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嬰兒按摩樂趣多

從母親肚裏到呱呱落地,初生嬰兒面對很大的環境改變。在胎中時,嬰兒被胎水完全包圍保護着。出生後,嬰兒會面對光線、聲音和不同的觸感刺激。適當的感官刺激,是嬰兒健康成長必要的一環。然而,如果嬰兒面對過多、過大幅度的刺激,便可能使他們情緒不穩。 觸感,是感觀中重要一環。嬰兒按摩,是希望透過緊致和穩定的身體接觸,使嬰兒可以在舒適的環境中,感受到安全、適合的感官刺激,這有助嬰兒穩定情緒,幫助他們放鬆及促進身心發展,亦給予父母和子女珍貴的親子時間,促進親密關係。 除下手表飾物 溫柔按摩勿太急 在為嬰兒按摩前,家長可以準備好適合的環境,讓自己和子女在一個溫暖、寧靜的空間相處。家長應記緊先清潔雙手,除去手上的飾物及手表,並輕揉雙手,確保嬰兒感覺溫暖。家長可以在嬰兒安靜清醒,不太飽、不太餓的時候為他們按摩。替嬰兒按摩,着重實在和穩定的觸覺,讓他們被舒適和溫柔的感覺包圍,所以動作不要太急,亦不要太輕而使他們感覺痕癢。若嬰兒哭鬧不適,便應暫停按摩先抱抱和安撫他們。 以下介紹不同身體位置的嬰兒按摩,家長可以每個位置做大約1至2分鐘。 (見圖) 腳掌按摩:以拇指緊貼嬰兒腳前掌,慢慢穩定地推向腳跟。(圖片由作者提供) 下肢按摩:雙手扶腳,左右手交替由腳踝慢慢穩定地推向大髀方向。(圖片由作者提供) 上肢按摩:雙手扶住手臂,左右手交替由前臂慢慢穩定地推向膊頭。(圖片由作者提供) 胸部按摩:雙手輕按胸部,同時慢慢穩定地向外推向膊頭。(圖片由作者提供) 腹部按摩:手指頭穩定地以順時針方向在腹部慢慢打圈。(圖片由作者提供)   嬰兒按摩好處多,希望家長都能夠和寶寶享受當中過程,好好享受親子樂。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梁子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遊戲中鍛煉核心肌

一組強健的核心肌肉群,有助兒童的體能發展及學習。它不單是我們熟悉的「6嚿腹肌」,而是包括腹部(abdomen)、背部(back)、盆骨(pelvis)外層及深層的肌肉,是整個身體肌肉的中樞。良好的核心肌肉是整個人的發力點,能幫助身體平衡,進行不同的活動。若核心肌肉發展不良,便可能會有以下問題: •難維持坐立姿勢 •站立時常靠在牆壁、家具或其他人身上 •不喜愛參與遊樂場的活動和較激烈的運動 •平衡力弱 •坐在地上或沒有靠背的椅子時,背部難以挺直 •轉移位置時有困難,如從坐至站、臥至站等 •動作協調較生硬 深蹲、腳傳球 居家也可鍛煉 要針對強化這些肌肉,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家居運動訓練,如保持腰背挺直的原地跑、開合跳、扔豆袋;疫後亦可利用遊樂場內的攀爬設施、單槓和吊環去訓練(圖1)。要是孩子力有不逮,家長可先給予適當的輔助,讓他們先建立成功感和興趣。 (1) 雙腳同時提起離地的活動。(作者提供) 一份發表於2020年《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找來兩組共52名10至11歲的學童,分別在體育課前做10分鐘動態核心肌肉訓練作熱身,或是10分鐘一般熱身活動,每周2次。6星期後發現,以動態核心肌肉訓練熱身的學童,不論在軀幹肌肉耐力、運動能力、柔韌度及平衡感都較另一組有顯著提升。 若參考研究的建議,即每周2次做10分鐘核心肌群訓練便足以改善體能的話,家長可在日常加插一些核心肌群的訓練,如單腳站、深蹲、「人力車」、用腳傳球(圖2)等遊戲。另外,也可以鼓勵孩子在一些靜態活動期間保持四足跪姿、雙膝跪、單膝跪等(圖3)去鍛煉核心肌群。 (2) 用腳傳球遊戲。(作者提供) (3) 於靜態活動如寫字時單膝跪。(作者提供) 當孩子核心肌肉及體能逐漸強化,除了本文初提及的問題得以改善,孩子亦因不用時常調節肌肉和姿勢,有額外的能量專注於學習上。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蕙婷(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5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嬰兒面部按摩六式 穩定情緒

