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一個快樂的選擇

這陣子,我常想起1997年意大利電影《一個快樂的傳說》(又譯《美麗人生》)。電影講述一對被送到二戰納粹集中營的猶太裔父子,天生幽默的爸爸為了保存5歲兒子的性命和純真心靈,哄騙兒子眼前的殘酷只是一場「遊戲」,誰能接受種種磨難就能換取獎分。 眼前殘酷 只是「遊戲」 「爸爸說,只要最先得到1000分,就能贏得真正的坦克車一部……士兵扮演惡人,會在遊戲中呼呼喝喝,我不能害怕,不然就會失分。 」結果,稚兒天真快樂地適應營中生活、逃過被送到毒氣室的命運。德軍投降後,他帶笑離開集中營,沒留下一點創傷。故事告訴我們,即使在艱難的情况下,若能懷着純真豁達的心,就可以安然度過。 一場武漢肺炎病疫,為我們帶來與去年社會運動時截然不同、卻同樣深入骨髓的巨大衝擊,處處是恐慌的印記。然而,社會儘管紛亂,這陣子我內心卻十分平靜,甚至比起之前更真切地感受到幸福。 我沒像電影中猶太爸爸一樣哄騙孩子。我會跟兩個兒子簡述疫情的嚴峻,教導他們確保衛生的重要。我也讓他們知道市面一罩難求,甚至有搶購廁紙米糧的情况。同時,我只是讓他們「認知」而已。我們知道外面有恐懼,但這恐懼沒有進入我家。我沒有為口罩憂愁,不是因為我有豐厚存貨,而是因為我深信我們總能活下去。也許跟那猶太爸爸共通的是,我決心要守護孩子的純真心靈。為此,我首先守護自己的心靈。 相爭不足 相分有餘 許多人都會渴望眼前艱難日子快快過去,我所想的卻是,疫情既會曠日彌久,我可不願以「放棄」這段日子的心態過活。生命寶貴,無論是好的日子、不好的日子,我都要好好珍惜,好好活着。 政府宣布停課後的第一星期,我帶孩子們行了兩次山,又讓弟弟跟「柴灣單車叔叔」學踩兩輪單車,之後帶他到不同的單車公園練習。沒有上山或騎單車的日子,我帶小鬼們到樓下掟波、跳繩,又自製尋寶遊戲,讓他們在花草旁找「寶石」。晚上和陰雨天,我們在家裏玩不同的桌遊,我也讓他們盡情投入於自由遊戲。 我教哥哥在爭勝以外也可着眼其他的目標,例如培育弟弟成為能令自己玩得更過癮的對手。隨着弟弟能力慢慢提升,我們全家一起更深刻地享受各種棋的樂趣。看着哥哥和弟弟在不同層面的進步,我內心萬分安慰。每一天,都是精彩歡樂地度過,兩小子依舊會狗咬狗骨,但也常常爆發傻笑狂笑。每個晚上,我都為這一切而感恩。 有一天我在超市買菜,見到一個爸爸發現廁紙回貨,低呼一聲「有廁紙呀」,拉着約5歲大的兒子衝往排隊。不久孩子突然高叫「有口罩呀」,天真地從人龍彈出,撲到附近貨架執起「至寶」,然後爸爸告訴他那只是小號尿片。我知道,我家兩小不會有這樣的「撲出」反應,同時也十分明白那小朋友何以如此。儘管認錯了目標,那孩子是在為大人分憂啊。 瘋狂的日子,我選擇知道荒謬,但着眼美善。好幾次,不同朋友主動提出分些口罩給我,我邊說留給更需要的人就好,邊為那可貴的人情味而感動。互相爭就不足,互相分就有餘。我們不能拯救世界,但可以努力做好自己,守住淡定的心。我每刻都有自由,選擇諒解、感恩和珍惜。快樂不是傳說,而是一個選擇。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珍貴的孩子

早幾天,一個朋友在苦等多年後誕下了女兒,因女嬰要送到加護病房觀察,新媽媽很是牽掛,在手機群組中簡單通報,說BB正在與感染搏鬥。很久沒有互動的群組,瞬間爆發海量的回應,眾人為她們打氣,祝願母女平安。後來,另一個朋友前往探望,回報生產過程順利、女嬰檢查後沒異常,大家才鬆一口氣。 當日收到信息,我腦裏泛起許多記憶。想起大兒子出生時,因為卡在產道太久而誤咽胎糞、出生後無法順利呼吸,在深切治療病房待了一星期。想起那個朋友,曾經因為流產而非常難過,一直捨不得無法育成的骨肉,其後身體調養了許多年都難以再孕。當然,也想起我兩個孩子出生之前,也曾經流產的那一胎。雖然事情一切過去,我兩個孩子現在都健康活潑,但回想着這一切,我深深體會到那個朋友的感受,所以也第一時間送上支持和祝福。 一邊看着大家的回應,我一邊想,每有孩子出生,總會得到最多人的關注。即使平日最沉默的人,也會在這時候送上祝福。為什麼呢?