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寓教於樂 在家輕鬆學中文

疫情下停課數月,如家有孩子升讀小學,爸媽除要為孩子升小的日常做好心理預備外,學業的跟進也讓人頭痛。中文屬最基礎的科目,但因作為母語,有時反而被忽略。今期向大家介紹語素遊戲和親子共讀,讓家長寓教於樂,孩子在家輕鬆學中文。 詞語接龍訓練字元組合 不同於英文,中文裏「字」是最小的語義單位(語素)。字與字之間不同的組合可以構成多樣意思。掌握到3500個字,便能熟練地閱讀報紙。所以加深對字義的理解,是初期學習中文的關鍵。大家熟悉的詞語接龍,便是訓練字元組合的遊戲。藍天——天空——空氣——氣球……或是天馬行空地編造詞語,譬如:用鐵做的布叫什麼(鐵布,儘管它不存在);也可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哪一種布用剪刀剪不斷(瀑布);誰辦事最講究分寸(裁縫)。此類遊戲既能鍛煉孩子提取和解析關鍵語素的能力,又能啟發兒童多元思考。研究表明,語素意識(morphological awareness)於整個幼稚園和小學階段的中文閱讀能力發展有關鍵作用。 親子共讀秘技:多問 指讀 揀時機 至於親子共讀,除學習到書本帶出的知識和道理外,單是對孩子語言和讀寫能力發展,便有諸多好處獲得大量的研究證實。在親子共讀時,爸媽可注意以下幾點: 【1】親子共讀,你講定我講?根據孩子的水準,可多問一些開放式問題(譬如:你覺得大熊接下來會做什麼呢?兔仔在想什麼啊?)。這種對話式的閱讀方法,對兒童語言能力的發展非常有效。毋須刻意逼迫孩子讀完某本書(或報紙篇章等),通過對話讓孩子多講才是活動重點。 【2】如果你希望提高孩子的識字能力,那麼指讀是一個好方法。引導孩子的注意力到文字之上,照着文字朗讀就可。一開始宜選擇文字較少的書來指讀,以保持孩子的興趣。雖然指讀了好幾遍,孩子可能還是無法認讀這些字,但重要是文字知識(print knowledge)在這共讀的時光中增長了。 【3】什麼時候讀?任何時候都適合。不過,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睡前和起牀後通常是記憶力最好的時候,若能充分利用這兩個時段便最好不過。透過時間與堅持,孩子能從親子閱讀逐漸過渡到自主閱讀。從小養成閱讀習慣,孩子將終身受益。 寓教於樂,讓孩子多接觸文字,與文字成為好朋友。在輕鬆、自然的狀態下玩遊戲講故事,既是共度親子好時光,又能為學習奠定紮實的基礎。當然,這樣的學習不能讓孩子迅速積累知識,精準應付升小考試,但這是最為水到渠成、培養核心中文學習能力的方法。提升對文字的敏感和喜愛,可以讓孩子更加主動地學習,事半功倍。 文:林丹(香港教育大學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心理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4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找到點燃學生生命的火柴

有一次在一間中學做英文科課堂學習研究,我邀請教師幫忙選出英文考試成績高、中和低各一個同學來訪談,以了解他們的學習困難和需要。沒想到,教師的名單不小心讓成績低的小敏看到。當她見到我,第一句便心虛地說:我知道我的英文最差。我趕緊解釋,請她來就是希望了解她的學習情况,找到更好的方法幫她。 用粵語訪談時,我發現她中文的表達能力強、邏輯嚴密、對答如流。我好奇地問她,你的中文表達能力那麼強,說明你很有語言天賦,為什麼英語學不好?小敏回答道,老師,其實我有努力學英語,每天花1至2小時背英文單詞,但沒有機會用,很快就忘記了。 找不到方法和機會學好英文 人們看到孩子成績不好,常常假設他們懶、學習不用功、不夠勤奮。可是,我們透過課堂學習研究發現,不少孩子像小敏一樣很用功,但沒找到合適的方法和機會學得更好。 設計教學時,教師們決定使用以強帶弱的策略,讓學生以2人小組練習英文對話,輪流訪問對方7個關於生涯規劃的問題,例如:What do you want to do when you grow up?(你長大後想從事什麼職業?)Why do you want to do it?(為什麼?)……小健和小敏一組,小健英文好,耐心地教小敏讀出問題,然後作答。我剛好坐在他們旁邊觀課,見證了小敏由不會讀,進步到能獨立讀出句子,雖然還顯生硬。之後,教師請他倆分享對話,小敏慢慢一個一個字讀,遇到難的詞她停下來,我忍不住出口相助,偷偷提示她正確的讀音。終於,她和小健順利完成對話,教師大聲稱讚他倆的表現。而我也向她豎起了大拇指,好棒!下課後,我和她分享幾個學英文的方法。 