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樂與路:同行.闖關

跟娜娜是在「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的頒獎禮上認識,這位媽媽站在台上分享自己獲獎的感受,當時她一臉靦腆的表情,心情很緊張,還未開口,我在台下幾乎聽到她的心跳聲。 兩年前,娜娜的媽媽因病去世,她一度情緒低落,兩母女的感情很要好,特別是當了媽媽的娜娜,更能體會為人母的心情。 她說:「過去事無大小,總會跟媽媽聊個不停,她是我精神上的支柱。媽媽離開後,我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記得有一天,我在菜市場的水果攤檔前,突然想起媽媽從前會煮果醬給我吃,於是,我就買了一些回家開始做果醬。」 做果醬釋放沉鬱情緒 娜娜一邊做果醬,一邊憶起昔日母女倆在廚房互動的片段,舌頭上的甜混和了腦海裏跟媽媽共同度過的甘苦,百般滋味,暖上心頭。猶記得媽媽最痛的日子,她無法代替媽媽承受那些苦,於是她會特別做一些甜點,讓媽媽在無味的治療日子中嘗回一些甜。娜娜沒想到做果醬的過程讓她從沉鬱的情緒中釋放過來。最難得的是,小女兒總愛在旁看她做果醬,一時向媽媽撒嬌,嚷着要嘗新口味,就這樣娜娜不斷創作,想不到造就了日後成為網店的產品。 娜娜每次做好了果醬,就會送給朋友品嘗,請他們給予評價,然後不斷改良。娜娜愈做愈起勁,就這樣果醬甚受朋友圈歡迎,她特意用了媽媽的名字來為果醬命名,用來紀念媽媽那份樂天的性格。一天,有朋友建議她參加夢想計劃,嘗試把產品做推廣。娜娜起初真有點抗拒,因為從小到大,她的學業成績都很差,從來沒有參加過比賽,在學校都是最不起眼的一個,但最後,她決定踏出這一步。 在頒獎台上看到娜娜分享她的尋夢經歷,特別感人,她摟着小女兒,說:「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獎項,從來沒試過。我要感謝媽媽從小到大的教誨,感恩有女兒的陪伴,讓我更勇敢找回自己的目標,連帶我們一家都變得積極。」 最近學校舉辦「生命.同行」計劃,對象以家長為主,幫助家長紓緩照顧特教孩子的壓力,同時把重心調校回關顧自己身心靈上的健康。我們安排了一系列的減壓活動、情緒管理工作坊、親子活動及家長追夢計劃。娜娜就是我第一個邀請來為家長分享的嘉賓。 同行是闖關最強動力 當娜娜一邊教家長做果醬,一邊把自己的故事娓娓道來,家長們都被她的故事所觸動,因為大家面對同一難題:「怎樣把負面的情緒釋放?」這年多,無論是疫情、經濟、照顧子女等範疇都是大眾市民面對的難關,負面的情緒便隨之而來,甚至鑽了牛角尖,情况就難以控制。娜娜能熬過來,皆因有女兒的陪伴和朋友們的鼓勵與支持。同行是闖關的最強動力。今天,看見娜娜一臉自信,分享所失所得;她已經成為了別人的同行者。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6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米餅的寓意

翻開辦公桌抽屜,總會看到這個包裝殘舊的透明小袋,內有兩塊暗暗黃黃的米餅。米餅已經超過10個年頭,當年我捨不得把它放進肚子,一直留着,因為米餅背後是一個故事。 我在特殊學校工作,服務的學生患有多重弱能,包括:智障、視障、聽障、語障或肢體障等。一般人聽到我的工作,不期然就會問:「怎樣教?他們根本都不明白。」有的會說:「你們一定要很有愛心才做到。」最糟糕的一句:「都這麼慘,還要學?」我總會告訴他們,雖然這些學生跟一般同齡學生的能力有差距,但並不代表不能學,只要教師懂得因材施教,學生都能學。 