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職爸爸:你是不是第三種大人?

世界上有三種大人,第一種完全放養;背後想法,一是讓孩子自由發展,從「殘酷」的現實中學會自立;一是自己生活比孩子更重要,所以沒有辦法理會。第二種大人,孩子的大小事務,統統要管,噓寒問暖,雞毛蒜皮,如臨大敵,功課勞作,彈琴繪畫,衣著談吐,萬萬不可輕忽,緊張兮兮,大人小孩皆惶惶不可終日。第三種大人,可能傾向放養,可能傾向規管,可是,有一個跟別種大人不同的地方,就是這種大人,會從孩子角度考量事物是否重要。 滿足孩子虛榮心 一個大人對孩子的關懷,從一個小問題就可以看出分別。這個問題就是:你會滿足孩子的虛榮心嗎? 第一種和第二種大人,面對這個問題,可以馬上給出答案:絕對不會。這兩種大人,表面是兩種極端取向,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認為孩子的「虛榮心」是沒有價值的,只有大人為孩子定下的「目標」才是有價值的。他們一向堅持,為了孩子將來活得更好,孩子現在必然要「經歷」一些「犧牲」,至於這種犧牲是否必要,是否妥當,他們已經無暇細想。 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答會或不會,而是大人遇到這問題,需要思考一番,還是可以馬上斬釘截鐵地回答「當然不會」。「虛榮心」這個問題,有一個愚弄人的地方,就是「虛榮」一詞本身帶有貶義,意指不合理地追求外在的東西而得到別人羨慕。可是,在大人眼中「不合理」,在孩子眼中也是「不合理」嗎? 孩子見到一頂帽子,想買,可是家裏很窮,要買的話,一家人一個星期都沒有牛油可吃,要吃白麵包;可是,媽媽決定買帽子,理由是,一星期不吃牛油這件事,很快就會忘記,而孩子得到帽子的快樂,卻可以記憶一輩子。要帽子,還是要牛油,作為家長,你會如何選擇? 關於帽子與牛油這件事,出自倪匡早年的雜文,題為《偉大》。倪匡說:「這種對待兒童的態度,才真正是愛兒童。」 無用的快樂 若說買帽子不合理,難道扣掉孩子的玩具錢,拿去逼孩子學鋼琴考鋼琴試就一定很合理?若說孩子當下「無用的快樂」不重要,將來名成利就才重要,那麼將來「名成利就」在上帝眼中,難道不是另一種「無用的虛榮」嗎? 孩子要買一件東西,只是為了得到羨慕,有什麼大不了?真的負擔不到,大人自然不會買,一個孩子,也決不可能脅迫到堅持己見的大人就範(相反,大人往往能脅迫孩子在許多種事情上屈服);若負擔得到,滿足孩子這小小虛榮,難道就會招致世界末日不成? 相信買「沒有價值的東西」給孩子,會寵壞孩子,其實是大人沒有深思熟慮的想像。一個在愛中成長的孩子,一定會明白,帽子不是最重要的,帽子背後,爸爸和媽媽怎樣理解他才是最重要的。孩子終於會明白,他不可能買光世界上所有他想要的東西,可是,他永遠知道怎樣愛一個人。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喜歡第二種結局

身邊的小孩子,喜歡聽故事,喜歡追故事,聽聽追追之間,總問「接着怎麼了」,到最後自然是「最後呢」或者「結局呢」。 如果要令孩子滿意,或者令自己可以抽身而出,那麼,結局只有一種,就是第一種結局。這種結局,主角練成曠世武功,大殺四方,好人好報,惡人惡報,各取所需,各得其所。總之,大團圓結局,官不貪,民不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國泰民安,四海昇平。 