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隨筆:孩子怎用數碼媒介?(下)

早前留意到,YouTube有一個頻道用積木製作一系列定格動畫,不少小孩都愛看。家長看見是積木動畫,就讓孩子觀看。但其實這系列動畫充滿暴力,包括殺人、越獄、搶劫等。幼童難以理解這些行為如何殘忍,見到積木人物身首異處、手腳斷飛出去,只覺得好笑。如沒有家長在旁指引,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錯誤的種子。實際上,鑑於全球家長關注,YouTube早前推出YouTube Kids網站及程式,篩選適合孩童觀看的內容。家長不妨為孩子的電子裝置安裝這類程式。但即使如此,家長仍需對孩子觀看的內容保持關注,因為早前有家長發現,即使在YouTube Kids裏也有漏網之魚,例如偽裝為兒童動畫但其實是教自殺方法的影片。 預防不良影片假扮兒童動畫 6至12歲兒童,鑑於停課影響,不得不較長時間地使用數碼媒介,若要求家長陪伴使用,幾乎是不現實。這時,除了建議學校開設數碼媒介素養課程外,也建議家長每次在為孩子安裝各種數碼程式時,至少帶領孩子試用一下,討論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和風險,尤其關於私隱保護、帳戶安全、網絡欺凌、網絡詐騙等常見問題,為孩子打好預防針。 家長一開始可以通過討論,與孩子一起制訂每日時間表,設有限度屏幕時間之外,亦安排足夠時間做運動、參與人與人面對面的互動。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社會心理學專家Sherry Turkle研究發現,孩童長期使用網絡容易喪失同理心。以往在遊樂場上,一個孩子推了另一個孩子,被推的孩子流淚甚至流血,這些切實體驗會讓其他孩子了解衝動行為的後果;但網絡上,人們常常藏在匿名頭像之後,孩童難以觀察到傷害行為的後果,也難以形成感同身受的同理心。 13歲以下不宜獨立使用社交媒體 在6至12歲時期,不建議讓孩子獨立使用自己的社交媒體。一方面,各社交媒體平台通常規定13歲以下人士不應註冊,13至18歲(或根據當地對成年的法律界定的年齡)人士需在父母或監護人同意後才註冊。基於這一條款,當平台出現兒童不宜內容時,平台通常可以免責。而社交媒體常常出現虛假信息,也可能混淆孩子認知。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盈利模式為「注意力經濟」,設計時添加各種元素提升用戶黏着度。許多成年人都陷入其中難以自拔,更遑論孩子。因此除非孩子已培養出足夠辨別是非、自律、自控能力,家長不宜讓孩子獨立使用社交媒體。 數碼媒介就像任何一種工具或載體一樣,在善用的人手裏才能發揮其正面功能。你的孩子或許已經在日日使用它,但他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9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孩子怎用數碼媒介?(上)

今日的孩子是數碼時代原住民,他們成長於幾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機,處處都可上網的環境。但矽谷多位領袖,從蘋果靈魂人物Steve Jobs、Twitter創始人Evan Williams,到《連線》(WIRED)雜誌前主編Chris Anderson都嚴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數碼媒介。這些限制大同小異,較為依從法國精神病學家Serge Tisseron提倡的3-6-9-12規則。 3-6-9-12規則 疫下被打亂 根據3-6-9-12規則︰3歲以前不使用任何數碼媒介;3至6歲可在家長帶領下每天使用最多1小時,主要做一些益智類活動;6至9歲可使用稍長時間,但必須在家長陪伴下使用;9至12歲,家長可以稍微放手一些,培養孩子學習負責任地使用數碼媒介,同時仍要保持監督角色;12歲之後,孩子逐漸可以獨立地使用數碼媒介,為自己的網上行為負責。 