幫學生找到自己價值 當天,我和教師們完成課堂教學成效的反思後,走出教研室,小敏迎面朝我走來,興奮地對我說:老師,我知道了,我的英文並不差,是在通往優秀的路上。看着小敏那自信滿滿的眼神,我很感動。她那天的突破,讓我看到,每個學生都有其最好的一面,教師需要用心發現、由衷地欣賞,變成一根善巧的火柴,幫學生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有效的學習方法,點燃人生的希望和熱情。 文:章月鳳(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2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幼稚園教師的非華語文化覺醒

一名幼稚園校長遇到這樣的問題:新學年,她錄取了一個非華語女孩子入讀幼兒班。註冊後,家長填寫的資料中,女孩子的姓氏是Kaur,父親的姓氏是Singh,兩者不符。校長百思不解:究竟Singh先生是否女孩子的父親? 從這件事可見,縱然我們與非華語人士一起在香港生活,近在咫尺,對於他們卻很陌生。 1699年,印度錫克教最後一位Guru——Gobind Singh,為使群眾消除不同種姓(Caste)的階級觀念,賜予男性教徒Singh的姓氏,女性教徒則採用Kaur,從此無分種姓,彼此平等相處,成為Khalsa,即純潔的。父親姓Singh,女兒姓Kaur,只說明他們應該是錫克教徒。 教師知道齋戒月日期嗎? 由於對非華語幼兒的文化了解不深,我們教學時難以連繫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大部分幼稚園早上都有讀「晴雨表」活動,教師與幼兒說說今天的日期、天氣。然而,很少教師會說:「今天是4月24日,是齋戒月(Ramadan)的開始,Mohammad今天就不可以吃東西了。」教師這樣說,可以把幼稚園的教學活動,聯繫到非華語人士看重的日常宗教生活。 再進一步,教師還可以向全班幼兒、包括華語與非華語的提問:「Mohammad為什麼不吃東西?」「減肥!」「不是。Mohammad是伊斯蘭教徒,不吃東西是為了感受窮人的困苦。沒有東西吃會怎樣?」「肚餓」、「辛苦」。「是的,所以我們要珍惜,懂得感恩。」藉着非華語幼兒的生活經驗,教師教導全班幼兒感恩珍惜、積極樂觀。 這對教師而言,是很簡單、易做的事,但前提是,我們是否知道齋戒月的日期?理解齋戒的目的? 交一幅全家合照也不容易 有些時候,我們對非華語人士的文化認識,是彼此尊重和相處的基礎。去年是豬年,有幼稚園舉辦豬年迎春暨一月份生日會活動,要幼兒穿上中國新年服飾或有豬圖案的衣服。對於華裔幼兒,這樣安排並無問題;不過,如果我們從巴基斯坦幼兒的角度考慮,這樣會否反映我們對他們文化不夠敏感?他們既非華裔,且信奉伊斯蘭教。依據《古蘭經》的說法,豬肉是「不潔的」(第6章145節)。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教「家庭」這個主題時,邀請幼兒帶一幅全家合照回學校分享,是常做的教學活動。拍攝家庭合照,是否理所當然?部分非華語人士,認為照片與偶像崇拜有關,家中很少有照片。帶一張家庭合照,並不容易。 當然,不是每個非華語家庭都這樣,但問題是我們能否預見當中的困難,從而懂得先向家長查詢。 非華語人士的文化並不神秘,反而只要我們抱持開放態度,主動了解,就會發現他們文化多姿多采。多元文化可以是教師的「教學資源」,而非「問題」。 文:林浩昌(「非華語幼兒的中國語文教學專業發展課程」課程主任、兒童教育及發展科學研究中心成員)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0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停課啟示錄

「水深火熱」實不足以形容停課的現况。先不論在網上開課時,學生是否準時出席、專心上課或跟從功課安排,單是如何有效操作網上教學,已經令很多教師頭痛。而對學校而言,要確保每個教師都配合學校要求,標準化教學模式,實在有一定的難度;然而,若完全交由教師自決,又可能引起質素不一的情况。可見,現在是考驗學生、教師及學校如何做好網上學習的關鍵時刻。 教師之間緊密溝通 網教質素更好 要提升整個網上教學的效能,其中一個重點,取決於教師之間的社交網絡。早前,我們的研究發現,若學校有健全的社交網絡,即同事之間溝通緊密,它的課程統整及質素會做得更好,反之亦然。這啟發了我們思考,在停課下的大前提下,若教師有健全的社交網絡,是否有利於網上教學。為加深這方面的了解,我們最近和幾個成功使用網上教學的教師交流,發現了以下幾點: 1. 社交網絡有助教師掌握新的教學模式 因欠缺經驗,大多數教師在初期難免會碰到很多困難。但透過良好的校內或校外社交網絡,讓他們各自分享難處,因而匯聚成大量寶貴經驗,讓他們更快地熟習操作網上教學的時間及提升教學的質量。 