大刀闊斧課程改革 教師叫苦 多年來,大部分特殊學校的課程都是校本,教材都是自編。由於坊間的教科書大多都不適合學生使用,於是學校各自設計課程,就如區內的食店一樣,各有自家的特色菜。教師花很多時間編寫教學內容,設計課本、工作紙及評估,儼然出版社一樣,還要兼顧課堂上不同的教學方法。2008年,特殊學校開始推行課程改革,要從同一課程架構下,為特教學生設計調適課程。我們學校課程又開始調適工作,當時的李校長帶領團隊開展工作,目標是讓特教學生的學習經歷更為廣闊,同時要尊重學生年齡及能力的需要。「龜兔賽跑」的故事是否仍適合中學生?有否想過學習詩歌或運用繪本做教材?在科學堂怎樣指導學生學習探索及求證等? 這個大刀闊斧的課程調適工作,讓團隊面對不少挑戰,包括:重新規劃課程、檢視及篩選過時教材、參考普通課程文件、教材設計、評估方式、解答家長疑問等,工夫可不少;團隊中,有教師很投入工作,也有教師問:「調適又調適,好像沒完沒了,有用嗎?」 教學如做米餅 做好每一步 課程改革工作進入第2個學年,那年的開學日,李校長在台上致開學辭,他說:「我很少看電視,但最近一個廣告令我印象深刻,很想跟大家分享。」然後,熒幕開始播放片段,一個老師傅走進米倉,戳穿了米袋,從卸下來的米粒,拿了幾顆,放近鼻子嗅一嗅,然後認真地細嚼,旁白:「一路開始,我們就很用心。」鏡頭一轉,老師傅把打好的米糰,往燈泡下一照,查看粉糰韌度是否適中,畫面出現一句:「三十多年製菓經驗」跟着,爐上一塊塊金黃色的米餅已烘好,老師傅拿起一塊試味,他臉上嚴肅的表情慢慢露出滿意的神色,畫面的最後一句「用心傑作」。整段影片沒有花巧,樸素的色調,讓這十幾個字更加突出。 李校長說:「我今天送給大家除了這條短片,還有這一塊米餅,希望大家認真做好每一個步驟,用心做事,我相信學生們一定學有所成,家長會認同我們的努力。」然後,每個學生及同事都收到了一包米餅。 老師傅30年重複地做米餅,同樣的工序,同一的產品;但他用心選擇米粒、考究米末的幼細、粉糰的韌度、爐火的溫度等,每一塊都要是最好的米餅。日常教學中,正如老師傅一樣,同一班學生,同一個科目,你如何用心掌握學生的能力,調校學習,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及適時自學等,我們一直堅信只要用心做好每一步,定會有成果。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念轉

手機傳來一段視頻,是小元的老師發送過來的,附上一個信息:「我推薦小元參加朗誦比賽,主辦單位因疫情關係,會用錄影片段做評分,你看看他的表現如何?」打開視頻,看到小元站在他爸爸自製的企架上,身上束着兩條粗粗的安全帶,前面還有一張小木桌圍着,用以幫助他安全地站穩於企架上,他穿上硬繃繃的腳托,努力地站着,整套裝備都是他做企立訓練所必須的。小元患有腦麻痹症,三肢痙攣,病症影響他肌肉無力,身體不協調,他根本無法自行站立。同齡的小朋友行動自如,他連坐直身軀都不行,遑論站好,但小元及他的爸爸從沒放棄。 自製「子母牀」挑戰有限空間 小元很努力地背誦詩篇,他深呼吸一下,然後吐出兩個句子,呼氣到最後剛好是最後的幾個字,但聲音小得聽不清楚。當身軀站或坐得不穩,就影響他口語表達,很難聽清楚他的話語。小元爸爸示意他要站好,小元努力地撐直身子。 想起去年暑假,小元剛完成腳部手術,於是,我跟社工及治療師去探訪他,那一幕情景我還牢牢記着。 小元一家五口住在「劏房」,只有60平方呎,一張3呎的雙層牀,牀邊放置一張2呎的小書桌。小元爸爸從鄰居借來了3張摺椅,我們3個已經填滿了整個房間。大家背後就是狹窄得無法讓人轉身的洗手間,旁邊有個矮小的木架,剛好放得下一個電磁爐。這麼狹窄的空間如何容得下小元的輪椅?爸爸表示小元一放學回家,就要把他從輪椅抱進房裏,輪椅只可留在屋外。