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與孩子同探索「超自然」事物

正向心理學大師Barbara Fredrickson提出的「擴展與建構理論」,認為正面情緒可以「擴展」孩子想做的事,從而「建構」孩子的知識和技巧。「有趣」(interest)是十大正面情緒的其中一種。感到「有趣」的孩子,會主動探索身邊的世界,嘗試理解背後的原理。由於孩子在探索過程中主動建構知識、逐步發現真相,所以會學得更深入、記得更持久。作為家長,我們又能否為孩子展現新奇事物,刺激孩子的興趣,幫助孩子主動探索呢? 培養家中「科學家」 美國心理學家Aimee Stahl和Lisa Feigenson以實驗形式,探討新奇事物對幼兒學習的影響。他們把100個1歲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看「超自然」的動畫片段(如:玩具車穿越牆壁或懸浮在半空),另一組則看和自然定律相符的動畫片段(如:玩具車受牆壁所阻而停下或從架上跌下來)。研究人員觀察幼兒在看動畫後的遊戲行為,發現看「超自然」動畫片段的幼兒,在沒有成人的鼓勵下,都會在芸芸玩具中,特別關注剛剛在動畫中出現過的玩具車,更會嘗試把玩具車撞向牆壁,或拿起玩具車從半空放下,儼如科學家一樣,探索玩具車是否真的可以穿超牆壁或懸浮半空;至於觀看和自然定律相符的動畫片段的幼兒呢?他們很快就受其他玩具吸引,亦較少出現上述的探索行為。 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對孩子來說都是新奇的「超自然」現象:磁鐵可以吸起萬字夾,靜電可以吸起碎紙,水的張力可以移動牙籤,黃色顏料加上藍色顏料會變成綠色顏料,含羞草被觸摸會收起葉子,變色龍會隨環境而變色,毛毛蟲會慢慢變成蝴蝶,下雨過後會出現彩虹。家長可以從這些新奇事物出發,刺激孩子對四周的人、物和事的興趣,並和孩子一起探索背後的原理,幫助孩子成為家裏的「科學家」﹗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如何支持孩子探索新奇 事物?收看Take a 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家庭教育短片系列《千奇百「趣」》: https://youtu.be/_5UORII-9aY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給孩子有效指令

家長給予孩子指令:「坐好一點」、「把玩具收拾好」、「不要跑來跑去」、「不要大聲說話」,但孩子似乎沒有反應,眼睛仍然沒有看着家長、只是把玩具推到一邊、繼續跑來跑去、繼續大聲說話,家長心裏自然「火起三千丈」,覺得孩子故意搗蛋、故意不聽話。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仔細說出應做什麽 每個孩子都有不聽話的時候,但有時孩子只是聽不懂家長的意思。美國心理學家Cheryl McNeil和Toni Hembree-Kigin就建議家長在給予指令時留意以下兩點: ◆提供清楚仔細的指令 「坐好一點」和「把玩具收拾好」似乎是一聽即懂的指令,但原來在某些家長心目中,「坐好一點」包含幾個部分,包括坐在椅子上、手放好、眼睛看着家長;「把玩具收拾好」也包括了把玩具放進原裝盒子裏,再把盒子放入不同顏色的玩具箱子,然後蓋上蓋。家長應該按孩子的成熟程度,給予仔細指令,把自己的期望清楚說出來。如果孩子記性不太好,家長更可能要把一個指令拆成幾個小指令,幫助孩子逐一完成。 ◆強調孩子應該做什麼 「不要跑來跑去」和「不要大聲說話」都強調孩子不應該做什麼。聽到這類型的指令,孩子腦袋轉了半天,可能都想不出應該做什麼。所以家長給予指令時應該強調孩子實際能夠做到的事,例如,家長可以用正面或中性的語氣說:「慢慢行」、「用溫柔的聲線說話」。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不大明白「快慢」、「大細聲」等抽象概念,所以家長可以用具體例子把期望說出來,例如:「慢慢行,好像在學校走廊行一樣」、「用溫柔的聲線說話,好像在說秘密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家長提出指令後,應該給予孩子5至10秒時間去回應。