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添父能量:與兒子共同面對升中抉擇

子女每一次升學——升讀幼稚園(3歲)、小學(6歲)、中學(12歲)、大學(18歲)等,都是爸爸與子女調整溝通的好機會。我的大兒子就讀小學六年級,很快便要遞交首輪升中申請,我自覺是次兒子升中與他之前升讀幼稚園和小學的考慮都大有不同。 回想起他升讀幼稚園和小學時,我和太太都主導整個過程,學校文化、信仰背景等都會一併考慮,而為了方便接送,我們都主張選擇離家近一點的學校。但兒子經過小學快6年的洗禮,對中學的期望都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作為爸爸,我是如何與步入青春期的兒子共同面對和抉擇?我希望與各位分享以下3個重點: 1. 考慮兒子興趣與性格 在6年的小學生活中,兒子對數學和科學特別感興趣,因此我選擇了幾間在數學和科學領域能支持他發展興趣的中學,希望他除了繼續在學術上有所鑽研,亦能夠在興趣發展上取得平衡。另外,兒子的性格較循規蹈矩和自律,因此較為自由的學習環境能夠與兒子自主學習的性格相匹配。簡單而言,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文化和學術壓力,選擇時要考慮兒子的特質和長遠發展。 2. 父子合作收集信息 與兒子一起將目標學校的範圍收窄後,由於每間學校定期會舉辦開放日或入學簡介會,於是我和兒子報名一起參觀目標學校,實地了解學校的氛圍、設施等。在校長或其他教師的介紹中,亦有機會了解不同的課程結構和特色,例如:高中必修科和選修科的組合、某些科目會否安排小班教學、師生比例等。在開放日中,因為學生會負責不同的攤位,從與學生的交流間,可以感受到學校如何培養學生的素質;兒子亦有機會親身了解學校是否重視不同興趣領域的發展。在選擇學校上,爸爸和兒子都需要充分了解各種選項,這也是我們可以合作的機會。 3. 分析優劣勢 讓兒子參與決定 雖然曾教導兒子的小學教師都一致認為,兒子應該選擇一間傳統名校,這會對他未來的學術發展提供最大的幫助。作為爸爸,我則選擇建立開放的溝通環境,在不同的場合主動聆聽兒子對中學的期望,然後將幾間學校,包括教師推薦的傳統名校的優劣勢列出來,例如上課時間、學費、課程選擇、校友資源等,與兒子一起商討就讀不同學校的利與弊,然後讓他參與最後的決策。這個讓兒子參與決策的過程,亦能提高他的責任感。 在選擇中學的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尊重兒子的選擇,因為最終在該學校讀書、生活和成長的始終是他,而且在溝通過程中,兒子分享對中學的想法,讓我知道他有認真思考過而非隨便選擇。我感受到青春期的兒子正處於自我意識增強的階段,他希望感到被尊重和重視。所以,我會透過分享自身經驗,提供適當的指引,幫助他做出明智而負責的決定。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5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子女最愛聽到爸爸的3句話

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特別渴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最近一項調查顯示,小學生最想聽到的話往往是那些充滿支持和鼓勵的語句。筆者最近帶兒子去兒童遊樂場玩樂時,眼見一名爸爸氣冲冲地對兒子破口大罵,更說了幾次「到底要我講幾多次?」以及問兒子「喊完未?」其兒子不僅淚流滿面,更低頭逃避旁人的目光,原本快樂的遊戲時間,最後卻以不快樂的形式作結。而調查顯示子女最反感的,就是父母使用「命令式」語言。爸爸如何避免這種溝通誤區,並促進更好的父子關係呢?以下3點溫馨提示,希望幫助爸爸更好地與子女溝通。 1. 隨時幫助子女 爸爸在子女的成長路上,是他們隨時的幫助,尤其在困難的時間。當子女向你求助時,請避免說:「你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爸爸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將來長大了,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回家的。」這樣的語句能讓子女感到安全和被愛,知道父母始終是他們的支持者。無論未來遇到什麼困難,家庭和家人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 2. 互相尊重彼此想法 爸爸若能尊重並聆聽子女的意見和想法,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若你未必同意子女的想法,請避免說:「你仍是小朋友,有很多事情是你不明白的。」你可以先向他了解想法背後的理念,再溝通或商討大家都認為可行的方法。不論子女向你分享什麼想法,爸爸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爸爸尊重你的想法。」這樣的表達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有助於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3. 表達肯定與驕傲 在華人社會中,爸爸運用言語去表達讚美和欣賞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若子女知道爸爸以他們為榮,不僅能激勵他們,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若子女在學業或興趣發展的結果未如理想,請避免說:「我已經提醒了你應該努力啦!」若爸爸眼見子女已經盡力了,可以明確地告訴他們:「不愧是我的兒子/女兒。」這樣的肯定能讓子女感到自豪,並鼓勵他們追求更高的目標。 在子女步入青少年時期之前,爸爸應該多用正面鼓勵的語言來建立父子關係。以上的建議都是促進子女心理健康和自信心的重要方法。這些正面的語言不僅能增進父子關係,還能為子女的成長奠定穩固的基礎。我相信每個爸爸都能成為子女心中最值得信賴的依靠,並且成為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的同行者。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我的生命充滿希望嗎?

