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孩子的謊言與真相

孩子會不會說謊?當然會。那麼孩子會在什麼情况下說謊?孩子說謊,其實可以出現在任何情况之下。他要掩飾自己犯錯或隱瞞自己缺點時,會說謊;他要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肯定時,會說謊;他要作弄或陷害另一個人時,會說謊;他要維護另一個人時,又會說謊。總而言之,孩子和所有大人一樣,在有理由以至無緣無故的情况下都可以說謊。 洞悉內心真正想法 大人有沒有辦法識破孩子說謊,辦法當然也是有的,正如一個律師很多時透過盤問就能識破證人的謊言一樣。孟子說:「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換言之,只要仔細觀察一個人說話,有足夠的交流,另一個人就有辦法洞悉那人內心真正的想法,或者有沒有說謊。例如:一個人突然把說話重點放在其中一邊,你就知道他正想方設法隱瞞掩飾另一邊的真相;又或者一個人突然很浮誇地把事情堆砌得過分詳盡和過分肯定,你就知道那正正是他心虛的表現;再例如一個人突然扭曲了你的問題和一些人盡所知的詞語意思或事實,那個人的目的就是想「帶風向」,把話題的重心轉移;此外,如果一個人顧左右而言他,無法正面回答一些理應很容易就能回答的問題,你就知道那個人無法回答的原因,正是他一回答了就完全展現了對他絕對不利的真相。 作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當孩子出現糾紛或指控,有責任在未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前,用各種方法,弄清事件的真相,要聆聽,要詢問,要反問,要多方面問,要深入問,要細節,要前因後果,有需要時要佐證,或者問第三方,再反覆問指控者和被指控者事情的細節。發現疑點,一定要心平氣和,繼續讓孩子解釋。如果指控嚴重,第一時間就要嚴肅處理。 聆聽 調查 反覆驗證 如果作為大人,聽到孩子的指控,沒有做好聆聽、詢問、調查,大人所犯的錯誤,可以導致事前無法預計的悲劇。大人要知道真相,其實還是比較容易的,放下成見,不要有既定想法,知道各種情况都有可能出現,那樣,透過不斷問問題,就可以得到比較接近事實的真相。 一個孩子投訴另一孩子打他,但另一孩子否認,那麼,兩人之中,必然有一人說謊,孩子身邊的大人,要做的,不是息事寧人,而是要認真查明真相。 有時,孩子委屈,是因為大人缺乏聆聽的耐性。聆聽,調查,反覆驗證,是找尋真相的方法,其中,聆聽至少是整個過程的第一步,而且很可能是最重要的一步。我們的社會,人類的文明進程,一定是建基於真相而不是謊言。孩子身邊的大人不重視真相,孩子自小就會學到錯誤的示範,認為真相只是可以按需要和喜好製造的廉價「工具」,甚至認為,真相是可以被出賣的。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3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恐懼與希望

有兩種故事書,我希望孩子能夠好好閱讀,第一是能讓孩子看見希望的故事書,第二是能讓孩子體驗到恐懼的故事書。 電影《月黑高飛》裏有一句話:「恐懼,可以囚禁你;希望,可以釋放你。」表面看來,恐懼和希望站在兩個對立面,可是,希望和恐懼往往會在同一處境出現。例如早前土耳其地震,不少人被埋瓦礫多天卻奇蹟獲救。他們當初被困在暗無天日的頹垣敗瓦之中,缺水缺糧,渾身無法動彈,生命可說危在旦夕,內心的恐懼自然無法避免,但是如果一早就放棄了所有希望,求生意志崩潰,很可能根本就無法捱到救援人員施救的那天。 恐懼是一種學習 希望和恐懼,其實是一個錢幣的兩面,他們不同,但是並不互相排斥。