這套曾備受推崇的兒童數碼媒介使用規則,受到新冠疫情嚴重衝擊。當學校紛紛開設網課,不論幼稚園孩童還是小學生,都不得不頻密地使用數碼產品。一時間,不少孩子視力受損、體重上升,甚至出現肩頸痛、手指麻痹等問題。除了身體健康受影響之外,還有許多心理影響可能被家長、教師們忽視。現列舉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希望幫助各位家長、教師查缺補漏,好讓孩子能受益於、而非受害於數碼媒介。 按3-6-9-12規則所建議,孩子需要經歷數年的學習進程,才能掌握到數碼媒介素養。但目前情况,迫使我們將這個學習過程壓縮,但絕不應忽略。 3至6歲幼童 縮短網課時間 對於3歲前的幼兒,目前並沒有上網課的實際需要,建議家長繼續避免讓他們接觸數碼媒介。需要留意的是,有家長在自己使用數碼媒介時,讓幼兒在旁邊觀看。這類情况也要避免。由於長期盯着屏幕不利於孩子眼睛、肢體發展;而且幼兒需要透過與家長的互動交流,學習溝通、表達、情緒控制等非常重要的能力,當家長自己的注意力被數碼媒介佔據,自然減少與幼兒互動的機會,不利幼兒成長。此外,幼兒可能誤觸一些功能,對家長造成數據或財務損失。 3至6歲幼童,如果需要上網課,建議盡量縮短每一節網課時間,因為他們自學自理能力還不足夠。條件允許下,最好給孩子專用設備,只安裝孩子需要的程式,且設置家長管控(parental control)模式,讓孩子無法自己下載程式,而網課以外的使用時間則應該盡量簡短,並在家長陪伴下使用。至於6至12歲學童使用數碼媒介需要注意的事項,下期再談。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幼兒在家運動 提升學習動機

疫情下,學校減少了實體課,輔以網上教學,由於學習模式改變,幼兒的學習進度也難免受影響。事實上,幼孩各方面的發展也在萌芽和成長,若長時間留在家中不外出,會缺乏感官刺激及朋輩互動,使他們變得沉寂,又或是難以安坐。為讓幼兒在家中也能好好上課,不少家長都出盡法寶,獎賞零食,作出種種交換條件等,但大家又可有想過,可藉體能活動提升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適量的運動,有助小朋友身心健康。不少研究也發現,運動對學習能力有正面影響。過往有研究發現,兩側協調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也有研究發現帶氧運動有助即時的認知表現;前庭刺激活動則有助調節覺醒狀態。因此,別小看運動的好處。 若學習能配合遊戲及運動,孩子更能享受學習過程,這樣,家長便不用花盡唇舌、氣力,小朋友也許都會主動去學。家長只要投「孩」所好,由他們喜歡的玩意入手,利用簡單器材,在家做一些感知肌能運動,或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下介紹的運動,適合3歲以上的兒童去做,如有疑問,可向物理治療師查詢。 1. 捲腸粉 重點訓練:前庭刺激 運動內容︰在牀上或軟墊上,躺在浴巾的一端,轉身至身體被毛巾包裹住(避免覆蓋面部)。成人牽住毛巾末端,輕輕拉起,小孩再轉身滾動,至完全打開毛巾。注意先慢慢拉開,查看小孩的反應。切勿太快,避免造成碰撞 增加難度:手持豆袋或毛公仔,隨着轉動,擲到籃子內 2. 彈彈球 重點訓練:前庭刺激、聽覺專注、空間定向、動作協調、帶氧運動 運動內容︰坐健體球,雙腳踏地 【遊戲1】播放音樂,上下彈動,音樂停頓就停下來 【遊戲2】手持豆袋,上下彈動,同時轉方向,擲向目標(可加入顏色配對) (註︰注意平衡,成人先協助穩定健體球,或牽手練習) 3. 眼到、手到 重點訓練:追視、手眼及雙手協調 運動內容︰在紙盒開一個洞,畫上起點。雙手持紙盒,將乒乓球由起點搖到小洞 增加難度:畫上數字,乒乓球經過數字(可依順數或倒數)到小洞 4. 坐飛氈 重點訓練:動作協調、帶氧運動 運動內容︰坐在大浴巾上,手執毛巾前端,伸直,再屈曲雙腳,在地板上向前推進。