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師資培訓 無教的三件事

2016年10月出版的《香港統計年刊》告訴我們,現時共有53,225名教師全職任教於全港中小學。要成為正規課程教師的一分子,根據《教育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均需持有本港的教師證書(教育文憑PGDE,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或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證書(教育學士BEd, Bachelor of Education)。 從這個角度推演,現在香港所有教師,基本上也有受相類似的教師培訓,從「學到教」進入「教與學」,本港的師資培訓(下稱:師訓)機構所提供教學內容,理應主導着今天的香港教育。如果今天社會經常詬病教育問題出於教育制度之上,大家何不了解一下,香港師訓是否出現了問題,以致培訓出來的教師,在執行教育上為何會出現了這麼大的問題。 今天在香港的師訓機構,包括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以及香港教育大學。 我自己作為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就讓我與大家分析三件師資培訓沒有教我的事: 1、依書直說的沉悶課堂 很多家長,每天放學也會問孩子「今日上堂有無留心聽書?」,背後的價值觀,早已認定了教師的課堂基本上是沉悶的,已假設了教師是以依書直說的方式去設計課堂,至於「學生留心聽書」是一種好行為。 不抄教師用書 學設計課堂 明顯地,師訓機構沒有教老師們依賴教師用書,卻設有「教學模式導論」課程,讓老師掌握多種教學策略,了解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取向,如資訊處理模式、個人化模式、社會互動模式、行為模式、建構主義教學與轉化型教學等,讓教師改善課堂教學。 師訓中亦有「以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的策略」,讓老師明白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特徵和實踐;重要的是要讓老師知道,用心去為孩子設計課堂,學生自然會被教學本身的單元所吸引,專心上課,投入學習。 2、操練法 一般來說,教師給予學生「功課」,是一種課堂必然的反射動作。當教師在35分鐘裏教授一至兩項課堂目標,便會條件式地給予10至15條機械式的作業或工作紙,背後同時假設:「當學生重複做10至15條題目,學生知識便會鞏固起來。」當考試測驗來臨之前,教師們總是再加強假設,認為多一點補充練習,多一點抄寫操練,學生便學得更牢固,因這便是教學法中的「操練法」了。 細心一想,「操練法」主要訓練速度和精準,如在體育及音樂科目中應用,但學生基本上不能通過重複的機械式操練獲得任何新知識。師訓課程中設有「教學策略」,教授不同領域的理論,如教授學生知識性的學科,在認知教學法中有講述法、精熟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法、協同教學法、設計教學法等;教導學生情意領域的教學法,有道德討論教學法、價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欣賞教學法等;教授學生技能方面,則可有練習教學法、發表教學法等。簡單點說明,教師可以按課堂目標及內容,以及學生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設計課堂內容。 3、請家長跟進功課及叫學生去補習 這項留白給大家想一想,如果教師的工作,不是教導孩子由「不懂」變「懂」,今天教師的價值在哪?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輕鬆做好對的事

本文嘗試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角度,了解一下今天的學校行政設計,是否能發揮教師的教育夢想,能否為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無數問題。 多屆美國總統管理學顧問Peter Drucker的一句說得好﹕「管理是把事情做對,領導則是做對的事。」今天在各項研究或教師朋友家人聚會閒談中,大家總會得出一些結論,就是「老師工作時數很長」、「老師教學以外工量極多」、「老師每天都要OT開三小時會議」、「老師要寫很多文件」等等。 大家總是把這些問題歸咎於教育局、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之類,但在我而言,這是學校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的問題。 「查簿」增師生額外工作 學校要思考的是,應該如何讓教師團隊及學生,以更輕鬆的方式,同時做到對的事。該怎麼做才能更輕鬆地管理教師的教學流程,甚至透過系統設計讓學生取得更大的學習效能。這一切說到底,都和創造出對的工具有關。大多數人都想做對的事,但實際操作上,因為學校管理組織龐大及複雜,不同的行政程序、標準和規則,往往令教師在不同科組中,成為多頭馬車,系統之間不相連貫,很容易做出低效率又錯的事。 以學生功課為例,本意是希望鞏固學生學習,因此學校設計出「教師專業表現檢討」(又稱「教師考績」或「照肺」)中的「查簿」,即教師定期把自己所任教學生的功課簿冊、工作紙、默書及作業等,讓科主席、課程發展主任及校長查閱,並對該名教師在批改課業的工作表現作出鑑定、評估。結果,每當老師要準備查簿前,為了確保自己所呈交學校管理層功課的質素,教師自然會要求學生把簿冊重新帶回校,幾經辛苦盤點收齊所有簿冊後,教師又把所批改的內容覆檢一次,牽一髮動全身,學生們亦因此要執漏、補做甚至重做,為師生創造了大量額外工作。 已經看透遊戲法則的資深教師,當然不會讓「查簿」的工作影響學與教,他們的策略更加簡單,就是在確保學生做功課時,答案要完全正確,字要整齊端正,亦有時要求家長協助學生「對功課」等。 結果,功課未能發揮反映教師教學成效的功用,無論教師課室教學如何,都有家長及補習老師在課後包底。 分析「功課數據」改善教學 浸信會天虹小學設計另一套「查簿」工具,目的是要通過系統設計,讓教師輕鬆做好對的事,讓學生功課成為回饋當天課堂教學成效的工具。天虹教師不用回收並呈交簿冊給管理層,反之是以「功課數據分析」取之。教師需要向同科老師、課程發展主任及校長分享自己如何利用學生功課數據來改善課堂教學。例如,有70%的學生數學功課答案寫錯,沒有「先乘除、後加減」。教師要做的事,不是要確保所有學生答對功課,反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中,是否出了問題?為什麼課堂後只有30%學生掌握「先乘除、後加減」?再簡單一點,明天是否要重教「先乘除、後加減」? 在天虹小學,我們經常做這些事。重點是﹕可運用系統設計讓大家輕鬆做好對的事。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