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DadDad:與子女談夢想

與子女談論夢想是一個美妙的時光,不僅可以增進親子之間的了解,還能幫助孩子思考未來,培養自信和目標感。作為家長的我也會跟一對子女談夢想,現時5歲的女兒Hayley會跟我們說,長大後希望可以成為一個畫家,當然作為父親的我,亦希望她可以夢想成真,如果各位父母,不知道如何與子女開展這個話題,以下有一些建議: 深入溝通 支持追夢 1. 營造輕鬆氛圍 選擇一個放鬆的時間和場所,讓孩子感到安全和舒適。這樣,他們更容易打開心扉,分享內心的想法。 2. 積極傾聽 在與孩子談話時,保持專注和耐心,並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表達。避免打斷或批評,讓他們知道你對他們的夢想充滿興趣。 3. 鼓勵探索 孩子的夢想可能會隨着年齡和經驗的增長而改變,因此鼓勵他們探索不同的興趣和可能。告訴他們,不論夢想多麼天馬行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就好像我的女兒Hayley一樣,曾告訴我想做科學家,但最後又想做畫家,所以作為家長可以鼓勵孩子不斷探索。 4. 提供現實支持 幫助孩子將夢想具體化,討論他們可以採取的實際步驟來實現夢想。這可以包括學習某些技能、參加課外活動或認識行業中的專業人士。例如Hayley喜歡接觸藝術或繪畫,我們將來亦會提供機會給她,讓她可以好好學習。 5. 分享你自己的夢想 與孩子分享你年輕時的夢想,以及這些夢想如何影響你的人生道路。這可以讓孩子看到夢想的重要,以及追逐夢想的可能,這是非常重要的,現在Hayley和兒子Hanson,每次翻閱我的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時,也知道爸爸是一名繪本作家,而且是可以夢想成真的。 6. 強調過程而非結果 提醒孩子,夢想的追求是值得的,不論最終是否達成。過程中學到的經驗和技能才是最寶貴的。 7. 保持持續的對話 夢想不止是一次對話的主題,定期與孩子回顧他們的夢想,看看有什麼新的變化或需要調整的地方,並繼續給予支持和鼓勵。 通過這樣的交流,父母不僅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還能與他們一起構建一個充滿希望和可能的未來。 文:陳顯庭(Rio Chan)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註冊教師,育有兩名兒女,女兒有ADHD傾向。過往於NGO工作十多年,大部分時間服務SEN兒童及其家庭,是一名努力追尋夢想的爸爸及繪本作家,曾出版兩本繪本著作——《走進森林的刺寶寶》及《我是閃電蛙》。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如何塑造孩子自我價值

最近,我和一些以前的學生約好敘舊。在席間,不免會講起他們的童年往事。其中一個男生分享了他小時候的頑皮事,他說:「何sir,感謝你沒有在我做錯事時一味責罵我,反而用另一種方式讓我知道自己做錯了。你不僅讓我喜歡上中文,更教會了我如何做人。」聽到這番話,我心中既感動又欣慰,這讓我想起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童書。 《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是由著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創作的一本對大人充滿教育意義的童書。這本書不僅適合孩子閱讀,對大人而言也有深刻的啟發。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艾德華的普通男孩,他因為偶爾的頑皮行為,經常受到大人們的批評,甚至用粗魯、吵鬧、惡劣、野蠻、邋遢等字眼來形容他。