小元爸爸請我們站起來,他從牀底拉出一個小木箱,木箱的大小剛好容得下小元在內裏睡覺,兩邊的木板是向外傾斜的,倒有點像條小船;原來是爸爸特地為他設計,方便小元穿上腳托後,仍有多一點空間來伸展。小木箱內整潔的被褥,都是他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我相信這小木箱是挑戰有限空間的「另類」子母牀。 小元爸爸說:「手術後,小元要穿上固定的支架,暫不能動,需要坐在特製的輪椅上,醫生說要先休息3個月,輪椅根本推不進來,所以小元現暫居親戚家……往後,他還要多做企立訓練,鍛煉肌肉。」 「想得通,就有辦法」 這一幕仍歷歷在目,但怎麼跟視頻中的環境好像有點不一樣……突然,我在視頻中發現——小元背後的牆角貼有一張大告示,寫着:「警告-此處附近已放置老鼠藥餌」,我正推測這裏應該是他家住的唐樓公家的地方吧……對!畫面右邊還發現一小截樓梯的扶手,一定是樓梯間。這樓梯間相信就是小元日常做企立訓練的地方;為了滿足孩子參加朗誦比賽的願望,於是趁他一邊企立,便一邊朗讀誦材。小元爸爸說:「想得通,就有辦法。」 最近疫情關係,不少行業都大受影響,連帶一些專門行業,好像航空界都出現裁員潮。報道中,不幸被裁的從業員都轉戰不同職場,有當上送貨員、健身教練、酒店服務員、巴士司機……等,當生活出現困難,總要想辦法解決。想起俗語:「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心不轉念轉。」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生酮小公主

每逢農曆新年,家人會特別要求我做蘿蔔糕,因為覺得我做的蘿蔔糕最符合他們的口味,是坊間買不到的。今年我一邊刨蘿蔔絲,一邊想起一名學生,她的口味絕不平凡。 飲食療法 減腦癇發作 小安娜,今年8歲,開朗活潑。一次,我到課室看顧學生們午膳,小安娜的午餐令我駐足定神了一會;一碗西蘭花,一塊塊的紅蘿蔔,大大顆的蒟蒻,碗內泛滿了油光。可能我好奇的表情讓身旁的治療師也察覺到,她用堅定的眼神告知我:「沒錯,這是她的午餐!」看到小安娜的小嘴油膩膩,專心地咀嚼。餐盤上還有一杯面層浮着油的營養奶。午餐差不多吃完,治療師細心地把奶攪拌,鼓勵她說:「安娜跟其他同學一樣,沒有浪費食物,做得真好!」 小安娜患上腦癇。腦癇是一種慢性腦部病變,由於大腦細胞過度放電所引起的現象,發作時會出現突發且短暫的痙攣,導致手腳不自主運動、抽搐或神志不清,同時會反覆地發作。媽媽從沒有為意小安娜有抽搐的情况,以為她只是發呆。小安娜發展有點遲緩,很遲才學走路。剛巧有朋友告知她,看畢社交平台上小安娜步行的片段,覺得有點不妥,步姿有點像腦癇症的病人。於是,媽媽帶着小安娜展開了漫長的醫療旅程。 經過多番的診斷及測試,考慮用藥的影響,就在小安娜4歲時,她開始接受了生酮飲食。生酮飲食是一種高脂肪,充足蛋白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醫學營養療法,肝臟會將脂肪轉化為脂肪酸和酮,酮進入大腦並取代葡萄糖作為能源,這種狀態能減少患者的腦癇發作。 媽媽經醫生指導下,開始嘗試製作生酮餐。簡單一點,她會幫安娜謝絕澱粉質及糖類。她打趣說,如果到茶餐廳吃下午茶,一個菠蘿油,那片厚厚的牛油就是安娜的下午茶,麵包留給自己。如果是炸雞腿,當然可以連雞皮大啖大啖地咬。汽水及糖分高的飲料都不可,只能用代糖。 DIY生酮蛋糕薄餅 填補心靈缺角 一次小安娜嚷着要吃哥哥的蛋糕,媽媽堅持不給,她哭得很厲害,淚眼汪汪地喊:「為什麼我不能吃?」 其實,有哪個小朋友不愛吃蛋糕、薯條?於是,媽媽下定決心為女兒製作生酮蛋糕,此後在每個家庭成員生日會上,她都可以跟大家一起吃蛋糕。