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弄孫,何樂之有?

帶雞蛋仔打書釘,踫到附近祖孫三代,婆婆說:「這本書顏色豐富,公仔似乎比較吸引!」 媽媽說:「這只是公仔書,這本比較好,有很多中文生字!」 婆婆說:「嗯⋯⋯但她已經有很多課本,這些輕鬆一點。」 媽媽說:「這麼貴的一本書才幾隻字,要買,就買這些有用一點!」 與此同時,三歲左右的女童努力地爭取注意,不停伸手示意自己已挑選的圖書。她的「媽媽聲」加上兩個大人你一言、我一句,氣氛早已經有點緊張,雞蛋仔目不轉晴地觀察,直至媽媽大喝一句「收聲」,女童委屈地垂低頭、外婆嘆了口氣,猶豫地放下手上的圖書;我就急忙放下書本,安撫嚇呆了的雞蛋仔。此情此景,我覺得外婆和孫女也挺可憐;想起早幾天,一位年老的司機吐苦水,他也因為孫子的教育方式而感到委屈。 擔心大孫承受不了讀書的壓力,但又擔心細孫太過沒有壓力 「的士外公」生了一個虎媽,在英文中學教書,女婿是外藉華人半唐番,夫婦二人的教育理念大相逕庭;半唐番爸爸覺得孩子要在國外升學,虎媽媽就認為留港在傳統學校唸書比較吃香。虎媽跨幾區租了地址,設法把大兒子送進港島名小學,婆婆就成了「跟得老人」負責每天的接送、上補習班、督促溫書。眼見孩子每天睡眠不足,功課又跟不上,過着眼淚拌飯的艱辛日子,婆婆看不眼經常與女兒吵架,寧願乖孫將來當苦工,也不要他頂着巨大的唸書壓力,賠掉身心健康。 女婿看在眼裏,當然不爽,所以堅持幼子要上國際幼稚園,不步哥哥後塵。於是乎「的士外公」就負責每天開工前和收工後,接送小孫(跨區)往返九龍塘幼稚園。外公感慨地說:「回家的境況是,看到一個哭喪着臉的哥哥做功課和一個嬉皮笑臉的弟弟在耍蠻⋯⋯」 老人家擔心大孫承受不了讀書的壓力,但又擔心細孫太過沒有壓力;眼見女兒和女婿的關係緊張,自己和老太婆每天仍然要東奔西跑。他搖頭嘆息,別人弄孫為樂,他就問自己何樂之有? 為什麼會因為念書而騎劫了老人家晚年樂趣 無論是書店婆婆還是的士外公,都好像無辦法理解我們這一輩家長的「用心良苦」⋯⋯我不敢妄斷,究竟是祖父母那一代的教育理念不合時宜,過份嬌縱保護小朋友?還是香港競爭壓力大、教育政策光怪陸離,令父母進退失據?只是感慨含飴弄孫,本應是其樂無窮,為什麼會因為念書而騎劫了老人家晚年樂趣,奪走了與祖父母為伴的童年回憶,大抵只有香港父母才會明白當中的無奈。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情緒勒索的特徵

最近跑了幾趟法庭,看見裁判官處理一宗工傷賠償案件。由於等候專家證人報告已一再押後,但辯方律師稱專家很忙,未能提交報告並申請再次押後審訊。法官追問一個合理時限,律師卻回答「盡快」,官奶奶火冒三丈:「快?明天?下午?你出去打電話問專家有多快!」法庭頓時鴉雀無聲,律師垂頭喪氣的出外「打電話」。 回家告訴老公裁判官義正詞嚴、狀甚「有型」,不經意加了一句,假如雞蛋仔日後當上法官真的光宗耀祖了!豈料他白了我一眼,訓令我不要強加期望予孩子身上,勒索了他也懵然不知⋯⋯「情緒勒索」這幾隻字最近成為老公的口頭禪(及擋箭牌,主要用來搪塞我購物的衝動……)除了悻悻然閉嘴之外,也讓我認真地想,對兒子的期望會否走樣變成勒索? 被勒索者像走進迷陣,隱匿知道關係出現問題,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感到無能為力,唯有以不變應萬變,繼續乖乖捱打。 隨便上網搜尋都會找到心理學家Susan Forward 著作提出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她指出一種普遍存在於關係裏的行為模式:「一個打手」無法為自己負面情緒負責,並企圖以威脅利誘迫使「一個捱打」的順從。