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孩子經常跌倒,是動作協調障礙嗎?

小孩子間中跌倒是很正常,正所謂「跌下先得大」,意即小孩子因為跌倒感受到痛,於是為免下次再受痛楚而學會視察環境、調節身體協調及活動速度,反覆練習跌倒時的身體保護反應,如跌倒時伸手按地以避免撞傷頭部;以及透過在不同環境,如凹凸不平的石地、鬆軟的草地、公園的高架平衡木上行走,或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閃避途人來學習平衡。 但有些孩子由學行開始就已經是跌跌碰碰,並沒有「自然地」學懂平衡,有些孩子在室內時經常腳絆腳、踏着地上的玩具或撞到家俬而跌倒,在室外時則不時踫撞到路人、撞燈柱、絆石壆或行樓梯時跌倒,有些在跑步或追逐時就一定會跌倒。他們因此弄致周身瘀傷,甚至頭破血流或骨折。 患者外表與其他孩子無異 經常跌倒的小孩可能是患上「動作協調障礙」,大部分患有此障礙的小孩外表與其他孩子無異,他們的平衡失調狀况較易被忽略,家長可能會歸咎於他們「不專心」、「粗心大意」。 亦有些平衡差的小朋友,因為害怕跌倒而逃避參與體能活動,或「過分專心」地保持平衡或留意周圍環境,以致容易疲累而影響學習及情緒。 控制平衡靠三系統 控制平衡的感覺系統分別有視覺或眼動控制、內耳平衡系統(即前庭覺)和關節皮膚感覺(即本體感)。大腦從這三個系統接收信息,經過分析後處理,再發信息給予運動系統,繼而作出適當的平衡反應。若平衡有問題,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評估找出哪個系統出問題,再分析環境以及個人因素、性格的影響,以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如有小朋友是因為視力問題而引致平衡失調,當佩戴合適的眼鏡後,平衡便得以改善。 也有小孩因周邊視力欠佳,走路時容易忽略旁邊的事物,以至經常撞倒路人或燈柱,就是所謂的「行路唔帶眼 」;前庭覺差的小朋友倚賴視覺來平衡,在黑暗的環境中特別容易跌倒;而本體感弱的小孩的姿勢總是很差,家長常形容為「冇腰骨」、「坐坐下會碌落地」或「無端端企喺度都會跌低」;運動系統弱的孩子可能肌肉張力會低、耐力差或骨骼發展不良如內八字腳、扁平足等,這些問題也會影響平衡能力。 若身體的神經感覺運動系統運作良好,又能配合適當的環境刺激,自然有良好的平衡反應。若孩子經常無固跌倒,就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及物理治療師評估和協助,以確保孩子安全、正常的體能及心理發展。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口部運動 讓孩子唇尖舌利

談到舌頭的功用,自然就會想到吞嚥食物、幫助咀嚼、說話或唱歌。在本欄早前《用鼻呼吸也要學?》(goo.gl/kTawXr)一文指出,良好的呼吸,舌頭應保持頂着上顎,而睡眠時則要閉上嘴唇。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圖:網上圖片/作者提供 若家中孩子未能做到上述兩點,究竟會是什麼原因呢?本文就環繞三項常見的因素,介紹合適而簡單的運動,改善孩子的呼吸和睡眠。做這些運動時,要讓孩子看着鏡子,觀看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 伸展和鬆弛舌頭運動 適用於因脷筋和唇筋過短或過厚,以致不能將舌頭提高或閉上嘴唇。 運動一:搽牛油 用手指頭如塗牛油般,輕輕按摩舌面和舌底。若孩子能放鬆,可嘗試將手指放脷筋兩旁,將舌頭輕輕往上托,舒展脷筋。 運動二:刮鬍鬚 用手指輕輕將上唇、下唇和兩邊面頰往嘴唇方向推,像為孩子刮鬍鬚。這個運動能伸展嘴唇四周的肌肉,有助閉合嘴唇。 運動一:舐舐脷 用舌尖輪流觸碰兩邊嘴角。可將果醬、蜜糖、雪糕等塗於孩子的嘴角兩側,引導舌頭。 運動二:扮鬼臉 將筷子橫放於兩唇之間,舌尖輪流放在筷子的上方或下方。 運動三:啜意粉 將棉繩一端繫着小積木,另一端含在口裏,用舌頭及嘴唇將繩拉上來。 運動一:鼓氣袋 緊閉嘴唇,用力谷脹面頰,就算用手指按面頰也不准漏氣! 運動二:叼骨頭 將筷子緊緊夾在兩唇之間,不讓筷子被拿走或移動! 運動三:鈕扣大戰 用棉繩繫着鈕扣,然後將鈕扣放在嘴唇和牙齒中間,緊閉嘴唇,不讓鈕扣被拉走! 以上提及的三項因素,可能互相牽連,有機會同時出現。口腔是一個非常敏感的部位,家長跟孩子練習時,請以輕鬆愉快的方式循序漸進,若孩子掙扎抗拒,就要放慢進度,不要勉強,否則容易引起反效果。如對以上資料有任何疑問,請向物理治療師或有接受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查詢。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怎樣讓孩子睡得好?