每個父母都希望小寶寶能「食得好、睡得好、大便好」,究竟有沒有一些簡易的方法能一次過滿足這3個願望呢?近年提倡的嬰兒按摩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同研究指出,嬰兒按摩有助寶寶的身心發展,不但能增強抵抗力、刺激腦部發展、促進腸道蠕動,也能穩定嬰兒的情緒,減少哭鬧次數,提升睡眠質素,更重要的,當然是能與寶寶建立更深厚的親子關係。但現在正值寒冬季節,要為寶寶按摩身體及手腳,父母難免擔心會令寶寶着涼,以下的6式嬰兒面部按摩,就可以幫到你。 用拇指輕柔按摩 提提你:替嬰兒按摩前記緊清潔雙手,留意指甲長度,並除去戒指、飾物及手表。建議使用雙手拇指於兩邊面上按摩,動作要輕柔,循序漸進。 (圖片由作者提供) 嬰兒面部按摩可以每日做1至2次,每次大概5分鐘,建議在嬰兒安靜清醒時候做,例如餵奶前或洗澡後,另可配合適量嬰兒面霜或食用冷壓油按摩。若寶寶正在哭鬧、睡覺或生病,便不適宜按摩。嬰兒面部按摩既簡單又方便,亦有甚多好處,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啊!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周嘉慧(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8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醒神醒目健腦操

小朋友每日早上趕上學、晚上趕家課及溫習;家長也要花大量時間幫小朋友溫習、預備測考。你們有否覺得早上起牀時仍很疲倦,難以專注學習,工作及運動時手腳有不協調等情况呢?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透過做些簡單的健腦操,加強左右腦聯繫和整合,提升專注力、記憶力、手腳協調及書寫能力,同時提升運動表現。 5式加強左右腦聯繫 第1式:多飲清水(Drink water) 室溫清水可以促進身體的傳導功能,提升身體能量,令腦筋清晰,減低眼睛疲勞。 第2式:腦開關(Brain button) 一隻手放於鎖骨附近,另一隻手放在肚臍上(圖A)。按摩鎖骨附近位置約30秒,然後轉手重複動作。此運動能喚醒各個感官,增強及改善專注力、記憶力、閱讀能力及活動速度,令身體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準確地接收信息。 第3式:交叉運動(Cross crawl) 左手觸右膝,右手觸左膝,左手觸右腳跟,右手觸左腳跟。重複1至2分鐘(圖B)。它可助協調左右腦,刺激兩邊大腦及身體,有助增強專注力、手眼/手腳協調,改善身體的柔韌度及姿勢。 第4式:掛鈎(Hook-ups) 手指交叉互扣(圖C),放在胸口前,正常呼吸,保持1分鐘;跟着手指相對(圖D),放在胸口前,正常呼吸,保持1分鐘。掛鈎運動能平靜及放鬆緊張的情緒,開通經脈,使身體左右協調,提升自信、做事效率及正能量,預備學習。 第5式:揉搓耳廓(Thinking cap) 拇指放在耳朵後,由耳朵上方開始,從上而下輕柔地按摩耳朵,再回到上方。重複約1分鐘(圖E)。父母亦可為孩子按摩耳朵,既能促進親子關係,同時能增強孩子的聆聽專注力、記憶力,並減低身心壓力。 家長每朝可與孩子做5分鐘健腦操,孩子在上課及小休時都可以做點健腦操,同時做些伸展運動,有助提升專注力、身心協調,促進學習能力。筆者跟小朋友做物理治療訓練時,如涉及協調上肢(如拍球)或左右協調(如跳繩)時,會先做健腦操,再練習拍球或跳繩,效果立見。 (圖︰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張玉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4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初生嬰兒頭部控制