如果孩子願意跟從,家長應該給予即時的正面關注和口頭讚賞,例如豎起拇指表示讚許,微笑摸摸孩子的頭,或者說「媽媽最喜歡見到你這樣合作了」、「謝謝你幫手保持家裏整潔」。 想看看什麼是有效的指令?點擊下列連結,收看SIP(Science Informed Parenting)系列家庭教育短片《「指點」迷津》:youtu.be/YeQJj_bhN1A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家長趕緊放下手機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不可缺的一部分,在工作、溝通、娛樂或處理衣食住行等事務都會用到。幾乎在任何時候,埋頭「玩手機」好像已成為「常態」。但不知家長有沒有抬頭想,在陪伴孩子時玩手機,對孩子會有什麼影響呢?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美國兒科醫生Jenny Radesky就這個議題做過自然觀察研究。她在不同快餐店觀察家長和孩子進食情况,特別留心家長有否使用手機。結果發現,在55名家長中,有40名在用餐時使用手機,其中16名更是「全神貫注」地玩;他們在進食、說話、與孩子互動時,眼睛仍然注視手機,手指亦不停打短訊或撥熒幕。 孩子搗蛋只想吸引玩手機家長注意 結果發現,「全神貫注」玩手機的家長,對孩子的反應變慢,有時甚至漠視孩子的提問。這時孩子通常會以不同方式去吸引家長注意力:有些孩子會大聲唱歌、或者玩食物、大聲尖叫、跑來跑去。最初家長通常會忽視孩子這些「搗蛋」行為,然後突然以最嚴厲的語氣責罵孩子,最後弄得不歡而散。 每日安排無手機時間 與孩子互動 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大師Lev Vygotsky強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相處,是兒童發展最重要元素。香港人出名繁忙,不少家長要同時兼顧很多事情,又要工作又要做家務又要進修又要應酬,真是分身乏術﹗所以,建議家長每天都特意安排「沒有手機時間」﹙no phone time﹚。在這段時間裏,家長放下手機,與孩子結結實實地談天、遊戲、閱讀、做運動和參與其他親子活動。孩子每天都得到家長100%關注,身心發展一定更好﹗ 想看看家長玩手機對孩子即時影響?可收看本中心製作的家庭教育短片《仲玩手機?》:youtu.be/eEHQLmqULkw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5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助孩子保持希望

今時今日做孩子絕不容易:又要讀書成績好,又要課外活動精,還要面對種種不同的突發事件,幾乎每天都是抗逆大挑戰!面對這些挑戰,孩子感到擔心、挫敗、氣餒等負面情緒再正常不過。作為家長,可怎樣幫助孩子保持希望呢?有正向心理學家認為,希望是一種目標為本的想法和行為。要孩子保持希望,就要幫助孩子建立目標和計劃行動,並鼓舞孩子將計劃付諸實行。 三部曲:目標、計劃、實行 ˙幫助孩子建立目標 孩子的目標一定要具體,有可能達到,又要具挑戰性。例如「希望成績進步」就不及「希望在下次數學考試中拿90分」來得具體。可是,如果孩子考試一向拿75分左右,「希望在下次數學考試中拿80分」就比「希望在下次數學考試中拿90分」來得適合,因為孩子不會因為覺得沒有可能而放棄。只要在準備和策略上有些少改變,孩子就真的可能比平時多拿5分﹗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幫助孩子計劃行動 孩子要思考的是:「究竟做什麼才可以在下次數學考試中拿到80分呢?」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在腦海中想像自己要走去一個地方,途中有幾個「關卡」。例如「將第二課的習題重做一次」、「將第四課的習題重做一次」、「考試前一天早一點睡」、「考試時先分配時間、圈出運算符號才計算、再預留時間覆卷」等等。孩子要想像自己一步步的在路上走,經過這些「關卡」,再到達目的地。