從前我偶爾會想,那也許是湊熱鬧的從眾心理,但這趟我卻覺得,還有更深遠、更根本的理由。 我城陷入極度的痛苦與撕裂,遍及不同社區角落的煙彈與悲痛哀愁,衝擊着多少人的身心。 我想到,朋友經歷多年挫折,才終誕下這個孩子。又想到孩子在腹中孕育的大半年,我城陷入極度的痛苦與撕裂,遍及不同社區角落的煙彈與悲痛哀愁,衝擊着多少人的身心。苦候多年的孩子,偏偏在最痛苦的歲月來臨,當中的挑戰可以想像。 同時我看到的是,當孩子真正到來,一切都像淨化了。群組中的朋友,本身廣集不同政治光譜,黃藍介蒂自是存在,群組內大部分時間沉默是金。BB初生的照片一出,卻像剎那間融化一切,所有人都只是單純地為母女二人「集氣」。 多珍貴的孩子!表面上,是我們為孩子送上祝福。想深一層,其實不是孩子為我們送上極珍貴的禮物嗎? 然後,我聯想到日本作家山本直英的《我的小雞雞》。這是一本性教育繪本,由男女之別談到生命孕育的過程。但它不止講生物角度的常識,也並非在嬰兒從陰道出來後就作結。最尾的兩三版,是好多人圍在嬰兒籃四周、眾人都一臉幸福的溫馨畫面。 作者寫道:「好多人等着迎接你的來臨……看着你睡得香甜的臉蛋,或是抱抱你,都感到非常高興。」「所以,你是一個非常珍貴的孩子……每一個人都因為你的出生,感到非常幸福。對於你的出生,大家都想真心的說聲『謝謝』。」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可貴的。 重要的是,絕對不是只有某個孩子,又或生於某個特別時空的孩子,才會為四周人們帶來這樣的幸福感。正如繪本所寫:「你,還有你的朋友,每一個人都是這樣被生出來的。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可貴的。」 是的,我們都珍視孩子,因為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每個生命的來臨,都喚醒了我們內心的珍貴感、幸福感,喚醒了我們對生命神聖的感應。 隔天我在送細仔上學的路上,內心突然再泛起感動,很想由衷的感謝孩子們。大豬、二豬,還有未能出生的小不點,你們在我生命中的出現,給了我很大動力去活好自己、學習生命的功課。相比十年前,我內心變得柔軟平和,變得更易感受幸福。你們為我帶來的美好轉變,真的太多太多,媽媽從心裏感謝你們。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拖手手扮跳舞

我有一個小遊戲,原本是跟連翻身也未懂的嬰兒玩的,兩個兒子都喜歡不時重溫。因為聽專家們說,BB躺在牀上一樣可以鍛煉手腳肌肉,當年我就自創了一個小運動,雙手捉着BB兩腳,帶動孩子做雙腳互碰、腳跟碰膝等簡單動作。其實,那玩意對肌肉鍛煉很有限,倒是過程中充滿歡樂與愛的交流。 捉住孩子雙腳時,我會一邊笑着看孩子的眼睛,一邊以愉快的聲音數「一二三四呀、二二三四……」,最後讓孩子雙腿扮踩單車時,我會誇張地說「踩單車呀、踩單車踩單車——嘩嘩嘩——」。即使小子們如今都5歲和10歲了,他們還是偶爾會像嬰兒般躺在牀上,央求我玩這個「一二三四」,甚至會要求我增加「嘩嘩嘩——」5次或10次。 從前,我以為只會和孩子們這麼玩,想不到在不久前的平安夜,我毫無預期地體驗了這個小遊戲的升級版。 見她衰退得來依然平靜寧和,我們內心只有感恩 2019年聖誕節前10天,我住在護理院的媽媽病倒了。雖說是病倒,卻沒有明顯病徵,只是突然很疲累,沒胃口,少了說話,頭腦反應很慢,甚至有一刻忘記了我哥哥是誰。91歲的她以前動過5次手術,右腳膝下截了肢,卻一直活得平安快樂,是護理院裏的開心果。在我們兄弟姊妹眼中,她每多活一天都是賺來的,見她衰退得來依然平靜寧和,我們內心只有感恩,同時也更珍惜機會多去陪她。 平時,媽媽每天都會坐上輪椅,在護理院大廳吃飯、看電視,甚至偶爾會搓麻將。這段日子她太易累,多數時間只能躺在牀上。平安夜那天我探她,見她精神較好,神情安詳舒服,心裏很是寬慰。伸手入被子摸她的手,我說﹕「你手好暖啊!」 我把她雙手拉出來,像兩個女生一樣,輕輕握着雙手。突然不知哪來的調皮,我說:「媽,我哋跳舞吖。」然後就帶着她兩手,輕輕地一伸一縮,一前一後,嘴裏又是配音又是數拍子:「bomchacha呀bomchacha,一二呀三四、二二呀三四……跳得好好喎。」 