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原著裏的哪吒:橫行無忌有靠山

電影《哪吒2之魔童鬧海》改編自明代小說《封神演義》,票房大賣。(注意:以下含劇透) 父母對孩子不同形式的愛 如果說哪吒在電影第一集結尾時悟出「我命由我不由天」,實際上最先悟出這點的,是百分百相信孩子的哪吒媽媽,以及一早決定「捨命換命」的哪吒爸爸李靖。第二集結尾,媽媽為保孩子而犧牲,前塵往事,鉅細無遺,在哪吒腦海閃過;電影再次在何謂正邪主題之間,加入了親情元素。影片的靈魂不是正邪大戰,而是父母對孩子不同形式的愛。在爸爸那邊,是「恨鐵成鋼」,從小鍛煉,逆天改命;在媽媽那邊,是在宿命的桎梏之下,寵着孩子,「活在當下」。 打死人頻說「不妨」 這當然是一個成功的改編。因為如果翻看原著《封神演義》那幾段故事,李靖性格固然叫人不敢恭維,主角哪吒性格反覆,既記仇,又小器,囂張跋扈,橫行霸道,也是十分可怕。一言不合,動輒殺人(神妖),打死了人,還頻說「不妨」、「也不妨事」、「也是小事」、「也無甚大事」;闖出大禍,從不知錯,只懂跑去找太乙真人求救,或者打敗了就喊着「饒命」。 更令人髮指的是,其師太乙真人賤視無辜生命,蠻不講理,無以復加,與其徒如出一轍。哪吒惡行,太乙真人只一句「這是天數」,一筆帶過。換言之,因為哪吒注定輔助姜子牙滅商興周,天命所授,所以一乾坤圈把巡海夜叉打得腦漿迸流慘死無妨,繼後一腳踏住龍王三太子敖丙的頸項,把其元身打出,再把他的龍筋抽去無妨…… 殺人前大呼「吾乃破紂輔周先行官是也」,殺人後頻說「無妨」;這就是靈珠子哪吒在原著裏的真面目。以下這句對白,原文照錄,來自哪吒伏擊上去天庭告狀的龍王時說的:「偶因九灣河洗澡,你家人欺負我;是我一時性急,便打死他二命,也是小事。你就上本。我師父說來,就連你這老蠢物都打死了,也不妨事。」觀之再三,能不恨得咬牙切齒乎? 「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 當你看到哪吒殺人後還若無其事「復到石上坐下,洗那圈子」,嫌死者「把我的乾坤圈都污了」;你還能夠喜歡這個「不懂事」的7歲小孩嗎? 但是,儘管《封神演義》作者把哪吒等人寫得那麼醜陋淺薄而且可怕,當年還是有人喜歡這個故事。這代表什麼呢?難道我們真的可以全盤接受「因為更偉大的天數」,執行這個「正義任務」的人就可以殺人放火、胡作非為?難道有了勢力龐大的靠山,誰都可以不分青紅皂白,恃強凌弱,而旁觀者還可以拍手稱快?或者,這是「禮教」高舉年代庶民的發泄,愈違反禮教,我們愈高興,同時卻無法分辨,哪些禮教是強加和虛假的,哪些卻來自個人的心性? 以此觀之,那年代的《封神演義》,作者和讀者,都很令人震驚和不安。 幸好,我們還有改編。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6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感情家務

陳丹燕《我的媽媽是精靈》裏面說:「感情是世界上最黏的膠水。」 作為家長,面對孩子,要解決許多難題,功課、品格、紀律、玩樂……當中最讓家長頭痛的是感情問題。孩子每天從學校回家,對一個全職家長來說,就是一場嚴苛的考試。繁重的功課、不期而至的各種回條通告、「學校推崇一生一體藝」的興趣班、肚餓了、校服弄髒了、膝蓋擦傷了、筆盒不見了、明天要默書、下周要測驗之外,還有許多感情上的事要處理。 全職家長沒有「成績表」 一心和我絕交了,小明不再理睬我,國強威脅要請他吃零食,老師冤枉了我,測驗出乎意料地不及格,別人都在玩電玩「×××」,我的髮型成了全班取笑的對象,落選了籃球隊,在班上偷吃餅乾被發現了…… 照顧者點頭、聆聽、回應、擁抱;這就是「感情家務」。 另一半的家長,可能不知道,這種「家務」才是所有「家務」之中最大的挑戰,也是一個全職家長最大的負擔。 這種「家務」是看不見的,孩子回來痛哭的臉,委屈的叫喊,因為你的安撫,幾小時後,另一半回來,他或她不會看見。照顧孩子的家長,給孩子的鼓勵和安慰,不會記載在「家務成績單」上面。 夜闌人靜,孩子照顧者只能帶着這種「隱形的疲累」入睡。 事過境遷 才領略感情分量 然後,孩子漸長,「感情」問題,愈趨複雜,家長一邊安撫,一邊有如閱讀驚慄小說,一邊膽戰心驚,一邊還要保持表面上的鎮靜。