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房四寶:聽得到的生日禮物

在生日的前一晚,天氣寒冷,收到兩個女兒的自製手繪卡,兩張卡跟她們一樣,都是獨一無二,看着看着,暖在心頭,就明白什麼是愛不釋手。知道手工勞作不是兒子的強項,我也沒有什麼「非分」之想,怎料,他突然坐在鋼琴前,說要為老爹彈奏一曲。見他的指頭輕快有力地在琴鍵上舞動,演繹純熟流暢,加上他一臉認真的模樣,看着看着,是賞心悅目。奇怪的是,在這之前我從沒有聽過他在練習,他說是要保持神秘,趕在我生日前練好,想給老爹一個驚喜。近乎完美的表演,贏得了全家人的歡呼讚賞,就連剛從菲律賓回港的工人姐姐也對他十分佩服呢。我欣賞的不單是他那近乎零瑕疵的表演,更是兒子對老爹的一份重視,願意花上時間和心機來為我慶祝。 錯怪兒子偷懶 原來秘密練兵 開心的同時,這一刻卻讓我想起在過去的數個星期,當我下班回家時,常留意到兒子的功課做得都比平日慢,直到晚飯時間仍然未能完成當日的家課。細看功課量跟素常的又差不多,想他是不太自律,回家後沒有認真地做功課吧。原來,這個傻孩子每天下課後一直在秘密練兵,要把握在我未回家前的時間來好好練習,結果功課便遲了開始做,還受了我的薄責呢。 現在想過來,是出於自己對兒子仍然不夠信心,也不夠信任吧﹗ 相對於成年人,孩子都是良善又單純。他們對父母的愛是一份全心全意的愛,孩子會想盡辦法令父母快樂,沒有機心、沒有計算、沒有交易,純粹的愛,是源於彼此的骨肉親情。能令父母快樂的,孩子都會樂於去做;做不到的,不是不想做,而是無能為力吧。 家長總會有懲罰孩子的時候,但哭泣過後,當父母張開手臂,他們又會立即破涕為笑,再次投入父母的懷中。 孩子對父母的愛,就是這樣的不念舊惡。可是,親子的角色卻不容易顛倒過來,我們的情緒、憤怒常會阻礙着愛的表達。縱使在爭吵後,孩子釋出善意,主動邀請我們參與他們的遊戲,因着情緒,我們很多時寧可坐在一旁掃撥手機屏幕,也不願參加;更多的時候,我們還要停止他們原本的遊戲,叫他們要「立即做功課」、「預習默書」、「閱讀課外書」,父母都是喜歡這樣掃興的麼? 學習孩子純粹的愛 請兒子再為我們彈奏這份聽得到的「生日禮物」,嘗試更用心地細聽他指頭敲出的每個音符。這是他冒着會被老爹責罵的險來偷偷練成的優美樂曲,音符彷彿在告訴我要信任孩子,要學習小孩對父母那份全心全意、不念舊惡、純粹的愛,不要成為一個掃興的父母。孩子,盼望這個粗心大意的老頭子,因着你們的榜樣,可以成為一個更好、更有愛的父親,謝謝你們給我的生日祝福。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兒子的新年願望

今年的除夕沒有外出,一家五口守在電視機前面一起倒數,在新一年來臨的一刻,孩子們都分外興奮,他們的笑臉比熒幕上閃播着的煙花畫面都要吸引!這時候,兒子留意到我的手機不停地「噹噹」作響,跟他一起掃看,都是各方好朋友傳來的新年祝福。兒子有點驚訝:「為什麼有這麼多人給你短訊?我的新年願望是可以好似爹哋一樣,有這麼多朋友。」坐在旁邊的家姐說:「你去年好像也是這樣說的,你今年仍是這個願望嗎?」妹妹常有一句說話「辣着」哥哥的能力,她對家姐說:「哥哥的朋友一定是愈來愈少,說不定現在只剩下我和你這兩個朋友。」兒子被氣得差點哭了出來,幸好他沒有拒絕把妹妹視作「朋友」。我明白他不是沒有朋友,只是想學似老爹般有更多好朋友呢。 兒子總在模仿父親 最近愈來愈發覺兒子跟兩個女兒的分別,我所指的不是在社交能力或才藝興趣方面,而是在行為表現上,兒子總在有意無意間模仿我這個父親。我的選擇、我的喜惡都會成為他的偏好。或許,每個成長中的男孩,總會有一段崇拜父親、把他看為偶像的時間。記得有一回,兒子突然把自己的筆袋用白板筆塗上全黑色,我起初也不以為意,想是他的無聊之作,沒料到他完成後滿意地說:「看,我的筆袋跟老爹的一樣是黑色的。」這件看似生活中不值一提的瑣碎事,卻給我大大的提醒,這種大概是存在於血液中模仿父親的意識,使兒子每天都在觀察着,也在複製着,好的學、壞的也在學。