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媽CEO:阿仔太曳,放洋無眼睇?

  問:「我個仔好曳,真係唔識教。想趁有BNO去英國讀public school,也有條件送佢去讀boarding school,等人幫我教,等佢知死。佢今年7歲,係唔係愈早去愈好?我想揀名校,可以介紹一些給我參考嗎?」 養狗養貓都不會完全聽從你指示 呢個家長完全捉錯用神!我絕對不怕得罪,這種心態真的要不得!如果不是覺得有BNO去英國讀書有着數,會不會考慮在這個時候送兒子去英國讀書?7歲頂多是個小學二年級學生,好曳就是壞?肯定是因為他不聽話,你叫極兒子都不聽,很氣餒,所以說自己不識教。這一點我不能同意更多,因為你的確不適合,不過責任不在兒子身上,而在你自己身上。 你想要一個完全聽你話、聽指令的兒子,根本不可能。莫講他是個人,本來就是獨立個體,有獨立思考能力,有完全個人的獨特性格;即使你養寵物,養隻狗養隻貓,都不可能完全聽從你的指示,你叫佢點就點,對不對? 你兒子好曳,你認定是壞事。但凡事總可以從多角度看,在我看來,你兒子肯定生性聰明、活潑好動、很有主見、好奇心強兼每事問、打爛沙盆璺到㞘、不輕易妥協,令你覺得很難應付。因為不能含糊其詞,或者企圖蒙混過關,煩到一個點,你寧願把他盡早送走無眼睇? 莫講養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職,即使種盆栽,都不能買回來後就任由它自生自滅吧!必須要有營養的土壤,勤灌溉施肥,提供充足的陽光,還要因應植物特性,適合在室內還是室外培養栽種,才能夠生長得健康茂盛。 以為有錢搞掂 將教養責任外判 你兒子的性格特性,絕對需要父母有愛心、耐性去發掘和栽培,因材施教,孩子才能茁壯成長,成為他們最好的自己。要求子女成為自己想要的模樣,是完全扭曲的教育觀念,子女沒有責任,更加沒理由為了滿足父母而達成父母的意願而活。相反,子女是由父母製造帶來這個世上的,我們要對他們的生命負責,可惜太多父母以為一切有錢搞掂,將教養教育責任全部外判,自己乾手淨腳,還要用旁觀人的身分姿態,指點江山,本末倒置。 我敢斷言,你把兒子送出去,就是親手葬送你們之間的關係。你這個決定擺到明是把兒子流放放逐,你個仔咁聰明,豈會不知?對他的心靈造成的創傷有多大?實在難以想像!始終他只得7歲,如何釋放自己的壓抑和憂慮?他的行為性格只會變得更加極端。 而且不少兒童心理學專家已講過,孩子行為頑劣,無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注意,其實他們是內心極度不安,缺乏安全感。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乏愛和關懷,影響的是他們的一生! 你迷信名校,兒子在香港讀的肯定亦是名校,有否想過他的所有行為,出於承受太多無法承受的壓力而導致呢?要揀名校,坊間有很多教育機構幫到你,毋須問我。我真心替你兒子難過,你的問題很荒謬但更悲哀,衷心希望你站在兒子的角度、福祉去好好想想,應該如何修補建立你們之間的關係,最是重要。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5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出國還是留港讀書?

