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維特:不是懺悔文

我偶爾都會回想大仔出世時的狀况。那時的我,一切在懵懂中摸索,吃力又無助。尤其開頭大半個月,初生時在鬼門關前走過一轉的阿仔高度需要安撫,我的心靈強度卻很有限,應付不來。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我輕率地判斷他為「難纏」,心想「不能寵壞孩子」,常常拒絕給予他適時的安慰。 擔心「寵壞」 忽視孩子感情需要 「不能寵壞孩子」是我們社會一個很牢固的信念。但什麼是壞呢?如何才是寵壞呢?長輩們說,寵慣孩子,一喊就抱,孩子就會喊得更多,更難纏。成為母親後,「小心寵壞」成為我不敢輕視的訓誡。我很自然地擔心,不由細開始好好「管教」,孩子將來就會不聽話,暗下決心不能隨便被孩子擺佈。那是一種處於鬥爭模式的狀態,我不自覺地認定了才出生幾天的娃兒,就已經要操控我了。 回頭看,當時自己對兒童在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毫無認識,忽視了阿仔最基本的感情需要,例如安全感,又或被愛、被滋養的需要。概念上,我當然知道什麼叫安全感,但那只是認知層面的知道,對於孩子的真實感受、需要安全感什麼的,內心就像一塊硬邦邦的鐵,完全無感。 幾年後我才明白,當內心缺乏愛的時候,是很難去給出愛的。在不自知的恐懼驅使下,操控成為重要的救命草。大人往往會害怕一旦縱容了孩子,孩子就會失控、變壞、偏離正軌,但事實是否真的這樣呢?我們認知上似乎很明白「從錯誤中學習」的道理,但實際上,我們內心很害怕「出錯」,害怕小的差錯,也會從此「鑄成大錯」。 接受不足 學習去愛 話說回來,感謝這個小生命推動我,即使缺乏愛,也去學習愛。也許是潛意識的驅使,我選擇全母乳餵哺,用印尼式孭帶背着他四處去。身體的親密連結,漸漸發揮彌補作用,我漸漸感受到愛的輸出,阿仔也得到安全感的包圍。只是初生月,我在艱辛適應中對阿仔展現的隔閡,多少影響了其後我們母子間的感情連結。4年後,我再生細仔時已有經驗,懂得適時回應幼嬰的各種需要,相比下,我和細仔的感情連結明顯強得多了。 大仔向來同感心較弱,幼時曾被診斷有輕微的亞氏保加症,我偶爾會想,那是否跟他初生後那個月,我對他同感心薄弱有關?當然,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而且,有沒有答案也不重要。換在7、8年前,我大概會執著於那個答案,心底總有一份愧疚,擔心是不是因為我的「錯」,令孩子在幼嬰階段錯失了被同感的寶貴經驗,以致有所「缺失」…… 現在的我,已經清晰放下那份愧疚。這篇文章,我不是為了懺悔而寫,而是為了真正擁抱大仔送給我的生命禮物。事實上,大仔一直健康成長,無特別發展障礙,特立獨行是他的個性,豈能說是有所缺失呢? 全靠阿仔帶給我的衝擊,推動我認真學習如何湊仔,學習真正的人性需要,繼而探索自己的盲點,以及盲點指向的個人課題,令我走向更深的個人成長。現在的我,由衷明白生命中的一切不足或缺失,都無損生命的美。 乖仔,媽媽接受自己的不足。哪怕我的不足曾對你帶來傷害,那只是世間一切因緣和合中的一撇,你生命的韌性、你所遇的機緣,都為你開創種種的可能。哪怕你曾受到傷害,都無損你發光發亮的本質——我們有誰不是呢? 我們都一樣,會遇上苦痛,也同時深受眷顧。謝謝你,是你推動媽媽自我成長,看見生命的亮光。有一天,你也會看到相同的光。 文:葉杏麗 作者簡介:思想與感情澎湃的兩子之母。明白要令身邊人幸福,得先讓自己幸福。盼能活出愛中無枷鎖的真諦。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從理財開始 學懂自律