香港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愈發受到重視。根據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聯同生命熱線公布的本港最新自殺數據,去年15歲或以下的兒童自殺率顯著上升。這一現象不僅令人擔憂,也喚起了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 最近朋友告知,他在一次中學講座中,嘗試了解中學生對珍惜生命的想法,學生的回應令我十分震驚。有大約一半學生表示,對未來完全沒有希望,亦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現狀,更有不少學生表示,曾想過以結束生命來應對心中的不安。筆者作為兩孩爸爸,一直學習去了解和支援孩子的情緒與心理狀態,這對他們的健康極為重要。筆者希望分享以下3個錦囊,幫助爸爸們更好地關注青少年子女的精神健康。 日常交流建立信任 良好溝通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建立信任的重要基礎。爸爸應主動與子女作日常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在共進晚餐或散步時,了解他們在學校的生活、朋友關係等。這種輕鬆的氛圍有助子女敞開心扉,分享他們的煩惱與壓力。另外,建議多使用開放式問題來引導對話。例如:「今天學校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子女的表達慾,當他們感到可以自由表達感受和想法,會更願意分享內心感受。 注意行為情緒變化 根據報告,許多青少年在出現自殺傾向時,並不一定有明顯的精神健康問題。這意味着爸爸需要更加敏銳察覺子女的微妙變化,要特別留意子女會否對以往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學業成績突然下滑,又或與朋友的關係變得疏遠等。這些都是潛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警示信號。除了行為方面的變化,情緒變化同樣重要。如果子女顯得異常沮喪、焦慮或易怒,爸爸應及時與子女深入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若子女曾提及生死的話題,爸爸應抱持開放的態度與子女討論,加以關心,不應對生死話題忌諱,如有需要更應立即尋求專業人士幫助。 教子女管理情緒 教育子女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提升他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爸爸可教導子女學習情緒管理技巧,例如鼓勵子女寫日記,記下每天感受,幫助他們梳理思緒;亦可培養子女繪畫、音樂、舞蹈或運動等興趣,提供健康的方式讓子女有效表達情緒。鼓勵爸爸主動與子女分享和展示如何正確管理情緒和壓力,讓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有榜樣可依,亦可增進父子關係。 青少年是家庭和社會的未來,關注子女的精神健康是每個爸爸的重要責任。爸爸可為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長提供更好的保障,幫助他們身、心、靈健康成長。只有在關心與支持中,子女才能建立起堅韌的心理素質,面對未來挑戰。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1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愛在青春期——爸爸的獨特角色

最近有一齣動畫電影,全球票房賣座,是以青春期為主題。電影故事用擬人化的方式展現了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發展。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孩子面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叛逆行為和自我認同的困惑。然而,這個階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筆者作為兩孩爸爸,更感到爸爸的理解、支持和引導,對子女特別重要。在9月開學的日子,與大家分享一些秘訣。 以往大小兒子如要在周末外出,筆者都一定會陪伴在側。但最近大兒子突然對我說:「今次我自行外出就可以,爸爸你不用陪我了!」我當刻的心情五味雜陳,幸好太太安慰我:「他長大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要學習放手。」我亦盡力在兒子出發前溫馨提示,提醒他要攜帶手機、八達通等。經過此次事件,我感覺到自己的爸爸角色正逐漸轉變。究竟爸爸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應該如何繼續發揮獨特角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筆者有以下3點溫馨提示: 1. 