逐漸地,艾德華變得愈來愈符合這些負面評價,甚至被稱為「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艾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網上圖片) 作者、繪者:約翰.伯寧罕 譯者:林真美 獲讚賞 頑皮孩子變可愛 故事去到這個位置時,作者安排了一個反轉。有一天艾德華照常刻意去做一些壞事,但今次卻反而受到大人用另一個角度去欣賞他,然後用很正面的形容詞去表揚他。經過一次又一次,周圍的人開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艾德華,給予他更多的愛和正面評價,艾德華逐漸建立正面的價值,最終成為了一個可愛、受人喜愛的孩子。 這本書讓我們深思該如何塑造孩子的自我價值,孩子在成長期間很多時根據外界的評價而動搖,負面的評價愈多,孩子就愈容易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相反,當我們願意多讚賞他們,他們的自我形象便會愈好,自我的建立也會愈完整。孩子的成長需要通過自我接納和積極的自我對話,逐漸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學習將外界的批評轉化為改進自我的動力,而不是讓這些評價淹沒自信心。 大人們也要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要鼓勵他們發揮自己的潛能,去讚揚他們的優點並不是一件難事。但如何去用正面的方向面對孩子的「惡」,才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在讀過這本書後,我常常都提自己,愈頑皮的孩子,我愈需要找到一些位置去稱讚他們,用正面的評價去建立他們。這樣,孩子們才能在一個充滿愛和支持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孩子人格的培養和心靈的滋養。 教育核心在於理解與接納 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每個家長和教師的必讀之選,幫助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如何以愛和包容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通過艾德華的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教育的核心在於理解與接納,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孩子的自我實現,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育兒鬆一ZONE:勿墮讚賞陷阱

「乖啦!乖啦!最乖係你啦!」 「識自己食飯!算你乖啦!」 「自己擺好對鞋,乖啦!幫我收埋啲衫,就仲乖!」 「你自己執玩具,乖!唔似噚日咁,搞到成地都係,幾無手尾呀!」 「你乖,媽媽咪開心囉!」 以上父母讚賞孩子的說話,可能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有沒有留意到當中的「bug」?相信父母是希望透過讚賞孩子,讓他有自信,甚或強化他的正面行為,可是這些bug卻無意中消弭讚賞的功效,甚至適得其反呢! 1. 讚賞的陷阱 .沒有說出具體好行為:父母希望透過讚賞來強化孩子某種正面行為,如果父母沒有具體表明究竟是什麼好行為,孩子摸不着頭腦,就未能達到父母的本意了! .真誠態度欠奉:字面說話怎樣好聽,但當中夾雜着的敷衍、不屑、揶揄等態度和語氣,是直接見真章,孩子絕對會感覺得到的! .得一想二:有時父母見孩子做到好行為,就會連帶附上得一想二的期望。但這樣的讚賞聽在孩子耳中,他只會咕嚕:「唔讚好過讚,原來後果嚴重!」 .秋後算帳:縱使第一句是讚賞,但父母接着便開始數落孩子過往種種的不是,他就只會聽到後者而上心,而無視父母第一句的讚美說話了。 .