家長自己的「感情」也是千瘡百孔,自己醫治不了自己,還有能力救治孩子嗎? 也許,只有過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家長和孩子才明白,共同走過感情路上的起跌,才形成了同陪伴同成長的親子感情。原來,那些「學校受了委屈」的創傷,同時成了滋潤着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感情膠水」。 感情的真正分量,往往要待事過境遷之後,才感受得到。正如離開了家園,才會發現那些記憶中的味道,壞的會變好,好的會變得更美好。身在異地,才會對故地突然生起當時不以為意的感情:對一棵樹,對一座遠山,對雨後的氣息,對一塊很多年沒有人維修的店舖招牌。很長時間,這些感情,都是隱而不發的;直至許多年後,當你再沒有辦法「重溫」時,你才發現,沒有刻意記住的東西,總是可以源源不絕,不請自來。 感情,來的時候,悄然無聲,在一個人寧靜的心裏面,留下劃痕。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0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假如世上 有我最想做的功課……

如果有一樣功課,我不僅不討厭,反而十分想做的,那只有一樣,就是讀書報告。當所有功課都設有許多框架、步驟和標準答案時,讀書報告是唯一最自由的功課。本來我想說,作文應該也是屬於「自由派」的,可是,太多學校的作文有太多規定,用倒敘用順敘,規定了,用說明用記敘,規定了,還有太狹窄的作文題目,以及太容不下佻脫的評卷老師。 讀書報告的「四個自定」 我認為,讀書報告大多數情形下,不會規定你讀什麼書,又,大多數情形下,不會規定你要用什麼手法去寫一篇讀書報告。當然,我知道,讀書報告也有許多「規定」,但是相對來說,這份功課已經沒有那樣「計較」。大抵,老師只想讓大家多讀課外書罷了,大抵,老師都相信開卷有益,鴻篇巨帙,雋永小品,或恣肆,或雅致,或精悍,或空靈,或如高山流水,或若萬馬奔騰,條分縷析也好,言簡意賅也罷,惠風和暢也好,平地一聲雷也罷,各適其適,各有所好,誰曰不宜? 讓做功課的人「當家作主」 《倚天屠龍記》講什麼?一句話,可以是一個男孩的冒險故事。一句話,可以是一個人在「好人」和「不被騙」之間如何抉擇。最觸動你的,可以是武當七俠的兄弟之情,也可以是張無忌與周芷若兩小無猜的「一飯之恩」。一本書講什麼,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不是作者說了算,不是老師說了說,而是你——一個讀者說了算。寫完報告,高分與否不重要,要緊的是這份功課,終於在一定程度上讓做功課的人「當家作主」。 喜歡一本書,討厭一本書,喜歡一個作者,討厭一個作者,喜歡一個人物,討厭一個人物,喜歡一段情節,討厭一段情節。林林總總,沒有對錯,只有性情的相連和感悟。 由一本書,想到自己某次經歷,由一段文字,想到某種微言大義,借題發揮,流水行雲,洋洋灑灑。換到的老師評語,大抵應該是「知道了」,而不是一個「交叉」。選書自定,如何看自定,如何評自定,如何寫自定,有如此4個「自定」,讀書報告,可以成為最美妙的功課。 不要把讀書人的種子殺掉 或曰比擬不倫,但是,一想到人的自由和性情,總是想起一件軼事。第一名登陸月球的太空人岩士唐,執行登月任務前,2歲的女兒病逝,最後一次面試,考官問:「女兒死了,你如何處理?」岩士唐說:「可以不回答這問題嗎?」考官說:「可以。」過了一會,岩士唐問:「你認為這問題有正確答案嗎?」 功課,不應該每次都是太空任務。可是目前所見,香港學生的功課,嚴厲的多,包容的少,強調對錯,蔑視性情,好苛禮,拒幽默。到最後,莘莘學子被功課壓垮,不是因為功課多而是因為功課「苛」。 「苛課」當道,看了看岩士唐的傳聞軼事,聊發謬論;只是希望學校老師高抬貴手,不要終日用「離題」二字,輕易把讀書人的種子殺掉。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在AI世界 孩子如何處變不驚