陪伴勝過說教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對父母的說教反感,甚至產生叛逆心理。他們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和理解。在電影中,主角的爸爸雖然不了解女兒的內心世界,但仍主動與她溝通,並給予適當的建議。例如當主角感到焦慮和自卑時,爸爸溫和地說:「親愛的,你一點都不糟糕,你只是在改變。」這句話不僅讓主角感到被理解和毫無條件地接納,也給予她力量和信心。爸爸可靜靜地坐在孩子一旁,一起看電視、打遊戲機,或者只是散步聊聊生活瑣事,不需要刻意找話題談論,可以先嘗試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學校的趣事、喜歡的音樂、喜歡的遊戲等。這些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心和陪伴,建立彼此的連結。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主動傾訴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讓爸爸適時引導。 2. 引導負面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更多思考和疑問,亦容易產生不同情緒。在電影中,當主角出現不同情緒時,爸爸會耐心地詢問女兒的想法,並給予適當的建議,引導她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鼓勵爸爸即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亦要盡力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孩子溝通,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並耐心地解答疑問。爸爸亦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孩子積極面對青春期的挑戰。 3. 以行動表達愛 青春期是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充滿挑戰和掙扎。請爸爸不要缺席,陪伴孩子走過這個艱辛歷程,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可能面臨人際交往、情感困擾等問題,爸爸需要耐心地聆聽,並表達無條件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愛。鼓勵爸爸除了用言語表達愛,更要用行動去表達父愛。例如,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爸爸可及時伸出援手,正如上文所述,我的大兒子容易在細節上出現疏漏,所以我會預先為他的手機充電、確保八達通內有足夠的金額等,希望以行動讓兒子感受到父愛。 電影中的「腦朋友」團隊,需要共同協作才能幫助主角順利度過青春期;而爸爸也需要與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作為爸爸,我們需要積極與孩子一起面對青春期的挑戰,用愛和理解陪伴孩子成長。請記住,即使孩子步入青春期,你的角色依然重要,你的陪伴和支持,將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子女建正確婚姻觀 從爸爸開始

根據家計會調查,沒有子女的夫婦比率較5年前增加逾倍,已取代「一孩家庭」成為主流。媽媽的平均理想子女數目雖然為1.5名,但實際子女數目僅0.9名。造成這樣的差距,除了高昂的育兒成本之外,許多人也因憂慮未來子女的生活質素而卻步。這無疑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家庭關係對子女婚姻觀的重大影響。作為爸爸的你,曾否想過原來自己的婚姻關係會影響子女的未來? 害怕重蹈父母覆轍 筆者近年接觸不少大學生或大專生,當嘗試了解他們對未來的婚姻甚至生育的看法時,他們的回應令人震驚!「唔會結婚啦!」、「關係好就同居囉!當發現大家唔適合就可以隨時分開,大家都唔使負責任!」當筆者再追問會否考慮生育,他們表示連婚姻都不相信的時候,生育簡直是連想都不會想!當再深入了解背後的原因,原來就是因為他們看見父母的婚姻關係出現了問題。這些負面的家庭經歷,令年輕人對於未來婚姻產生了強烈的擔憂和焦慮。他們害怕重蹈父母的覆轍,擔心自己也會成為婚姻失敗者,進而選擇放棄組建家庭。爸爸們,若你的子女告訴你,他們沒有打算結婚和生育,你會有什麼反應?究竟爸爸可以如何傳承良好的婚姻價值觀予子女?筆者有以下3個錦囊: 1. 正視婚姻 如果父母婚姻關係不健康,子女的心靈成長很可能受到負面影響。筆者接觸過在單親家庭成長的青少年,他們在言談間會抱怨父母婚姻出現問題,甚至痛恨父母離婚。這樣的情緒不單影響他們對婚姻的態度,也容易令他們在日後的感情生活中重複父母的錯誤。若孩子在一個令人沮喪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又如何學會建立健康的感情關係?即使爸媽表面上看來是美好,子女內心也能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矛盾與隱藏的不快。