情緒勒索:孩子做好行為,是為自己個人成長,而不是討人歡心,為別人而活。「你自己做功課,媽媽會好開心㗎!」如此這般的讚賞,還是不用為妙! 刪掉「但是」 加添「假如」 2. 讚賞中必須刪除兩個字 「你好乖,自己執玩具,但係你仲未做功課喎!」不喜歡被人直接批評,是人之常情,父母讚賞孩子之餘,若加上「但是」兩個字,情况就180度逆轉了——讚賞變公審! 3. 讚賞中可以加添兩個字 父母讚賞孩子之餘,又希望他更上一層樓的話,建議可以用上「假如」兩個字。「你自己執好玩具,真係好有手尾!假如你收拾埋啲圖書,就會更加整齊!有手尾,又整齊嘅小朋友,真係有責任心!」 4. 過程中付出努力值得欣賞 父母讚賞孩子,勿只聚焦結果,即使結果未如理想,但他曾付出的努力,同樣值得欣賞。此外,父母可以強調,欣賞孩子做出好行為所突顯的品格特質,而當中,亦不宜攙雜跟其他人比較的說話。 5. 讚賞方程式:人 + 行為 + 形容 「小明(人),你自己做功課(具體行為),好主動,又自律(形容)啊!」孩子知道父母欣賞自己做某種好行為,會強化繼續去做,亦透過父母對自己的形容,逐漸建立自己是一個怎樣品格的人。 或許,孩子平日會做出一些令父母勞氣的事,不當行為以外,若父母多着眼他的正面表現,不吝嗇,真誠地宣諸於口去讚賞他,他就會逐漸建立自己正面的形象,成為一個健康快樂的孩子! 文:李淑輝(慈慧幼苗教育主任、資深註冊社工) 作者簡介:「慈慧幼苗」是一所致力拓展0至6歲幼兒培育及發展的慈善機構。透過互動資源平台及專業的家長教育培訓課程,教育公眾正確的育兒知識,啟導幼兒建立正向思維與正面價值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同感心屏障

一天晚上當我和丈夫在傾談時,6歲的細佬不斷過來打斷我和丈夫的對話。我感到十分煩躁,於是對家人宣布:「我現在很煩亂,因為有很多人同時在跟我說話!」全家馬上鴉雀無聲,我則入房冷靜一下。但這時細佬又過來,戰戰兢兢地叫我陪他刷牙。我情緒還未平復,等了一會我才板着臉說:「去刷牙吧。」怎料一進到洗手間,細佬便大哭起來。 我內心即時有把聲音說:「怎麼了?我已經辛苦忍耐不發火!他還哭什麼?!」我問細佬:「你為什麼要哭?」細佬回答:「我不想說。嗚嗚……」我內心一把聲音說:「他現在很難過,需要安撫。」但另一把聲音卻說:「他不想說?他竟敢拒絕溝通!我就要他好看!」 最終,我內心的「同感心屏障」就像新世紀福音戰士的A.T. Field般全開,確保我的同感心一滴都不會流出去!我不再忍耐,完全不理後果地罵:「我剛剛都還沒罵你,你哭什麼?哭啦!你儘管哭吧!媽媽很壞,是不是? 」我還扮他哭來嘲諷他:「嗚嗚嗚,很可憐啊,為何我會有個這麼差勁的媽媽?」 這時神隊友爸爸出場了,他抱走細佬安撫,讓我有空間沉澱。 好,讓我們來數一數到底有多少「同感心屏障」出現了。同感心屏障,是一些會讓對方感到不被理解的說話和行為,往往流露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即時反應之中,不知不覺間滲透在我們與人的互動之中。 我一開始入房冷靜,是「忽略」;然後我叫細佬去刷牙是「分散注意」;我問細佬為何要哭是「判斷」和「縮小問題」,因為我認為他未至於要哭;之後的大罵是「責怪」;最後扮他哭是「嘲諷」。 而同時,我也有對於自己的同感心屏障,我怪責自己沉不住氣,傷害了細佬。我用靜觀陪伴自己的憤怒,過了一會,內心一把聲音說:「如果你能看見我的創傷,便會明白我為何會這樣做。」我傷害細佬的行為被同感了,我流着淚,想起我小時候哭時,大人就是會如此責罵、羞辱和冷待我,所以當細佬哭或不願回答時,我便會被觸發。而當我能心痛我的童年時,我也心痛細佬剛剛的遭遇,於是自然地想要安撫細佬了。 之前因為有同感心屏障,所以我沒留意到細佬的真正需要。原來細佬是有點不舒服,所以想我快點哄他入睡。我跟細佬道歉,解釋剛剛媽媽被觸發了,細佬沒做錯事,媽媽很愛他,問他剛剛是否很害怕,再安撫他入睡。 「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 還有其他類型的同感心屏障嗎?有的!