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為人父母的大冒險

致力身心靈工作、創辦台南市家庭EQ協會的劉仁州老師偶爾會來港辦工作坊,講題包括個人與家庭、親子關係等,每次聽他的課,都獲益良多。其中一次令我印象極深,他說:「家長不冒險,孩子不成長。」 其實道理不難明白。孩子愈受保護,就愈是脆弱。唯有經歷過失敗,孩子才會真正擁有自己的判斷力。愈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就愈有能力,成長得愈好。道理儘管顯淺,但實際執行上,父母往往受不住「擔驚受怕」的感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世界上沒有一條絕對的「成功」方程式。然而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預設一條「成功」之路,一旦孩子有所偏差,就會焦慮萬分。 父母們構想的「成功路徑」通常是來自個人經驗…… 父母們構想的「成功路徑」通常是來自個人經驗,而在生活壓力極大的香港,成功的定義也往往深受周遭家長影響。巨大的集體壓力每每噬咬,拷問父母有否為孩子準備「妥當」。我細仔現在讀K3,猶記得他K1時,已有家長憂談升小,甚至傳來全港幼稚園功課討論的群組連結。多少人明知徒添壓力,也會為了「將來較有保證」而替孩子作種種部署,可謂願者上釣。 我明白大部分家長的恐懼,那種不敢不玩這遊戲的痛苦。我慶幸的是,自己的成長經驗與高齡,讓我有足夠的定力,可以安心地不加入主流的作戰家長群,同時相信世上另有一條甚至更多條路——即使沒為孩子鋪排最好的路,他們都會有自己生命的韌力,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成長。 我生長於海邊木屋區,父母沒能力好好照顧家裏的一大堆孩子。雖然關心匱乏,卻也因此而給了我們極寶貴的自由空間,獨立成長。還記得初小某天,我拿着英文課本坐在屋前,突然想通了,指着自己說「I am a girl」、指着弟弟說「You are a boy」,再興奮地指着路過的人不斷造句。鄰家大姐姐見狀,丟下一句「你瘋了嗎」,我奇怪她怎麼不明白我的快樂,遂悄悄聲的繼續造句自娛。 勿剝奪孩子「自己發現」機會 爸媽從不要求我學什麼,是我自己發現「學懂」知識的巨大喜悅。那種深刻的快樂,我至今不忘。所以我一直相信,學習可以是自發的、無比快樂的,關鍵是切勿剝奪孩子「自己發現」的機會。孩子會有足夠的韌力,為自己鋪砌往上爬的路,那不是一條父母能想像的路。當然,我也遇見過許多其他孩子的成長。孩子無心學習,很多時是因為他還沒成長到那個階段、體驗不到學習的趣味,又或未找到更適合的路,他需要的是父母更大耐心的等待和信任。我見過好些晚成的孩子,到了高中才開竅發力,成就卻不輸於人。况且,把目光放遠,到了在社會打拼,最終影響一個人成敗的,也不會是以前考過多少個A。若能着眼遠處,也許會較易放低對孩子該當如何的執著。 如劉老師說的,不要給予孩子所有的答案。他們不會按照你的願望成長,他們只會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長。 父母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生命、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成長的能力,即使有錯,也會在錯中愈來愈做得好。孩子成長得如何,看的就是父母有多大勇氣和決心向「大冒險」進發,放手讓孩子體驗、嘗試。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和而不同的家