當很多家長問我,孩子應在何時出國讀書,我反而想問一問各位家長父母,究竟是否放心讓子女在9月到外國升學?不管選擇到哪個國家也好,今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蔓延迹象未有放緩,只有愈見加劇。本地傳染病專家醫生不斷呼籲,大家不能掉以輕心,疫苗最快今年底才有機會推出,還要去求神拜佛希望病毒不要繼續變種,否則有疫苗都唔知有無用,所以對於子女的升學選擇,究竟應該如何作判斷考量? 這個問題,我們一家亦同樣面對。小T本來需在10月返英國完成最後1年的課程,究竟應不應該回去?進退兩難。他Year 2所謂讀了1年的課程,基本上加加埋埋兩個月都沒有。除了因為疫情影響,學校停學,因而提早回港之外,他那間大學又因教職員罷工而有好幾個月沒上堂。最後1年的課程,大部分都是網上授課,回英國只為了幾個必須親自出席才計分的課堂而已。我問小T會不會選擇休學1年,待疫情過後繼續學業。他不願意,因為他在當地同學必定會繼續讀,他回去的時候,同學們已經畢業了;再者,幾個同學當日共同在外租屋時簽了兩年約,回不回英國也好,租金都一直要交至明年約滿為止。他捨不得白交了的租金之餘,之後回英國又要再交租金,讀書的開支又增加了。 要準時畢業 還是遠離風險 但要是選擇回去,就要承擔風險,因為英國有足夠裝備儀器處理新冠肺炎的醫院不足,年初就是基於這個考慮,我們當機立斷讓小T立即回港。面對英國疫情依然未受控的情况之下,該如何是好? 作為母親,我唯一的考慮就是他的安全;但同時我亦知道快將21歲的兒子,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不過我覺得最可惜的,反而是他沒有好好享受讀大學的日子,去英國讀書竟然未做過背包客,竟然未去過歐洲其他地方遊歷,感受過歐洲的文化和生活,如入寶山空手回。 過來人語:留學不急於今年 其實讓小T出國讀大學的目的,絕不止為了讀書咁簡單。只為了讀書的話,留在香港讀就得。我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忠實信徒,因為人生路是走出來的,不是讀出來的。我希望他藉着在英國生活的日子,多見世面擴闊眼界胸襟思維,訓練獨立自理能力,和處世待人接物的技巧。所以我非常鼓勵他和一班好朋友同學結伴,拿起背囊用最低的成本包括時間,一起闖蕩東南西北歐。可惜事與願違,他原本準備第3年交完dissertation就起行的旅程,看來無法成行了。 小T給各位想今年去外國升學的同學的忠告是,不必急於今年就走,因為成績好的話,明年考大學一樣用得着。萬一成績並不太好的話,讀多一年追一追,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至於他自己的去向,就留待他自己選擇吧! (隔周刊出)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3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出國讀書的6個準備

各位父母不論因為任何原因,決定送子女出國讀書,請記住這不是單方面的決定,必須先搞清楚誰是出國讀書的主角。以下寫給家長們的6個提點,懇請好好參詳斟酌,如何真正放子女一條生路。 放心——放心,是父母給子女最大的尊重,要做得到的先決條件,是對子女的所作所為、人德品格有信心。父母的天職,很多人以為是供書教學,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就是好,錯得離譜!父母的天職,是教育養育栽培子女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什麼該為不該為,什麼可為不可為,是非黑白原則底線都清楚明白,無論子女在什麼地方讀書生活也好,還有什麼不放心? 