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盡教育:邊個投訴邊個死

王師奶視野窄,教育團體只知有教聯和已經摺埋的教協。教協是老大哥,也曾是全港會員最多的教師工會,教聯是後起之秀,會員也不少,但唔知「教育工作者工會」係何方神聖。據老爹告知,好多教師有雙重身分,既是教聯會員,又是教協會員。閱報得知教育工作者工會宣布自2021年成立以來,接獲1700宗求助個案,並舉其中一名羅姓中學職員,2021年曾向教育局投訴遭校長無理欺壓,局方將個案交回校董會跟進,最終不了了之。 校監未必了解學校運作 看到這裏,乜咁熟口熟面嘅?諗吓諗吓,同東華三院李東海小學一名教師投訴被校長欺凌如出一轍。不過嗰件事轟動啲,因為投訴人林麗棠老師跳樓,羅婉儀校長被炒。教工會建議,教育局應主動向投訴人了解情况,避免法團校董會「自己查自己」。 教工會所言有理至極,前車(唔止一架㗎)可鑑。自己人查自己人,邊個投訴邊個死,呢句話表面看來誇張咗啲,但大多數的投訴都「有」疾而終。唔怕官最怕管,投訴完最高領導以後尚可在原校立足?辭職走投另謀安身之所是唯一出路。見過鬼怕黑,以後就算遇到更不公平壓迫,忍得就忍,鵪鶉得就鵪鶉,為兩餐,無計㗎。 教工會所提的例子發生於2021年,李東海小學教師跳樓案發生於2019年,同是楊潤雄當教育局長的年代,兩件案件都是投訴至教育局後再發還校董會處理而衍生問題。讀者諸君,千萬勿誤會,以為王師奶怪責楊潤雄前局長處理失誤,把投訴案件交回校董會草草了事,自己A字膊卸得就卸。小婦人要還楊局長一個公道,楊局長無錯,錯就錯在法團校董會的結構,將辦學團體和學校的關係刻意疏離,讓學校自成一個獨立個體。學校成了一個法人團體,自然有絕對權力處理自己的事。學校的最高權力是校董會,校監負責領導校董會,而校董會成員包括教師代表、家長、校友及辦學團體委任的校董不多於六成等,問題就出在校長和校監身上。絕大多數的校董會,校長一定是校董,而校監只是掛個名,大多數對學校的運作一嚿雲,要靠校長做盲公竹,平日簽吓支票,學校慶典出來亮吓相,中規中矩不出洋相已是邀天之幸;有能力的校監不是沒有,相對是少得多。教育局格於形勢,對校監要求不高,只要求上任前接受幾粒鐘的培訓。 墮自己人查自己人陷阱 教師向教育局投訴校長(教師不會傻到向校董會投訴),以為教育局高過學校,或可取回公道。事實並非如此,法團校董會才握有判斷是非的權力,教育局將案件交回校董會處理是依足程序,並非逃避責任。案件回歸校董會,就跌落自己人查自己人的陷阱,雖不敢說一定冤沉海底,被投訴的人是校長,他/她是學校的揸fit人,是部分校監的盲公竹,結果如何,唔使去廟街問盲公陳都知啦。 教工會話自成立以來接獲投訴1700宗,工會用心良苦,支援弱勢人士,其志可嘉。如果不介意,可否公開為教師成功平反的有幾宗?王師奶再重複一次,不是教育局卸責,是法團校董會的結構組成不健全,若不改善,跟着再收到2700,甚至3700宗投訴都有可能。釜底抽薪,何不將最高權力回歸辦學團體!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日均3宗的香港自殺率

