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美國教育搞邊科?

王師奶參加了閨密兒子的史丹福大學法學博士生畢業禮,能考入史丹福已不容易,修畢博士更難。參加了這畢業禮,令小婦人心中產生疑問:美國教育搞邊科? 史丹福是美國西岸私立名校,法律系每年約誕生180名博士,經濟系較少,每年約30名。包括其他各系,每年約有800名博士生畢業(不包醫學系和Juris Doctor) ,JD是法律專業,希拉里和拜登都擁有JD資格,但一般人不稱呼他們是博士。據SED(Survey of Earned Doctorates)統計,美國每年約有5萬多名博士出爐。據知史丹福博士生唔止唔使交學費,更有生活津貼,每年約4萬美元(約31萬港元),足夠應付生活需要,他們可能要為學校擔任教學或研究助理。每所大學處理不同,但大多名校都會像史丹福這樣給博士生類似待遇。如此說來,美國名牌大學不少,每年支出也是天文數字,唔怪得咁多人申請去美國讀書喇。據小婦人所知,美國有些頗有名氣的大學財政捉襟見肘,連一些必修科都開唔足,一般成績不差的學生亦要4年半或5年才可畢業,何以對博士生又如此慷慨? 史丹福大學博士畢業禮所見,畢業生來自世界各地,中國大陸、越南、印度、香港、非洲的也不少。畢業禮多采多姿,上台的有手抱嬰兒,有拖兒帶女,有手舞西非尼日利亞國旗。取得博士學位後,美國政府並無規定要在美國貢獻所學,博士們可自由回自己國家,將自己從美國學得的知識為自己祖國效勞。計吓條數,美國佬笨到加零一,貼錢為他人作嫁衣裳。別人的子弟來學嘢,唔單止免收學費,仲供應埋三幾年食住,嫁女貼大牀,笨唔笨啲呀!勢必有恩將仇報的人,掉轉槍頭將師父打到口腫面腫,俗語說「教曉徒弟無師父」並非虛言。美國教育搞邊科? 美國海外留學生百多萬,人數最多是中國大陸,約佔35%,其次是印度18%,還有沙特阿拉伯、加拿大、韓國、越南、台灣、日本、伊朗等。若論海外學生之多,美國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王師奶好奇怪,一些與美國為敵的國家如伊朗,在美國留學的竟有萬多人,大多來自德黑蘭大學和名校謝里夫理工大學,選讀的多是理工科。他們學成回國,分分鐘可能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為敵人栽培人才,打番自己,點諗㗎? 楚材晉用 有一個熟悉美國大學教育的學者叫王師奶勿作杞人之憂,美國佬傻唔晒,而且掉轉頭有着數𠻹。能到美國讀博士的人,多在本國讀完大學或碩士,都是該國精英。美國雖然花巨額金錢給博士生數年的免學費和生活津貼,到博士生成才了,大部分留在美國生活和工作,為美國平添了一批人才,自己又毋須花錢為他們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培訓付出金錢和時間,而且保證是別的國家萬中挑一的尖子,何樂不為?據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有關2017年資料顯示,約90%主攻數理科研的中國大陸博士畢業生沒有回到本國,有在美就業的,有繼續深入研究的。信手舉來,華裔的諾貝爾獎得主有楊振寧、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崔琦、朱棣文、高錕,他們都在美國研究獲得成就,而又在美國工作很長時間,錢學森在科硏上亦赫赫有名。其他地方的博士生亦大致如此,因為美國研究環境和設備較好,生活亦較穩定,楚材晉用,看來美國佬真係傻唔晒。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師奶--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中史科不是萬能插頭

