何才是寵壞呢?長輩們說,寵慣孩子,一喊就抱,孩子就會喊得更多,更難纏。成為母親後,「小心寵壞」成為我不敢輕視的訓誡。我很自然地擔心,不由細開始好好「管教」,孩子將來就會不聽話,暗下決心不能隨便被孩子擺佈。那是一種處於鬥爭模式的狀態,我不自覺地認定了才出生幾天的娃兒,就已經要操控我了。 回頭看,當時自己對兒童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毫無認識,忽視了阿仔最基本的感情需要,例如安全感,又或被愛、被滋養的需要。概念上,我當然知道什麼叫安全感,但那只是認知層面的知道,對於孩子的真實感受、需要安全感什麼的,內心就像一塊硬邦邦的鐵,完全無感。 幾年後我才明白,當內心缺乏愛的時候,是很難去給出愛的。在不自知的恐懼驅使下,操控成為重要的救命草。大人往往會害怕一旦縱容了孩子,孩子就會失控、變壞、偏離正軌,但事實是否真的這樣呢?我們認知上似乎很明白「從錯誤中學習」的道理,但實際上,我們內心很害怕「出錯」,害怕小的差錯,也會從此「鑄成大錯」。 接受不足 學習去愛 話說回來,感謝這個小生命推動我,即使缺乏愛,也去學習愛。也許是潛意識的驅使,我選擇全母乳餵哺,用印尼式孭帶背着他四處去。身體的親密連結,漸漸發揮彌補作用,我漸漸感受到愛的輸出,阿仔也得到安全感的包圍。只是初生月,我在艱辛適應中對阿仔展現的隔閡,多少影響了其後我們母子間的感情連結。4年後,我再生細仔時已有經驗,懂得適時回應幼嬰的各種需要,相比下,我和細仔的感情連結明顯強得多了。 大仔向來同感心較弱,幼時曾被診斷有輕微的亞氏保加症,我偶爾會想,那是否跟他初生後那個月,我對他同感心薄弱有關?當然,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而且,有沒有答案也不重要。換在7、8年前,我大概會執著於那個答案,心底總有一份愧疚,擔心是不是因為我的「錯」,令孩子在幼嬰階段錯失了被同感的寶貴經驗,以致有所「缺失」…… 現在的我,已經清晰放下那份愧疚。這篇文章,我不是為了懺悔而寫,而是為了真正擁抱大仔送給我的生命禮物。事實上,大仔一直健康成長,無特別發展障礙,特立獨行是他的個性,豈能說是有所缺失呢? 全靠阿仔帶給我的衝擊,推動我認真學習如何湊仔,學習真正的人性需要,繼而探索自己的盲點,以及盲點指向的個人課題,令我走向更深的個人成長。現在的我,由衷明白生命中的一切不足或缺失,都無損生命的美。 乖仔,媽媽接受自己的不足。哪怕我的不足曾對你帶來傷害,那只是世間一切因緣和合中的一撇,你生命的韌性、你所遇的機緣,都為你開創種種的可能。哪怕你曾受到傷害,都無損你發光發亮的本質——我們有誰不是呢? 我們都一樣,會遇上苦痛,也同時深受眷顧。謝謝你,是你推動媽媽自我成長,看見生命的亮光。有一天,你也會看到相同的光。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解鎖孩子心:做情緒成熟的父母

我們經常受邀到幼稚園、小學和中學,分享如何處理孩子的情緒。有個觀念我時常分享給家長,世代的轉換就有如四季,不同世代季節出生的人,他們的動力來源和成長參考點都不同。 這代父母一般出生於世代的夏天,他們大多經歷社會大環境是向上發展,所以會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觀念。 然而,這代孩子,卻是世代的秋天出世。他們大多在生活和物質上已被滿足,較少經歷生存的掙扎,所以推動他們的並不是改善生活環境和質素,而是內在的滿足,包括心靈的關顧,渴想與人互動時,感受自己是被愛的、重要的、存在的、有價值的。 但是,當孩子仍處於未成熟的階段,這些內在渴想或會變成情緒化表現,而大多父母渴想透過溝通和處理情緒的技巧,協助孩子成熟地處理困難、壓力和情緒。但孩子要成為情緒成熟的人,就需要情緒成熟的父母,陪伴和引導他們走出情緒的漩渦,讓孩子不止是實際年齡長大,心理年齡也一同長大。 一個情緒成熟的父母,通常有以下特質: 1. 先做孩子的父母,而不是先做孩子的朋友。 2. 能夠同理孩子的感受,明白他們的處境,但不扭曲事實,保持合理和客觀。 3. 與孩子互動時有合理的界線,不過度體諒和遷就。 4. 免疫孩子的情緒反應,能夠溫柔而堅持地表達想法和期待。 5. 不會把自己的存在和價值感與孩子未成熟的行為或情緒掛鈎。 6. 與孩子互動的關係不是互相依附的關係(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7. 當自己有情緒時,能夠貼近自己的心,尋找空間梳理內在狀態。 以親身經歷 當孩子的榜樣 我常常在家長講座分享,情緒教育是身教,是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當孩子看見身旁情緒成熟的大人──面對困難和壓力時,願意勇敢跨越,沉住氣應對;有情緒時梳理自己,不以壓抑或宣泄的方法,能夠連結自己的心,懂得正確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有寬闊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事情,到他們親身經歷的時候,就能從中學會如何情理兼備地處理情緒和事情了。 2025年,讓我們在協助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讓自己的生命繼續成長和前進。生命有不同的階段和春夏秋冬,讓我們與孩子共同成長,成為孩子生命師父和同行者。 想了解更多世代四季的觀念,可瀏覽bit.ly/4hgx6a6 文:陳志耀 作者簡介:EDIT Workshop學習及個人成長教育中心創辦人及課程總監,從事生命教育工作接近20年,經常受學校和機構邀請,分享教養心得和孩子同行經驗,是一位資深青少年及家庭教育工作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從理財開始 學懂自律