近年流行AI,也不知聽過多少次類似這樣的話:「現在再不學AI一定會被淘汰。」AI恐懼,見諸倪匡的《筆友》,也見諸寇比力克 (Stanley Kubrick)和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2001太空漫遊》…… 科幻作家筆下的人工智慧,在克拉克手中,似乎是人類自我毁滅武器之中最高級的一種,AI最終大獲全勝,人類自食其果;在倪匡筆下,AI卻因為同時有了人類的感情而落得粉身碎骨、屍骨無存的下場,作品中帶着更多同情,也帶着難以言明的無限淒苦。 「AI恐慌2.0」 AI總是惹人浮想,愈想愈覺蒼涼,究竟,人的定義為何?AI是人嗎?不是人嗎?那麼如果AI有了人的智慧之外,還有自我意識呢?還有七情六慾呢?還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呢?如果AI是人,那麼,作為製造AI的人,我們還是人嗎?個人而言,總是不由自主被AI招來的這些「大哉問」困擾。 然而,身邊人對AI的憂思大為不同,最擔心的是:文字工作者會被淘汰嗎?你有學過如何使用AI嗎?你要為孩子學好AI做好準備…… 這種如此「現實」的AI恐懼,我稱之為「AI恐慌2.0」,很自然想到2005年一種外來物種入侵香港所造成的「紅火蟻恐慌」。我無意分析紅火蟻是否可怕,正如我無意預測AI未來的發展一樣,我只是奇怪,我們總是覺得憂慮的事必然發生。我仍然記得那段時期,「紅火蟻」的消息鋪天蓋地,不少人言之鑿鑿,香港將要滅亡。 作為媒體人,一直知道「恐慌」很有意義,有意義到一個程度,三不五時,我們便被規定要販賣一次恐慌。小時候,賣得最起勁的是1999年石油耗盡、美蘇大戰、世界末日。後來我們經歷各式各樣的恐慌,包括各種「執輸恐慌」:移民、留港、買樓、賣樓、買金、賣金、虛擬實境、3D打印、元宇宙、大灣區……股市大跌之後,通常出現的報紙標題就是「還會大跌」。預言恐慌,應驗也好,失靈也罷,時光飛逝,日子如常過,沒有人記起,也沒有人追究。 AI的事,我不知道,只是讓我稍感困惑的是,AI明明是一種幫助我們減少思考的工具,現在卻不斷有人告訴我,要拼命思考和學習如何使用AI。 AI來了,還要苦學AI,這不諷刺嗎?想起黃子華在棟篤笑提到聽眾問「冧巴」,愈來愈多財經專家一臉神聖回答股民「我唔會畀『冧巴』你,你要自己做功課」,黃子華股民上身,一臉無辜兼憤恨地說:「我𠵱家問你攞『冧巴』,做緊乜嘢呀?咪就係做緊功課囉!」 AI可以幫忙做功課,我們卻先要學習如何做AI這門功課。各位被憂患意識佔據了靈魂的家長,還望大家高抬貴手,放過孩子,不要過早逼迫他們學習AI。AI如果真能成功,以AI的聰明才智,應該有能力照顧最不懂事的人類。如果AI做不到,這樣的AI又有什麼值得稀罕?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文言文的好處是留白

兒子升讀中一,學校指定要讀楊振中編著的《歷代文言小故事(一)》(有為書店),剛巧這本書家裏有,於是暑假開始,就是親子共讀文言文時間。 廣東人讀文言文有個好處,因為有些中文字,文言文和廣東口語相通,例如廣東話的「走」字與文言相通,即現代白話「奔跑」的意思,又如廣東話的「行」字亦與文言文相通,即現代白話「走路 / 步行」的意思。 閱讀需要勇於猜想 不過,親子共讀文言文之際,個人覺得最有趣的是,文言中因為用字精煉,作者或有心或無意,字裏行間,每有「留白」。這可能是孩子閱讀文言文時摸不着頭腦的地方,偏偏卻是喜歡閱讀的人覺得有趣和可堪玩味之處。 譬如說,有一篇文章節錄自《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提及顏回,孔子說:「自吾有回,門人益親。」白話語譯為: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對我更親近。可是,為什麼門人會更親近孔子呢?後文再沒有論及。這成了一個「留白」,讀者必須在這個地方把自己的推論和猜想填補進去,才能「讀通」文章。也許,是顏回人緣很好,同門都以他為榜樣,看他很喜歡親近孔子,也就自自然然和他一樣喜歡親近孔子?也許,是門人從顏回和孔子互動之中,看到了孔子的另一面,於是更明白孔子是一位既可敬又可親近的老師? 沒有標準答案,卻留下更多思考空間。 