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過完「肥年」如何keep fit?

相信大家都過了一個愉快的農曆新年。過年,除了與親友互相祝賀及慶祝外,當然就是離不開美食——年糕 (每片約265千卡)、湯圓(1碗3粒約189千卡)、油炸物等……如果你正為子女長胖了而煩惱,以下的文章,希望能以運動科學的角度,為大家分享有效的keep fit方法。 根據最近衛生署和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學童的肥胖問題日趨嚴重。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高達20%。除了影響外觀之外,過重可能會增加患上多種非傳染疾病如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風險及其早期發病率。此外,肥胖亦可能影響青少年的精神及心靈健康,如自我形象低落、缺乏自信及逃避參與社交活動等。 筆者在臨牀服務上,經常接觸不少想keep fit的家長和小朋友,發現不少人對減肥和運動存在誤解,如選擇不恰當的運動,運動強度不足,又或是運動的「劑量」不合適,因而導致事倍功半或失效。運動的所謂「劑量」跟處方藥物的劑量都相同,背後有很多科研支持。那麼要怎樣做運動才有效呢? 以下幾項算式和建議,可讓大家正確地選擇合適的運動及輕鬆監察進度: (1) 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BMI) BMI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2次方(kg/m2)。香港衛生署在2024年下半年開始,採用了「香港生長研究2020」的生長圖表,包含香港0至18歲本地男女孩的體重指標數值,大家可以在衛生署網站(bit.ly/4jMH7ha)瀏覽此圖表以監察BMI的進度。 適當「劑量」帶氧運動 減脂肪積聚 (2) 運動選擇和「劑量」 運動種類很多,如熱身運動、伸展運動、肌力強化運動、帶氧運動等,各有不同功用。當中,以帶氧運動對減少身體脂肪積聚尤其有效;不同大肌肉活動如跑步、單車、游泳、跳舞和球類等都是帶氧運動,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帶氧運動的「劑量」一般為20分鐘以上、一星期最少3次的低至中等艱辛程度運動。若運動時間太短,又或強度太低,汗不流氣也不喘,就不能達到消脂效果。而運動的強度可從理想心跳範圍來釐定,可參照以下計算方法。 ˙靜止心跳率 = 靜止坐着15分鐘後1分鐘的心跳次數 ˙最高儲備心跳 = 200 - 靜止心跳率 ˙理想的心跳範圍:(最高儲備心跳的50% + 靜止心跳率)至(最高儲備心跳的80% + 靜止心跳率) 現今運動手表日見普及,大家亦可以在運動時用來監察心跳,確保有足夠運動量。如小朋友有肥胖併發症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應向醫生和物理治療師查詢,以調整合適的運動強度及量度。 (3) 不同活動的熱量消耗估算 參考圖表為不同活動的熱量消耗估算。當然,運動的選擇都要符合個人興趣和能力,量力而為。(表) 減重計劃除了要有合適的運動及運動量,還要配合均衡飲食及健康的生活模式。此外,正面的心態和家人的鼓勵和支持都不可或缺。(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