家長亦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這條路寫出來或畫出來。 ˙鼓舞孩子實行計劃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鼓勵的打氣紙卡,幫助孩子集中精神、抵抗誘惑(如:「我可以……」、「我會繼續……」、「如果我想玩手機,就深呼吸10次」﹚。家長亦可以運用描述,讚美孩子向自己的目標一步步地進發(如:「我很欣賞你真的坐定定重做第二課習題」、「我見到你重做習題時學會先圈出運算符號;這個策略真的很不錯」﹚。孩子順利經過重要「關卡」後,家長可以在計劃紀錄或日曆上貼上貼紙或畫上記號,讓孩子看到自己的「足迹」。 希望滿滿的孩子不單止成績好一點,他們的生活亦更美滿,抗逆力亦特別高!家長不妨試試以上講述的三部曲,去幫助孩子保持希望!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3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想過說過再做過 負面情緒會渡過

上兩回與家長分享,可以在疫情中,以「想法」和「說話」的技巧協助孩子紓緩情緒,提升孩子在事件上的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助他們更有信心和鬥志去面對逆境。今節講解「做法」,即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做出一些調節情緒的行為,例如: •避免長時間、無間斷地接收有關疫情發展的資訊,間中要主動暫停,給予自己思緒休息的空間 •刻意去留意一些正面消息,以平衡太多壞消息的衝擊 •回想及確認一些對孩子曾經有用的應對情緒方式,例如:讀圖書、看喜劇、吃啫喱等 •在平常日子裏,家人可以一起練習如何有系統的深呼吸,有助各人當面對失落時都懂得做深呼吸的練習,讓自己平靜下來 •對於年幼孩子,家長可將呼吸練習變成遊戲,例如:吹泡泡、桌面上吹棉花球 •練習「意象鬆弛壓力」:想像心中的壓力有如冰塊,當陽光照在身上,壓力就隨冰塊慢慢融化 •與信任的人傾訴自己感受,開放接納別人幫助 •在可行範圍內培養其他個人興趣活動,例如做運動、聽音樂、捉棋、做勞作、唱歌等 •引導孩子向前線醫護人員和清潔工人表示尊敬和感激,設計及寫心意卡給他們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孩子參與家務 維持適量運動 此外,如果孩子能夠在停課期間負責一些實際可行、而又符合其能力水平的家務或個人責任,對孩子的心情調節也是好事,例如: •按年齡讓孩子參與一些簡單家務,包括清潔衛生,例如抹枱、為U形隔氣彎管注水、清潔自己的玩具等 •家人外出時,專責提醒或為家人預備口罩及酒精搓手液 •簡單記錄自己(甚至家人)的飲食紀錄,以求飲食均衡、飲水足夠 •盡量維持適度運動量,每天定時、定量地做一些伸展運動、拍球、跳繩 如欲了解更多疫情中的孩子支援,可下載本中心《疫境童行:兒童及青少年應對病毒心理支援手冊》及《抗疫同行》親子故事書:bit.ly/3aMhzw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1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說話恰到好處 情緒自然好

上回提及家長可以在疫情中,以「想、說、做」技巧來協助孩子紓緩情緒,包括以「認知重估/重估演繹,cognitive reappraisal」方法去引導孩子從「想法」入手,處理由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並提升孩子在事件上的「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能有助孩子更有信心鬥志去面對逆境。今節講解如何以「說法」(即家長對孩子的說話)入手: 家長適當說話增孩子掌控感 家長宜採納的說話方式: ‧「你感到(情緒,例如:擔心),因為(事件、原因,例如:感染人數不斷上升)。」 ‧「我留意到你感到十分焦慮,擔心自己或者其他身邊的人會染病。」 ‧「我也擔心你可能會非常緊張。」 ‧「即使如此,其他人分享心中的想法和感覺,讓別人與你分擔,仍然是一件好事。」 ‧「對,就是這樣把你擔心的事情說(或畫)出來。」 ‧當孩子顯得十分焦慮,家長可以首先深呼吸數次,將節奏拉慢,引導孩子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再談:「我留意到你現在很憤怒,我估計你都有自己的需要。不如我們都先休息一下?」(可以隨即引導孩子喝杯水,協助孩子平靜下來) ‧「最差的時候已經過去,我見到你有少許被驚嚇,爸爸媽媽會陪伴你,直到你驚慌的感覺慢慢消失。」 ‧「當你認為不安的感覺已經離開,會舒服一點嗎?如果已經舒服一點,我們可再討論令你開心(或其他相關負面情緒)的事。」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雖然我未必會完全明白你的想法,我仍然感謝你與我分享。」 ‧「你覺得有需要的時候,可以再跟我分享。」 ‧如果孩子不想分享,家長不用向孩子施壓,可對孩子說:「我理解你目前不太想說出來,不要緊,當你想分享的時候,我們可以再談。」 相反,家長應避免說以下有可能讓孩子感到沒有「掌控感」的說話: ‧「不用擔心,沒事的。」 ‧「我們不談這些,談其他吧。」 ‧「你已盡你一切所能了。」 ‧「幸運地你沒有病倒。」、「原本情况可能更差,現在已經很好運。」 ‧「根據上天的指示(神旨),每件事發生都有其本身的意義。」 如欲了解更多疫情中的孩子支援,可下載本中心《疫境童行:兒童及青少年應對病毒心理支援手冊》及《抗疫同行》親子故事書:bit.ly/3aMhzw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重估疫情愁緒 減孩子焦慮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疫情持續,生活回復正常可謂遙遙無期。想紓緩孩子因為疫情反覆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家長可提供各種建議,提升孩子的「掌控感」(sense of control),引導孩子在事件上尋找可以由自己控制之處,以減輕無助無望的想法,更有信心和鬥志去面對和處理現况。家長可以採用「想、說、做」的技巧來協助孩子紓緩情緒。今期先讓我們從「想法」入手,家長與孩子分享自己處理負面想法的信念: 家長引導孩子 無助中尋找掌控感 ˙接納各人可對事情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認為疫症和負面情緒都會過去 ˙從疫情中看到人性美好的一面 ˙引導孩子重組心中想法(即:認知重估/重估演繹,cognitive reappraisal),使其有利於孩子的自我調解,例如: 原來想法:「我感到很驚慌,十分擔心。」 重估演繹:「我驚慌和擔心,其實是一種警惕,正正提醒我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需要小心和認真地應付處理。」 原來想法:「我每天都感到十分緊張,擔心會染病、追不上學習進度、擔心口罩不足……」 重估演繹:「我明白我緊張、驚慌,都是因為目前的情况比較嚴峻,我相信稍後嚴峻形勢會慢慢緩和。」、「我會留意自己的想法:我是否在不停地想像最壞的結局?不停作最壞的打算?是否正在將思想「災難化」(將問題的嚴重程度推至極端、最惡劣)?會否對疫情的威脅欠缺較客觀的掌握?」 原來想法:「每天都十分苦悶,從前喜歡玩的活動都暫停,不能夠去游水,又不能去戲院。」 重估演繹:「減少甚至停止之前的活動,會令人感到苦悶。既然那麼空閒,不如我就找從前沒有時間或機會做的事?閱讀早前在書展買的一套小說,或者看韓劇?與家人一起捉戰棋也好!」 原來想法:「過程中雖然好投入,卻都無辦法令件事/對方改變。」 重估演繹:「過程中投入過的努力,雖然未必改變到事情的發生,但是就讓我更明白自己,原來可以表現得好努力投入,值得欣賞自己一下。」、「其他同我一起的伙伴都一樣,過程中的甜酸苦辣,我們都一齊走過、努力過,大家都已經向前走了一大步,即使目標未達到,過程中的幹勁已經值得自豪!」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疫情中的孩子支援,請繼續支持下期「家庭有教」專欄,亦可到以下網址、或掃描QR code下載本中心的《疫境童行:兒童及青少年應對病毒心理支援手冊》及《抗疫同行》親子故事書: www.eduhk.hk/ccfs/view.php?secid=53422&u=u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疫情中對孩子多寬容