這個願打願捱的行為模式被迷霧(FOG)籠罩:恐懼(Fear)、義務(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被勒索者像走進迷陣,隱匿知道關係出現問題,但又不知道如何處理,感到無能為力,唯有以不變應萬變,繼續乖乖捱打。 父母的期望變為情緒勒索,似乎要留意有沒有「迷霧」。不經意操控子女的感覺,讓他們感到恐懼焦慮、內疚羞恥,最後屈服接受自己必須要滿足父母期望的命運。乍聽之下,那會有這麼不近人情的父母? 我也不會笨得直接告訴雞蛋仔,你要成為一個法官,因為你要令我開心,不可浪費我花在你身上的心血。 但是,如果我「婉轉」一點呢?例如:「雞蛋仔,如果你不能夠成為法官,將來沒有人會尊重你的!」、「雞蛋仔,你有責任去努力讀書,成為法官就證明你有盡力!」、「雞蛋仔,聽媽媽話,沒有一種專業比成為法官更好。」、「雞蛋仔,不用擔心讓我失望,反正你從來都不顧及我的感受,沒有為家庭努力!」 華人家庭很重視倫理孝義,這種美德有時卻被刻意操縱製造一場迷霧,逼令孩子的言行都要符合家庭「標準」,否則視為不孝、無家教。 「婉轉」一點的表達,是否似曾相識?華人家庭很重視倫理孝義,這種美德有時卻被刻意操縱製造一場迷霧,逼令孩子的言行都要符合家庭「標準」,否則視為不孝、無家教。家庭標準及期望,經父母「霧化後」便會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有些小朋友從小到大都順從父母要求,放棄自己的想法或表達的權利;這種懂事乖巧的孩子,要在恐懼、義務與罪惡感中生存下來,猜想父母說話背後的期望,慢慢習慣了努力滿足成年人可能不合理的情緒需求。孩子願意捱打可能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愛,我們習慣說:「再不聽話,以後就再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就是捉到孩子的痛處:很愛父母、很害怕失去父母、很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同。 望子成龍沒有錯,但孩子得到父母的支持與接納也是天經地義,錯在這個互相倚賴的共生關係中,有人不願意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雞蛋仔的成就不是我和老公的成績表,父母的成績表反映在管教理念與實踐,孩子只需要為自己的將來負責就足夠了。老公的口頭禪也算是個提醒,不要製造霧鎖家園,長期呼吸困難會變成慢性病,最終沒有一個家庭成員得到身心健康。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遲來的蛻變

機緣巧合成為社工學生的實習督導老師,想當年在懲教署工作時候,也協助過三位實習同學。他們都很熱血具批判思考,雖然沒有想過要如何顛覆社會價值觀,或為在囚人士爭取什麼待遇,但是他們都會思考如何在實習期間,以人本精神去關心年輕在囚人士,希望設計有果效的活動。 回想當年工作環境士氣低落,自己也曾慨嘆實習同學入世未深,懷疑在囚人士會否被感動作出改變。但同時,又真的被同學們的衝勁和熱誠所感染,反思自己能否更努力、不輕言放棄年輕囚犯。 我很乖,生活很好,放心 礙於執法的身分,當在囚人士完成法定監管,即是「守完行為」之後,我不可以與個案保持聯絡。除非他們再犯事判囚,否則我根本不會知道他們的生活如何。間中會有一些女孩寫信回來,透露近況報個平安;更罕有地會遇上一些成功改過自新,而又願意回到懲教院所做義工的過來人。不過,這些消息屬於少數,由於我沒有辦法知道個案的發展,唯有祈求不要在院所踫面,假設他們已經重過新生。 