假如我在忙碌中變得脾氣暴躁,他便會認為忙碌是亂發脾氣的合理原因;假如我在困難中選擇逃避,他便會以為放棄是遇到困難時的必然選擇。 知道兒子從我身上學習,作為父親是欣喜的,然而,父親的角色並不是要讓孩子複製出另一個我,而是幫助他能活出最真、最好的自己,呈現出生命最美的色彩。 「你有信心今年的願望可以達成嗎?」我問。兒子聳聳肩,明顯沒有把握。 新年願望 十年成真 「你知道老爹有一個新年願望,十年才成真呢﹗」 「真的嗎?是什麼願望?」他追問。 「從你出生開始,我的新年願望就是希望你能成為一個比我更善良、更正直的孩子。這些年,從你老師口中我知道你一直用心地為同學服務,是老師眼中的好助手;在家中又不念『舊惡』,每當妹妹遇到功課上的困難,你也願意耐心地教導她,是我和媽媽的好幫手呢。 這樣看來,我十年前的新年願望今天不就已成真了麼?」開心看見兒子臉上重現自信的笑容,相信他的善良和正直,可以給他帶來更多真正的友誼。 在2018的元旦夜,祈求上帝給我活得多一點時間,好讓孩子們在外經歷風雨後,可以回到我身邊,給他們擁抱、安慰、打氣,使他們重新得力,繼續前行,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尋夢孩子是快樂

孩子,活着,就要有夢;縱使,整個城市都在笑說你傻。 活到這一個年紀,仍然兩袖清風,既沒有同輩的事業,就連物業也沒有,用這個城市的標準,大概就是失敗的人生。 然而,在2017年即將要過去的時候,回望這一年,卻是我感到最滿足、最喜樂的日子,這不是出於自我安慰,而是由衷感受,因為我在踐行着心中的夢。 棄安逸尋夢 被嘲「搵夠」 親友們也許要多了解我家的情况,每次見面,他們都會重複着「你們當教師好喔,教書舒服、人工高、假期又多」之類的客套話。但當告訴他們,我其實三年前已離開了他們眼中看為「舒服、人工高、假期又多」的職業,捱過了兩年多沒有薪金卻又繼續請他們吃飯的歲月,他們都不太相信。直到他們從別人口中再三確認,我在一個資源匱乏、沒有政府資助的福音機構「打工」,從事着關懷基層家庭的工作,進入舊區、行上舊樓、走入人群的裏面,去關懷、去幫助活在夾縫中的貧窮人。這個橫看豎看也沒有「錢途」的夢,對親友來說,都是匪夷所思。當然,亦有部分人會給我揶揄一番,認定我已經「上岸」、已經「搵夠」。除了苦笑,我也想不到如何回應。 身心俱疲 三高自我麻醉 活在充滿競爭、不斷比較的城市,我們的價值似乎都習慣了任由別人來定義:孩子的價值來自他們的考試分數、學業成績、是否能夠考入大學之類。成年人的世界更複雜得多,大家的價值彷彿與公司職位、薪金福利、旅遊地點、住所樓價、汽車牌子等等掛鈎,吃進肚的、穿在身的、手上戴的也會被逐一計算。為要證明「活得比你好」,日以繼夜、夜以繼日的工作早已把自己弄得身心疲累,卻又無法停下來,常以樓價、薪金、職位等「三高」來自我麻醉,繼續重複着早已厭倦的生活程式,他們看不見未來,也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走自己認為對的路 作為三個孩子的爸爸,我常告訴他們,善良比博士學位更加寶貴,他們的生命遠比任何豪宅都珍貴,跟小朋友分享自己夢想的同時,也鼓勵他們編織屬於自己的夢。 在我來看,快樂是無價的,也是免費的,能夠尋夢的孩子是在尋找自己,一定是快樂的。 這一年我不是空談,而是給孩子們親身示範着,世界或許有另一套價值觀,但我們仍可選擇走一條自己認為對的路。這個窮爸爸沒有因為貧窮而變得憂愁,更沒有因為困苦而放棄繼續尋夢,盼望我的選擇,能夠為孩子們留下一個實實在在的榜樣。 孩子,活着,就要有夢;縱使,整個城市都在笑說你傻。2018年,可以是尋夢的新開始,尋夢的同時,也要尋回真實的自己。祝福各位新年快樂、活出真我、喜樂常在。 文:歐偉民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只有偽興趣的一代