社會運動延續數月,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崗位。隨着看到愈來愈多的人際撕裂,我終於堅定地看到自己定位——以最冷靜的力量,活出最長久的韌度,盡力扶持所識所愛的人,不問立場地坦誠連繫,而非忌憚相避。 正是懷着這個渴望連繫的心,我體驗了在家中「求同存異」的寶貴歷程。當此亂世,我覺得很值得分享。 好些朋友都說,慶幸自己一家屬於「同溫層」,不用面對同牀異夢之苦。我沒有這樣的「同溫層」,我跟老公,一個黃一個藍。但我不甘心,難道沒有「同溫層」就不能活出美好家庭嗎?我是那麼易在崎嶇路上放棄的人嗎?我知道,這是上天給我的修煉。我也感謝上天出一條較難的人生題目給我,讓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思」。 早幾個月,我們一直避重就輕,很少交換意見。當然,即使盡量迴避,偶爾老公不經意的一兩句話,還是會令我不好受。 不過,我清楚自己想「活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渴望自己負責任,在能力範圍內對各方資訊都盡力查證,而且兼聽不同立場。不能確定的事,容許甚至鼓勵自己「存疑」,不急於下結論。即使對自己眼看很真確的事,都提醒自己,其他人可以看法不同,不要咬定是誰對誰錯。尊重別人,如同我尊重自己。滋養愛,而非恨。 我是以盡力明白我老公的心態,去跟他相處。例如我知道他是九型人格學中的9號仔,非常着重和諧、平衡,也有側翼1號仔的執著。幼時習得的模式,令他日常慣於迴避社交衝突,但一旦嚴正表態,就會伴以頗強烈的對抗情緒,令聽者不舒服。那一刻他不是針對我,他只是肉緊而已。 打開心扉溝通 關係更親密 感謝這兩年的身心靈學習,從前也許我內心會暗暗渴望他改變,以為「他的問題是絆住我幸福的關鍵」。但現在的我,知道「我才是自己幸福的全部關鍵」,關鍵是我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如何創造親密關係。我可以非常安心地,完全尊重和接納他的想法和模式,完全不期望他改變。 同時我知道,即使我明白他,也可以跟他不同,我們不必一樣。我內心足夠堅強,可以既肯定自己,也肯定對方。我會在他的立場背後,看到他的美好出發點。我沒有跟他說過這些話。我只是相信,只要我有這個心念,他就會感受到,會明白我這個「求同存異」的心意。 終於,上周某一晚,老公趁孩子睡着後,主動跟我傾至黎明。他說,對社會充滿仇恨很痛心,很希望我們孩子的心靈盡量少沾仇恨。他只想孩子能知道世上可以同時有許多立場,不存偏見,最後孩子選哪一套,跟他是否一樣,他完全沒所謂。對於這想法,他很想聽我的意見。 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 我發自內心欣賞他,說感受到他的開放和真誠、對孩子的愛、對我的信任。我們沒有談彼此政見的不同,我們都太了解對方想法了,而且那不是最重要。我們一起確認「求同存異」的目標。我也坦白告訴他,以往他的表達模式曾經令我難受。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他很虛心的聽我意見,說願意留意自己這問題。就是這樣,我們敞開心扉,解開了好些結。 我們真的連繫上,儘管政見不同,但愛家、愛對方、愛孩子、愛社會的心是一致。我甚至覺得,雖然時日這麼紛亂艱難,但我倆的關係,此刻卻處於從沒試過那麼好的狀態。我們有信心,可以為孩子創造和諧美好的家。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換個樣子的愛

暑假搬家,我家孩子最難適應的事,並非上學來回時間的增加,而是睡覺安排的轉變。 我大仔9歲,本來升小前已有自己的睡牀,但因我媽手術急住老人院,為了安置每天來往照顧她的工人姐姐,唯有徵用我大仔的睡房。幾年下來,我和老公及兩子同逼在一張大牀上,因為根本沒地方讓孩子獨立睡。直到搬家,才終於容許孩子們各有自己睡牀。 兒子遇上「睡覺危機」 想不到的是,尚在念幼稚園的弟弟,反而比哥哥更易適應獨自睡覺。當細佬早已呼呼睡去,哥哥卻很多時沒法入眠,無助地說「我睡不着」。也試過多次在睡了一兩小時後,突然像夢遊一樣遊到我牀,才能安睡至天明。 他平時非常獨立,能獨自出門去朋友家,搭車上學也靠自己。可能連他也意想不到,竟然會在夢寐以求的自己房間裏遇上「失眠煩惱」。很明顯,大仔學習獨自睡覺的最佳時機被耽誤了,今天他面對的睡覺分離焦慮,要比幾年前強烈得多。 但最重要的,永遠不是我們以往做了什麼,而是之後我們會做什麼。談這問題時,我盡量正面鼓勵而避免批評,顧全他的面子。我一方面肯定他的感受,明白他的不安,但同時也清楚不能因為諒解他而心軟,再度拖延問題。 談到睡覺,阿仔有點倒退至幼兒的傾向。他試過天真的問,為什麼裝修的時候,沒有為牆壁打洞,讓他可以從自己房裏看到隔壁的媽媽呢?又試過急着下牀時撞到膝頭吃痛,像嬰孩一樣哇哇大哭。 