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BB腿形 按年齡變化

許多父母看到初生兒雙腿呈O形,擔心影響寶寶學行和外觀。寶寶在成長期亦可能出現X形腿、內八或外八腳,為父母增添不少疑慮。原來隨着骨骼系統發展,寶寶嬰兒期的O形腿,會在兩歲時變得挺直,接着3至6歲時呈X形腳,6至7歲又會再次長得挺直或呈輕微X形。以下是兒童腿形發展階段,供爸爸媽媽參考。 慣性W形坐姿會加劇大腿內旋,令X形腿和內八腳更趨嚴重。(作者提供) 0至2歲:O形腿變直腿 由於寶寶在子宮裏長時間維持蜷曲姿勢,所以大部分新生兒的小腿骨與腳掌仍維持着胎兒盤腿內旋姿勢,令雙腿呈現O形狀態。1歲左右,寶寶開始站立並學習走路,初期因雙腳仍在O形狀態,走路搖搖晃晃。隨着臀部肌肉及平衡力增強,O形腿在獨立行走一年內慢慢變直。 3至6歲:直腿變X形腿 這階段大腿骨(股骨)逐漸增長並內轉,而小腿骨(脛骨)會往外翻,所以呈現X形腿。 6至7歲:X形腿變直腿 隨着跑、跳、平衡這些大動作持續發展,步履日漸成熟,足弓成形,X形腿的角度逐漸減少,大腿骨與小腿骨的排列像成人般挺直或微帶X形。 (明報製圖) 內外八腳 要看醫生嗎? 內八腳即入字腳,與大腿骨、小腿骨及腳掌的內旋有關。因腳掌內彎而引致的內八腳,一般在寶寶9個月大左右消失。而小腿內旋形成的內八腳,則在學行時最為明顯, 隨後逐漸改善。因大腿內旋而形成的內八腳,高峰期是4至6歲,在10歲前會消失;外八腳的成因與內八腳相反,跟大腿骨及小腿骨外旋有關,較常見於扁平足或肥胖的兒童。 以上提及兒童腿形是正常生理變化,爸爸媽媽毋須過分擔憂。如果寶寶持續疼痛、步履怪異、經常絆腳或跌倒,又或外觀不佳,才需要就醫及接受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師會按檢測結果安排適切治療,包括: •按摩肌肉,紓緩繃緊的筋膜 •透過多元化活動鍛煉肌肉,改善平衡 •改善站立和步行姿態 •給予專業建議,比如怎樣選擇合適的孭帶、座椅、鞋子等,也會提醒戒除不良姿勢習慣,如W形坐姿,促進寶寶健康發展 父母需特別留意寶寶的腿形變化是否只影響一側、雙腿發展是否不對稱、變形是否日趨嚴重、或是身材矮小等。如有上述情况,便要諮詢醫生,看看有無其他潛在疾病。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從C到S:促進寶寶脊柱發育

成年人的脊柱呈S形,而初生嬰兒的脊柱則成C形。(圖片來源:boba.com/blogs/boba-reads/strollers-baby-carriers-and-infant-stress) 成人的脊柱呈S形,這弧度既有助維持平衡和靈活,也幫助吸收背部所承受的壓力。新生兒出生時,脊柱向前彎曲成C形(圖一),到大約3至4個月大時,開始俯臥抬頭,頸椎後彎的曲線亦順應呈現。傳統有云「三月抬頭、六月坐、九月爬行、一歲走」,這些動作發展,正呼應脊柱發育的關鍵。按着成長階段,父母可以促進新生兒脊柱健康發育。 新生期 初生嬰兒脊柱呈C形,雙腿縮向胸前,維持胎兒在子宮時的姿勢。這個階段應多使用孭帶攜抱新生兒,攜抱時採取面向面姿勢,全方位承托孩子的頭和身體,雙腿坐在孭帶上盡量張開,這不單可以保持脊柱的生理姿位,還可促進髖關節發育。 3至6個月 在這階段給新生兒充足tummy time,爬地抬頭四處觀望,有助發展頸椎曲線。爸媽不妨趴在地上或躺在孩子身旁,跟他唱歌、說話、玩躲貓貓、看圖書和練習眼動追蹤等。