兒子納仁十分喜歡音樂,常在功課做得頭昏腦脹的時候,打開鋼琴來自娛一番,用他的說話,就是要「relax」一下。當朋友知道納仁從沒有報考任何鋼琴考試,都會感到詫異,從他們的眼神中,大概知道他們都認為這樣學琴是浪費金錢。音樂與藝術,作為一種興趣,是一種生活的平衡與調劑,無論是音樂作品或是繪畫創作,都可以陶冶性情,我常覺得,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美。可是,香港卻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打造了只有「偽興趣」的一代。 音樂是生活調劑 大部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被要求培養出一種或以上的音樂或美術「興趣」,並要以獲得國際認可機構考試證書或比賽名次作為擁有這門「興趣」的證明。當然,對於本身沒有太多藝術或音樂基因的父母來說,要明白6歲兒子畫的黑方格是模仿俄羅斯抽象派大師馬列維奇的「至上主義」(Suprematist)、或是要理解8歲女兒在彈奏巴赫(Bach)的賦格曲時為何不用踏板等,都是一種層次上的苛求。 父母在乎的不過是證書 父母目標清晰,所在乎的只不過是因這個「興趣」而來的一張能幫助入讀心儀學校的證書,不管是誰,只要可以幫助孩子在升中前考得八級鋼琴資格,就是一位好老師。當他們聽到子女用了兩個月時間還在學同一首歌或同一幅畫,就會認為老師如庸醫一樣在「揼症」(拖病情)。相對於音樂是否悅耳動聽、油畫是否視覺調和,家長或許更在意考琴或比賽的日期。 以學琴為例,父母那種愈快考完八級愈「着數」的心態,不單成為了孩子的壓力,也激發起家長與子女之間的張力。 音樂非但沒有陶冶性情,最諷刺的是,孩子慢慢地失去了對音樂美藝那份天賦的「興趣」,每天的練習,不是生活中的調劑,而是沒完沒了的折磨。一個每天不斷重複着打字的打字員,無論打得多快多準,也不會享受打字,更不會視打字為他的興趣。在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孩子最終考獲八級證書之後,從此不再觸碰樂器,與之一刀兩斷。今天的孩子,大都不能確認自己的真正興趣,辛苦了這麼多年,他們只知道一件事:在入學報名表上興趣一欄填上的「鋼琴」或「小提琴」,絕對不是自己的興趣。 據悉,每年全球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試(ABRSM)的人數約有65萬,而香港這個小小的城市便佔了大概10萬。乍看這個數字,總會以為香港是一個音樂之都。然而,現實中的香港,這種音樂的培養卻止於一紙八級證書,父母大都不願孩子以「音樂」作為他們的發展方向。以今年2017的DSE文憑試數據來看,在52,058考生當中,報考音樂科的就只有169人。 兒子喜愛音樂,忙碌後會坐到琴前,用音樂給自己打氣。這種平衡與調劑,在我來看,實在比八級證書更加寶貴。 文:歐偉民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懲罰的智慧

這夜回家有點晚,孩子們都應該睡了吧。怎料,經常古靈精怪的妹妹突然從睡房跑出來,說要給我看她的最新作品。她從布袋拿出了畫簿,小心翼翼地翻開,一看,我不禁大叫道:「嘩,好靚吖!」這個小妮子畫出了一隻神情威武的鷹,實在使我吃了一驚。見到我這自然反應,妹妹笑得連嘴巴也合不上來呢。 文:歐偉民 功利先於興趣 毁孩子潛能 喜歡妹妹的畫,更喜歡她那燦爛的笑容,看着她,無論工作如何疲累、日子過得如何困難,總能有笑出來的能力,我常認為她就是上天差派給我們一家的快樂天使。父母都希望孩子活得快樂,在生活中給他們空間、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便是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在我來看,這是孩子應得的自由,也是童年應有的快樂。 