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英倫助鄰:工黨上台,英私校加價?

英國大選一如所料,工黨大勝,國會變天。唐寧街10號將由Keir Starmer入主,把持英國政權14年的保守黨終被趕下台。無永續的執政黨,政黨輪替是民主社會的常事。民主並非完美的政治制度,但是可保不用流血而令政權按人民意願改變。 選前民調早早一面倒,大家並不一定覺得工黨政府很好,只是已經對保守黨厭倦或失去信心,一心求變。傳統上工黨維護基層利益,力求社會平等,社會政策一向偏左,包括教育政策,過往就試過大幅減少及凍結grammar school數目。而今次競選其中一個與其他黨派都不同的政綱,就是向私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收英國銷售稅(VAT)。 工黨要求取消對私校學費豁免VAT,意味着將向全國大約佔7%的私校學位收稅。工黨希望把多收的稅項,用來補貼多請6500名state school教師,以及補助幼兒園(nursery)。雖然現時VAT的標準稅率是20%,但有智庫建議只收15%,或甚至先從7%開始。 建新校需時 或令部分公校超負荷 確保不論出身都有良好的教育及成功機會,正是工黨黨魁競選口號。這被視為劫富濟貧的政策,若能長期執行,相信的確可以為欠缺資源的公共教育系統作些補貼。但其成效未顯現前,也許先為state school帶來一些負擔。據估計,一旦落實向私校收取VAT,將有最多20%私校學生轉到公共學校。在政府未及時掌握學生人數變動,加上興建新校需時,在好些地區的學校必然會增收學生,或導致教師及學校設施超出負荷。 工黨承諾,讓有特殊學習需要的私校學生豁免VAT,並預計實施最早都要待明年才推行。然而就算大選未到,許多私校早就為2024/25學年要求家長預繳學費。當然若銀根鬆裕,能夠一次過付清一年學費,可為荷包省下一些;但每屆任期最少5年,未來還是要加。 英國教育一向享譽世界,特別是精英教育。而所謂精英教育的傳統根源就在independent school。故不少香港人早就保送子女到英國入讀boarding school;就算已舉家移居英國,仍繼續讓子女留在寄宿學校。當私校因稅收變相大幅加價,又會否影響大家的教育部署? 要知道轉校不簡單,更何况由私立轉到公營系統,兩者的資源及教學都不同;說到底,安排子女入讀私校的家長,肯定對教育有要求。若要轉到公共學校,大多都希望爭入grammar school或一些成績卓越的state school。但要知道英國學校的入學條件主要都是靠鄰近入學,所以名校區的樓價通常特別貴,熱門名校的收生距離亦非常短。名校學位一位難求,亦意味着名校區內亦是一屋難求!家長省下來的私校學費,可能最後都轉到投資房屋上了。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5月地方選舉

這個5月的第一個星期四,又是英國地方選舉日。移民英國,除了關注孩子入學和日常生活,也需對英國政治制度有所認識。今次除了各大小地區議會選舉外,還有市長選舉(Mayors)。香港沒有市長但有行政長官,雖然一般市民都未曾有機會直接參與,但相信大家對市長選舉都有所聽聞過。 非每個地區也有市長 原來並不是每個地區都一定有市長。傳統上,除了首都倫敦外,另有9個大都會區(Metro),如West Midlands 、Greater Manchester等都設有Mayor一職去統籌及分配較大區域內的公共資源分配。今年就另有4個地區增設了Mayor一職,希望在地區議會外,能夠更好地規劃一些跨議會的地區政策。雖然地區議會並不是隸屬Metro Mayors所管轄,但Mayors每年另有來自中央政府調配的資源,在交通、教育、房屋等重要政策上都可以自行控制如何投放,是個有實權的架構。 市長候選人盼取消市長一職 我住的地區今年亦有Mayor選舉,在眾多候選人中除了標榜自己對地區的鴻圖大計外,竟然有名候選人的政綱是當選後會致力要求國家取消Mayor一職!原來他認為這個崗位只是架牀疊屋、消耗資源的官僚架構,他要提倡把資源直接交到地方政府去。有趣的除了政綱竟然可以是「選上後的工作就是取消這個工作」,更加令我開眼界的是原來沒有預先篩選的民主制度竟然可以容納反對意見直接進入制度內去推翻制度!除了長知識外,又是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警罪專員也有得選 選市長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但今次選舉連警務與罪行專員(Police and Crime Commissioner)都有得選,真令人眼界大開。什麼?是選警務處長嗎?原來Police and Crime Commissioner並不是等同香港的警務處長。這並不是管理日常警務行動的職位,日常的警務工作仍然是受法律的保障維持獨立。但這職位有權去任命及免除警務處長,制訂警務目標及財政資源投放,甚至包括管理消防服務。簡單而言,警罪專員的設立就是為了令警務處長及警隊能夠更加直接向市民負責及照顧市民需要,增加透明度。其實這個職位只有12年歷史,對於英國人來說也算是件新事,大家仍然在不斷學習及摸索,希望為當地市民提供更好的地區警務,打擊罪行。 是的,英國有民主選舉已經超過130多年,其政治架構有着不少歷史色彩,但同時亦在不斷演進中。在不是專權的政治體制下,要放權於民,自然有較多架構。英國的地方政府就有4種不同的議會,負責大小不同的地方事務;在國家層面上還有上、下議院。這也是一直有人說民主的詬病是個較低效率的制度。我們這些「初到貴境」的民主初哥還有很多需要了解和學習的地方。大家也預期今年尾前就會提早舉行英國大選,到時再和大家說說吧。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學位分配 不患寡而患不均