2. 關鍵連繫者 要建立良好的社交網絡,教師之間不一定要互相認識,最重要是網絡中有一名連繫者。這連繫者除了接收及發放重要資訊給教師,更要鼓勵教師互動,是提升教師投入研究與學習的關鍵人物。 3. 學校提供彈性 學校只對各科組提出方向性原則,其餘的教學手法等都交由科組自決(注意:前提是社交網絡已經穩固)。此舉令教師能夠按個人喜好運用不同的網上教學工具,又可省卻不必要的行政負擔,如檢測實踐的一致性。 雖然以上3點只針對個別案例,但為提升網上教學質素提出重大的提醒。我們建議,學校可就現時情况,牽頭為教師建立互動群組,並由連繫者牽頭分享經驗,以解教師燃眉之急。我們認為在這時期,發展學生之間的社交網絡,亦可能是提升網上教學的重要一步。事實上,今天所得的經驗,對復課後推動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都會有一定幫助,值得大家往後密切關注。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講師)、白達仁(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系主任)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8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重整生活 提升抗逆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出現搶口罩、偷廁紙等許多前所未見的現象。或許有人認為今次疫情太嚴峻,全民焦慮都很正常。大家又有否想過,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需求不被滿足才是壓力爆煲的主因? 生活需求不滿足 壓力爆煲 筆者最近研究發現,在面對壓力事件、社會不穩或災難時,維持基本物質滿足,以及社交、休閒、工作的規律,是維持心理健康的關鍵。例如:若癌症病人照顧者在日常行為上能鞏固正面的生活規律,能減少照顧負擔對他們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樣地,對於經歷過武裝衝突的難民而言,相比起災難本身或其他創傷壓力,在新居住國家維持日常生活的規律可以更有力地減低他們的焦慮、抑鬱或創傷後壓力徵狀。由此可見,災難固然會帶來傷害,但日常生活的壓力才是影響心理健康的幕後黑手。所以,在疫情的限制下維持良好的生活模式,才是有效提升心理健康及抗逆力的關鍵。 談起良好的生活模式,很多人以為只要飲食均衡、注意衛生就足夠。事實上,生活模式是由兩個層面所組成的。第一層是有關飲食、睡眠等生理需求,第二層就是根據個人喜好或動力去選擇的行為,例如社交、工作/學業、消閒娛樂和運動。疫症當前,大家的日常生活節奏必受影響,很容易將大部分注意力投放於第一層的生理需求,而忽視了第二層的需要。然而,均衡發展才能夠給予我們足夠的力量去抵抗逆境。 找替代品 彌補被打擾生活模式 可是,怎樣才能在當前限制下,重整我們的生活模式?可從三方面着手,分別是鞏固或善用現有的資源和規律、尋找相似的替代品來彌補被打擾的生活模式,以及建立新的生活習慣。 首先,要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先要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當生活受到影響,可先嘗試利用僅有的資源去滿足自己的需要。例如:待家的時間長了,我們可趁機與家人多溝通,改善關係。 然而,如果因為環境改變令生活習慣受到限制,大家可以善用類似的事物去代替原來的生活模式。如以室內的伸展運動來代替戶外活動,以WhatsApp、FaceTime等社交媒體來維繫社交生活等。 最後,如果原先的生活模式是無辦法找到代替品,可選擇建立一些新的生活習慣或嗜好。例如:熱愛行山但又不能室內行山,就發掘一些可以在家中實行的消閒活動,如:看書,玩broad game或拼圖等。 在疫症下,我們對生理健康的擔憂是在所難免,但關顧自己的心理需要亦非常重要。除了購買口罩、消毒產品,不妨思考下其他需要或想做的事、想找的人,表達多一份關心,也讓自己在抗疫中尋找多一點樂趣。 文:侯維佳(香港教育大學社群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總監)、李芷蕙(研究助理)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6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補習導師好過學校教師?