孩子需要按題目,坐飛氈去取答案卡(如配對、認字) 上述每項運動可做約5至10分鐘,家長不妨讓小孩參與編排時間表,也要因應孩子的情况,調節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小朋友玩起來,會過於興奮,四處跑、跳,家長若遇到這情況,可嘗試利用本體感刺激,幫助他們冷靜下來。做法很簡單,可請小孩平臥,再在他身體上慢慢滾動健體球或膠球,同時輕輕按壓,這有助他們平復情緒。 文:陳綺華(公開大學護理及健康學院高級講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聽SEN孩童的心聲

一名憂心忡忡的媽媽在家長工作坊說:「我家裏的靜怡,常常挑釁患有自閉症的太雄,兩兄妹吵鬧不停,有時候更會大打出手。她患有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症,總是不能自控,喜歡不停做科學實驗,把洗手間和客廳都弄得亂七八糟。我已經試過許多方法,但仍然不能好好管教他們,真的很氣餒。」 另一名媽媽也按捺不住接着說:「每次收到老師的來電,他們盡是滿口質疑,『關心』我的孩子是否準時覆診和按時服藥。精神科藥物不是仙丹,也有它的副作用,我的胖安自從開始服藥後,食慾轉差,體重下降。經過醫生多次調配用藥劑量後,終於回復標準身形,我才能安心一點。」 相信兩名媽媽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她們坦誠地分享,或許是不少香港家長照顧有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心聲。 表現「不正常」 孩子被標籤 有關「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的議題,近年備受關注。隨着社會意識提高,愈來愈多兒童被轉介評估。總的而言,在孩子的成長黃金期內及早識別特殊教育需要的個案,讓他們得到適切的服務,的確有莫大裨益。 但我們的孩子是否也喜歡這樣的「標籤化」?當他表現得比其他小朋友活潑好動,老是喋喋不休的時候,就會自然地獲得一個ADHD的甩繩馬騮稱號;當他醉心活在自己的世界,喜歡獨處,對聲音反應敏感,就會被形容像貓一樣患有「自閉症」;當他的「言語障礙」時時辭不達意,對答期期艾艾,就會令人感覺如同與《優獸大都會》中的樹懶溝通。每一種不符合正常的表現,就會被掛上一個標籤。 助展潛能 建立自信心 但事實上,每個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皆有其獨特的能力及潛質。我們應該給予兒童多一些時間和空間,仔細觀察他們,協助他們展現個別的天賦潛能。着眼孩童的不足之處,只會在成長路上打擊他們的自信心,重創學習的自我效益感,加重家長和教師的指導壓力;反而,因材施教,培養兒童的自信、創意及自主學習的能力,才是成功之道。每個孩子的成長步伐不一,有些孩子未能達到家長贏在起跑線的期望,很可能就會成為「疑似個案」輪候評估。細心想想,這到底是兒童發展上的問題,還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心態和社會標準,與兒童發展能力不符所產生的問題呢? 大家還記得上文提及的靜怡嗎?家長工作坊過後幾個月,筆者和她的媽媽在嘉年華偶遇。原來靜怡的智力屬於優秀水平,媽媽和學校商討後,決定安排她入讀精英班,而且還加入「再生玩具」興趣班和花繩跳繩隊。近年她的行為表現都有進步,令媽媽感到很安慰。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5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沒有兒子就沒有今天的我