小朋友必須有充足睡眠,才能讓腦部休息,回復能量,補充日間的體力消耗。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在2016年發表的綜合報告建議,4個月至18歲兒童及青少年的每日睡眠時數(包含午睡)為: ‧嬰兒(4至12個月):12至16小時 ‧幼兒(1至2歲):11至14小時 ‧學齡前兒童(3至5歲):10至13小時 ‧學齡(6至12歲):9至12小時 ‧青少年(13至18歲):8至10小時 哄睡要配合孩子感觀喜好 睡眠時數固然是「睡得好」的一個指標,但不少孩子上牀後仍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有些則容易扎醒,甚至早上賴牀,弄到時間失控。所以,睡眠時數要配合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令孩子得到有質素的睡眠。 以下是一些實際可行建議,幫助孩子獲得有質素睡眠: ◆建立睡眠規律,制定睡眠時間表。孩子每天應該在同一時間睡覺和起牀,避免在周末熬夜或周日睡到中午,因為這樣會打亂孩子下一周的作息規律。 ◆睡前避免劇烈活動,或讓功課、測驗、考試等壓力將情緒拉得太緊。寧靜、鬆弛的環境及心態才能令孩子睡穩覺。 ◆配合孩子不同的感觀圖譜,滿足不同的感觀喜好,如讓孩子抱着布娃娃、毛氈;輕撫孩子頭髮、背脊或手臂;給孩子說故事,或播放柔和音樂及調暗燈光等,都能幫助入睡。 打斷睡眠周期 昏沉遲鈍 ◆睡眠周期有5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動眼期。一個睡眠循環周期約90至120分鐘,年紀愈小,睡眠周期愈短,5歲後周期就跟成人差不多。如能配合完整睡眠周期睡覺,孩子起牀時自然精神飽滿;若在深睡期被喚醒,起來後會顯得昏沉遲鈍,如何精神奕奕上學及學習? (插圖由註冊物理治療師鍾謙柔提供) ◆對於感觀比較敏感、容易受聲音或周遭事物騷擾的孩子,可嘗試按上圖為他們做簡單韻律運動。透過溫和而帶節奏的搖擺動作,刺激前庭覺、觸覺和本體覺,幫助入睡。每個運動持續一分鐘,父母與孩子一起運動,既能協助孩子平靜情緒,亦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1)孩子俯臥,額頭放在雙手上,腋窩及胸部貼牀,雙腿放鬆伸直。父母坐近孩子,手按着腰臀位置,平穩有節奏地輕輕左右搖擺臀部一分鐘。 (2)孩子仰臥,雙腿放鬆伸直,雙手放在身旁。父母坐近孩子,手按着肋骨,平穩有節奏地輕輕左右搖擺胸部一分鐘。 (3)孩子屈膝仰臥,雙手放身旁。父母坐近孩子雙腿,雙手握扶着膝頭,平穩有節奏地輕輕推向頭部方向一分鐘,做這動作時,身體和頭部也會輕輕上下移動。 做以上動作時,雙方都要保持自然呼吸,過程輕輕鬆鬆,若感到壓力就要停止。如欲對以上內容作進一步了解,可向物理治療師或有接受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查詢。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繞圍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