每次數分鐘,逐步增至每天最少30分鐘。   6至12個月 隨着新生兒活動能力增加,脊柱曲線逐步發展成S形。(圖片來源:boba.com/blogs/boba-reads/strollers-baby-carriers-and-infant-stress) 這階段新生兒開始爬行,進而至學習站立及踏步。當新生兒趴地玩耍時,將玩具放遠一些,誘導他爬行。從早期匍匐爬行到複雜的雙手雙膝交叉爬行,促使頸椎及腰椎曲線發展至S形(圖二),亦能增強頸力、腰力、臂力,以至肢體協調和靈活,對新生兒學習站立,進而踏出人生的第一步,有莫大幫助。 成長有序 脊柱發展急不來 新生兒的脊柱發展,背後有求生意義。新生嬰兒C形生理弧度和屈起雙腿的姿勢,令他們容易攀附在媽媽身上,得到保護和餵哺。若在這階段被長時間放在牀上、嬰兒車或嬰兒籃內平臥,會對脊柱和髖關節構成壓力。此外,嬰兒脊柱肌肉一般到6個月大才開始有力,若腰力未夠便放他自己坐,頭部和上半身重量壓在未夠強壯的脊柱上,有可能令脊柱和肌肉張力發展不平衡。同一道理,新生兒頭部控制未穩定前,不應讓新生兒使用彈跳架或嬰兒座椅。 脊柱是身體重要支架,父母明白了它的發育,正確地刺激它的成長,有助減低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患上脊柱側彎或姿勢不良的風險。 圖片來源:boba.com/blogs/boba-reads/strollers-baby-carriers-and-infant-stress(已獲授權轉載) 文:陳梅筠(註冊物理治療師 香港物理治療學兒科專研組)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寶寶睡到頭扁了?

新生兒頭顱由多塊顱骨組成(圖1),這些顱骨由柔軟的薄膜連接,中間虛位為「囟門」,這些縫隙與囟門具有伸縮彈性,容許顱骨與顱骨相互移動和重疊,有助嬰兒出生時通過狹窄的產道,並留下空間給腦部繼續發育,可塑性高。然而,剛出生的寶寶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睡眠中度過,若長時間保持在同一固定睡姿,如仰臥時頭部慣性轉向右邊,右枕骨會因長時間被壓而變得扁平。如情况嚴重,就可能變成「扁頭綜合症」(Plagiocephaly),徵狀包括枕骨一側扁平,雙耳一前一後、額頭前凸和大細面(圖2)。今期為父母介紹幾個預防和改善辦法,避免寶寶睡扁頭或頭顱變形。 (明報製圖) 1. 預防 ˙讓寶寶的頭兩邊轉:放寶寶在嬰兒牀上睡覺、餵奶或攜抱寶寶時,都要兩邊交替,讓寶寶的頭均衡地兩邊轉 ˙多轉換姿勢:盡量減少仰臥,讓寶寶體驗不同姿勢,如側臥、坐、趴等 ˙善用Tummy Time:寶寶醒着時,可放他趴着玩耍,利用玩具吸引寶寶,鼓勵全方位的頸部旋轉。若寶寶不夠力,可放一卷毛巾在寶寶脇下,幫助撐起上身。值得一提,俯臥除可防止寶寶睡扁頭外,更可鍛煉寶寶的背、頸、肩、臂和手力,促進大肌肉運動技能的發展 2. 改善 ˙適度輕輕按摩寶寶的頸、面和頭部,以放鬆繃緊的肌肉和筋膜 ˙若寶寶只喜歡朝一個方向看,在不同姿勢都要多吸引他把頭朝向另一側看,又要鼓勵他多用這一側的手,讓他兩側均衡發展 ˙側躺在扁平頭對側,可有效地加壓在突出的後枕,重塑頭形 (注意:以上訓練,應在成人看顧下進行) 圖3(作者提供) 把握1歲前治療黃金期 一般來說,當寶寶長到4至6個月大,開始翻身和坐起,因為平躺的時間減少了,壓扁了的頭形會慢慢矯正過來。