媽媽說生酮蛋糕是由杏仁粉、代糖、牛油及雞蛋製成,其實很高脂肪,味道對普通人來說很一般,但對女兒來說,就是獨有的美食。 媽媽在網上找了不同的生酮食譜,實踐再改造,愈來愈多製成品。我在臉書看過她分享生酮薄餅、蛋撻、芝士條等,當然總看到小安娜滿足的表情。 媽媽用心製作的生酮美食,不但讓女兒吃得健康,還填補了小安娜心靈上的缺角。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7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光仔的無言世界

有一類學校可能大家都未曾或甚少聽過──「醫院學校」,專門為住院的病童提供教育服務。雖然沒有實體的校舍,但每所醫院都有個小教員室;病房就是課室,教師會在病童的牀邊上課,通常都是以一對一形式教學。 今天與一個學生見面,他叫光仔,由於患上了罕有病症,身體機能不斷退化,長期臥牀,需倚靠呼吸機維生。光仔從未離開過醫院,已經住上15個年頭。任老師是光仔的教師,教了他5年,有點唏噓地說:「光仔這一兩年身體退化了,從前他會伸出舌頭表達意思,一伸一縮,還會跟我一起數數……有些教師覺得他已經沒反應,其實只要細心留意的他的面部表情,嘴角偶然會顫動一下,待會你們細心觀察。」 身體退化 靠呼吸機維生的學生 我們跟着任老師,走進高度照顧的醫療病房,穿好了保護裝備,走近光仔的牀邊。眼前的光仔跟我想像很不一樣;他雙眼被分泌物遮蓋了,好像結了一層厚厚的繭,根本看不到眼珠;四肢已經變形,關節和皮膚繃緊得像在互相角力;身上還接駁了呼吸機、胃喉、排泄管等。不禁想問:他的求生意志從何而來?任老師一臉祥和,語帶溫柔地跟光仔打招呼,我特別留意光仔的反應。任老師親切地拍拍光仔的手背,說:「今天的課堂有特別安排,有楊老師來跟你上課,還有一位譚老師。」話畢,我努力地從光仔的臉上找尋他的反應。 楊老師開始上課了,她拿着平板電腦播放故事……我開始發現光仔的呼吸變得又深又急,連呼吸機都響起來,護士急步走來視察。任老師說:「光仔,你看來很緊張,因為有新老師來跟你上課,對嗎?」然後,輕拍着他的手。光仔的呼吸放緩了,那刻,我肯定光仔的意識非常清醒,只是被困在無法動彈的軀殼中。楊老師邊講故事邊提問,光仔的舌頭不時伸縮一下,嘴角間中翹動,很落力地「回答」。下課了,任老師望着光仔,拉着他的手說:「下課了,你今天的反應很好,好努力,老師非常欣賞你,明天再見。」 專注做好一件事 毋懼困境中質疑 有人曾問:「光仔如同植物人,生命有意義嗎?」 記得一首歌《天梯》,歌詞來自一件真人真事,講述一對不為世俗所接受的夫婦,走到深山處隱居,住到懸崖峭壁上。後來,丈夫為了妻兒方便下山,用人手鑿成了6000多級的石梯。旁人曾冷笑道:「這麼高,這輩子都完成不了,有意義嗎?」丈夫沒有回應,他一心一意地鑿,花了50年去完成。這條石梯後來被傳媒發現及報道,原來背後隱藏着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後被名為「愛情天梯」。 任老師不論光仔的反應有多微弱,病况有多嚴重,從沒放棄教導他,意義在於她為光仔找到學習的意義及尊嚴。我相信光仔每天最期待最享受是跟任老師上課,讓她走進自己的無言世界,在漫無邊際的故事間跟她聊天。光仔的一顫一抖就是對任老師最大的回饋。 人每當遇到困境,就容易懷疑自己所作的事,質疑自己的決定,到底意義何在?別人的價值觀成為了自己的包袱。天梯中的丈夫、任老師及光仔的共通點就是專注做好一件事,因為他們早就找到了答案。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1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夢想不分年齡