久不久就有啲立法會議員或一些什麼團體頭頭出來強調中史科重要,好似只要認識中史,就一定可令學生愛國。最近有人投稿到《明報》觀點版,說2012年「反國教運動」令年輕一代對祖國歷史更加反感。先旨聲明,王師奶年輕時愛中國歷史及大好河山愛到發燒,從未反感過,更不會「更加反感」。作者列舉考評局的中史科會考報考人數,由1999年的3.7萬人下降至2010年的2.8萬人。推行新高中課程後,2012年報考人數是8500多人,今年只有6098人,作者以慘不忍睹去形容。 必修中史就更愛國? 王師奶不止一次批評一些不懂歷史的議員和知名人士,人云亦云地妄談歷史。小婦人好奇怪他們何以對不認識的事物可以誇誇其談,面不紅、耳不赤。小婦人不認為中史科考生減少是對祖國歷史反感,這是兩碼子的事。中、英、數考生人數多,因為是大學錄取的基本條件;中史科不是入學的必要條件,考生少很正常,愈來愈少也很正常,與年輕一代對祖國歷史反感風馬牛不相及。要中史科考生人數多是易如反掌的事,規定入大學必須中史科及格,否則拒諸門外就行。同樣邏輯,若因此而令報考人數增多,也不表示年輕人更熱愛祖國歷史。 該作者又引述民間研究機構的調查結果:18至29歲年齡層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和「香港的中國人」平均只有5%,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則有70%。調查結果令人失望,回歸祖國25年,教育當局組織不少與內地交流活動,包括探訪、參觀,甚至短期生活體驗等,結果如斯,是不是又入中史不在必修科呢條數? 作者認為新政府要培養下一代愛國情操,王師奶舉手贊成,愛自己國家是每個國民的責任。他提議學校每天早會舉行升旗禮、唱國歌,讓小朋友從小認識和尊重國家。如果時間許可,又不流於形式,也不是壞事。至於小學課程加入更多歷史人物教材,留給編課程的專家去衡量了,小婦人不敢妄議。 作者說中學教育政策要大調整,將中史列為主修科。初中課程着重中國歷朝發展,高中則着重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思想等。DSE亦要調整,由論文形式改為選擇題,加強學生了解和認識中國。考試不設評級,只以「及格」和「不及格」區分,中史科的成績成為入本地大學的參考指標。(純屬參考係無用的) 王師奶再三拜讀其大作,除欣賞他是熱愛歷史的有心人外,也肯定他不懂歷史,而又以為歷史是萬能插頭,對教育認識膚淺。他說要將中史列為必修科是拾人牙慧,係執N咁多人口水尾的人云亦云。要「着重」歷朝發展談何容易!初中歷史要編多少堂?唔使上中英數乎!高中着重政治制度、社會思想,教師如履薄冰,分分鐘誤觸紅線,畀學生匿名告發。一個好的歷史教師要將歷史全面剖析,客觀地全面鋪陳,由學生自行分析、領會,難啊!最令小婦人詫異的,為什麼DSE用選擇題能加強了解和認識中國?論文形式和背誦內容毫無關係,兩者黐咗邊條線啊? 最後要代中史教師多謝該作者,他也擔心教師會觸犯《港區國安法》,建議教育局撰寫課程大綱時,將中國近代史寫到改革開放為止,又提議為教師提供教學材料,避免教師誤用敏感材料。有心人也,功德無量。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做不成教育局長的陳美齡

時光飛逝快過火箭,2017年5月,王師奶在本欄寫過一篇〈林鄭的神來之筆〉,其時林鄭尚未上任特首,正在招兵買馬組班,正如現今候任特首李家超精挑細選來屆管治人馬。那年全港報章盛傳陳美齡是教育局長大熱人選,不知林鄭曾否接觸過她,但王師奶覺得林鄭倘真有此舉,那真是神來之筆。若說世事滄桑,區區5年,能滄桑得多少?但上台下台,着實帶點躊躇滿志和淡淡哀愁。最終名單宣布,教育局長是楊潤雄。 陳美齡做不成教育局長,小婦人好失望,不因為她曾是紅歌星,不因為她3個兒子入讀美國名校而成為教子有方的偶像,也不因為她是美國史丹福大學教育博士,而是她確實熟悉香港教育而兼具改革創意。