但是,如果寶寶扁頭情况比較明顯,就需要接受醫生的診斷及物理治療,嚴重個案可考慮使用特別訂製的矯正頭盔(圖3)。治療「扁頭綜合症」的重點,除了改善外觀,也強調緩解眼球和耳朵兩側長期受到不平均的壓力;加上頭顱變形,雙耳和雙眼位置不是平排而是一前一後,都可能影響視覺、聽覺和前庭覺的正常發展,甚至出現斜頸,所以要好好把握1歲前的治療黃金期。 文:陳梅筠(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3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懶理頭側側 髗骨變形大細臉

「先天性肌肉性斜頸」是常見的初生嬰兒肌肉病變,因頸部胸鎖乳突肌攣縮或纖維化而引致肌肉縮短,造成頭頸歪斜患側。研究統計,此症發生率約0.3%至2%,由於很常見,所以初生小寶寶到母嬰健康院檢查時,醫生必定為他們檢查頸部肌肉。以下為家長經常提出的疑問: 先天性肌肉性斜頸 發生率約2%   圖一(作者提供) 圖二(作者提供) 問:此病有什麼臨牀徵狀? (1)寶寶的頭常常側向一邊:頭傾向患側及轉向對側。舉例:左側胸鎖乳突肌縮短,頭會傾向左側,轉向右側(圖一) (2)患側的胸鎖乳突肌可能有緊繃甚至腫塊,頭部旋轉角度明顯受限;較嚴重個案甚至有高低肩和脊椎側彎等 (3)大細臉:患側的臉較短而闊,眼睛細小,鼻子歪向患側(圖一) (4)頭髗骨變形:患側後腦突出,而另一側後腦則呈扁平狀態(圖二) 問:什麼原因導致先天性肌肉性斜頸? 成因仍未確定,但已知相關風險因素包括胎兒較重、胎位不正如臀位分娩、產程中用過產鉗協助等。 圖三(作者提供) 問:怎樣治療? 在嬰兒期,物理治療師會透過適切治療,放鬆頸肌及改善患側的頸部活動範圍。方法包括: (1)熱敷及按摩,使肌肉放鬆;視乎受影響位置,按摩範圍包括頸、肩、頭及胸等 (2)調節生活姿勢:日常生活,不論抱、餵奶或逗玩寶寶,基本原則是盡量讓頭部轉向患側那邊及側向對側(圖三) (3)注意嬰兒牀的擺放位置,讓寶寶主動將頭轉向患側觀看父母及事物 (4)由物理治療師以輕柔手法,為寶寶舒展縮緊的胸鎖乳突肌。若是右邊胸鎖乳突肌縮短,先固定嬰兒右肩,然後將嬰兒頭部側彎向左,讓左耳靠近左肩,再將臉轉向右側使下巴靠近右肩 (5)當寶寶4、5個月大時,可開始鍛煉頸肌,頭部維持正中姿勢,能自然兩邊對稱轉動,均衡使用雙手 問:物理治療有效嗎? 研究顯示超過九成達到滿意療效。及早開始治療,成效更佳,延遲或會引致臉部及眼睛大小不對稱、脊椎側彎、減少使用患側的眼和手,甚至影響手眼協調及身體兩側協調等。 家有新生兒的父母,請留意寶寶臉龐有否不對稱或單側扁頭。一旦發現疑似徵狀,千萬別猶豫,盡早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查詢,全面檢查,及早接受治療,爭取最佳療效。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水療樂趣多

水療常應用在關節炎、手術後傷口已痊癒、身體過重人士和長期痛症患者等。水療和游泳有什麼分別呢?簡單說,水療是透過水的浮力、溫度、阻力、水壓等特性來做運動。對於一些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EN)小朋友,水療是一個有效及有趣的治療訓練。肢體弱能兒童在地面上較難活動,不但在水中可藉着浮力做出各項動作,徒手站立或步行等,加強肌肉力量之餘,更能增加自信。 