「千古艱難為一死」,在困難日子中生存需要勇氣,自殺求死要更大的勇氣。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發表2022年本港自殺死亡個案有1080宗,創自2007年以來新高;60歲或以上長者有477宗,創下自1973年以來紀錄;50至59歲有204宗,是8年來新高。最令王師奶震撼的是DSE放榜日,一名身穿校服的應屆DSE考生在九龍灣啟業邨墮樓身亡,據報現場有遺書,內容是對自己放榜成績失望,對香港教育不滿。 看清教育界領袖的虛偽 彈丸之地的香港,1年竟有1080宗自殺,每天平均接近3宗,令人心寒。自殺原因不一,有男女感情的破裂,有疾病的痛苦,有經濟的困難,有學業的落後,還有多種說不清的原因。王師奶唔識政治亦不敢談政治,只關心教育,關心年輕一輩。記得吳克儉任教育局長期間,認為學童自殺與「教育系統」無直接關係,此調一出,一些什麼學校議會,什麼家長會全部鵪鶉上身,甚至有學者站台默認,只有小婦人「一婦諤諤」,嘈到拆天。得個嘈字係無用嘅,只能令小婦人看清平日扮正義的高官、議員、教育團體的所謂教育界領袖的虛偽。他們在高呼同情和嘆息之外,實際為改善教育制度做過什麼?增加了公立大學學位?修正評核制度? 學生用「我死畀你睇」來控訴教育是悲情的,態度不足取也不應該,連千古艱難一死的勇氣都有了,還缺乏解決困難的勇氣麼?我們不是局內人,不能了解那一剎的衝擊。校長們,在各科課程緊湊之餘,可否每一個月有一節引導學生積極面對人生的思想灌輸?題材多的是:古今中外偉人的奮鬥史,大人物小人物的軼事。這只是小婦人的即興想法。家長們大多忙碌工作,可有閒情(閒情這兩字太輕率)去指導兒女不畏困難,即使跌倒,要爬起身,不氣餒繼續前行?人生路從來不平坦,難免風雨。用結束生命來終止困境,「我死畀你睇」是懦弱的行為。 原來返學可以咁開心 也許是題外話,似乎又不是題外話,香港教育界和家長們不妨聽聽。王師奶有一個年輕朋友,夫婦二人帶着兩個兒子(一個5歲、一個8歲)移民英國後安排入讀公立學校。王師奶2星期前問她兒子讀書情况,適應否?是否讀得開心?小婦人原汁原味將這朋友回音一字不易抄下,給讀者們直接感受: 「王師奶,你最近好嗎? 我哋過咗嚟Bristol已9個月了,最近開始喺nursery做part time。呢度啲幼稚園,係玩、玩和玩。 現在要揸車返工;喺香港臨走時好彩考到車牌,但都唔太識揸,一出車就好驚,要慢慢適應揸車返工。 我兩仔都有喺公園打波,我……只有執波的份兒。 因為好hea又無功課~所以返學都開心。」 移民外國,人人處境不同,有人順利,有人有阻滯,但小朋友似乎都開心,讀書快樂。點解香港兒童從幼稚園就苦到DSE?家長們在兒女不足2歲就要叩門搵學校?極端不幸的是「我死畀你睇」。哀哉!走筆至此,忽聞一名13歲小六男生疑因學業成績不開心,在開學日墮樓昏迷,王師奶心情沉重到不能再沉重。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昔日狀元何處去?