一個新的行為,需要很多次重複才能成為習慣。為了助他重複更多的成功經驗,我建議不如以他很想得到的一套陀螺作為獎勵。只要成功做到最初每周2晚自己一覺睡到天光,然後漸進增加到每周3晚、4晚、5晚,就可以得到獎勵。我特意把一開始的門檻定得很低,讓他有信心可以做到。 阿仔對方案十分雀躍。第一周只需2晚,很快就達標了,他還心急地主動要求即時跳升至一周4晚。不過,他卻在升級後卡住,半夜總是不斷夢遊,最後又遊到爸媽牀上。翌早醒來發現自己昨晚的軟弱,就又自責又驚恐,擔心自己做不到新目標。 阿仔說,他並不知道自己夜裏的夢遊行為。我自己幼時也常常夢遊,走出屋外四處找不知在哪兒打牌的媽媽,最後由街坊哄我回去。我知道,夜裏話事的是潛意識,而潛意識是不受獎勵計劃這一套的。 以愛之語給予安撫 執筆時阿仔也正睡着,在夢中大叫,不久又下牀去了我房。他日間說過,如果自己跑到我牀睡,我要叫他回去。我依言而行,他很不情願的返回自己牀,我唯有用手輕放他的背後和頭頂,他才又平靜下來睡去。 趁他那半夢半醒的狀態,我嘗試柔聲跟他的潛意識說話。我說,孩子你放心,不管媽媽離你有多遠多近,都一樣愛你守護你,我永遠在你心裏。就像你的公公,即使他離媽媽已經很遠很遠,但媽媽知道他永遠都愛着我。那只是換了個樣子的愛,形式變了,但愛本身是不變的。媽媽永遠愛着你。 這時孩子已沉沉睡着,我知道他不會應我,當然也不期望他應我。我只求把愛的話語,說進他的潛意識裏,盼望他能接收。只要他還未能過渡,我願意不嫌其煩,繼續以這愛之語給予安撫。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感恩的清單

大約一年多前開始,每天晚上,我都會在睡牀上,跟兩個孩子細數這天的感恩。感恩的事情可以十分微小,事實上,當再微小的事都能讓我們感恩,我們內心只會載着愈來愈多的幸福。 本來,把每晚「微感恩」帶來我家的是我,但結果出來,最堅持晚晚做的,卻是兩個孩子。他們未必會自己想到感恩的事,卻例必要聽完我數說最少十個感恩,然後才帶着滿足入睡。久而久之,他們偶爾也會談一兩件自己感恩的事,令我非常安慰。 在平凡庸碌的生活中,看到值得感恩的事,是一個慢慢建立的習慣。也許一開始會覺得不容易,搔破腦袋也數不出半件好事,但其實關鍵在於自己的意向。只要有足夠的意向,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恩典。 感謝人感謝事 感謝上天 我感恩的事項,通常有幾類,一大類是感謝人,通常感謝他們的都是一些較易察覺的幫忙,例如感謝伯娘幫手由長者中心接嫲嫲回家,讓我不用接完嫲嫲又去接弟弟放學那麼奔波。很多時,我都會感謝兩個孩子,例如感謝哥哥懂得忍耐,在與弟弟吵架時沒有出手用武,又或感謝他們兩兄弟合作,好好收拾地上玩具。每次在感恩清單中數到他們,他們都會很高興。有時,細佬甚至會很期待我感謝他,要求我點名多謝他,我會告訴他要尊重媽媽的選擇,但有時也的確會想到可以多謝他的事情。但為求平衡,感謝哥哥和弟弟的次數大都相同。 另一大類的感恩,就是感謝事。如果這天走運,發生了好事,例如趕車時有驚無險準時上車,自然會為此感恩。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總不能只有順境才感恩。其實,即使在沒有特別走運的日子,現况也有許多值得感恩的事。嫲嫲患有腦退化,很多事不能照顧自己,但我會跟孩子說,感恩嫲嫲行動方便、出入不用輪椅,感恩她身體大致健康,不會加添我們太多壓力。更感恩她能每天走出房間,在廳裏或露台無所事事閒坐,那表示她活得很寫意。老人家的日子過得好,就是我們後生的福氣。 即使是表面上不如意之事,也可以感恩。這兩天弟弟和我相繼感冒病倒,但我說,感恩我們病得不重,不用去醫院,更感恩我們早在離開中秋節宿營還有幾天的時候就病倒,有足夠時間康復過來,開心度假。兩小子聽我這麼說,都非常同意。 還有一類,就是感謝上天的一切恩賜。我常告訴他們,感恩不用為食水而愁,這個世界許多小朋友要很艱難才能喝上一口乾淨水。感恩有乾爽溫暖的居所,隔住外面的風雨。感恩有家人、有朋友。感恩世界上有光。 感恩一切造就我們的人和事。我曾告訴他們,你倆之上還有一個手足,那是媽媽懷的第一個胎,不知性別,就當是你們的姊姊吧。她在媽媽腹中不夠兩個月,就停止發育死去了,媽媽唯有人工流產。雖然她沒有名字、沒有出生,但我們都該感謝她。她的離開,造就了你們兩個的生命,讓你們有誕下來的機會,也讓媽媽學會更加珍惜你們,她是我們看不見的祝福。 