現今世代,消費是無法避免的事,學會理財,成為金錢的主人是一種生活技能,尤其是在疫情之後,使用電子貨幣已成為全球大趨勢。使用電子貨幣不再是成年人的專利,即使是孩子也會接觸到,例如乘搭交通工具,在小賣部購買零食、文具,都會用到八達通。部分孩子的八達通更具備自動增值功能,或是不需使用實體卡,掃描手表便能付款,這些付款方法或會令孩子難以掌握支出的概念。 數字及電子化都是虛擬又抽象的事情,要孩子同時學會兩種抽象的概念實在不容易。如何由抽象變為具體,關鍵在於體驗式學習。這裏不是指透過數數字或現金來學習如何使用金錢,而是讓他們學會如何規劃使用金錢。對孩子來說,金錢像是無窮無盡、唾手可得的資源,只需開口對父母說,就可以得到金錢來滿足自己想要的東西。因此,我們第一件事就是要讓孩子了解金錢是努力的回報,以免孩子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及早培養孩子的理財習慣實是有必要的。 給予小額金錢學習規劃 筆者在此建議,不論是現金、八達通,甚至是已經讓孩子使用支付寶等電子支付工具,每次給予孩子一個相對較小的金額,開始學習規劃自己的財務狀况,順道教會他們分清「需要」及「想要」,從而學會自己控制金錢而非被金錢所控制。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即是嘗試控制當刻的欲望,不作出衝動的行為去得到眼前的獎賞,在完成整件事後才享受成果;研究發現「延遲滿足」能力強的人在其他方面如學業成就、身心健康等都會有更正面的發展。 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 一起討論支出 要讓孩子學會這一點,大人的身教是十分重要的。父母是孩子學習、以至模仿的對象,筆者在此大膽建議嘗試讓孩子了解家庭收入,一同規劃使用在孩子身上的項目,讓他們知道金錢不是無限的,應做好管理,分清需要及想要,在滿足欲望時作出正確的抉擇和取捨,了解父母的金錢是有限的。 總括而言,及早學會理財是個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一個豐盛的人生源自於有規劃的人生,孩子從小做起,在成長路上也就可以迎難而上。父母與孩子一同討論也可以加深雙方在金錢觀和價值觀上的理解,減少因誤解而衍生的爭拗,從中也更能了解對方,改善雙方關係。 文:林浩瑋(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繪遊樂場:畫蛇添「joke」

筆者經常鼓勵同學要多繪畫,將繪畫變成習慣,無論在家中抑或外出旅遊,簡單如一張紙一支筆,都可以享受繪畫樂趣。動力固然要有,但主題也非常重要,偶然有同學對我說,當有動力想去嘗試的時候,卻找不到合適的主題,現在距離農曆新年還有一個星期,大家可以嘗試以生肖「蛇」為主題,懷着愉快的假期心情,提起畫筆去創作,加入自己喜愛的元素,寫上吉祥的祝福語,繪畫出一幅獨一無二的「賀年」作品,畫蛇添「joke」 ! 提供一個簡單繪畫的程序給大家參考,也預祝各位同學身體健康,學業進步! 有了合適的參考資料後,便可以用鉛筆輕輕繪出草圖底稿。(作者提供) 在修正草圖和定稿的同時,要考慮採用的繪畫素材,主體內容的細節會對繪畫產生直接影響。(作者提供) 為造型加上不同粗幼的黑線,線條要流暢,如中途需要停筆,最好停在接駁位上。(作者提供) 建議由淺色做起,程序可以由上至下,這樣可以避免弄污畫面;由於是卡通造型,色彩可以自行配搭,加入自己喜愛的色彩也是不錯的選擇。(作者提供) 完成的效果。投影是刻意不加上黑線的,令影子與主體的關係更加鮮明。(作者提供) 文︰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新一年如何為孩子訂目標

每當新的一年來臨,為孩子訂立目標成為許多父母的任務,因為這不僅是幫助孩子提升能力的手段,更是激發他們潛能、培養自主和責任感的重要過程。 考慮孩子興趣 制訂具體可行目標 在為孩子訂立目標前,要先了解他們的興趣和特長。與孩子開放式對話,詢問他們關心的領域,這是制訂個性化目標的前提。如果孩子對畫畫感興趣,可以鼓勵他們參加美術班,學習新的繪畫技巧;如果孩子喜歡體育,可以報名參加球隊或田徑比賽。了解這些信息不僅能讓目標更加具體,還能提高孩子的參與感和動力。 在制訂目標時,應該遵循SMART原則,即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實現(achievable)、相關(relevant)和有時間限制(time-bound)。例如,「在下個學期之前,數學成績提高到85分」比「要提高數學成績」的目標更好。 這樣的目標明確具體,還可以讓孩子在過程中感受到成就感。父母應與孩子一起討論並評估目標的可行度,讓他們參與制訂過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有父母同行,孩子也更有信心完成。 