更重要更重要是與王師奶「英雌」所見略同。 睇盡本港教育盲點 反對陳美齡出任局長的說她無管治經驗,說她長期在日本生活,對香港情况陌生。更淺薄的嘲笑她是過氣歌手,甚或詆譭她是日本「慰安婦」,刻薄的言詞惡毒過飯鏟頭。如果說她長居日本對本港教育不熟悉,那是胡言。她曾著書點出本港教育盲點,比身在廬山的人更了解廬山真面目。略舉5年前陳美齡的幾個觀點: 1.不應將通識科列為必修科 王師奶打從第一天起就反對通識科,認為教的不識教,改卷的不識改,海外及本地大學又不列為收生條件,何苦匆匆上馬?陳美齡比小婦人溫和,只是不贊成列為必修科而已。她靈過廟街盲公陳,不足5年,事實擺在眼前,通識結果唔止不列為必修科,連名都改埋做「公民與社會發展科」,2024年正式登入試場,評核只分達標和不達標。草根啲講即係玩完。 2.應用廣東話教中文,但必修普通話 小婦人拍手掌、燒爆竹認同此議。本港絕大多數學生講廣東話,學習時可事半功倍,容易掌握課文意義,毋須兜個圈透過第二種語言學習,減低語文敏感度及欣賞能力。中文還中文,普通話還普通話,是兩個不同的科目。普通話是全國通用語言,國民之間溝通好重要,是富國和凝聚力的渠道,絕對需要必修。 3.教育局不應向直資有傾斜的資助 呢個觀點王師奶嘈咗20多年,未見過任何一個教育團體或所謂教育界領袖公開發表意見。私下的嘮叨不少,扮鵪鶉是怕得罪同行;教育團體怕得罪直資學校會員。這樣的傾斜太過分,話佢係私校,但有公帑津貼;話佢係津校,佢又擁有私校的自由。小婦人雖然讚賞部分直資的成就,但對政府以公帑資助及授課語言的放任,對其他津貼學校並不公平。陳美齡的直資傾斜論一箭射中要害。 4.取消學校網限制 王師奶嗌到聲嘶力竭,寫到手抽筋,估唔到陳美齡第一個響應小婦人的「高見」,頗有人生得一知己死而無憾的飄然感覺。校網的設立於幾十年前,其時交通網未發達,由佐敦道去元朗要兩粒鐘,沙頭角去旺角,轉車轉到暈。其時校網的設立是體貼;今時今日,本港交通方便,由筲箕灣到銅鑼灣不外十幾分鐘,仍保留校網是擾民,是扼殺選校自由。 陳美齡還有很多有見地的建議,篇幅所限不能盡錄。王師奶冷眼旁觀,曲雖不高而和寡,可惜可惜! 誰是下屆教育局長?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師奶--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三位天主教徒特首

5任特首之中,有3位是天主教徒,都在天主教學校受教育。曾蔭權和李家超分別是耶穌會香港華仁和九龍華仁子弟,林鄭月娥則是嘉諾撒會聖方濟各學生。本港宗教團體辦學的不少,分別有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基督教又包括聖公會、循道會、浸信會、中華基督教會等。但3位特首均出自天主教學校,未免有點傾斜,而且都是天主教徒,那就斜上加斜。雖然特首是政治人物,但王師奶寫本文,絕對與政治無關,只是好奇,究竟天主教學校教育有什麼特色?尤其是呢3間產生特首的學校。王師奶蒐集資料的同時,發現天主教學校除出特首,栽培了其他行業的精英外,還特別多出高官,而奇中奇的是港華九華的高官最多。小婦人求其講幾個響噹噹的名字,如孫明揚、林瑞麟、黃星華、楊潤雄外,其他界別街知巷聞的有余叔韶、李柱銘、梁家傑、陳祖澤、梁定邦、陳兆愷……再寫下去會寫到手痹。 從校訓中獲得多少薰陶? 每一間學校都有自己辦學目標,校訓是表現學校精神所在,王師奶好想知道一間學校校訓,能影響一個學生立身處世有多少?港華和九華同一校訓:拉丁語為In hoc signo vinces,英譯分別為In this sign you shall conquer和By this sign, you shall conquer(以此徽號 汝可得勝)。寫名人輩出的名校,小婦人不敢苟且,特別向一位資深的港華校友請教。當然華仁校友數以十萬計,自有高人指點,用不着小婦人在此絮絮叨叨。