這段日子,香港有許多許多的苦難。但即使在苦難中,我還是看到值得感恩的事。我告訴孩子,沒錯外面很亂,無論是示威者或警察,都有很多的暴力,但這陣子的衝擊,激起了許多許多人對香港的愛,人們由衷的高喊「香港加油」,這是前所未見的、值得感恩的。 看到看不到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繼續感恩。 我只是點到即止,沒有跟孩子談得更仔細深入。但在我內心,還是漸漸浮現一張感恩的清單。我看到憤怒,同時我聽見年輕人說,支撐他們抗爭下去的並非一時之憤而是更大的愛。我看到暴力,同時我看見對暴力的譴責和對和平的追求。我看到冲昏的頭腦,也看到高水平的情商與智慧。我看到撕裂和爭拗,也看到前所未見的團結互助。看到謠言之盛,也看到對事實查證的堅持。看到內地民眾對香港的撻伐,也看到有人願意前來落地體驗。看到荒謬和昏庸,也看到因而激發的覺醒。看到漫長的痛苦,也看到人們面對大時代的沉着和成長。看到看不到什麼,都是自己的選擇。而我選擇,繼續感恩。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人際衝突的學習

這段日子壓力很大,一方面是社會紛亂的漩渦讓人難以靜心;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剛巧在暑假搬家,既要搬之前努力斷捨離和打點新屋大小事項,搬完後又要在全屋的混亂中,一點點重新建立秩序。除了安置「硬件」,還得照顧各人「軟件」的更新適應,例如讓孩子們認路回家、教嫲嫲找廁所找自己房之類。 在這樣內內外外受壓的歷程中,我和丈夫有過兩次爭論,一次是當面的,一次是電話上的,都是在兩個兒子面前發生。我們從來很少吵架,這兩次也談不上是真正的吵架,但可以說是人際衝突。 第一次,是丈夫跟孩子一起看關於近日示威的電視新聞。我向來堅信和而不同,丈夫觀點跟我有異也沒問題,我會了解和尊重他的想法,也絕少過問他就此事與孩子的對話。不過,那天聽到他的一句話,我覺得跟我的觀察實在太不同,內心稍稍掙扎,就開口說「我不同意啊,我想補充一下……」 向兒子澄清爸媽非鬧交 我的出發點只是想給阿仔補充一點資料,表達不同的意見,並非想駁斥或否定丈夫,但結果還是免不了一場爭論。沒多久,9歲的大仔跟我說,「覺得好嘈」,然後想返回自己房。這時候,我內心立即高速檢視自己的出發點和剛才討論經過,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強烈情緒,整個討論也其實很「和理非」,於是立刻叫阿仔出來,我有很重要的說話跟他說。同時,那番說話我也希望丈夫能聽到。 「你話好嘈,我明白,你唔想爸爸媽媽嗌交,你驚我哋鬧交,咁樣會好嘈。」我先是肯定阿仔的感受,然後,我就着剛才那一幕作澄清:「但係頭先我哋無鬧交喎,我哋兩個人嘅想法唔一樣,但係我哋都好尊重對方、好溫和冷靜呀。你放心,爸爸媽媽唔係嗌交,我哋關係依然好好。」 安撫他之後,我進一步表白自己內心的掙扎:「其實,頭先我開聲之前,都有少少驚、都需要一啲勇氣㗎。我擔心,自己表達唔同嘅意見,會唔會令你爸爸唔開心呢?但係跟住我又諗,我只係表達自己啫,而且我係好平和冷靜咁講,又唔係鬧人,我唔係做壞事呀。」阿仔接口說:「唔係做壞事,你只係講唔同嘅意見。」 聽到阿仔的回應,我感到安慰踏實很多,繼續說:「係呀,其實人同人意見唔同係好正常㗎,就係因為想法唔同,更加要多溝通。媽媽唔想誤會爸爸,所以好想表達自己、溝通多啲。最重要係尊重對方。你放心,我哋唔會因為意見唔同而關係變差。」 不少人都會害怕面對人際間的衝突,根源往往來自年幼時,家裏衝突場面帶來的緊張和焦慮。有可能是孩子害怕與父母衝突、不敢表達異議,也有可能是父母與人交往時也害怕與人衝突、孩子因而耳濡目染。 盼衝突化為愛與溝通 很大程度上,我和我先生都是害怕人際衝突的人,多年來孩子都絕少見到我們爭吵。然而,我覺得自己需要學習不再逃避。其實,愈是害怕衝突,只會愈是唯唯諾諾、不敢真正表達自己。為怕衝突而放棄自己立場和訴求,只會令自己更不開心,在親密關係中,那只會埋下更多衝突的種子。 我在學習冷靜面對人際衝突,帶着尊重和真心渴望溝通的心態,在關鍵時刻勇敢表達自己;學習控制情緒,不數落不批評對方,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學習不要怕人際衝突,告訴自己「吵架不是目的,溝通才是目的」,不是要贏對方,最重要是清楚表達。 