未必正確 但必然印象深刻 又譬如說,另一篇文章節錄自《荀子.解蔽》,提到有個叫做涓蜀梁的人,「其為人也,愚而善畏」(又蠢又怕死),一天,夜行,在月光之下,「俯見其影,以為伏鬼也;仰視其髮,以為立魅也」(低頭見影,以為是趴在地上的鬼;抬頭看見自己垂下的頭髮,又以為是站起來的鬼),於是大驚,「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氣而死」。最後一句,白話翻譯為「轉過身奔跑,等到回到他家中時,就斷氣而死了」。可是,「背而走」一定是轉身逃跑的意思嗎?古人惜字如金,上文用一個「走」字就可以了,何必強調「背而走」?譬如《孟子.梁惠王》有「棄甲曳兵而走」一句,慌忙逃跑,根本不用加上「背而」兩字,如果作者故意加上「背而」二字,很可能特指某一種跑法,就好像《漢書.枚乘傳》有「人性有畏其景(影)而惡其跡(腳印)者,卻背而走」一句,「卻背而走」正是「倒着跑」的意思。假設上文的涓蜀梁先生,正是嚇得不敢轉身,一邊後退,一邊看着亦步亦趨的「鬼影」,自己後退得愈快,眼前鬼影追得愈快;那麼,以這種不正常的「倒後跑法」,一路跑回家中,眼前鬼影卻一直擺脫不了,情景既詭異又滑稽無比,最後回到家中「失氣而死」,想來比正正常常轉身逃跑至死更為「合理」。 以上所講,純為個人猜想,聊為閱讀自添趣味,貽笑大方,不足為訓。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從《全職乖孫》看付出與獲得

全家大小看了泰國電影《全職乖孫》,好像只有我哭得一發不可收拾。(劇透注意) 故事講述婆婆患上絕症,「雙失青年」決定扮演「乖孫」照顧婆婆,望能取得婆婆遺產。婆婆有3名子女,大仔富有,二女辛勞,細仔爛賭欠債,可是,在「乖孫」看來,兩個舅父和媽媽,都是他爭奪婆婆遺產的競爭對手。他一邊努力照顧身體狀况日差的婆婆,一邊記掛自己能否在婆婆心目中取得「第一名」的位置。結果婆婆病逝,卻只把最值錢的房產留給最需要金錢的細仔。 他不甘心,但隱隱約約地,似乎從婆婆身上,學到一些他以前從沒有想過的事。那是什麼,他卻茫然不知。 孩子忘了的往事 承諾只留心中 某一天,他收到銀行電話,通知他有一個戶口,裏面有100萬元。他很驚奇: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戶口?然後,他想起來了:婆婆在他小學一年級考獲第一名時,曾幫他開戶口,並說要把賣豆腐掙到的錢,定期儲到銀行裏。他那時年幼,這事根本就不曾放在心裏,覺得婆婆只是隨便說說罷了。 他突然醒悟,婆婆心目中有不同的「第一名」。婆婆最掛心是大舅父的健康,於是戒吃了牛肉求保佑;婆婆最掛心細仔的財務狀况,於是把房產留給了他;婆婆和女兒相處時最愜意,可是無法給她留下什麼。 婆婆把辛苦掙來的一分一毫,日積月累儲下來,留給孫仔。無論孫仔在她患癌時有沒有照顧她,她一早就決定好,這筆錢是留給那個考獲第一名的乖孫。這情形就如她在當年種了一棵樹,寄望這棵樹隨着孫仔長大成材一樣。 學會了「第一名」的意義 孫仔的回憶片段,一幕一幕出現:婆婆大清早起牀賣豆腐的情景,婆婆把錢存進銀行卻不讓他跟着進去的情景,婆婆告訴他只要努力工作一定會有出息的情景,婆婆當年拖着一年級的他要去開戶口的情景…… 他記起婆婆病重時還走了一趟,要找繼承了上一代家財的舅公借錢,而且要借100萬元,用來買婆婆過身後的墓地,不料舅公一口拒絕、婆婆默然離去的情景…… 「婆婆,人死如燈滅,你要買那麼貴的墓地做什麼?」「因為墓地環境好,你們可能會比較想一起來拜祭。」 原來婆婆到死都在想他的子女,希望子女定期見面,有困難互相照應。 孫仔終於明白,婆婆一輩子只顧付出,是何等偉大。他不再想爭奪婆婆心目中的第一名,因為最重要的不是獲得什麼,而是付出什麼。電影最後,他、媽媽和兩個舅父在靈車上扶着靈柩,迎着風駛向漂亮的墓園。 那應該是他花了100萬元買的墓園。他說:「婆婆,你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名。」 從婆婆的人生中,他學會了奉獻而不是只求得到賞賜。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假如外星人要寫一份地球報告