放手 由日常生活開始 放手——很多父母總是怕子女辛苦,擔心孩子不懂照顧自己,起居飲食,樣樣事事照顧得無微不至,造成子女連最基本的自理都不懂。先不講能力技巧,他們連自理意識到缺乏,被父母無所不用其極打造成殘孩。放手,由日常生活開始,十指不沾陽春水,連煮個麵、煎隻蛋都不會,開熱水爐用微波爐都不懂。去到外國,除了靠自己,還可以靠誰來照顧? 只要心連心 毋懼身在何方 放開——一係放,一係唔放,既然決定放,就要放開懷抱,放得徹底,不要三心兩意,一時一樣,令子女無所適從。子女長大了,出去闖屬於他們的新天地才是正常的事,父母不可以自私地把子女留在身邊陪伴自己。出國讀書又不是放逐,人與人之間最短和最長的距離,是心與心之間的距離。只要心連心,不管身在何方,一樣零距離! 父母們 請放生自己吧 放生——人生本來就有不同階段,父母對子女好是應該,無條件的愛很偉大,但一切都是自願,不可以用來大模廝樣情緒勒索子女,要他們絕對聽教聽話,事無大小全部都一定要遵從父母的意願。父母們,請放生自己吧!兒孫自有兒孫福,子女的路就由得他們自己走吧! 放下——不知道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是香港的畸形教育制度,造就一班盲目相信讀書只是求分數的怪獸家長;還是愈來愈多沒有最怪獸、只有更怪獸的家長們攜手推波助瀾,令香港教育制度變得更畸形?我肯定知道的是,受害人屬誰?就是不論任何年紀,同樣備受壓抑、壓制的所有學生們。放下執念,不要再追求什麼名校了,不要再把子女當貨物和其他人比較了,選擇一間配合子女興趣能力的學校,讓他們重拾讀書的樂趣可以嗎? 放學——出國讀書,最重要的是讓孩子開眼界,擴闊視野。吸收知識不再局限於那些了無生趣、完全過時的教學樣辦書,還有枯燥乏味到一個不斷操練答試卷攞分的不知所謂的教育方法。去到外國,真正的學習是在放學之後、課堂之外,包括語文能力、交際能力、溝通能力等。所有未來社會新人需要,但都極度缺乏的軟能力,這些都不是在課堂內學得到的。 放學了,開學了,愉快學習,學習愉快!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隔周刊出)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1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出國讀書的主角

最近做了一個關於英國升學的網上直播訪問,同時回答了家長們的提問。當中有一個家長經常問的問題,但是他們卻完全捉錯用神,就是「孩子應該幾多歲送出國讀書最好?」 就送孩子出國讀書這件事,究竟誰才是主角?應該以誰的意願做依歸?考慮時又該以什麼角度出發?最終的決定權應該由誰說了算?對很多家長來說,有經濟能力送孩子出國讀書,是孩子的福氣,理所當然應該欣然接受;膽敢有異議不識好歹的話,「身在福中不知福」尚方寶劍一出,誰與爭鋒?孩子只能乖乖就範。 幾歲去留學 應該問自己兒女 香港教育制度一塌糊塗不知所謂,教育局長一蟹不如一蟹,沒有最差只有更差,這毋須多講了吧?會否送孩子出國讀書該是早有安排預備,和子女有商有量,因應他們的自理能力、性格興趣做決定才是。香港的DSE及考試制度有幾荒謬,毋須最近的試題風波事件大家都清楚知道,家長們反而樂此不疲,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求學就是求分數,最怕就是無得計分數。所以不斷補習,不斷催谷,逼子女操試卷試題。講起洗腦教育,最成功真正被洗腦的,就是這班盲目的怪獸家長。眼中只有成績數字,完全看不見孩子的需要和獨特,在打造平庸的教育制度之下,家長、學校教師不懂得欣賞孩子的獨一無二、與別不同之餘,還要聯手打壓。愈聰明、愈有思想、愈有想像力、愈懂得思考發問的孩子,就愈讀愈壓抑。很多在香港讀書成績長期見紅,被學校教師評為頑劣的學生,出國讀書後反而出類拔萃,成績標青,我的靚仔小朋友英識教育創辦人陳思銘的經歷,就是人辦。 