由於今年DSE的狀元數目減少,學界和家長擔心是不是香港學生成績下降。王師奶已解釋考生人數少,狀元人數減少是正常的事,不必杞人憂天。「狀元」這些美名,今時今日相信是香港獨有 (內地也不常用)。中狀元自然係叻仔叻女,唔止讀書叻,仲識埋考試的竅門。小婦人講過N次,考試係一門大學問,單憑讀書「叻」中唔到狀元嘅,如何捉改卷老師心水也是重要的一環,「幸喜文章中試官」這句話就說明一切。狀元是封建時代發掘人才的方法,全國統一舉行,每屆只有一個狀元,唔係阿豬阿狗都可以參加,要先行具備秀才資格,進一步是舉人、進士,最後在殿試中獨佔鰲頭呢位就是狀元,狀元得一個咋,唔似得DSE年年都有十個八個狀元。 香港特首高官 會考狀元有幾多? 香港的狀元考試不用層層淘汰,凡中六學生都可以參加,每年4萬多考生,要脫穎而出也非易事。做了DSE狀元,大學任你入,讀邊科任你話,甚至有獎學金。王師奶常常有一個疑問,多年來中學會考、DSE咁多狀元去咗邊?呢班叻仔叻女理論上會繼續叻下去,揚名聲,顯父母。即使無諾貝爾獎咁威,理論上在自己從事的行業應赫赫有名,但佢哋好似銷聲匿迹,無影無蹤。遠的不說,香港5屆特首,無一個係狀元出身;就算其餘的司長、局長高官,都無一個曾是花街紅粉女爭看的綠衣郎,反而掹車邊的就有三兩個。美國、日本、韓國、英國、加拿大的頭頭,都不是讀書成績最頂瓜瓜的一哥。 狀元只是入大學剎那煙花 王師奶出一條香港人好有興趣的題目,「昔日狀元何處去?」請報章電視台的記者哥哥姐姐去發掘真相。不必去得太遠,就先從特首開始,跟着是政府高官,行政會議16名非官守議員,立法會90名尊貴議員,看看有沒有狀元出身。有人會話王師奶八卦,搵傳媒朋友做埋啲無聊事,如果你咁諗就真係小覷了小婦人的鴻鵠大志。家長們千辛萬苦想栽培一個天縱之才的狀元回饋社會,原來效果並非如此,統治社會的權威階層與狀元無關,間接證明家長的路線錯,嘥錢嘥心機,社會人士吹捧的狀元,只是入大學途徑一剎那耀眼的煙花。王師奶想扭轉社會浮誇的教育路線呀! 如此說來,我們要改變教育思維,要將教育的目標定得更高更遠,在指引尋找知識之外,更要提升個人的品格和情操:大目標是回饋社會,貢獻國家;小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毅力、勇敢、進取、寬容、謙遜與同理心。家長們,學校的領導們,這比催谷多三幾個狀元有意義得多。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4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考狀元靠運氣?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王師奶常以牛頭角一匹婦自豪,一不信命,二不信運,三不信風水,積德無非是因果,努力讀書才是重點。讀小學時,國語課本有一課說孫中山先生破除迷信,教人信科學。小婦人對這課書印象深刻,所以從來不信星卜命相之說,但社會仍有不少人不問蒼生問鬼神。 考試和運氣有關? DSE放榜,4人考獲7科5**成為狀元,相比去年的11人,人數少了很多,一般家長,甚至學界有點驚訝,擔心香港學生成績驟降。在家長相驚伯有之際,考評局秘書長魏向東爆出金句:「個別同學差少少運氣,拎不到狀元。」魏秘書長原來相信考試和運氣有關?除非他存心安慰一般家長,否則可能有導人迷信之嫌,考試難道真是一命二運三風水?如果以逆向思維去想,去年11個狀元靠的不是讀書叻,靠的只是運氣好,所以拎到狀元?王師奶相信魏秘書長唔係咁諗,但他即使表示高分考生不比去年少,並舉例考獲最佳6科共40至42分的考生有107人,較去年多5人,惟事實是今年只有4個狀元。 