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屏障是「正向化」。 例如在孩子遇挫折難過時,說:「不要緊!下次再努力!」或在孩子憂心時說:「不用擔心,還有很多方法的!」、「一切都是最美的安排!」等。如果這些鼓勵的說話是想要改變孩子的感受,讓他們馬上變得積極或釋懷,便有可能會讓他們感到自己的感受不被明白,或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感受是不應該或不需要的,繼而壓抑自己的情緒。我們可以先陪伴孩子的情緒,例如說:「我感到你很難過,我在這兒陪着你好嗎?」然後耐心陪伴和聆聽;又或者說:「你現在需要一些空間嗎?請告訴我可以如何支持你。」當情緒流過後,孩子通常會自然振作起來。 也請緊記,同感心屏障並不代表我們做錯了或不夠好,那只代表我們以前也曾被這樣對待。這時候,我們又可以抱抱我們的內在小孩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借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搶購白米

今天我真的很希望跟大家分享我的喜悅,因為剛剛我終於在超級市場買到一包5公斤的秋田米。買畢後即時打電話跟我先生報喜,很難想像一包米可以令我們如此欣喜若狂。 地震預報後陷米荒 自日本早前發出地震預報,超級市場的米可以在一瞬間完全消失,我真的不是說笑,全部人也一窩蜂去買米,令整個日本陷入白米短缺的情况。我家是「無米不歡」的家庭,兒子早上也喜歡以飯為早餐,幸好我們在預報發出的那個星期買了一包10公斤的米,應該也夠我們吃一個月吧?我還天真地以為日本的白米供應應該會很快恢復,誰不知預報取消後又宣布一個強颱風吹襲,白米供應量一直遲遲未有改善,我看家裏的白米量每日遞減,也開始擔心起來。之後每天走遍我家附近的超級市場撞撞彩,看看會不會有入貨的機會,但白米貨架空空如也,只有一些意粉、麵粉、公仔麵,甚至年糕,連超市廣播也不斷道歉,說白米量不足,希望大家能選購其他麵食來補白米不足,但意粉又怎能代替飯呢? 日本發出地震預報後,超級市場一度出現白米短缺,白米貨架空空如也。(作者提供) 勿以善小而不為 有一個好心的職員看見我每天來「巡舖」,提我最好在超市還沒開門前15分鐘來排隊,早上會有一些白米供應,不過量也不是很多,而且每人限買一包,手快有手慢無。翌日我在早上8:45前來,已經有人在排隊,大概有20至30人。「應該還可以買到吧!」我天真地想。排我後面有一名老婆婆,她拍一拍我膊頭,問我超級市場什麼時候開門,我告訴她時間後便跟她閒聊,婆婆告訴我對上一次要排隊買米的時候,已經是東日本311大地震的時候,沒想到現在又要再一次經歷沒米的憂慮,不過她明白大家都擔心地震,所以很正常。聽畢婆婆這番話,真的希望她今天能買到米,一解她的擔憂。超級市場開門,大家一個跟一個到白米貨架上取米,可是今天只來了一箱白米,到我們的時候已經被搶購一空,婆婆還安慰我說明天吧!就在這個時候,有一名排頭幾位的男士,問我們是不是要買米,我回答是,他說他太太已經拿了一包,然後便向我們遞上一包米,我隨即放在婆婆的購物車上,婆婆跟我道謝便走了。 我猜「勿以善小而不為」就是這個意思吧,那名男士的一個小小舉動,真的幫了婆婆一個大忙,令人感動,見到婆婆有包米帶回家,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日本人有時雖然真的很冷漠,但在特別情况下,大家也會守規律,幫助弱小社群。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愛在青春期——爸爸的獨特角色