香港頑劣學生 出國變英才 所以當父母問我,應該幾歲送孩子出國是最佳的時候,我突然心一酸,這個問題為什麼不是問主角,問最應該有say的孩子?其實對大人來說,在什麼地方讀書都一樣,但對10歲的孩子來說,突然要離開他最熟悉的地方、最安全溫暖的家,還有一班日日見面的好朋友,遠赴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真正舉目無親,還要適應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模式,衣食住行環境,樣樣要獨立自理有規律,突如其來的轉變,子女會有幾恐慌,不難想像吧?在香港被照顧得無微不至的公主王子,要適應談何容易? 最重要是溝通 互相尊重 孩子年紀小,父母擔當引導的角色無可厚非,但必須要和孩子坦白,為他們做好思想及心理準備,因為靠自己學習、照顧自己,是每個人都必須學習的成長。在被過分照顧溺愛下孩子根本不能成長,絕對是壞事。但很多家長放心、放手不了,把孩子送出國,其實是放了孩子一條生路。最要不得的是因為覺得孩子難教,送出去讀書無眼睇,被放逐對孩子所造成的傷害,可是一生的! 所以回歸基本步,最重要的是和子女溝通,任何關係都需要互相尊重及被尊重。只要心連心,無論身在何方,孩子都能感受父母的愛和關顧,幾時去、到哪裏去讀書,還有什麼可怕和擔心? (隔周刊出)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9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出國讀書的考慮

一般人都以為,亦相信出國讀書最大的考慮是經濟能力,其實完全錯重點。莫講本身讀的是國際學校,那學費足夠去外國讀書有餘,即使直資學校的學費,再加活動費用,所有使費加起來,亦肯定夠數。即使一般官立學校,不用交學費也好,很多家長花在補習興趣班各種課後活動,還有我不明白為何連小學生都要出外交流考察的活動,每個月使費動輒5位數字以上。我曾經公開講過,只要家長肯放鬆放手,不介意子女讀書成績能否入讀精英班,把那些學前教育小學中學的課外活動補習各樣花費儲起來,肯定夠送孩子出國讀大學。 家長大費周章左計右計四周圍問人,問天問地求神拜佛,偏偏忽略了當事人,即是子女對出國讀書的看法和意見。 海外升學 子女準備好了嗎? 最近的DSE歷史科試題出了問題,動搖了很多家長對DSE考試制度的信心,立即想辦法讓孩子轉讀IB制的學校,有些紛紛向海外教育機構查詢,急不及待送子女走。站在家長角度來看,當然這一切都是為子女好,所以一定沒有錯,子女一定很樂意接受安排,否則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只不過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教育體制,子女能夠短時間內適應嗎?突然間要和香港的同學朋友say goodbye,子女的心理生理準備做好了嗎? 突如其來的轉變,會令子女覺得惶恐缺乏安全感,如何能夠令孩子理解明白,送他們走,任由他們一個人在外國孤獨地生活成長,是為了他們好的一個決定,怎樣能夠令孩子安心,父母可曾考慮過? 逃避永遠解決不了問題。香港讀書有香港的問題,到外國讀書一樣有問題,分別在於,香港是我們熟悉的地方,身邊有父母家人陪伴支持,樣樣事有商有量。獨自在他方,種族歧視個個國家都會有,孤立無援的孩子如何勇敢堅強面對,如何解決和面對的不單是學業上的問題,還有是如何和同學、老師相處的問題? 口講民主其實極權 有的父母因為管教不了子女,所以決定把他們送到外國,是極其自私,最不負責任的做法,形同把孩子放逐。在無王管的情况下,只會令子女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更加疏離,更破壞彼此間的感情。鞭長莫及,子女只會更加不聽話,性格行為只會變本加厲愈見乖張。