水中呼吸訓練(作者提供) SEN童可訓練手腳協調肌肉發展 每個SEN小朋友均有其獨特的治療需要,兒科物理治療師會分析他們的能力及弱項,透過水療加強手腳協調、平衡力、肺功能、大肌肉發展等。 利用水的浮力,慢慢放鬆身體,繼而控制核心肌肉,平衡身體。(作者提供) 水療常遇到的困難 ˙大部分小朋友喜歡玩水,但有些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兒童,在水中會興奮,難以冷靜下來;有些則特別怕水,單單坐在池邊已驚恐不已,更遑論游泳 ˙自閉症小朋友或有固執行為,未必接受穿著和平時不一樣的衣服,如泳衣和眼罩 ˙有感覺統合困難的兒童,未必接受花灑冲身和水花濺在面上的感覺,因而拒絕游泳或潛入水中 ˙溝通能力較弱的小朋友,在參與水中活動時,未必懂得主動尋求協助和表達自己需要 ˙發展遲緩或早產的小朋友,核心肌肉較弱,較難在水中控制姿勢和維持平衡 ˙有動作協調困難的小朋友,較難控制手腳協調,也難將呼吸節奏融合在動作中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需要多點人手協助和針對指導才能游泳,所以較難參與社區的游泳訓練班,水療因而成為他們的另類游泳班。 兒童水療策略 水療最好在恆溫室內池進行,理想的水療班人數約為6人,這樣小朋友就不容易受天氣、閒雜聲音、其他泳客等因素影響,也較容易適應水中活動,放鬆身心和提高參與。 ˙為了讓小朋友有心理準備及了解活動流程,物理治療師會運用圖卡,以視覺策略來加強溝通及表達情緒。 ˙因應小朋友不同狀態及發展階段,治療師根據他們的興趣,先適應於水中的感覺,再慢慢建立關係,繼而互動,引導他們作出所需學習的動作。 為達到最佳療效,物理治療師透過不同的水療技巧,設計多元化動作,鍛煉肌肉力量,增強手眼腳協調,促進姿勢控制和平衡,持續提升兒童在水中的活動能力,享受水上活動的樂趣。過程中,家長可學習水療訓練技巧,方便日後在社區泳池應用。 文:梁嘉敏(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自閉症幼兒體能訓練攻略

  自閉症幼兒的感知動覺問題,包括觸/聽覺過敏、內耳前庭覺及視覺感知的功能失調等,容易導致他們有姿勢不良、易倦、平衡力弱、行動「論盡」等體能障礙。另外,基於自閉症獨特徵狀如狹隘興趣、偏執喜惡及行為、社交或溝通上障礙,使他們在接受體能訓練時,會因難於理解「為何要做」、「如何做到」、「何為始、終」等概念而欠缺主動及合作。所以,如能在訓練時顧及他們在溝通、互動意向、興趣、情緒、行為及認知方面的特質,讓他們明白(知)、有意向(意)、積極參與(行),便可提高訓練的成效。 促進知、意、行的訓練策略 情感聯繫 自閉兒容易偏執於自己喜惡、習慣,難於對不熟識的人或事情(如學習新技能)「聯上關係」,以致缺乏嘗試的動機。如要引發他們參與活動的意向,可先從其喜好開始,並對恰當行為或表現給予即時讚賞以作肯定,讓幼兒感到「被接納」、「被明白」,與訓練者保持良好互動關係,以延續訓練。 提示策略 自閉兒容易對轉變感到焦慮不安,但他們強於接收及理解視覺信息;故如能按幼兒的認知能力,於訓練前或過程中運用圖像、符號、相片或文字,讓他們明白訓練的內容,包括時間、地點、流程、規則及要求等,有助減少焦慮。另外,由於幼兒的專注力較弱,故給予口語提示時,用詞需精簡,並要重複重點字眼,避免用負面詞語。 用腳印、地線提示,讓幼兒清晰知道單腳平衡訓練的方向及需完成的距離。 活動及環境 配合幼兒的興趣、感知及認知能力,在訓練時賦予「任務」,令幼兒明白訓練細節,如在什麼地方開始及結束、需完成的距離、次數等。