文:張帝莊 這老婆與這一刀 這種結局,非常美滿,再沒有「接着呢」、「然後呢」和「後來呢」,都大團圓了,哪裏還有「然後呢」?印度寶萊塢電影圈有這樣一則著名格言:「人生如電影,凡電影皆有大團圓結局,如果沒有,那麼,唯一的解釋是,這齣電影還沒有完結。」 這種好得無可再好的結局,就是第一種結局,也是我小時候喜歡的結局:很飽,很實,很滿足,很安穩,沒有懷疑,也沒有悵惘。 相反,第一種以外的第二種結局,就沒有那麼圓滿了。胡斐這一刀砍還是不砍,張無忌這老婆娶還是不娶,固然餘音嫋嫋,繞梁三日,可是讀者覆去翻來,思前想後,難免由「餘音」變成「餘恨」,到最後發展成「餘怒」。這種結局,特別惹孩子討厭。給人的感覺是:很餓,很虛,很飄渺,沒有寧靜,也沒有平安,像佈滿了倒刺的棉被,只能為想要沉睡的人帶來無盡的折磨。沒有孩子會喜歡這樣的被子。 可是,人,到底會長大,開始學會喜歡失眠和自討苦吃。 不知由何時開始,我只喜歡第二種結局。 小金魚與白氣球 兒童電影之中,伊朗的《白氣球》(1995)是我最喜歡的電影,結局拍得很巧妙。電影講述新年前夕一個小女孩拿了錢買金魚,輾轉間卻把鈔票丟在下水道欄柵內。觀眾跟隨小女孩看養蛇人賣藝,看着她身上的鈔票幾乎給騙去,其後又跟隨着女孩焦急地等待愛理不理的大人把鈔票撈回來,恍如親歷其境。儘管女孩一定要花錢買店裏的金魚,而不選擇撈取自家池塘裏的魚,顯得任性,甚至有點無理取鬧;可是,這時候,金魚舖快關門,新年前女孩能否完成任務,顯然比其他事情更重要。在那個七歲女孩的眼中,那條金魚就是她的整個世界。正當我們與女孩同喜同悲,一起經歷這一切,體會到一條金魚和一張相當於港幣十元的鈔票為何這麼重要之際,一個賣氣球的阿富汗男孩,用口香糖拯救了女孩的鈔票。結局是:女孩二話不說拿回鈔票,興高采烈地跟哥哥和媽媽跑回家,只留下那個高大黝黑的男孩愣在現場。他賣剩一個白氣球,在新年鐘聲響起時,怔怔地望着別人一家人愉快的身影。到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真正讓人惆悵的,不是那個女孩。 男孩拿着白氣球。完了。很難再接着問:「然後怎樣了?」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性侵犯與校園欺凌

性侵犯與校園欺凌慘案的共同點,不是傷害和被傷害,而是受害人對權力的不信任。為什麼許許多多小時候被性侵犯的人,默默啞忍,要等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才能把最痛苦的經歷昭告天下?為什麼許許多多兒童和青少年,飽受校園欺凌,一直有冤無路訴,到最後把事情鬧大了,去醫院,見傳媒,尋短見,才可以引起關注? 為什麼告訴不了爸爸媽媽?為什麼老師校長不聞不問?為什麼所有應該知道出了狀的人茫然不知?為什麼明明開了口,但應該主持正義的人輕輕放過? 明明很殘酷的事,因為外界的反應,或者預知外界的反應,孩子最後只能用最「安全」的方法去應對。不舉報,不張揚,不透露。選擇埋藏心底,固然是一個痛苦的選擇。可是,對兒童或者青少年來說,另外一些選擇,帶來的傷害往往更大。他們雖然年紀小,但是他們明確知道。因為他們都經歷過。我們以為他們經歷得少,其實他們經歷的,比大人所能想像的更多。 「爸爸,那個女同學打我!」 「別哭,男孩子哭什麼哭?」 「媽媽,表哥他們取笑我!」 「不要小器,人家只是跟你玩玩。」 「媽媽,隔壁的占美,搶了我的玩具!」 「做人大方些,要學會和人分享。」 「婆婆,表姐撕爛了我的畫。」 「表姐不對,你不要哭,你再畫一張 就好了。」 「爸爸,露絲對着我耳朵大聲尖叫。」 