我媽這輩子從沒跳過舞,莫說現在缺了右腿,即使後生健壯之時,她也是沒半點音樂或舞蹈細胞。然而,這個躺在牀上拖手手、扮跳舞的遊戲,她卻很開心地跟我玩。一路跟她bomchacha呀bomchacha,看着她由心笑出來,臉上像是開了一朵花,我心裏好甜好幸福。我讚她:「你好有活力噃。」想不到她回答:「好有型。」 創造親密關係永遠不會遲 這一刻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我襁褓時是媽託人照顧的,成長過程中我和媽關係並不親密,直至兩年前我上身心靈課,才開始慢慢放下內心對她的怨。但原來,親密關係的創造,永遠不會太遲。我沒體驗過,可以由我創造。孩提時我媽沒跟我玩過的遊戲,現在由我來跟她玩。 小鬼們在家聽我提到和婆婆玩手手,半呷醋似的搶着要和我玩「一二三四」。之後幾天,我媽情况一度變差,但她都總是緊握着我手,我用心感受她手裏傳達的心意。精神尚可的時候,我就跟她「跳一會兒舞」。她像是孩子一樣,告訴我「好好玩」。 感恩的是,媽媽近日情况好轉,生命力又回來了,胃口重開,也能再打牌。無論如何,笑看着她眼睛、拖着雙手互動的那一刻,就是我收過最美好的聖誕禮物。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7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爭地盤記

聖誕佳節,大仔一班同學來我家開派對,全男班精力旺盛,半路興起落籃球場打波。他們已是小五,老公一個睇場已夠,我們幾個媽媽留在家裏聊天。約半句鐘,我仔卻突然自己一個回來,說同學正在和另一班人打波,他不想玩,所以回來了。 我心想,阿仔這麼就丟下朋友回來,沒做好主人家的角色啊,幸好還有爸爸在下面。約10分鐘後,老公來電說他們已不打籃球,轉往遊樂場了,叫阿仔回去玩。同時,他說剛才發生了「一些事」,建議媽媽也一起來,邊「坐鎮」邊聊天。見到老公,他說,孩子們剛才差點跟另一班孩子「開火」。他覺得整件事很能反映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值得家長在今後帶領孩子的成長路上引為參考。 孩子個性各有特色 原來,我仔口中的「他們和另一班人玩」,其實是鬥波爭地盤。我仔和同學共有5人,另加兩個是只有小一和小二的同學弟弟,整體球技和體能屬水皮級數,拿的也是細碼兒童籃球;另一伙孩子長得個頭大,看來比我們的大一兩年,玩的也是標準籃球。本來,在球場上與陌生人一起打波是平常事,但同學龍仔出言不遜,想把對方趕走,又提出以球技論英雄,於是演變成一場地盤之爭。 所以,我仔當時察覺到有火藥味,害怕得自己一個逃回家了。其實那時鬥波還未開始,遑論正面衝突。由此可見,我仔是怕死一族,保命意識很強。相對地,其他同學卻展示完全迥異的特質。 龍仔以挑機姿態提出鬥波,反映他爭勝心強,亦有一定領導力。在班上年年考第一的小高,以義無反顧的態度投入這場較量,是與龍仔唱雙簧的主力。而個性順從的球仔,則一直忠誠地緊隨二人火併。阿星沒有參與鬥波,但我仔驚青「逃命」前叫他一起走,他也拒絕離場,冷靜地留在場邊觀看。兩個尚在初小的弟弟明顯不識死,我老公就叫阿星帶他們到球場外玩。 鬥波三人組屎波地入一球,但實屬好彩,對方孩子不算數,龍仔遂極盡傲慢地出言羞辱。對方氣得想動手開打,他們高頭大馬,眼看孩子要吃大虧了,之前一直旁觀的老公立刻介入拉隊離場。 感恩的是,我們一班家長幾年來一起看着孩子成長,能開心見誠討論各孩子要注意的地方。龍仔資優但好勇鬥狠,容易口舌招尤。小高為人自信、勇於迎難挑戰,卻傾向高估自己。他倆站在前線,也許自恃腳快跑得掉,卻沒考慮到後面反應慢和弱小的同伴或成為捱打對象。球仔跟車太貼,渾然不知當時兇險,一旦開打也不懂逃,肯定是首當其衝的目標,有必要提高他的危機意識。我仔觸覺明顯敏銳,但只懂自己躲起來保命,應嘗試提醒友人和向大人求助。阿星心理較為成熟,但也需了解自己局限,量力而為。 打波不爭場 學習謙卑 晚上曲終人散後,我們一起回顧此事,鼓勵阿仔善用自己的敏銳,在自保外嘗試擔當警號角色。老公也再三強調,其實陌生人一起打波很平常,不一定需要爭場,阿仔千萬不要從此害怕與他人打波。關鍵是學習謙卑,只要友善謙卑,即使技不如人,也可和任何人一起玩,無往而不利。孩子漸長,就要自己面對問題,不能事事由父母解決。今次事件,對我們每個孩子都是寶貴的學習。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媽媽的大嗓門

