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廚房:葡汁雞味道剛剛好秘訣

我常說蒸煮是十分方便的烹調方法,但有時候都想轉換回味,做一些較冶味的餸菜。今次兩款菜式味道也較濃郁,首先是葡汁雞,既有雞肉,又有大量醬汁,容易拌飯。特別要注意薑黃粉分量要調配得剛剛好,太少味道不夠香,太多葡汁會變得苦澀,即使大大的一鍋,只需要落一茶匙便足夠。另外有個小貼士:若想醬汁更幼滑,最好先將薑黃粉加清雞湯和水預先拌勻,加入鑊內煮便更容易煮溶。 另一道椒鹽豬扒,平常在茶餐廳或酒樓常常出現,其實在家一樣可以煮。如何令豬扒不至於過分硬身?秘訣好簡單,烹煮之前加一點小工夫,就是醃豬扒之前用刀背十字拍鬆再加入蛋白去醃製,便可以令到豬扒肉質軟身,甚至媲美街外小菜館。大家不妨試試! (作者提供) 葡汁雞 ◆材料(2至3人分量) 雞上髀肉———3件 薯仔—————2(小)個 紅蘿蔔————1/2條 洋葱—————1/2個 薑黃粉————1茶匙 咖喱醬————1湯匙 清雞湯————250毫升 椰汁—————2湯匙 生粉—————1茶匙 水——————100毫升 雞肉調味料 生抽————2湯匙 米酒————1茶匙 麻油————1茶匙 糖—————1茶匙 葡汁雞:材料(作者提供) ◆做法 (1)雞切件,用調味料醃15分鐘(作者提供) (2)洋葱、薯仔及紅蘿蔔切件,備用(作者提供) (3)將清雞湯、水、薑黃粉及咖喱醬汁預先攪勻,備用(作者提供) (4)熱油鑊,加入雞件煎至金黃,盛起備用(作者提供) (5)用回此鑊,加入洋葱、薯仔及紅蘿蔔炒香(作者提供) (6)雞件回鑊,加入已攪勻的醬汁,蓋上蓋轉中細火煮15分鐘;最後加入糖及椰汁拌勻,再加入生粉水煮至杰身,完成 (作者提供) 完成(作者提供) 椒鹽豬扒 ◆材料(2至3人分量) 有骨豬扒————3件 紅黃椒—————2(小)隻 紅葱頭—————1粒 蒜頭——————2瓣 青葱——————少許 五香粉—————1/2茶匙 椒鹽——————1茶匙 調味料 生抽———1湯匙 米酒———1茶匙 麻油———1茶匙 糖————1茶匙 蛋白———1個 粟粉———2茶匙 椒鹽豬扒:材料(作者提供) ◆做法 (1)豬扒用刀背十字拍鬆,然後切小塊(作者提供) (2)紅黃椒、紅葱頭、葱切粒和蒜頭切碎備用(作者提供) (3)豬扒加入調味料撈勻,醃15分鐘(作者提供) (4)熱好鑊,放入豬扒煎至熟透,先盛起(作者提供) (5)加入紅葱頭粒和紅黃椒粒,將豬扒回鑊(作者提供) (6)加五香粉及椒鹽兜勻,放上葱花,完成(作者提供) 完成 文:KellyMama 圖: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育有一子一女,身為全職媽媽熱愛煮食,喜歡研究簡易家常菜,希望與大家分享各種美味菜式。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讀教養書 放下對世界敵意

閱讀《教養帶我去新維度》與《善養小童成大同》時,我正懷孕5個月。懷孕這件事,觸發了我與伴侶、身邊很多人的各種情緒反應及戲劇性情景;我們深知這些都是彼此成就的因緣——讓大家內在需要被看見、清理、轉化,這亦是新生命準備誕生的必經過程。我們也一直盡力穩住自身與內心,去經歷這一波波風浪,見招拆招。 身處在這些戲劇場景與風浪中,宇宙給我帶來了《教養帶我去新維度》與《善養小童成大同》。《善養》這書,破天荒地把教養連繫到個人、家庭、社會、國家,以至歷史、環境與整個人類共同命運的層面。其實想來也不出奇吧——地球就是由一代代的人類來經營,而教養就取決了這些「經營人」的質素與行為。 這書讓我從一個很實際、科學、在地的角度去理解「一」、「命運共同體」這些抽象的靈性概念——不論任何國家與文化,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成長於無意識與創傷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不能免於承受創傷;同時,每一代的每一個人,也都是歷史演化洪流中的一滴水;就像一行禪師所說: 「海洋中升起的海浪是由水組成,但有時海浪忘記了自己的本質是水。一個海浪有浪頭、浪尾、潮起、潮落;與其他海浪比,一個海浪可能升得較高或較低、有力或無力。如果那片海浪陷於浪頭、浪尾、潮起、潮落以及有力無力的概念中,他將會感到痛苦。但當它明白自己的本質是水,情况即時轉變。作為水……它享受起落,它也享受成為這片海浪,或者成為其他海浪。沒有分別,沒有恐懼,它不用到別處去尋找水。在此時此刻,它就是水。」 