最近獲邀為一個活動當評審,這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比賽。參賽者全都已為人父母,但他們都有一個夢,希望能透過比賽,實踐自己的夢想。參賽者超過100人,每個參賽者背後都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 阿郎是一名髮型師,身兼母職。小時候的他很喜愛鋼琴聲,但因家境不好,根本沒機會接觸。為了幫補家計,初中畢業後便當理髮學徒。他說學習鋼琴一直都是他的夢。眼看8歲的女兒沒自信又怕失敗,做事半途而廢,於是,他很想證明給女兒看,只要有恆心,有心不怕遲。他決定學習彈琴,從最初階開始。每晚,他無論工作有多累,都會練習一小時。女兒看在眼裏,竟然跟爸爸一起學琴,父女有了共同的目標及話題。這個爸爸說着,一臉滿足的笑容,父愛滿溢,相信這是他意想不到的追夢結果。 另一個媽媽是露絲雅,因母親突然離世,令她久久未能釋懷。為了找回與母親昔日的回憶,她決定把媽媽生前教她做果醬的方法延續,她希望用果醬找回昔日跟媽媽相處的甜蜜時光。她每拿着刀把水果切小塊,總記起小時候,媽媽在旁捉着她的小手切蘋果的畫面。她女兒喜愛嘗試新口味,於是她不斷研發,嶄新的果醬味道,如奇異金果、雪梨桂花、榴槤等都很受歡迎。露絲雅說她從小到大都沒拿過獎項,讀書不多,這次是她人生第一次參加比賽,看着她母女倆熱情地介紹自家的產品,那份甜是源自一份愛的延續。 堅持目標必可達到 阿儀是來自破碎的家庭,自小在保良局長大。她最渴望就是開生日會,那份歡度慶生的愉悅是她孤獨無家的童年最難忘的。她現為三孩之母,跟丈夫開設了一間食物到會服務公司。過去一年,她跟一間社會服務機構合作,為基層的小朋友開辦生日會。由佈置場地、預備食物、購買生日蛋糕及禮物,她們一家都齊齊參與。可是,她覺得生日聚會完畢,大家就離開了,所以,她想做得更有意義。她的夢想是2021年為12個固定的基層小朋友舉辦生日會。她希望讓這12個家庭每月都有期待,除了期待成為「生日之星」外,同時要學懂為其他的「生日之星」送上祝福,可以是簡單一張生日卡,或準備一個小遊戲,目的是希望培養小朋友感恩珍惜,同時懂得付出。她期望透過這12次的聚會,他們能建立一個互愛的群體。聽罷,這已經不是單單一個派對,而是一個聯繫。一年後,這個群體的關係能否再延續,無人預計;但這緣分的起始就是從這名媽媽的初心而發起。 「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這兩年除了鼓勵年輕人追夢,還幫助老人家重拾多年未圓的夢。這次計劃鼓勵為人父母延夢,雖然他們的夢想全不一樣,但擁有着同樣的價值觀,就是希望為下一代樹立好榜樣,夢想不分年齡,只要堅持目標,一定可以達到。 過去一年,無論過得如何,我們都要感謝自己熬過去了。不知上述三件真人真事有否打動你?就讓我們為自己在2021年訂下新目標吧!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7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走進生命放映機

過去幾年,我帶着特教學生到不同學校做生命教育講座,看着他們由羞澀緊張到從容自若地站在台上分享自身的奮鬥故事,過程一點都不容易。要他們坦誠面對自己坎坷的成長經歷,家人如何陪着自己與病魔搏鬥,當中固然有苦,但也有樂,我佩服的是他們比我們更放得下,與逆境同行。 過往我們所接觸過的觀眾年齡層很廣泛,由中小學生、在職人士到老人院舍的老友記都有。分享的過程中,觀眾們對學生由憐惜到佩服,有些用力點頭,有的感動得雙眼通紅,有的離開時緊握着講者的手,鼓勵一番……這些美麗的畫面,非常難忘。 學生摩菲亞和我搭檔最多,每次跟他分享,就如走進他的生命放映機一樣。 