記得有一位年輕人服刑時爸爸病殮,她獲批准可以離開院所數小時送殯;當時負責押解的職員有點迷信,到最後押解那女孩到遺體面前的是我和另外一位主任。女孩一身素服但載上手扣,一雙大眼睛充滿淚水,努力地控制情緒,呆立着瞻仰遺容。 後來有一次朋友聚會在尖沙咀高級餐廳用膳,迎面而來的女孩子很面善,她也認出我,不過我們沒有打招呼,只是交換了一個眼神。其實我內心很激動,雖然她只是一個侍應,但她的制服整齊、做事麻利,可以用英語介紹餐單,這女孩長大了。 實習同學送給我的小玩意,是我最大的鼓勵。(彭梓雅提供圖片) 最近收到一個朋友發來的照片,她跑去當髮型學徒的模特兒,替她設計造型考試的學徒,竟然是我當年的個案之一。她守行為的表現強差人意,沒有遠離損友之餘更被我發現再次吸毒,到最後要發出召回令通緝她。事過境遷,這個孩子透過朋友的臉書,認出我並且捎來一個口信:我很乖,生活很好,放心。 實習同學也要面對自己的軟弱、跨越黑暗面,在短短的實習期急速成長 看到年輕人蛻變,找到人生的方向,真的好感動。督導實習社工也有類似的滿足感,同學也要面對自己的軟弱、跨越黑暗面,在短短的實習期急速成長。當我們批評年輕一代不夠長進時,我們也要撫心自問,有沒有付出足夠的耐心及鼓勵,尊重他們按個人的步伐突破自我? 有沒有陪伴他們渡過生命的關口,還是冷言冷語看扁他們不會長大? 暑期實習很快就會展開,帶着興奮的心情期待與新一批學生見面,我其實也很期待實習期完結,收到他們的小玩意時,見到他們的蛻變,再「勞氣」也是值得。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沒孩子的母親

雞蛋仔洗澡後仍然精力充沛地左翻右爬,我就已經累癱躺在地上,他拍打着充滿我妊娠紋的肚皮傻笑着……我望著肚臍再望望兒子……肚臍,是與母親聯繫的印記,提醒着我們未出生就已經與母體緊密聯繫。忽然很感概,記掛着幾位沒有孩子但是當了媽媽的朋友。 這幾位朋友的孩子沒有平安來到這個世界,或者是逗留的時間太短,短到用分鐘、用日子來數算。這幾位小朋友也曾經透過臍帶與媽媽黏在一起,曾經感受到媽媽的溫暖。 針不到肉不知痛,如果你的骨肉混在醫療廢料,與一隻斷掌或一塊腫瘤長眠,你不覺得淒涼嗎? 數數手指,我的朋友們經歷過自然流產、人工流產、化學流產,還有不幸的死產、胎死腹中、早產夭折。因為我懷上了雞蛋仔,我才知道親戚中也有女士面對過同樣黑暗的歲月……她們沒有機會撫育孩子、沒有餵過奶,有時候會懷疑自己是不是一位媽媽。 中國人叫孩子為「骨肉」真的貼切不過,曾經懷孕的婦女就會同意,由超聲波照到一點閃光,那個心跳開始,甚或更早的時間感受到身體變化,女人就已經開始分享血肉予一個小生命,而這個女人就已經是媽媽。 社會上開始爭取為不足二十四周流產胎兒,以合法途徑領回遺體安葬,讓寶寶有尊嚴地離開。當然,總會有一些人質疑安葬的必要性,甚至把「土地問題」搬出來。個人覺得二十四周不是一個簡單的醫學界定,這是「何以為人」的哲學命題。針不到肉不知痛,如果你的骨肉混在醫療廢料,與一隻斷掌或一塊腫瘤長眠,你不覺得淒涼嗎? 最近也開始思考,為什麼流產死胎那麼普遍,但專門協助這些婦女及家庭的輔導卻幾近乎零? 這些婦女的傷痛經驗很特殊,失去至親切膚之痛,你我必有共嗚。親人與世長辭或許會留下衣物照片作紀念,但胎兒什麼都沒有留下來,或者只剩下插滿喉管的搶救情景,這些媽媽的痛,不是一般話語可以勸解得了。有時候丈夫及老人家失望地說了一句:為什麼保不住孫兒?媽媽們可能徹夜流淚。聽到一句:還後生,再生一個吧!這一句足以引爆她們對死亡的憤怒,徹底崩潰。 當孩子平安出世時,獲得所有人的愛及關顧,但曾失胎的媽媽又怎樣告訴你,她仍然掛念亡兒,心裏仍然有一個填不滿的黑洞? 失胎後不一定可以再次懷孕,即使可以,整個孕期都會提心吊膽。當孩子平安出世時,獲得所有人的愛及關顧,但曾失胎的媽媽又怎樣告訴你,她仍然掛念亡兒,心裏仍然有一個填不滿的黑洞? 