教養孩子,其實是生命學習的一部分,看到自己生命中的課題,學習認識自己更多。關於生命學習,台南家庭EQ協會劉仁州老師給我很多啟發和教導。最近他問:為什麼很多父母都會覺得,「我不管孩子、孩子就會變糟糕」? 「唔好踩屎」 句句充滿不信任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自然會說,怎可能不管孩子呢?老師卻說,我們怕孩子會變糟,「是因為我們不相信自己,也不會相信小孩」。很有可能,我們自己小時候也是不斷被管教。因為管教,所以失去對自我管理的信任,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管理自己。 這段教導,對我來說是很深的學習。我小時候住在木屋區,出門路上總是滿地狗糞,我每次走路都非常小心不要踩地雷。但即使我已遠遠繞過那坨狗糞,同行的媽媽總是以幾間屋外都聽見的嗓門大喊:「阿麗!唔好踩屎呀!」路上如果有10坨狗糞,我媽就會大喊10次「唔好踩屎」。每次她這麼說,我心裏都超討厭,我明明樣樣事都已經照顧得自己很好,你還要在這麼低層次的事情上嘮叨我,當我白癡一樣。 那時候的我,深深感受到媽媽的不信任,不管我做得再好,她就是不信任,我心裏非常氣她。幾十年過去,現在的我終於明白,媽媽的不信任,不是因為我做得好或不好,而是因為她自己內心強烈的焦慮。 回溯媽媽人生歷程,在我出生前的十多年,由於生活環境的劇變,她應該一直活於焦慮甚至恐懼中。也許,就是連信任自己能掌管自己都很艱難的狀態。我終於明白,那時候媽媽大嗓門裏讓我難以忍受的東西,就是焦慮和恐懼。 不自覺吸收父母的恐懼和焦慮 如果小時候每天察覺父母、感受父母,就會不自覺吸收父母的恐懼和焦慮。當自己長大後面對問題,也容易擁有那種焦慮。 我細心回想自己與兒子的互動。表面上,我是比較能放手、給予孩子空間,我不會在學業上逼迫孩子。然而在生活自理方面,我對孩子的期望比較高,常會在這方面碎碎念。無奈我愈是碎碎念,孩子愈是顛三倒四。 我明白,放手給孩子空間,孩子才能學會管好自己。但我內心的確有一種焦慮,擔心孩子會「弄得一團糟」,那焦慮讓我寧可把孩子要做的事,自己快手處理掉。 我們都知道,應該給予孩子機會學習,當他未能一下子就學會,我們需要有耐心,溫柔地告訴他「可以慢慢來,沒關係」,靜待他的成長。但總有那麼一個時候,孩子的表現會讓我們不滿或無法接受,於是自己「一秒就破功」,耐心和溫柔瞬間不見了,化成不同形態的怪獸。 劉老師說,人們想要溫柔卻溫柔不起來,甚至為此感到沮喪,是因為我們很多時在自己的成長中,也沒得到過父母的耐心與溫柔。然而,自己沒經驗過的,可以自己創造出來。我們要學習的,是先把那份耐心和溫柔給自己。想像以現在成人的自己,回過頭照顧當時還小、不被信任的自己(內在小孩),陪伴他、了解他,告訴他「慢慢來,沒關係」、「如果你能力不夠或不足,可以說出來,我不會勉強你」。 每次遇到焦慮,就把它當作是一個小孩。當我們去陪伴這個小孩,內在的壓迫和焦慮就會慢慢緩和下來。滋養自己,就能培育對己對人的愛,給出我們渴望的溫柔。願以這份學習,跟大家分享共勉。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文:葉杏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3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當手機成為上學必需品