可是,今天大部分的孩子似乎都失去了這種空間與自由,活着彷彿只是拚命地追趕永遠追不上的課程,還要趕快完成不同級別的樂器考試,參加沒完沒了的比賽和表演。不單為分數而學,更為獎項而學,哪個可以少付出但較易獲獎的,就是最合適孩子的「興趣」。功利先於興趣,已成了為孩子選擇課外活動的潛規則。孩子的喜好、孩子的長處,不在於孩子,而在於父母的計算。 最可怕的是,這種由功利驅使的學習,不單令孩子們失去了生活中原有的快樂,更失去了造物主在他們生命中原本放置的美好恩賜與潛能。筆者有一位朋友,她的女兒自小也十分喜愛畫畫,作品放在面書轉眼便吸讚過百。可是,她的父親對女兒的一切都非常嚴格,為獲得獎項,常要她在畫班的功課以外多畫幾幅,用「工多藝熟」、「熟能生巧」之類的解釋,合理化對女兒的要求。 他更把繪畫作為「懲罰」,當女兒不聽話時,便罰她留在家中繪畫,不許她到外面去玩。慢慢地,朋友的面書上再也沒有看見她女兒的新作,後來知道,她的女兒變得十分抗拒上畫班,甚至討厭畫畫呢。 別讓子女討厭原本喜歡的東西 我家的妹妹愛畫畫,也許是因為崇拜家姐,想以她為學習目標。過去,她所畫的都近乎是塗鴉式的「童畫」,我們也任她自由發揮;但後來她的美術老師告訴我們,從這個看似亂畫的過程,她卻掌握了不少用筆、用力、用色,以至線條大小、明暗粗幼的技巧。 我也曾用畫畫作為一個「懲罰」的手段,只是方法不同。當妹妹做錯了事,有時我會暫停給她畫畫,因我相信,暫時拿走她喜歡的東西已是一種「懲罰」,總比罰她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好。當然,最重要是不要讓子女討厭自己原本喜歡的東西,扭曲孩子的天性。 盼望這個老爹,可以繼續鼓勵和保護你對畫畫的興趣,也保護你一個可以展現燦爛笑容的童年。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也許,這是一個錯誤的假設。近日在籌辦課餘活動給基層家庭的孩子,厚着臉皮到處找公司機構贊助經費,不下一次碰到一些退而不休的前輩、老闆,他們慷慨地分享的不是金錢贊助,而是他們過去那段寶貴的發史。 文:歐偉民 歸納各前輩的潛台詞,大概就是舊時他們也十分貧窮,亦沒有人幫助,只要努力讀書,好好工作,不怕辛苦,就算不能像他們一樣出人頭地,也可以養妻活兒,着我們要鼓勵基層家庭的孩子加倍努力。筆者的EQ(情緒智商)在過去一年相信已有不錯的進步,面對反智的年代,傳統的IQ智力或許已不太管用。 港貧富懸殊45年新高 今天的香港,貧富懸殊的情况有多嚴重?以經濟學常用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來量度計算,日本是0.379,國際警戒線是0.4,而我們身處的香港,今年公布的數字是過去45年來的新高,達到0.539,在所有已發展的地方來看,香港的貧富懸殊是全球第一。要知道,任何地方的貧富懸殊一旦超越國際警戒線,示威、騷亂、自殺等問題都會陸續出現。筆者無意淡化或輕看前輩的發史,亦相信他們過去的生活也是相當艱難的,只是今天基層孩子所面對的困苦,是全球第一,也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嚴重。 孩子壓力 父母用心察看 我城的經濟狀况也有堅尼系數作參照,然而,我城孩子每天所承受的壓力、困難,卻沒有任何指數給父母作警戒與提示。 「你的孩子好嗎?」總常是我對家長們的問候。他們大部分的回應都會是:「幾好」、「差不多」、「沒有什麼改變」之類。 但當我們認真地去想,這是可能的嗎?孩子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在成長,他們何以沒有改變呢?或許只是我們做父母的,不太在意、不太留心孩子的改變吧。