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當手機成為上學必需品

大概一年前,我在本欄寫過兩篇文章,談到智能手機對現代人的囚困、對孩子身心的干擾,以及社交媒體帶來的FOMO(錯失恐懼症)現象。為了不讓手機入侵孩子的生活,我家的防線守得很緊,一直打算到孩子升上高中,才會讓他們用智能手機。但最近我為就讀小五的大仔參加一些升中講座時卻發現,由於電子教學的熱潮,部分中學已開始要求學生「自攜電子學習裝置」回校,作為學習的工具。教育局甚至有在中小學推行「自攜裝置」(BYOD)的政策文件。

所謂「電子學習裝置」,就是流動上網裝置。有中學更是直接地「欣告」台下家長,不用買平板電腦,只需帶手機回校就可以了。學校強調,只會准許同學在上課時才開機學習,其他在校時間不能玩手機。然而可以想像,學生一旦有了手機,就已經打開了進入網絡世界的大門,即使真的可以嚴限在校內的使用,孩子在一整天裏,還是會找到很多機會在網海中浮沉。

誠然,電子學習是現今教育大勢所趨,善用資訊科技被視為21世紀的關鍵技能,有趣的教學程式有助提升學習動機,電子教科書也可助解決書包過重的問題。此外,在教學管理的層面,近年研發的一些「學習管理系統」(LMS)程式,可以管理學習材料、課業的收發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數據等,也讓老師更容易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歷程。

在LMS程式中的互動或者會受老師監管,但孩子透過同一部手機,於其他社交媒體中的伸延互動,就是不可知的世界了。

教育局就有文件介紹和比較各種LMS程式的妙用,當中甚至提到,一些LMS程式能像社交媒體一樣,讓師生互動討論交流。問題是,在LMS程式中的互動或者會受老師監管,但孩子透過同一部手機,於其他社交媒體中的伸延互動,就是不可知的世界了。

我的疑惑是,我們在擁抱電子學習的大潮時,是否也該慎重地三思每一細節的影響呢?關鍵之一是,「自攜裝置」到校儘管有很多好處,卻也意味手機成為了實現電子學習的必需品,教育局和學校是否充分意識到其負面衝擊呢?是否有其他的推行方法呢?

不可忽視手機對孩子的禍害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日前發表報告,分析了歐美和亞洲共41項關於青少年與手機的研究,對象有4萬多人。結果發現,23%青少年有使用手機的病態,包括無法克制使用時間、失去手機時會沮喪及恐慌、無意識地做滑手機動作等。報告指出,大眾有必要意識到手機成癮對孩子身心的禍害。

雖然坊間也有一些監管孩子上網的程式工具,但在現實中,要節制使用手機始終不易。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字,會成為孩子的社交地位標籤而帶來焦慮,群組中全天候的應對互動,亦令孩子喪失完全卸下社交壓力的空間。美國就有倡議組織指出,智能手機對孩子身心有許多不良影響,如剝奪真正童年、影響專注、干擾社交以致情緒、破壞睡眠、網絡欺凌等,因此建議推遲讓子女擁有手機直至起碼8年班(中二)。蓋茨的子女在14歲前也沒有自己的手機。

現在我只能在每次參觀中學時,都詢問校方是否有「自攜裝置」的政策。就暫時所見,趨勢仍在初起,我們還是可以避開BYOD的學校。不過,6年後輪到細仔升中之時,就不知是何景况了。而為所有下一代着想,我真心盼望更多人能三思這個課題。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