剛過去的3月1日是英國state schools中一學位分配公布日(National Offer Day),相信各位家長當天都十分緊張。但不管在香港或是英國,學位分配向來都是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事情,有人喜歡自然有人愁。 名校區成「香港村」 就在今次分配公布日後,有一群在St Albans的香港移民家長就非常失望。他們像許多近年移居英國的港人家庭一樣,都以學校為首要因素選擇居住地區,買入心儀學校catchment的房子以保子女升學穩妥。St Albans於大倫敦以北,區內有5所outstanding中學,而其中4所更是長期公開試成績頭10%的名校,因此非常受港人歡迎。除校網好外,St Albans的環境亦很優美,又有快速列車直達倫敦市中心。在最近的一個最安全地區排名榜中更位列全英頭5名內,一直都是許多本地中產家庭喜歡的地區。 這樣好的名校區,房屋供應向來都是有限的。我早前都受過不少香港家庭委託在St Albans找房子,的確一屋難求。但近年在區內一所最受歡迎的中學附近就興建了一個新樓盤,令區內房屋供應突然大增,而這樓盤更被推介到香港去銷售!因此,不少港人在移英前早已在香港「隔山買牛」地購入了房屋。此樓盤亦因為太受港人歡迎了,售樓處更特意招請了會說粤語的職員招待。結果,樓盤內大部分的居民也是香港人,左鄰右里都是熟悉的面孔,就像是一條香港村! 學位供不應求 學校擴班 但既然成功入住了名校區,家長又為何會極度失望呢?始料不及,今年該校的「最短入學距離」竟然大幅減少,由以往兩年的800幾米,一下子縮短至500幾米都未能取錄!本來穩操勝券,突然晴天霹靂!就是這樣,事件被發酵,上了BBC新聞。 原來過去兩年,學校都擴了班,由7班加到8班。然而今年的收生政策已回到舊有常態的7班。加上近年有大量適齡學童不斷搬入該區,加劇了今年學位的供不應求。幸好,事件受到當地政黨關注,在Council地區政府和學校協調後,決定再度加開一班,令事件得以圓滿解決。 然而並不是每次都是如此好彩,作為精明的家長切忌單靠地產代理一面之詞就信以為真;在參考入學資料時要多看以往幾年的數據,不止是看distance(距離),更加要留意學校公布的收生人數PAN(published admission numbers);更要留意附近房屋及人口變動,正如開頭所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事實上學校的硬件或人手上都有限制,在區內仍有些別的學校收生不足,Council又是否一定要在你心儀的學校加班呢?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冬天很難過?