作為爸爸,首先要好好檢視自己的婚姻。不論結婚的年日是長或短,鼓勵爸爸們定期抽出時間,與太太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增進感情,爸爸亦可藉此與太太為夫妻關係定期「驗身」,達到長期穩健的夫妻關係。 2. 展示「愛」的相處模式 爸爸除了要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外,更應該注重夫妻間的相處模式。我們要時刻緊記,子女觀察力極為敏銳,他們會無時無刻關注父母的言行舉止,並據此來形成自己對婚姻的看法。如果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太過惡劣,例如:經常爭吵不休,又或是冷戰有隔膜,這些子女都會看在眼內,可能會令他們產生一種「婚姻即是痛苦」的刻板印象,從而失去信心,拒絕踏上婚姻道路。鼓勵爸爸經常設身處地為太太着想,當出現矛盾時,以耐心、積極的態度和語氣去溝通和解決問題,讓子女明白父母正面溝通的背後是為了維繫彼此的關係,而非只着眼於辯論誰是誰非。 3. 建立子女的婚姻價值觀 每個子女都是獨立個體,即使在同一家庭成長,他們對婚姻的看法也可能大相徑庭。所以爸爸要多花時間陪伴子女,深入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子女在不同成長階段對家庭關係往往有獨到的觀察和深刻的感受。建議爸爸主動與子女建立溝通習慣,那怕只是短短的10分鐘,鼓勵他們敞開心扉訴說內心想法。只有爸爸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才能適時給予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建立正確婚姻觀。 作為爸爸,我們都希望子女能夠有幸福美滿的未來。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子女的婚姻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婚姻關係。相信只要我們用心經營,定能成為子女學習美好婚姻的最佳楷模,我們才能真正地激勵子女,使他們也擁抱婚姻和延續下一代。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3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都可以講故事

為了讓爸爸把握孩子放暑假的時光,建立緊密父子相處,好爸爸中心特別推出一個獎勵計劃,目的是推動父子間培養共同閱讀的習慣,建立正面緊密的父子關係。 這次已是第二屆舉辦的同類型獎勵計劃,上一屆曾參與的爸爸分享道,在家庭中媽媽主導說故事的部分,孩子會因為媽媽的聲線溫柔而投入在親子共讀時間。但當嘗試過後,本來認為自己並不擅長於說故事的爸爸,發現原來自己都可以分享得生動有趣,即使完成計劃後,孩子仍樂意繼續相約爸爸於晚上一起共讀,真是讓爸爸感到既驚且喜。究竟父子共同閱讀會為父子關係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筆者有以下3個貼士與爸爸分享: 1. 培養韌力應付逆境 內地一項研究發現,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及早投入玩樂和閱讀,會增強孩子與爸爸的依附關係。緊密的依附促進了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以及克制自己衝動的本能。這緊密的父子關係就像一個防撞氣袋,能夠產生緩衝作用,激發孩子有勇氣面對逆境,相信自己能應付各種挑戰,從而更能保護自我。鼓勵爸爸「有心唔怕遲」,定期與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靈。 2. 有利孩子學術發展 美國教育學家Claire Baker研究顯示,爸爸在孩子就讀幼稚園階段培養共同閱讀的習慣,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提高學習效果,例如讀寫或數學能力,以及社交情緒的技巧。若爸爸認為自己不擅長說故事,可參與學校或坊間舉辦的工作坊,學習共讀的技巧。爸爸與孩子共同閱讀過程中的互動交流,有助孩子在爸爸身上學習如何理解語言和表達能力。 3. 豐富孩子知識和技能 奧地利心理學家Bernhard Piskernik和德國心理學家Lieselotte Ahnert研究指出,父子共讀可以拓展孩子視野,增加知識和想像力,也能培養語言、思維等能力。這令筆者想起以前科技和網絡未發達的年代,家人都有閱讀報紙習慣。筆者自小喜歡做運動,奈何上體育堂只會「實幹」,很少談及運動知識。筆者有一次發現原來報紙上除了體育新聞,亦有不少體育項目的知識和理論,這簡直擴闊我對運動的眼界,亦明白不同動作背後的原理,令我更深體會實踐配合理論的效果。所以爸爸不妨嘗試與孩子共同閱讀與他興趣相關的書籍,將知識與孩子接觸的世界接軌,讓他們加倍投入閱讀的樂趣。 爸爸們,你有想過原來自己親身參與孩子的閱讀時間,對他們來說是這麼重要嗎?親子共讀活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父子運動有什麼好處?