第一份報告應該是這樣的: 這裏的人,要接受教育,他們會被困在一個叫做學校的地方,學習做一個好學生。他們要穿上一式一樣的制服,學會服從命令,遵守規矩,接受老師的斥責。他們要學會,無論同意或者不同意,都一定要對老師說:「明白。」學校的地方不大,周圍都是圍牆。學生大部分時間志同道合,有講有笑,當然,根據觀察,學生之間偶然也會出現激烈的打鬥。這些打鬥很快會被學校的教師制止,而且情節嚴重的學生,會被罰一段時間不能和其他學生一起上課。學生每天有固定時間,可以去不算大的操場,活動一下手腳。 祝同學早日畢業 他們會在學校吃飯,每天都可以選擇不同飯菜,但選擇其實十分有限,味道似乎也不太令人滿意。 每個人畢業的時間是不同的。有些人十多年就可以畢業,但是也有人要花二十多年才能完成學業。未畢業的人都會對畢業者送上祝福。有人畢業,也有新學生加入,他們不會受到盛大歡迎,只會迎來一些憐憫或者嘲弄的目光。 學校是一個可怕的場所,每個學生,看上去都面如死灰,了無生氣。那些教師的精神狀態,和他們所教的學生,並無分別。 為何有這麼多監獄? 第二份報告是這樣的: 這裏有很多監獄,被囚的都是犯了錯的人。進入了監獄,他們都要穿上一式一樣的囚衣。他們有的體型和其他人一樣,但更多似乎是因營養不良而發育遲緩的人。他們在監獄會受到文明的對待,每天有自由時間,可以在操場「放風」。其他時間,他們要學習成為正常人。他們犯的錯,每天都有監視者提醒,要他們改過自新。他們知道自己無法反抗,因此多數情况下,無論看守者說什麼,他們都會說:「知道。」他們服滿刑期,就會出獄,其他囚友會為他們慶祝。 每個人都面如死灰 他們會在監獄內嬉戲,但有時會因此被監獄看守者懲罰。他們有時可以看電視和書,但是並不能任意看電視和書籍,因為有些電視節目和書籍內容,並不適合囚犯觀看和閱讀。他們在監獄待得久了,會鬧脾氣,會打架,會流淚,甚至會在監獄自殺。地球的監獄雖然文明,例如規定看守者不能體罰囚犯,可是,囚犯亦有可能因為無法承受被囚的巨大壓力而自尋短見。 監獄是一個可怕的場所,每個囚犯,看上去都面如死灰,了無生氣。那些看守者的精神狀態,和他們所看守的囚犯,並無分別。 學校vs.監獄 這兩份報告最後送到外星人長官手裏: 經驗老到的長官,馬上發現兩名實習生犯了嚴重錯誤:他們把兩個地方搞錯了;第一份報告的「學校」實為監獄,第二份報告的「監獄」實為學校。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孩子好習慣由相信自己開始

近讀《原子習慣》(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著,方智出版),有兩個觀點,頗發人深省。第一個我姑且稱為「突變不如漸變」理論,意思是,我們一般人以為,一個人(或一個孩子)要脫胎換骨,需要一件大事,或者一場教訓,如當頭棒喝,如醍醐灌頂,讓那人馬上開竅,突然開悟;但是,作者認為,一個人出類拔萃,不是因為得到奇遇,而是因為養成一種良好習慣,每天努力一點,每天都比前一天做得更好,結果積年累月,最終成為別人眼中的「天才」。別人問他怎樣成為天才,茫然不知如何應對,因為那不是出於一次充滿戲劇張力的爆發,而是出於一個漫長、平平無奇而漸進的過程。 《原子習慣》(網上圖片)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James Clear) 不知不覺間變成「天才」 所以,父親病重,孩子洗心革面、發憤讀書的故事,不是沒有,只是「可遇不可求」。想改變自己或孩子,與其棒喝,令其頓悟,不如從培養習慣開始,無痛苦無痕迹地,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變成別人眼中的「天才」。孩子想英文進步,每天閱讀英文小說,一定比考試前才瘋狂操練試卷好。問題是,「養成好習慣」偏偏也是許多凡夫俗子覺得「這是天才才能做到」的天下第一難事。 那麼,作者第二個觀點,正好是上述第一個觀點的延伸解答。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既然養成習慣那麼重要,那麼,為何我們許多人都無法建立起良好的習慣?