給孩子希望的書,是一種補充體力的食物,可以教會孩子勇敢,教會孩子在逆境中鎮定地應對一切,因為他們會知道,即使情况凶險,卻不代表身陷其中一定要束手就擒。另一方面,給孩子恐懼的書,是一種疫苗,孩子心跳加速,手心冒汗,面色發白,看上去隨時支持不了。可是,當孩子慢慢放下那本讓他感到恐懼的書,孩子會發現,恐懼這種感覺雖然可怕,但是每次驚懼之後,孩子適應恐懼的經驗就愈加豐富,面臨讓人害怕處境的抗壓能力,亦會因此加強。 學會恐懼,橫逆驟至,不至手足無措;學會希望,山窮水盡,不會舉手投降。 真兒童遇上假怪獸 什麼書最能給孩子恐懼,同時又最能給孩子希望的,答案顯然是那些以孩子為主角的冒險小說。印象中,從《湯姆歷險記》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兒童冒險小說是兒童書籍中的一個主流,直到我讀小學的1980年代,也是如此。那時候,主角是真的小孩,他們沒有寵物精靈,沒有哈利波特額上的閃電傷疤,也不可能在頭上長一把巨型電鋸出來。他們遇到的事,堪稱離奇刺激至極:流落恐怖荒島、尋寶遇上殺人兇手、夜探神秘詭異古堡、闖入海底王國、遇見史前巨獸等。可是,他們跟他們的小讀者一樣,擁有的,只是一個身體、一個腦袋、一些能感受恐懼的神經線,以及一個永遠懷抱着希望的心臟。 兒童冒險小說的作者,想把最讓人害怕的處境,放進書裏,嚇一嚇大家,讓大家注射一些「恐懼疫苗」,故事到了最後,主角憑機智和勇氣逃出生天,作者又給幾乎嚇破膽的小讀者一口值得回味的「希望補充劑」。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少年雜誌,寫的就是這些。 近年,發現這種「古典式」的兒童探險小說好像式微了,心裏總在琢磨,卻不知是什麼緣故。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被愛的孩子為什麼會聰明?

上次提到,美國有一項研究,說被愛的孩子更聰明。 我相信,這是真的。雖然我不大知道「聰明」的定義其實是什麼,但是,我大抵明白,一個孩子被愛,他會經歷什麼。他會知道,他做的事不一定對,但是,他這個人沒有被全盤否定。他會知道,在其他人眼中,他犯下了彌天大罪,以至罪無可恕,但是,世界上至少有一個人,並不是這樣想。因為他知道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愛着他,所以,他會在某種重要的情况下,突然提醒自己,不能這樣做,因為不能讓那個人失望。 「邪惡主意」 聰明主意 當他要放棄時,他沒有那麼容易放棄;當他幾乎無法堅持下去時,他還有動力堅持下去。有人愛,跟沒有人愛,一定有重大差別。 世上許多聰明主意,最初都不為世人認同,甚至被認為是邪惡的。我相信,即使是最堅強的人,內心如果沒有被愛着的想法,聰明的主意可能就夭折了,被埋藏了。愛為什麼重要?因為,這超越了一般人和一般常識的評價標準。 地球環繞着太陽轉?不要皇帝要民主?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樣投票?有色人種可以和白人一樣投票?在一段長時間,這些主意都可以被視為邪惡。如果提出這些主意的人,心裏面只剩下痛苦和孤獨,這些主意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 科學令人謙虛 愛也令人謙虛 雖然聽起來很古怪,但我認為,愛孩子和科學精神,是有共通之處的。兩者最大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沒有自以為是,都沒有把看起來奇特和不合常理的事,一下子扼殺,兩者都相信,有些事情,初步看來可能有違「常識」,但是,一個人直覺的想法以至當今社會現存的權威想法,都不一定對。 