詳細內容

永明的天空:蛇年大步走

你聽過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嗎?這部暢銷小說不僅改編成電影,也上過舞台,以話劇演出。與其說這是一部單純的推理小說,我更認為它是一個精彩而充滿哲理與溫情的人生故事。東野圭吾創造了一家神奇的雜貨店,一家老舊的店舖,店主浪矢先生會為顧客解答各種煩惱;即使浪矢先生已經去世,店舖依然能透過書信幫助來訪者解決他們的困擾。這其中的神奇之處,是作者在時空上的巧妙佈局。 神奇雜貨店 為顧客解憂 故事中,3名年輕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因畏罪而發現了這家荒廢的雜貨店,卻意外闖入了過去與未來的「疊加」狀態。他們基於無聊或出於好意,竟開始解答寄往「未來」的求助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間接參與了他人的生命故事,逐漸體悟到人生中各種困惑與抉擇背後所蘊含的深刻意義和千絲萬縷的關聯。東野圭吾巧妙地為故事穿插了多條人物線,每個人的問題、困惑或傾訴,最終都在雜貨店的回信中找到了指引和希望。 朋友們,新春伊始,蛇年剛至,當前的世界局勢似乎並未變得穩定,反而充滿着前所未有的不確定:全球經濟低迷、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升級、極端氣候變化帶來的自然災害,以及網絡戰爭、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激烈的資訊戰等。各位HappyPaMa,單純想好好養育孩子的你,肯定不能置身事外吧!或許,你也想寫封求助信給浪矢先生,訴說心中的憂慮或罣礙,甚至期待能得到啟示和指引……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未必能找到神奇的「解憂雜貨店」,但小說中作者所傳遞的希望、勇氣與愛的信息,正是那些不變的成長心法與元素。如果你認為這些都是抽象的老生常談,或許你忽視了個人成長的機遇。 堅毅意志逆風而行 最近,有一部本地紀錄片《香港四徑大步走》,講述本地山跑界的超級挑戰。該片自上映以來好評如潮,不僅讓觀眾了解跑手背後的故事,也以上帝視角重新欣賞香港山野的壯麗。片中記錄了跑手在這項極端活動中的準備與期望,也真實呈現了他們在賽事中面對不同的掙扎、選擇和決定的情景。298公里、五六十小時的賽事彷彿人生的縮影,撼動人心。 或許世界不似預期,然而我們可以像四徑跑手一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堅毅的意志逆風而行;所有的不確定因素都有危有機,或許也能成為不同的創新和突破。正如浪矢先生給予我們的人生指引,即使身處看似無法解決的困境中,我們定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束光。 文:楊永明 作者簡介:資深教育工作者,保良局陳守仁小學前任校長,認為人的發展有無限可能,透過不同的互動體驗與自我追尋,就能找到持續的幸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

詳細內容

超人DadDad:滿足孩子好奇心 探索世界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們探索世界的重要驅動力,這種天生的求知慾促使他們學習和成長。作為父母和教育者,我們應該學會如何有效引導和處理孩子的好奇心,而不是抑制它。這樣不僅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具體的方法和策略: 親身體驗 激發求知慾 1. 鼓勵提問:當孩子提出問題時,父母應以積極態度回應,鼓勵他們進一步探索。例如,當孩子問「為什麼天空是藍色」時,父母可以耐心解釋光的折射和散射,而不是簡單地給出答案。 例子:有一天,孩子看到一隻蝴蝶,便好奇問媽媽:「為什麼蝴蝶的翅膀有這麼多顏色?」媽媽不僅告訴他蝴蝶翅膀上有不同圖案,還帶他一起查閱書籍,了解蝴蝶的特質、生活習性和生態環境。這樣的互動讓孩子不僅獲得了解答,還學會了如何去探索新知識。 2. 提供探索機會:孩子的好奇心需要通過實際的探索來激發和滿足。父母可以為孩子提供多樣的探索機會,例如參加科學展覽、博物館或來一趟大自然徒步之旅。在這些活動中,孩子能夠親身體驗和觀察,激發求知慾。 例子:父母帶孩子參觀科學博物館,在那裏,孩子可以親自操作各種科學實驗和互動展品。這不僅讓孩子對科學產生濃厚興趣,還促使他們在回家後繼續看相關書籍和視頻,進一步拓展他們的知識。 學習如何評估風險 3. 創造安全環境:孩子在探索時需要一個安全的環境。父母應該讓孩子自由探索,同時確保安全。這樣可以讓孩子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發揮好奇心,並在過程中學習如何評估風險。 例子:孩子對烹飪充滿好奇,父母在廚房設置了一個安全的區域,讓他可以嘗試簡單的食譜。父母在旁邊指導,並確保他使用的工具安全。這不僅讓孩子在烹飪中學會基本技能,還培養他的獨立和自信心。 4. 引導自主學習:在引導孩子的好奇心時,父母應該鼓勵他們自主學習。當孩子對某個主題表現出興趣,父母可以提供相關書籍、影片或資料,讓孩子自主探索,這樣也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例子:孩子對天文學感興趣,父母為他訂閱一本關於宇宙和星星的雜誌。每當孩子收到新一期雜誌時,都會興奮地閱讀,並主動向父母分享他學到的新知識。這樣的自主學習不僅滿足孩子好奇心,還增強親子之間的交流。 面對挑戰 保持積極心態 5. 接受失敗和錯誤:在探索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遇到失敗和錯誤。父母應該向孩子傳達這是正常的學習過程,並鼓勵他們從中汲取教訓。這樣可以讓孩子在面對挑戰時保持積極的心態,繼續探索。 例子:孩子在科學實驗中嘗試模擬火山爆發,第一次卻失敗了。父母沒有責備他,而是鼓勵他分析失敗的原因,並幫助他再次嘗試。最終,孩子成功製作了一個火山模型,讓他更加堅信探索的價值。 6. 保持耐心和開放心態:孩子提出的問題可能會顯得天真或重複,但這是他們理解世界的一部分。父母應以包容的態度來回應,並耐心解釋。 例子:孩子對昆蟲特別感興趣,經常向父母詢問各種昆蟲的問題。即使這些問題有時讓父母感到疲憊,他們仍然選擇耐心回答,並和孩子一起觀察花園裏的昆蟲。這樣的互動不僅增進親子感情,還讓孩子的知識面更加廣泛。 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們學習和成長的重要驅動力,父母在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引導和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幫助他們在探索中獲得知識和技能,以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令他們成為具有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的個體。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