即使是出於善意及信仰基礎,有些說話仍可能帶來二次傷害,畢竟失去孩子不是一般人的喪親經驗,不要嘗試認為了解她們的心境,也不要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哀傷,不是一個月、一年就可以撫平的傷口,這可以是一生一世的思念,大時大節、孩子死忌或母親節,都會是她們難過的日子。 如果要安慰她們,我想,先要尊重她們懷念孩子的權利,肯定寶寶短暫但珍貴的生命;還有,接納她們也是母親,只是她們不幸地沒有辦法留住孩子在身邊。 朋友說過不需要別人的悲情、同情,只需要肯定她是一個母親。 我敢肯定,她也是一個好媽媽。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請不要勒索孩子

回娘家吃飯,閒話家常的一則花邊新聞與新鄰居有關。話說有一天家母買餸回家,看見一個瘦弱的男孩子站在門外,捧着一碟蘋果,垂頭喪氣地慢慢地吃。家母疑惑地問他是否忘記帶鎖匙,怎料男孩洩氣地說:「不,我阿媽把我鎖在門外。」 批評母親廚藝不佳,被趕出家門 家母心中暗驚,再問一句:「你今年讀幾年班?」 「中一。」 「為什麼媽媽不讓你進屋呀?」 「因為不讓我看電視,等卡通片完結後才可以回家。」他悻悻然的樣子令家母忍俊不禁,寒暄了幾句,叮囑他有需要就過來我們家坐坐。 原來他不是第一次被罰企了,家人見過他蹲在地上為盆栽除草,跟他搭訕、讚賞他用心照顧植物時,怎料他狠狠地回應:「是那個女人趕我出來!」這次是因為他批評母親廚藝不佳。又有一次,見到男孩哭笑不得地拍門,向媽媽「示愛」,乞求她相信自己深愛着媽媽(及希望可以入屋)。 我沒有機會踫到新鄰居媽媽或孩子,家人形容他們一家人很安靜、有禮貌;「中一仔」笑容親切,感覺很純品。難以理解乖巧的孩子是「用情緒勒索」來塑造的!幼兒、兒童面對情緒勒索或許不會反抗,但踏入青春期⋯⋯會否走向極端,成為憤世嫉俗的年輕人? 情緒勒索算是一種欺凌行為,普遍存在於親密關係當中,家庭、夫妻、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過。 我當然不知道鄰居家庭如何運作,背後說三道四也不算什麼君子,不過我真心好奇,為什麼情緒勒索何以如此普及。情緒勒索算是一種欺凌行為,普遍存在於親密關係當中,家庭、夫妻、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過。最普通的對白莫過於情侶之間的對話:如果你不怎樣怎樣,你就是不愛我了。另一款常見對白是:你這樣堅持己見,完全沒有為人設想, 很自私! 「中一仔」似乎有一個「絕對媽媽」:要絕對的服從,要絕對的讚美,要絕對的正確;如果兒子有什麼意見,他就會被一而再、再而三的禁止入屋,兼且要接受路過的途人注目禮,十分難為情。 是什麼原因令媽媽不知不覺間勒索了孩子?可能因為她曾經被羞辱,知道「濫用羞恥情緒」可以達到控制的果效?可能因為她沒有安全感,習慣在親密關係中得到控制權來安撫自己?無論什麼背景原因,事實就是隨着孩子長大,他需要更多的自主權及個人空間,媽媽與孩子之間的矛盾只會就越來越明顯。 每天都要面對一哭二鬧的劇情,久而久之,孩子性情會變得極端、神經質。 在勒索陰影下成長,孩子就學到:愛是有附帶條件的。在孩子心目中,父母的關愛理應是最純粹、與父母的關係是最沒有「機心」,但每天都要面對一哭二鬧的劇情,久而久之,孩子性情會變得極端、神經質。他們可能會設法討好別人而失去自我價值及自信,或者是極端自我中心,過份保護自己而不懂與人建立長遠關係。這些可憐的孩子成家立室時,根本不會明白如何無條件地愛與接納伴侶及孩子,情感勒索便會像DNA一代傳一代…… 下次回娘家,如果讓我看到這種情景,恐怕我會按捺不住,要跟這個媽媽討論一下。管教青春期的孩子是很「勞氣」,不過動輒趕孩子出家門,怎麼說也不是最好的方法。我始終覺得,家應該是接納和關懷的地方,將來如果孩子不喜歡回家,真的與人無尤。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大便與繪本