更差劣要不得的,不知是贖罪還是無眼睇費事煩,以金錢作補償或掩口費,結果更加不堪想像。 所以出國讀書的首要考慮,是要和孩子好好溝通。父母當然更加應該從旁引導指導,但不能口講民主其實極權,口講有商量,根本無商量。 有些基本功,不管孩子會否被送到外國讀書,都應該自小好好培養,就是孩子的獨立思考分析能力,還有自理自立和其他人相處的能力,如果能夠令孩子主動學習積極發問,和父母樣樣事有商有量,這樣的孩子,在什麼地方讀書,都一樣出色。否則,所謂學成歸來,又能有幾出色?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7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出國讀書

如果「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是辯論題目的話,大家可會覺得有問題?近日鬧得熱烘烘的DSE歷史科題目風波,特首及一眾高官齊齊撲出來指摘,甚至撤銷題目。如此這般,今後所有歷史問題都不能成為辯論題目之餘,恐怕茶餘飯後都不能隨便發表不符合國情的意見。 不是真理愈辯愈明嗎?讀歷史的意義究竟何在?讀書的意義又究竟何在?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究竟應該如何解讀? 倒模教育框住了每個獨特孩子 香港的教育制度及所謂教育局長,不論是制度還是表現,有幾差有幾廢,大家有目共睹,哀莫大於心死,講完!可憐的是莘莘學子,在這樣的教育制度之下,讀完所謂的書,增進不了知識,反而被白癡低能的考試制度框死了。在填鴨式的、不求甚解的、求學只是求分數、讀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精英只是考試機器……這種教育方式「栽培」出來的未來接班人,如何應付將來社會必須要面對的種種挑戰? 根據LinkedIn今年初做的調查結果,企業最需要的工作軟技能:創造力、說服力、協作力、適應力、EQ,很遺憾只能講,學校裏全部從缺。為了子女的未來,父母不能再大安旨意,或者盲目地把教育責任完全交託學校及教師,不要再迷信所謂的名校讀什麼神科的成功方程式。在文憑極度寬鬆的今日,莫講大學學士學位畢業,即使碩士甚至博士一樣周街都是,還有什麼稀罕?千篇一律倒模式的教育方式,怎可能適合生下來就注定與別不同的每一個孩子? DSE失敗者 海外反闖出自己一片天 就以我的一對子女為例,兩個性格能力興趣完全不同,要求學校為他們兩個各自度身訂做教材教育方法根本不可能,要因材施教,只能由父母做決定和主導。大T幼稚園開始已經不喜歡上學,小學中學階段不斷問我讀書究竟為什麼,因為完全找不到讀書的意義和樂趣,但其實她具有突出的英文和音樂的天分;小T自小聰明伶俐舉一反三,明明是11月出生的細仔,頭腦靈活領悟力分析力各方面都超越比他幾乎年長一年的同學,老師不厭其煩勸我帶他去做資優檢測。即使課堂上的表現超卓,但考試成績未如人意,每一年的班主任都為他的考試成績未能反映真實才學而抱不平。 大小T在教育上的唯一共通點,就是同屬DSE考試失敗者。但偏偏這個失敗,造就開拓了他們兩個不一樣的起點和人生路。大T明明最憎讀書,去了韓國讀書之後脫胎換骨,發憤圖強,寒窗苦讀,成為了梨花女子大學最有名氣兼最難入的語文系畢業生;小T到英國跟着興趣選Sociology,在香港成績不過爾爾的他,在當地成績超卓備受大學教授導師們讚賞,還激發起他的鬥心,為了First Hon拼一拼。 是否外國的月亮特別圓?出國讀書是否很昂貴?子女是否適合出國讀書?父母應該怎樣做才對?以上問題很多家長一直都有問我,我會在接下來的專欄,一一為大家分析解答。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5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家的味道