在學習較複雜的技能時,應分拆或簡化步驟,循序進行。另外,訓練場地應避免有擺動吊飾和花巧佈置,以免幼兒分心。 以幼兒明白的圖像,讓其明白「要跳遠些」的要求。 做好以上3點,能讓幼兒明白體能訓練的內容及要求,引發參與的動機及意向,積極接受訓練,提升幼兒體能及運動潛能,促進強健體魄,更揮灑自如地應付日常生活的挑戰。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自閉兒 體能發展多挑戰

對於一般孩童來說,蹦跑跳玩、拋接踢球、踏單車、溜滑梯、晃搖板、盪鞦韆等,都是輕而易舉。這些活動有助促進健康體魄,也是學習社交溝通及禮儀如排隊輪候、禮讓、合作等的好時機。這些活動需要大肌肉動作發展基礎,包括足夠的肌肉力量及耐力、心肺功能、身體平衡、手眼腳協調能力、肢體動作組織及計劃的準確度等,好使動作靈巧流暢。 然而對自閉症幼兒來說,肌肉張力(尤其是核心肌肉)偏低,致肌肉力量和耐力不足及本體感覺較弱,都是常見問題。由於整體肌力不夠,幼兒缺乏對自己肢體或軀幹正確位置的感覺,導致姿勢不良,如做功課時依傍枱面及不專注、容易疲倦、自理事宜被動及緩慢。 肌力及本體感覺不足,做功課時會把身體依傍枱面,姿勢不良。 另外,他們很多時都有感知動覺障礙,包括觸覺和聽覺都較為敏感,並且有內耳前庭覺及視覺感知功能失調,影響身體平衡力。再者,基於自閉症獨有徵狀如狹隘興趣、偏執的喜惡及行為、社交或溝通障礙,在理解「為何要」及「如何做到」訓練要求上會較為困難,學習時因而欠缺主動性及合作性,令學習新技能時有一定挑戰,並造成不良循環。他們難於融入朋輩或群體康樂活動,影響身心發展。 自閉症幼兒興趣狹隘,如喜歡輪子及有難以轉變的獨特玩法(如用手轉動車輪)。 郁身郁勢 仍需體能訓練 由於大多數自閉症幼兒都「識行識跑」,甚至多動,故常被誤以為毋須接受體能訓練。惟他們在感知動覺上,有不少動作上的困難,如亂衝亂動、身體欠平衡、太被動或不願動;整體體能發展遲緩,如2歲仍未懂雙腳跳、4歲未能自如上落樓梯等;自理時,如整理書包會表現不專注、論盡,甚至有發展協調障礙。 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觀察幼兒活動,分析其感知運動特性、動作及困難所在,繼而設計針對運動,配合適當策略,讓治療變得有趣及有意義,提高他們在訓練時的主動性及合作性,幫助他們改善體能、專注力、提升學習能力及生活質素。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醒用屏幕「姿」多啲

小朋友過早接觸電子屏幕,加上不正確姿勢,不但增加肩頸背和眼睛疲勞及不適,甚至影響骨骼肌腱和視力發展。那麼要怎樣才能健康地使用電子屏幕?以下就是一些健康小貼士。 ◆幾歲才用電子屏幕產品? 兩歲前的嬰兒需要實物觸摸、與家長互動,才能促進學習。家長毋須特意讓嬰兒使用電子產品,應把握時間多互動,多在蓆上遊戲;2至5歲幼兒,漸漸能使用電子產品學習。使用時家人應陪同觀看,幫助幼兒把內容聯繫到日常生活事物,增加日常事物的好奇心。避免過度沉迷,每日不應使用多於1小時。 使用電腦的正確姿勢 ◆良好姿勢認住直角 電腦屏幕 ‧屏幕在正前方。