詳細內容

從心做起的教養:以熱情去經營家庭和人生

和一名育有兩個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年紀小朋友的媽媽閒話家常,我們談到「媽媽日常」。她客氣又帶點羨慕地問了一個讓我反思了幾天的問題:「每日照顧孩子都花了很多氣力,為什麼你可以如此有動力?很多事情都感興趣?」 當刻,我沒有怎麼帶同理心地反問一句:「吓?你沒有嗎?但你身邊及孩子們也看似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在發生呢!」「嗯,我間中也會煮一點特別的食品,都算是百忙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吧﹗」她這樣回答。 遇上幾名有兼職工作但同時要照顧家庭的媽媽,她們很多時都會把孩子放優先。喜歡烹煮的,專研究有營養的料理;喜歡編織的,專選擇織孩子喜歡的玩偶或毛衣;喜歡手作藝術的,家裏的手工素材全都是天然和孩子都可以取用的。空閒時,親子就一起動手煮、動手做!然而,勤勞工作過後仍有家務和育兒事情要操心的媽媽,有些會傾向將與孩子無關的事務變得簡單「求其」一點。 照顧孩子連上興趣 讓嗜好跟孩子的福祉連上,我一直都在做,而且十分推崇,因為以家長的興趣出發,出品的質素一定優良。既然稱得上是家長的嗜好,那都算是專業,技巧和成效有保證。 一名我認識的爸爸朋友,他是足球愛好者,喜歡看足球賽事,閒時會踢波。他與兒子在花園的親子時間,不少都是設障礙練波的遊戲,5到11歲的孩子都樂在其中。另一名爸爸是生態學家,空閒時帶孩子觀鳥賞花。聽起來,這樣帶孩子一石二鳥,孩子得到營養的學習和親子時間,家長同時享受自己的嗜好! 我和兩個女兒都很喜歡繪畫和諧粉彩畫和做模型,我們時常一起創作,也會彼此啓發創意點子。作為媽媽可以有美麗圖畫作品,孩子也在我的教導下培養美藝能力和耐性。 (作者提供) 對生命保持熱情 話雖如此,跟孩子(特別是幼兒)一起做事,難免會先照顧孩子的能力和需要。10多年前,我聽過一名藝術家爸爸受訪時說:「我不會用全部時間陪伴和照顧我的兒子,否則他的人生就成了我的人生,我就失去了我的(藝術)人生。」我的第一感覺不好受,感覺他太我行我素,沒有珍惜陪伴孩子的時間。過後,我反而悟出一些道理來,孩子是孩子,我是我,清楚明確及健康的人際界線是需要的,我的興趣不一定是親子的興趣。家長追求自己的興趣,能讓生活滿足感及對生命的熱誠保持一定溫度! 近年,親職教養傾向提出有質素的me time——讓忙到一頭煙的家長一個喘息及叉電的空間。然而,主力照顧孩子的家長,多年來都在全神貫注育養孩子,彷彿失去了自己和興趣嗜好。談嗜好變成「那些年」的回憶!重拾興趣可以嗎?嗯,也許已離開那一個「嗜好圈子」一段日子,重拾不易。上述那名媽媽朋友,10年前十分愛打波和遠足,現在呢?去年,她向先生請了「媽媽me time假期」,去了一趟背包獨行旅程。當下,她想了又想……很多時想培養新興趣,隨即又被客觀環境限制如時間、地點、託兒問題等推倒了。 爸媽身心健康 造就幸福家庭 將孩子放首位,考慮到客觀限制是十分合理的做法。然而,家長是家庭的靈魂,是孩子靈魂個性的塑造者。爸爸媽媽身心健康,是孩子身心穩定的正向因素。興趣可讓你追求新技巧和知識,讓你有動力去完成,也讓你可以訂立並追尋目標——這就是熱情所在,就是家庭的幸福溫度所在! 邀請你現在合上眼用1分鐘時間想想並寫下你過去兩年的興趣,粗略計算當中所用的時間及你當中得到的快樂和滋養。 這是就以上問題我的回饋:我兩年前開始學習做羊毛手偶,每日花半小時去學,看見由無到有的創造,縱然過去1年只做了5個成品,但我得到的是一種有溫度的滿足、成功及幸福感! (作者提供) 文:馬學駿、黃語恩 作者簡介:夫妻育有兩名女兒,將靜心及善養的理念融入親職中;熱愛走訪自然及推動身心靈健康活動。著有《陪孩子學靜心 從心做起的教養》及《生命行者-生命教育教材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繪遊樂場:談繪畫比賽(下)