最近有一齣動畫電影,全球票房賣座,是以青春期為主題。電影故事用擬人化的方式展現了孩子在青春期階段的情緒變化和心理發展。青春期是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期,孩子面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變化,容易產生情緒波動、叛逆行為和自我認同的困惑。然而,這個階段的子女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筆者作為兩孩爸爸,更感到爸爸的理解、支持和引導,對子女特別重要。在9月開學的日子,與大家分享一些秘訣。 以往大小兒子如要在周末外出,筆者都一定會陪伴在側。但最近大兒子突然對我說:「今次我自行外出就可以,爸爸你不用陪我了!」我當刻的心情五味雜陳,幸好太太安慰我:「他長大了!我們作為父母的要學習放手。」我亦盡力在兒子出發前溫馨提示,提醒他要攜帶手機、八達通等。經過此次事件,我感覺到自己的爸爸角色正逐漸轉變。究竟爸爸在孩子步入青春期後應該如何繼續發揮獨特角色,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筆者有以下3點溫馨提示: 1. 陪伴勝過說教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對父母的說教反感,甚至產生叛逆心理。他們渴望的是爸爸的陪伴和理解。在電影中,主角的爸爸雖然不了解女兒的內心世界,但仍主動與她溝通,並給予適當的建議。例如當主角感到焦慮和自卑時,爸爸溫和地說:「親愛的,你一點都不糟糕,你只是在改變。」這句話不僅讓主角感到被理解和毫無條件地接納,也給予她力量和信心。爸爸可靜靜地坐在孩子一旁,一起看電視、打遊戲機,或者只是散步聊聊生活瑣事,不需要刻意找話題談論,可以先嘗試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入手,例如學校的趣事、喜歡的音樂、喜歡的遊戲等。這些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關心和陪伴,建立彼此的連結。這樣孩子才會更願意主動傾訴內心的掙扎和矛盾,讓爸爸適時引導。 2. 引導負面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他們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更多思考和疑問,亦容易產生不同情緒。在電影中,當主角出現不同情緒時,爸爸會耐心地詢問女兒的想法,並給予適當的建議,引導她正確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鼓勵爸爸即使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亦要盡力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孩子溝通,引導他們正確認識自我,並耐心地解答疑問。爸爸亦可以透過分享自己的成長經歷,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孩子積極面對青春期的挑戰。 3. 以行動表達愛 青春期是孩子從童年到成年的過渡階段,充滿挑戰和掙扎。請爸爸不要缺席,陪伴孩子走過這個艱辛歷程,成為孩子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可能面臨人際交往、情感困擾等問題,爸爸需要耐心地聆聽,並表達無條件的支持,讓孩子感受到父愛。鼓勵爸爸除了用言語表達愛,更要用行動去表達父愛。例如,當孩子需要幫助時,爸爸可及時伸出援手,正如上文所述,我的大兒子容易在細節上出現疏漏,所以我會預先為他的手機充電、確保八達通內有足夠的金額等,希望以行動讓兒子感受到父愛。 電影中的「腦朋友」團隊,需要共同協作才能幫助主角順利度過青春期;而爸爸也需要與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幫助他們健康成長。作為爸爸,我們需要積極與孩子一起面對青春期的挑戰,用愛和理解陪伴孩子成長。請記住,即使孩子步入青春期,你的角色依然重要,你的陪伴和支持,將會成為他們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明燈。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民房四寶:在超市上的一堂課