我們最近的第二次衝突,是我在電話上呻執屋太辛苦,渴望丈夫更多支持和關注。我先生長期上夜班,最近工作壓力尤其大,他在電話中告訴我自己很吃力。孩子臨睡前我依舊細數每天感恩,第一件就說,感恩自己勇敢說出感受和需要,讓家人了解自己的辛苦,同時也感恩孩子爸爸為我們一家而辛苦工作。 人際衝突還是會容易讓我們和孩子緊張不安,但願我的學習,也能為孩子帶來不同的視野。盼他們將來也能正面地勇敢處理,讓衝突化為更多的愛與溝通。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7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星星寄我心

我的文章每兩星期登一次,尤其是在這時局急變的日子,下筆時所知的已是明日黃花。無奈時局在短期內難有轉向,甚至恐怕愈來愈壞。上篇文章寫在721元朗黑夜之後,當時又豈會想到有811的儼如警察暴走之夜。 那晚許多人都睡不着。心中太痛,我寫了似詩非詩的幾句,勉勵自己不要失掉希望: 漆黑曠野鬼神泣 心顫悶熱路難行 不願抱頭哭泥垢 唯怕仇恨蓋人心 靜極抬首 我把意志寄星辰 不知道日子還會有幾荒唐,而我關心的是,人們會以何力量捱過這段苦路。早陣子,我在一個心靈工作坊中解開多年心結——深深害怕憤怒的心結。我發現,那根源是我從來不能接受自己可以對已過世的父親憤怒,我覺得一個那麼愛我、我又那麼愛他的人,我是絕對不能對他憤怒的。心結解開後,我終於明白到憤怒是自然而生的,更是支撐我勇敢表達的重要力量。 但憤怒的力量,只能支撐一時。勇敢表達之餘,也需要愛與慈悲的力量始能和解。我接受自己可以表達爸爸對我們的傷害,同時我也深深諒解爸爸的種種難處,我對爸爸的愛不減。這樣,我內心終取得圓滿的和解。 社會需要內在和解 若把社會集體看成是一個大我,這個大我現在最需要的也是內在的和解。是的,政府和警隊太多的作為應予強烈批評,我們當下的憤怒,支撐着許多人去做平生未嘗的勇敢表達。 但同時,我也深刻感受到,在政府無能、警隊濫暴之下那底層的恐懼。事實上,愈是狂暴,往往愈是代表深埋恐懼;大自然裏的動物如此,人類也是如此。 我們不得不看清一個事實——他們也受苦了。大家都受苦了。 責罵只會弄巧反拙 如果我們願意這麼看,警隊集體的心理狀態其實已倒退至如同受創的小孩,政府展現的是猶如小學雞的精神面貌。一切偏差扭曲的行為,其實都是內心求助的信號。面對這樣的孩子,一味責罵只會弄巧反拙,他們也需要同情、支持和治癒。 的確,這段日子太多暴行令人髮指,難道這些都可以不計較嗎?誠然,暴行和不公義是要譴責的。同時我想說,在這幾年養育孩子的學習中,我學懂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對事不對人。我譴責你的行為,而不是你這個人。我學會了跟孩子說,你的做法太過分,令我很氣憤,我痛罵你這個行為。但你還是我的好孩子,我仍然深深愛你,相信你的行為可以變好。關係,毋須破裂。 我知道,要轉念以同樣的慈愛去看警察,真的很難很難。我只是覺得,我們每一個,都是社會集體的一部分。政府、警隊都是社會的骨肉肢體。當肢體出了大毛病,我們會選擇唾罵和放棄,還是選擇以愛祈求它的復元? 現在,肢體真的病得很重,那也反映了整體都病得很重。大家都非常非常需要減壓。唯有靜下心來,方能生出治病的智慧。願上天賜我們更大的鎮靜,面對這個病的考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擋住仇恨的溫室

元朗黑夜,我跟很多香港人一樣無眠而過。勉強睡一兩個小時,醒來還是渾噩一片,胸中不知哪個地方堵住,同時內心清楚,躁動不知還會持續多久。在這段危難的日子,不管方向如何,集體中每個人在自己崗位好好撐着守着才是出路。為了讓自己安定心神,我在書展最後一天進場,買了幾本書。 其實我不能說自己「逛」過書展,因為我只是利用夾縫中的兩小時,在那兒短暫逗留。所以,就像平時去買東西一樣,我只是鎖定了目標,去一趟自己要找的那個店,完全沒閒情理會展場內的一切龐雜繽紛。 「星期日帶兒子出去玩會內疚」 我找的書攤,本身是一家賣兒童和青少年讀物的工廠區書店,有許多台灣書。我知道升小五的大仔最近閱讀能力提高了,他向來側重看科普或歷史百科類的資料書,對虛構故事則興趣一般。為了擴闊他閱讀的文體類型,我挑了幾本以少年為對象的趣味歷史小說。