在過往的經驗中,熱中參加繪畫比賽的往往是家長,而非學生本人。 家長支持和推動孩子去參加各類型的繪畫比賽,主要原因是希望在賽事中獲得良好賽果,從而對升學選校和孩子的藝術歷程產生幫助,出發點是正面和可以理解的;而孩子抗拒參加比賽的原因,主要是在繪畫自由度的限制,包括主題、各種要求條件和時限。在約束下創作,若再加上比賽主題並非孩子所喜愛,便很難享受繪畫的樂趣。 從比賽中累積經驗 其實轉換一個角度,透過比賽的過程去學習如何創作一幅作品,比起賽果更加重要。賽果未可預期,但在過程中的經驗累積,有助孩子日後在繪畫方面的發揮,這是實際的得着。 坊間比賽眾多,花多眼亂,種類形式多不勝數,到底如何選擇參加哪一個比賽?其實在弄清楚包裝下的「商業」條件和規則後,首要除了考慮參加者意願之外,也可以參考我之前的建議,若比賽在最後階段設有「現場複賽」就更加理想。在實戰下,能夠感受現場氣氛,勝負真的不太重要,但參加者也應懷有取勝決心,才能夠投入做好,情况好比馬拉松賽跑,一眾參加者熱鬧地從起點出發,能夠順利完成全程和享受沿途過程是最好不過。但礙於場地和資源關係,坊間設有「現場複賽」的比賽實在寥寥可數。曾經有一名習畫多年的學生對我說,他不會參加比賽,因為這樣就永遠不會輸,這卻有點自欺欺人了。 繪畫Q&A Q:偶然在展覽或畫冊上看到作品註腳,作品素材寫上「混合素材」,到底是什麼意思? A:混合素材是指作品不是由單一的繪畫素材來繪製,通常是指該作品應用了超過一種或以上的素材,但也要看素材在畫作中所佔的比例,例如一幅水彩作品,用鉛筆起稿,通常也只會將素材寫為水彩;而某些作品除了繪畫素材之外,也會混入其他元素,例如報紙雜誌拼貼、沙或是其他物料,都可以將作品註明為混合素材。 配合今期繪畫Q&A,介紹這幅混合素材作品給大家。原本只想畫一幅素描,但當主體完成後,感覺有點單調,剛巧看到有玫瑰金顏色的漆油筆,便嘗試在花瓣的邊緣加上線條。(繪圖︰Mr Liu) 由於並非原來的構想,所以在過程中會再三細看,從整體去審視,會較容易想像效果。(繪圖︰Mr Liu) 這是完成的效果,最後加上一條玫瑰金顏色的直線貫穿畫面,令構圖看起來比較平穩。作品也以這個顏色命名為《玫瑰金》。(繪圖︰Mr Liu) 文、繪圖︰Mr Liu(Art Playground Academy Of Arts營運及創作總監/德國Faber-Castell繪畫藝術證書課程總監) 作者簡介:從事廣告創作及藝術設計教育多年,曾為多個著名品牌打造宣傳企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