補習成風,補習導師被神化,反觀學校教師工作繁忙,未必兼顧到行政與教學,令不少學生認為補習導師比學校教師更能滿足自己需要。筆者以問卷調查477名在大型補習社補習的高中生,並與當中64人做小組訪談。研究顯示,學生認為補習導師在多方面都比學校教師優勝,包括教授考試技巧,還有增強學生考試信心、學習動機、自學能力及學習興趣。但分析顯示學生的看法,或受到各種被扭曲的社會和教育氣氛所影響。 備試為本 vs. 全人發展 學生皆認為補習導師比學校教師更有效地幫助他們備試。有學生說明補習導師會分析舊試卷及試後報告以了解考試出題趨勢,並將焦點放在常見試題,學校教師則會覆蓋課程的大部分範圍;亦有學生表示補習導師「非常善於概括要點」,並能「將所有要點整合成一份筆記」,學校教師的教學則「零散而沒有系統以令學生能夠容易跟隨」。由於學校教師的使命是培育學生「全人發展」,這限制了他們不能只為學生準備考試。相反,補習社目標就是備試,導師能專注幫助學生準備公開考試。因此在功利主義的角度下,學校教師比導師更難取悅學生。 有些學生認為補習導師比學校教師的教學更專業、知識更淵博、更可信,因為補習導師在廣告推廣自己的能力,但學校教師不會。有補習導師更以自己曾任考評局評分員或考官作招徠,並顯示自己有多少個學生在公開考試中獲得佳績。學生就如顧客,選擇補習導師如商品。這種消費者心態令學生認為補習教材要付費,不使用便是浪費;相反學校教師提供的免費教材和功課,則被認為不怎有效甚至是負擔。 補習導師滿足學生心理需求 學生整體上較喜歡補習導師的教學模式,因為學校教師的教學強硬,就如「不及格就要見家長」;導師則使用軟性的方式,就如「你要努力學習,否則明年又要再見到我」。對於一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他們非常需要與能夠鼓勵他們的人建立聯繫。補習導師做到這一點,令其軟性模式與學校教師責罵學生的硬性做法形成鮮明對比。而且,學生使用補習導師教授的技巧後看到成績改善,成就感會增強。因此,補習教師似乎更能滿足學生的即時心理需求。 建議家長和學生評價補習導師和學校教師時,能考慮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和學校課程的宗旨,而非只比較誰能夠滿足學生的考試和心理需要。另外,學校應給與教師更多空間和支援,讓教師進一步與學生建立互信關係,並更深入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及課後學習情况,從而提升學校教育質素。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4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正向教育 助年輕人戰勝挑戰

在政局動盪、社會撕裂的當下,香港年輕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些社會政治問題涉及道德倫理困境之餘,大眾媒體和網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頗有爭議,需要年輕人去辨證評估和判斷孰是孰非。除了日益增長的學業壓力外,衝突、悲傷和有時令人恐懼的社會現實,是許多年輕人痛苦的主要來源。由於他們面臨的壓力巨大,故精神健康問題頗為普遍。年輕人要想滿足自身需求並直面挑戰,需學會處理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因此,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發現及培養他們的強項和正向人生價值觀。 傳統教育無法滿足現今需求 傳統香港教育主要致力於豐富學生在某一特定學科領域的理論和知識,幫助他們將知識融會貫通,並增強對該學科的思考能力。這一做法幫助學生學習課本上的知識,並根據學生的考試和功課表現來評估他們的知識掌握情况。故教學通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然而,這傳統教育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如今的需求,因為年輕人今日面臨的困境和挑戰要求他們能辨證評估不同資訊和形勢,處理複雜問題且作出明智判斷,並在決策的過程中承擔責任。 