他的答案是,我們大部分人用了錯誤的方法,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太關注我們「要做些什麼」或者「要有什麼行為」,結果做着做着,就覺得很累,很辛苦,最後無奈放棄。作者指出,一個人之所以能養成閱讀習慣,不是因為他每天都強迫自己閱讀,而是因為這個人內心深處,深深地相信,自己是一個喜歡閱讀的人。這個觀點,我姑且稱之為「做什麼事不重要,你相信自己是什麼人更重要」理論。 習慣的門檻不必太高 換言之,要讓孩子讀課外書,與其強迫他閱讀,不如讓孩子相信自己就是一個特別喜歡閱讀的人。當他有了這個「身分認同」,他自然就會對自己說:「啊,桌上有本書,我還未看過,讓我看看,我一定會喜歡!」作者認為,事實如何並不重要,你相信自己是這樣的人就足夠了,而且要建立習慣,也不必把習慣的門檻定得太高,如每晚規定自己讀兩小時書,倒不如每晚只看兩頁。壓力太大,難度太高,反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習慣。 這可能也就是孔子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另一層意思:歸根究柢,「樂之」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不必耗費任何精力的「身分認同」而已。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3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兒童腦和成人腦

最近看到一本書,名為《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黑川伊保子著,時報文化出版,2024年),談到兒童腦和成人腦;大體而言,兩者以14歲為界限,但是在14歲前後,約有兩三年過渡期,這正好亦是一般人所說的青春期。 簡單來說,兒童腦較敏感,吸收力強;成人腦遇到新事物,則會從過去記憶抽取相類經驗,而加快做決定或採取行動。成人腦可以更快保護自己免受重大傷害,代價卻是失去了許多新鮮體驗的快樂。成人腦操控下,許多人遇事,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個嘛,不就是那個嗎?我告訴你,這沒有什麼特別……」 簡言之,就是很快給反應,很快有結論,換句話,亦是種種不饒人的「武斷」。 走向「武斷」 罵人太快同情太少 青少年的腦,夾在兒童腦和成人腦之間,按作者說法,就好像電腦硬件升級和軟件未更新的交接期,出現驚濤駭浪,失控失靈,一點也不足為奇。如果家長一早理解,青少年階段,一個人就會自自然然出現這種或那種狀况,到時就不會手足無措,或者過度反應。 家長應該明白,青少年腦內這場風暴,早晚都會發生,遇到孩子無端擺臭臉,未必是孩子做錯事,也不是父母做錯事,總之,為了適應成人腦,青少年就會如此,多愁善感,借故惱怒,家長無法開解,只能默默理解。青少年的「腦風暴」必然來臨,而家長必須在那場狂風暴雨之中,學會泰然自若,處變不驚。青少年時期,脫離全面吸收狀態,走向「武斷」,對於成人「唯恐沒有教精你」的種種命令式語言,尤其反感。 當成年人的腦愈來愈「成人」,我們就會變得愈來愈武斷。別人講一句話,話還未說完,你兩秒不用,就否決這否決那,批評這批評那,命令人做這命令人做那,好像天神下凡,世事都給看透;但是,事實上,這種嘴臉固然讓人討厭,但也是人腦發展下來的結果。許多成年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武斷」這個問題。我們待在成年人的世界愈長,遇到的挫敗就愈多;我們遇到的挫敗愈多,大腦就愈會把教訓記住;我們愈把教訓記住,就愈會把失敗的經驗放到類似的處境,然後在電光火石之間,在沒有真正明白一切之時,急不及待說出決絕、傷人而且不一定正確的話。 總是看見「不善」的老師 「你再打機,眼睛就廢了!」「你再不收拾房間,沒有人會喜歡你!」「你再不讀書,將來注定乞食!」「你這是什麼臭臉!也不問問誰養你?」 自己也是成人,有一個成人腦,年紀愈大,愈會不自覺流露:老子是對的,你少不更事,懂什麼!可是,儘管自己「好事多為」,教訓別人,恬不知恥;可是,看到別的同類(即是成年人) ,一本正經,大言炎炎,直斥別人犯錯,卻總是替他們感到難為情,頗有「羞與為伍」之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與大人為伍,有時照鏡,總是看見——「不善」的老師。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面試故事——向《鄉村教師》致敬