有讀者朋友發現我最近在媒體及網上平台教煮餸的影片,覺得很詫異,我這個日理萬機的CEO,竟然肯、會、識煮餸?更加難以置信的是,買餸我從不假手於人,即使天時暑熱,我都會親自行街市買餸。 熱愛煮食是因為愛 其實我份人最怕熱,但去街市買餸一定會親自出馬,主要看有什麼食材,不是想有就有,曾經試過行完整個旺角街市,就是買不到想要的新鮮游水大蝦時,我這個CEO就要當機立斷,改用其他海鮮煮其他菜式。不過由始至終,煮什麼菜式,我的考慮從來不是自己喜歡吃什麼,平日食飯是考慮家人喜歡吃什麼,請客食飯是我的好友喜歡吃的菜式。我熱愛煮食背後原因,是因為愛! 我雖然自小接受西方教育,但骨子裏其實很傳統,講起來要多得我阿媽自小灌輸的洗腦式教育——做女人不管在工作上如何出色,出嫁為人妻人婦後必須「持家有道相夫教子事奉翁姑洗手作羹湯」。不止是理論,她也以身作則,真人示範,不是一日半日,是一輩子,回想起來,都不得不給她一個服字。所以說一個人的成長,原生家庭及父母的教育、影響,真的很大。自小和阿媽對着幹的我,都逃不過被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被她同化了,承繼了她的衣鉢,走上了入廚之路! 我細細個就習慣又喜愛往廚房轉,爸爸愛熱鬧又饞嘴,家中經常大排筵席請客打麻將食飯,不知幾熱鬧。阿媽煮的東南亞大江南北菜式,媽姐做的地道廣東菜,保母做的蘇浙菜式,我很幸運自小有機會見這些場面,有得睇有得食。 年紀愈大記性愈差,成長中很多片段都已經淡忘,但忘不了的是媽媽餸菜的味道。婆婆雖然不在了,大小T兩個「阿婆成日整呢個餸」經常掛在嘴邊。前兩日大T還問我,她和婆婆的口味是否真的很相似。我還未開口,小T已經搶答「直情一模一樣啦」。即使婆婆走了,那味道那感覺那溫馨那份愛,也是家的味道,永留心中! 很想食媽媽煮的飯 回家吧! 最近做了一個親子訪問,記者是一名年輕人。過去幾年的社會運動,不少年輕人因為立場政見和父母不同,出現很多爭拗爭吵,關係僵持甚至反目,問我有什麼方法緩和紓解。曾經有記者訪問一群因和父母政見不同而有家歸不得的年輕人,令我最印象深刻及極其心痛的是,他們異口同聲說想家,很想食媽媽煮的飯,飲媽媽的老火湯。我給記者的答案是,回家吃飯吧! 回歸基本,不管政治立場意見如何不同也好,一家人的關係都不會變。回家食飯,一家人就好好一起食餐飯,關掉電視,不看新聞節目,閒話家常,食多啲餸菜,飲多碗湯,冲過涼換件乾淨衣服,好好休息瞓一覺。媽媽的心事,透過用心煮的餸菜,子女吃在嘴裏,心中更覺暖,彼此情深說話不需要再講,一切盡在不言中。 家的味道,是一輩子忘不了的味道,我煮食,是為我的家人、好友及我所愛的人,留味道!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老人家的骨氣

早幾個禮拜我在這個專欄寫過一篇〈11公里的飯盒〉,是因為銀杏館在facebook上的一則post,一個住在荃灣的獨居長者行了11公里路去油麻地,只為了一個免費飯盒。 荃灣行到油麻地攞飯 令人費解? 專欄出街當日,有人在我的facebook專頁貼文問:「亞伯為領免費飯盒,由荃灣步行至油麻地共11公里。這事情令人費解,難道亞伯連4元也沒有嗎?他有領生果金嗎?有申請政府福利金嗎?」我即時回覆:「為了慳錢,有什麼費解?不是每一個老人家都願意攞綜援,亦有很多不懂得如何申請的隱蔽老人。不過即使有政府生果金福利金,獨居老人起居飲食,風燭殘年身體老化,捉襟見肘,可以靠邊個?慳得一蚊得一蚊,就係唔捨得$4搭車!」 話口未完,銀杏館出了一個新post,一個80多歲獨居於板間房、一直靠執紙皮為生的婆婆,到銀杏館登記領免費飯盒。傾談之下,得知原來婆婆沒有領取任何福利援助,在場有熱心人提出幫忙轉介,但被婆婆婉拒:「我仲可以做工,我靠自己勤力啲做嘢有飯食好足喇……」更說:「我唔會時時嚟,因為如果果日我有得食,我唔會嚟拎飯盒,我拎多咗一盒,其他有需要嘅人會無得食一盒……」、「做人唔能夠貪心㗎夠就得喇……不過最近無乜得執紙皮,收入少咗,可能會嚟密啲都話唔定……」 為善助人也要分顏色? 