相信所有家長都知道,小朋友很喜歡討論大小二便放臭屁,他們可以鉅細無遺地形容自己的便便、上茶樓時討論尿尿的顔色、與兄弟姊妹比賽臭屁聲浪⋯⋯便便的魔力無遠弗屆,相關題材的繪本有小朋友的收視保證。 最近的幼稚園工作坊,其中兩位家長實習就選擇了「撩鼻屎」和「大便」兩本繪本,孩子一看到書名就已經興奮莫名,非常投入故事,而且大部份小朋友都可以從中學習到正確的衛生概念。 家中有一個繪本叫「皮皮放屁屁」,故事主角小青蛙皮皮有很多肚風,經常放屁,因此成為同學的笑柄。他後來為了面子而且也不懂如何處理,於是乎死忍不放屁到最後生病了,肚皮變成一個氣球爆了! 當然有很家長仍然擔心小朋友,千挑萬選都只願意看這些繪本,而且隨便和人討論,非常失禮,為免尷尬,都是避看這些書本。但認真細想,小朋友在不同發展階段都有不同身體需要、對器官感到好奇,聊這個題目正面反映孩子對自身成長及社交的敏感度,值得鼓勵啊! 既然家長愈是逃避的話題,小朋友就愈想在最令人尷尬的時候引爆這個禁忌,倒不如我們主動出擊,早點引導孩子明白不同的身理現象,加上一些討論框架,讓他們慢慢掌握什麼「時、地、人」才可以高談闊論。 撩鼻鼻的故事就是引起小朋友注意,不可以隨處「掘礦」、隨處「彈」,教小朋友如何用紙巾手拍處理;大便就是一個「狗糞歷險故事」,糞便是具價值的養分 。我已經計劃在雞蛋仔大一點的時候,在家設立一個魚菜共生沙律菜系統,屆時就可以好好地解釋,魚大便為什麼變成美味蔬菜吃進口! 我鼓勵家長替幼兒講故事時,選擇一些與衛生習慣、照顧自己、自理能力相關的繪本故事書。 家中有一個繪本叫「皮皮放屁屁」,故事主角小青蛙皮皮有很多肚風,經常放屁,因此成為同學的笑柄。他後來為了面子而且也不懂如何處理,於是乎死忍不放屁到最後生病了,肚皮變成一個氣球爆了! 基本故事是有關身理現象放屁,與孩子討論時,家長可以引伸到一些情緒管理的概念:終日忍氣吞聲會鬱出病,相反要學習接受情緒並嘗試疏導。 同一個故事,對像是幼兒時便集中行為討論,對象是小學生時便可以引導更多感覺、社教化的反思。我鼓勵家長替幼兒講故事時,選擇一些與衛生習慣、照顧自己、自理能力相關的繪本故事書。就算是寫屎尿屁,我沒有看過一本是引導小朋友在公眾場所隨處便溺,相反大部份繪本都用輕鬆幽默的手法,讓小朋友學習正確如厠行為,或者疏導因爲未能「戒片」、上學不敢上廁所的壓力。有一些繪本與性教育相關,家長不防嘗試閱讀,讓自己多一門「手藝」,幫助子女過渡不同階段的身心發展。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繼續BLW開飯 輕鬆學懂吃菜莖

和雞蛋仔一起「開飯」,是一件平常事情,也是我們一家三口,每天最期待的時間!雖然只是嘗試了很短的時間,但是我見證着雞蛋仔「吃飯的成長」。由抓住菜芯莖,放進鼻孔開始,短短兩個月,他每餐已經可以輕鬆地吃掉四根菜莖! 小白是雞蛋仔進行BLW的好拍檔。(彭梓雅提供圖片) 執行寶寶主導離乳法 Baby Led Weaning(BLW)的期間,一個普遍的挑戰就是小朋友尚未抓緊食物,弄到全地都是食物殘渣。不過,家中兩隻狗狗很配合,一隻喜歡吃麵包餅乾,另外一隻喜歡菜心和番薯,所以雞蛋仔吃剩的,都由牠們清埸。雞蛋仔最近還學會飽腹後,把餅乾遞給大白分甘同味! BLW是讓小朋友先學習如何咀嚼,傳統餵飼就會訓練兒童先掌握如何吞嚥。 另一個BLW普遍憂慮,就是擔心固體食物引起噎塞。以我個人膚淺的理解,BLW是讓小朋友先學習如何咀嚼,傳統餵飼就會訓練兒童先掌握如何吞嚥。