為了鼓勵爸爸把握與孩子獨處的時光,建立緊密父子相處,筆者的機構特別推出一個獎勵計劃,讓符合條件的爸爸,可以在指定時段內,帶孩子參與一項父子運動後,獲得一定金額的獎學金。目的是推動父子間培養運動的習慣,建立正面緊密的父子關係。 參加父子足球比賽 注滿正能量 筆者最近在一間小學的講座中分享,當中參與的爸爸們都精神奕奕,聆聽筆者的分享,這與平時講座的爸爸的精神面貌有所不同。為什麼?因為他們在講座完結之後會參加父子足球比賽,所以他們在精神和心態上都注滿正能量。究竟運動會為父子關係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筆者有以下3個錦囊與爸爸分享: (1) 正面互動助建良好關係 教育學家Ruth Jeanes做的研究發現,運動提供良好的平台,讓爸爸可以自在地實踐爸爸角色的領域。當爸爸投入地與兒子參與運動,將有助建立正面的父子關係。縱使兒子的表現未必達到期望,但爸爸也別謾罵或羞辱兒子,因為這會削弱父子關係。鼓勵爸爸與兒子一起運動時少批評,多鼓勵,經常將讚賞和肯定的話說出口,以建立良好和溫馨的父子關係。 (2) 運動讓爸爸建立健康家庭生活 澳洲一項研究顯示,爸爸在兒子的運動習慣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爸爸與兒子相處的時間一般比媽媽少,但在父子相處當中,跑、跳、動的玩樂卻佔很重比例。而且爸爸的積極投入所產生的影響,往往與媽媽發揮的影響有所不同。爸爸的教養方式除口頭鼓勵,也會「落手落腳」,共同參與其中。因此當爸爸與兒子一起參與運動,對兒子有全面好處。爸爸別小看與兒子一起運動的時光,因為爸爸其實轉化了整個家庭的生活習慣,建議周末可定期與兒子一起做運動,建立健康的家庭生活。 (3) 運動讓兒子感受爸爸的支持 英國社會學家Thomas Fletcher的研究指出,在運動方面爸爸對兒子的影響力,相較媽媽的影響力更大。爸爸在兒子的運動生活裏有教練和陪伴者的角色。即使爸爸本身不是某種運動的專業玩家,但也可以給予心態上的鍛煉和一般的提議,例如鼓勵兒子堅持多一會兒,或提議運動後需要做伸展運動放鬆肌肉。因此,建議爸爸在可行的情况下預留金錢予兒子作運動訓練,親自接送和觀賽都是實質支持,爸爸的支持對兒子來說是十分重要。 兒子做或不做運動的各種因素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家庭文化,爸爸是這文化中重要的一員。這種影響持續一生,甚至可以說是在童年就決定了一個人將來的運動參與程度。所以,趁着父親節,一起與兒子外出玩樂和做運動吧!每個爸爸都是兒子的啟蒙教練。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4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如何與青春期兒子有偈傾?