我想反問當日在我的facebook出post的那位仁兄,還有什麼問題需要問,或者需要再補充嗎?這些何不食肉糜的問題,說有多涼薄就有多涼薄,究竟要幾堅離地、幾不知民間疾苦才講得出口、問得出口? 我剛剛在另一間報章的專欄公開多謝某間餐飲集團,無條件捐出10萬元餐飲券,交給我直接分發給有需要的慈善組織團體。本來好人好事,結果我一樣難逃被挑釁挑機,被分派顏色。我愈來愈明白,為什麼很多人熱心熱血做好事,結果愈來愈心淡,甚至終於選擇袖手旁觀,鐵石心腸?以前我打死都不信是迫於無奈,今日我體會得到,只是為了保護自己不再被受攻擊傷害。只是苦了、連累了、剝奪了貧苦大眾得到更多援手關懷的機會。 那個80多歲的老婆婆骨質疏鬆,脊椎幾成90度角,但比那些看起來腰骨挺直道貌岸然、飽讀詩書位高權重、尸位素餐的不知所謂人,有骨氣不知多少倍!香港有今日的繁榮,這班老人家功不可沒!如今垂垂老矣,在連最基本的生存生活條件都缺乏的情况下,依然堅持靠自己雙手有尊嚴有骨氣地過活。一想起那些飽食終日無所事事,還要聲大大嫌唔夠使的蛀米大蟲,浪費了幾多寶貴社會資源,我就眼火爆! 雖然我個人力量非常有限,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力量就可以無限,莫因善小而不為,不必理會無聊人塘邊鶴怎看怎講,坐言起行,Practice kindness!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2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

看到朋友在facebook分享一段影片,是已經長大了的子女和已經老去了的父母,依照着小時候一起拍過的照片擺pose重拍,說不出有多甜蜜溫馨。不禁又要問一句,是不是外國的家庭,才能夠培育培養出如此親密的關係,有這種不限年齡的親密互動?不問猶自可,愈問愈傷心,當父母教育子女的責任及角色,全部外判給家傭學校及補習教師的時候;當整個童年充斥的都是返學讀書考試測驗興趣班的回憶的時候,還有什麼快樂溫馨時光可以回憶?真正情何以堪! 疫情嚴峻留在家中工作,不斷上網蒐集資料,希望解開為什麼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會造成那麼大的影響,甚至足以影響一生的謎團。皇天不負有心人,急不及待和大家分享,一起參考,一同學習,才是真正的為子女好。 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根據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人的生理需求如肚餓是與生俱來,當生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內心就會逐步渴求其他需要,例如愛。孩子對父母有愛的渴望,同樣亦對父母有必然的依賴。這就是為什麼原生家庭對子女造成的影響力之大,足以影響一生。 「為你好」之名 情緒勒索綁架 但在今日父母以愛之名打着「為你好」的旗號,所謂愛其實是情緒勒索綁架,明明每個孩子都獨一無二,與生俱來就是一個獨立個體,卻在成長中被迫替父母補償自己成長時的遺憾和缺失,承擔太多本該屬於父母自己的痛苦和責任。當愈來愈多年輕人出現心理問題,甚至連幼稚園學生都需要尋求精神科醫生治療時,父母非但沒有正視,反而理直氣壯把現象歸咎年輕人正處於反叛的青年期。這種家庭關係種種的不幸,不斷循環,不斷傷害,造成了幾多人一生的悲劇,社會上多少慘劇? 不愉快童年 內藏辛酸悲哀 據說海明威在一次訪問中被問及:「一個作家最好的早期訓練是什麼?」他的答案竟然是:「不愉快的童年。」這個答案內藏了多少辛酸悲哀? 內地心理諮詢師瑞敏說得好:「父母的格局,父母與孩子相處的模式,要麼成為孩子的軟肋,要麼成為孩子人生格局的邊界。