現今世代,消費是無法避免的事,學會理財,成為金錢的主人是一種生活技能,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使用電子貨幣已成為全球大趨勢。使用電子貨幣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即使是孩子也會接觸到,例如乘搭交通工具,在小賣部購買零食、文具,都會用到八達通。部分孩子的八達通更具備自動增值功能,或是不需使用實體卡,掃描手表便能付款,這些付款方法或會令孩子難以掌握支出的概念。 數字及電子化都是虛擬又抽象的事情,要孩子同時學會兩種抽象的概念實在不容易。如何由抽象變為具體,關鍵在於體驗式學習。這裏不是指透過數數字或現金來學習如何使用金錢,而是讓他們學會如何規劃使用金錢。對孩子來說,金錢像是無窮無盡、唾手可得的資源,只需開口對父母說,就可以得到金錢來滿足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我們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孩子了解金錢是努力的回報,以免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及早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實是有必要的。 給予小額金錢學習規劃 筆者在此建議,不論是現金、八達通,甚至是已經讓孩子使用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工具,每次給予孩子一個相對較小的金額,開始學習規劃自己的財務狀况,順道教會他們分清「需要」及「想要」,從而學會自己控制金錢而非被金錢所控制。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即是嘗試控制當刻的欲望,不作出衝動的行為去得到眼前的獎賞,在完成整件事後才享受成果;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在其他方面如學業成就、身心健康等都會有更正面的發展。 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 一起討論支出 要讓孩子學會這一點,大人的身教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學習、以至模仿的對象,筆者在此大膽建議嘗試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一同規劃使用在孩子身上的項目,讓他們知道金錢不是無限的,應做好管理,分清需要及想要,在滿足欲望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和取捨,了解父母的金錢是有限的。 總括而言,及早學會理財是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一個豐盛的人生源自於有規劃的人生,孩子從小做起,在成長路上也就可以迎難而上。父母與孩子一同討論也可以加深雙方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的理解,減少因誤解而衍生的爭拗,從中也更能了解對方,改善雙方關係。 文:林浩瑋(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繪遊樂場:畫蛇添「joke」

筆者經常鼓勵同學要多繪畫,將繪畫變成習慣,無論在家中抑或外出旅遊,簡單如一張紙一支筆,都可以享受繪畫樂趣。動力固然要有,但主題也非常重要,偶然有同學對我說,當有動力想去嘗試的時候,卻找不到合適的主題,現在距離農曆新年還有一個星期,大家可以嘗試以生肖「蛇」為主題,懷着愉快的假期心情,提起畫筆去創作,加入自己喜愛的元素,寫上吉祥的祝福語,繪畫出一幅獨一無二的「賀年」作品,畫蛇添「joke」 ! 提供一個簡單繪畫的程序給大家參考,也預祝各位同學身體健康,學業進步! 有了合適的參考資料後,便可以用鉛筆輕輕繪出草圖底稿。(作者提供) 在修正草圖和定稿的同時,要考慮採用的繪畫素材,主體內容的細節會對繪畫產生直接影響。(作者提供) 為造型加上不同粗幼的黑線,線條要流暢,如中途需要停筆,最好停在接駁位上。(作者提供) 建議由淺色做起,程序可以由上至下,這樣可以避免弄污畫面;由於是卡通造型,色彩可以自行配搭,加入自己喜愛的色彩也是不錯的選擇。(作者提供) 完成的效果。投影是刻意不加上黑線的,令影子與主體的關係更加鮮明。(作者提供)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新一年如何為孩子訂目標