同時,也為自己選了一套被形容為「中華哈利波特」的魔幻小說——我知道,接下來的幾天,我要靠這個奇幻世界來治癒自己。 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冷靜,但冷靜的同時,不代表沒有情緒感受。朋友在臉書上的一句話頗觸動我:「星期日帶兒子出去玩會內疚,星期一帶佢哋出去玩會更加難過……無乜人面部表情正常。」雖然我沒有讓內疚佔據自己,但還是對朋友的話很有共鳴。 我晚婚晚生子,但許多舊同學的兒女,就是現時逆權運動中最前線那班孩子的年紀。有朝看到防止虐待兒童會的聲明,促請政府正視問題根源。聲明說:「本會期望政府能妥善解決這些矛盾及衝突,否則我們非常憂慮有更多的無辜市民,尤其是兒童、青少年及老人家,繼續受到傷害,影響的將會是整個香港社會。就如『一個無助的孩子向家人表達他的成長需要,但得不到家 人的聆聽、接納和理解,甚至以權威和暴力的方式去壓制,這只會令孩子更反叛,導致家庭關係破裂,對處理雙方的分歧完全沒有幫助。』」 客觀條件所限,我沒能力在運動中參與太多,只能寄予關心和祝福,做好自己的崗位,盼能長遠為群體貢獻正面的力量。同時,事態的複雜多變,衝突牽動的人心悲痛,即使是大人都感到很難好好消化,我知道自己暫時沒有足夠的心力,在照顧自己情緒、和以負責任態度查證判斷資訊汪洋的同時,再騰出力氣引導自己年幼的孩子接受同樣的資訊衝擊。加上我家很少開電視,所以,這陣子孩子接觸到的相關資訊有限。 保存孩子的安全感 我的孩子大約知道,觸發這場風暴的起因是逃犯條例修訂案,也知道有許多不同意見和爭議。鐵路迷的他,知道西鐵或地鐵發生了一些事,問我原因,我簡單講解但沒讓孩子看任何相關片段。他聽時沒說什麼,卻記在心裏,好幾小時後才告訴我,慶幸自己不是住在元朗。我知道,單是聽到普通市民被打的消息,已夠令他不安。 為了保存孩子的安全感,我這段日子絕少談到社會上的矛盾衝突,在這方面繼續給予一個把仇恨不安擋在外面的溫室。當許多只比他長了幾歲的孩子,在街上惶恐不寧的時候,我和他在家裏下棋,有說有笑。我未至於內疚,但我還是有很多無法言喻的難過。 不斷爆發的衝突,對許多孩子造成了深深的傷害。天可憐見,我們整個社會都需要治療這個創傷。唯盼在艱苦的日子中,持守希望。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故事翻譯機

每早帶弟弟返幼稚園,在路上講故事是指定的「儀式」。通常在同一階段,弟弟想聽的都是同一個故事。初入學時,主題就是小明上學後愈來愈叻。也有好一陣子,是講小雨點降臨萬物的遊記,遊記每每以雨點落在學校窗上悄看小朋友作結。他初接觸死亡概念的時候,常常要我講小獅子的一生。再後來,他天天要聽小明蟲上學途中遇見蛇妖的故事——小明蟲害怕看到蛇妖雙目會變成化石,幸好想到聽聲而行的方法,最終有驚無險平安回校。 這些故事都是憑一時靈感而編出來,靈感可以千變萬化,但回想起來,我編故事通常都有幾個通則。首先,我會避免借故事來講道理和填鴨。如果說,我的故事當中有沒有什麼「大人的意圖」,我會說有兩個,其一是透過情節的發展,來支持和承托孩子的心靈需要,其二就是帶給孩子趣味和想像。 那可能是對入學的不安,對長大的憂慮,對消逝的害怕,對妖魔鬼怪的莫名恐懼。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心靈要跨過許多關口,有許多擔心驚怕,我渴望藉着故事「給力」(empower),讓他找到力量面對自己的不安。那可能是對入學的不安,對長大的憂慮,對消逝的害怕,對妖魔鬼怪的莫名恐懼。大概是孩子在不同階段都會有某個心靈需要的主調吧,弟弟總是反覆要求聽同一個故事,百聽不厭。 有陣子他不斷要我仔細講火車相撞、死傷枕藉的故事,我心裏覺得沒趣卻又要天天應酬他,說得有點敷衍。後來卻漸漸發現,他喜歡聽到小老鼠一家在火車意外中保住性命、只屬小傷,救護人員又如何協助傷者的一幕。至此我終於明白,火車災難象徵了孩子心中一個難以言喻的重大難關,而他內心渴望在即使這樣巨大的災難中,也能有走出生天的方法。於是,我就很落力地描述走出生天的一環。 正是如此,我說故事的另一個通則是,鑑於孩子通常會代入主角,我會盡量從孩子的高度去看事情,一邊編故事,一邊看孩子的反應,順着他的性情喜好續下去。所以,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說是我和孩子的共同創作,孩子在每個故事關節眼上的意向,在在影響故事的流動。