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學校停課,有關安排雖然以學生健康與安全為首要考慮,但同時也讓不少家長感到苦惱,自己既要上班,放工回家又要充當「教師」,實在疲憊。根據早前香港教育大學的調查,有35%幼稚園及接近50%小學家長,對停課期間網上學習活動及功課安排表示不滿意,其中有家長認為子女的功課量大,難度亦高,很多時孩子需長時間做課業,家長亦感到相當吃力。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調節對孩子要求 多一點關心 其實因應疫情影響,孩子難免也會感到困擾和壓力,工作或精神狀態亦會變得相對鬆散,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完成日常工作如做功課、溫習和協助家務等。因此,家長宜予孩子多一點寬容,調節對他們在行為、情緒和學習上的要求,同時加多一點關心與支持,幫助孩子有平靜安穩的心情。家長可以作以下調節(Allowance): ˙當孩子鬧情緒時,多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嘗試對孩子表達明白和理解,並容許適度的發泄,例如:「我留意到你感到有些困擾。」、「其實現在的情况,覺得擔心、焦慮,都是常見反應,不用怕說出來,讓負面感覺離開,可能會使你舒服一點。」 ˙若孩子感到驚慌或擔心,容許孩子多點依賴和依偎你,告訴他:「我從前遇過有其他小朋友,都有類似情况,他們都會擔心一陣子,後來也會舒服點。」 ˙孩子因情緒反覆減低了工作、學習的意欲和效率,甚至連娛樂的動力也會減少,家長可暫時接受孩子相對輕微的散漫表現,明白會與平日有落差,並與孩子商討和制訂日程時間表,特別是在停課期間如何分配好學習、家務、休息和娛樂時間 ˙留意時間表的編排和執行宜寬鬆和靈活,所安排的工作量是孩子勝任有餘 ˙讓孩子明白因為壓力而引發的負面情緒是可以接受的,但並不包括反覆出現的負面,甚至是破壞性的行為 ˙與孩子一起商討和嘗試適合孩子的減壓方法,多尋找機會正面地抒發情緒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適當的幽默與創意,與孩子一起說笑玩樂,也有助紓緩在未明朗的環境中產生的鬱悶與不安 ˙為減低過度接觸有關疫情的報道而過分焦慮,家長在有需要時宜稍加限制 如欲了解更多疫情中的孩子支援,可下載本中心《疫境童行:兒童及青少年應對病毒心理支援手冊》及《抗疫同行》親子故事書: bit.ly/3aMhzwo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 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5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S.A.F.E. 疫境親子相處

不經不覺,孩子因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而停課個多月。減少外出雖然較能保障身體健康安全,但有如「坐困愁城」中,較年幼的只目睹家長如何為搶購口罩、清潔用品而奔波,青少年更加要幫忙協助。孩子雖然感到憂慮,但卻未必願意談論自己的感受,可能因為: 1. 擔心其他人根本不想聽、或沒有時間聆聽 2. 認為其他人應該知道疫情會使人傷心、不安或憤怒,毋須多談 3. 尋求協助是軟弱或恐懼的表現 4.害怕一談起事情,自己就會感到悲傷或恐懼,更害怕自己一旦開始驚慌、哭泣,就難以回復平靜 5. 覺得別人反正幫不到自己,不必多提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四大元素助消孩子憂慮 要消除孩子憂慮,願意分享自己的感受,家長需要從S.A.F.E. 四大元素出發: 【S】Sense of Security 建立安全感:家長首要讓孩子感到安全和安心,在此段紛亂無常的時間,可從多加聆聽、精準回應和陪伴遊戲3方面,讓孩子感到安穩 【A】Allowance 對要求寬容:因應疾病疫情所產生的困擾和壓力,孩子精神狀態會變得鬆散,不能夠集中精神去完成日常工作如做功課、學習和協助家務等。