在新學年的開始,當大部分人把目光和關注放在孩子身上時,作為校長,我亦清楚看見前線教師的需要。每一個學年都是新的,這一點新,會給人帶來興奮與期待,但,無論是新入職還是在職多年的教師,這個時候,內心又總有幾分憂慮與不安。這些感覺的出現不是幻覺,也影響着情緒,離開課的日子愈近,晚上愈難入睡,旁人也察覺自己多了煩躁。 教與學是教師的專業,也因為愛孩子而選上為師之路,即使知道教學的擔子不輕,引領學生的成長不易,卻仍甘心樂意地押上自己的所有來建立孩子的生命。那麼,教師的憂慮與不安來自什麼?來自群體中的彼此關係。別輕看一句因情緒而來的說話,所造成的可以是一個難以癒合的傷口,對聽的人如是,對說的人也如是。教師要取回一顆被情緒掌控的心,是需要額外的力氣,如何得着這份力量?這天,在開學以先,容我給教師們分享一個多年前的故事。 被情緒掌控的心 認識一個老師,他有天到超市買東西,時間有點趕,他很快就把要買的東西放滿手推車,急步往收銀處排隊付款,在他前面的是推着嬰兒車的婆婆,手裏只有一件貨品。在收銀櫃枱的姐姐看來十分年輕,她在逗玩着嬰兒車內不到一歲的小孩,還問婆婆小孩早上在家中的情况。老師在後面看着這一切,怒火湧上心頭,他在趕時間,大家可以多為別人設想一點?櫃枱姐姐不是只需收款嗎?為何要與顧客攀談,逗玩孩子? 那一刻,老師忽然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被憤怒掌控了,知道要先安靜自己的心,婆婆花了他不到5分鐘的時間,他不是不能等待,當他望着姐姐逗玩孩子的時候,孩子也剛巧望着他,並向他笑,他看見孩子的喜樂,也感覺到自己的喜樂。 傾聽他人故事與難處 婆婆付款離開,櫃枱姐姐還向她倆說再見。老師由衷地說:「那個孩子很可愛,笑得很甜。」沒想到,她說:「是的,他是我的兒子,帶着他的是我媽媽。」櫃枱姐姐留意到老師掛着的職員證,續說:「我先生原本也在學校工作,但數月前意外過身,因為要生活,我就在這裏工作,孩子由媽媽照顧。我早上出門口時,他仍未醒來,晚上當我回家時,他已經熟睡,所以這是我唯一可以見到他的機會。」老師感到無比的慚愧,他的心差點兒就被情緒擄去,把憤怒、不快倒在別人身上,聽不到那個年輕母親的故事,生不出對她的憐憫與同情。這個老師,就是年輕時的我。 在學校的環境裏,我們都會遇上不同的人和事,然而,每個人都帶着自己的故事,也有着自己的難處。他們所做的事或許會影響我們原本的計劃,甚至令我們感到不被尊重,但,請好好掌管自己的心,想想在超市上的這一堂課,願你我都可以在靜中得力,享受新學年的每一天。 文:歐偉民 作者簡介:救恩學校(小學部)校長。愛文字,更愛孩子,堅信親子關係比學業成績重要,在理論與實戰中猛然發現,夫妻關係才是子女快樂成長的基石,育有2女1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日本胃」遇上廣東菜

不經不覺,悠長的暑假已結束。今年與上年一樣,我們一家在暑假接待了一個來自日本的交流生,讓他暫住了大約3星期。雖然有上年的經驗,以為今年會更加容易照顧這名小男孩,但結果令我大失預算,其中最頭痛的,竟然是飲食文化上的差異。 和上年一樣,交流生是透過一個曾經在日本教書的加拿人所參與的團體介紹,其交流對象以12歲以上的青少年為主,並因應本地參與家庭的兒童年齡、性別來配對。而在這名交流生來加拿大前的大約6個月,會先以電郵和寄住家庭的兒童溝通以加深認識,好讓雙方能了解大家的喜好。 為了令日本交流生更好地與外國小朋友溝通,他們都會在日本參加英語課程。而今次到來的是一個與我家13歲兒子同齡的男孩子,他身材矮小,愛玩手球。相比上年交流生,今年這個男孩相對內斂,不算好動,所以大部分時間他都十分被動,需要我們主動邀請,他才會去踩單車、玩桌上遊戲等。他也似乎沒有準備一些書籍或小玩意作消閒之用。 不過,說到最令我頭痛的問題,就是他的飲食習慣。他接受外國食物的能力較低,不知是他個人考慮還是出於父母的擔心,他的行李中差不多佔了七成空間是放置食物和食材,包括日本米、冷麵、大阪燒預拌粉、紫菜、飯素等,同時也有大量零食。 我們很多時都會食廣東菜,但他初到我家時只會進食很小分量,根本不像13歲少年應有的食量。