擁有一頭齊腰長髮及纖幼四肢,在舞台上收放自如的華琪鈺,是香港舞蹈團首席舞蹈員,也是一個7歲男孩的母親。過去7年,她3次獲得香港舞蹈界對女性舞者的最高殊榮,亦歷盡女舞者的難忘時刻──兒子在腹中伴她上台領獎,目睹她產後急速塑身,半年內減去56磅,見證她塑造一個又一個經典角色,難怪她有感而發︰「沒有兒子,就沒有今天的我。」 華琪鈺和兒子母子情深。(華琪鈺提供) 對華琪鈺來說,生命中的第一伴侶是老公,第二伴侶就是舞蹈。2013年,「第二伴侶」給了她愛的鼓勵,讓她憑《舞.雷雨》飾演高貴與傲慢的繁漪,首奪「最值得表揚女舞蹈員獎」。她回想︰「在領獎台上非常緊張,寶寶用胎動的方式鼓勵我:『媽媽你不止一個人』,我才鎮靜下來,他就是我的幸運星。」 筆者也曾經歷十月懷胎,當小生命在體內和你同呼吸同心跳,那種感受的確非常神奇:開心時,胎動明顯,一份歡樂,兩人體驗,喜悅感翻倍;低落時,胎動則較少,彷彿靜候我向他傾訴。從未有過的零距離連結,給予準媽媽無限的力量。 「兒子豐富我的舞蹈表達」 華琪鈺在懷孕期間重了近60磅,為她帶來不少壓力︰「一年沒法跳舞,令我陷入惶恐,經常擔心身形、體能、肌肉質素能否恢復,重拾舞蹈事業……」上帝關了一道門,總會為你開一扇窗。產後半年,她獲得《梁祝.傳說》孟姜女一角的演出機會,更在情感處理上得到昇華,她幽默地指︰「別人演繹孟姜女都是在哭長城、哭老公,我當時就是想兒子、哭兒子、尋找兒子。」 早前,著名編舞家梅卓燕老師為她編排舞劇《最後一夜》,她傳神演繹舞女金大班的3段愛情經歷,有賴兒子給予她更多層次的情感表達。她笑言一直和兒子「拍拖」:「小寶寶時,我們像談初戀,互有好感但仍需探索;當他逐漸長大,懂得表達自己時,我們就像新婚夫婦……」媽媽是孩子的第一個愛人,孩子是媽媽最深的牽掛。筆者加入新手媽媽行列一年,深感母子之間有種外人無法介入的微妙聯繫,當中產生的化學反應,讓媽媽收穫從未有過的被需要、依賴和信任,這正是媽媽成長的驅動力。 潮媽不止於外形,更是勇敢追夢,保留自我的獨立空間。為了鍾愛的舞蹈,華琪鈺願意犧牲口腹之慾與休息時間。在台下,她跟天下母親一樣,專注陪伴孩子;夜闌人靜時,珍惜自我相處的「Me Time」。第二天,太陽升起時,又是一個充滿能量的舞者和媽媽。 《寰聽世界》──「潮媽寶典」環節,每周二專訪新時代潮媽,分享超越自我,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故事。節目逢周一至五下午2:00至4:00於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 621、FM 100.9跑馬地、銅鑼灣、灣仔、屯門北;FM 103.3將軍澳、天水圍)播出。網址︰t.rthk.hk/j3c9o 文:黄梓瑜 作者簡介: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寰聽世界》主持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相依為命的爸爸拍拖了

程程7歲時,爸爸媽媽離婚了。過去6年,程程一直和爸爸一起住,父女相依為命,媽媽已再婚及移民,一年只會回港和程程見面一兩次。程程跟爸爸同住的6年期間關係密切,爸爸是她最主要的生活及心靈支柱。程程有時甚至覺得單親也不錯,起碼不用再活在爸爸媽媽的爭吵聲中,和平寧靜的生活令她可以專心讀書,成績進步了不少。 最近半年,爸爸經常不回家吃晚飯,假日也經常不在家。父女相處的時間少了,程程感到很孤獨,唯一的傾訴對象沒有了,有心事也不知可以向誰傾訴。有一天,爸爸帶了一個女性朋友回家吃晚飯,爸爸對這個阿姨呵護備至,經常夾食物放在她的碗內。程程看在眼裏覺得非常難受,感到自己好像是多餘的「局外人」, 根本沒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 「搞對抗」因擔心阿姨搶走爸爸 爸爸帶這個女性朋友回家吃飯的次數持續增加。程程擔心阿姨會搶走爸爸,所以很抗拒她,每次她來,程程都沒有好臉色給她,故意對她不友善,刻意做出反叛行為及說一些難聽的說話,也不願意3個人一起外出食飯或遊玩。其實,程程心裏很矛盾,一方面擔心有朝一日阿姨會成為繼母奪走爸爸,令她不但被媽媽遺棄,也會被爸爸遺棄,因為他們都各自有新的家庭,沒有人要她;但另一方面,程程發現自從爸爸拍拖後,經常笑容滿面,心情非常愉快,阿姨不但會照顧爸爸,也能成為爸爸的傾訴對象,幫助爸爸減輕工作上的壓力,程程也很想爸爸開心、有人陪。 