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習字未必需重複抄寫
教師教學時,有時為了公平及效率,會採用相同的教學方式。這種做法假設同一班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能力相近,因而相同的教學方式能適用於大部分學生。 然而,現今學生的學習差距很大,學習需要和能力都不一樣,教師不能只因循固有做法,需因應學生個別情况,靈活施行不同的教學方式,以求能達到因材施教之效。這種多元的教學方式,值得教師深思。 以初小默書作為例子,一般學校的做法是,當學生寫錯字時,會要求學生重寫幾次作為改正。教師假設學生只要重複抄寫,就能學會正確字形。然而,倘若我們深入分析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就會發現重複抄寫未必是適合所有學生的學習方式。筆者以下會舉出幾個常見的寫錯字情况及有效教法: 掌握字形特徵 當學生能大致寫出字形,但由於要寫的字筆畫多,容易漏掉一點,或多加一畫,例如:寫「獻」或「關」字時,遺漏部分筆畫。這些字的字形不易解釋,筆畫繁雜、瑣碎。教學方法主要是幫助學生記憶字形,把一筆一畫牢牢記住,重複抄寫也許是可行的辦法。 另一情况,同樣是漏掉一點一畫,但是由於寫的字形與其他字形相近,學生因而混淆。例如「直」字,有的學生會將中間的3個橫畫,錯寫成兩畫,像「且」那樣;或是寫「展」字,在下面左方多加一撇,像「衣」字。此時,重複抄寫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法。適切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直接指出字形特徵,例如:「有些字中間有兩個橫畫,有些3個,而『直』字是3畫的。」這樣,學生就能明確記得橫畫的數量。 分辨字義義符 此外,如果學生因字音相似而寫錯別字,例如:把「將」字寫成「張」,或「造」字寫為「做」,這時,重複抄寫「將」字多遍,都未必有助學習,學生仍會把「將軍」錯寫成「張軍」。這裏的問題是,學生混淆「將」、「張」兩字的用法。因此,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是教導學生分辨兩字的字義,並透過學習活動讓學生辨別兩字,例如:組詞練習,[將/張]開,[將/張]軍。只要學生答對練習,就代表他們能掌握字義的分別。 最後的情况是學生誤用義符,例如:「推」字錯寫為「堆」,或「織」錯寫成「識」。寫錯字的原因是由於學生未能理解義符的功能。當學生明白有「提手旁」的字,字義通常與「手的動作」有關,就能依照「推」的意思,猜出義符應是「提手旁」。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覺察義符的提示功能,例如:請學生判斷「推」、「堆」、「怕」、「拍」等字,哪些與「手的動作」有關。 總的來說,每個學生寫錯字的原因各有不同,教師應針對學生的問題根源,施行多元、適切的教導,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中文。 文:林浩昌(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