頭部控制是初生嬰兒首3個月最重要的發展里程碑。能夠自主活動頭部是視覺和聽覺反應的先決條件。穩定的頭部控制能促進中線發展,避免不對稱的姿勢,也為以後的主動伸手能力和手眼協調動作奠定基礎。為了降低嬰兒窒息死亡的風險,仰卧是比較安全的睡眠姿勢,嬰兒愈早有頭部控制,愈能防止因長時間仰臥而導致的頭部形狀異常如斜頭或扁頭症等。 俯臥練習抬起頭 如何讓寶寶練習控制頭部?可讓寶寶在睡醒及平靜的時候,練習俯臥抬頭(tummy time)、仰臥固定和左右轉動頭部(face time),但要避免寶寶肚餓或疲倦的時候做練習啊! 俯臥練習:讓寶寶俯卧在地墊或牀上(圖1),以雙臂、肘關節及前臂作支撑。將有趣或吸引的物件如會發聲、發光或會移動的玩具放在寶寶前面,以鼓勵寶寶抬起頭,而最能吸引寶寶抬起頭的,莫過於爸爸媽媽的臉孔及聲音!也鼓勵寶寶維持抬起頭部,以強化頸部和肩部肌肉的力量。 (1) 俯臥練習(作者提供) 如果寶寶還不夠力量抬起頭,可放一個攬枕或毛巾捲在肩膀下,以助支撐上半身的重量,寶寶便較容易抬起頭(圖2)。 (2) 抬頭練習(作者提供) 仰臥轉動頭部 仰臥練習:讓寶寶仰卧在墊子或牀上,將寶寶的注意力吸引到約12英吋距離(嬰兒的最佳聚焦距離)的玩具上,或爸爸媽媽的臉兒及聲音中,以鼓勵他將頭保持在中線(圖3)。 (3) 中線練習(作者提供) 如果寶寶能夠維持固定頭部在中線,爸爸媽媽可將吸引物稍微向下移(圖4),刺激寶寶收下巴,加強訓練頸前肌肉的力量;亦可將玩具慢慢地向左右移動,讓寶寶練習左右轉動頭部。 (4) 頸肌練習(作者提供) 以上的練習可以融入日常與寶寶互動和嬉戲時間中,如在爸爸的胸膛上tummy time或在媽媽的大腿上face time 等。這樣不僅能促進寶寶的發展,亦同時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能夠看到寶寶每天漸漸的進步及成長,爸爸媽媽定會覺得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劉佩香(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0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BB止哭大法 包緊身體輕拍屁股

無論你是新手父母,或是經驗老到的爸媽,要是寶寶整天在嚎哭,你也會感到很無助吧!除了「難湊」之外,「爛喊」寶寶的身體是否出了問題?本文會與讀者分析一下嬰兒嚎哭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般人都認為寶寶嚎哭是因為肚餓、濕了尿布、太熱、太冷或希望被抱等生理和心理因素引起。其實除了以上原因,初生嬰兒還因為感覺系統未成熟,對外界的刺激產生過敏反應,以致經常嚎哭,而早產兒尤甚,部分甚至會有比較嚴重的感覺處理障礙(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嬰兒的感覺處理障礙通常表現為感覺調節障礙(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這會導致嬰兒對感覺刺激反應不足(昏昏呆呆)或反應過度(感覺防禦)等。 感覺系統包括: (1) Tactile System(觸覺系統) (2) Auditory System(聽覺系統) (3) Visual System(視覺系統) (4) Vestibular System(前庭神經系統) (5) Proprioceptive System(本體感覺系統) (6) Olfactory System(嗅覺系統) (7) Gustatory System (味覺系統) BB在母體時身體蜷曲, 雙腳屈曲及雙手置中。出生後因未能適應新的躺卧體位,所以經常會有「一放落牀便喊」的情况,你對以下的情况是否似曾相識? (1) 要經常被抱,一放落牀便喊 (2) 容易扎醒 (3) 即使是輕微的聲音都會受驚,雙手張開,有驚恐反應(Moro Reflex) (4) 喜歡被搖晃的感覺,如被抱着行來行去 (5) 容易吐奶 (6) 每次嚎哭都維持半至一小時 (7) 難以入睡 那應該如何安撫寶寶的情緒? (1) 包裹法(Swaddle Method) 用布緊緊地裹着寶寶,將他的手腳微曲包緊,這可以給予寶寶多點觸覺刺激外,亦給他有如在母體內的安全感(見下圖) (2) 輕輕搖晃寶寶的上半身,讓他有在搖籃的感覺,增強前庭感覺的刺激 (3) 在寶寶耳邊發出輕輕的「噓」聲,這是個非常有效的聽覺刺激,一般 寶寶聽到後都會立刻停哭 (4) 有節奏地輕拍小屁股,令他感到一下一下的震動。這個節奏可令BB增強本體感覺,亦是一個有效安撫BB情緒的方法 父母可先用以上方法去安撫寶寶哭鬧的情緒,再用嬰兒按摩及嬰兒運動等去刺激不同的感官,讓寶寶慢慢地適應並解決其他感官問題,如進食困難及嘔吐等。如欲進一步了解以上的方法,可向兒科物理治療師查詢。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娜智(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雙重任務 邊運動邊醒腦