記得之前替一個單親家長小組當導師,有一位爸爸說他的小女兒升小後,吃飯就是特別慢,不想她吃得飯又涼菜又凍,每晚吃飯都令他十分「勞氣」,女兒寧願不吃,亦不跟他說話。欣賞這位爸爸對女兒的關心,鼓勵他那個星期嘗試用「眼睛」去了解她吃飯慢的原因,是飯菜不好吃?還是之前吃得太多零食呢?一星期過後,這個爸爸回來笑說謎底解開了,原來女兒有「爛牙」,但又不敢對他說,所以吃飯才會又慢又少。我開心他「看見」女兒牙齒的問題,更開心讓他「看見」過去不太留心、不太在意孩子的自己。 一直相信,沒有天生喜歡跟父母作對的孩子,他們每天都在努力改變,只希望贏得多一點的注視與認同;孩子不怕聽到父母對自己的評語,只怕這些評語是來自沒有在意他們的父母。用心細看孩子今天的生活,你或會發現,我們不是這樣,才可以長大的。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保護孩子的學習自由

剛在中大完成一個碩士課程,沒想到會以全級第一名成績畢業,榮登Dean's List之餘,也獲頒發首名獎學金,與三個孩子分享喜悅的同時,一致決定把獎學金全數捐出幫助更有需要的在學朋友。 文﹕歐偉民 三個孩子都喜歡學習,只是他們各有性格,互有長短,我的專業告訴我,他們更有不同的學習風格,沒有想當然的方程式。常提醒自己他們是完全的獨立個體,我的角色不是要孩子按照我過去的方法來學習,而是要跟他們一起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要讓他們失去學習興趣,與書本為敵。 溫習一定要專心? 我的家地少人多,根本不可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寧靜的角落,縱使如此,家卻又是孩子感到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他們都不愛到外面溫習或做功課。看大女兒溫書,你會感到她正活在一種寫意的悠閒中,沖一杯熱飲,桌上放著一排餅乾,帶著耳機,把週遭的噪音隔絕,在喜歡的音樂映襯下享受愉快學習。事實上,這樣她才能更專心、更集中,學得更有果效。偶有熱心的親戚長輩來我家作客,見姐姐那麼「不太正經」地做功課,都會眉頭一皺,表示關注,告訴我們他不懂,讀書不多,只知道「溫習一定要專心」、「讀書時讀書、遊戲時遊戲」的道理。作為父親,明白長輩的一番美意,也不想徒添孩子的壓力,帶長輩到酒樓喝茶吃飽,盡力保護孩子的學習自由,皆大歡喜。事實上,我小時候每天也是對著電視,跟著譚玉瑛姐姐一邊吱吱喳喳一邊做功課的呢。 放手培養責任感 鼓勵增信心 老二的學習比我規矩,高小後他愈來愈有責任感,就是日常的家課也不用我和媽媽檢查。誠然,我們都知道他常有「甩漏」的情況,但這正是他需要進步的地方,我也樂於放手,讓他享受承擔學習的責任與自由。之前他試過忘記了默書的日子,結果當然未及理想,他十分自責,不是怕我們不開心,而是後悔自己的粗心大意。這次之後,他便特意在電腦記下了默書的日期,也自覺地提前溫習。有朝早當我還在睡夢中時,他突然拿著滿分的默書簿衝進來,給我欣賞和簽名呢。讚賞不在於分數,而是在於看見他在學習上的承擔與成長。 妹妹聰明,卻是一個不太遵守常規的孩子,與哥哥性格完全相反。她喜歡做的會很用心地去做,可以廢寢忘食的;不喜歡做的卻會很用地力去拖延、去逃避。中文是妹妹的弱項,要背默一段47個字的段落,她根本沒有信心,所以她需要的不是督促,而是鼓勵。陪她溫書斷不是叫她「畀心機」、「專心點」、「抄多十次」就可以解決,溫習方法必須有所突破。簡單地由原本的扣分改為加分制,寫對一個字加10分,不消一會兒,她便從80分、210分到第三次取得460分的歷史佳績,她還期待著下次更長的文章,給她打破紀錄的機會呢! 孩子都喜歡學習,只要我們都願意用心地去保護他們那顆脆弱而幼小的學習心。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誰搬走了孩子的快樂?