魏向東有另一金句:「不相信高材生均已離港。」DSE考生人數逐年減少是事實,狀元數目跟着少亦正常不過,毋須在比率上較差而耿耿於懷。魏秘書長說「不相信高材生均已離港」,邏輯上無錯,高材生不會「均」已離港,如果「均」離港了,則本年一個狀元都無,更遑論榜眼、探花,所以「不相信高材生均已離港」是講多了。王師奶的絮絮不休就此打住,探討狀元的其他點滴。 狀元讀書叻 也精於考試 狀元們除了讀書叻外仲要考試叻。考試是一門大學問,市面一些補習明星並非教書有妙方,而是他們有系統地,集中人力物力去捕捉試題,將考試範圍縮窄,把原來要在大海漂浮改在游泳池游泳,既安全又舒適。如果兩個一樣咁叻的學生,一個精於考試技巧,一個只是平實地考試,這是狀元和榜眼的分別。王師奶讀中學時,知道有些學校好務實,好低調,目標只想送學生入大學,不想學生分心,好高騖遠,所以只准他們報考8科。這些學校永遠不會出狀元,但他們入大學的百分率比那些出狀元的學校還要好。DSE只是入大學的途徑,入到大學後以至出去社會已是另一回事。教育界和家長們,毋須太着眼於狀元多少,這是一剎那耀眼的煙火。我們應該更着重子弟和學子們應有的人生態度:沉實、堅毅、合群、謙遜、積極、不屈不撓和赤子之心。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師叫學生花名

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價值觀和操守》學校培訓資源套,詳列4宗案例,供教師討論及反思。有教師跟學生以花名「鵪鶉」稱呼某同學,局方反對,認為教師作出不良示範。未寫下去之前,先為「花名」定義。花名可稱之為綽號,如《水滸傳》梁山泊108個好漢,人人都有一個花名,如黑旋風李逵、豹子頭林冲、浪裏白條張順……慢慢地演變,花名跟該人外貌、性格有關,帶嘲笑或挖苦味道:如肥胖的女士叫肥妹/婆、矮小的男士叫三寸丁、滿面麻子的如果姓陳就叫他豆皮陳。學校培訓資源套的舉例「鵪鶉」,給人印象是寡言、怕事。總而言之,今時今日,花名含義負面多過正面。 課室禮儀 不可輕越 言歸正傳,教師可唔可以叫學生花名?王師奶老派,教師有教師的尊嚴,怎可叫學生的花名!今日的花名多有嘲笑含義,難道教師可叫學生做「大食懶」或「逢人愛」乎?同樣道理,學生亦唔應該改教師花名如什麼「四眼龜」、「馬屁王」之類。學生只在同學間笑談,禁不了,但教師決不能上課時叫學生花名,輕則失身分,重則失師德,教育局禁得對。英國一些學校教師上課時更稱呼學生Master or Miss。 據報有一不具名校長認為要視乎花名有否侮辱而定,若學生同意,叫乳名無傷大雅,可拉近關係,增加親切感。王師奶想問呢位校長,點解你要不具名,係唔係你自己都覺得不太站得住腳才如此遮遮掩掩?教師和學生的親切感和拉近關係靠叫無傷大雅的乳名?不妨想像一下,上課時教師親切地叫「B仔你朗誦第一段」、「蝦女妳讀第二段」,一大堆乳名如狗仔、豬仔、蘇蝦、大頭仔、哨牙妹湧現,夠親切未?夠卡通未?世界講平等,是否容許學生可在課堂叫教師花名?課室有課室禮儀,不可輕越。 粗口留言 誤人子弟 培訓資源套另一案例是教師在網上以粗口留言,呼籲抵制立場不同的食肆,局方認為不雅用語,誹謗侮辱他人言論,削弱社會對教師的期望和信心。平心而論,一般人士的措詞用語,近年確在趨向通俗。一些知名人士,包括學者將粗鄙視為豪邁,甚至以不文言語為榮,傷風敗俗,將社會風氣推向下流。教師應以潔淨語言為己任,以身作則,帶領學子談吐斯文,不單不口出粗言,連市井之語亦不應用。若像案例所言以粗口留言於網上,根本是失德,誤人子弟。