這樣的情况約維持了3個月。有一天爸爸說他請了一天假,想單獨和程程去街,程程很開心,父女兩人坐纜車去山頂遊玩。這天,程程重新感覺到爸爸很愛她及重視她,並沒有被阿姨搶走。晚飯時,爸爸問程程是否很討厭阿姨,程程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及對爸爸愛的渴求,爸爸聽後,知道程程並不是排斥他的女友或反對他拍拖,而是擔心被遺棄。爸爸為之前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向她道歉,並承諾不論日後是否再婚,對女兒的愛永遠不變,程程聽後很開心。這天之後,兩父女重新開啟了溝通之門,有什麼想法都會告訴對方,程程明白到阿姨不是來奪去爸爸對自己的愛,而是和她一樣愛爸爸,開始放下對阿姨的妒忌及排斥,會主動跟她打招呼,改善了大家的關係。 文:傅丹梅(註冊社工、輔導員)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1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幼兒認讀基本功

認讀能力對幼兒成長及學習相當重要。我們先從「認知學習文字」(如透過已有知識學習不同字的讀音、寫法),再發展至以「文字來學習認知」(即從書本學習不同的知識)。 但對於學前階段的幼兒,他們才剛剛起步學習,單單給予大量文字認讀,增加接觸文字的次數,是否便可以提升小朋友的認讀能力呢?又為什麼有些孩子看很多圖書仍不能認讀字詞?甚至有些很抗拒閱讀呢? 學前幼兒的文字學習處於萌發階段,要建立日後良好的認讀能力,需要很多不同的基本功。很多研究指出,基礎語言處理能力,包括:語音意識、詞素意識、字形結構意識都和認讀能力有關聯。以下逐一跟大家簡單介紹: 語音意識——對語音結構組成的意識,例如: 1.音節:蘋果有兩個音節,哈密瓜有三個音節; 2.押韻:相、長、薑;花、哈、媽; 3.音調:一、日有不同的音調,意思亦不相同。 詞素意識——對組成詞語意思最小單位(即詞素)的意識,例如: 1.狗仔、貓仔都有兩個詞素,而其中的仔都是代表幼年的、細小的; 2.紅蘋果,有兩個詞素,代表紅色的蘋果。 字形結構意識——字形結構如何組成文字的意識。在中文裏,我們以筆畫組成部件,以部件再組成字。例如: 1. 部件的位置:氵只會在字的左面,代表該字與水有關,如:河、溪、流、泳; 2. 合體字的組成:中文裏有80%是形聲字,形旁代表意思及聲旁代表讀音。 那該怎樣做才能提升幼兒上述的能力呢?以下介紹一些遊戲及活動讓家長參考: 1.數數看:家長讀出不同的詞語或句子,請小朋友數數有多少音節,如:士多啤梨有4個音節,我想食漢堡包有6個音節。(提升語音意識) 2.唱兒歌:很多兒歌都會以押韻方式填詞,例如:有隻雀仔跌落水,被水冲去,水跟去都是押韻的。(提升語音意識) 3.詞語接龍:家長與小朋友輪流說出詞語,詞語的第一個字需與之前詞語的最後一個字發音相同,如:家長說榴槤,小朋友說蓮子,家長繼續說子女,餘此類推……(提升詞素意識) 4. 親子共讀:家長與小朋友一起閱讀圖書,小朋友可透過接觸文字,建立字形結構意識。(提升字形結構意識) 但切忌只是不停認讀文字,看圖書才是活動的目的呀! 列出以上例子,主要希望家長可以透過遊戲,加強幼兒的基礎能力,讓往後學習文字時更得心應手。另外,學習需要有內在動機,提高他們對文字的興趣是不二法門。所以多以遊戲方式,讓他們感到文字學習是有趣的,必定會事半功倍! 認讀能力亦與口語能力息息相關,提升口語能力可為認讀能力奠定良好基石。語言學習離不開多聽、多說,家長日常可多用豐富的詞彙及多變的語法,為幼兒提供良好的語境;亦可製造不同的機會,多讓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經歷、感受及想法,從而提升詞彙及組織能力。 在此,再為大家推介提升小朋友語言能力的一套方法——對話式閱讀,不同的對話技巧滲入親子故事時間。詳細內容可到公共圖書館借閱保良局出版的《親子對話式閱讀》。 希望各位小朋友能在愉快的環境下培養良好的認讀基本功,將來輕鬆地體驗以文字學習的樂趣! 文:馬嘉敏(保良局幼兒服務言語治療師隊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多感官學習法 提升書寫能力