小婦人本來不敢肯定sign字的含義,但經這位資深校友解釋,sign是十字架,並說出當年君士坦丁大帝的一段故事,因十字架的顯現而使戰爭獲勝。究竟曾蔭權和李家超從學校的校訓獲得了多少薰陶,這才是小婦人和社會大眾,甚或教育界希望得知。另一位特首林鄭月娥,她是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學生,學校校訓是Live by the Truth in Love(力行仁愛,實踐真理)。灣仔的聖方濟各書院是一間穩重而樸實的學校,是嘉諾撒會繼聖心書院開辦的第二所學校,比聖瑪利書院的歷史還要長。校訓始終是精神嚮往,能沾染得多少,能薰陶得多厚,各有因緣。 天主教辦學歷史悠久,1843年開辦第一所男童學校。1848年,沙爾德聖保祿女修會來港,後來開辦英法學校,即今日銅鑼灣之聖保祿學校,它可說是歷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學校。1860年第一批嘉諾撒修女到港,開辦只收女生的英文書院,亦即今日聖心書院的前身。其後不同修會來港傳道辦學,為本港培育人才,篳路襤褸的艱辛過程,有不足為外人道者。相信本港接受過天主教學校教育的人數以百萬計,小婦人也是其中之一,感恩之餘,也希望珍惜天主教教育理念如自由、公義、敬業、尊重國家、遵守公平法律、尋求社會利益。 附加一筆,陳方安生和梁愛詩分別是聖心和聖嘉勒畢業生。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楊局長拍片鼓勵考生

王師奶要為自己臉上貼金,同是鼓勵,局長就遲過小婦人以「總有一條路可通羅馬」一步。遲到好過無到,他說文憑試係考生人生其中一個挑戰,寄語考生「沉着冷靜,靈活應變,勇於嘗試」。這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鼓勵考生當然也合適。入到試場,有點緊張是正常,「沉着冷靜」是需要的,如果不夠冷靜,騰雞兼慌失失,顧得頭來唔顧得尾,這科成績就係咁「大」了;「靈活應變」在考試中好重要,最顯淺的例子是有5條題目,答完第一題,第二題有點困難,除了「沉着冷靜」外就要「靈活應變」了。不要給第二題卡住,轉答往下的題目,這樣的處理小學教師都教過,可是入到試場,有時會像被鬼掩眼,完全不靈不活。楊局長這兩個寄語是對的,可是第三個「勇於嘗試」就要斟酌了。 考試求穩陣 宜選安全答案 局長,小婦人不是玩對抗,在雞蛋裏挑骨頭。在做人態度上「勇於嘗試」是對的,也是積極的,胡適先生也說過「自古成功在嘗試」,但在考試作答時而勇於嘗試,小婦人就不大贊同。考試是有技巧的,穩陣大於一切,考試是爭取分數,一分就是一分,考試決非嘗試的最好時刻,何况仲要「勇於」添!不論什麼情况,面對難以決定的答案,千萬不要嘗試這,嘗試那,要選擇一個最安全但可能得分較低的答案。正如奧運會的跳水、花式溜冰運動員在某個階段寧選擇難度較低、安全程度較高的動作,不會貿貿然「勇於嘗試」,除非自知成績落後到無可挽回,不得不背城借一,缸瓦船打老虎,盡地一煲。小婦人知道此論調未必人人認同,但確是自己歷來的考試策略,不討論了,就以各師各法一詞作結。 有志不一定成功 楊局長還邀請本港重劍好手江旻憓為考生打氣,江小姐在國際劍聯最新公布的重劍世界排名第八,她可說文武全才,同時是美國名校史丹福的高材生(王師奶不喜歡報章常用「學霸」這詞),江劍后祝應考DSE考生身體健康和「Good luck」很有意思。江劍后以身作則,讀書讀得叻不是一切,還要有健康體魄去發展未來的人生。楊局長說文憑試是人生其中一個挑戰,一啲都無錯,因為讀了十幾年書,食粥食飯靠呢鋪。有幸手拿8個5+,榮登狀元榜,大學任你揀,就大可乘波音747去羅馬;就算不中狀元,入到公立大學,也可坐直通車去羅馬,但無一樣緊要得過健康。 局長最後語重心長勉勵考生,囑咐考生銘記「有志者事竟成」。很多成功都因為有志加堅持,這鼓勵是正面的,每個年輕人都應早早立志,抱不成功不罷休的態度,正如新聞主播梁思齊說「專心應戰,搏盡無悔」。對年輕人當然要說正面和勵志的話,但容許王師奶這略有人生經歷的資深中年說一句泄氣話:「有志不一定成功,失敗的百分比也不低」。鼓勵年輕人的同時,如何提醒他們以寬闊的胸襟接受現實呢?兩難呀!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寫在DSE開考時