至於應否革除教師行列,小婦人不敢置喙。 最後一提,立法會議員(教育界)朱國強批評教育資源套只採用反面例子,列舉教師不當行為,他認為應分享正面例子,教導教師怎樣加強與學生溝通,增加親和力。這是打官腔的廢話,唔講好過講。與學生溝通及親和力是技巧,是教育大學的責任,教師們從教育少林寺滿師下山,理論上十八般武藝俱全,教育局無教導責任。教育局憑什麼教他們?話可以講得堂而皇之,但要有邏輯,更不要自己打自己的臉。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6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一位令人佩服的家長

王師奶常以「牛頭角一匹婦」自豪,上周收到天水圍一家長電郵,她有一個讀小六的兒子,向小婦人討教選校問題,並講述她選校理念。王師奶看完之後,肅然起敬,原來高人無處不在,小婦人真要收斂收斂了。這是一個視野寬宏、審時度勢、知己知彼、不亢不卑的家長,有一個這樣明事理、不強求的家長,孩子有福了。小婦人和她反覆討論後,折服之餘,將該家長部分見解和一些「矇查查」、「盲頭烏蠅」式的家長分享,讓他們看到一盞選校明燈。 靠人事入名校 勉強無幸福 該家長住天水圍,兒子就讀區內一教會學校,學校管理嚴格,兒子被編入「精英班」。她知道兒子是「精英班」中的「中上級精英」,所以她對兒子存希望於不太厚望之中。該小學和元朗區一所家長心目中的band 1中學有聯繫關係,每年約有40至50個小六畢業生升讀該中學。該家長說當然希望兒子也能入讀,但如果入唔到,亦處之泰然,退而求其次,不強求。如果兒子程度未達水準,出盡八寶,「叩門」叩到頭破血流,最後真的入到心儀中學了,隨着而來的是悲劇。 悲劇兩字有點煽情,但王師奶確實見過不少勉強靠人事掹車邊入名校的學生,讀到「滿江紅」,信心盡失。俗語說「無咁大個頭,唔好戴咁大頂帽」,真係貼地之言,不論讀書、做人、做事,勉強無幸福。不強求是明智之舉,可是一般家長不作如是想,以為入到程度高的學校,自己的仔女就會跟着成績好。他們潛意識有「群着好人成君子」的想法,既然近朱者赤,同學都是叻仔叻女,自己個仔會有樣學樣,都會跟住叻。有無呢啲例子?有,百中無一,失敗的例子多的是。 隨遇而安 有尊嚴地叩門 王師奶問這個家長,如果派入麻麻哋的中學又如何?她答得很理性:「如果派入麻麻哋的中學,證明你個仔程度係麻麻哋啦,咁我會欣然接受;好似婚姻,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門當戶對,才是好婚姻。家住公屋,嫁入豪門,不給公婆懷疑你貪財,也給妯娌白眼喇。」小婦人再問:「咁妳會唔會去叩門?」她稍一猶豫答:「會,會有尊嚴地叩門,絕不死纏爛打,苦苦哀求。如果學校接受我的兒子入讀,證明我的兒子符合他們的要求,可以尊嚴地入讀。尊嚴地叩門,尊嚴地入讀,何愧之有!倘若被拒門外,咁就唔係門當戶對啦。」 王師奶佩服之餘,繼續聽她的高論:「人生一世,論長不算長,論短也不算太短。12歲的孩子,前面的路很遠,做家長的不知自己是否永遠留在香港,孩子也不確定會否到外地學習,不用想得太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是至理名言,但『今天的碗今天洗,不要預洗明天和後天的碗』也未嘗無理。」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8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點解要用內地學童救香港?