書寫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但當中融合了多個技巧的運用,包括小肌肉控制、手握力、視覺感知能力、視覺動作整合能力及眼球活動等。另外,坐姿、執筆姿勢,以及不同的外在因素,如光線、環境聲音、桌椅高度等亦會影響書寫。 傳統學習寫字方法比較着重運用視覺及聽覺的學習,小朋友需要重複抄寫,並花很多時間練習寫字。不過,若幼兒未建立書寫「基本功」便過早執筆寫字,往往會因為力度不足,容易導致執筆姿勢不良,感到疲倦,甚至抗拒寫字,長遠影響學習動機及自信心。 近年提倡的多感官學習法,則教導幼兒運用視覺、聽覺、觸覺及動作等來加強學習效果,一方面可提升學習趣味,另一方面幼兒在愉快學習下,記憶會更深刻,大大提高學習效益。 以下為大家介紹幾個有趣的多感官遊戲,包括前庭覺、本體覺、觸覺、視覺及聽覺等,有助孩子愉快輕鬆地建立寫字基礎。 ◆前庭覺 前庭覺能感覺頭部位置的改變,維持身體的姿勢和平衡。肌肉張力低的孩子,其手腕、手臂、頸部肌肉通常比較乏力,寫字較困難。家長多讓孩子玩騎木馬、盪鞦韆、溜滑梯等有助發展孩子前庭平衡系統的活動,促進全身肌肉張力發展,並維持適當警醒程度。 ◆本體覺 本體覺是關節、肌肉和肌腱的接收器,以提供肌肉在動作時改變的信息。透過身體大動作的活動,有助加強動作記憶,故運用本體覺學習字詞筆畫排序是其中一個好方法。家長可鼓勵孩子用手在空氣中,大動作逐一把字的筆畫「寫」出來,或用「絲帶棒」在空中寫字並讓家長猜想。另外,也可用清水、墨汁或水彩在一張沒有格子的大紙上寫字。家長亦可以運用「練力膠」,讓小朋友學習調節寫字力度過大或過小的情况。 ◆觸覺 人體主要透過皮膚去偵測外界的溫度、壓力、痛覺及質感等刺激,家長不妨教小朋友利用不同顏色的泥膠製作「泥膠字」,或是在剃鬚膏、顏料、幼沙、白米、幼鹽等物料上寫簡單字詞;家長也可用手指在孩子的手掌或背上寫字,然後請孩子猜想所寫的是什麼字,又或是將立體的英文字母或字詞放入袋內,讓小朋友透過觸感估字。 ◆視覺 視覺系統可以收集各種光暗、顏色、形狀、大小等信息,從而讓我們了解距離、層次、方位、比例等關係。家長可運用視覺刺激,讓孩子學習不同的字詞,如將字體放大並配以圖畫,或透過箭嘴指示筆畫的方向;或用不同的顏色來顯示字體的組成部分,增添趣味,提升孩子的學習動機。家長亦可多與小朋友玩「找不同」的遊戲,提高幼兒視覺感知能力。 ◆聽覺 聽覺可以辨別聲音的來源作為方向的依據,也是學習語言與別人溝通的重要功能。孩子可先錄下自己的聲音,重播再聽;或可以把要記憶的內容配上音樂;或請孩子讀出簡單生字的筆畫,如「土」:橫、直、橫,讓其對筆畫有初步的認識。另亦可以透過遊戲,例如請小朋友記住一些口頭指令,加強聽覺記憶。 家長不妨與孩子多玩不同有趣及多元的感知遊戲,打好寫字基礎,將來學習定能事半功倍。 文:保良局幼兒服務職業治療師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7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爸媽角色分配失衡的結果

自從我的兒子升上小學之後,一家人在互動關係上就有所變化。除了兒子進入學習新階段,妹妹也正在此時出世,所以那時對我們一家來說,都是新階段、新挑戰。 轉眼間,兒子也升上小三,過去這兩年,確實對我和兒子都不好過。無論在管教上又或在學業上,都像在戰場上打仗。 家庭工作兩邊忙 累到不想交流 丈夫因為工作繁重,確實在照顧子女上分擔不了太多。就如很多家庭一樣,媽媽都是主要照顧者,爸爸的參與相對地就會減少。曾經,因為見丈夫工作繁忙,自己亦家庭工作兩邊忙,也顧不及什麼爸媽角色分配,只管每日忙完孩子的事便算了。不過久而久之,感覺大家的互動關係變得單向也疏離,與兒子的「溝通」也只是吩咐他事情,與丈夫則是報告事情,因為身心都疲累,累到不想交流。 我想,這個狀况,就是爸媽角色分配失衡的結果吧。 