詳細內容

多元導航:衝突的危與機

筆者在一間中學作駐校社工時認識一名男學生阿恆(化名)。教師形容阿恆常常出現一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行為,包括時常與其他同學發生爭執,甚至演變為肢體衝突。一次,教師向筆者笑說,阿恆平日對他打招呼時,總是以拳頭作勢要向他揮拳,令人難以分辨他的意圖。  有一天,阿恆與另一名同班同學爭執,差點大打出手。平日阿恆與該同學喜歡打打鬧鬧及「攬頭攬頸」。當日小息時,阿恆拍了同學的面部一下,結果引起對方不滿,雙方口角不斷,幸好有教師剛好經過及時介入,並將阿恆帶到社工室。  衝突升級難收拾  衝突的危險在於在過程中夾雜不同的負面情緒,包括憤怒、埋怨、消極、緊張焦慮等。這些情緒往往導致雙方失去理智,甚至引發衝突升級(conflict escalation),亦即一方的衝突行為升級,另一方以更大的升級幅度回應,如是者雙方不斷升級的衝突行為,有可能引致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正如阿恆的行為由手掌拍打開始,引起了同學的不滿後發生口角,你一言我一語後,令衝突升級,最終差點演變為肢體衝突。這種衝突的危險在於後果的不可控,最終會造成大家都不想看到甚至後悔的局面。  在社工訓練中,筆者學到一句話:「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筆者在面見過程中除了疏導阿恆的情緒外,亦鼓勵阿恆辨別何時情緒屬於憤怒,感知身體反應如何提示自己的憤怒程度;亦探討如何管控憤怒情緒,避免升級至不可控的後果。  改變溝通方式 帶來成長契機  衝突固然有其危險,但亦令人的需要及失衡的處理方式給反映出來。在與阿恆的對話中,他逐漸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並了解自己與他人相處的困難。阿恆提到,他在家中經常以憤怒表達不滿,並加以肢體上的表達,例如拍枱及踢櫈,令他只懂得以憤怒甚至肢體語言表達自己,慣常以拍打、揮拳等肢體語言與人互動。這次衝突為他提供了反思機會,幫助他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他人溝通。 許多人對衝突感到恐懼,這是正常的。但如果我們能在衝突中尋找機會,理解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模式,便能將衝突的危險轉化為成長的契機,藉此阿恆有望改善他的人際關係,並學會更健康的溝通方式。 文:林庭浩(香港家庭福利會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乃本港主要提供家庭服務的非牟利福利機構,致力推動和諧家庭關係,服務範圍包括綜合家庭服務丶兒童照顧服務丶綜合靑少年服務,長者及社區支援服務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40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玩創校長: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