一個人愛孩子,有時就會「忍手」和「忍口」,不替孩做過多的事,不隨便批評孩子一些奇怪的做法。一個人愛科學,就不會在未仔細研究之下,即下斷言,彷彿愈快做出斬釘截鐵的判斷,就愈能顯示自己聰明。 在科學家眼中,許多「天條」都有可能是錯的,現在沒有錯,只是未被證實錯誤。擁抱科學信念的人,當然會知道,任何人其實都處於這種「可錯的狀態」,科學家自己有可能是錯的,總統大人也有可能是錯的。每個人都是潛在錯誤者,這不是詛咒,而是祝福。因為只要知道這點,大家就可以避免因過度自信而犯下不可修補的大錯。科學進步,是因為前人的結果,一直都可以被後人推翻。凡事皆可錯,我們就不會自大,目空一切,而且,錯了的東西,總有機會和空間修正。 一直相信,民主的基石,不是聰明,而是知道「人皆犯錯,事皆可錯」的科學精神。 愛孩子的家長,不需要聰明,只需要遠離自大就可以。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5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10個人為了1個人而奮鬥

阿根廷奪得世界盃冠軍時,回到公司,大家都來祝賀我,因為大家知道我是球王美斯的擁躉。雖然有人覺得,阿根廷將士用命,領先再被追和,還有鬥志咬着牙關堅守到最後,是因為他們都很愛國,願意為國家付出一切,不過,我寧願相信另一種想像中的解讀:我寧願相信,球場上10個人,都在為1個人而拚命。 那10個人,有好幾個比美斯年輕差不多10歲,少年時代視美斯為偶像,可惜,偶像球技雖高,奈何屢次飲恨國家隊大賽。正當美斯步入足球的暮年,少年人卻加入了國家隊,他們興奮地發現,可以與小時候的偶像並肩作戰。我確信,在那些重要時刻,他們心裏想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國家,而是為了一個人,為了一個應得到最高榮譽而未得的人,奉獻他們的一切。 好人好波有好報 我確信,當年輕的前鋒拚命地在中前場飛奔着去防守,他心裏想的,不過是為那位已經35歲的偶像去分擔一些粗重工夫,節省他的一些體力。我確信,當阿根廷門將撲出12碼,他腦裏想的,一定是自己曾經說過的真心話:「我會為美斯而死!」 本來以為偶像高高在上,但是實際接觸過後,他們發現,美斯真的如他所言,他真心覺得,做一個好人,比做一個好球員更重要。他不會因為心情煩躁而推開小球迷,相反,發現有小球迷被保安粗暴對待,他會出言制止,然後主動為孩子送上簽名。比賽中,有觀眾衝進球場和美斯合照,美斯一動不動,讓對方得償所願。當一名年輕球員,第一次加入球隊,因為天生的紅頭髮被同儕嘲笑時,美斯作為老大,一錘定音,說:「大家不要再用那個花名稱呼他,他不喜歡。」這個年輕人結果在一場比賽中用關鍵的入球報答了美斯。 當美斯在中場丟失了球,繼而導致對手入波,所有隊員,神情仍然堅定,沒有一個人有任何抱怨。大家心裏想的可能是:我們一定要贏,不能讓美斯承受責難,一定要讓他圓夢。 被愛的孩子更聰明 這種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原來這就是所謂「愛」。 美國有一項研究顯示,孩子被愛,會變得聰明。我的確如此相信。理由簡單,因為有愛,所以孩子不太害怕犯錯,並且有足夠的魄力去嘗試新的做法。他試的方法多了,自自然然,變得愈來愈聰明。 美斯入球之後,會做一個雙手指向天的慶祝動作。那是為了紀念他10歲時離世的外婆,因為外婆是當時唯一鼓勵他踢足球、由衷讚美他的天分、每天不辭勞苦接送他到球場訓練和比賽的人。 因為在愛的環境中成長,美斯學會了足球和待人接物。 多年之後,美斯圓夢,隊員圓夢,阿根廷人高興,許多不是阿根廷人的球迷也高興。美斯那位在天上的婆婆,看到這一切,也會很高興。