如此者,同一故事在說了好多遍之後,也會出現一些變調。 孩子說故事 反映內心世界 我想,表面上是我在說故事,其實是孩子在說故事,只是經由我的嘴巴,把孩子的心思「翻譯」出來,再構成故事。而孩子所說的故事,就是他內心世界的反映。當然,當「故事翻譯機」並不容易,要真心誠意地進入孩子的世界,而不是在未進入前就因循大人想法,給出類似「撞火車死咁多人好慘嗰喎」的慣性判語而停步。每次進入孩子的世界,都是一趟寶藏的尋覓。 最近,家中兩小子都迷上了電視卡通《新幹線戰士》。於是,弟弟也在上學時要求聽「港鐵戰士」,模式也要像電視一樣,每天講一集新的內容。為了省力,我最初主要抄原著框架,每集介紹一個戰士和巨型怪物體,它們的模樣和對戰經過就交給孩子決定。 我把主角設定為一列名字叫「小鐵」的港鐵,小鐵因為聽見小朋友乘客聊天而知道列車可以變為機械人,於是也學懂了變身。弟弟讓小鐵當上「E9白戰士」,一一打敗地下怪、樓梯怪、電梯怪。後來,隊友陸續出場,有紅戰士、彩虹戰士、天氣戰士,還有最強戰士E5 Mark 2。 基本上我是聲演,弟弟做導演兼武術指導。打過好多集之後,我方向一轉,提到小鐵自覺不及E5 Mark 2,想不到弟弟非常受用,故事遂變成關於小鐵的成長。 有一集,他要求講小鐵的出生,說它在「媽媽肚裏」時很小很小,出生後在車廠裏,最初連路也不會走。為了承托孩子,我嘗試說小鐵已愈來愈勁,漸漸升級成為Mark 1、繼而是Mark 2。但弟弟堅持,即使小鐵升級,E5也會升上到Mark 4,小鐵還是永遠落後於人。 我知道這是孩子的心結,他自覺在家中永遠只能當老二,那是不能改變的現實。但不用急,就讓這心結慢慢放着,小鐵最終會走出獨有的路。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5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跌宕中的雜想

有些孩子,在覺得無辦法、極度悲憤的時候,可能會做出激烈、不明智的行為。我兩個孩子,都有這個情况。面對這個狀態的孩子,單單指摘他們是行不通的。 我參加過許多工作坊,不論是關於兒童為本溝通的、個人身心靈成長的,在談到「有效溝通」時都提出同一原則——面對情緒中的人,不管是大人小孩,都需要先談情、後說理。唯有當情緒得到理解,紓解心中鬱結,才會有力量走出來。唯有情緒降溫後,才有機會真正解決事情。 香港年輕一代有許多人,正處於極度悲憤的情緒。七一這天,立法會被衝擊,議員們勸說示威者不要衝,可能會被開槍會坐牢,後生的卻回答「已經死咗三個人啦,我哋預咗啦……預咗畀人拉啦……仲有乜嘢辦法呀」。有社工說,這班年輕人已一心要做死士,是另一種形式的死士。 願人們能以智慧、慈悲、覺知、堅定、溫柔,回應這段日子的跌宕。 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知道,暴力衝擊立法會這種極端行為是違法的。有些人即時譴責暴力,也有些人沒有。於是,譴責暴力的人也就批評沒有即時譴責的人,認為這是縱容。我想說的是,即時譴責和不即時譴責,都有我能理解的理由。 兄弟衝突的場面,我家時有發生。哥哥較暴躁偏執,遇上利益衝突,很快因為不滿而跳升至悲憤狀態。尤其是小四的他思考能力遠高於尚在幼稚園的弟弟,很易覺得弟弟「有理說不明」,因而沒耐性再以文明方法解決。另一方面,本身較和順的弟弟,一樣也會因為亞氏保加哥哥習慣「十問九唔應」,而同樣失去耐性,由平和變成憤怒。 就是這種自覺「我努力夠了、我忍夠了」的悲憤狀態,令兩小子忍不住出手,甚至隱隱然覺得自己有理由出手。 處理衝突是滿累人的,可以的話,我真的不想面對。但作為人母,我自然要盡母親的職責,現實中也不能對家嘈屋閉撒手不管。 切入關注點 負責任回應孩子 我也在不斷學習。通常一旦有打人的話,我必先嚴正強調,不容暴力。但在這基本步後,我不會把焦點放在責備孩子,而是嘗試對應孩子的情緒,說出孩子心中的感受、想法,是什麼事讓他這麼憤怒。 如果孩子憤怒的原因,涉及我或其他人的行事,我會盡早就他關注的事情切入,以負責任的態度回應他。我會嘗試讓他感到理解、尊重、重視,好讓他冷靜下來。然後,才是談文明解決、重申不要暴力的時機。同時,我批評的對象是暴力這件事,不是孩子這個人。但我會要求他為行為後果負責,包括向被打的人道歉。 我相信,這種堅定而溫柔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解難智慧 我相信,這種堅定而溫柔的溝通,才是最有效的解難智慧。