我認為,今天的香港,基本上每一天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與人工智能(AI)緊接,息息相關。可能你以為沒有這麼誇張,但我可以告訴你,只是你看不見,但不代表AI不存在。AI以驚人的速度融入及改變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工作方式,但也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如何培養學生在這個AI主導的時代中生存和取得成功?答案很清晰,不是要孩子放棄思考,而是要讓他們擁有「第二個腦袋」——批判性思維與AI的結合,才能應對未來的各種挑戰。 批判性思維:教育的核心根基 無論時代或科技如何變遷,批判性思維仍是教育的核心基石,其重要度從未減弱。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使孩子能夠獨立分析問題、質疑現狀,並在海量信息中甄別真偽。沒有這種能力,孩子可能成為科技的被動使用者,而非積極的創造者。然而,在AI迅速普及的今天,僅僅擁有批判性思維是不夠的。AI技術能以極高的效率生成內容,但它無法代替人類的直覺、情感和價值判斷。因此,孩子需要學會如何與AI協作,將其視為輔助工具,而非取代自己的思考。 一個腦袋不夠未來使用 AI的強大不僅在於它能執行複雜的演算或分析大量數據,更在於它能生成前所未見的內容,例如圖像、文章或音樂。這使得AI成為了一個人人都能使用的創造力放大器。但如果我們僅僅依賴AI生成的結果,而不懂得如何評估、改進和創造,那麼很可能被技術本身所限制。 正如一些教師和家長擔心的那樣,學生可能會利用AI工具來完成功課,這似乎會削弱他們的思考能力。然而,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使用AI本身,而在於我們是否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使用它。當我們引導孩子將AI視為「第二個腦袋」,協助他們作更深入的探索和創造時,AI才能真正發揮其潛力。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在使用AI的過程中,既能保有自己的思維深度,又能藉助工具拓展創造的邊界。 技術與人性的平衡 話雖如此,作為教育者在擁抱AI技術的同時,必須緊記教育的根本目的:塑造完整的人才。我們不僅需要教會孩子如何使用技術,更要幫助他們理解技術的局限,並在使用過程中堅守人類的價值觀。例如,當AI為我們撰寫報告或創作時,我們是否仍能保留自己的聲音與風格?當AI得出的結果影響我們的決策時,我們是否能判斷結果的真善美?這些都是AI教育中不可忽視的議題。 家庭成為探索起點 除了學校,家長的支持也至關重要。家庭可以成為孩子探索AI技術的重要場所,例如,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使用AI工具,討論生成內容是否合乎實際,幫助孩子建立批判性的思考框架。同時,家長還應鼓勵孩子探索AI的可能,例如可否讓子女透過AI的協助,完成父母職場上的簡單任務或工作。 AI時代的到來,讓我們重新審視教育的意義與方式。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僅僅擁有一個「腦袋」已不足以應對未來挑戰。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批判性思維,並讓他們學會如何靈活運用AI等新興技術,以創造新的價值。這不僅是孩子面對未來的生存之道,更是他們實現自我價值的關鍵。 文:朱子穎(德萃幼稚園部及小學部總校長) 作者簡介:一直致力實踐教育創新,當過浸信會天虹小學「白武士」5年,把它從殺校邊緣挽救回來,成為教育界佳話。教學網誌:FB.com/mrchuclassro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人文與科學結合的理念