在「第五屆全港學生一分鐘演說比賽2024」中,不少中學生都選擇「我最希望香港父母明白有關青少年子女成長的三件事」作為分享題目,筆者身為比賽的其中一名評審員,聆聽了學生的分享後,反思到作為一名即將步入青春期兒子的爸爸,在與兒子溝通和如何發揮父職上都需要適當的調整。 每天至少花1小時與兒子玩耍 曾有爸爸分享,兒子在小學階段仍樂意向自己傾訴生活大小事,但當升上中學後,個性突然變得沉默,感到關係不如以前般親密。各位爸爸,這可是你的寫照嗎?究竟爸爸要如何調整,才可以與步入青春期的兒子繼續「有偈傾」?筆者有以下3個貼士與爸爸分享: 1. 及早建立親密父子連結 印度學者Sarika Manhas的研究顯示,爸爸若在兒子年幼時以肢體活動和玩樂來與孩子建立關係,父子的連結感在青少年期仍能保持穩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往往與爸爸的安全依附感密切相關,因此爸爸要想辦法讓兒子感到自己在關係上可依附和信任。例如:建立每天至少花1小時專心與兒子玩耍、互相傾訴的習慣,隨着兒子的身心能力成熟,步入青少年期的兒子會願意與爸爸分享日常生活的大小事。 2. 以溫情和父愛去取代嚴厲管教 美國學者Schlomer在為期超過3年的追蹤研究中發現,當兒子正值青春期時,爸爸的嚴厲管教對於減少兒子的攻擊行為完全不管用。反而,爸爸的父愛顯然會換來兒子較少的攻擊行為。在青春期階段的兒子,他們的攻擊行為與自主有關。當爸爸能向兒子表現出溫情和父愛,兒子感到爸爸支撐他的自主發展,這正是他的成長需要之一,兒子的攻擊行為自然會表現得較少。因此,當兒子步入青春期,尋求更多自主和獨立的時刻,筆者鼓勵爸爸要將嚴厲轉移至尊重、聆聽、詢問等表達父愛的元素,並重新檢視自己會否過度嚴厲,以正面回應兒子需要自主的心理需要。 嘗試信任兒子作決定 3. 營造互相尊重的父子關係 美國學者Panpan Yang的研究指出,若爸爸對青少年階段的兒子保持高度的監管和控制,兒子對於爸爸試圖控制的負面反應會更加劇烈,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建議爸爸可以嘗試信任兒子,讓他在某些生活事情上作決定,例如:課外活動、溫習模式、周末外出玩樂等,營造接納兒子下決定的家庭氣氛。爸爸亦可向兒子解釋自己行事為人的底線,傳承正確的價值觀。當兒子感受到爸爸關心他的生活,有助預防兒子誤入歧途。 爸爸在兒子正式步入青春期前,若已累積了正面的父子關係和父職技巧,在面對具挑戰的父子關係中仍能表達父愛;爸爸若能早點準備育有青少年兒子的父職生涯,為父職轉型做好預備和期望管理,將會是明智之舉。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0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調整期望與現實差距

今天4月2日是聯合國的「世界自閉症關注日」,期望社會大眾更認識和關注社會裏的一員——自閉兒和他們的父母。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神經發展障礙,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兒童(下簡稱自閉兒)在社交溝通以至認知、情緒、行為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和發展差異。此障礙影響自閉兒與人互動的表現。一般自閉兒行為會較重複及固執不變,興趣狹隘或出現感官反應異常。 記錄每一個微小進步 網上有段影片,當中描述了自閉兒的爸爸雖然事前已想好與孩子外出時將會發生什麼事和如何應變,但當事情不似預期般發生,爸爸表現得很氣餒。這讓筆者想到作為自閉兒的爸爸,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獨立,這個期望是普遍不過的。只是自閉兒可能要花費比一般人更多努力,那期望才會實現。作為自閉兒的爸爸,應如何調整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筆者有以下3個錦囊與爸爸分享: 1. 調節為父心態 英國醫護與心理學家團隊Burrell和Unwin建基於爸爸對養育自閉兒的研究顯示,爸爸嘗試持「審慎樂觀」的想法,平衡怎樣鼓勵自閉兒而不會過於理想,「讓自閉兒知道世界都有各種現實困難」。爸爸心底認知到自己的自閉兒比其他人面對更多挑戰,但也不會因此完全氣餒。因此鼓勵爸爸們可以先調節自己為父的心態,然後利用日記、相片、網上資源等定期記錄自閉兒每一個微小的進步,見證他們及自己每一次的努力付出,再慢慢調整不同成長階段的期望。 2. 度身訂做合適表達方式 意大利心理學家Arianna Bentenuto和團隊的研究發現,自閉兒的爸爸因應孩子的成長階段和狀態,調節自己的表達方式,有助自閉兒學習溝通。參與研究的爸爸不但沒有經常口頭操控,反之他們更常描述,尤其專注自閉兒的內心狀態,而非他們的行為表現。這是要配合自閉兒不易表達自己的特質。因應自閉兒抽象理解力發展較慢,爸爸亦較少用提問展開對話。因此,建議爸爸們可更多利用說話描述自閉兒潛在想法,讓自閉兒明白爸爸很努力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當爸爸能順應孩子的成長需要,降低對孩子理解力的要求,能夠促進相處時的玩樂氣氛。 3. 留意溝通細節 美國研究溝通障礙的專家Michelle Flippin研究指出,爸爸在親子中表現出更多溝通失效,但爸爸較少主動修補,即使願意修補,成功機會都會較細,容易造成惡性循環。這是因為普遍爸爸說話的用字、句子結構較深奧,例如:爸爸可深思自己會否經常用到「為何、什麼、怎樣」等太高深的字眼來溝通。鼓勵爸爸改用更加貼近孩子成長程度的溝通方式,例如改問「是/否」的是非題,以及提高音調,目的是令自閉兒更願意溝通,建立良好的父子溝通模式。 當爸爸能做到接納自閉兒,改變「為父的心態」:也就是視孩子為孩子,而非視之為有待解決的問題,爸爸就會明白自己的孩子都是獨特的、不一樣的。自閉兒將來總要走自己的路,爸爸今天要做的,就是陪伴同行,讓他一直在充滿父愛的環境中成長。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5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如何紓緩照顧星孩壓力?