反覆的疫情,使所有人都需要適應生活的「新常態」,很多成人及小朋友已習慣在家學習、工作及運動。運動益處多不勝數,除了可減低患上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疾病的風險,也可以強化肌肉、強健骨骼及提升肌肉的柔韌度等。 家居運動 添加學習元素 根據外國的研究,如果大腦同時處理多項工作,例如在運動時加上一些任務,便可以加強大腦的工作記憶力,有助加強大腦的執行功能。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亦常常遇到類似的「雙重任務」,例如邊走路邊講話、邊吃飯邊看電視等。因此,小朋友運動時,不妨加一些認知能力的訓練,進而達到「雙重任務」的訓練果效。以下介紹幾款家居運動,在做運動之餘,添加學習元素,提升趣味感。 (圖1)(作者提供) 加強平衡力(圖1) 利用皺紋膠紙或貼紙,在地上貼一條約2至3米的直線。小朋友可以一邊念書或背乘數表等,一邊「腳尖貼腳跟」作直線步行訓練。若要加強刺激感,可用計時器替小朋友記錄。如小朋友平衡力稍遜,步行時可讓他打開雙手,幫助保持平衡。 (圖2)(作者提供) 加強敏捷度(圖2) 在客廳中找一條最長距離的「跑道」,在「跑道」的頭尾兩端放上兩個籃子。在起點籃子內放入一些字卡,內容由家長隨意寫上。當小朋友從起點拿起字卡及朗讀生字後,用最快速度向對面的籃子跑過去,然後放低字卡,來回跑10次。完成後,家長可以再詢問小朋友已念過的生字,加強難度。 (圖3)(作者提供) 加強手眼協調(圖3) 在家中的門上貼不同的字卡,內容由家長隨意寫上,高度是小朋友跳起後能觸及的。小朋友雙膝屈曲,待家長說出詞語後,小朋友跳高,拍在正確的字卡上。 以上的運動既可鍛煉身體,又能動動腦筋,達到「雙重任務」的果效。但小朋友們在家中做運動時,應注意安全,要預留足夠空間,並有成人的陪同。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彭樂茵(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8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小心容器嬰兒綜合症

不少初生嬰兒的家長會考慮在家添置嬰兒車、座椅等,希望把初生兒安頓在一個安全、有趣的地方,讓照顧者可騰出時間去處理其他事情。可是,當健康的嬰兒長期停留在這些狹窄的活動空間內,最終可能導致「容器嬰兒綜合症」(Container Baby Syndrome,CBS)。 CBS不是一個醫學診斷,而是一個近年受西方社會關注的小兒發展現象,是嬰幼兒因長時間被放於各種「容器」內而引致體能、智能、社交及行為發展問題,甚至肢體變形的一個統稱。1990年代起,社會開始鼓勵嬰兒仰臥睡覺以防止嬰兒猝死症(SIDS),不少家長亦因而減少讓嬰兒俯臥或趴在肚腹活動。近年市場上推出五花八門的「嬰兒容器」,也大大減少了他們趴着活動的機會,直接阻礙嬰兒身體的正常發展。 「嬰兒容器」泛指嬰兒汽車座椅、嬰兒車、嬰兒餐椅、幫寶椅、搖搖椅、鞦韆、餵哺枕、學行車、跳跳樂、活動椅等。這些用品設計非常吸引,部分亦配備玩具供幼兒玩耍,提供了方便又安全的地方去安頓嬰幼兒,對忙碌的照顧者來說簡直是救星!然而嬰兒長時間被困在這些固定的空間內,會阻礙他們活動頭頸、脊椎和身體,影響他們學習轉身、爬行及走路等發展里程碑。 多點tummy time,嬰兒發展更佳。(作者提供) 常見的CBS發展問題包括: .扁平頭或面頰不對稱 .斜頸 .運動、肌肉力量與協調能力下降 .肥胖 .手眼協調問題 .專注力不足、行為問題 .言語、視覺、聽覺、社交及智力發展遲緩 多讓BB趴地 少坐BB車 CBS絕對可以預防,家長可參考以下由美國物理治療師協會提供的指引: .限制嬰兒被放置在「嬰兒容器」內的時間,例如只在外出時使用嬰兒汽車座椅及嬰兒車 .增加嬰兒在醒着時的趴地活動時間(tummy time),需有成人在旁 .增加每日短暫的手抱或用揹帶攜抱嬰兒的次數,從而減少慣性地將嬰兒放置於「容器」內的時間 .讓嬰兒多在寶寶屋或網牀(playpen)內自由玩耍 .照顧者多些陪伴嬰兒在鋪上軟墊的地上作仰臥、俯臥活動,探索環境或作親子互動遊戲,如按摩、「碌地沙」等。因應寶寶的反應作10至15分鐘活動,每日重複多次此類活動 總括來說,愈多的tummy time和親子活動對嬰兒的發展及成長愈好,而家長在考慮購買與使用「嬰兒容器」時亦要三思! 市面上的「嬰兒容器」五花八門。(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何婉冰(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3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童途有「理」:軟腍腍小懶蟲?或肌張力不足