大概一年前,我在本欄寫過兩篇文章,談到智能手機對現代人的囚困、對孩子身心的干擾,以及社交媒體帶來的FOMO(錯失恐懼症)現象。為了不讓手機入侵孩子的生活,我家的防線守得很緊,一直打算到孩子升上高中,才會讓他們用智能手機。但最近我為就讀小五的大仔參加一些升中講座時卻發現,由於電子教學的熱潮,部分中學已開始要求學生「自攜電子學習裝置」回校,作為學習的工具。教育局甚至有在中小學推行「自攜裝置」(BYOD)的政策文件。 所謂「電子學習裝置」,就是流動上網裝置。有中學更是直接地「欣告」台下家長,不用買平板電腦,只需帶手機回校就可以了。學校強調,只會准許同學在上課時才開機學習,其他在校時間不能玩手機。然而可以想像,學生一旦有了手機,就已經打開了進入網絡世界的大門,即使真的可以嚴限在校內的使用,孩子在一整天裏,還是會找到很多機會在網海中浮沉。 誠然,電子學習是現今教育大勢所趨,善用資訊科技被視為21世紀的關鍵技能,有趣的教學程式有助提升學習動機,電子教科書也可助解決書包過重的問題。此外,在教學管理的層面,近年研發的一些「學習管理系統」(LMS)程式,可以管理學習材料、課業的收發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數據等,也讓老師更容易掌握學生的整體學習歷程。 在LMS程式中的互動或者會受老師監管,但孩子透過同一部手機,於其他社交媒體中的伸延互動,就是不可知的世界了。 教育局就有文件介紹和比較各種LMS程式的妙用,當中甚至提到,一些LMS程式能像社交媒體一樣,讓師生互動討論交流。問題是,在LMS程式中的互動或者會受老師監管,但孩子透過同一部手機,於其他社交媒體中的伸延互動,就是不可知的世界了。 我的疑惑是,我們在擁抱電子學習的大潮時,是否也該慎重地三思每一細節的影響呢?關鍵之一是,「自攜裝置」到校儘管有很多好處,卻也意味手機成為了實現電子學習的必需品,教育局和學校是否充分意識到其負面衝擊呢?是否有其他的推行方法呢? 不可忽視手機對孩子的禍害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日前發表報告,分析了歐美和亞洲共41項關於青少年與手機的研究,對象有4萬多人。結果發現,23%青少年有使用手機的病態,包括無法克制使用時間、失去手機時會沮喪及恐慌、無意識地做滑手機動作等。報告指出,大眾有必要意識到手機成癮對孩子身心的禍害。 雖然坊間也有一些監管孩子上網的程式工具,但在現實中,要節制使用手機始終不易。社交媒體上的追隨者數字,會成為孩子的社交地位標籤而帶來焦慮,群組中全天候的應對互動,亦令孩子喪失完全卸下社交壓力的空間。美國就有倡議組織指出,智能手機對孩子身心有許多不良影響,如剝奪真正童年、影響專注、干擾社交以致情緒、破壞睡眠、網絡欺凌等,因此建議推遲讓子女擁有手機直至起碼8年班(中二)。蓋茨的子女在14歲前也沒有自己的手機。 現在我只能在每次參觀中學時,都詢問校方是否有「自攜裝置」的政策。就暫時所見,趨勢仍在初起,我們還是可以避開BYOD的學校。不過,6年後輪到細仔升中之時,就不知是何景况了。而為所有下一代着想,我真心盼望更多人能三思這個課題。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1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媽媽忘記放鹽

社會事件的記憶,在不同人腦中會有不同的烙印方式。像我這種全職媽媽,孩子們生活中穿插的一些事項,往往也是連結我和這場巨大運動的標記。 11月中是上學期測驗的日子,一如往年,大仔萬分期待測驗的最後一天,因為他幾個好友例牌會在那天下午來我家大玩特玩。事實上,早在11月初,已經有同學家長問我是否一切依舊,我還表示「一人成團、無任歡迎」。那時候,還未發生尚德邨警民對峙、防暴警圖入廣明苑搜捕之事。 測驗日共有4天,第一天放學回來,阿仔告訴我,不想邀請某個同學來玩。那個同學天資很高,有時表現會較專橫,是阿仔玩伴之一,但又未至於是好友。阿仔說,如果邀請他來,擔心他會逼其他人跟他的方法玩,而他不久前又當了副班長,如果不依他的意思玩,阿仔害怕他會記在心裏,之後在班上會被他「盯緊」,稍有差池就可能記名。