「你們不要吵,爸爸在工作,不要煩我。」 「媽媽,我的玩具在學校裏給人拿走了!」 「都叫你不要把玩具帶到學校。」 「爸爸,他們不讓我參加遊戲。」 「不要理他們。」 大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正義 老師或者家長,總會收到大大小小的「投訴」,有時正確地處理了,有時過猶不及地處理了,有時因為太忙或者其他各種原因,輕輕帶過,虛應故事。 可是,有時就是因為這樣的疏忽,看不到這一次的「投訴」背後,孩子深切的悲哀和無盡的委屈。 這一次,你看不到,再一次,你也看不到。一次,兩次,三次,孩子就發現,告訴大人自己的委屈,結果往往是自己不得不承受更大的委屈。第四次,孩子開始學會了其他方法。打對方,罵對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或者,學會了使用奸計陷害對方,或者,學會了先下手為強,又或者,學會了保護自己,不作聲,不讓大人用他們的無知再次深深地傷害自己。 在雪崩面前 沒有無辜的雪花 當公義被多次證明不存在,當委屈變成了理所當然,當權力證明了權力的無知,那麼當這一天來臨,他們不幸成為可怕罪行中的受害人,很多人只能選擇沉默。四顧茫然,周圍都是人,可是,偌大的空間,只有他一個人站在那裏。 所有的沉默,所有的隱忍,所有的欲言又止,背負了多少一手傷害以外的二手傷害?在所有隱匿的校園欺凌和性侵犯背後,坐滿了許多自以為清白的幫兇。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文:張帝莊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外星人襲港才值得直播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基本法委員會主任李飛來港演講,據報至少50間中學收看了直播。聽到這個消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因為在我心目中,要直播的事件,分量應該至少等同1969年人類第一次登陸月球。所以我最初聽到直播,第一個反應是:難道有外星人入侵香港,李飛要宣布「在國家憲法及《基本法》下,香港作為國家特別行政區對抗外星人入侵的角色及使命」? 文:張帝莊 我想像我們的學生應該聽到類似這樣的話:「不要問國家可以為你們做什麼,問你們可以為國家做什麼;不要問外星人為什麼要侵略香港,問香港為什麼要對外星人入侵毫不猶豫地予以抵制和反對。」 想像與現實有距離,據《明報》報道,全長50分鐘的演講,李飛講香港的責任,才開始幾分鐘,部分學生打呵欠和打瞌睡。 學校安排直播,應該播學生關心的東西,例如世界盃球賽或者校際比賽,強行直播官方人物講話,難以讓人理解。如果要直播,為什麼播李飛,而不是月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十九大(全名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發表的205分鐘工作報告呢?為何厚李飛而薄習近平?難道李飛的演講比習近平的講話更重要? 我無意在政治議題上發表意見,只想指出一點:提出要在學校安排直播的一方,有一種「更高的想像」,完全漠視學生或觀眾的權益。這在直播史上,不是第一次,也絕不會是最後一次。記得小時候大人津津樂道的戴安娜婚禮,1981年全球多個地方直播,我就好像今天的學生聽李飛講話般猛打呵欠。 