將目標拆分小步驟 定期評估調整 設立目標的同時,幫助他們制訂行動計劃尤其重要,可以將大目標拆分成小步驟來實現。如果目標是參加數學競賽,孩子可以將準備過程分為:每天學習一個新概念,每周做一套練習題,每月參加一次模擬考試等。 這樣的小步驟能夠讓孩子在達成每一個小目標時都能得到成就感,激勵他們持續努力。此外,教會孩子制訂日程和記錄進度,能幫助他們感受堅持的重要。 在實施目標的過程中,父母應定期與孩子反思,檢查進展情况,可以每月或每季度回顧,討論哪裏做得好,什麼地方需要改進。這不僅能幫助孩子調整目標,更能培養反思能力,使其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夠自我評估、自我調整。 設獎勵機制 增强成就感 有時候,孩子難免遇到挫折或困難。此時,父母不妨給予更多鼓勵和支持,引導他們從失敗中學習,保持積極心態。 為了保持孩子的動力,父母亦可以在不同階段設立獎勵機制,這樣能夠增強他們的成就感。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一次特別的家庭活動、一個他們喜歡的活動,或是一些額外的學習資源。 為孩子設定新年的目標是一項充滿挑戰但意義深遠的事情。願每個孩子在新的一年裏能夠秉持自己的目標,勇敢追求夢想! 設立獎勵機制,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一次特別的家庭活動。(作者提供)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至10時於港台第二台(FM 94.8 -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7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處理「自衛」:願意承擔責任

  夫婦溝通總是兩個人的事。美國心理學家Paul Watzlawick就說過:One cannot not communicate。意思即是,我們難以停止溝通,因為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語,都會被別人演繹為某種意思,都會為別人帶來影響。就算我們在衝突中保持沉默,別人可能認為我們是「生氣了」、「放棄了」、「忍耐了」或「體諒了」。至於伴侶會如何演繹對方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很可能和雙方現有的關係有關:大家關係較好,伴侶會傾向正面演繹另一半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在忍氣吞聲。」);相反,大家關係較差,伴侶則會傾向負面演繹對方的溝通模式(如:「老公沒有出聲回應,是故意『黑面』令我難受!」)。 妥協讓步 緩和關係 所以,在大部分的衝突當中,夫婦二人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他們或多或少都會負上責任。可是,當我們處於「自衛」狀態時,會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或完全沒有任何責任。美國婚姻大師John Gottman就建議我們在衝突中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例如,我們可以說: 「我剛才的反應過大了。對不起!」 「讓我們再試試表達自己的想法。你先說吧,我聽。」 「告訴我,你覺得我的想法和觀點是什麼?」 「我想大家關係和緩一點,但我不知怎樣做才好。你可幫我嗎?」 「我也有責任。」 「對不起,請你原諒我吧。」 「我可以做什麼去令你覺得舒服一點?」 「我不想因為這件事情影響大家的關係。如果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請你告訴我。」 這些回應並不一定代表我們真的做錯事,而是我們承認自己可能會影響溝通的結果,並願意為了對方的福祉和大家的關係妥協讓步。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感講你知:學生測考壓力 需要被聆聽