我觀察所見,雞蛋仔是有能力反覆咀嚼食物才吞嚥,當咀嚼時間不足就嘗試吞下去時,他便會有「Gag Reflex」,情況好像哽塞但其實不是,是本能把東西吐出來。 吐出食物應該有點辛苦,雞蛋仔會流眼淚,第一次看見時真的很害怕、很心痛,不過三秒之後,他已經回復作戰狀態努力吃東西了。其實不論是傳統餵食還是BLW,我都強烈建議家長要學習幼兒噎塞急救方法。 個人認為,BLW最需要的工具是一張椅子,孩子上半身必須要挺直,可以減少噎塞的機會;椅子可以靠近成人的飯桌,讓寶寶參與正常的餐桌社交;椅套可以拆除清潔,深色更佳。雞蛋仔仍然未坐得穩妥,吃飯時我會把毛巾捲起來,填滿他大腿與椅子之間的空隙。 另外,我替雞蛋仔購入像小時候美勞課的「手袖上身」,普通街市三十元一件。當雞蛋仔吃士多啤梨及番茄時,那些「血淋淋」的汁液很難清潔,外出時吃飯也會穿。另一個方法,就是穿一些舊衣服,弄髒也沒有關係。現在天熱,雞蛋仔有時穿著尿布就開餐了! 我會選擇早餐或午餐時間,引進新食物,觀察他有沒有食物敏感。 餐具方面,雞蛋仔也有矽膠製湯匙、叉子及碗碟,不過我發現色彩繽紛的餐具令到雞蛋仔分心,咀嚼湯碗的時間比咀嚼水果長。所以最後我直接把食物放在他面前,唯一有點困難就是吃米糊時,要準備小碗及蘸米糊的麵包,但雞蛋仔仍然喜歡把整個碗反轉…… 我會選擇早餐或午餐時間,引進新食物,觀察他有沒有食物敏感,如果有問題,日間尋求協助都比較容易。暫時沒有食物敏感,反而最初因為食物在皮膚上乾涸,令皮膚有點發紅,之後我清潔得更仔細就沒有問題了。而晚餐的食物通常都有澱粉質、蔬菜及水果,暫時還未引入肉類,主要還是讓他吃軟身的食材。其實準備BLW的食材不困難,他吃的和我吃的也差不多,只要留意食物長度大小,是否適合孩子握穏。 暫時我對BLW的認識就只有這些,繼續跪求各方好友,如果有什麼關於BLW的資訊,歡迎留言分享!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雞蛋仔開飯

出院回家之後,我覺得雞蛋仔食量大了很多。早在他出牙之前,大概四個半月左右,已經發覺他牙齦腫脹,經常流口水;晚飯時候,他要坐在飯桌附近,一邊咬牙膠,一邊看着老公和我進食,津津有味像的。 後來,偶然下給他啜了一口士多啤梨,從此就停不了!每一次吃飯都嚷着要吃(當然還未會說話表達,但你就是知道他的要求),為了安撫他,也讓自己可以吃個飯,我們開始給他「牙仔餅」、蒸煮過的蘋果、菜心莖,讓他參與一家人的晚飯。 我之後更不敢告訴護士,其實我為雞蛋仔選擇了BLW 六個月回健康院檢查,護士問開始「加固」了沒有?我回答,雞蛋仔仍然喜歡每四個小時喝一次奶,她皺着眉頭認為我太縱容孩子。我之後更不敢告訴她,其實我為雞蛋仔選擇了BLW。 雞蛋仔未出世的時候,我已經聽說過什麼是寶寶主導離乳法 Baby Led Weaning(BLW)。坊間書本介紹不多,比較有系統介紹BLW的應該是Gill Rapley 及 Tracey Murkett 合著的那本天書。網上也沒有太多專業參考資料,尚幸有很多父母在網上平台分享經驗,我不至於孤軍作戰。讀者們,假如你們有更多資料,請留言給我參考!(跪求)因為雞蛋仔只是開始了加固兩個月,我也需要更多一些資訊,輔助他學習進食。 BLW是由嬰兒主導的離乳方式,由寶寶自己去抓、咬、舔、享受固體食物,而不是由家長餵食泥狀食物。 BLW 也有限制,並不適合所有小朋友 假如你的寶寶也是BLW,大概你也相信孩子會按自己成長的步伐,身體需要而學習吃固體食物。你也應該相信BLW為孩子帶來的好處,包括更好的手眼協調、自信、不偏食、較低機會癡肥、減少傳統餵食時父母子女之間的衝突等。當然BLW 也有限制,並不適合所有小朋友,例如有一些孩子因為早產體弱或者先天缺陷,的而且確需要傳統餵食作為加固的第一步。 但是我很喜歡BLW的核心價值:尊重每一個小朋友的獨立、獨突性,體諒接納他們在各發展階段的快慢。