《善養》中對人類由最早期的教養模式及進化的闡述讓我深感震驚——原來當人類缺乏資源時,能如此殘酷地對待比自己弱小的其他人類。但更讓我震驚的是,我看見在我的父母及現代人身上,還殘留着不少人類最早期育兒模式的痕迹,只是以較「文明」的方式呈現;當讀到作者詳細分析人類在嬰兒時期的各種身心需要,當這些需要被否定而帶來的創傷,對日後腦部結構、性格或情緒行為模式的影響,我理解到:原來他們/自己的這些根深柢固的特質是這樣來的!他們令我難受,只是因為被困在自身的痛苦中。我真正明白到各人於自己的童年,也從他們的父母、環境、社會、歷史上承繼了很多集體及個人創傷;尤其上一代十分缺乏對情緒/心靈創傷及療癒的覺知及處理,這些創傷大部分到現在也沒有被看見及梳理,並一直影響他們的生活、人際關係,也必然地傳到下一代或所及之處。 療癒自己 不把痛苦延續 我明白到用任何原因去怪責任何人事物,比較誰的經歷較幸運舒適或辛酸痛苦,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每一滴水,都在承擔及推動時代的洪流;而每一個人能為自己、身邊所愛及世界做出最美好的事,就是療癒(善養)自己,有覺知地不把痛苦延續,並重拾足夠力量協助他人作同樣的事情。 很感恩在香港出現了「教育大同」這麼有心有力的機構,翻譯了《善養》——「如果你只能看一本教養書,就看這本!」不論是否有孩子,任何人都能夠透過此書,對自己及身邊人有深入理解,甚至釋懷,放下對他人及世界的怨恨及敵意。更感恩一眾有心的善養家長於《教養》分享他們很珍貴的善養故事 ——如此赤裸地分享自己的創傷與脆弱;於香港穩守及推廣大部分人也沒有聽過的價值與信念;這些溫暖、坦誠、通透的覺察所帶來的感動與療癒力量,我相信必定能以最適合的方式傳達至最適合的人們與地方。願愈來愈多人,懂得好好愛自己、愛他人、愛世界! 文:Lansley Lee(待產母親、身心靈工作者、註冊音樂治療師)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2014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如何幫幼兒排痰液

最近幾個月正值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小朋友生病咳嗽的機率也增加。年紀較小的孩子多數都不會咳痰,聽到小朋友有痰液卡在喉嚨,咳不出來,令呼吸不順、寢食不安時,家長必然心疼。近期收到一些有關如何幫助幼兒排痰的查詢,在此分享一下。 鼓勵小朋友將痰吐出 不要吞下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若未能咳出,淤積於中小氣管,便有可能誘發肺部及氣管感染。我們的身體有吐痰機制,可以自行清理分泌物,所以小朋友也可慢慢學會咳痰、排痰。當小朋友有痰時,鼓勵他們盡量將痰吐出,不要吞下。家長可以教他們用鼻吸氣,用口大力呼氣,連續3至4次,然後大力咳一下,又或者家長示範咳嗽,讓他們模仿。他們可能需要很多練習及鼓勵才能成功。 當痰液積聚於肺部較深的位置,或較黏稠不易咳出時,家長可以利用姿位排痰法及拍痰技巧幫助幼兒排痰。所謂姿位排痰,就是透過姿勢轉換,利用地心吸力引流出積在支氣管或肺內之痰液到口鼻;拍痰就是利用拍擊胸壁產生的震動,讓痰液不能黏在呼吸道,使咳嗽排痰變得較為容易。 拍痰時拱起手掌呈杯狀 放鬆手腕關節自然彎曲 以下是一些做姿位排痰及拍痰時需要注意的事項: (1)飯前1個小時或飯後2小時後才拍痰,以避免嘔吐 (2)拍痰前,拍痰者應除下手上飾物或手表。拍痰時拱起手掌呈杯狀(圖1),放鬆手腕關節自然彎曲,並利用指尖及手掌下方位置,穩穩地拍擊胸壁; (圖1)(作者提供) (3)拍痰前將小朋友置在牀上,面向拍痰者,方便觀察痰液流出; (4)姿位引流的原則,可參考圖2示範的不同姿勢。若是側臥,有痰的部位應朝上方,可利用枕頭、被子協助孩子調整姿勢 (5)當手正確拍擊小朋友背部時,會發出像馬蹄聲般的「卜、卜」聲 (6)一般拍痰位置是肺的底部,大約是孩子腋窩至腰中間的位置(圖2),避免拍打胸骨、脊椎骨或腰以下部位 (圖2)(作者提供) (7)扣拍速度為1秒約2下,一個部位拍約3分鐘 (8)可準備毛巾放在孩子嘴邊,以防分泌物排出時弄髒牀被 (9)拍痰過程中,若然小孩哭鬧、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嘴唇發紫,應馬上停止 如對以上內容有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諮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蕙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百分百:廿四節氣親子樂——以傳統文化培育孩子