聖誕新年長假期結束後,學生測考壓力再次引起社會關注。《明報》最近報道指出,超過55間官立及資助小學未遵循教育局指引,在聖誕假期後的一周內便安排測考;其中有15間學校更是在復課當天或翌日測考,包括9間官立學校(相當於四分之一的官立小學),違反了教育局2024年7月公布的《小學教育課程指引》,該指引明確要求「小學應盡量避免在緊接長假期後安排測考」。 家長期望、同學競爭 面對升中感焦慮 小六學生雨思雖然成績名列前茅,卻經常因考試和即將到來的升中而焦慮,甚至失眠。為了提升考試成績和入學表現,她每周補習英文2至3次,此外還參加羽毛球、長笛及聲樂班。由於行程緊湊,她和許多同學一樣,利用小息的15分鐘時間在課室或操場上做功課,而不是休息或與朋友玩耍。 令雨思最擔心的,是在呈分試中考得不理想,無法升上心儀學校,無法達到家人期望。她說:「媽媽說呈分試非常重要,因此我很焦慮。我常常想像,如果我考得不好,老師、同學和家人會有什麼反應?父母希望我能進band 1中學,這樣才能考上好大學。他們在車上、在家中,甚至在睡覺時都會提到我以前的朋友考上哪些優秀的中學。我自己也希望能進入這些學校,但我不想每天都聽到這些話。我也不敢想像如果我真的進入了這些學校,會面臨多大的壓力。」 雨思感慨地歎息,除了家人期望,同學之間的競爭也帶來壓力:「考試前大約一星期,我看到同學們迅速完成功課,然後他們對我說:『雨思,我要超過你!』我雖然在全級中名列第五,但我仍然擔心他們真的會超過我。」漸漸地,雨思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苛。有一次,她考了94分,卻因未達到目標的95分而失望,並擔心媽媽不滿意。 搭建平等空間 助學生抒發感受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承受各種壓力,他們需要一個安全空間來抒發感受。JUST FEEL感講透過「感講夥伴學校計劃」與超過40所小學合作,不僅提供社交情意教育課程,幫助學生認識和表達感受,更重要的是支援教師和家長學會善意溝通,協助他們察覺並回應學生的情緒需要。 許多學生未必會主動向師長分享自己的壓力,就如雨思一樣。教師形容她在課堂上表現積極,直到看到她在《心靈札記》——JUST FEEL與學校共同製作的心情紀錄冊上,分享對自己的要求和失望,才意識到雨思內心承受許多壓力,從而提供更多的關心與支持。 透過我們與學校合辦的「善意溝通家長日」——這是一個讓學生、家長和教師三方平等分享感受與需要的空間,雨思的媽媽了解到女兒對成績的擔憂:「當時老師讓女兒表達她最開心和最不開心的事情。有一次,雨思的英文考試只考了70多分,因此她非常難過;而她最開心的事情是英文默書得了100分。為什麼她會如此在意成績呢?那次的經歷讓我感到特別震撼。」因此,雨思的父母學會了給予女兒更多鼓勵和肯定。雨思在《心靈札記》中分享道:「我考了94分,我的目標本來是95分,我擔心媽媽不滿意,但她沒有責備我,而是鼓勵我。」我們鼓勵更多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向學生、教師和家長三方推動社交情意教育,建立同理心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安全表達感受的空間。同時,我們也建議學校檢討測考次數和安排,以減輕學生壓力,提升他們的身心靈健康! 本文記載的「夥伴學校」故事,亦獲得無綫新聞《星期日檔案》的採訪,題目為《年少心事》。歡迎大家上網觀看:youtu.be/TgonU8Vk95w 文:李楚倩(「JUST FEEL 感講」項目主任) 作者簡介:註冊非牟利機構「JUST FEEL感講」的願景,是轉化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文化,透過支援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攜手共創同理心校園和家庭文化,提升孩子的身心靈健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孩子變了?