人人都說移民英國最不適應的就是天氣,尤其是冬天,日短夜長又濕又凍,天氣極之差。來了這裏已差不多3年,總結了些對冬天天氣的體會,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日短夜長 容易心情低落 人人都說英國冬天日照短又長期天陰陰「好難捱」。早上8點去上學還未天亮,但下午4點回家已經入黑,這樣的日子對於我們這些慣了亞熱帶天氣的人來說的確是個大挑戰。這不止是出入作息起居的不習慣,更重要是在日光不足的情况下,容易令人心情低落。而事實上,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 )亦建議國民在秋冬之間服食維他命D去補充因日照減少而攝取不足的問題。 但話說兩頭,有失亦有得。在夏天早上5點就日出,一直可以到晚上10點才天黑;能夠在陽光下進食晚餐甚至消夜的日子又是另一番景象! 倫敦最冷月份 平均約2.3℃ 英國冬天自然不可能跟聖誕節也可穿短袖衫,有時甚至要開冷氣的香港相提並論。但其實英格蘭的冬天大部分日子都是在0℃以上,有些時候日間還有雙位數的。倫敦最冷的月份平均大約是2.3℃,跟廣受港人歡迎的「鄉下」東京的2.8℃其實並沒有太大分別。當然,若你選擇住在蘇格蘭或一些沿海長期受冷風吹着的地區,溫度和體感自然會再冷一截。 然而因為英國房屋都以雙層結構興建,近年的建築標準亦早已在中層加入保溫物料;再加上雙層玻璃窗戶,其戶內保溫能力絕對比香港的樓宇高得多。今個冬天有好幾天香港都跌到10℃以下,香港家庭較少暖氣裝置,相信一定非常寒冷;相反在同一個時空,地球另一邊的英國比香港更暖! 牆身發霉帶來煩惱 在我個人來說,日光少、天氣凍都並不是太大問題,亦總算適應了。但冬天的濕反而帶來了些少煩惱。 由於天氣凍,室外室內溫差很大,若空氣流通不足,水凝(condensation)情况常有出現。在屋內許多平滑而又冰冷的表面很容易滿佈水珠,窗口、門邊、浴室天花,甚至牆身、衣櫃背板都可能因水氣不散而發霉。這不單有礙觀瞻,情况嚴重更有可能影響健康。再加上我家人多,每日煮足3餐、室內晾衫,還有每晚的熱水浴……水氣的產生量極大,令這問題在我家顯得更加嚴重。為了解決這問題,我們現在仍不斷有大大小小的改善工程,希望增強屋內的保溫及通風,令condensation減少。 學到老,做到老。在新的國度裏,調整一下自己的執著,積極面對,難題總會有解決方法。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移民也要讀寄宿學校?

英國教育世界聞名,大家都知。就算學費不菲,仍有大量海外留學生跨洋過海來求學;而且留學的並不止限於大學生,中學甚至小學留學生亦大有人在。香港亦有不少父母願意花上每年幾十萬元留學費,去保送年幼子女到英國就讀寄宿學校。由於年幼,除了寄宿,還要為學生安排一名本地人當監護人。由於是海外學生,故只能入讀學費及生活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 私立寄宿校學生 亞裔華裔多 老實說,英國很多私校都靠寄宿學位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當中有好些私校早已是海外學生比本地人多,尤其以亞裔、華裔為主。一般在港家庭送子女到海外升學時,都會靠中介人公司申請入學,往往由於學校和中介之間的合作和利益關係,中介介紹的都是這一系列私校,你可能見到的都是香港人,甚至有機會碰上自己的舊同學! 其實除了私校外,英國的公立學校都有寄宿,但數量不多,就只有十數間。設立state boarding的原意,是照顧一些有特殊原因令父母子女不能同住的家庭,如駐海外軍人,但現在若有空位都接受一般家庭申請。 獨自面對陌生環境 恐礙成長 老實說,我對送高小至初中的子女獨自到海外升學的做法非常有保留。或者有些家長覺得這是訓練獨立自主的機會,可以令子女快速成長。是的,在寄宿學校裏就像「木人巷」,畢業的都一定有不少「經歷」。然而,我會禁不住反問,兒童的成長應該是這樣的嗎?還是應該有父母及親人在身邊一同成長?要知道在兒童期進入青春期的重要階段,孩子在身體和心智都有着重要的改變,沒有父母陪伴,獨自去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實在是個極大的挑戰。遙距的親子關係又可以建立嗎?這是一個健全的成長嗎? 我絕對明白,香港以至世界都面臨重大改變,而且父母都希望盡早給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但今時不同往日,過往要移民英國相當不容易,所以不少人都選擇只送子女海外升學;現在有了BNO visa後,移民英國的門檻已大幅下降,許多家庭都為了下一代的教育而選擇移民。可是我卻發現一些移民家庭,父母都已經身在英國,但仍然要送子女去寄宿學校,真的還有這個必要嗎?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83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聖誕禮物