想像與道德掛鈎 即成偽善 直播的東西,不一定都沉悶。對我來說,許多球賽直播都很精彩,可是對非球迷來說,強迫他們看20個人追逐皮球(另有兩個人站在龍門前面不知在幹什麼),也是一件苦差。一樣米養百樣人,所以我也不排除有極少數人覺得李飛或者習近平講話很精彩,覺得聽了醍醐灌頂、精神百倍,以後做人都充滿了奮鬥目標。我唯一能確定的是,大部分有權操縱直播或者在現場強迫別人接收信息的人,會有一種如前所述的「更高的想像」,而這種「想像」一旦和「道德」掛鈎,就會出現一種偽善和不顧受眾死活的「傳統」。 千里外播國歌要肅立? 好多年前,有一個足球評述員忽然義正詞嚴,要求身邊幾個評述員噤聲,因為遠在十萬八千里外的球場上正在播放國歌。本來在「吹水」講球員的軼事和狀態、做賽前分析的其他幾個評述員,想想有道理,要尊重人家國歌嘛,竟然都響應了,不再講話,不再娛樂觀眾。香港幾百萬電視前的觀眾不能反抗,只好繼續吃零食飲啤酒,把大腿擱在沙發上,忍受那些直播中必須經歷的陣痛。 這種直播時遇到別人奏國歌而靜默的做法,不知始自何時,至今竟成常態。儘管我認為這樣做非常荒謬,但每與人談起,贊同我想法的人原來不多。哈哈!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數碼化之路

紙媒沒落,報紙雜誌銷量大跌,弔詭的是,閱讀人次其實並沒有減少。數碼資訊近年成為顯學,許多人吸收資訊的來源,都是虛擬信號而不是實體載具。 文:張帝莊 「現在還有人看碟嗎?」 好多年前,我讀的金庸,是從爸爸留下的八毫子本開始,後來轉讀合訂本;好多年後,女兒讀金庸,是從我留下的合訂本開始,很快就轉至電子閱讀器。我也慢慢把家裏珍藏了幾十年的紙本金庸拱手讓人,只留下幾套感情最深的作品。實體載具化為數碼信號,第一大好處是節省地方,第二大好處是經常保持原貌。一本書印刷得再好,10年20年30年,就會老化變黃。隨着年紀愈大,當年的鉛字,今天看來愈來愈細,看得愈來愈困難。書化為數碼,家居空間增加,而且殘破發霉的紙字,在電子閱讀器上好像能永遠保持最佳狀態。 最近把一張藍光碟送給友人,友人為了這張碟買了一部藍光機,電器舖售貨員對他說:「現在還有人看碟嗎?」是的,大部分人可能都看下載的版本了。連我這樣幾乎每月買碟的人,也開始進行大規模工程,逐張逐張把一些珍藏的電影光碟轉錄到8TB的外置硬碟裏,最終目的可能是把一切都存放在連載具都觸不到的雲端上去。 現代人連放一張光碟進機器,都覺得麻煩,而且,經歷過不少正版光碟氧化發黑,我們不得不學會「備份才是永生」的道理。 利益帶動互聯網內容 篩選資訊 儘管在儲存和提取資訊方面,我傾向使用更加數碼化的東西;但是在數碼資訊世界,我也發現有許多本來美好但愈來愈不美好的事物。我不明白,提供資訊平台的臉書或者Google可以吸納九成的廣告收益,而其他一眾普通人和傳媒只能收到總廣告收益的一成。我不明白,在這些平台出現的廣告,為什麼會「自作聰明」地根據「我的喜好」而出現,而且也不明白,為何一些荒謬的廣告,可以在沒有用家能留言評價的基礎上販賣虛假。這些廣告,諸如小型到不能承擔電池續航能力的全球衛星追蹤器,又或者是10天助你減肥30磅的神奇方法。 對我來說,一個本來提倡資訊自由流通的平台,「自作聰明」地篩選資訊、灌輸給受眾,其實是一種罪行。這是一種窄化了思想和自由的罪行。但是,到現在為止,反對的聲音顯得很微弱。我們從小到大,給主流社會灌輸的東西難道還不夠多嗎?為什麼一個可以縱橫世界的互聯網平台,漸漸變成一個壟斷而我們不察覺其壟斷的平台? 數碼化的目的,應該是自由而不是操控。