而且在寶寶主導戒奶的過程中,什麼是時機成熟,適合引進固體食物,絕對倚賴照顧者細心的觀察及判斷。換言之,要成功執行BLW,也反映我與雞蛋仔之間的關係及信任。 要鼓起勇氣向親朋戚友交代,我其實從來沒有用湯匙餵過雞蛋仔吃粥…… 我想自己沒有什麼資格,分享如何執行BLW,始終我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反而我有一些育兒的反思。原因來自決定行BLW後,給了自己很多壓力,寫這一篇文章有點像「出櫃」⋯⋯要鼓起勇氣向親朋戚友交代,我其實從來沒有用湯匙餵過雞蛋仔吃粥⋯⋯ 過去兩個月,雞蛋仔品嚐過的「原條」食物包括菜心、蘆筍、西蘭花、黃椒、紅蘿蔔、蕃薯、番茄、香蕉、蘋果、士多啤梨等等,但是,我一直沒有信心告訴別人,他是「BLW BB」。平日很多路人甲、路人乙會和雞蛋仔玩耍,閒談之間他們會問我寶寶喜歡吃粥嗎?最初我會告訴他們,雞蛋仔是吃菜心的,他們的反應都是皺眉頭,難以置信我會讓孩子冒險。後來我學乖了,索性含糊其詞,不作討論。 新手媽媽稍一不慎,真是被牽著鼻子天旋地轉 就「加固離乳」一事,我反思自己是否太在乎別人的眼光?為什麼我要向別人解釋?難道做港媽就是要面對無限的評頭品足?小朋友是喝母乳還是「奶粉」、哭泣時應否抱起嬰兒、寶寶由長輩或是家傭照顧、什麼時候戒夜奶⋯⋯無論是什麼決定,都會面對專家/老人家/經驗媽媽/其他人的指指點點,新手媽媽稍一不慎,真是被牽着鼻子天旋地轉,以後做每一個教養孩子的決定都會畏首畏尾,顧此失彼。  現今社會大眾都很習慣評價別人,做父母變得難上加難。其實無論是傳統餵食還是寶寶主導,我們最終都是想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我相信每一個爸爸媽媽,為子女做的決定,都是他們在有限資源之下,最好的決定。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傻外公

生命中有三個重要的男人:我兒子、我丈夫和我父親。 老竇退休之後,興致勃勃地參加村委活動,很高興被甄選出來成為祭祀典禮的長老。看着他穿着唐裝、列張大嘴巴,露出招牌式門牙縫笑容,儍戇戇的樣子其實很親切、很惹笑。曾聽相士說過,門牙縫隙闊代表與父母緣薄,父親童年的確孤苦,即使祖父母很愛她,但因為生活窮困、身體病苦,與他們相處的時間很短暫,難以想像老竇是怎樣熬過孤伶伶的童年。 不過老竇給我的童年,是充滿活力與幽默感。成長記憶中,媽媽總是不拘言笑做反派,爸爸就是玩樂總監,他下班回家就是玩、玩、玩! 老竇帶我去九龍看醫生配眼鏡,感覺好像跟爸爸大歷險一樣 我試過和老竇一齊玩「插蘇」,拿着小螺絲批,打開插頭學會怎樣接駁銅線;學會如何稀釋油漆,翻新牆壁;學會踏單車、爬樹、吹口琴、放炮竹!還有,我記得老竇煮的「公仔麵」是全世界最好吃的,當然,也只有公仔麵可以入口。 發現眼睛弱視之後,是老竇帶我去九龍看醫生配眼鏡,感覺好像跟爸爸大歷險一樣,沿途不停問他「為什麼?」,雖然嫌我囉嗦,但他仍然努力(胡亂)回答我的問題。另外有一次發燒,也是他帶我去看醫生;我記得那時要伏在他大腿上肛探,很害怕,不過之後拖着他的手走路回家,又好像去逛街一樣,嘻嘻哈哈連病也忘了。 我的家長工作坊亦愈來愈多爸爸出席,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軟性功能,除了養家之外,他們也豐富了子女的情感發展。 不能否認華人社會性別角色定形,仍然深深影響家庭的運作。不過,在我過去開的家長工作坊亦愈來愈多爸爸出席,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軟性功能,除了養家之外,他們也豐富了子女的情感發展。