從來沒有想過,這一代的孩子會活得如此不快樂。 文:歐偉民 高度競爭 孩子沒犯錯空間 每次聽到有學童輕生的消息,總會感到一份椎心的刺痛,這痛既因為我們都是父母,更是因為在我們過去成長的日子,這些令人心痛的事件是不曾發生的。作為父母、作為孩子的守望者,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與無助。在Facebook如常地分享生活樂事、上載吃喝照片,是要竭力掩飾心裏面的恐懼與無力感,還是盡力留住逐漸失去的安逸與歡愉?就是自己也不太清楚。 今天,當我們走近孩子的心靈,還可以堅定地告訴他們︰「童年是人生最快樂的時間」、「孩子都是快樂的」嗎?我們所說的,我們真的仍然相信麼? 活在這個高度競爭的城市,孩子都沒有犯錯的空間,偶爾「失手」,即換來更大的「壓迫」。友人小五的女兒一向乖巧,常在父母的Facebook看見她在朗誦比賽、音樂比賽中的獲獎照片,但因去年考試失準,今年又將要面對呈分試,父母都不容有失,於是,安排她每天下課後都要到補習社,每晚回家已是八時。草草吃個晚飯,梳洗後便要趕快練琴,也要捉緊時間完成補習社老師為她度身訂做的補充練習,有時還要繼續溫習考測默書呢。 平日在家喜歡玩什麼遊戲? 口不對心是父母的通病。友人常說對孩子要寬容一點、要接納他們的不完美,但從他所做的,我卻看見一個不被接納的女兒,也許父母心目中所渴想的,是一個不容犯錯的孩子。寫字慢一點、吃飯慢一點、洗澡慢一點、走路慢一點,都會令父母不高興。明白父母的挑剔、呼喝、責罵都是為自己好,沒有想過什麼感情勒索,唯有努力滿足他們的要求,只要父母感到快樂,孩子都是甘心樂意的。「對上一次帶女兒到公園玩耍是什麼時候?」我問。「她平日在家喜歡跟你們玩什麼遊戲?」友人半天都沒有想出來,推說現在的孩子功課忙碌︰「辛苦這兩年,考好呈分試,待升中後便可以輕鬆一點吧。」這是難以理解的邏輯,兩年過後,又如何保證孩子有輕鬆快樂的日子?這大概只是一塊掛在前頭永遠吃不到的紅蘿蔔吧。很難想像一個沒有遊戲、沒有玩耍,只有補習、只有成績的生活會是怎樣的生活。可悲的是,孩子在過程中就是無處可逃,也看不見出路。 我城接二連三有學童輕生,他們或許失去了生活原有的快樂。一張亮麗的成績表,孩子是用「命」給父母拼來的,即使成功考入大學,父母非常快樂,孩子卻沒有。最可怕的是,有些孩子就是拼了「命」,也沒有能力給父母滿意的成績,他們只會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累,假如從沒有存在過,父母也許會更快樂。 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祝福,不論才智,他們都只能活一次,請不要搬走他們的快樂。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孩子心事有誰知?

九歲的兒子性格比較內向,沒有姐姐的口齒伶俐,也沒有妹妹的樂天。前幾天看見他收拾書包預備上學的模樣,仍感覺到他的興奮與期待。在開學前的一個晚上,我在客廳努力地寫稿,他在房間卻遲遲未能入睡,進出多次,不是說要喝水、就是要上廁所,老爹知道,這個小男孩不是口乾、不是內急,而是有點心事吧。 文:歐偉民 關上電腦,走去兒子房間,見他在被窩裏努力地「裝睡」,便躺在他旁邊,輕拍他道:「仔,老爹明天要用普通話跟一班叔叔姨姨介紹一些親子溝通的方法,擔心表達得不好,你可以給我一點鼓勵嗎?」他轉過身來,搭搭我的肩頭,說:「爹爹加油,你一定可以的。」還給我一個緊緊的擁抱。「我已經充滿力量啦!」我也擁着他,問:「那麼,你有沒有什麼要老爹為你打氣呢?」 不否定孩子感受 多加鼓勵 他想了一想,在我耳邊,低聲的道:「我最好的朋友已轉到外國升學了……」搭着這個天地間與我關係最密切的小男孩,在黑漆漆的房間細聽他的心事,父與子的對話,就是應該這麼親、這麼近。 原來,兒子擔心在新的學年,因「死黨」離開了,其他同學又有自己的朋友,怕每天在學校就只有自己獨個兒在行行站站,害怕在人群中的孤單、害怕在喧鬧中的寂寞。感謝兒子對自己的信任,我也得坦白面對自己的感覺,聽到他說害怕每逢小息午飯只有自己孤伶伶一個人時,鼻頭也酸了。