作為父親,我深知教育孩子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家庭的重要使命。雖然挑選合適的親子活動確實傷腦筋,幸好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化,為我們提供了不少親子題材。廿四節氣蘊含古人的文化智慧,正好成為我引導孩子成長的工具。它既是大自然變化的指標,亦能幫助孩子學習生活技能,增進環境認知,甚至培養道德情感。從父親的角度出發,結合專家建議,今次希望介紹一下由此而生的親子樂。 在大自然中尋找樂趣 「立春」時,我們會帶孩子到郊外觀察小草探頭、花朵綻放的景象;到了「驚蟄」,則一起聆聽鳥兒鳴唱,探索昆蟲蘇醒的奧秘。孩子學習生命循環,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妙與變化。我會鼓勵他們將觀察到的細節記錄下來,例如用繪畫、寫生或寫日記的方式,這樣不僅能培養觀察力,也能引起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另外,孩子也學會如何尊重和愛護環境,這種與自然的連結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立春時,不妨趁好天氣的日子帶孩子到郊外觀察大自然。(作者提供) 除了親近大自然,節氣飲食與習俗亦是文化教育。「立春」時,我們可以一起製作春餅分享;「冬至」時,一家人圍在一起包湯圓。孩子可透過這些親手製作的活動,學會傳統習俗的由來與故事,還能體會家庭凝聚力、對祖先的尊重及感恩之心。 在家體驗農耕智慧 廿四節氣與農耕生活息息相關,不妨讓孩子按照節氣的變化,在家裏體驗簡單種植與收成——春天播種,夏天澆水,秋天收割,冬天修整。親手種植的過程,更讓他們明白食物得來不易,進而學會珍惜資源。 其實,廿四節氣的變化同樣影響我們的生活習慣。作為父親,我希望孩子能夠根據四季變化,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春季多到戶外活動,夏季注重補水與防曬,冬季保暖並增加營養攝入。由此,我們會一起制訂健康飲食計劃,讓孩子認識不同食物的功效。 中國傳統文化中,廿四節氣蘊含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等哲學思想。在「秋分」時,我會與孩子討論「感恩」的意義。這種情感教育加深家庭聯繫,也能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責任感,使他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更成熟地應對。我深信,這些從節氣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將會成為他們人生旅途上的重要財富。 《晨光第一線》──「親子百分百」每集請來育兒及教育界專家,分享教養孩子與建立良好溝通的秘訣。環節逢周一早上6至10時於港台第二台(FM 94.8–96.9)播出。Radio2.rthk.hk 文:白原顥 作者簡介:資深傳媒工作者,現為香港電台第二台《晨光第一線》及《Teen空海闊》主持人。身兼媒體創作及活動司儀,同時擔任多個地方旅遊大使及食品代言人,現育有2名兒子。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蒲公英教室:關注孩子情緒 預防悲劇發生

近日,學童墮樓身亡的新聞接踵而來,令人心痛。作為家長,我們必須正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筆者以F、U、N三招,給予家長面對孩子情緒變化的建議和方法,讓家長可以游刃有餘地處理子女的情緒問題。 「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1)F-Feelings 同理心感受孩子心靈 很多時,孩子面對學業、同輩或家庭等問題時,都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有時更因為害怕父母責備和誤解而選擇將負面情緒藏在心裏。