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3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世界盃有感 小時候看勝負 長大了看……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移師冬季,仍然不影響一家人一起觀戰的樂趣。女兒是「勝利球迷」,只捧強隊,而且形勢有變,隨時轉軚。兒子是球評專家,說得頭頭是道,其實一竅不通。 我呢?年紀漸大,忽然發覺,看球的重心,跟過去大有不同。小時候,看球賽,只看勝負,自己捧的贏了,高興大半天;輸了,嗒然若喪,悶悶不樂。稍長,除了勝敗,還懂得欣賞球技,完全是荷蘭球聖告魯夫那種「贏波但屎波又有何用」的擁躉。再後來,知道球技有時無法施展,唯有鬥志,才是一個人所能掌握的,球技由天,鬥志由人。到今屆世界盃,漸對勝負無感,而且誰鬥志頑強,誰好像放水,已經不再重要。最後真正覺得好看的,不是贏輸,不是球技,不是鬥志,而是表情。 球員表情比進球更好看 看伊朗球員痛哭,美國球員安慰,好看;看美斯和利雲度夫斯基,賽後相擁,相逢一笑泯恩仇,好看;看球員焦慮,突然狂喜,好看;看球場座位,人生百態,或喜或悲,或憂或慮,或驚或懼,一切都好看。 終於領略了足球的樂趣,不在勝敗,而在經歷。有種看了幾十年球,「千年暗室,一燈即明」之感。難怪巴西足球精靈,贏過世界盃冠軍、又贏過「監獄盃」冠軍(因貪方便使用假護照,被巴拉圭判囚約1個月)的朗拿甸奴說:「我一生所學,皆源自足球。」 球技去到最高,追求的,早超越了足球。一場跌宕,勝過百戰百勝。這種領略,未能與淺人語。記得,有一個朋友談到何謂最好的電影觀眾時說:「好觀眾的定義就是,看電影時能夠給出適當的反應。」 給出適當反應 才是好觀眾 由此推想,何謂好的球迷,答案是,能夠給出適當的反應,才是好球迷。又,何謂好球員,答案是,能對球賽過程和結果給出適當的反應,就是好球員。再由此推想,何謂好的人生,答案是,一個人能在人生浮沉得失之間,給出適當反應的,就算是不枉此生了。 球王比利說過,輸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輸了球之後如何回應。比利的原意大抵是,你能收拾心情,改善自己,繼續努力迎戰下一場的,就是好球員。可是,我想深一層,輸球有適當的反應,這個反應本身,才是關鍵;至於有了這個反應,將來會否因為這個反應而獲得功利獎賞,其實並不是足球的真諦。 輸了,不開心,才是人生。輸了,但是記得整場球賽的前前後後所有經歷,所有互動,所有悲喜,才是人生。輸得起,傷心得起,放不下之餘,又放得下,細味初心,細味勝或負的結果,最後甘之如飴,才是球賽的最可觀處。 希望孩子早學會了這點就好:人生和學業,就如足球,即使輸了,傷心,但我們仍然想繼續玩下去。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6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應該會傷心

一早對自己說,孩子有自己的生命,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庸,父母有責任養大孩子,孩子其實並沒有義務「孝順」。所謂孝順,應該從心出發,不應該出於責任。在今天社會制度理應更文明、更能照顧弱勢人群的經濟發達地區,孩子沒有父母理應得到照顧,老人沒有子女供養也理應得到照顧。這種情况,放在歐美日等地區,並不是奇蹟,做到少有所養,老有所依,不是神話,而是整個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應有之義。 真的「無求於子女」? 