剛過去的聖誕假,我參加了北京大學潘文石教授在廣西的「潘文石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所舉辦的生命教育營。這次生命教育營的體驗印證了「感‧創‧做」人文與科學科結合的理念的可行度和力量。我見證了人文與科學的有機結合,不僅是學術上的探索,更是對生命的深刻思考與尊重。 實地觀察 喚起對生命熱愛 潘文石教授,以其對大熊貓的保護工作而聞名,卻在生活中保持着平實的姿態。他的簡單服裝與真誠的笑容,讓人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這種熱情,不僅來自於對自己生命的珍惜,更源於對其他生命的關懷。 在營地中,孩子不僅學習到生物多樣和環境保護的知識,還透過實地觀察與探訪漁民﹙圖﹚,深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這種實踐讓他們對生命的尊重與理解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的體驗。透過這樣的學習,孩子的情感被喚醒,對生命的熱愛自然流露。 (作者提供) 學習環境以孩子為中心 生命教育營和「感‧創‧做」的理念一樣,強調以孩子為中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尊重、平等與互信的氛圍中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被鼓勵提出自己的想法,探討科學與人文的議題。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例如,在野外觀察中,孩子學會如何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自然,並透過科學紀錄,專業客觀地收集數據以至利用藝術形式表達出他們的觀察與感受。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使得抽象的科學概念變得具體,讓孩子在實踐中感受到科學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力量。 在營地的課程設計中,生物學與環境教育的結合,讓孩子不僅學習到相關的科學知識,還理解到人文關懷的重要。透過分享生命故事,孩子學會了敬畏生命、尊重萬物,這正是「感‧創‧做」所提倡的價值。 人類天生具備的「親生命」(biophilia)特質,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愛與被愛的能力,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過與自然的親密接觸,他們學會了如何與他人、不同物種和諧共處,建立起對自我與社會的責任感。 在當今世界,科學與人文的結合顯得愈加迫切。單一的知識體系無法解決當前的複雜問題,唯有通過跨學科的學習,才能找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潘文石教授的研究,不僅聚焦於瀕危物種的保護,更着眼於土地、人口與野生動物之間和諧共存的可行度,這正是人文與科學相互交融的具體體現。 培養挑戰未來的智慧 「感‧創‧做」的理念不僅是一種教育模式,更是一種面對未來挑戰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更要培養他們的人文情懷。只有當科學與人文相互結合,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這片土地上和諧共處。 透過這次生命教育營,我深刻體會到這一理念的重要。未來的路上,我們希望能夠繼續探索這種結合的可能,培養熱愛生命、關心自然和人類和諧共存的下一代。 文:莫蔚峰(「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學校項目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國際親子台:繪本也是給大人看的

上次跟大家談,繪本其中一大功用是,把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像「戰爭與和平」,這樣沉重的課題,用繪本打開話匣子,可讓孩子學會珍惜當下,也讓他們明白地球另一端的孩子,雖然跟我們沒有兩樣,卻在經歷不一樣的世界。 這只說出了繪本一半的功用,對成人來說,繪本同樣具有神奇功用。以前都以為這些純粹是孩子的讀物,從麥兜故事開始,方才發現原來繪本有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而當中所說的道理,比很多哲學家也說得清楚明白。能寫出好繪本的人,都有童心。而且懂得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溝通,並與他和好,一起成長。每個人成長中,或多或少都有受過一些傷,當中能療癒自己的,有時是一下的轉念——可以是一句當頭棒喝,也可以是一本書,一幅畫。 一棵樹一場雨 成長的反思 就以「轉念」為題,看看如何好好地表達半杯水的道理。佐野洋子的《大樹,你給我記住》就用故事輕輕做到了,書中的老伯伯砍掉大樹後,讓我們看到「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懊悔。從前老伯伯每天早上都會被樹上的鳥兒叫醒,所以他怨大樹;因為樹蔭令他的衣服要花更長時間晾乾,所以他生大樹的氣。直到有天他忍不住砍掉大樹,才發現沒有鳥兒的叫聲,早上起不來;沒有大樹的遮陽,再也不能在樹下乘涼。他開始後悔了,可惜大樹就只剩下那一個大塊木頭。 我們都曾經是那一個老伯伯,白白享受了很多前人帶來的樹蔭,那時候,我們都不太懂珍惜,讓他/她/牠/它白白溜走了。後悔過後,才經歷成長。願成長路途上雖有跌倒,但我們可以有彼此,有力氣好好再站起身來。最後佐野洋子給木頭留下了一棵小樹苗,這既是她的善良,也是為人生打氣的記號。 另一本也帶有襌意的繪本,是劉旭恭的《雨》。它說的是一個和尚的故事,和尚出生在廟裏,每天都做着相同的事——掃地挑水煮飯。有人嘲笑他目不識丁,於是老和尚教他寫「雨」這個字來打發時間,小和尚從來都沒有上過學,這是他學會的第一個字,也是他唯一會寫的一個字。 從此以後,他每天練字,做完一天的活後,他都會去寫一個「雨」字,一寫20年。有一天大旱災來了,各地都缺水。於是「雨和尚」收拾這20年來每天寫的字,希望能盡一點綿力。到了祈福的地方,四方八面來的「師父」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現一下自己的求雨能力,這名雨和尚沒做什麼,只是把一張又一張「雨」字拿出來,每拿一張出來,他都記得寫下那字時的點滴。生氣時寫的「雨」、疲倦時寫的「雨」、迷茫時寫的「雨」……當他拿着「雨」字,回想每一次的當下,他流淚了。然後大風吹起,把一張張「雨」字捲起,天就下起大雨來,所有人歡喜若狂,雨和尚虔誠磕頭後,默默地穿上蓑衣,靜靜地離開。在回去的路上,心中滿是感激。 童真與成長,都在這「雨」字中體現,成長總會經歷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雨」,有小和尚對自我的期許、有善待世間萬物的一片真心。守護着那一份真心、那一份專注,在每一場雨中堅持下去,這是我們可以堅持做的事。繪本所說的哲思,既療癒又勵志。願我們都活得恬淡自在,真誠地面對每一場風「雨」,好好珍惜每一棵善良的小樹苗。 文:Hello Bonnie 作者簡介:修讀國際關係,成為兩女之母後變身3職媽媽,在小助教鞭策下,完成兒童與家庭教育碩士,仍繼續在工作、讀書及湊女角色中努力掙扎。網誌:FB.com/hellobonniemami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校族裔平等的實踐