有特殊教育需要(special education needs,簡稱SEN)的男孩就像是來自另一個星球,有時候需要努力學習及適應人際間的相處及溝通,所以亦稱為「星孩」。最近機構出版書籍《增添父能量You are Special》後,有不少學校、教會甚至個別家庭訂取,希望幫助爸爸更了解自己在星孩身上的獨特角色。 星孩拒上學 爸爸痛罵後感自責 農曆年假過後,有不少爸爸都提到星孩不願上學,指他們每天起牀都會使出渾身解數賴在牀上,更會搬出無數理由,例如:肚痛、頭暈、疲憊不堪等拒絕上學,有個爸爸表示起初都會好言相勸,但當時間緊迫,爸爸終於按捺不住情緒痛罵了兒子一頓,破壞了父子關係,爸爸事後感到自責和後悔,究竟爸爸可以如何減輕與星孩之間的拉扯?筆者有以下3個貼士與爸爸分享: 1. 先促進親密關係後解決問題 瑞典兩名心理學家Boström和Broberg的研究反映,若爸爸與星孩的關係親密,爸爸的情緒會比較穩定,更能接受星孩的情况。因此比起解決問題,建議爸爸先以促進父子的親密關係為目標。以上述的例子,若星孩持續表示不願上學,爸爸可先擁抱他,並告知明白經歷長假期後,身體可能未必適應早起牀,待星孩的情緒穩定後,再與他訂立起牀及上學的時間,亦可嘗試在每晚睡覺前請星孩自己調校鬧鐘,讓他有份參與其中。 2. 跟同路「爸打」互相學習 印度職業治療師Raviraj Shetty團隊的研究發現,在專為星孩而設的爸爸支援小組中,能夠提供一個讓爸爸感到安全和不批判彼此的分享場景,爸爸能夠坦然分享養育星孩的技巧、知識、希望和困難,爸爸總會在聆聽其他組員講述父職故事時汲取到重要經驗,令爸爸看到出路。所以鼓勵爸爸與同樣育有星孩的爸爸組成同路人互助群體,定期分享交流,互相學習,有助彼此成長。 3. 與太太建立一致的親職協作 法國醫護學者Naomi Downes團隊的研究指出,當爸爸和媽媽的親職目標清楚一致時,較能夠在育兒上自動補位,不需要再為二人的照顧角色溝通和分工,亦能填孔補漏,見到星孩有需要就挺身而出。爸爸可主動與太太溝通,了解彼此差異,互相體諒對方的狀態,當大家情緒波動時,仍能夠容納對方可能出現的感受,讓日常對星孩的照顧和繁瑣事務,能夠在夫妻的親密關係之中互相支持。 作為照顧者一定有不少壓力,爸爸要明白養育星孩是一個旅程,沒有捷徑。與星孩建立的親密感,獲得星孩的信任,是爸爸用心和努力照顧才能獲得的回報。 文:黃格平(維護家庭基金社工、兩個兒子的爸爸、積極鑽研父子關係)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9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