身邊也有不少朋友,跟我一樣,把養兒育女看作是父母的責任之餘,更看成是上天的恩賜,每一刻的付出,同樣是每一刻的收穫,甚至常常覺得,看着子女長大的樂趣和幸福,比自己的付出超出許多許多。同輩的朋友,許多都覺得,兒女長大了,羽翼已成,父母享受了付出和收穫,實在再不能向上天或者已成長的子女要求更多。這種情况,幾十年前極為罕有,但放諸今天,雖然不能說是大多數,但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也不能說是絕無僅有。 這種想法,在我女兒出生時已有,至今不變。對孩子,有所記掛,大抵無法免俗,但將一己意見,加諸子女身上,大可不必。孩子長大了,成為獨立個體,做了世俗中所謂「孝順」的事固然好,「不孝順」,對已經因為子女成長已得到莫大樂趣的父母來說,也沒有「虧本」。 不禁幻想可怕的情景 雖然是這樣說,可是,人始終是人,陳義過高,面對子女「不孝」,也不可能無動於中。如果有人問我,子女將來做什麼我是難以忍受的,我想了想,原來我的所謂「無求於子女」,也是非常有限度的。在我想像中,第一個閃過腦海的,是這樣一個情景: 我已經七老八十,薄有財產,子女也謀得一份好職位,收入豐厚。一天,我這個老爸忽然被騙徒騙了幾十萬元,幸運的是,那不是我全部財產,我還有足夠養活自己以後生命的金錢。可是,當我的子女知道這件事後,他們第一反應就是罵我,而不是好言安慰我這個老人。 一想到這個情景,我就悲從中來。 ……也許,最後他們還會在罵完我之後給我幾十萬元。 可是,問題其實不在錢,而是真的傷心。 結論是,口說「無求於子女」,總是騙人的。求的,也許不是子女的學歷、職業以至陪伴時間等,可是,人始終是人,對子女,還真是「有所求」的。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1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媽媽說我是最棒的

看過很多名人傳記,不乏小時候被媽媽無條件地稱讚的情節。最近發現,阿根廷球王馬拉當拿曾經說過:「媽媽說我是最棒的,而我從小就被教導,要相信媽媽的話。」我相信,球王的媽媽並沒有說謊,她真心相信兒子的足球天分。我更相信,媽媽的話,對孩子來說,從來都充滿分量。 當然,稱讚孩子的話,如果不是出自真心,恐怕孩子年紀再小,也會很快被識破。所以,稱讚孩子和稱讚其他人一樣,都必須發自真心,而不應是一種「謀略」。那些長大了成為名人的人,不管是足球員還是畫家,他們小時候獲得的能量,之所以能夠持續,而且愈發強大,與其說來自一句讚美,倒不如說是來自媽媽長年累月、堅定不移、毫不矜飾的信任和欣賞。 香港如果有一個馬拉當拿 廉價的讚美,能騙孩子於一時,不能長久地騙到他終於長大。只有衷心的讚歎才能給孩子那麼大的能量,去對抗懷疑和軟弱。問題是,並不是所有媽媽都懂得讚美,更不是所有媽媽都能看到孩子的過人之處。 香港如果有一個馬拉當拿,他的媽媽看到4歲的孩子能盤球連續騙過幾個6、7歲的孩子,她可能只會置之一笑,然後一臉認真地跟孩子說:「你讀書也能這麼棒就好了。」然後,香港的馬拉當拿,消失了。馬拉當拿成了一個大學畢業生和一個公務員,又或者一個在午夜睡夢中忽然驚醒、悒悒若有所失的中年男子。 能夠看到一個人真正的優點,應該是極難得的天分。這些媽媽既包容又細膩,既熱情又敏銳,既堅定又能跳出世俗的框架。她們的愛,並不愚昧,她們看孩子的目光,總是帶着勇氣和滿足。 孩子的優點 不必為世所用 我不知道這樣的媽媽,是天生如此,還是經歷了什麼所以變得如此慈祥而有智慧。但是,我寧願相信,每個人心裏其實都隱藏着一個這樣的「媽媽」。這個「媽媽」只是暫時睡着,只要你想喚醒她,她還是會霍然驚醒。她看見孩子的缺點之餘,更容易發現孩子某種優點,而自自然然地為這種難能可貴的優點着迷。這種優點,也許可能是莊子所說的「無所可用」,然而,在智慧媽媽的眼中,好孩子並不一定要取決於孩子將來能為國家帶來多少GDP(國內生產總值),優點的定義,不需要那麼功利。 一塊頑石,在有心人眼中,不是石頭,而是瑰寶。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多啦A夢與孟子