DSE開考了,5萬青年學子上試場,為大學學位拼搏。這場DSE不單牽動5萬個考生的心,也牽動10萬個望子成龍的期望。因為B仔C女已是過了海的神仙,王師奶得以旁觀者的角度看今年DSE考試。家長們心情緊張忐忑兼而有之,但小婦人就好替考生們開心,因為今年考生人數歷年最低,考生人數減少,大學學位數目不變,即係話入大學機會多咗。更好消息在後頭,預計明年考生比今年更少,恭喜明年考DSE的同學仔,你們上榜的機會更高。政府數據話後年考生人數回升,王師奶不作如是想,政府呢鋪一定買大開小。數字是死的,人對腳是活的,兩年時間流流長,估計將會有不少學生由中三開始「較腳」去外國升學。DSE考生數字不會回升,只會滾水淥豬腸,愈淥愈縮。每年DSE放榜,小婦人總有幾日心翳翳,睇住數以萬計的年輕人入唔到大學,頭耷耷,眼濕濕,抬唔起頭,好似世界末日。呢個世界唔應該咁灰,大好青年前途就此止步?唔好啩。 總有一條路可通羅馬 競賽有快慢,考試有高低,有人中狀元,梗係有人做墊底,此乃正常現象。好心人會用「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英諺去安慰失意人。小婦人不認同「條條大路」這四個字,但可改為「總有一條路可通羅馬」,而且這一條不一定是「大」,也許是一條曲折小路。讀者會懷疑王師奶如此囉哩囉唆,究竟為乜?為的是引出下面一件真人真事,藉此鼓勵各位DSE考生的小弟弟小妹妹,總有一條路可通羅馬,儘管這條路九曲十三彎。事緣小婦人有一知心閨密,她家有5條 King(4個仔 + 1個老公) ,不要以為物罕為貴,她係忙到無一分鐘停,為了4條King,幾乎年年都要聽招生講座,報完幼稚園報小學,報完小學又去叩門入中學,佢話叩門叩到無晒尊嚴,慘過向孤寒鐸借錢糴米。雖然如此,她仍自得其樂,可惜幾個仔冇乜書緣,直接啲講,唔係讀書材料。 與書無緣 入廚展所長 先講她的大仔阿強,讀書雖然唔掂,但他另有本事,小學五年級已經揚名立萬,是兒童廚神,曾獲得廚藝比賽冠軍。讀書成績雖然麻麻,廚藝就贏得親朋戚友的誇獎,許為未來廚神。前幾年阿強已到DSE考試,得到12分已是大話夾好彩,大學唔會因為你曉整九大簋,或連佛也動心的佛跳牆而破格收你。阿強自己心中有數,小婦人的閨密諗都唔諗個仔會讀大學。由於阿強鍾情廚藝,對這方面有興趣兼有信心,於是報讀職訓局旗下的廚藝課程,政府有津貼,是四年制學位課程,閨密猛讚係林鄭政府的德政。時光荏苒,因疫情關係,上課時間少,於是到酒樓兼任助理廚師,人工過萬,比一般大學畢業生平均薪金還要高。他日正式畢業,有學位的廚師,是少林寺打木人巷下山,真才實學的「大師傅」,前途似錦呀!小婦人的閨密既開心又放心。 王師奶趁DSE考試時寫世侄阿強的經歷,係想話考試有成功有失敗,成功固然可喜,可以搭直通車去羅馬,但失敗了不要灰心,總有一條路可到羅馬,雖然條路可能曲折些。不要嫌小婦人長氣,再講一次「總有一條路可到羅馬」。加油!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品格教育」與馬時亨