踏入12月,英國各地的聖誕市集相繼開幕,各家各戶都開始佈置聖誕裝飾,節日氣氛日漸濃厚。 聖誕月 張燈結綵照亮寒夜 香港家居佈置聖誕裝飾一向都有,但由於香港人的居住面積較細而且都是住在高樓大廈之內,裝飾的規模自然較小亦只限室內。相反,英國家庭除了有棵大聖誕樹外,好些家庭更會把前園大事佈置一番。我住的小鎮上,有好些鄰居不但張燈結綵,更會有不同的公仔造型置於前園;就算現在能源價格仍然高漲,他們都不會吝嗇,每晚入夜(現在英國是4點天黑!)就會亮燈,把黑漆漆又寒冷的冬天晚上添上一點繽紛色彩。 除了聖誕佈置,英國人亦會為親戚朋友預備聖誕禮物。大家可能認為聖誕節收禮物最多的一定是小朋友,但原來有一種職業亦會收到大量禮物,他們就是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在英國,小學家長都會為子女班上的教師、助教送禮。有人會買些小禮物,或是與子女動動手做些小飾物,以表心意。這都是自發及個別家長、學生自己安排的。 家教會發起送禮行動 然而有不少學校對送聖誕禮物有較大的組織。通常是由家教會及家長班代表發起,向班中的家長籌錢去買禮物送給教師。每人金額可能由幾鎊至幾十鎊不等;有的是每人都出同一金額,有的是按自己喜好,當然這都不是強迫的,家長可以選擇不加入送禮行列。但無論如何,各人加起來的數目金額都不少。 至於選購什麼禮物都是一個令人煩惱的問題,在網上的家長討論區常有討論。有些家長說每年送上大量的禮物只是令商品受益,既浪費亦不環保;亦有人認為這是必須的。有見及此,有些學校會組織一份禮物清單,務求為各教職員的聖誕願望度身訂做!更有人直截了當送上百貨公司或購物網站的現金券! 英國教育部門都有要求辦學團體為學校制訂收受禮物捐贈指引,亦要求他們記錄;由於送聖誕禮物已經可算是文化慣例一部分,不論家長、教師及學校都十分受落,已是傳統。相反,在香港,過節向教師送禮不太常見,就算有亦較低調,教師對收禮都會顯得額外小心。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中學的課外活動

無論你是打算舉家移民英國,又或只是送子女往寄宿學校,作為家長的一定會了解英國學制、課程內容。但除了學習以外,課堂外的其他學生活動,大家又知道幾多呢? 英國學校有許多after school club/extended study(統稱課外活動),主要都是各種運動及一些興趣小組。各式各樣的運動、音樂、話劇的隊伍都有大量比賽或表演機會,而且球隊大都會盡量分齡分級,確保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參與機會,不像香港的學校,校隊永遠只有一隊,不是運動尖子鮮有機會參加校際比賽。傳統上,運動在學校教育及校園生活佔很重要位置,英國學生都會通過參與運動去學習互相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好些傳統寄宿學校都會要求學生每日在課後參加運動或音樂訓練。 除了參加課外活動,校園裏,學生可能還有不同角色。例如house captain、prefect都是讓學生可以感到自豪又同時擔起責任的崗位。記得小時候我的學校裏,風紀隊陣容相當浩大。在操場集隊時,不單每班都會有個風紀看管,甚至每層樓、梯級間都會有風紀站崗,以確保校園秩序良好,紀律嚴明!差點忘記,還有負責班中秩序、把頑劣學生記名的班長! 英國大部分中學沒有學生會 然而現代的英國學校都早已摒棄了這種以學生管理學生的治理方式。現在英國學校大都沒有class monitor,head boy/girl、prefect亦已變成學生大使,平時協助教師組織活動,在開放日接待來賓。Prefect更是校園的role model,他們都是品學兼優的高年級生,是教師、校長嚴格挑選以作同學的榜樣。一如香港學校,英國的prefect都會佩戴徽章、色帶以作識別,甚至有學校的prefect可穿著特別顏色的blazer(校褸)! 來英國生活,其中原因自然是希望子女能夠在民主自由的國度裏快樂成長。孩子除了參與多姿多采課外活動外,亦應該在校園內擁有更多自主自立的機會。因為自己年少時是個積極參與組織學生活動的學生,自然以為英國學校裏的學生會生活應該更精彩。但後來發現,英國一般state schools是沒有學生會的! 教師籌辦活動興趣班 沒錯,大部分英國中學都不設學生會。因此,校內的課外活動、興趣班大都是由教師籌辦,學生極其量都是協助性質。學生會,作為一個由學生選出具行政權力的學生組織要在大學或學院裏才會找到。 也許英國教育的設計,在中學階段是以培養學術能力及人文關懷為優先目的,但沒有學生會的確令我有些意外。一個學生在學校裏除了學習知識外,許多時候都可以通過參加各類課外活動及學生組織,學習其他技巧及豐富校園生活經驗。以我個人經驗來說,當年在預科及大學組織學生會的時光,可算是我在校園生活中最精彩的章節,在中學時已主辦不少歌唱、話劇比賽,甚至辦過聯校晚會;事實上,當年這些經驗對我以後成長影響頗大,更令我畢生受用。 雖然英國中學沒有學生會,但有student council 或student representative。他們都是學生自由參加,再由全校或全班、全級投票選出。他們的主要職能是代表學生向學校管理層就着學校的不同政策及設施反映意見,作為溝通橋樑。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3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英國升中選校 住址最關鍵