與孩子看了《電影多啦A夢:大雄之宇宙小戰爭2021》,那是一個小孩與外星獨裁者對抗的故事。故事靠近尾聲,10歲的外星人總統不惜犧牲,透過電視直播,向全國人民呼籲,大家出來對抗獨裁者,電視前的小孩連忙問:「爸爸,什麼是獨裁者?」 這個問題有答案嗎?動畫電影中好像也沒有給出答案。總之,沒有任何武器的平民群起上街,電影中的獨裁者在公路上被圍堵,無法逃走,最後俯首稱臣。 藤本弘不懼爭議 電影的故事來自漫畫家藤子.F.不二雄的原著,原名藤本弘的他成長於單親家庭,小時體弱,常遭欺凌,因為畫作受到「孩子王」賞識才得到保護。他有一篇作品,名為《大象和叔叔》,講述大雄叔叔從外國返回日本探訪大雄一家,講起二戰時,動物園裏的大象因沒法給予照顧而被毒死一事,大雄與多啦A夢決心乘坐時光機,拯救大象,不巧遇到軍人,軍人認為國家正在最重要的時刻,每天都有許多軍人為國家獻出生命,所以動物也不例外。大雄和多啦A夢馬上露出高興的表情說:「不用擔心戰爭,馬上就要結束了,日本戰敗了!」這個情節改編成動畫在日本上映時曾引起爭議,有人在網上留言:「日本戰敗了是可以笑着說出來的台詞嗎?有這種觀念的電影適合兒童看嗎?」 藤本弘創作的《多啦A夢》,往往涉及許多「大人」情節,戰爭、環保、人民起義…… 這其實一點也不奇怪,覺得奇怪的人,只是忘記了,所有兒童讀物或者電影,都是來自成年人的手筆。藤本弘心中有感,化成作品,自然就包含了他對政治和社會的看法。如果他是一個沒有把兒童當成傻瓜的作者,他就會把這些思想和感覺,透過作品表達出來。 孟子不維護暴君 很多兒童圖書的作者,都經歷過人間的坎坷,所以筆下兒童,面對的處境,也不可能一帆風順,永遠如詩似畫。認為童書沒有眼淚和血肉而只有鮮花和美好的人,根本沒有好好看過一本童書。 人民上街,推翻獨裁者,高呼「自由與我們同在」,這樣的事,合情合理,對藤本弘而言,理應讓孩子知道。想起《孟子》所載,齊宣王問孟子:「湯放桀,武王伐紂,這樣的事是真的吧?」孟子答史書確有所載,齊宣王接着問:「那麼『臣弒其君』是可以做的嗎?」孟子說:「破壞仁的人是賊,破壞義的人是殘,殘賊之人,其實是一夫。大家只是聽說過,一個叫紂的(殘賊之人)被處死,沒有人覺得那是弒君(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將來得到什麼」的詛咒

DSE放榜,此文刊出時,許多應屆考生大抵去向已定。 女兒成績不錯,她透過考評局網上統計資料,以最好6科成績計算,排名為4萬多考生中的千分之四以內,即全港考130多名。她在學校拿到成績單,打電話告訴我:「可以慶祝了,沒有炒晒(沒有全部失敗)。」 原來,她曾這樣憂慮過。 「讀書好搵份好工」 放榜之後,有人歡喜有人愁,有人成績喜出望外;有人成績未如理想,嗒然若喪;有人因為只差1分無法讀醫而沮喪;有人因為夠分報讀「八大」而高興。其實,所謂成績好壞,因人而異。成績出了,許多大人樂於出謀獻策,例如說有這個分數應該報讀環球醫學或者環球商業,接着是醫學、牙醫、職業治療等;又有人覺得,女兒中文科細項全部5星星,幫人補習時可以收取「黑心價」。這些話聽多了,突然覺得,人原來在不知不覺之間,都會有許多「定見」,覺得成績好,就要報讀最難進的學科,將來獲取最高的報酬。 這些「定見」,有時來自媒體,有時來自身邊朋友,家長有,教師有,考生有,我自己亦不能「免俗」。可是,細心一想,中學階段一完,公開試成績一出爐,我們就泰山壓頂、不問情由,推銷和強化這種「你將來可以獲得什麼」的價值觀,靜心細想,未免可怕。 作為家長,我們經常灌輸「讀書好搵份好工」和「讀書差將來乞食」的思想,着眼點就是「將來得到什麼」。