阿仔還說,其實他私底下已跟對方說,今次不想請他來玩,但那個同學很霸氣的回答他,即使阿仔不想他來,他知道作為媽媽的我,也一定會歡迎他來,所以他還是會來我家…… 我認真聽完阿仔的說話,第一個反應是,這對我確是一個大煩惱。常來我家的這班同學仔家長,早已組成一個社交網絡群組,方便互通消息,而之前我已在群組內確認一人成團、無任歡迎。如果突然把那同學攆出局,我擔心會予人針對某某的感覺,令對方家長難堪。令事情更形複雜的是,那個同學的爸爸剛巧是一名警察,我擔心會惹來任何針對警察子女的懷疑。 不為顧全大局 忽略孩子感受 那一刻的我,自覺非常懦弱、軟弱。我不是一直堅信應真誠坦白待人嗎?原來我會因為自己的畏懼,而想把大人「顧全大局」的思維,凌駕在孩子的心聲之上。我有勇氣帶着一份信任,信任對方家長也是明白事理之人,帶着坦誠和尊重,直接告訴對方我孩子的想法嗎? 掙扎良久,我問了孩子爸的意見,他認為應該跟對方說老實話。想了一整晚後,我向大仔道歉,承認自己因為軟弱而想過逃避,想過忽略他的心聲;但我醒覺到,我最需要照顧的不是大人的面子,而是自己兒子的感受。我應承大仔,會以最大的誠懇告訴對方,開心見誠溝通。 就在那天,科大男生周梓樂傷重多日後逝世,留下許多的問號。他是第一個直接在反修例示威衝突現場受傷而離世的人,潮水般的群眾湧到他出事的尚德停車場悼念。然後,群眾口號由「香港人反抗」,變成「香港人報仇」。 結果,我發現已經沒需要跟對方家長談了。周末後「大三罷」,大仔幸運上到校巴,可以完成最後兩天測驗,至於測驗後大玩特玩的約定,家長們一句都沒再提,就不了了之。阿仔失望之餘,埋怨示威連累他的約定泡湯,我帶着萬分悲痛,跟他談了許久許久。 不過,絕大部分時間,我都沒有跟孩子談我的悲痛。小學公布來年自行收生結果的這天,我一早收到細仔獲取錄的電話,那是一間無人爭的快樂學校,只是不巧位於經歷催淚煙放題的社區。同一天,理大慘烈如同戰地…… 中大的蹂躪、理大的激戰,掀起無盡的心痛,但在孩子面前,我還是得保持一貫的平靜。只是,阿仔幾次告訴我:「媽,碟菜又唔記得落鹽啦。」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9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我真正的第一個孩子

親子,一般說是家長與子女關係。但其實,世界上還有一種意義完全不同的「親子」,即使現實中沒生過孩子的人,一樣有這種關係。而我,是由當兩子之母開始,才認識到這一重「父母」意義。 我上過很多不同工作坊,學習管教孩子的不同心法和實戰技巧。大兒子約3歲時,老師說他可能有特殊狀况,着我帶他評估。政府兒科醫生評估他屬亞氏保加症,但也有心理學家覺得孩子問題不大,反而是我得關心自己的情緒狀况。於是,我斷斷續續接受心理輔導,又參加了社福機構的身心健康小組,後來接觸到心理劇治療,由此再一步步走向療癒自己身心靈之路。 在這條療癒之路上,我認識了一個以往沒聽過的字眼——「內在小孩」(inner child)。那是心理學概念,意指每個成年人內心都活着一個「小孩」,那是我們早年經歷創傷,在那時空下幼小的自己在內心留下的印記,可能是孤獨、焦慮、擔憂甚至是恐懼。 內在小孩搞鬼 延伸新傷痛 也許我們未必意識到其存在,但即使我們白髮蒼蒼,「內在小孩」都會一直伴隨我們每個人。我們愈是抑壓內心這個面向,到困頓的時候,這小孩就會像陰影一樣出來搞鬼,不知不覺地制約着成年人的自己,延伸出新的傷痛。 例如,由於自身成長的家庭狀况,我自幼不自覺地只容許自己愛爸爸、不容許有丁點憤恨爸爸的感情,那就是說,我有一個被苦苦抑壓的內在小孩。於是到我成為父母、面對孩子鬧情緒時,我內心就很容易對他的憤怒起反應。即使上了許多的管教工作坊,明白到任何情緒都是自然而生的、有其價值的,父母該做的是肯定孩子的情緒、針對孩子的行為,我還是發現自己在實際操作上的死穴——當兒子展現的情緒是憤怒,我就會非常不安甚至害怕;有時更會覺得自己被大力逼迫,結果我在瞬間失控暴走,爆發出遠遠超過兒子、令我自己非常懼怕的憤怒。 從前,我以為棘手的是孩子,兒子的憤怒很可怕,四出尋求處理方法。現在,我終於明白到,自己真正害怕的,其實是「另一個小孩」的憤怒。