久而久之,家長更難以及時感受到孩子的異樣,有可能讓未能及時處理的負面情緒演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好像有一些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卻因害怕父母責罵而選擇冒簽,並經常偷偷哭泣。又或在學校被同學排擠,感到孤獨無助,卻不敢告訴家長,最終情緒崩潰。所以家長應每天花時間與孩子聊天,關心他們,例如:「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過得開心嗎?」當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不要急於否定或批評,而是嘗試設身處地,例如:「我明白你現在很難過,這確實不容易。」盡力給予孩子安全感,讓他們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放心與你分享。 (2)U-Understanding 理解孩子心聲 理解孩子心聲,是建立親子關係的關鍵。許多孩子無助都是因為感到孤立無援,認為沒有人明白他們的困境。家長應嘗試站在其角度思考問題,避免過度批評或責備。好像一名孩子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感到喘不過氣,但家長只關注成績好壞,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負擔。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先不要急於提供解決方案,而是表達理解與同理心,例如:「我明白你現在很難過,我們一起想辦法。」嘗試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喜好,參與他們的世界,例如一起玩遊戲、看動畫或閱讀他們喜歡的書籍。如果孩子不願意開口,可以通過繪畫、寫日記或玩角色扮演遊戲等方式,幫助他們表達內心感受,多了解他們的心靈。 (3)N-Nurture 培育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悉心培育。除了物質上的滿足,家長更應關注孩子的精神狀態,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提升抗壓能力。有一名小學生因為在學校被教師批評,感到自卑,但在家長的鼓勵下,通過參與繪畫比賽重拾自信。這正是一個好的例子,家長教導孩子如何面對挫折,例如通過分享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除此亦應鼓勵孩子多參與興趣活動,培養正向的愛好,例如運動、音樂、藝術等,幫助他們釋放壓力。建立定期家庭聚會,例如每周一次家庭遊戲夜或戶外活動,增強親子關係,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支持。 孩子的笑容比成績更重要 孩子的心理健康需要家長的耐心與關懷去維持。小孩子的童年應充滿FUN,家長可通過理解孩子的感受(Feelings)、了解他們的需求(Understanding),並時刻注意他們的心理健康(Nurture),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心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記住,孩子的笑容比成績更重要!他們的心理健康比任何外在成就都值得我們重視!讓我們用F.U.N.的態度,陪伴孩子健康成長,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吧! 文:黃偉立(獅子會何德心小學校長) 作者簡介:自小古靈精怪,好動多言,現為一校之長,化名「蒲公英」,希望分享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將愛的種子散播開去。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童繪遊樂場:幾多歲適合學習繪畫?