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多一點寬容,調節對他們在行為、情緒和學習上的要求,多一點關心與支持,幫助孩子穩定心情 【F】Familiarity 維持熟悉感:孩子除了要接受必要的日常生活和衛生習慣的改變(如:上街一定要戴口罩等),家長宜盡量讓孩子在其他生活環節中保持熟悉和有秩序感覺,有助孩子適應轉變,亦能夠幫助孩子減低焦慮和壓力 【E】Emotional Regulation 助調節情緒:協助孩子有正面想法(如:疫情會過去、醫護很專業)和紓緩不安(如深呼吸、畫心情、聽音樂)來調節情緒外,提升孩子在事件上的「掌控感」,尋找可以由自己控制之處(如正確洗手方法)。當找到時就盡自己所能,盡全力去「控制」,這樣能減輕無助無望的想法,同時更有信心和鬥志去面對和處理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本中心出版了親子故事書《疫境童行:兒童及青少年應對病毒心理支援手冊》及《抗疫同行》,有興趣讀者可到以下網址:www.eduhk.hk/ccfs/view.php?secid=53422&u=u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3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如何在家庭回應疫情

(illustrated by︰Stephen Y.C.Lo) 剛過去的農曆新年,因為社會氣氛和環境衛生原因,香港失去了以往的喜慶,過往熙來攘往的街頭變得冷清,不少人為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而取消聚會,更全城「蒙面」(戴上口罩),市民亦爭相搶購口罩、清潔用品等。執筆之時,澳門剛宣布學校無限期停課,世界衛生組織亦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面對疫情,即使是再年幼的孩子,也當感受到社會氣氛凝重,少不免會出現壓力。 面對疫情帶來的壓力,家長可以有「五大回應 2+3」,當中包括兩項自身的調節和3項對孩子的照顧。 自身調節: 1. 就疫情發展和政府防護措施,估計家長們少不免有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在家中當然可以適度地抒發(例:「那麼多人感染,真令人擔心」、「政策無效,真令人沮喪」),但要避免作出過度激烈的舉動或宣泄,以免進一步嚇壞孩子,使他們更擔心和驚慌 調節情緒 定時作息安排活動減壓 2. 在抒發自己情緒的同時,緊接示範如何調節情緒(例:深呼吸、飲杯水),也好好安排日常生活流程(例:定時作息、健康飲食、充足睡眠、活動減壓等),保持身體強壯健康,也為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照顧: 3. 不妨定時向孩子簡單而扼要地解釋事件發展(例:即使有不少人受感染,日常生活受影響的同時,自己仍然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引導孩子選擇聽取醫學和科學專家意見,使孩子明白家長重視孩子的健康和心情,也讓孩子安心 留意疫情會否令孩子恐慌 4. 雖然跟進疫情發展相當重要,但同時要小心留意孩子會否因為反覆觀看疫情報道,接收過多相關資訊而感到恐慌;因此要小心留意甚至加以控制,適可而止,有需要時更應陪伴在旁,協助解答孩子的疑問 5. 家長宜引導孩子感謝醫護人員、清潔工友等協助保持衛生、減輕疫情、照顧病患的人員,使孩子得到多一點源自感恩的「正能量」,更有助孩子保持鬥志及信心,在疫情中更懂得保護自己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專家執筆,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http://www.facebook.com/eduhkccfs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