即使他不是最切身的照顧者,未能投放很多精神及時間陪伴,但是他們的一言一行也會烙在小朋友心靈上,甚或正正因為時間少,子女對父親的行為有更深刻的領悟。 例如老竇很喜歡DIY,潛移默化令我喜歡做勞作、嘗試修理洋娃娃。他有很多駕駛執照和馬路故事,間接引導我學會看地圖、方向感,迷路時應該怎樣處變不驚。陪伴我動手動腳一起去處理的每一個細小問題,其實都在建構我的解難能力。和媽媽相處的時間不同,老竇是「勇氣」、「探索新事物」、「創造力」、「行動力」的化身,在有限的陪伴時間內,他引導我嘗試挑戰自己,接受新事物。 老竇現在已經榮升為儍外公,他和雞蛋仔的遊戲,有時很粗魯,但他們兩個又樂在其中。雞蛋仔除了玩之外,應該可以學習到一些求生本領吧!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我家的性格家傭

過去個半月,我幻想自己是Resident Evil 的美女主角Alice,堅強地對抗流感……雖然家人未變喪屍,但流感比T-Virus 更頑強,直接在我家落地生根,所有人都輪流生病,家傭當然不能倖免。 我家稱呼家傭為 Ate(Ah-Te),是她提議的,意思大概是親切地稱呼比自己年長的女性,有點像茶餐廳叫一句「靚姐」。 這是她第一次來香港工作,之前在馬來西亞打工, 舊僱主是很富有的印度藉家庭,安排她住一間獨立屋;對,是獨立屋,因為僱主五千尺獨立屋外,有一間一百尺連廚廁的獨立小屋可以給Ate生活。當時她主要的工作是清潔大屋、照顧一隻大狗及間中陪印藉老奶奶煮咖哩。 我聘請她主要因為她懂得照顧狗隻,沒想過見識過五千尺大屋的Ate,是有點性格的員工,例如她知道國內有很多黑心食物,建議當時懷孕的我,嚴選來自澳紐的有機食物,當然她不介意和我分享;又例如她知道化妝品可能含鉛對胎兒不好,二話不說「捱義氣」接收我的美容用品。 Ate最擅長煮咖喱雞和炸雞,可惜懷孕坐月都不可以吃;而作為菲律賓少數回教徒,她不能吃豬肉,偏偏老公最喜歡是梅菜肉餅,所以我還是要動手下廚。還有,Ate很重視衛生,經常消毒家居,但我發現她循環再用即棄型口罩,原因是環保…… 接雞蛋仔回家那天,我才知道她躲在房間吃了幾天水果和麵包。仔細追問才知道她是遵照醫生「吩咐」,避免散播病菌,所以她不敢踫炊具、不敢煮食 來港未夠一年, 生活細節上仍然需要磨合,Ate為我們家帶來很多哭笑不得的話題。今次她生病,也是一個契機讓大家互相了解。 當雞蛋仔入院時,她驀然發現流感病毒的嚴重性,終於放棄老家的秘方藥茶,乖乖地看醫生及自我隔離。接雞蛋仔回家那天,我才知道她躲在房間吃了幾天水果和麵包。仔細追問才知道她是遵照醫生「吩咐」,避免散播病菌,所以她不敢踫炊具、不敢煮食;當我預備她的飯菜時,她誠惶誠恐因為為「主人」下煮而感動流涕。 在她的認知世界,服食抗生素是很嚴重、很厲害的藥物,她不理解香港人生病為什麼不先休假,而是直接看醫生服用最強的特效藥;在她過去幾十年人生,沒有「抗藥性超級惡菌」的概念。這次流感經驗,讓她知道香港有流感死亡案例,擔心自己沒命回鄉與兒子團聚。 因為Ate生病,思考了很多僱主與外傭的關係。記得當年我在加拿大實習時病倒,即使有督導老師及實習機構同事的關心,但人在異鄉,至今也難以忘記一邊發高熱一邊抱著枕頭流眼淚的景況。 Ate隻身來港打工,生病時擔心會客死異鄉,其實一點不誇張。除了僱主的關心,給她煮的一碟飯菜,她在香港就只有電話傳過來、觸不到的問候。再說她看到我照顧雞蛋仔,想必勾起自己兒子生病的片段。雞蛋仔生病時,有媽媽照顧、有媽媽抱,但Ate的兒子生病,就只可以在菲律賓想念媽媽,想像這個情景都覺得心酸。離鄉別井打工都是希望為下一代爭取一個更好的將來,本着大家都為人父母,就互相包容一下吧!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