「佢以前小學都唔係咁,係上到中學先變咗個人咁!」「以前叫佢做功課就即刻做,𠵱家就話要打兩鋪機先!」「以前有咩都同我講,𠵱家問多兩句就話我煩,淨係同朋友傾!」「以前……𠵱家……」我作為學校社工,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家長這樣抱怨孩子。他們常常感到打罵無用,然後請我幫忙「教番好」他們的孩子。我通常會問家長一個問題:「如果你的子女是一個兩歲的孩子,你會怎樣處理他的『不聽話』?」 其實,青少年經歷青春期的過程類似處於一兩歲的階段,都是在經歷身體、情感和智力的快速成長。一兩歲的孩子會試探父母的反應,碰碰手機、試試玩具的味道、抓住路人的衣服。青春期的孩子也在試探父母的反應:可以玩多久手遊和看多久YouTube?可以和誰出門和去哪裏?可否嘗試反駁父母? 青少年需要被信任 幼兒和青少年不同在於,如果青少年發脾氣,你無法像對待幼兒那樣把他抱出公共場所。青少年對你的「底線」有更多的經驗,且愈來愈像成年人,這使得他們所說的話更加有分量。一個幼兒說「走開!」幾乎是可笑的,而一個十三四歲的青少年說同樣的話,卻像是一記重擊。 教育青少年與幼兒同樣需要耐心和寬容,因為他們都在試探底線。不過,教導青少年更需要信任他們,讓他們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任,即使後果並不理想。在青春期,他們需要學會什麼是責任感,這樣才能在成為成年人後負責任地面對生活。承擔責任需要練習和給予機會,就像幼兒學步時會跌倒受傷,但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你會漸漸相信他們不會去碰水煲,也不會去咬玩具。 青少年也需要空間,要適時放手,讓青少年在跌倒和受傷中學習並成長,最終能負責任地處理人際關係和管理期望。青春期是學習成年人規則的試煉場,讓他們現在學習,未來才能成功。 從「指導者」到「同行者」 要達到這個目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必須從「指導者」轉變為「同行者」。當然,這並不是意味着沒有規則,而是這些規則需要變得更加靈活,也更容易協商。當你是「指導者」的時候,你只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並期待他們遵循你的意願。現在,作為「同行者」,你需要提供更多建議,以協助青少年作出正確的判斷。 孩子變了,父母的管教模式也需要隨之調整,讓我們一起學習,陪伴孩子走過這段青春的旅程,為他們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文:莫傲霖(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小川成海洋——善養村育成札記

「你們快要搬家,不如今晚帶兩個小朋友過來,好讓你們能專心收拾,打點行裝。」 「你女兒明天第一天到新班房上課,不如讓我們的孩子當學姐,拖着她的手一齊回校,好嗎?」 「這周你們家只有爸爸帶孩子,我們可以多煮一點送過去,讓爸爸照顧得輕鬆一點?」 「噢,路上塞車,請問有人能幫忙接我家兩個孩子放學,並照顧半小時嗎?」 「好感恩大家明白孩子的需要,讓我在他發脾氣時能有空間處理,不用擔心別人的眼光!」 由香港搬到英國,有其他家庭朋友主動的實際支援,讓我們感到既暖心又感激。對我這個跟隨輔助式教養(簡稱善養)的家長及親職輔導工作者而言,《善養小童成大同》原著作者顧樂本(Robin Grille)在書中推崇的善養模式其實是一個推動世界大同的「社會運動」。我們兩夫婦有幸在孩子出生前接觸善養,亦因着社會工作的背景,一直都相信教養不止在核心家庭裏發生。當然,兩口子養育孩子已不是易事,要將之向外推,就真的如書中所述的——締造世界和平(Peaceful World)那層級一樣巨大! 不過,童謠也有道:「一枝竹仔會易折彎,幾枝竹一紮斷折難。」一個善養的家庭,能帶大幾個有愛的孩子;幾個善養的家庭,就能帶出一條大愛的村落!在香港推動共學多年,我們十幾個家庭互相支援,也因為了解不同孩子的脾性和成長步伐,都能有默契地從觀察各人的教養,互相學習、支援與成長,當中感覺連結與安穩。 移居海外 連結新社群共學 移居海外,過往和自己一起努力耕耘善養的家庭不能聚在一起,但我們的初心——為下一代帶來和平、有愛的世界——卻從來未變。在新地方找到教養理念相近的家庭實在有點吃力,特別是當每個家庭都在努力適應新生活時,原來要將小川連成河流真的很難。當我們盡力試着將這「重現」時,一次又一次的跌碰,我感到費力和灰心…… 但當我將這心情放下一年多以後,就開始聽到這文章開首的那些溫暖的對話,並感受到背後互相守望和無私的互助精神,大家的互信和投入,以同感心連結起孩子、社區和照顧者,多麼自然和美好呀! 在一個新的社群生活,很少有「長老」及家務助理的協助。對每天要接送孩子兼工作的家長來說已好不容易。施與受雙方都要帶着超愛孩子的心,以及單純擁抱對美好社區、照顧心靈的心思,才能讓豐盈的愛從家庭流出,令這個社群有着一種並非「求人來幫忙」的安全感。