近日在報章看見馬時亨先生評論政府施政文字,立時想起小婦人曾寫過〈馬時亨的品格教育〉(回顧:bit.ly/3r88GYJ),小婦人為馬時亨辭去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一職,專心推行品格教育,曾以「空谷足音」一詞去讚美。以小婦人稱呼人少、得罪人多的風格而言,是十年一遇的歌頌,深信馬先生真心誠意,唔會開空頭支票,所以好留意品格教育協會的進展。 每刻都在享受社會恩 自馬先生辭教大職務後,一年多以來,似乎未見品格教育有乜動作。小婦人並不懷疑馬先生推行品格教育的誠意,也知道品格教育是頗為抽象的概念。品格教育協會以感恩、善良、希望為主題,推廣意念並不容易,成效亦不易彰顯。教兒童打籃球,投入籃圈就得分;教踢足球,射入龍門一球就是一球。千辛萬苦灌輸了「感恩」、「善良」和「希望」,即使有成效,這些美德藏之於心,表達於行為,唔會鑿在額頭上。良好品格範圍好大,感恩、善良、希望,僅是沙堆裏面一粒沙而已。 協會以一粒沙的感恩、善良和希望作起點是務實做法。就以感恩為例,唔係你肚餓時人哋畀碗飯你,你終生不忘一飯之恩就算是感恩的最高境界,而在於你有能力時會否也給肚餓的人一碗飯!王師奶有幸聽過趙樸初先生講感恩,他說感恩可分三面:一、天恩;二、父母恩;三、社會恩。天恩和父母恩大眾能了解,令小婦人深入思考的是社會恩。何謂社會恩?講得淺白些,是社會一些你不認識的人默默地貢獻社會。例如:你清晨上學去,走在一條清潔的行人路,令你心情愉快,這是社會恩的一種。那是一群早起清潔工人的辛勞,讓你可以心曠神怡地行走;又例如:你能夠在治安良好的環境放心地生活,不擔心被偷竊、搶劫,是一群以除暴安良為己任的警務人員努力,這也是社會恩。這些例子不勝枚舉,學校老師給你良好教育,校工把課室桌椅弄得窗明几淨,這都是社會恩,是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享受的社會恩。小婦人對趙樸初先生的闡述感受甚深,好似大夢初醒,原來自己生活的每一刻都享受社會恩。 推廣工程浩大 冀召集有心人 馬時亨先生,品格教育協會雖然務實地僅以感恩、善良和希望作起點,但這是移風易俗的大大大工程,單靠一個會,或一百幾十個好心腸的義工是不足以成大事的。在三數年間能有「小成」已是了不起的成就。王師奶區區一匹婦,斗膽向馬先生奉上一磚:何不利用你的社會人脈,振臂一呼,號召一些「真正」的有心人,教育局、宗教團體、辦學團體、大學學者、社會良心的傳媒,共同努力挽救沉淪已久的品格道德。 王師奶知道講就易,做就難,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已洗濕個頭在先,唔爭在濕埋對腳喇。小婦人敬候佳音。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香港教育狂想曲

香港教育立立亂,一陣話學生跳樓,一陣又全城討論南京大屠殺影片,一陣又話學生移民、阿sir較腳。教育局宣布好多學校開唔夠班,寺多和尚少,預測情况愈來愈差,仲自我示範,將小貓三四隻的官校摺埋。官、津、直資齊齊嗌救命,私校更加苦不堪言,橫額直幡加上facebook日日吹噓都無用。學生來源少,如來佛祖、王母娘娘都救你唔到。王師奶暫時替住廟街盲公陳,鐵口批命,香港學校將有一埸大兜亂,塘水滾塘魚。排名頂尖的官津直資學校不愁缺少生源,一切由低炒起,Band 3升Band 2,Band 2升Band 1。學校雖無列明banding,家長們心中有數,邊個係一哥,邊個係散仔,分得清清楚楚,你驚官校皇仁、津校喇沙、直資聖保羅男女唔夠學生乎? 學生移民? 唔使驚 王師奶雖然嫉惡如仇,眼底容不下牛鬼蛇神,但賦性仍屬隨和,深信天生天養,船到橋頭自然直。有起有伏,高山流水,互相呼應。一雞死,一雞鳴。學生大量移民,教師大量流失,唔使驚,有人出就有人入。唔計旁門左道,每日有150人堂而皇之從羅湖入境,計吓條數,一年就有約5.5萬人從內地填補。若保守估計,兒童佔三分之一,即係話有1.8萬多名生力軍要搵書讀。移民潮會慢慢消退,人數會隨着時間愈來愈少;入境名額不減,加上本地出生嬰兒,假以時日,一定會僧多粥少,爭學位爭到打崩頭。 住香港的由筲箕灣排到淺水灣,住九龍的由油塘排到九龍塘。為濟燃眉之急,可能全部回復半日制,甚至在大球場露天上課,紅磡體育館睇大銀幕教A man and a pen。走了咁多資深教師,點算啊?讀者諸君,少安無躁,所謂資深,不外是時日和經驗的累積,無人從阿媽個肚生下來就是資深。