王師奶真係唔明啲議員個腦諗乜,照計他們應該係精英,可是意見有時真係得啖笑。你可以話王師奶「㒼塞」,夏蟲不可語冰,唔識欣賞。小婦人唔明點解議員們提出用「外援」救香港殺校潮,保住香港教育名牌。王師奶批評人從不轉彎抹角,好多時指名道姓,你唔出聲,小婦人就當自己言之成理。 學生不是招之即來的路人甲乙 議員鄧飛話內地學童來港填補空缺,仲話也要向東南亞學生招手,不要因殺校潮而影響香港教育品牌。小婦人尊重任何人意見,何况鄧議員來自教育界,自己又是一校之長,應是內行人,何以竟「高見」若此?外地和內地學生,他們有自己的一把秤,權衡輕重,不是招之即來的路人甲乙。 最近翻閱5月30日《明報》刊登,有一名劉健宇先生(檢定教員,香港青年聯會會董)亦談及要統籌內地學童入學,緩減香港殺校潮。王師奶向來尊重誨人不倦的教師,雖然未知青年聯會是什麼組織,但既是會董,當然也是青年俊彥。小婦人尊重劉老師的意見,也誠懇地寫出作為一個市民,一個家長的觀點。劉老師說香港「搶人才」號召下,截至今年2月,已收到2萬份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申請,獲批的8797申請中,有超過8300名來自內地(約95%),這些高端人才定會帶同子女來港。劉老師認為香港不單對內地人才有吸引力,香港完善的教育制度及中學文憑試課程特點,對內地家長亦有魅力。 高端人才唔係「盲毛」 劉健宇先生慈悲滿懷,認為不少內地家長不熟悉香港制度,往往未能為子女做好最佳教育選擇,提議教育局統籌內地學童入校。執筆至此,王師奶好奇問:「劉老師,呢班係高端人才,唔係盲毛,佢哋早早就了解你口中所說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和『中學文憑試的特點』,使唔使由教育局統籌入學呀?」仲要教他們去「叩門」?至於劉老師提及的賄賂問題,那只是個別事件而已,不足為患,不要小題大做。最後要問問蔡若蓮局長,教育局會否為內地來港學童推行類似本港小一分配學位及中學學位分配方法?教育局真有這些「餘力」? 最後,王師奶要向劉檢定教員進一言:有慈悲心的同時要有周全的計劃,憑一偏之見或一隅之得,不足以成大事。小婦人敬拋一磚如上。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6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教育不需要救世主

好多人唔記得王永平曾是教統局長,香港教育揸fit人。王師奶偶然機會看過王先生一篇〈漫談教育改革〉文章,情詞並茂,正好給多年來教育改革作一個註腳。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沒有人是教育的『 救世主』」。 不要干擾「園丁」工作 王先生文章中心重點是:教育是一塊園地,關心教育的人要做好一個園丁,或是協助園丁工作,不要做干擾園丁工作的人。他最後以《論語.子罕篇》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有關人士共勉。毋意是不憑空揣測事物;毋必是不要太主觀;毋固是不要太固執己見;毋我是不要太自我。王先生寫這篇文章時大約教改開始了5年左右,他似乎有點先知,預知教改的結局。我們有太多教育的「救世主」,這正是教育領導層常犯的錯誤。由1992年黄星華任教育署長算起,教育掌舵人繼續的有林煥光、余黎青萍、羅范椒芬、張建宗、李國章、孫明揚、吳克儉、楊潤雄和蔡若蓮,這頻繁的更替令香港教育沒有穩定的方向。董建華的問責制一出,局長的性格左右了發展方向,決策官員當自己是教育的「救世主」,不斷干擾園丁工作。當一個人以「救世主」自許,他或她一定自以為有「獨得之見」,也許阻止園丁鋤地、灌溉,視行之已久而有效的方式落伍,不知不覺墮入「意、必、固、我」的陷阱。 教改多年,政策翻天覆地,新猷不斷,哪一件帶來進步?母語教學本來是好事,以母語教授可縮短學習時間,將慳出來的時間增強英語訓練,相輔相成,並不排斥英語,可是教育的「救世主」曲解母語教學原意,妄憑一己之意憑空揣測。