始終文化和育兒經驗不一樣,作為家長,單是接送孩子和短暫託兒,我們都會小心安排,好讓家長和小朋友安心及愉快。 能夠了解、包容鄰家孩子的「任性」和「頑皮」,亦能互相尊重大家的教養模式,與鄰居一起堅持一些健康的界線,將小川匯成善養小村,令我在這「異地」感覺安慰、感恩和幸福,多謝你們!水滴成川也許是時機也是緣分,但我們相信每點水滴都是未來成川、成海洋的一個美麗的開始! 教育大同將於1月17日(周五),於中環街市地下舉行教育大同——同感同行十周年活動,屆時將有一系列以同感心為主題的免費講座、展覽與活動,介紹機構理念,與在善養「感.創.做」項目上的工作,詳程請參閱:bit.ly/40pOLXh 文:Svah 作者簡介:和先生具社會工作背景,育有兩名女兒,一家四口在善養村的愛和氣氛學習和成長。近年移居英國,盼以推動幸福社區的專長帶來世界大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超人DadDad:新一年,與孩子制訂新目標

隨着新年的到來,許多人會反思過去一年得失,並制訂新目標。對於父母來說,這是與孩子共同設定目標的絕佳機會,不僅能幫助他們明確未來的方向,還能培養責任感、自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分享一些具體例子和方法,特別是在學習英語或畫畫方面。 1. 了解孩子的興趣與需求 在設定目標之前,可以通過日常對話和互動,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求。例如,孩子對學習英語非常感興趣,經常觀看英語動畫片,你可以問他:「你希望在新的一年學會什麼新的英語單詞或句子?」開放式問題可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假設孩子回應說想學一些有趣的英語歌,那麼這就是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了。 2. 設定具體而可行的目標 在了解孩子的興趣後,接下來是設定具體而可行目標。以學習英語歌為例,設定的目標可以是在3個月內,能夠流利地唱出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這個目標具體、可衡量,並且有明確的時間範圍。 如果你的孩子,像我的女兒Hayley一樣對畫畫感興趣,你可以與他一起設定目標:在這一個月內,完成一幅以「我的夢想」為主題的畫作。這樣的目標不僅能激勵孩子創作,還能讓他們有一個具體的作品展示。 讓孩子感受父母支持 3. 共同制訂計劃 目標設好之後,與孩子共同制訂實現目標的計劃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規劃每周的學習時間。例如每周二和周四下午4至5時練習英語歌,周末則用來學習新單詞。這樣的具體計劃不僅能幫助孩子保持學習的連貫,還能讓他們更容易實現目標。 在畫畫方面,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制訂創作計劃,例如每周日早上,一起畫畫,先從簡單的素描開始,再逐步嘗試顏色和主題。這種合作的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支持,並增強創作動力。 4. 提供支持與鼓勵 在孩子努力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父母的支持和鼓勵至關重要。當孩子在學習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點。父母可以在旁邊耐心傾聽,並給予積極反饋:「你今天的唱歌進步了,發音更清晰了!」 如果孩子在畫畫時遇到困難,父母可以一起分析問題,幫助他找到解決方法,而不是僅指出錯誤。比如,孩子不知如何搭配顏色,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議或展示一些例子,這樣不僅能增強孩子自信心,還能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支持。 5. 定期檢視與調整目標 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定期檢視與調整非常重要。父母可與孩子約定每月一次檢討,討論進展情况。父母可以問孩子:「這個月你覺得在英語學習上進展如何?有沒有遇到困難?」通過定期檢討,父母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必要時可調整目標難度或方法。如孩子在學習英語歌曲上進展緩慢,父母可以考慮改為學習更簡單的歌曲,或者改變學習方式,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種樂趣而非壓力。 