為實現這些學習目標,筆者提出了一個正向教育方案,提升學生包括性格強項和正向人生價值觀的心理學技能,幫助他們克服目前和未來的人生挑戰。這方案基於Peterson和Seligman的VIA量表中對性格強項和美德的分類而制定。其中,性格強項被定義為在人們思想、性格和行為中反映出的正向特質。讓我們在生活各個領域以積極心態發揮所長,在困難和逆境中從容面對,幫助自身的同時亦惠及他人。這些強項來自於可使人類發揮最大潛能的六大核心美德: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超越。有研究顯示,香港人在判斷力、公平、愛心、善良和感恩等性格強項方面得分較高,但在毅力、寬容、自律、團隊合作和領導才能方面卻得分較低。因此,在這一方案中,我們建議針對這些性格強項設計一系列課程,並制定相應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以助實踐他們的核心強項和強化他們的弱項。 研究:港人仁愛正義 缺毅力寬容自律 這一正向教育方案重視學生自身的人生經歷,為他們提供極大的學習自主權,以便學生形成習慣,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性格優勢。它基於的前提是,理論知識只有在被理解、接觸並應用於現實生活中,才能上升到完整的實踐知識。本方案採用全人發展的方法,協助學生發展自己的性格優勢和正向人生價值觀而非僅僅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以幫助他們戰勝挑戰和逆境,其裨益之處超出課堂、課本或考試所能達到的範圍,對於解決香港年輕人今天所面臨的困境有深遠的意義。 文:何振業(香港教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性傾向偏見

社會心理學者哈力教授提出「性傾向偏見」概念,意指有偏見者或團體視異性戀為唯一「正統」、「存在」的性傾向,視非異性戀為「次等」、「不存在」的性傾向,甚至有系統地、敵意地抹黑騷擾同志朋友、其家人及支持者。我們從同志研究中看到,受訪者對「性傾向偏見」的看法不只是「小衆」與「主流」之別,還涉及到「權力」及「壓迫」。從同志青少年文獻中看到,家庭、教會文化、福利制度、學校對性的理解和看法,均影響他們的生活,尤其在香港,性教育及課程均從異性戀主導的角度出發,缺乏法律政策來保障同志青少年免於性傾向歧視。 系統性敵意式騷擾 除了同志社群之外,香港性教育學者、服務性小眾社群團體、性教育機構,都曾直接被偏見者騷擾。例如有同事多次收過恐嚇電郵電話、辦公室放上無署名聖經加上恐嚇字條、被跟蹤至學術會議並放下宗教恐嚇字條、用不禮貌及威脅的態度要求「對話」、假扮社工要求向教會寄上研究培訓資料、透過上司威脅研究同事、公然在大學影印房性別多元講義中夾進某宗教團體的宣傳單張,意在阻止多元聲音的表達! 我們深深體會到性傾向偏見是怎麼一回事,深切明白同志青少年被煩擾的情况,這成為我們教學示範的活生生教材。學術文獻或教科書中講述,這些系統化騷擾早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歐美開始。由於人權思想的影響,性教育工作者倡議性教育要去病化、去污名化,以務實平等原則介入,以切合青少年成長需要。這些性教育觀念的改變挑戰了單一病化、污名化為主的宗教性教育觀點。 偏見言論 傷害精神健康 香港同志受訪者在談性傾向偏見時都有許多憤怒、傷害、傷感的情緒。聽到的性傾向偏見言論常常纏繞心中,回想當中的委屈、傷害,有時徹夜難眠!性教育文獻重視教師及社工要先理解社會制度對性小眾的不公義,以及社會中存在的性傾向偏見,包括直接及狡猾/間接的偏見言論,這些對性小眾朋友來說可能造成創傷及精神健康危機。 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西方基督教文化和中國儒家文化對青少年的性/別表達帶來困難,但是在香港長大的市民也受民主價值觀的影響,令年輕人和家長勇於反省,挑戰宗教文化對他們帶來的性成長壓力,反思包容接納性/別多元的重要。教育和接觸在某程度可能改善人們的包容度,反性傾向歧視的政策改變更是刻不容緩!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教學行政,水火不容?