我不反對數碼化,可是,數碼化過程中出現的不自由信號,值得我們加以警惕。尤其是現代的小朋友,升中後各有臉書和IG戶口,課外時間,看屏幕資訊時間遠多於讀紙字,對他們來說,網上的資訊彷彿等於整個世界。家長怕孩子被洗腦,真正可怕的洗腦,借助數碼之名,洗腦之餘,所有人不知不覺,這才是我最近思之慄然的地方。 作者簡介: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現為全職爸爸,兼全職寫字人。有時是悠閒的半職寫字人和忙碌的半職爸爸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看一張照片就會抑鬱的世界

我們已經踏進了一個看一張照片就會抑鬱的世界。幾年前已經有研究指出,經常看臉書的人,容易憂鬱,這種情況在青少年和兒童中間影響更嚴重。看到朋友展示出陽光下的笑容、被其他人簇擁著、獲得獎牌證書、吃到美食、到不容易去的地方旅行,你的內心其實並不快樂;相對而言,捫心自問,卻發現自己完全是這些「人生勝利組」的相反,每天無聊度日,吃下普通食物,過普通的日子,沒有獎項,沒有被人圍繞,乏善足陳。 文:張帝莊 社交媒體的詛咒 社交媒體是一種詛咒,它的特質和某些名校一樣,就是透過種種人為或非人為方法,推崇以至強化某一種或少數幾種很可能不妥當的價值觀。在社交媒體,某種照片或某種言論,會得到「讚」,大家就如動物受到「條件發射」的約制一樣,不斷強化重複這條「獲讚方程式」。在某些名校,校際比賽獲獎的學生,每年活在鎂光燈下,獲得特別照顧和嘉許;與此同時,一個喜歡看書但成績不好的人,一個對師長不恭敬但喜歡仗義幫助弱小的人,一個願意嘗試但沒有運動天賦的人,一個不懂彈琴但喜歡欣賞音樂的人,以及一個重視生活多於成績的人,卻沒有受到相同的關注和稱讚。結果,跟臉書一樣,學生很快會找到一條「獲讚方程式」,將自己併入了「公認」的「人生勝利組」,併不入的,就患上了「臉書憂鬱症」。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是一個人人表面上都「洋洋自得」,同時人人在背後都「鬱鬱寡歡」的世界。每個人都把自己「最好的照片」放上網,可是,每個人都因為別人有另一些「更好的照片」而悶悶不樂。 為了尋求認同,我們愈走愈偏,獨立思想,因此而變得不獨立。為了尋求掌聲,我們愈走愈偏,忘記了學校不是競技場而是有教無類、能夠看到每個學生獨一無二優點和長處的地方。 我們要率性 所以要慎獨 有多少人在質疑Google大神和全能臉書的「網媒法則」?有多少人質疑成績好、收入高的「人生法則」?為什麼在互聯網這個應該提倡多元和分享的世界,愈來愈多網絡公司要用他們的法則和「人工智能」去預判我的喜惡?為什麼學生埋首於學科、努力爭取走上頒獎台,卻很少人告訴他們,人生其他能力更重要?這些能力包括愛惜自己、欣賞別人、獨立思考,以及好好地過生活的能力。以前對「中庸」兩字很反感,以為那是不分對錯的和稀泥主義,現在覺得,真正的「中庸」,講的其實是「率性之謂道」,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東西,跟隨那個自己摸索、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必人云亦云,被其他人牽著鼻子走路。學校灌輸成績和名譽功利主義之際,網絡強化偏執和信奉「群眾壓力」之際,我好像突然明白,《大學》和《中庸》為什麼要強調「率性」、「慎獨」及「毋自欺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父女戲 終於看見了對方