最近,收到中華基督教會大澳小學教師的邀請,希望我能把摩菲亞生前的故事及創作經歷跟學生分享,我一口答應。 坐上晨光第一班車,從青衣直奔大澳,甫下車,就被這所在1963年重建的校舍吸引着,它,明淨又簡樸。 副校長領着我走進禮堂,禮堂的牆上掛着耶穌基督捨身救世人的故事掛畫,看着,想着——生命要活得有意義。 提問和討論 更了解別人想法感受 講座開始了,我先請幾個學生試玩一個遊戲,請他們逐一單手撕開一排巧克力的包裝,成功的話,就送給他們吃。幾個學生都想盡辦法嘗試,但未能成功;最後,我讓他們分工合作,終於成功了。學生們表示,原來只能運用單手工作,實在困難。這時熒光幕上展示了摩菲亞坐在輪椅上的照片,他們好奇地注視着,我介紹這個病症叫肌肉萎縮症,身體會慢慢地退化,最後只剩下些微的活動能力。一張摩菲亞用手指托着頭邊作畫的照片,有學生說:「他用手指托着頭,因脖子累了。」這學生觀察入微,富同理心,懂得從他人的難處着想。 席上有三分之一是南亞裔學生,他們不約而同地告知我學習中文很困難,筆畫多,難寫又難記。我介紹了摩菲亞運用有趣的筆順口訣歌來學寫字詞,學生跟着一邊朗讀、一邊寫,特別熱鬧。當看到摩菲亞書寫得井井有條的手稿,字體端正秀麗,禮堂內讚歎聲四起。有學生留意到摩菲亞所創作的繪本內的文字很特別,喊:「是摩菲亞寫的字!」在場的學生們再拍掌,表示讚賞。 講座完畢,我走進課室跟學生一起閱讀摩菲亞的繪本。一個六年級的巴籍女學生給我看她的中文家課,她說很喜歡中文,寫的字很漂亮,我立刻讚賞她,勉勵她要繼續努力。跟着,學生開始問:「摩菲亞最喜歡畫什麼動物?」、「這頁是蠟筆塗的嗎?」、「他有多少個弟妹?」、「他是怎樣離去的?」、「他離開的時候有多大?」我一一解答。 這是一個認識生命的課堂,學生用最單純、直接的角度去認識摩菲亞的故事,一個跟普通人不一樣的身軀,很難想像他如何生活?什麼驅使他堅持追夢?提問和討論讓學生更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同樣的處境,但遭遇可以很不一樣,讓學生有更多角度去看人和事。我很欣賞學生們敢於提問、勇於表達,沒有任何避忌。他們看到生命有困難的時候,但有意義的生活讓生命變得精彩燦爛。 一個非裔小男生看着繪本,說:「我也很喜歡畫畫。」我笑了。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2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抹走盲點

今天跟同事用膳完畢,便沿着小路散步回校。前方不遠處,一對高矮懸殊的背影吸引着我,那個高高大大的年輕背影,走路有點左右搖晃,啊!多麼熟悉的步姿……噫!他身旁那嬌小的身影不就是曾經常來校接送學生的其中一名家傭嗎?我更加肯定這高個子是畢業生——阿成。 阿成在嬰孩的時候,因保母照顧不周,對他施以劇烈的搖晃,導致他患上搖晃綜合症。由於腦損傷,引致他腦癱及智力受損。 阿成家在學校附近,過往的早上,阿成定挽着家傭的手臂走回校。家傭總替他背書包及康復器材。每回我或其他教師看到,便特意攔着路,然後請家傭把書包交回阿成,阿成總會忸怩一番,家傭又哄又逼,他才「就範」。我心想:阿成的自理能力不足。 他如被同學欺負便會咿咿呀呀的向教師投訴,偶然被野蠻的同學揍了他一下,他就指着痛處大哭起來,我便會問他為何剛才不避開?聽起來很奇怪吧,因為欺負他的同學是坐輪椅的,活動能力是阿成之下,但他竟然不懂避開?我擔心阿成將來如何保護自己。 看不到、聽不明、不知道 不等於實情 今天真巧合,難得遇見他。阿成又挽着家傭的手臂,另一隻手挽着一大袋零食。我念頭一生,就跟身旁的教師說:「待會我們靜靜走到阿成背後,試試搶走他的零食袋。」