9月到,開學了!小朋友終於回校,大人就可以多點自由時間吧!這會否都是好多家長的感受呢?當然新學年開始亦意味着翻開新一頁,要迎接新的挑戰。如果你是Year 6家長,就更加已經忙於四出參觀中學開放日,為趕及10月尾的升中選校填報截止日而準備。如果有考grammar school 11+的,相信亦有成績在手,正為選擇心儀學校而煩惱。 人口稠密區 住近心儀校有着數 英國一般state schools的絕大部分中學學位(除小部分grammar school或selective school),都以鄰近入學為條件,好讓該區居民的子女就近升學。在人口集中的城市裏,中學數目較多亦相距不遠,許多時候只以住址距離計算,不劃分priority catchment area。純粹考慮距離條件,如果你剛好住在兩所學校之間,而距離亦在過往的收生範圍內,理論上兩所學校都可以是你的囊中物。 有選擇當然是好事,但有得選的又何止你一個?在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受歡迎學校的收生距離可以十分短,而且受其他優先取錄條件如siblings所限,餘下以住址距離來分配的學位就更少。我就見過一個極端例子,一所極受歡迎的中學超額申請11倍,在扣除以其他優先條件入學後,只有不足10%的學額供鄰近居民子女就讀! 偏遠小鎮設校網 無競爭無選擇 相反,有些地區會為每所中學劃分自己的priority catchment area,住在區內的優先入讀。一些小鎮或偏遠地區,因人口比較分散,中學catchment area往往比較大而且可能互不重疊,基本上住在該區通常都自然就會升讀catchment內唯一的中學。這對於像我這樣不太勤力的家長來說,是個不錯的安排,只用走訪一所中學,而且派位安心。當然,如果早已心儀該所中學,自然樂於接受這個唯一的選擇;但如果不是心水,可能就煩惱了! 畢竟在英國升讀中小學,住址都是最關鍵的條件,住在哪裏基本上就已決定了可以選擇的學校。要知道在英國選校跟香港不同,若不計世襲及banding因素,在香港只要家住校網內,大家都有着同等機會入讀區內的所有學校;但在英國,還要比較住所遠近!所以我經常提醒家長在租住或購買房子前,一定要做足功課,別單看postcode以為是同區就一定可以入學。除了熟讀心儀學校的入學條件外,更要留意過往幾年派位結果的變化,以及知道該區附近的發展變化。鄰近學校的一個新發展區的移入人口,可以進一步縮短派位距離,左右大局。 祝大家子女升中順利。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暑假的尾巴——英國會考放榜