當然,這也是在我自己也夠清醒冷靜、狀態夠好的時候,才能做到的。例如,我沒有被孩子牽動自己情緒,也沒有因為其他事情而困擾受壓。 立法會衝擊後,一名和平參與示威的侄兒在群組中寫了千字文回應長輩的指摘。他先肯定衝擊是違法行為,同時也渴望在談硬道理以外,人們更能代入年輕人的感受——「這是對政府對問題多麽的不滿,對香港多麽的愛,才會踏出這一步?」 侄兒向來溫和冷靜,但他還是接通了這一代的悲憤。他跟我說,不會在前排衝,但還想「繼續努力一下」。我信任他的清醒,叫他切記平安回家。 但願人們能以智慧、慈悲、覺知、堅定、溫柔,回應這段日子的跌宕。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選擇看到希望

  這段日子,風波中的香港人絕不易過。在許多人身上,鼓譟、憤怒、感動、亢奮、委屈、自責、無力、傷感,不同情緒往往以十倍百倍於平日的強度出現。 猶記得2012年國教風波,我帶着兩歲幾的大仔,隨大隊遊行到金鐘。7月盛夏,小子自己由頭走到尾,只知街上很多人,很累很熱。他當然不明日、也沒記住這事。留下記憶的,只是願以雙腳一表心迹的媽媽。 年長了幾歲,現在的我覺得,同樣的心迹,可以用許多種形式表達。大仔晃眼已是9歲,雖仍然天真依賴、不解世事,卻很有獨立自主的渴望。我告訴他關於修改逃犯條例的爭議,關於很多人的憂慮,以及媽媽的立場。但他再也不是兩歲,我尊重他的個性和選擇,也理解他的特質——前文提過,也許是潛意識中知道無法負荷自己和別人的情感,他很小就不自覺地切斷與外界的感情連線。聽媽媽提到走進人群,他自然就感到焦慮、抗拒。 為了下一代而走出來 剛剛滿5歲的細仔不會為自己選擇,但他很難像當年哥哥那樣靠自己走完全程。為照顧自己體力、無後顧之憂,我選擇在6月9日獨自輕裝上路。 雖沒有帶着孩子,我知道自己跟許許多多人一樣,是為了下一代而走出來。我把這分心意清楚的告訴孩子,哥哥默不作聲的聽了進去,而尚在夢幻童話階段的弟弟,則聽了也不大明白。但不打緊,他們這個模樣就好。孩子領略多少,並不是我的意志和身教的指標。 6月12日大仔放學後,我和他一起看金鐘衝突的電視直播,但他沒興趣追看,注意力依舊放在陀螺和Minecraft的世界。情感抽離、會下意識切割感情的孩子,我不會強要他投入關心。關心帶來的,可能是壓力、害怕。也許他敏銳地覺察到這種氣氛,而現階段的他,選擇了保護自己。 再到6月16日那天,我沒有去遊行,而是選擇陪伴深受情緒壓力的家人孩子。事實上,雖然說過要減少手機的束縛,這段日子我常常不能自已地滑手機,閱讀相關資訊和觀點。細佬好幾次投訴我沒兌現承諾跟他玩,而即使我嘗試跟他玩,也總是心不在焉。有一晚我用電話跟好友談自己心路,談了好久,孩子苦等不果,結果用電話分機喊媽媽。 我深深覺得,這段日子有情緒壓力是很自然的事,是大環境的「氣場」使然,我們身處其中,沒有人能免於這種集體的折騰。情緒沒有對錯之分,壓力也沒有貴賤高低,掃地阿嬸和大學教授並無二致,不同崗位、不同取態的人所受的情緒壓力形式也許不同,我深信同樣值得諒解和尊重。 我曾在這些天勉力督促自己當個盡責的公民、盡責的媽媽、盡責的觀察者、盡責的文字工作者、盡責的會思考的人。後來,我看到需要放過自己,我已經做得夠好。眼光不用放在形式,而是放在更大的意義上,每個人有自己的崗位和作用。這一天,我選擇陪伴和守護家人。我的身體不在場,同時我知道自己在場,與200萬黑衫人同心同行。 看到年輕一代的勇氣和承擔 一如以往,今次的群眾運動當然不乏路線爭拗、價值碰撞、資訊演繹之類的爭議。但我覺得,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看到年輕一代的勇氣和承擔,看到浩大人海為和平自由的堅定發聲。不管後事如何、還會再起什麼樣的波濤,一個集體能走到這樣,我深感已足夠美好。 我選擇深深的感恩,選擇感謝和信任,選擇在年輕人身上看到希望,選擇傳達我心中的光明。他們絕對是有力量的一代,帶領我們社會前行。同時,我選擇信任我的孩子。我會培育他們,給予足夠的愛,信任他們有一天,也會成為有力量活好自己、貢獻社會的人。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4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