於是兩個「匪徒」躡手躡腳走近阿成,甲匪伸手一搶,阿成嚇得呱呱叫,把袋拉得更緊,乙匪見狀連忙加入戰團,再用力拉扯,怎知阿成一手拍向乙匪的臉,然後把乙匪的眼鏡摘下來,咬牙切齒地咕嚕着。兩匪眼見大勢已去,兼且乙匪的眼鏡亦正岌岌可危,連忙說:「對不起,開玩笑呀!我是譚老師!你看看……」阿成定神看清這兩個蠱惑的「匪徒」,確定是教師後,才肯鬆開手把眼鏡推回給我;這時,戲劇化的一刻展開了,他躲到家傭背後,拍着心口說:「怕怕!怕怕!」 一番擾攘後,我被阿成那股強大的自我保護能力嚇了一跳,不斷問家傭他何時變得那麼厲害,她哈哈大笑,說:「在家就是這樣!」 身旁的同事說:「有何奇怪?剛才我們搶的是他最愛的零食,他拚了命都會搶回來,本能反應呀!」 我問:「他不是常被欺負,只懂哭哭啼啼的嗎?就連坐在輪椅的小玉捉弄他,他都不懂避開,不是嗎?」 她說:「你看到的只是其中一個畫面,他會還擊的,抵不過了,便會找老師投訴。」 原來是我的「盲點」,我只憑看到他某些事件的行為,慣了套用「特殊學生」看法,還自以為是地斷定他能力不足,然而往往忽略了他也會有跟普通人一樣的本能反應,懂得因應人或環境而改變,學懂保護自己的方法。 我看不到、聽不明、不知道,但絕對不等於實情。生活日常,我們可曾沒有好好了解實情而妄加了自己的看法?這個盲點往往讓我們未能多角度去了解人或事的完整度,胡作決定,後果可大可小。 除下眼鏡,我細心地清潔鏡片,我不但要抹走阿成的手指模,還要抹去我的「盲點」。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6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離開安舒區

  今天是偉強在學校工作的最後一天。他穿上了新襯衣,揑了一把髮蠟,把頭髮梳理好,站在鏡前整頓一番,自覺滿意了。出門前,他還帶上一早準備好的即影即有相機。 偉強3年前在我校畢業後,便到展亮技能發展中心修讀西餐課程。因為他喜歡吃又愛烹飪,所以特別投入課堂。每一款新菜式,他都會回家試做,雖然味道跟在課堂做的有點差距,但家人都樂於當「白老鼠」。那兩年,訓練中心都會安排他在一些食肆實習,可是,每次總不是他預期…… 偉強小時候患腦積水,手術後影響四肢協調。活動雖尚算靈活,但若要蹲下、爬高、搬重,他便有點吃力。第一次實習,他興奮無比,以為有機會拿起鑊鏟做菜了。可是從第一天起,他只負責洗碗、清潔爐具、搬運食材等工作,他手腳不夠俐落,往往被師傅批評。他向導師反映,導師回應是:「偉強,廚房每一個工作崗位都需要學習,師傅的批評要學習接受。」 不習慣廚房「粗言」反招罵 廚房內最常聽到的「共通語言」——粗言俗語,也令偉強十分抗拒。他總不明白,為何師傅總要說粗言,好端端一個問題,總要加上難聽的「助語詞」。有時,他會皺着眉,回敬一聲「噫」,師傅被他突如其來的無禮反應觸動起來,罵個狗血淋頭。偉強跟外祖父母投訴,兩老當然明白他;但同時發現孫兒太自我,不懂從別人角度思考,吃虧的一定是自己。外祖父勸誡:「廚房工作的差不多全是男生,這是他們慣用的語言,慢慢就會聽慣。」第二次實習,偉強學懂了,縱使聽到粗言都不再作任何反應。 可是,他抱怨工作吃力又單調,開始提不起勁,效率更低。師傅要求把所有碗碟洗好才可以吃飯,眼看別的實習生已經吃午飯,但他還在工作。結果,午飯變了下午茶;也試過午餐被放置太久,被誤當剩飯而扔掉。社工問他:「團隊講求效率及紀律,你覺得自己做事的速度如何?」偉強不願回答,但他知道問題所在。 偉強在訓練中心畢業後,社工先後介紹幾份廚務實習,他都婉拒了。機緣巧合下,學校剛好有一份文職工作。在學校辦公室工作,同事對這位舊生特別包容,樂意教導,他又願意學,適應好像沒大問題。他的工作效率確實跟不上大隊,同事就下調工作要求,又或調配一些簡單的事務。日子一久,變成了偉強的安舒區。 