引導孩子反思 經驗中學習 6. 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父母應該重視過程,而非只關注結果。孩子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所經歷的挫折,往往比結果更加重要。在孩子的畫畫學習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反思:「今天的畫畫中,你最喜歡哪部分,為什麼?」這樣能夠幫助孩子從經驗中學習,不斷進步。 7. 以身作則 最後,父母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也在新的一年訂立目標,比如學習新語言或畫畫,那麼與孩子分享這些計劃能有良好的示範作用。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在這一年裏學會一門新語言,我每周會學習兩次。」孩子看到父母的努力,會更積極去完成自己的目標。 與孩子好好制訂目標是一個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過程,孩子不僅能夠在追求目標中獲得成就感,還能學會如何面對挑戰,培養堅韌不拔的精神和自信心。讓我們在新的一年裏,攜手共進,為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基礎,也從中促進親子關係。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6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與兒子共同面對升中抉擇

子女每一次升學——升讀幼稚園(3歲)、小學(6歲)、中學(12歲)、大學(18歲)等,都是爸爸與子女調整溝通的好機會。我的大兒子就讀小學六年級,很快便要遞交首輪升中申請,我自覺是次兒子升中與他之前升讀幼稚園和小學的考慮都大有不同。 回想起他升讀幼稚園和小學時,我和太太都主導整個過程,學校文化、信仰背景等都會一併考慮,而為了方便接送,我們都主張選擇離家近一點的學校。但兒子經過小學快6年的洗禮,對中學的期望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作為爸爸,我是如何與步入青春期的兒子共同面對和抉擇?我希望與各位分享以下3個重點: 1. 考慮兒子興趣與性格 在6年的小學生活中,兒子對數學和科學特別感興趣,因此我選擇了幾間在數學和科學領域能支持他發展興趣的中學,希望他除了繼續在學術上有所鑽研,亦能夠在興趣發展上取得平衡。另外,兒子的性格較循規蹈矩和自律,因此較為自由的學習環境能夠與兒子自主學習的性格相匹配。簡單而言,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文化和學術壓力,選擇時要考慮兒子的特質和長遠發展。 2. 父子合作收集信息 與兒子一起將目標學校的範圍收窄後,由於每間學校定期會舉辦開放日或入學簡介會,於是我和兒子報名一起參觀目標學校,實地了解學校的氛圍、設施等。在校長或其他教師的介紹中,亦有機會了解不同的課程結構和特色,例如:高中必修科和選修科的組合、某些科目會否安排小班教學、師生比例等。在開放日中,因為學生會負責不同的攤位,從與學生的交流間,可以感受到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素質;兒子亦有機會親身了解學校是否重視不同興趣領域的發展。在選擇學校上,爸爸和兒子都需要充分了解各種選項,這也是我們可以合作的機會。 3. 分析優劣勢 讓兒子參與決定 雖然曾教導兒子的小學教師都一致認為,兒子應該選擇一間傳統名校,這會對他未來的學術發展提供最大的幫助。作為爸爸,我則選擇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在不同的場合主動聆聽兒子對中學的期望,然後將幾間學校,包括教師推薦的傳統名校的優劣勢列出來,例如上課時間、學費、課程選擇、校友資源等,與兒子一起商討就讀不同學校的利與弊,然後讓他參與最後的決策。這個讓兒子參與決策的過程,亦能提高他的責任感。 在選擇中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尊重兒子的選擇,因為最終在該學校讀書、生活和成長的始終是他,而且在溝通過程中,兒子分享對中學的想法,讓我知道他有認真思考過而非隨便選擇。我感受到青春期的兒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增強的階段,他希望感到被尊重和重視。所以,我會透過分享自身經驗,提供適當的指引,幫助他做出明智而負責的決定。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