最近和女兒看了兩套戲,一套是印度片《打死不離3父女》,一套是泰國片《出貓特攻隊》。無獨有偶,兩套對父女情着墨頗深的電影,各自都有令人感動的一幕,是關於「看不見」的。 文:張帝莊 委屈就是說不出和看不見 《打死不離3父女》畫龍點睛的部分,是摔跤父親拚命特訓女兒,女兒吃盡苦頭,最後吃不消,向初嫁的朋友吐苦,不料朋友反而紅着眼睛跟她說,很羨慕她有一個這樣的爸爸,因為這個爸爸努力讓女兒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心把女兒早早嫁了出去,女兒終其一生只成了別人生命的附庸。自問眼淺,看到這裏,淚水情不自禁地流下。爸爸迫逼女兒每天苦練,剪掉女兒的長髮,外人難以理解,表面是一個不近人情的惡魔,好像只是為了補償自己摔跤職業生涯的遺憾,可是心底裏他更希望女兒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人生。女兒之前一直看不見爸爸內心真實的想法,卻被一個身處苦難中的第三者,輕而易舉,一語道破。 《出貓特攻隊》又是一齣令人流淚的電影,這次的眼淚,不是為那個付出了一切讓女兒轉讀名校的爸爸而流,而是為了女兒的委屈而流。由於新轉讀的名校,雜項開支異常昂貴,為了幫補家計,高材生女兒策劃了「收錢幫同學出貓」的秘密大行動,後來東窗事發,被學校重罰,連她爸爸也不能明白女兒的委屈,狠狠責備了她一頓。有一段戲,校長指摘高材生貪錢,價值觀大錯特錯,高材生含淚回應說︰難道這間學校成績至上、巧立名目斂財就對嗎?這一刻,戲中的爸爸看不見女兒內心的實相。他只是看到一個利慾薰心、不誠實、不知悔改的小騙徒,卻看不到女兒內心一種純真的愛和一種對不公義的反擊。 如果沒有愛就看不見真心 如果誤會了一個人愛自己,但原來這人不愛,這是可悲和可憐;可是如果這個人明明深愛自己,可是自己看不到,這是可哀和可痛。實相無相,世間的人雖有眼睛,但無智慧,我執太重,未必可看到一切。 默默付出,總有太多人視若無睹,因為我們太容易受另外一些因素影響,而看不到一個人的真心。 很容易指摘別人自私的人,很可能自己也就非常自私。很容易指摘別人幼稚的人,很可能自己也就非常幼稚。很容易指摘別人受人利用的人,很可能自己也在被人利用。我們往往見到事物的一端,而忘記事物的另一端。與其說這是愚蠢,不如說我們缺乏更多的愛。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只有一個人看到的悲劇

女兒漸漸長大,她能陪我看的電影種類漸漸增多,以前兩父女只到電影院看動畫,現在終於可以看其他未必那麼「兒童適宜」的電影和電視,例如喪屍片,又或者其中一個主角是連環殺手的日本電視動畫《死亡筆記》。 文:張帝莊 恐懼和憐憫 記得女兒小時候看戲,往往「大驚小怪」。跟她一起看電視劇《天蠶變》,她看到武當山掌門逃亡途中,牆上出現血掌印一幕,馬上嚇得不敢再看下去,以後凡是看到帶血的畫面都不由得掩臉驚呼;以為女兒只是怕血,看溫情片應沒有問題,於是一起看《搭錯車》,看到中後段,小狗遇車禍喪生,啞伯伯病死,女兒哭得有如淚人,從此之後,女兒看戲必先問「係咪悲劇結局」。 血漿和慘情,一直以來,變成女兒看戲的禁忌。偏偏,這兩種東西,恰恰代表戲劇的兩大元素,那就是恐懼和憐憫。對我來說,戲劇好看,正正是因為觸動了我們內心的恐懼和憐憫,即使是喜劇,其實也不過是這兩種元素的變奏。 