踏入3月,視藝科的「呈分試」陸續展開,大部分會在月內完成,首次參加的五年班呈一,以及六年班呈三的學生,大家準備好沒有?在此再次提醒,除了認清考試主題和要求外,也要及早預備好相關的應用美術用品和繪畫素材,特別是一些常用的熱門繪畫素材,例如廣告彩,因以往在考試期間,某些位於屋苑的文具店曾出現斷貨情况。 從事藝術教育多年,遇到很多不同類型的學生,當中不乏具趣味的事情。今期先從年齡說起,到底幾多歲才適合開始學習繪畫? 建議讀K1後才考慮學畫 其實學習繪畫沒有年齡限制,主要視乎個人興趣和需要,在我的學生當中,既有年幼小朋友,也有長者,但若硬要在年齡上區分,小朋友建議由入讀K1後才開始考慮,因上學後會逐漸學懂聽從教師指示和課堂基本守則,這樣對整體教學和小朋友學習,都有幫助。此外,家長也可視乎小朋友本身對繪畫的興趣和原動力來衡量。其實年幼的小朋友,父母陪同在家中開心繪畫也是不錯的「親子活動」,既可增進感情,完成後那獨一無二的畫作更滿載了愉快的回憶。在此再三提醒家長,盡量將孩子畫作妥善保存,須知道時光飛逝,童真不在……以往曾有婆婆陪同小朋友一同到來上課,看着兩婆孫在課堂上的親切互動交流,各為自己畫作而努力,也感受到親情的溫暖。 一如過往,每逢長假期我也會抽時間繪畫,這幅作品採用混合素材來表現,除了水彩之外,也用了油性筆來輔助,最後則用上高光筆點綴。(繪圖︰Mr Liu) 素材的運用,不單限於顏料,紙張本身的質感對成品效果也有一定影響。今次選用了手做的水彩紙,除了質感豐富之外,對水分的承受能力也不錯。(繪圖︰Mr Liu) 呈分試Q&A Q:孩子從小也不喜歡繪畫,應如何面對9月升讀五年班後視藝科的呈分試? A:你的孩子距離五年班視藝科呈分試仍有一段時間(一般都在五年班下學期才正式開始),建議先確認就讀學校採用哪一種模式評分?如採用平時分模式,那就要提早一點預備。其實無論孩子喜歡與否,目前也要多留意校內視藝堂所教所學,保持恆常鍛煉技巧和相關素材表現,切記不要臨急抱佛腳!視藝沒有速成,不同默書經一輪苦讀強記可成。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荒失失在加家:流感來襲

香港每年1至3月都是流感高峰期,加拿大亦一樣,在2月開始,不少學生因為患流感而無法上學,我家的兩個小朋友也同樣中招,女兒更因為一些流感併發症需要到兒童醫院求助,這也是我們一家人移民到加拿大之後,第一次需要使用加拿大的醫療系統。 女兒因流感併發症 急症室求診 事緣於2月中,女兒突然發燒,最初以為是一般感冒,於是服用一些本地的感冒及退燒非處方藥,相隔一天後開始退燒,但仍持續發低燒,於是替她請假,讓她留在家中休息,到了第三天體溫回復正常,但開始出現腳痛而無法正常走路,我們才發現不是普通傷風感冒,於是當天下午5時便帶她去附近的醫務所求醫,而醫生的診斷是出現流感併發症,並寫了一封醫生信,着我們到兒童醫院的急症室求診。 當天大約晚上7時,我們帶女兒到兒童醫院急症室。當時看到醫院提供的等候時間需要約5小時,而在等候區的兒童約有10人,以為不用等待那麼久,結果還是等到大約10時許才見到醫生。一輪問疹之後,便開始做檢測流感的例行檢查,包括驗尿、驗血,然後等待約1小時出報告及見多一次醫生,這時已經是凌晨12時多。 驗血指數偏高 三進醫院 我們本以為之後打針和取處方藥便可以回家,但醫生發現驗血報告中一些指數偏高,判斷需要以點滴方式治療,結果我們3人離開醫院時,已是凌晨2時多,而醫生着我們24小時之後需要回醫院再檢查一次,若數值下降了便不用再去,而我的女兒手臂便在保留注射器的情况下回家。隔天大約下午5時多,我們再次回到醫院,等了3個多小時之後,見了另一名醫生,但這個醫生好像不知道我女兒的病情,結果從頭再問診一次。 之後女兒再一次驗尿、驗血,直至10時多醫生回來告訴我們女兒的指數仍偏高,詢問了專科教授後確定要再作多一次點滴治療,並要確認腳痛的病發日期。醫生指教授要求在病發後4天再量度一次指數,指數下降了才能作準,於是醫生又指示我們隔天的早上再回醫院。而早上人流明顯較少,也較快見到醫生,今次指數終於達標,不用再回醫院。 但好景不常,之後便輪到哥哥出現發燒徵狀,同樣是兩天後退燒,而且也出現了腳痛問題,不過病情明顯比女兒輕微,只在上落樓梯時腳痛,走平路只有輕微的痛楚,於是在多飲水和吃了一兩次非處方藥之後,腳痛問題也消除。 或許大家會有個疑問:為什麼發燒了沒有立即求診?因為來加拿大初期發生了一些事,令我對這邊的私人診所失去信心;加上這邊是採用醫藥分家制度,醫生看診後,便拿醫生紙去買藥,而在流感高峰期很多時都配不到藥,所以不少家長都會預先準備一些非處方藥以備不時之需。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5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荷事荷地:談荷蘭中學教育制度