又依學校的教學語言强分為中、英文學校,揚英抑中,唉!看看家長選校的優次就知成效,講多無謂,但教育當局仍說母語教學成效顯著。 直資學校想得美好 講多一單「直資學校」,直資計劃原意是美好的,資助學校受制於政府的資助金額,不能進一步發展,於是鼓勵一些傳統名校變「直資學校」,讓這些傳統名校錦上添花,在一碗靚叉燒飯加多隻鹹蛋,好事一樁。可惜初期因教師薪酬由資助的安全線變成私校制度的不穩固,反應十分冷淡,為求成事,當局將條件放寬又放寬,才開始有學校參加。有些直資學校達到教育當局的初心,辦得有聲有色,可惜屈指可數。最令小婦人為資助學校憤憤不平的是教學語言的自由選擇,直資學校不用遵守資助學校的嚴格限制,中又得,英又得,唔知會唔會連俄文都得。至於《校本條例》驅使學校與辦學團體之疏離,更是敗筆中的敗筆。要數還有很多,都是自以為是教育的「救世主」心態下的產品。 讓我們協助園丁施肥、灌溉,不去干擾他們工作;願高官們不要以「救世主」自居,讓香港教育健康成長。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2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合併 零派位 殺校

明愛胡振中中學與東涌華德中書院合併,因屬同一辦學團體,一切好商量;倘辦學團體不同,可能大纜都扯唔埋。開辦了69年的聖嘉祿學校收生未達教育局規定最低人數16人,一度不獲開一年級。報章說學校獲「派0班」。「派0班」這詞有啲怪怪哋,你話佢錯又唔錯得晒,講得草根些,即係食白果、捧蛋。好聽些是西化,難聽些是不知所謂。 有人話教育局無人情味,有人替聖嘉祿這歷史悠久學校惋惜,有人更話教育局暗藏殺機。先是「派0班」,再是鼓勵合併,最後是手起刀落,殺校、殺校、殺校。太平宰相容易做,蔡若蓮這差事不好當,遇到啲得把聲的百彈齋主,明明是粉絲,充生晒扮魚翅,一時話你無人情味,一時話要向東南亞招生。好彩蔡局長尚算硬淨,唔聽啲嘩鬼亂噏。有人話,佢哋係議員嚟噃,議員又點啫,有啲議員肚裏無乜料㗎。 教師有職業恐懼感 遠適異國 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移民潮起,走了十幾萬人,當中有不少學生、教師;疫情起,內地封關,跨境學生來不得,雪上加霜。王師奶天真,以為學生教師一齊少,天生天養,彼此會自然調節。以課室師生比例計,教師走得更多,所以有好多學校開學後無教師上課。王師奶撑蔡局長,面對四方風雨,雖云見招拆招,但招招都係辣嘢,人哋帶埋仔女去移民,唔通唔放人,要仔唔要乸?教師移民是人身自由,鬼叫有人話要在課室裝錄像機,睇實啲阿sir同miss有無弦外之音;學生講粗口,又話係阿sir教,仲話要罰埋學校。小婦人最反對接納匿名投訴,如果教師在課堂內言行失當,誤導學生,投訴是應該的,但要堂堂正正,不可鬼鬼鼠鼠。教師們有職業恐懼感,棄薪高糧準而遠適異國,也是不得已和無可奈何的事。 供過於求 殺校難避免 有人話蔡局長暗藏殺機,派0班、合併、殺校,三部曲,王師奶認為是砌局長生豬肉,她為什麼要這樣做?教育局已將開班底線降至16人,即使以小班教學的標準而言已屬最盡。學校招不夠生是大環境造成,可能學校身處老區,出生率又低,任學校如何努力,教師如何盡責,也無法回天。歷史愈長久的學校愈危險,聖嘉祿是一例(走筆至此,聖嘉祿重出生天,在校網宣布獲教育局批准24/25年度開小一)。僧少寺門多,一間學校幾十個課室,如果只得一百幾十學生,一來浪費資源,二來亦違群體切磋原則。人壽有時而盡,一間學校或一間機構都會有「完成歷史任務」的一天。鼓勵合併是方法之一,雖然不同辦學團體的學校合併不易成事,但不失為正確方向。 最後講到殺校,殺殺聲無人想聽到,裏面牽涉職業、生活、家庭,小婦人是心軟的人,自然不想見殺校措施。1950年代開始,大陸難民洶湧來港,香港政府不斷興建學校收容來港孩子,又因改全日制不斷增加設備完善校舍,中、小學校舍近千。時移世易,出生率低,孩子們移民外國,殺校似是無可避免的事。也許有人會說王師奶冷血、薄情,支持殺校,但小婦人一向尊重教師,尊重辦學的有心人。殺校看似無情,但也可能是將香港教育重回正軌的一個轉折點。 殺的方法有好多種,忽然記得一首英文歌,歌名是Killing me softly with his song。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50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明愛學校的「原罪」