眼平望可看到屏幕最頂一行字 ‧距離約一手臂長(約35至60厘米) 工作枱 ‧放到屏幕、鍵盤架及其他輸入工具 ‧枱下可以伸展雙腳 座椅 ‧圓椅邊比較好,減低椅邊對膝蓋的不適 ‧有靠手承托前臂,令手肘呈直角 ‧頭頸保持正中,腰背緊貼椅背,髖、膝關節約呈直角 ‧雙腳平放在地,如有需要可用腳踏 使用滑鼠時,確保前臂承托,手腕舒適 鍵盤及滑鼠 ‧放在同一平面,大小因應小朋友身形而定 ‧使用滑鼠時確保手腕平直,可加手腕墊令手腕舒適 平板電腦的舒適閱讀角度 平板電腦 ‧舒適閱讀角度為水平線下15至20度,距離約35至60厘米 ‧可用承托架,抬高平板電腦到舒適的閱讀角度,同時減低肩頸的傷害 ◆隔30分鐘做伸展操 避免重複相同動作,當使用電子產品約20至30分鐘,應休息5至10分鐘,或做以下伸展運動,舒展筋骨。 頸:把頸部向左右緩緩地轉,重複10次 手:雙手緊握拳頭,再打開手掌放鬆,重複10次 下肢:坐在椅上,伸直右膝,腳掌向上屈曲至感到小腿肌肉拉緊,保持10秒,重複10次。換邊再做 眼:觀看遠距離的景物20秒,放鬆眼睛 ◆結語 家長應陪同幼兒使用電子產品,留意姿勢和控制時間。建議多玩互動遊戲,到戶外遊玩,好讓小朋友健康地享受電子產品為生活帶來的方便和親子樂趣。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遠離青少年脊椎側彎

脊柱是人體最重要的支持,從正後方看,正常的脊椎應呈一直線,而脊柱側彎是指脊椎呈C形或S形彎曲。脊椎側彎成因眾多,最常見的是「原發性脊柱側彎」,成因不明,通常在接近青春期時出現,女孩患病比率明顯較高。 (作者提供) 失去平衡 容易腰痠背痛 脊柱側彎一般不會引起痛楚或影響日常生活,但若情况嚴重則會導致軀幹變形,壓迫並影響心肺功能。而和脊椎相連的軟組織會因脊柱側彎而失去平衡,容易引起腰痠背痛。脊柱側彎也會因影響外觀而容易令患者感到自卑與焦慮。 想自我檢查,最常用的測試就是站立時向前彎腰,看背部是否單側隆起(圖2)。亦可留意雙肩有否高低不平、左右肩胛骨不對稱、乳房大小不一、腰線不對稱和盤骨高低不平(圖1)。 治療脊柱側彎,會因應嚴重程度、患者年齡和骨骼生長成熟程度而不同。仍在發育高峰期的兒童,輕度側彎會轉介物理治療,矯治其他病源,如長短腳等;中度側彎個案,除物理治療外,亦可能要佩戴矯形腰架;嚴重者則可能需要手術矯正。 預防側彎形成和惡化 ‧ 保持端正站立和走路姿勢,雙肩放平,重心平均放在兩腳之間,不要低頭或挺胸凸肚 ‧選擇合適的枕具,為脊椎提供足夠的承托 ‧注意提舉重物的姿勢,避免彎腰或單側提舉 ‧平衡雙肩負重,最好使用雙肩背包,避免長期偏重一側負重 ‧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鈣質,防止骨質疏鬆 ‧適量陽光底下的戶外活動,有助骨骼吸收維他命D ‧養成運動習慣,如帶氧運動、伸展、強化肌肉運動 運動治療 1.深呼吸運動: 胸部擴張有問題的患者尤其重要,可加強心肺功能。 2.伸展運動: 由於脊柱側彎會令骨骼位置改變,脊柱兩側肌肉拉力會變得不平衡,所以需要伸展長期處於縮短狀態的肌肉。 3.肌力強化運動: 彎側肌肉長期處於拉長狀態,肌力會較弱,所以應鍛煉此側肌力;而強化腹背肌,有助保護脊椎。 圖3(作者提供) 另外,針對脊柱側彎特定的物理治療(PSSE)是非手術性治療,成效經醫學文獻實證。PSSE針對側彎角度、位置、嚴重程度及臨牀表徵,為每個患者設計一套個人化的姿勢矯正運動,有效矯正原發性脊柱側彎,並減低側彎加劇風險。家長如懷疑子女有脊柱側彎,可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諮詢。(圖3)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孩子有扁平足怎麼辦?