我需要更多學習,不是如何照顧我所生的兒子,而是如何照顧這個一直被我忽略的內在小孩,看到她的存在、她的狀態,面對她、接受她、肯定她、安撫她、愛惜她。 世界上每個人,不管是貧是富,童年時多少都會經歷過一些創傷時刻。那可能是嬰孩時代,哭了許久都沒得到回應的一刻;可能是大人關起房門,卻傳出令人膽戰的對罵和叫喊的晚上;也可能是父母不在身邊、寄放鄰家照顧的許多個日夜。事情過後,也許問題得到補償,也許沒有,但總之當刻心靈的傷痛,已在那個時空幼小的自己烙下印記。 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而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重要的是,不管過去童年如何,有過什麼樣的傷痛,其實我們作為成年人的自己,都可以主動擔當自己「最好的內在父母」,重新好好照顧這個過往被忽略的內在小孩。 也可以說,內在小孩才是我真正的第一個孩子。我現在知道,愈是把她照顧得好,就愈能把其他孩子都帶得好。謝謝兩個兒子,為我開啟這個美好的學習。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7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為人父母的大冒險

致力身心靈工作、創辦台南市家庭EQ協會的劉仁州老師偶爾會來港辦工作坊,講題包括個人與家庭、親子關係等,每次聽他的課,都獲益良多。其中一次令我印象極深,他說:「家長不冒險,孩子不成長。」 其實道理不難明白。孩子愈受保護,就愈是脆弱。唯有經歷過失敗,孩子才會真正擁有自己的判斷力。愈肯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孩子就愈有能力,成長得愈好。道理儘管顯淺,但實際執行上,父母往往受不住「擔驚受怕」的感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世界上沒有一條絕對的「成功」方程式。然而很多父母都會不自覺預設一條「成功」之路,一旦孩子有所偏差,就會焦慮萬分。 父母們構想的「成功路徑」通常是來自個人經驗…… 父母們構想的「成功路徑」通常是來自個人經驗,而在生活壓力極大的香港,成功的定義也往往深受周遭家長影響。巨大的集體壓力每每噬咬,拷問父母有否為孩子準備「妥當」。我細仔現在讀K3,猶記得他K1時,已有家長憂談升小,甚至傳來全港幼稚園功課討論的群組連結。多少人明知徒添壓力,也會為了「將來較有保證」而替孩子作種種部署,可謂願者上釣。 我明白大部分家長的恐懼,那種不敢不玩這遊戲的痛苦。我慶幸的是,自己的成長經驗與高齡,讓我有足夠的定力,可以安心地不加入主流的作戰家長群,同時相信世上另有一條甚至更多條路——即使沒為孩子鋪排最好的路,他們都會有自己生命的韌力,以自己的方式和步伐成長。 我生長於海邊木屋區,父母沒能力好好照顧家裏的一大堆孩子。雖然關心匱乏,卻也因此而給了我們極寶貴的自由空間,獨立成長。還記得初小某天,我拿着英文課本坐在屋前,突然想通了,指着自己說「I am a girl」、指着弟弟說「You are a boy」,再興奮地指着路過的人不斷造句。鄰家大姐姐見狀,丟下一句「你瘋了嗎」,我奇怪她怎麼不明白我的快樂,遂悄悄聲的繼續造句自娛。 勿剝奪孩子「自己發現」機會 爸媽從不要求我學什麼,是我自己發現「學懂」知識的巨大喜悅。那種深刻的快樂,我至今不忘。所以我一直相信,學習可以是自發的、無比快樂的,關鍵是切勿剝奪孩子「自己發現」的機會。孩子會有足夠的韌力,為自己鋪砌往上爬的路,那不是一條父母能想像的路。當然,我也遇見過許多其他孩子的成長。孩子無心學習,很多時是因為他還沒成長到那個階段、體驗不到學習的趣味,又或未找到更適合的路,他需要的是父母更大耐心的等待和信任。我見過好些晚成的孩子,到了高中才開竅發力,成就卻不輸於人。况且,把目光放遠,到了在社會打拼,最終影響一個人成敗的,也不會是以前考過多少個A。若能着眼遠處,也許會較易放低對孩子該當如何的執著。 如劉老師說的,不要給予孩子所有的答案。他們不會按照你的願望成長,他們只會用自己想要的方式成長。 父母相信孩子,就是相信生命、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有成長的能力,即使有錯,也會在錯中愈來愈做得好。孩子成長得如何,看的就是父母有多大勇氣和決心向「大冒險」進發,放手讓孩子體驗、嘗試。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5期]