魯迅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毁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喜劇中的「無價值」正正是悲劇的返照。有一派戲劇論者認為,悲劇的定義不是來自主角的悲慘遭遇,而是來自不可抗拒和逆轉的命運。 觀眾明知結局已經注定,但只能看着主人翁一步一步泥足深陷,這就是戲劇裏最大的悲劇。 《羅密歐與茱麗葉》不是悲劇,殉情結局,與其說是必然,不如說是偶然,最後兩個家族和解,也給故事留下了一個光明的出路。反觀《哈姆雷特》和《麥克白》等悲劇主人翁,他們性格上的弱點和錯誤的判斷,一早就決定了最終不可挽回的悲慘結局。 孤獨的憤怒 古希臘人認為悲劇有洗滌人心的作用,驚一場,哭一場,帶着沉思,步出劇院,一個人就有了某種程度的變化。當然,最可怕的悲劇不是電影,而是現實。 按照希臘的悲劇理論,一個人患上絕症不是悲劇,而是一樣原本好好的東西,你看着這東西被侵蝕,慢慢腐爛,縱使有一些人負嵎頑抗,但是「有價值的東西毁滅」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這才是真正的悲劇。腐爛之初,有人比其他人更早看到其衰敗之命運,比其他人更早出現悲慟,那種只有一個人承受的莫大的悲劇感,旁人莫名其妙,難以理解。大家如常生活,如常高興,世界上好像就只有他一個人為那件事哭泣和生氣。假如有外星人在看地上發生的一切,這看起來應該更像一齣荒謬絕倫的喜劇;不過,對那個孤獨者而言,這是徹頭徹尾的悲劇,而且那種悲,甚至已經連不上一個劇字,因為他根本無法找到任何一個觀眾。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文有不通而可愛者

女兒小學時我寫了幾本書,有一次,學校的老師問她長大想做什麼,她說,想跟爸爸一樣做作家。我聽了既慚愧又高興。過了兩年,她忽然說,不想做作家了,我問她原因,她答:「因為我覺得再努力也比不上你。」 這句話恍如晴天霹靂。 女兒不喜歡寫作 我做錯了什麼嗎?為什麼一件事女兒會由喜歡變成放棄? 雖然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一個人的志願總是不停改變,想做作家,想做律師,想做心理學家,想做生意,想做任何一份職業,都沒有對錯之分,可是,我還是不斷問自己:我有做錯什麼嗎? 我直接問她,間接問她,一時若無其事,一時煞有介事,一時開門見山,一時旁敲側擊,可是,無論怎樣問,我找不到答案。 對她來說,想法改變了,就是改變了,自自然然,順理成章,任何人都不必驚訝,也不必懷疑。 不知為什麼,這樣一件小事,總像心裏一支拔不走的刺。 喜歡是一切的基礎 直到有一天,她又開始問我,怎樣可以把小說寫得好看。我的心結忽然打開了。我回憶起最初我如何開始迷上看小說,如何開始寫作,如何開始投稿,如何參加《鬼皮書》這本雜誌的徵文比賽而獲得冠軍。那年,我只有十三歲。接着我投稿到《新報》,又寫了好些鬼故事。一切好像有了魔法,從那時開始,我在學校作文的成績也愈來愈好。我從來不知道寫作有什麼竅門,不知道怎樣才寫得好,我只是很喜歡看書,很喜歡看小說,然後自自然然喜歡寫作。 長大了,搖筆桿謀生超過二十年,漸漸對寫作有一些分析,有一些看法。你要有主題,你要有對比,你要強調主角的缺點,你要賦予主角一個艱難的任務,你要讓主角在希望和絕望之間掙扎…… 可是,心底裏,我認為如何寫得好看,是沒有辦法總結出一個規則的。喜歡,嘗試,堅持,喜歡,嘗試,堅持,喜歡,嘗試,堅持……循環不息,就是真正的答案。在那個過程之中,幸運的人會更早得到讚賞,而比其他人更容易堅持下去。 