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孩子需要什麼?
大家好,繼三月底的家庭遊後,華德媽在四月底再次出遊,這次增加難度,以單人匹馬之力帶兩兄妹去探訪一位臨盆在即的好朋友。不諱言,華德媽的朋友都慢慢地加入「媽媽俱樂部」,眼見我們的俱樂部日益壯大,實在感動,在這個「養兒不如養寵物」的年代,決心去為人父母,真的需要決心和勇氣呢! 德國重知識 終身學習 這次我們也是乘坐德國鐵路前往漢堡附近的小鎮,探訪一位認識多年的好朋友——李娜(Lena)。話說當年李娜前往香港當交換生,剛好住在華德媽的隔壁,我們因而認識,她是我第一位能深交的外國朋友呢!另外兩個德國男生理書(Friedrich)和理魏(Oliver)都由柏林過來,自大學畢業後,這是我們第一次「齊人」。 我的香港家人大感不解,為什麼我生了兩個孩子後仍在讀書,但在德國,這是常態 七年過去,理魏已經成為一名律師,但還在半工讀法學博士課程,他主力研究中國法律。理書在取得生理學碩士學位後入讀醫學課程,一年後他便要展開實習生涯。大家都三十而立卻仍然在學,我的香港家人大感不解,為什麼我生了兩個孩子後仍在讀書,但在德國,這是常態。雖然更高學歷對事業的前景有正面幫助,但我認為這是德國注重知識的文化所致。在車上,你仍然會看見人們專注地看書,書店也是每個社區的必需品;差不多每間有規模的電視台都有自己的智力遊戲節目,就如大家都熟悉的節目《百萬富翁》,雖然並非在德國發源,但時隔二十年,此節目仍然在德國熱播,每年都有人因知識而變成富翁呢! 良好成長環境只有一種? 當大家都覺得在德國成長環境較佳時,李娜卻不認為以泰國小船為家是較差的環境 而我們此行的主角李娜,她這些年來投身在重建泰國遭受海嘯破壞的社區,也因而認識她的泰國丈夫。被問道他們會在哪裏撫養孩子,她自豪地說在他們的船上!對,就是他丈夫的泰國傳統木船上!在讀醫科的理書擔心,若李娜不在德國,這邊的醫保未必能保障她們(在德國,孩子十八歲前都受父或母其中一方的醫保保障)。當大家都覺得在德國成長環境較佳時,李娜卻不認為以泰國小船為家是較差的環境,她認為,沒有地方比大海更能教會她如何生活。 這番討論讓我有感而發,其實我非常認同李娜,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什麼成長環境、語言環境等等,其實都是從成人的角度出發。在不同成長階段,一個孩子需要什麼呢?這邊的家長們在孩子滿一歲後,就爭相把小孩送到日間媽媽和幼稚園,以便自己回到職場去,又是否能滿足幼孩的成長需要呢?下次華德媽再為大家帶來在德國育兒的見聞,再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