有一次我們煮了包含牛扒、豬扒和意粉的扒餐,他只吃了意粉和不足十分之一的肉。就算我們和朋友一起BBQ,他也對食物抱有一定的「戒心」,看到雞全翼會問是什麼,不要全隻,只試了三分之一,試過好味才吃。而為了令他的食量增加,及後我每餐都會加一道日本菜,例如日本咖喱、湯烏冬、唐揚雞塊等,而隨着他住的時間較長,他也慢慢接受一些廣東菜式。 簡單問題 複雜對答 除了飲食,溝通問題也十分困擾。雖說他在日本有上過一些英語進修班,不過最初和他傾談時,他大部分時間都表現一副不明所以的樣子,而他也沒有回答問題。最初以為是他英語能力不佳,但隨着相處時間長了,發現他和我的子女溝通並沒有想像中困難,難以溝通的情况只發生在和我與妻子的對答上。 為什麼和我們無法好好溝通?我猜除了因為緊張而不知道怎樣表達外,他有時會把一些簡單的答案複雜化。例如有一次我問他:「吃飽了沒有?」他想了兩三分鐘,之後拿出一本日文和英文對照的小書本,指着表示「大約50%飽」。若是上年的交流生,他會立即回應你「yes」或「no」。想將自己的想法完全表達當然最好不過,但如果每次問一個問題都要用兩三分鐘才能組織好一個完整句子講出來,這並不算是一個好的交流方法。 文:吳一鳴 作者簡介: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看得起遊戲:走出課室 戶外遊戲

一群幼稚園學生在上學期間,不留在班房學習,竟然走到球場玩遊戲? 毋須大驚小怪!這一班小朋友是我們推行「種子學校培訓計劃(戶外篇)」計劃中6間幼稚園的受惠學生,所以返學都可以在戶外玩! 我們銳意引領小朋友玩到戶外,蓋因當今的一代戶外玩樂時間嚴重不足。2022年市場研究機構OnePoll的報告顯示,僅有27%的兒童會在戶外玩,但其祖父母輩則高達80%。城市發展的限制及社會對兒童安全日益關注,令兒童戶外遊戲的機會大幅減少。 戶外空間更大更闊,小朋友玩得更自在自由。(作者提供) 探索大自然 利身心發展 2017年《幼稚園教育課程指引》以「遊戲為策略」的課程設計中,清晰提及「大自然與生活」的學習範疇——「幼兒天生對事物充滿好奇,透過發展和延續幼兒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幫助他們掌握尋找知識的方法……」 我們認同戶外遊戲的重要,更深信可為小朋友帶來不少好處: ˙戶外蘊藏豐富元素 ,如大自然的風、陽光、雨點、樹葉、石頭、昆蟲等,大大擴闊兒童的眼界和經驗 ˙當空間足夠,走動的範圍相應擴展,小朋友可自由穿梭,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有助刺激體能發展 ˙闊大的戶外空間容許大型物資的出現,容納更多小朋友一齊玩,促成人際社交、互動溝通及協商 ˙戶外空間的限制相應減少,讓小朋友隨心所欲,盡情投入和抒發感受,有利穩定情緒 ˙天更高、地更廣,小朋友的視野更開闊,更能啟發創造力 政府近年積極優化遊樂設施,更撥款鼓勵學校安排幼兒參與更多戶外活動。細看本地的有關規定,如《學前機構辦學手冊》卻未見為室外空間制訂標準,反觀其他地區有明確要求,例如台灣3平方米、東京3.3平方米、澳洲7平方米等。 我們建議從根源入手,興建新幼稚園時,安排設置戶外遊戲空間。根據2023/24的數字,全港1005間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只有385間擁有戶外遊戲場地。香港教育大學「探討參與幼稚園教育計劃之幼稚園的空間」的研究顯示,超過75%受訪幼稚園表示附近設有休憩區/公園,約55%幼稚園更鄰近社區會堂及戶外球場。 既然校內空間不足,我們便試試發掘幼稚園鄰近的公共空間,經先導計劃的牛刀小試後,發現課堂不會主動投入寫字的小朋友,竟然在戶外用石頭代筆,將眼前的學校名字、大廈名稱逐一寫在地上。當推行戶外自由遊戲後,幼稚園生更期待上學,歸屬感因而提升。參與的教師也有深刻反思,見證了只要環境轉變,兒童的行為及心態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即使下雨,也會容許小朋友在戶外玩遊戲,當然需要穿好雨衣啦! 文:黃佩儀(智樂兒童遊樂協會遊戲及遊戲工作服務發展總監) 作者簡介: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成立於1987年,多年來肩負起推動兒童遊戲的使命,期望建立一個尊重、保護、實踐遊戲權利的社會,讓孩子樂享童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萬物皆可LBD

