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DadDad:生日具儀式感 增歸屬感

我的女兒Hayley剛剛度過5歲生日,而我亦由「P牌家長」,轉眼間成為一個5歲孩子的爸爸。Hayley生日的前一晚,我放工回家,待她睡覺後,我在家中作了一個簡單但具有儀式感的生日佈置,等她起牀後,便可以看到爸爸為她準備的場景,讓她有一個開心又難忘的生日。 為女兒準備生日佈置 因為工作的緣故,放工回家後也會感到疲倦,我曾想過放棄佈置,但每每想到,在我餘下的人生,可能最多只佈置多十次八次,便不用再操勞了,現在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女兒會長大,到時侯,她會有自己的朋友或另一半,不用爸爸為她佈置了。所以,最後我也落力做好這個具有儀式感的生日佈置。至於禮物方面,也不一定要送一些奢侈的東西給孩子,在Hayley生日前,我曾經問過她,想要什麼禮物呢?她表示想要南瓜,我便買了不同形狀、大大小小的南瓜給她做禮物,她見到之後非常開心,並立刻送上擁抱。 讓孩子感受被愛 提升自我價值 回想起小時候的自己,父母每年會為自己切蛋糕慶祝生日,現在也會覺得很幸福,這樣不但有一個難忘的親子回憶,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強家庭的凝聚力及幸福感,而我亦將父母為我製造的驚喜及幸福感傳承下去,為自己的孩子慶祝具有儀式感的生日。具有儀式感,不代表要花很多錢,不一定要買一個很多公仔的蛋糕;具有儀式感,重點不是昂貴的禮物,而是讓孩子感受到,他是在一個被重視、被呵護和受尊重的環境下長大。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愛,孩子得到爸爸媽媽的重視,自我價值也會提升。孩子還在我們身邊的時候,這些親子共同的回憶是非常寶貴的,當孩子長大後回想起來,也會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幸福,從而增加他們對家庭的歸屬感。 其實,具有儀式感的生日活動,可以是一起製作生日蛋糕,一家人去郊遊,去主題公園,去旅行,與親友一起慶祝吃飯,最重要的是,我們跟孩子一起度過這個孩子的專屬節日,而這個專屬節日,承載着父母對孩子的愛意,當子女在成長中得到幸福感,他們長大後,也會更懂得愛自己及愛別人。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72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SEN童家長共勉之

為人父母從來也不容易,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由孩子出生開始,父母就擔心孩子吃得不夠飽;天氣轉冷,會擔心孩子穿得不夠多;孩子長大,會擔心他的生理、心理發展是否正常;孩子讀書,會擔心他的成績不夠好,擔心他的品行欠佳,擔心他結識壞朋友,擔心他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這都是父母對孩子愛的表現。 多給予耐性 主動關心聆聽 很多父母,每天也要為子女奔波勞碌,倘若要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學童,更是不容易。以我家中為例,我和太太雖然都是社工,但要照顧有ADHD傾向的女兒,以及同樣活潑好動的兒子,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每天也會覺得是一個挑戰。他們間中更會出現一些情緒及行為問題,家中每天也好像打仗一樣混亂,孩子每天都在家中爬高爬低,到處跑,不能坐定下來。有時候,我們會與孩子爆發衝突,相信育有SEN學童的家長會明白,這些時候會覺得心很累,壓力大及很無助。 或者很多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真的要做到悉心照顧孩子,愛我們的孩子,就必須要給予多些耐性、精力,去陪伴及鼓勵孩子,定期主動去關心他們的需要及聽他們傾訴,彼此分享生活日常的經歷,與他們同行,令他們的情緒得到紓緩。相信我們都要比別人花多一至兩倍的時間,去照顧及陪伴孩子成長。平日我們需要上班,在假日的時候,便需要抽多一些時間,與孩子去公園玩,或者參加課外活動,增加多些親子溝通的機會。 忙裏偷閒 夫妻互相扶持 各位同路人家長,我們最重要的是,好好照顧自己,懂得忙裏偷閒,抽一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做運動、畫畫、聽歌等,去放鬆心情,紓緩照顧壓力。另外,夫妻二人,亦需要在照顧孩子的工作上好好分工,互相體諒及扶持,共同分擔照顧責任。 其次,我們也可以自我增值,多些參加坊間不同專業或家長分享的育兒工作坊或者講座,從而學習照顧SEN學童的技巧。若有一些非牟利機構、團體或家長組織舉辦的家長互助小組,大家亦不妨參加,讓自己能夠尋找一班同路人,明白在照顧孩子的路途上並不孤單。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