「不想委屈自己」成改變動力 一天,我在休息室問他:「工作應付如何?」 偉強說:「很簡單,但很悶。我……還是想當廚師。」 於是,我介紹他跟義廚做義工服務,大伙兒包糉、做月餅、派送食物等。他漸跟義廚熟絡,訴說過往不愉快的經歷。義廚勉勵他,也嚴肅指出他的謬誤。「你這些處境或困難每個人都遇過,算得上什麼?有誰不是從低做起?你不是唯一,不同的是你選擇如何面對?你認輸,以後就只能委屈自己。」偉強心想:「我不想委屈自己。」 今天,他終於決定離開安舒區。他對我說:「下班後,我會到快餐店面試。」我相信那份「不想委屈自己」的動力,驅使偉強改變。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3期]

詳細內容

特教樂與路:另類親情

(圖片來源:Canva) 大清早,張婆婆已起牀梳洗,今天,她特別精心挑選了一件漂亮的襯衣,穿上早就配襯好的寶藍色長褲,感覺十分滿意。這天是很特別的日子,因為是乾孫兒的畢業禮,她一定不能錯過。她拖着那個陪伴着她多年的手提行李箱出門去。 醫院清潔工遇上兔唇孤兒 坐在巴士上,窗外的景物格外熟悉。回想過去10年,她每天大清早就會到菜市場買材料熬湯;一看到新鮮的水果,就一定買回家。回家後,她就在廚房裏洗洗切切,開始熬製湯水;過一會兒,她拿出水果去皮,切成一小顆一小顆,存放在保鮮盒內。時間差不多了,她便小心翼翼把湯水、水果盒等放在手提行李箱裏,拖着出門。她每天從屯門乘車到九龍,為的是給乾孫兒送上精心熬煮的湯水。 張婆婆20年前在醫院工作,負責清潔病房。有一天,她看到一個只有數個月大的男嬰,上嘴唇到鼻下底都是裂開的。當刻她心裏隨即冒出一個念頭:「他真倒霉,長大後怎見人呀?」 小男嬰患有唇裂,俗稱「兔唇」。護士每回都花了不少時間餵他喝奶,他一吮,奶又從鼻孔流出。張婆婆看到此,心裏不禁想:「真可憐,這樣怎會吃得好,夠營養嗎?」 張婆婆開始特別留意小男嬰,怎麼探病的時段,總看不見家人來探望他?後來得知原來他是個棄嬰,社工叫他明仔。張婆婆看着天真的明仔,說:「好歹都是自己的孩子,怎會忍心拋棄呢?」 每次婆婆經過他的病牀,總會過來逗逗他。小嬰孩不知怎地,總會對着張婆婆笑,一雙眼睛好像在說:「婆婆,我認得你!」 視如至親 無微不至照顧 張婆婆最難忘是明仔接受了數次唇顎修補手術。每次她都會去寺廟祈福,祈求上天放過這個無父無母的無辜小嬰孩,憐憫他免再捱刀割之苦。想到小小的身軀要被送進手術枱,她有種莫名的痛,從心坎裏痛出來。 自此,她視明仔猶如自己的孫兒一樣。當明仔出院後,張婆婆對明仔的愛沒有因他離開醫院而減少。每個周末都會到孤兒院探望他,明仔看到她便摟着不放,儼然兩婆孫一樣。後來,明仔被評估為中度智障,需要送到特殊學校讀書,並入住學校宿舍,張婆婆仍是風雨不改去探望。 張婆婆總會在學校午飯時段到校,幫明仔穿好圍巾,然後坐在明仔旁邊,一口一口的餵他喝湯。明仔邊喝邊撫着婆婆的手臂,滿足地笑。張婆婆臨走,總會從行李箱拿出為明仔準備的日用品、衣服或零食交給班主任,以備不時之需。初期,班主任好奇地問張婆婆如此疼愛孫兒,為何不留在家照顧?後來,方才知道張婆婆跟明仔間的微妙關係。 今天是明仔的畢業禮,張婆婆最欣慰是以最親而又唯一的家人身分出席活動。明仔遠遠看到張婆婆,立即走過來拖着她。她看到這個大男孩滿頭大汗,便拿着小紗巾給他擦汗,說:「來,叫聲婆婆,親一下。」明仔親切地抱着張婆婆的臉蛋,用力地親了一下,身旁的教師已把這個美麗的畫面攝進鏡頭裏。 文:譚蘊華(特殊教育老師) 作者簡介:擔任特殊學校老師逾廿載,現任教於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盼藉特教生涯的經歷,宣揚「有教無類」的精神。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