如果你的父母給了你某種軟肋,正視它,逾越它,會是你心靈的成長,傷痕的療癒,同時也會避免把這個軟肋帶給自己的孩子。父母的格局,是孩子人生的邊界,如果你曾經被這個邊界所禁錮,面對它,突破它,會是你被剪掉的翅膀的再生,格局的提升,同時也會讓你不再去用同樣的格局去禁錮自己的孩子。而無論我們擁有如何的原生家庭,都要努力讓我們給孩子的原生家庭,成為孩子的鎧甲,而不是軟肋,為孩子提供堅強,無條件的支持,而不是限制。」 瑞敏的說法,和我教育大小T的方針做法同出一轍,所以我送他們兩個一對翼,I’m the wind beneath their wings,助他們振翅高飛,實現理想,追隨夢想,活出他們自己的意義和精彩。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可以是正面積極的樂觀的,父母們,一切只看你們的了!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1期]

詳細內容

辣媽CEO:11公里的飯盒

首先衷心感謝銀杏館日日派飯,以行動證明疫症無情,人間有情。最近他們的facebook專頁出了一個令我一邊看一邊哭的post。一名家住荃灣,新登記領飯盒的獨居長者陳伯,為了慳錢,為了領取一個免費飯盒,由荃灣走到油麻地,行了11公里的路。 原post引述陳伯說:「我覺得喺農曆年後,所有嘢都變咗係成個世界都變咗……我本來喺麻將館做清潔,以前以為麻將館打工好穩陣,無諗過麻將館都執笠仲拖咗好多糧,我手停口停,之前街坊畀乾糧我頂住,我?家晚晚失眠……」在場社工知道他的狀况之後,立刻跟進提供支援。當陳伯眼泛淚光講出這一番話:「但係度度都閂咗門,呢個世界?家度度都閂咗門……點解會咁?我真係唔慣,好驚……」我頓時淚崩了! 一個長者,孤身行了11公里的路,先不講只是為了一個免費飯盒,究竟可以幾勞累?我之所以淚崩,是我能感受得到陳伯沿途一路走來,看見的不是自己一輩子熟悉的人煙稠密、車水馬龍的香港,而是商舖店舖關門市面一片死寂的那一份徬徨和驚訝。老人家最需要被安慰安撫的時候,舉目無親,活着,是祝福還是詛咒? 有飽飯食固然重要,但寂寞空虛的心靈,更需要關懷和慰藉。我從大聲疾呼到無聲吶喊,由悲傷到憤怒到悲哀,問天問地但死了心不再問政府,不停地反覆自問,我究竟可以為這些無依無靠的老人家奉獻一些什麼? 長壽不知是福還是苦 這一批老人家,當年活在生活條件各方面資源都極度貧乏、社會福利完全欠奉的香港,學識不高,只能從事體力勞動工作,靠自己胼手胝足辛勞地養活自己,還有家人以及還在家鄉中的親人。到今日垂垂老矣,沒有工作能力,年紀大機器壞周身病痛,孤苦無依,三餐不繼,有苦自己知,說不出究竟可以幾淒涼。 除了這個陳伯,香港究竟還有幾多個陳伯?香港人口老化,是鐵一般的事實,老人家不敢奢求活得有質素,只求最基本活得有尊嚴,此時真的生不如死。曾經有老人家為了自己太長命向我哭訴,生無可戀的他不斷問點解自己老不死?他人生的最後一個願望,竟然是自己早點死,早日得到解脫。我一向能言善辯,未曾想過都有詞窮的時候。那一刻的心情我無法用筆墨形容。這一刻想起,依然有揪心之痛。 莫以善小而不為 正如銀杏館所言:「當下是一個所有人都要重新適應的大時代,大家千萬不要恐懼,只要心中有愛!迎難而上,互相扶持,關關難過關關過,有愛就一定見到光明天。」但願大家都能夠多些關心身邊人,伸出援手幫助有需要的人,施比受更有福,莫以善小而不為,即使一個微笑,都能傳遞暖意送祝福,都可以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文:張慧敏 作者簡介:資深獵頭人,企業培訓顧問,家庭CEO,辣筆寸嘴,擅長對付怪獸家長。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9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