靜靜哋講一句心底話,有時資深會被視為「老油條」㗎。再退一步,聘請北師大或清華、復旦畢業的甲級教師來任教,為期3至5年,就乜都掂晒。 心急的讀者也許會問,3至5年如此短暫,好難請到人㗎。請放心,一定大把人來,係人都知,香港教師薪金之高係世界數一數二,薪高糧準,相比內地教師人工高出不知幾多倍,請人絕對不是問題。至於點解只准教3至5年,這3至5年係本地教師的資深培養期,待一批批資淺的本地新薑變成老薑,從內地來的甲級教師便可功成身退,一來可解思鄉之苦,二來不會有搶人飯碗之嫌。所以小婦人從不為學生移民、教師流失擔心。 冥冥中自有平衡 王師奶曾參觀過非洲的不設防動物園,面積甚大,動物種類繁多,有兇猛的獅子、老虎、野豹,有柔弱體小的野鹿甚至羊群,體格不同的猴子、猩猩。王師奶起初以為不設防、不分隔,肯定強者存,弱者滅,何况這不設防的群獸雜居之地已有多年歷史,看來只會剩下獅虎豹狼這類兇猛動物了。誰料眼前所見,獅虎午睡,麋鹿在另一角散步,長頸鹿昂首細嚼樹頂綠葉,悠然自得,一片和平氣象。是不是動物世界中沒有殺戮,沒有弱肉強食?當然不是,但冥冥中自然會取得平衡,有自然法則,不刻意,不強求。 少了學生,有大量新來者補充;缺乏資深教師,三五年就搞掂,而且前景秀麗。教育大學畢業生不愁出路,不再年年要做漂浮教師,壯哉!阿利路亞,阿利路亞。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過多功課壓垮學童

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教授說,今年10月有一個個案,「一名中一學生少交8樣功課,預約見社工,怎料等不及跳了下來」。這消息除了令人心酸外,更痛心香港教育仍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思維。前任教育局長吳克儉和立法會的尊敬議員們常去荷蘭、瑞士、芬蘭等國家考察教育,有所為而去,無所得而回。恕小婦人出言無狀,所謂考察,得個睇字,返來後乜都無做過,亦乜都做唔到。王師奶抵唔往頸曾公開質問,有議員信誓旦旦話一定有公開報告,結果係空頭支票一張。 社會福利署委任的兒童死亡個案檢討委員會,發表第5份報告,檢視2016至2018年內,有259宗已向死因裁判法庭呈報的個案,內有59名兒童死於自殺,最小的只有10歲,學童輕生最大原因是學業壓力。據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監察系統,2019年有25名18歲以下人士自殺,2020年則有23人。數字令人心煩,防止自殺研究中心似乎亦止於研究而已,但如何防止,看着上升的數字,似乎成效不大。 曾少交8樣功課而約見社工的中一生,步上自殺之途,確實令人感傷,悲痛之餘也慨嘆教師們何以仍執著於大量功課?是不是以為功課愈多,學生成績愈好?記得小婦人讀小學時,教育署曾規定小學生家課時間,一年級不可超過45分鐘,六年級不可超過2個半小時。以為這規定可杜絕太多功課的壓力,不知是執行不認真,還是難於執行,又係得個講字,禍延到王師奶踏入中年晚期仍未解決。這把功課壓力的火的確愈來愈大。 部分家長擔心功課少影響子女成績 王師奶認為功課多的形成有3方面要負責,包括家長、教師和學校。部分家長認為功課愈多愈好,功課多代表學校認真,也代表教師勤力。真人真事,王師奶做家長會委員時,確有家長向校長投訴嫌家課少,唔夠隔鄰另一校多,認為會影響她女兒派位成績。該家長還振振有詞的說:「多聽不如多說,多說不如多讀,多讀不如多寫。」話佢錯晒又唔係,改變家長的觀念非常重要,因為家長的意見影響學校的存亡。 部分教師跟不上新的思維,仍停留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做、做、做,左又塞,右又塞,功課十樣八樣是例牌,多勞多得,做到無時停,勤有功,戲無益。這些教師大多是用心良苦,話之你教育當局限一個鐘兩個鐘,睬你都傻。