這個想法,人之常情,也並非全不合理,可是,那絕不是人生的全部。人生的另一面,不是「犧牲現在為了將來」,而是「好好享受當下」,不是一味強調「最終得到多少」,而是可以用「付出」來定義真正的「成功」。 比「將來發達」更重要的事 一試定生死。考砸了,無法實現從醫救人的理想,可是,決心幫人,並不一定只有醫生才能做到。考砸了,無法入讀類如環球商業的「神科」,將來收入可能不太可觀(按:「神科」也不保證「發達」),可是,看一齣好戲,讀一本好書,讓身邊的人快樂,很多時都不需要「發達」。 我很羡慕成績非常好的同學,沒有選讀醫科或者其他「神科」,而是選讀了哲學或者英國文學,因為他們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找到人生的另一面,而且那一面其實比「將來發達」更重要。「將來發達」一如DSE成績一樣,不獲保證,亦非人生唯一的進路。相反,追求學問的趣味,在以後的道路上遇到良師益友,學會批判,也學會欣賞;學會飢渴,也學會感恩;學會謙虛,也學會快活,這些才是人生應該慢慢學懂的事。 蝴蝶,並不需要你「身水身汗」用名貴鏡頭拍下,才會變得美麗。 文:張帝莊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9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兒童權利捍衛者倪匡回到了宇宙

最喜歡的作家有3個,第一個是倪匡,第二個是倪匡,第三個也是倪匡。 香港回歸25周年,一派歌舞昇平,不旋踵,倪先生回到外星人C身邊。倪先生最後一本衛斯理小說《只限老友》最後的結尾如下: 只限老友的結尾 「是不是接受溫寶裕的邀請,一時之間很難決定。不過老朋友卻很容易知道我究竟做了什麼樣的決定:若以後再也看不到衛斯理記述的故事,事情就很明顯了!」我們再也看不見衛斯理,事情明顯不過。他終於接受了邀請,離開了地球。 2013年,曾以自由寫作人身分為《明報》採訪倪先生,首先自認書迷,還把女兒拖下水,說女兒也是書迷,倪先生聽了很高興。話鋒剛起,倪先生忽問:「你做了自由人多長時間?」我算了算,答道:「怕有兩三年吧。」倪先生提高聲調說:「可以這樣為生,你幹得不錯!」 這就是倪匡,平地無事,一個小書迷,還會腦筋急轉,給你美言兩句,讓你快活。那個訪問,我提到了他的雜文結集出版得少,他說雜文有時間限制,結集出版,時空不同,別人不知你說什麼;我說除了罵共產黨,你的雜文還有許多篇是為兒童權利奔走疾呼,這些觀點,放在今天社會一樣擲地有聲。 衛斯理「上身」 他有一篇雜文名為《偉大》,是講他贊成一家人寧願一星期沒有牛油吃,也要給兒童買一頂漂亮的帽子。因為一星期不吃牛油,很快便會忘記,但兒童得到一頂帽子的快樂卻可以記憶一輩子。那時因為有兒童模仿《幪面超人》的動作而跌死,全港輿論聲討電視台,要求禁播片集,好像只有倪先生發文,為不能發聲的兒童發聲,捍衛兒童享受娛樂的權利。 小時候沉迷衛斯理,不能自拔,課堂作文,動輒「衛斯理上身」,前一句「陡地面色一沉」,後一句「露出了詭異絕倫的表情」,還會加一句「自小受過嚴格武術訓練」。不問情由,模仿衛斯理,自得其樂,樂此不疲。中學的中文老師讀了,忍不住留下評語:「看衛斯理小說太多,中毒甚深!」 看見老師的評語,我沾沾自喜,因為看衛斯理而能「中毒」,我視為讚美而不是批評。長大了,我漸漸明白,倪先生文如其人,大筆如椽,或口伐舌擊,鞭撻人性之惡、極權之醜;或舌綻春蕾,妙語如珠,一字一語,如黃河之水,從天而降。一座看官,或驚或笑,或喜或懼,或慚或怒,有的拍案而起,有的拂袖而去,更多的觀眾歡呼喝彩,大叫「安哥」。 寫作界的外星人飄然遠去,留下腦電波,駐守在能讓孩子自由呼吸的空氣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