教師的工作離不開教學與行政,當中教育界一直詬病的,就是行政佔據教師大量時間,令他們不能抽身教好學生。可是,筆者想唱反調,提出行政與教學並行的概念,讓學校及教師反思教師工作應如何分配。 首先,我們得要明白行政工作有「教學組」、「教務組」(個人成長等)及「學校行政組」(維修及電子用品等)三大組別。很多時,教師除了教學外,就是身兼升學輔導或考試組等行政工作。 為方便大家了解,以一名商科教師為例,如教師本身負責升學就業,表面上這行政與他的商業教學全無關係。但是,每一個行政組別都是按其校情及學生的需要而組成。而教師被安排到相關行政單位,必然與他的本科知識或自身強項有關。以商科教師為例,他們善於分析個人理財,為人生規劃做準備,這些正是學生升學生涯中要掌握的東西。若教師對理財有一套獨特見解,這分理念就可融入教學之中。現實中,可能因課程設計所限,部分理念未必能在教學中提到;但若教師是負責升學輔導的工作,就可加以調適或增補相關內容到輔導之中。 行政工作應切合教師專長 由此可見,在清晰教育理念支援下,教學及輔導工作可互補不足,從而令學生得益。現實教學中,無數傑出的教師都是以理念先行。藉着行政工作之便,提升教學及學生個人成長的效能。這種教學與行政的協同效應,都是因為教師有專業知識及個人自主能力,在形成個人教育理念後,發展一套統整的課程。由此可見,理念先行是令行政與教學結合的重要因素。 善用資助 校務處分擔雜務 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行政工作都可以與教學接軌。若被委派與學生成長或學習全無關係的工作(例如跟進學校工程),要以理念推動行政並產生協同效應,實在有一定困難。所以,學校在安排教師工作之時,應分清什麼事務與學生有關。要是該行政工作並無教育效益(如要教師向供應商索取報價及親身印刷筆記等),實應盡量減省。善用政府的新資助,把這些工作分發到校務處,讓教師真的以學生為本,專注於對教學有意義的事。 文:何振聲(香港教育大學教育政策及領導學系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 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學足15年 大學仲要學英文?

香港學生由幼稚園開始便接受正規英語教育,相比內地和台灣等其他亞洲地區都要早。英語在香港教育課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學生自幼園、小學至中學的15年間,英語科都是主要課程。考畢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進入大學後,還要修讀學術英語(academic English),有些大專院校更要求本科生修畢兩至三個英語課程始能畢業。究竟為什麼大學生還需要學英文? 日常溝通 學術寫作大不同 中學、大學的英文其實大有分別。中學主要集中聽、講、讀、寫,這4種技巧用於日常生活溝通;大學的學術英文則是讓學生更有效地完成其學位課程,大學課堂內除了着重展現學生的口語技巧,例如演講介紹和日常與教授及朋輩交流外,對於學術寫作也有嚴謹的規則。在大學學術英文的層面上,語法詞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寫作上層次結構要清晰,理論和例證要融合,個人觀點要有客觀的佐證。要達到此學術寫作要求,大學生必須懂得引用合適的文獻來闡釋自己的立場,並明白深化他們在中學時所學到的英文範疇的重要性。 筆者一項研究,比較917名大學一年級生的中學文憑試英文科和大學學術英語科的成績,結果發現,兩者只有在語法和詞彙運用(language)及議論技巧(argumentation)有正面的相互關係;在文章結構(structure)和文獻引用(citation)方面並不存在顯著連繫。 篩選合成 批判閱讀 難倒5**級學生 筆者另一項研究探討超過1000名大學一年級生,由高中過渡至大學時有哪種英語技巧需要提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文憑試內英國語文科考獲佳績(第5**級)的學生,認為文獻引用及寫作技巧在大學英文中最具挑戰性。另外,雖然他們不認為閱讀技巧需要提升,但在個人面談中表示,他們在學術寫作時,從文獻中選擇合適的論點引證個人觀點最感艱深,而這些篩選合成(synthesizing)和批判閱讀(critical reading)技巧在中學時期都未學過,坦言自己需要摒棄曾在中學時背誦公式語句的習慣。結果反映了即使在文憑試英語水平優異的學生,也感到學習學術英語並不容易。 英語在香港高等教育中佔有重要一席位,以上研究結果分析,好讓大學高層和教授更了解大學一年級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需要。在政策方面,不論學生在中學文憑試英國語文科考獲佳績與否,所有本科生都必須修讀英文課程,為學術英語奠下穩固的基礎。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中學英文與大學英文的分別,明白有哪些曾在中學學到的英文可以在大學運用,有哪些需要深化,為大學生訂下更明確有效的學習目標和方法,以順利完成大學課程。 文:容煒灝(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方思雅(香港大學文學院應用英語中心高級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http://www.facebook.com/FEHD.EdUHK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