今年英國的夏天並不似預期般熱,反而添上清涼和雨水。不經意又到了8月下旬,暑假伴隨着夏天的退場,將快要結速。相信大家都趁着暑假的尾巴,正趕緊四出旅遊或探親。但若家有子女是應屆英國會考生的,也許早已收拾心情,正為8月24日的GCSE results day而緊張! 料今年不再有大量高grades 今年的GCSE是後疫情的第二年考試,為了紓緩疫情對學習帶來的阻礙,今年有些微調安排仍會繼續,如:數學、理科可用公式及方程式表;同科的不同試卷會被安排分隔較遠日子,給予更充足溫習時間;外語考卷亦不再考驗學生不常用的詞彙。但其實大部分的安排已經回復正常,大家都預計今年不會再像之前3年般出現大量高grades成績。 英國的公開試有Year 11的GCSE及Year 13的A-level,類似香港DSE之前的考試。不過GCSE的成績分級已由A至G,改為9至1。9分最高,7分已相等於以往的bottom A,而9分就比A*更罕有!4分是standard pass,5分是strong pass,都是相當於之前的C grade。 記得當年每逢香港的會考放榜日,都會出現學生、家長爭截的士或包的士趕往各大中學報名的情况。當然,不少英國家長現在亦會充當一天的士司機,但由於英國學生在考試之前已經可以率先報讀心儀的Sixth Form中學,中學亦會根據學生的條件給予conditional offers;只要學生的GCSE成績符合條件,學校就會收生。因此,在放榜當日,學生回校領取成績單後,就能大約知道自己可以有的選擇。如若「天氣不似預期」,亦不用徬徨失措,教師一定會給予意見,幫助學生尋找出路。萬一對成績有所懷疑,希望上訴的,亦可以向學校提出,學校會代學生向考試當局Ofqual提出上訴申請。 職訓課程、學徒計劃也有出路 之前亦有提過,英國學生除了繼續升讀傳統預科課程Sixth Form外,亦可以選擇修讀一些職訓課程,如NVQs、 BTEC;除此之外,更可以參加Apprenticeship學徒計劃,一邊掙錢一邊繼續修讀課程。 說起GCSE,當然不能少了A-Level;今年的A-Level results day在8月17日,雖然在我執筆此文之時仍未到,但我猜各大報道都會繼續出現:那所學校有幾多學生入牛劍;Independent school vs. State school vs. Grammar school results云云……大家留意看看吧!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3期]

詳細內容

英倫助鄰:淺談grammar school

香港與英國的教育大不同,移民英國後,昔日每天與功課、默書、考試搏鬥的日子,突然變成每天上學都有遊戲、運動的英國校園生活,相信小朋友就十分享受,但就不是每個家長都十分適應!慣了每天跟進子女功課,但來到英國,連教科書都沒有,好多家長嚷道難以掌握子女的學習進度,看着他們不用做家課、趕補習,反而忙着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不禁質疑是否太過遊手好閒呢? 入學試11+難度高要操練 為此,可能有些家長希望子女入讀競爭力較高的學校。有經濟條件的可以考慮私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若是希望繼續享受免費教育的,自然就會想到入讀文法中學grammar school。 Grammar school簡單講,是通過入學試成績作為收生標準。入學試11+(為適齡準備升中的11歲學生應考,故常被稱為11+考試)會在Year 5學期尾至Year 6開學初期舉行,但考生往往需要備戰經年,因為入學試內容並非一般小學會教授,家長往往都要一早預備有關試題供子女操練,參加應考補習班亦是平常。好不容易才來到外國愉快學習,是否又要回到競爭的路上,提前在小學階段就要操練應試呢?這畢竟是價值觀問題。 上期專欄提過,grammar school在地區的存廢會因地方議會長期受哪個政黨控制而不同。現時英格蘭有163間grammar schools,北愛爾蘭有69間,蘇格蘭則完全沒有。所以想子女升讀grammar school,家長須先選好地區。大受港人追捧的曼城外圍的Altrincham和倫敦東南面的Kent,都有不少著名grammar schools。 Grammar school在英國一向都是個爭議題目,有人為了入學精心籌備多年;亦有人恨之入骨,堅決反對。有人認為grammar school有助弱勢家庭兒童通過成績向上流;反對的理由除了認為應該有教無類外,更有研究指出grammar school令地區整體成績有所下降。 精英式教育已非歐美主流 11歲就以學術能力去編班入學,揀選高能力的一群集中起來教育,這種精英教育方式在我們香港人看來可謂理所當然。香港中學都以學生bandings來分,現在是3個bands,從前更細分5個bands,然後band 1中學內再設精英班。精英主義從小到大薰陶我們,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但其實此等以成績決定升中的教育制度,早已不是西方現代教育主流,在歐美發達教育國家鮮有如此,英國仍保留grammar school可謂異數。 在英國,雖然一般的綜合學校comprehensive school不以能力收生入學,但都會按學習程度分班上課,好使不同能力的學生接受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式。 每人價值觀不同,但說到選校,不論在港在英,我都建議選適合子女的,而非家長想要的。大家好不容易才來到英國,莫忘初心。 文:Eiffel 作者簡介:三個小孩的爸爸,從前在港組織家長組織爭取教育改革;今日出走英倫,繼續關注學校教育,協助香港家長選校入學。 http://www.facebook.com/LunLondo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