「如果每天都只有自己一個,真是十分孤單的。」知道不能否定兒子的感受,同時,也要鼓勵他走出這個憂慮。 保持善良單純之心 我從來沒有擔心兒子會交不到朋友,他的善良與單純就是別人最喜歡與他親近的原因。萬萬不可為了結交「朋友」而放棄原有的善良與單純,只有用最真的自己來與人相處,才會遇上真正交心的好朋友。 朋友不是彼此競爭的對手,也不是互相比較的對象,可以彼此支持、互相打氣的,才可算得上是真朋友吧。 在球場上、賽道上,能為你的朋友歡呼喝彩嗎?能把他們的勝利視為自己的勝利嗎?校園內,也許會碰到孤單、憂傷的心靈,能夠停下來陪他們坐一會?能夠蹲下來聽聽他們的心事嗎? 給孩子充滿力量的擁抱 「仔,成長是一個充滿『愛』的旅程,當你愈發長大,你便愈有愛人的能力,你會更懂得關懷、懂得欣賞、懂得寬恕、懂得接納別人,我相信你只要在成長中沒有失去那顆善良與單純的心,你的朋友一定比我還要多呢!」夜了,緊緊地給兒子一個擁抱,說:「乖仔加油,你一定可以的。」 「我已經充滿力量啦!」在漆黑中仍清楚看見他那純真的笑臉。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六個人的喪禮

活在全球競爭力第一的城市,人在不斷彼此競爭的同時,彷彿也在彼此淘汰。打從幼稚園階段,與同學仔玩「音樂椅」開始,我們已被放在「淘汰賽」中學習跟同伴競爭。老師口說不要計較輸贏,大家卻只會為勝利的拍掌歡呼。競爭帶來淘汰,過程中落敗的,不管你因何落敗,都要快快退出離開,以免阻礙遊戲進行,要知道什麼是rules of the game。這一切都在告訴孩子,優勝劣敗是理所當然的。可是,當生活不再是遊戲,一些在過程中被淘汰出來的人,在這個事事講求競爭力的地方,過着沒有尊嚴的生活,他們心中只有一個疑問:何必有我? 你的喜怒哀樂清晰可見 數年前的一次探訪活動,幾位來自不同背景的義工認識了蝸居在劏房的你。大家縱使沒有血緣關係,卻把你視為親人,看見你放在牀尾的古董電視機,佔領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牀位,便給你換了一部薄身的LCD電視。你感動卻沒有反應,因為很久已沒有收過禮物,被人關心的感覺也許已變得陌生。他們一而再的探訪,邀請你走出劏房、走出孤單,約你上酒樓一起喝茶,告訴你自己的近况,跟你閒話家常。你是一個不善辭令的人,性格沉默,但各人的分享,你卻比任何人都用心聆聽。寡言並不表示無情,相反,你的喜怒哀樂都是清晰可見的。曾到訪過你劏房的朋友,都不會忘記你掛在牀邊的月曆,因為每一天,你都會用筆在上面畫上你的「開心指數」。每當有朋友來探訪你或約你外出的日子,都是畫滿哈哈笑面的。沒有學歷、沒有技術,加上身體不太好,平日只能做點散工來過活,就是在四十多度的劏房中,你也捨不得為自己開點兒冷氣。但你若知道有義工來探訪時,必定會預先開好冷氣,生怕他們受不了劏房那非一般的熱,你就是這樣的細心、這樣的貼心。 早已視你如同至親 從你的月曆,知道你的日子不甚快樂,原來過去失敗的婚姻令你感到後悔、感到遺憾,電視壞了,義工可以幫忙修理、更換,心靈的遺憾,大家卻是束手無策。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沒有想到,突然收到你去世的消息。 一直相信,貧窮人的生命也是一樣尊貴的,不論貧富,也可以帶着尊嚴地離去。 感謝幾位探訪義工的仗義幫忙,他們為你這個「陌生人」所做的也許比很多親人還要多。用朋友身分代領遺體、登記文件、找殯儀服務、安排安息禮、火葬禮……就是要你知道他們早已視你如同至親,願意陪你走到最後,這是對你這個生命的重視。 最後的一次探訪 今早的安息禮,在公眾殮房的遺體認領處進行,是大家最後的一次探訪。出席的雖然只有六個人,這次除了探訪義工之外,還帶來了你的前妻。意外吧?她的眼淚、她的感謝,都在告訴你她的不捨,盼望有天可以跟你天家再聚。相信在你的月曆上,今天會是畫滿最多哈哈笑臉的一天吧。幸好,在輸贏、競爭淘汰之外,我們仍可看見天地有情,人間有愛。 文:歐偉民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