王師奶素來尊師,僅「部分」教師,不敢以偏概全。有些教師好合理,尚記得讀小五時,改默書錯字,老師只要我們將正字寫5次,她認為已足夠更正錯誤觀念;到六年級時,另一個老師要每一錯字寫50次,唉,寫到悶,寫到麻木,手指麻痹之餘,都唔記得邊個係正字邊個係錯字。 最後講到學校。王師奶有啲猶豫,千多間學校,結構好複雜,學校包含校長、校監、校董會、辦學團體,實質主持的其實係校長。校長當然想學校辦得好、有名聲。家長主流意見是多功課,多功課才是好學校,校長會唔會為生存順應家長而鼓勵教師去填鴨,或明知功課已超額而隻眼開隻眼閉?甚或以功課量多寡而評定教師的優劣?希望這一問是多此一問。好多校監只係受訓過幾粒鐘,而校董更完全無要求,張三又得,李四又得,佢哋點會諗到8樣功課可能殺人於無形。 但願上主慈悲,諗條好計救救孩子。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救得一時 唔救得一世

今時今日本港教育局面亂過《亂世佳人》,寺多和尚少,有書無人讀,教育局話有兩間公營中學只開得1班中一,並預計學齡人口將持續下跌,因2020年生育數字創20年新低。小學方面情况更慘,《小學概覽2021》中有21間小學小一只開1班,本年慘上加慘,累計減少超過55班。一方面學齡兒童愈來愈少,另一方面移民愈來愈多,滾水淥豬腸,兩頭縮。此情此景,愛香港、愛教育者如王師奶,真是心如刀割。 合併學校 成效小難度大 面對如此局面,教育當局、學校本身、辦學團體都要諗計,但計將安出?據知教育局已和辦學團體商議,將收生不足的學校合併。有合併本錢的只是大辦學團體,如果是單頭或一兩間學校的,根本併無可併。即使規模最大的天主教會或聖公會,成效亦不會大,因為受地區限制:例如收生不足的學校一在柴灣,一在香港仔,班級的數目好配合,二合一可說無縫合併,但如何能說服柴灣的家長將兒女送去香港仔上課?反之亦然。除非兩間收生不足的學校都在同一區及隸屬同一辦學團體則或有可能。學校本身又可以做啲乜?生源少真係神仙難救,校長們要求乘勢推行小班教學,務求不縮班、不殺校。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也是唯一可做的事。 教師到鄰區弱校搶學生 為了生存,教育界也曾做過一些有辱斯文的事,例如同區學校搶收學生,一些聲譽較佳的學校超額收生做後備資源,以備不時之需,累得弱勢的學校潰不成軍;有些學校以送書簿、送校服、送補習,送免費校車吸引學生入讀;至於教師在商場、車站、街市派招生廣告是司空見慣的事。最令王師奶歎為觀止的是在中學派位辦事處門外攔途招生,情况略似新樓盤開賣搶客,辦學辦到咁,夫復何言! 還有更離譜的是:有學校到鄰區比自己更弱勢的學校搶學生,趁該弱勢學校新生報到日,配備校巴,老師們分乘私家車,由副校長指揮。有新生準備入校之際,教師們在校門外分組重重包圍,向新生家長大彈該校千般不是,入讀等於入黑店,然後將該生和家長推上自己的校巴,直駛回旺角校舍。唉!這樣的求存,這樣的行徑,算是哪一門教育,尊嚴何在?不要以為小婦人在作故事,敢以人頭擔保,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教育界中人知,好多教師知,甚至有好多教師被迫落水參與其事。 面對今日粥多僧少的局面,教育界是否要在鬥獸場內你一刀我一劍,不擇手段的置對方於死地?王師奶雖是婦道人家,但認為生存得要有尊嚴。校長們,也許你用心良苦,想為教師們保留飯碗,請不要使用斯文掃地的手段,為你自己的教育生涯留下污點;教師們,生活當然重要,難道你不珍惜自己從事教育初心的純潔?人生道路可選擇不少,不要跑進骯髒的泥濘;辦學團體,請堅持辦學的理想和宗旨,不要讓屬下的學校為生存而無底線地拋棄原則,何必呢! 救得一時,唔救得一世,該停止就停止,該捨棄的就捨棄。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