教師一般都尊重族裔平等,認同要公平對待不同族裔人士的原則。然而,學校的日常實踐是否符合這原則? 每天早上,不少校長和白人英語教師都會站在學校門口,迎接學生回校。然而,學校也有印度人、華人等英語教師,何以卻少有安排他們每天向家長、學生打招呼?為何總是白人英語教師擔當接待的角色? 類似的情况是,有學校在校園外、學校簡介等宣傳品中,展示學校各式各樣活動的照片,可是照片中多為白人和華人教師,卻罕有看到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教師,為什麼?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應該向社會傳遞族裔平等的信息,而非延續社會中某些既定印象。香港是國際城市,學校應該展現為一個族裔多元的團體,包括華人、印度人、白人等。 NET懂粵語不能說? 另一例子,部分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Native English Teachers,NET),本身能說粤語,例如在加拿大長大的華人,或在港土生土長的非華語人士,有學校卻不希望學生知道英語教師能說粤語。有教師本來用中文拼音名稱(例如Mei Ling),但學校卻要求她改用英文別名(Miss Mary)。難道使用英文別名就更能符合外界心目中「外籍英語教師」的既定印象?能說粤語就會變成本地英語教師?其實,不少懂得粤語、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希望使用粤語與學生打成一片,他們也更能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困難,從而提供協助。 當我們遇到白人,會主動與他們說英語。當我們表達得不清楚,往往認為是自己的英語說得不好。然而,對於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卻罕見我們學習他們的印地語、旁遮普語、烏爾都語,更理所當然地期望他們應該學好粤語,以便溝通。為何我們對待他們的態度並不一樣?其實,凡是以香港為家的非華語人士,包括白人、印度人等,都應學習粤語以融入社會。有在港生活的白人指出,他們學習粤語的困難是,華人總是與他們說英語,使得他們缺乏練習粤語的機會。 有大學開辦以中文與英文作為授課語文的兩類課程,白人導師可只教英文授課的課程,但華人導師卻需同時教授以中文和英文授課的課程。語文是一種能力,無論是什麼族裔,能運用愈多語文的導師能力愈高。導師能說流利英語、粤語、普通話,不是理當如此,而是得來不易,值得獎賞。 族裔平等不止是消除歧視,我們要將所有族裔人士平等看待,不分厚薄。筆者深信英語是國際語言,學好英語十分重要。而且,在港白人、印度人等對我們的社會貢獻良多。在這前提之下,我們可怎樣恪守族裔平等的原則?這也許不如我們想像中容易。言傳身教,族裔平等值得我們反思。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3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