每當新的一年來臨,為孩子訂立目標成為許多父母的任務,因為這不僅是幫助孩子提升能力的手段,更是激發他們潛能、培養自主和責任感的重要過程。 考慮孩子興趣 制訂具體可行目標 在為孩子訂立目標前,要先了解他們的興趣和特長。與孩子開放式對話,詢問他們關心的領域,這是制訂個性化目標的前提。如果孩子對畫畫感興趣,可以鼓勵他們參加美術班,學習新的繪畫技巧;如果孩子喜歡體育,可以報名參加球隊或田徑比賽。了解這些信息不僅能讓目標更加具體,還能提高孩子的參與感和動力。 在制訂目標時,應該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實現(achievable)、相關(relevant)和有時間限制(time-bound)。例如,「在下個學期之前,數學成績提高到85分」比「要提高數學成績」的目標更好。 這樣的目標明確具體,還可以讓孩子在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父母應與孩子一起討論並評估目標的可行度,讓他們參與制訂過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父母同行,孩子也更有信心完成。 將目標拆分小步驟 定期評估調整 設立目標的同時,幫助他們制訂行動計劃尤其重要,可以將大目標拆分成小步驟來實現。如果目標是參加數學競賽,孩子可以將準備過程分為:每天學習一個新概念,每周做一套練習題,每月參加一次模擬考試等。 這樣的小步驟能夠讓孩子在達成每一個小目標時都能得到成就感,激勵他們持續努力。此外,教會孩子制訂日程和記錄進度,能幫助他們感受堅持的重要。 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父母應定期與孩子反思,檢查進展情况,可以每月或每季度回顧,討論哪裏做得好,什麼地方需要改進。這不僅能幫助孩子調整目標,更能培養反思能力,使其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自我評估、自我調整。 設獎勵機制 增强成就感 有時候,孩子難免遇到挫折或困難。此時,父母不妨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引導他們從失敗中學習,保持積極心態。 為了保持孩子的動力,父母亦可以在不同階段設立獎勵機制,這樣能夠增強他們的成就感。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一次特別的家庭活動、一個他們喜歡的活動,或是一些額外的學習資源。 為孩子設定新年的目標是一項充滿挑戰但意義深遠的事情。願每個孩子在新的一年裏能夠秉持自己的目標,勇敢追求夢想! 設立獎勵機制,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一次特別的家庭活動。(作者提供)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至10時於港台第二台(FM 94.8 -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處理「自衛」:願意承擔責任

  夫婦溝通總是兩個人的事。美國心理學家Paul Watzlawick就說過:One cannot not communicate。意思即是,我們難以停止溝通,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會被別人演繹為某種意思,都會為別人帶來影響。就算我們在衝突中保持沉默,別人可能認為我們是「生氣了」、「放棄了」、「忍耐了」或「體諒了」。至於伴侶會如何演繹對方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很可能和雙方現有的關係有關:大家關係較好,伴侶會傾向正面演繹另一半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在忍氣吞聲。」);相反,大家關係較差,伴侶則會傾向負面演繹對方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故意『黑面』令我難受!」)。 妥協讓步 緩和關係 所以,在大部分的衝突當中,夫婦二人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他們或多或少都會負上責任。可是,當我們處於「自衛」狀態時,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或完全沒有任何責任。美國婚姻大師John Gottman就建議我們在衝突中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例如,我們可以說: 「我剛才的反應過大了。對不起!」 「讓我們再試試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先說吧,我聽。」 「告訴我,你覺得我的想法和觀點是什麼?」 「我想大家關係和緩一點,但我不知怎樣做才好。你可幫我嗎?」 「我也有責任。」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吧。」 「我可以做什麼去令你覺得舒服一點?」 「我不想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大家的關係。如果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請你告訴我。」 這些回應並不一定代表我們真的做錯事,而是我們承認自己可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並願意為了對方的福祉和大家的關係妥協讓步。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學生測考壓力 需要被聆聽