父母經常詢問物理治療師有關兒童扁平足的問題,如孩子是否因扁平足以致經常跌倒?有什麼診斷、治療及矯正的方法?應該看骨科醫生、兒科醫生或是物理治療師?如何為孩子選擇合適的鞋等。藉此機會,與父母分享一些足部發展的資訊。 圖1:圖中的扁平足,除了內側足弓塌陷,亦有拇趾外翻。 在嬰幼兒階段,腳內側的皮下脂肪令足弓較隱藏。隨着孩子成長,這些脂肪逐漸減少,而韌帶、骨骼和肌肉逐漸發展,肌肉和肌腱的拉力進一步促使足弓漸漸顯現,故兒童的足弓一般在5至6歲後才比較明顯。 醫學研究表示,扁平足並不窒礙孩子的日常活動及參與各類型的運動。但如果孩子投訴內側足弓疼痛、腳部容易疲勞、夜間出現痙攣現象,又或跑步和跳躍時感到不適,父母就必須向醫生或物理治療師尋求協助。 內側足弓疼痛的原因及改善方法: 1、小腿腓腸肌跟腱繃緊:有些孩子參與很多體育運動,卻很少花時間做伸展運動。這會引致腓腸肌繃緊,導致內側足弓疼痛。多作小腿筋腱伸展運動可改善情况(圖2)。另可以用網球按摩腳底(圖3)。 圖2:小腿筋腱伸展運動,要保持膝關節伸直,腳跟着地,膝蓋與腳趾同向正前方。每次保持30秒至1分鐘,每天可重複3至4次。 圖3:用網球按摩腳底,可鬆弛腳底肌肉,改善血液循環。 2、韌帶鬆弛和內側足弓肌肉弱:這會令內側足弓的軟組織過度受壓,引致疼痛。改善的方法是穿著有內側足弓支撐的矯形鞋墊或矯形鞋,去紓緩足部內側的壓力。一般的跑步鞋都具有足夠的減震功能,防止足部內側長期過度受壓。另外,孩子可以多練習腳尖站立來強化內側足弓肌力,每次維持5至10秒,每天重複30次;還可練習單腳站立,維持5到10秒,加強腳掌肌肉對足弓的支撐和足部的本體感覺,改善平衡能力。 炎症用冰敷 僅疼痛泡溫水 如果有急性炎症的徵狀,如紅腫脹痛、肌腱和肌肉發熱,可用冰袋敷在疼痛部位15分鐘,每天3次,直至徵狀改善。如果只有疼痛但沒有急性炎症的徵狀,則可用溫水浴浸泡15分鐘以減輕疼痛。 以上提及的訓練及治療方法,會因應患者的情况而有所增減或改變。如有疑問,請向註冊物理治療師查詢。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