踏入9月,又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時節,教育大同的學校同行者School Walker,早前亦為了迎接新學年,與教師同行這條體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之路,親身經驗了一次體驗學習。 我們參加了一次麵包造型體驗班,親身動手做,設計自己的麵包造型,完成後還可以帶走6個製成品與家人分享;我們不止在「做」,也在做中「反思」萬物皆可LBD的題目,在等候麵包發酵及焗麵包時,一起分享和交流。 學校同行者一同製作麵包。(作者提供) 那透過這次麵包造型體驗班,究竟我們學到什麼呢? 體驗學習 成功在於反思 體驗學習法其實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成功不在於體驗,而在於反思。例如一個人經歷很多次戀愛,並不保證他會成為好的戀人;重點在於每次戀愛中和分手後的反思;做麵包不單是跟隨指示,當中也有豐富的反思空間去沉澱學習。提倡教師必須成為反思實踐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的Donald Schon指出:「反思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是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對行動有反思的能力」;Schon更提出3個層次的反思: 1. 行動中的認知(Knowing-in-action) 做麵包其實要掌握很多知識,導師一開始帶出「麵包是否有益的食物」的題目,他指出工廠大量製造的麵包或會缺少完整的發酵過程,以至麵包未能完成分解碳水化合物,減低營養價值;這樣大大提起我們的興趣。他也講解麵粉的特質、製作的不同步驟和功能,以及對麵包師傅角色的理解。例如:原來麵糰是要透過循環不斷地施壓才會固定形狀,單從兩邊拉的話,它是會回彈和縮短的。這些態度、技能和知識的認知都能在製作麵包的行動中得到提升。 2. 行動中的反思(Reflection-in-action) 學習不單是傳授,或是模仿導師所做;也可以有個人化和內化的可能。我們總共製作兩款麵包,每款3個;所以我們都會在短時間內重複做3次相同的事,因此一次會比一次更掌握適當的技巧,但同時每一次都是一個反思的機會,讓自己做得更好。 團隊學習是另一個反思的好機會,因為可以參考同伴,有不明白可以尋求幫助,有人快有人慢,但都是非競爭的友伴,互相加油和打氣。每個人都按自己喜好,加入不同分量的材料,在團隊互動中散發彼此共學的氣氛。 3. 行動後的反思(Reflection-on-action) 行動後,最享受的就是「自食其包」之時,首先是檢視成品有沒有走樣,例如其中一款星形包就有可能出現飛邊的現象,這提供了回饋給製作時黏合力度的反思;吃包時,導師提供了手冲咖啡配搭麵包,在享受成果的同時,也回想自己在過程中做了什麼導致最後的結果;比較不同包的口感、質感和營養價值;最重要是對坊間的麵包忽然產生了一種新的認知,這些也是行動後的反思。 學習成果帶入生活 體驗班會有下課的時間,但當我拿着6個製成品回到家中與家人分享時,這學習的巨輪卻仍在滾動,將我的學習成果帶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這就是體驗學習法的奧妙之處。 祝願各位教師能在新一個學年成為反思實踐者,為你的教學添上色彩。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