今次想和大家談談荷蘭的中學教育制度。學生升至小六的時候, 教師會針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最合適的中學類型的建議。而此「升學建議」乃是根據每個學生在過去8年來在校的表現、Cito考試成績(小學末期測試),以及平常的考試等為準則。而荷蘭中學分為3個學制:VMBO(初級職業教育/4年制)、HAVO(普通中學教育/5年制),以及VWO(大學預科教育/6年制)。VMBO有點像職業先修學校;而VMBO也再仔細分為Basic、Kader和VMBO techniek(MAVO)。若學生在MAVO成績達標的話,也可以由MAVO升上HAVO。而HAVO與VWO學生首3年的學科大致相同,但VWO學習內容較深奧。VWO又分為可修讀拉丁文或希臘文的課程(Gymnasium),或不修讀古典語文課程(Atheneum)。 學校為了令家長和學生詳細了解中四的選科程序和每項的特質,每年都會舉辦資訊介紹日(voorlichtingsavond profielkeuze),這對中三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日子。(作者提供) 4項選科類型 當學生在中三的時候,才真正要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目作為未來工作的基礎。4項選科類型分別是:自然與技術(Natuur & Techniek)、自然與健康(Natuur & Gezondheid)、經濟與社會(Economie & Maatschappij)和文化與社會(Cultuur & Maatschappij)。他們無論選擇哪個類型,每一項都有必修、自選或額外的科目。以我兩個兒子為例,哥哥因為數學普通,他選擇了「自然與健康」:數學A、生物、化學、CKV(文化藝術教育)、英語和荷文是必修科目。繼而,他選修科技和物理,再自修電腦一科。這樣他將來既可以在科研工作,又可從電腦程式工作這方面發展,這也是他的興趣。細仔在VWO的選科上就較為繁複。由於他成績優異,他選讀了出路較廣的「自然與技術」,除了數學B、CKV(文化藝術教育)物理和化學是必修科目,他還要在德文和法文中選擇一樣外語必修課程,而在選修課程的自然、生命與技術、電腦科學、生物學或數學D中再擇一項。繼而再自修一課地理或歷史。當然若是Gymnasium的學生,還需要選擇拉丁文或希臘文。VWO學生大致上都要選擇9至10科才可繼續升學呢! 學校也會安排小組形式介紹,學生可以和家長即時討論和寫下自己的理想和去向。(作者提供) 了解每項選科 認清未來工作範疇 是否感到荷蘭的中學選科很繁複?我作為媽媽也很認同。學校在學生選科期間會安排資訊日,讓家長真正了解每一項選科的未來工作範疇,從而作出最明智和適合小朋友的學習路向。例如我家兒子選了自然與技術,他將來可成為化學家、天文學家、藥劑師這類專業人士。 文:Katy 作者簡介:因為一段異國情緣,伸延出一個中荷家庭。兩地不同教育,並沒造成衝突,反之融會貫通,造就了兩名兒子精乖伶俐、成績優異。遠嫁人妻的Katy很樂意將在荷蘭育兒的經驗、知識和趣聞一一與大家分享。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3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愛」怎樣說出口?

我記得每次回家,總能看到爺爺嫲嫲忙碌的身影。或許你會想,他們應該享受暮年的清閒生活,享享兒孫福,但因家庭需要,他們仍需肩負照顧孫輩的責任。這些無私的付出,並非理所當然,理應得到我們的感謝和肯定,可是在華人社會中,情感表達偏向內斂,家人之間不常言謝。我們該如何向祖父母表達感恩? 家福會婦女及家庭成長中心推行的「多代家庭教育及支援計劃(第四期)」除了提供多代家庭課程外,還重點推廣祖父母節,提倡向祖父母表達感恩及謝意。藉着一系列工作坊,包括製作小盆景、六色積木、烹飪體驗及藝術創作等,為多代家庭提供更多相處機會,增進彼此感情。 參加手作班 製感謝卡送媽媽 心理學研究發現,表達感謝能增強人際關係,提升幸福感。對長輩來說,付出得到肯定,聽到後輩的讚賞與感謝是莫大的鼓勵。我憶起在帶領小組的過程中,有名組員指她沒有慶祝過母親節,認為表達感謝是多餘的。直到她成為母親,才深刻體會到母親的偉大。她的媽媽主動照顧孫兒,半夜哄孫兒入睡,亦會為她準備早餐,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都是滿滿的愛。 