聖誕新年長假期結束後,學生測考壓力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明報》最近報道指出,超過55間官立及資助小學未遵循教育局指引,在聖誕假期後的一周內便安排測考;其中有15間學校更是在復課當天或翌日測考,包括9間官立學校(相當於四分之一的官立小學),違反了教育局2024年7月公布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該指引明確要求「小學應盡量避免在緊接長假期後安排測考」。 家長期望、同學競爭 面對升中感焦慮 小六學生雨思雖然成績名列前茅,卻經常因考試和即將到來的升中而焦慮,甚至失眠。為了提升考試成績和入學表現,她每周補習英文2至3次,此外還參加羽毛球、長笛及聲樂班。由於行程緊湊,她和許多同學一樣,利用小息的15分鐘時間在課室或操場上做功課,而不是休息或與朋友玩耍。 令雨思最擔心的,是在呈分試中考得不理想,無法升上心儀學校,無法達到家人期望。她說:「媽媽說呈分試非常重要,因此我很焦慮。我常常想像,如果我考得不好,老師、同學和家人會有什麼反應?父母希望我能進band 1中學,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他們在車上、在家中,甚至在睡覺時都會提到我以前的朋友考上哪些優秀的中學。我自己也希望能進入這些學校,但我不想每天都聽到這些話。我也不敢想像如果我真的進入了這些學校,會面臨多大的壓力。」 雨思感慨地歎息,除了家人期望,同學之間的競爭也帶來壓力:「考試前大約一星期,我看到同學們迅速完成功課,然後他們對我說:『雨思,我要超過你!』我雖然在全級中名列第五,但我仍然擔心他們真的會超過我。」漸漸地,雨思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苛。有一次,她考了94分,卻因未達到目標的95分而失望,並擔心媽媽不滿意。 搭建平等空間 助學生抒發感受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承受各種壓力,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空間來抒發感受。JUST FEEL感講透過「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與超過40所小學合作,不僅提供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和表達感受,更重要的是支援教師和家長學會善意溝通,協助他們察覺並回應學生的情緒需要。 許多學生未必會主動向師長分享自己的壓力,就如雨思一樣。教師形容她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直到看到她在《心靈札記》——JUST FEEL與學校共同製作的心情紀錄冊上,分享對自己的要求和失望,才意識到雨思內心承受許多壓力,從而提供更多的關心與支持。 透過我們與學校合辦的「善意溝通家長日」——這是一個讓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平等分享感受與需要的空間,雨思的媽媽了解到女兒對成績的擔憂:「當時老師讓女兒表達她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有一次,雨思的英文考試只考了70多分,因此她非常難過;而她最開心的事情是英文默書得了100分。為什麼她會如此在意成績呢?那次的經歷讓我感到特別震撼。」因此,雨思的父母學會了給予女兒更多鼓勵和肯定。雨思在《心靈札記》中分享道:「我考了94分,我的目標本來是95分,我擔心媽媽不滿意,但她沒有責備我,而是鼓勵我。」我們鼓勵更多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向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推動社交情意教育,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安全表達感受的空間。同時,我們也建議學校檢討測考次數和安排,以減輕學生壓力,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本文記載的「夥伴學校」故事,亦獲得無綫新聞《星期日檔案》的採訪,題目為《年少心事》。歡迎大家上網觀看:youtu.be/TgonU8Vk95w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變了?

「佢以前小學都唔係咁,係上到中學先變咗個人咁!」「以前叫佢做功課就即刻做,𠵱家就話要打兩鋪機先!」「以前有咩都同我講,𠵱家問多兩句就話我煩,淨係同朋友傾!」「以前……𠵱家……」我作為學校社工,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他們常常感到打罵無用,然後請我幫忙「教番好」他們的孩子。我通常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子女是一個兩歲的孩子,你會怎樣處理他的『不聽話』?」 其實,青少年經歷青春期的過程類似處於一兩歲的階段,都是在經歷身體、情感和智力的快速成長。一兩歲的孩子會試探父母的反應,碰碰手機、試試玩具的味道、抓住路人的衣服。青春期的孩子也在試探父母的反應:可以玩多久手遊和看多久YouTube?可以和誰出門和去哪裏?可否嘗試反駁父母? 青少年需要被信任 幼兒和青少年不同在於,如果青少年發脾氣,你無法像對待幼兒那樣把他抱出公共場所。青少年對你的「底線」有更多的經驗,且愈來愈像成年人,這使得他們所說的話更加有分量。一個幼兒說「走開!」幾乎是可笑的,而一個十三四歲的青少年說同樣的話,卻像是一記重擊。 教育青少年與幼兒同樣需要耐心和寬容,因為他們都在試探底線。不過,教導青少年更需要信任他們,讓他們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即使後果並不理想。在青春期,他們需要學會什麼是責任感,這樣才能在成為成年人後負責任地面對生活。承擔責任需要練習和給予機會,就像幼兒學步時會跌倒受傷,但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你會漸漸相信他們不會去碰水煲,也不會去咬玩具。 青少年也需要空間,要適時放手,讓青少年在跌倒和受傷中學習並成長,最終能負責任地處理人際關係和管理期望。青春期是學習成年人規則的試煉場,讓他們現在學習,未來才能成功。 從「指導者」到「同行者」 要達到這個目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必須從「指導者」轉變為「同行者」。當然,這並不是意味着沒有規則,而是這些規則需要變得更加靈活,也更容易協商。當你是「指導者」的時候,你只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並期待他們遵循你的意願。現在,作為「同行者」,你需要提供更多建議,以協助青少年作出正確的判斷。 孩子變了,父母的管教模式也需要隨之調整,讓我們一起學習,陪伴孩子走過這段青春的旅程,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莫傲霖(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