報載南區的明愛胡振中中學將於2024/25學年,與東涌的明愛華德中書院合併成資助中學,並遷往華德中書院現址。遷校初期提供穿梭巴士,方便學生從南區到東涌上學。明愛教育服務部表示,合併是因本地教育環境出現「結構性變化」,考慮各區資源運用而決定。胡振中中學校長強調,合併與收生不足絕對無關。 職業先修課程曾是收生王牌 明愛辦學經驗豐富,辦學能力絕對不會比其他辦學團體差,但部分學校招生未符理想。能力不比人差,何以又收不到學生?王師奶又何以竟說明愛有「原罪」?「原罪」兩字有點聳人聽聞,且聽小婦人細說端詳:明愛現有9所中學,8所是資助,1所是直資。自教改後,已沒有了維持多年的職業先修課程如汽車維修、印刷、造鞋等多元化職業訓練,代之而起的是「應用學習」(applied learning)課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亦所謂「獅子山精神」年代,香港百廢待舉,年輕人最需要是一技傍身。學得一技,除了解決生活外,如果頭腦靈活,工作勤奮,分分鐘可能有創業機會。如何一面修讀中學課程,一面又可學得一技?明愛的職業先修學校就提供這種服務,滿足當時某一階層的年輕人需求,其時明愛職業先修學校一位難求。相比於今日,整體收生困難,要合併、要縮班,甚至可能有殺校之災;論滄桑,無一個辦學團體能像明愛那樣感慨了。 王師奶說的「原罪」,就是五六十年代這些職業課程。即使教改後不再教汽車維修、印刷、造鞋,但只要提起明愛,部分家長心中先入為主的印象,一定認為它和職業先修有關。說它是「原罪」真是污衊了它,曲解了它,也褻瀆了它。如果要王師奶為它找一個漂亮而體面的下台口號,那一定是「已完成歷史使命」。唉!「已完成歷史使命」是門面話,說得準確些、草根些,即係話「呢個時代唔需要你了」。 作為一個家長,你點去為兒女揀學校?唔使去問啲選校明燈,你一定首選全英語授課學校,退而求其次揀一些中英合體(form 1班開3英1中或2英2中)的,無可奈何才入中文中學,再再再無可奈何才入職業先修學校,你話嘞,明愛學校如何招生? 「獅子山精神」out了 今時今日家長都想個仔入大學,唔係在中學就要佢一技傍身,學修車、學印刷、學整冷氣、學做廚師。本文題目〈明愛學校的「原罪」〉,這「原罪」並非話明愛學校辦得唔好,校長教師唔盡責,而係時移世易,父母為兒女定的目標已非當年。整體社會獅子山精神out了,一技傍身的思想out了。換言之,是時代變了,是時代拋棄了明愛。「獅子山精神」時代一位難求的學校,因為「舊包袱」變了今日收生不足的「原罪」。嗚呼哀哉,諗落真係喊得一句句! 胡振中中學校長歐海健不斷強調,合併原因不是收生不足。王師奶當然相信歐校長所言,但南區是老區,生源不會太多,加上中學林立,部分家長選校的優先次序十分明顯,收生不足是早晚可預見的事,明愛教育服務部的決定並非無理。王師奶好奇,當年明愛當局怎會辦一所只開高中班級的華德中書院,而且仲係直資;沒有初中生源的銜接,沒有優異入大學的往績吸引,憑什麼?今次棄直資,從頭做起,不失為務實之舉。但願亡羊補牢,尚未太晚。 文:王師奶 作者簡介:不是普通師奶,家中米缸有幾多斤唔知,但對香港教育界有幾多牛鬼蛇神,有幾多「嗚喱單刀」措施,卻一清二楚。「論盡教育」絕不手軟。[email protected] (隔周刊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4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