如果寫作是一場考試,你可以分析文題,揣摩評卷員的心理,計算拿到高分的準則;可是,如果寫作是為了好看,那麼,寫作好看的真正竅門是,你真的很喜歡很喜歡很喜歡寫作。你會不斷失敗,但仍然樂此不疲。 為了好看,決不罷休,這就是好看的作家和不好看的作家的分別。 高分作文不一定好看 我的檢討是,女兒從來沒有放棄過,只是,我年紀漸大,忘記了純粹寫作的快樂,於是以為,文句通順,善用修辭,就是寫作。我雖然沒有強迫女兒按這種「高分作文」的規則寫作,但是有時還是會不自覺流露這種「大作文」思想。 張潮在《幽夢影》說:「貌有醜而可觀者,有雖不醜而不足觀者;文有不通而可愛者,有雖通而極可厭者。此未易與淺人道也。」 文章,輕輕鬆鬆,寫出來就好。好看不一定高分,高分不一定好看。 文:張帝莊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從金庸說到五十嵐優美子

金庸 (資料圖片) 電視劇《射雕英雄傳》終於播完,身邊出現不少小友,開始閱讀金庸的原著小說。女兒作為一眾小友的大姐姐,以專家自居,經常拉着眾小友,大談金庸,指指點點,誇誇其談,臉有得色。 女兒自小喜歡看金庸,其次衛斯理,再其次古龍,相信或多或少受我影響。今天她看鄭丰、看梁望峰,看《三體》、看外國小說作家,但是問她最好看的小說,答案仍然是金庸。金庸和衛斯理,都是首先在報章連載,大受歡迎,再結集成書,由於要吸引讀者每天追看,因此作者每一千字都要營造高潮,創造「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的追看欲望。成功的連載小說,節奏明快,步步驚心,曲折懸疑,引人入勝,讀者天天追看,欲罷不能。 張無忌vs.小甜甜 金庸和衛斯理的小說,女主角往往比男主角聰明能幹,表面好像帶有「女性主義」色彩,其實依然無法跳出作者的大男人視角。早期的衛斯理每有曖昧的女性角色出現,金庸的男主角每有四五個潛在女友。 我是看男性作者寫的小說長大的,自己也是男生,所以一直覺得,一男多女,正常不過。直到後來我認真地看了當年大受女生歡迎的日本漫畫《小甜甜》,我才突然有了反思。小時候的我,一直以為,女生,尤其是女生,從一而終,才是她們人生最大的幸福。小龍女失身於楊過以外的男人,多麼不幸;黃蓉與初戀男友靖哥哥,永遠待在一起,多好。 然而,五十嵐優美子筆下的《小甜甜》,呈現了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倚天屠龍記》的張無忌有周芷若、殷離、小昭和趙敏四個女伴,而當中只有周芷若另有一個宋青書,其他女生都成了張無忌的附屬品;反觀《小甜甜》,在她感情生活中有五六個選擇:安東尼、阿琪、小迪、陶斯、威廉老爺……溫柔的,不羈的,有錢的,英俊的,卑鄙的,成熟的,一往情深的,圍繞在小甜甜身邊團團轉。 那一刻,我才發現:男人想「有得揀」之外,女人何嘗不想「有得揀」? 女生在失戀 男生在打怪獸 當同齡的男孩還在看《幪面超人》,打打殺殺,對付壞人,拯救地球,邪不能勝正,女孩已經在看五十嵐優美子。她們的閱讀心靈,經歷了初戀男友墮馬死亡、愛慕者墮機陣亡,以及一度認為可相依相守一輩子的美男子,最終移情別戀,投入別人懷抱。 據統計,大部分童書,主角都是男的,女主角不是不說話,就是要給男主角拯救。 我慶幸看《小甜甜》的時候還算早,所以當女兒沉迷看金庸時,我可以臉有得色,指指點點,提醒一下小讀友,留意書裏以男性為中心的書寫角度。 文:張帝莊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