看了劉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說《鄉村教師》(注意:下文含嚴重劇透),適值兒子面試中學的日子,於是,想到了一個改寫為「面試」的虛構故事,希望可以給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一些啟發。 話說,某著名中學校長面試,在最後一個面試日子的最後時刻,迎來了一個頭髮凌亂、神情委靡的男孩。校長和副校長面面相覷。副校長看了看男孩在原校的成績,全級考三十,體育藝術方面也無過人之處,學校根本不可能收錄他。副校長清了清喉嚨,說:「我和校長接着問你問題,懂的就回答,不懂的,可以說不知道。」男孩說:「明白。」 背了牛頓定律 「將來會懂」 「地球是太陽系由內及外的第幾顆行星?」「不知道。」「水的分子式是什麼?」「不知道。」「『一矢中的』中的『矢』字是什麼意思?」「不知道。」 問了許多問題,男孩一臉惘然。副校長瞧了瞧校長,隱隱約約地搖了搖頭。校長攤開了手,對男孩說:「不要緊,你是我們面試的最後一個學生,我們還有5分鐘,我繼續問你問題好嗎?」男孩的黑眼圈好大,疲憊的臉上露出了感激的表情:「好的,麻煩校長了。」校長問:「你聽過最有意思的話是什麼?」男孩眼睛忽然濕了一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說的。」副校長露出了驚訝的表情。校長繼續問:「你有最喜歡的詩嗎?」「有的,校長。」男孩擦了擦眼淚,繼續說:「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校長和副校長靜默了好一會。校長說:「好的,我們學校十分關注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我不考你,只想問你,你心目中有沒有一個你認為最厲害的方程式?」男孩像背書一樣念道:「一件物體的加速度,與它所受的力成正比,與它的質量成反比,英文的公式可以寫成F=ma。」男孩見校長愣了,又說:「這是牛頓第二定律。」校長直了直身子,說:「坦率地說,我們看你的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可是,我們面試了2000人,你後來的答案,是我聽過最好的。」副校長接着問:「誰教你這些?」男孩怔怔地望着前方:「我讀書成績不好,這是爸爸昨天晚上教的,他說,我一定要對學問有興趣,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我說我不知道對什麼有興趣,他就說,要把他覺得最重要的學問告訴我,於是我背了一首詩,又背了孔子的話……他要我牢牢記住牛頓3條定律,我不想他辛苦,一邊哭,一邊騙他說,我懂了,他說,知道我不懂,但至少背了,將來會懂。」 「你爸爸生病了嗎?」校長問。「癌症,今天早上走了。」男孩的眼淚掉了下來。課室一陣沉默。 教師讓文明得以發展 這個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二次創作」於科幻作家劉慈欣的《鄉村老師》,小說中,考官是外星人,考的都是科學問題,而臨死前要將重要知識傳授給懵懂孩子的,是一名癌細胞擴散至肝臟的鄉村老師。故事結尾,外星人因為孩子有關牛頓定律的答案,而中止了毁滅地球的計劃。(推薦大家從頭到尾細看原版小說,中間的場景跳接技巧高超,即使知道劇情,結局的敘事方式仍然十分感人,相信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定可以得到極大樂趣。)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