詳細內容

媽媽維特:和而不同的家

社會運動延續數月,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崗位。隨着看到愈來愈多的人際撕裂,我終於堅定地看到自己定位——以最冷靜的力量,活出最長久的韌度,盡力扶持所識所愛的人,不問立場地坦誠連繫,而非忌憚相避。 正是懷着這個渴望連繫的心,我體驗了在家中「求同存異」的寶貴歷程。當此亂世,我覺得很值得分享。 好些朋友都說,慶幸自己一家屬於「同溫層」,不用面對同牀異夢之苦。我沒有這樣的「同溫層」,我跟老公,一個黃一個藍。但我不甘心,難道沒有「同溫層」就不能活出美好家庭嗎?我是那麼易在崎嶇路上放棄的人嗎?我知道,這是上天給我的修煉。我也感謝上天出一條較難的人生題目給我,讓我的人生過得「更有意思」。 早幾個月,我們一直避重就輕,很少交換意見。當然,即使盡量迴避,偶爾老公不經意的一兩句話,還是會令我不好受。 不過,我清楚自己想「活成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渴望自己負責任,在能力範圍內對各方資訊都盡力查證,而且兼聽不同立場。不能確定的事,容許甚至鼓勵自己「存疑」,不急於下結論。即使對自己眼看很真確的事,都提醒自己,其他人可以看法不同,不要咬定是誰對誰錯。尊重別人,如同我尊重自己。滋養愛,而非恨。 我是以盡力明白我老公的心態,去跟他相處。例如我知道他是九型人格學中的9號仔,非常着重和諧、平衡,也有側翼1號仔的執著。幼時習得的模式,令他日常慣於迴避社交衝突,但一旦嚴正表態,就會伴以頗強烈的對抗情緒,令聽者不舒服。那一刻他不是針對我,他只是肉緊而已。 打開心扉溝通 關係更親密 感謝這兩年的身心靈學習,從前也許我內心會暗暗渴望他改變,以為「他的問題是絆住我幸福的關鍵」。但現在的我,知道「我才是自己幸福的全部關鍵」,關鍵是我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如何創造親密關係。我可以非常安心地,完全尊重和接納他的想法和模式,完全不期望他改變。 同時我知道,即使我明白他,也可以跟他不同,我們不必一樣。我內心足夠堅強,可以既肯定自己,也肯定對方。我會在他的立場背後,看到他的美好出發點。我沒有跟他說過這些話。我只是相信,只要我有這個心念,他就會感受到,會明白我這個「求同存異」的心意。 終於,上周某一晚,老公趁孩子睡着後,主動跟我傾至黎明。他說,對社會充滿仇恨很痛心,很希望我們孩子的心靈盡量少沾仇恨。他只想孩子能知道世上可以同時有許多立場,不存偏見,最後孩子選哪一套,跟他是否一樣,他完全沒所謂。對於這想法,他很想聽我的意見。 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 我發自內心欣賞他,說感受到他的開放和真誠、對孩子的愛、對我的信任。我們沒有談彼此政見的不同,我們都太了解對方想法了,而且那不是最重要。我們一起確認「求同存異」的目標。我也坦白告訴他,以往他的表達模式曾經令我難受。我完全不是為了批判、證明誰對誰錯,而是想溝通、想互相理解、想我們關係更親密。他很虛心的聽我意見,說願意留意自己這問題。就是這樣,我們敞開心扉,解開了好些結。 我們真的連繫上,儘管政見不同,但愛家、愛對方、愛孩子、愛社會的心是一致。我甚至覺得,雖然時日這麼紛亂艱難,但我倆的關係,此刻卻處於從沒試過那麼好的狀態。我們有信心,可以為孩子創造和諧美好的家。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3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