從來,爸爸的角色都很重要,即使在現實環境上,男士因為工作忙碌較少介入家庭事務,但卻不能缺少爸爸的參與。每當丈夫主動與孩子玩耍,又或在學習上協助教導,都是媽媽們最樂見、最享受的時刻;同時,更是孩子歡樂的時光,因為相比起每天對他嘮叨的媽媽,爸爸可是他在家中的「救星」! 丈夫是兒子的模範 小學階段的孩子,確實需要在管教上花很多心力,同時也需要很多的陪伴;所以對雙職父母來說,更是一大挑戰。這個挑戰不能逃避,唯有積極應對,亦因為我的孩子是兒子,我更需要丈夫的幫助,以男性的角度去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及喜好,從而引導他、教育他。丈夫是兒子的模範,孩子需要他! 因此,即使丈夫工作繁重,我也在學習邀請丈夫在照管孩子上參與更多,同時,學習體諒接納丈夫在照顧和管教上與自己的一些不同。我們彼此都需要時間在教育孩子上找出共識。就讓我們用時間及彼此的努力,在家中種出家庭樹,成為一家的護蔭! 文:李敏華 (維護家庭基金好爸爸中心網誌作者)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7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有一種態度叫「解難」

常言道:「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到底何時開始,我們就喜歡用錢去解決身邊的問題呢?早兩星期如常有我們的再生玩具工作坊,亦如常繼續自言自語地用網上平台教班,但這次的場地由辦公室轉到家中,希望可以節省一點乘車時間。當準備好物資正在回家途中時,發現忘記帶上最重要的腳架,沒有腳架就不能穩定地拍攝製作過程。當下,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買一個,因為只要花數十元就可解決這個問題,如此划算的方法,或許很多人都會選擇這樣做。只是我在想,是否真的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案呢?最後,我沒有買腳架,而是用了家中的電風扇,再用橡筋固定鏡頭,也做出相同的效果。我這個舉動,一定被同事稱之為「慳」,但我會視之為「解難」。 不用錢解決 「慳」住動腦筋 「慳」這個字看似負面,但其實當中包含很多智慧,同時亦令自己有更多的得着。慳的過程中,你需要動更多的腦筋、花更多的時間,然而,最終可能只慳得十元八塊錢,所以很多人都會說這是一種很愚蠢的行為。我試過因為慳,由新界乘鐵路到尖沙嘴再坐渡輪到中環上班;亦因為慳,大部分家庭我都會親自去送貨。雖然這樣的確花上不少時間,但換來可吹吹海風,給自己放鬆的機會,也因為親身接觸顧客,聆聽到他們的意見。 假如你給我重新選擇,我都會繼續「慳」,因為生活態度也反映處事態度。香港是一個講求效益的都市,但同時讓人失去解難的耐性和智慧,因為只要花少少錢,就能把問題解決,那就用不着花時間去思考了。假如家長抱有這種價值觀,也會影響孩子處事應變的能力。正如在那一堂網上教學中,有一個學生因為用盡了紙皮,不知怎樣繼續製作下去,頓時感到不知所措,我又不懂得隔空取物,便唯有靠他自己想辦法。後來有另一名學生建議他可以用間尺代替,那時他才恍然大悟。如果不是另一個學生的提醒,相信這個學生要等家長找到紙皮才能繼續下去。 學處事應變 方能成大事 解難看似一種不起眼的技能,因為學校沒有一個叫「解難」的科目,但它可以影響我們一生,小事也被難倒,難道大事能成?戰時兵策分上、中、下三策,在我眼中,用錢解難屬下策,找人解難是中策,利用身邊的事物解難方為上策。 孩子將來要面對很多問題,例如自理的問題、學習的問題、人際關係的問題等,總不能事事都靠金錢或別人的幫助去解決。所以,還是及早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時刻「慳」着度日吧!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創辦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