她曾視這些「工作」為理所當然,從未表達過感謝。參加小組後,探討「將心比心」的課題時,講述家人之間要懂得互相欣賞,且應真誠並具體描述欣賞的地方,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一直以來都欠媽媽一句「謝謝」,於是她坐言起行,找了一個時機與媽媽聊心事,回憶母女之間的點滴,感謝媽媽多年來的付出。她更特地參加手作班,精心製作了一張感謝卡,親手寫下謝意送給媽媽。雖然媽媽沒有多說,但她發現那張卡片被放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她十分驚訝,原來這份小心意會讓媽媽如此珍惜! 一句「我愛你」拉近祖孫距離 隨着雙職家庭愈來愈多,祖父母也肩負起照顧孫兒的責任。在一次小組活動中,一名爺爺講述他為人父親時身兼兩職,與子女相處時間有限,導致彼此關係疏遠。直到成為爺爺,他希望與孫子建立良好的關係,但因為用錯方式,成了孫子眼中的「醜人」。他的兒子與媳婦明白他的心意,邀請他參與學校與本計劃舉辦的多代家庭活動,希望拉近祖孫間的距離。 過程中,爺爺與孫子投入創作。爺爺細心指導孫子運用粉彩,孫子則興奮地嘗試不同色彩,兩人一起玩得不亦樂乎。完成畫作後,孫子在感謝卡主動寫下:「謝謝爺爺,我喜歡和你一起玩!」並給爺爺一個擁抱,真摯地說:「我愛你!」爺爺雖然害羞,但內心深受感動。他也意識到即使過去錯過了陪伴的時光,現在仍有機會修補與家人的關係,這令他們的家庭關係變得更融洽。 向祖父母表達謝意,除了口頭上的感謝,我們還可以親手寫感謝卡,或在節日製作手工禮物表達心意;日常也可多陪伴他們,並在他們需要幫助時主動伸出援手。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卻能讓他們真切感受到我們以行動表示關懷,我們亦可將感恩的心意融入日常生活。 如學校或機構希望與本計劃合作,歡迎致電2811 5244聯絡本中心。 文:劉羡婷(香港家庭福利會婦女及家庭成長中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在親子關係中認識自己

上回提及,我們當下的戀愛關係可能會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那麼,我們當下的親子關係,又能否反映出我們年幼時與父母的互動呢?英國心理治療師Philippa Perry認為,父母在對待自己的子女時,有時會不自覺地回想起年幼時的自己。大家看看以下例子: 小美對媽媽說:「媽媽,小麗有時會笑我寫字寫得醜怪。我寫字真的很醜怪嗎?」媽媽聽到後勃然大怒,顯得比小美更生氣,大聲地說:「學校為什麼可以讓這種事情發生!根本沒有好好保護學生!你有沒有告訴老師?我要打電話去學校為你討回公道!」 小美媽媽在小美還沒有講清楚來龍去脈前已經顯得異常生氣,反應似乎過大。原來,小美媽媽的雙親離異,所以她在年幼時寄居外祖母家。外祖母因為年紀老邁,未留意小美媽媽在學校天天受人欺負,所以小美媽媽一聽到小美有時會被人取笑會不自覺地想起自己。小美媽媽很想保護小美之餘,亦很想保護年幼時的自己。 大家又看看第二個例子: 小文對爸爸說:「爸爸,今天我可以不去上游水課嗎?」小文爸爸聽到後盯着小文,嚴肅地說:「爸爸在你這個年紀時家裏很窮,每天都是上課下課,想學什麼都沒有機會!現在你有機會跟專業教練學游水,有私人老師教你奧數、教你拉小提琴,你為什麼不好好珍惜?」 和小美媽媽一樣,小文爸爸在小文還沒有講清楚為什麼今天不想去上游水課時已經陰霾滿面,更直接將自己和小文比較,令人不禁懷疑:小文爸爸究竟是為小文提供學習游水、奧數和拉小提琴的機會,還是補償自己年幼時未能參加這些課外活動的遺憾? 透過子女彌補幼時缺失 造成壓力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子女不是我們。當我們發覺對子女的經歷和行為反應很大,大得不合情理時,可以反思一下,年幼時是否曾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們是否將自己和子女相比較?我們是否不自覺地想通過子女彌補自己年幼時的缺失?從自己的父母中學習如何做得更好的家長並不是問題,但如果把自己當年的情緒投射到當下與子女的互動中(小美未必像媽媽想像中那樣無助),又或者想子女完成自己當年未能做的事情(小文未必像爸爸一樣想參與這麼多課外活動),就可能會對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