5歲的浚洋(化名)不喜歡說話,總是懶洋洋的。媽媽見他功課做得慢,坐又坐不好,做事總是慢幾拍,擔心他是懶惰還是生病? 當時我是「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的物理治療師,做評估時發現浚洋單腳站立時,核心和下盤不穩,搖晃不定,需頗多協助方能單腳跳起;跳彈牀時,旁邊的同學跳得起勁時,他卻很容易失平衡倒下,且要花盡力氣才能在搖晃的彈牀上站起來。另外,他未能準確地做出測試的動作,肢體動作有明顯的偏差。 上體能課時,浚洋即使清楚看見教師的熱身示範,卻無法跟上。排隊時,有同學走到他前面插隊,他只有無奈接受。在家裏,軟腍腍、沒精打采的他經常躺在地上玩,即使坐起來亦會「寒背」。他聲線細小,缺乏自信。 肌張力低的孩子,常常伏在桌上做功課。(模擬照片,受訪者提供) 詳細評估後,發現他有四肢及軀幹肌肉張力低、肌力弱及體能發展遲緩等問題。肌張力,指肌肉處於靜止狀態、被伸展時表現的阻力。早產、腦神經疾病或創傷、遺傳病或發展障礙等,都能引致肌肉張力異常。 加強下肢及核心肌力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加強訓練肩、腳、背部肌力 因應浚洋的情况,物理治療針對加強訓練他的核心控制,肩、腳、背部的肌力,單腳平衡力,以及提升耐力和敏捷度。訓練時,我會配合前庭刺激以提升覺醒狀態,利用本體感刺激以改善肢體控制。教導動作時會透過多元感觀,如重複示範及解說,並觸碰活動的身體部位,讓他更明白動作指令。另外,我亦教導浚洋父母替他做家居運動,以及讓教師了解他的活動困難。經過數周訓練,浚洋的體能大有進步,坐姿及平衡都有顯著改善。他變得開朗自信,臉上亦多了笑容,而父母也明白到運動對浚洋的重要。 加強背部肌力的運動。(受訪者提供) 雖然肌張力低未必引致功能障礙,但家長應留意以下幾點,及早發現問題,轉介物理治療師處理。 1. 孩子未能跟上體能發展里程,嬰兒時期頸部軟弱,較遲學會走路、跳躍等 2. 坐或站立時,經常找地方或旁人依傍 3. 做功課或看書時多伏在桌上 4. 坐立時,背椎隆起;甚至因經常受壓而泛紅 5. 站立時,膝關節向後彎 6. 步履不穩,容易絆腳跌倒 7. 體能和耐力較同齡的小朋友遜色,容易感到疲倦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陳綺華(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學行車真係學到行?

寶寶在9個月大左右開始懂得爬行,以及扶着牆邊或梳化踏步,家長興奮地期待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學行車(圖一)和嬰兒用品,聲稱有助寶寶體能發展,家長往往會問:學行車能否讓寶寶更早學會走路?是否必要?是否安全等問題。 幼兒自從學會坐起後,會更偏好直立的姿勢,以便觀察周圍的事物。他們對身邊的環境感到好奇,學行車令幼兒有獨立自主的感覺,能自由自在地前往不同的地方探索,接收更多不同類型的視覺資訊,從而刺激認知發展。同時,將幼兒放在學行車內,家長便可以抽身處理家務和其他事情,這是很多家長喜愛用學行車的原因。然而,學行車卻不利於幼兒的體能發展! (圖一)(作者提供) 反礙體能發展 肌力不足易失平衡 學行車,實際是被用作「坐行車」,幼兒坐在學行車內以腳尖發力撥地推動車子前進(圖二),使幼兒的重心長期前傾及不斷強化小腿肌肉,令阿基里斯腱和小腿肌肉縮短,導致將來在走路時出現腳尖步行、腳跟不着地及向前衝等毛病,幼兒容易失平衡而跌倒,令學習走路更困難。 再者,學行車有支架支撐,幼兒坐在學行車內所謂「行走」,完全不需用到正常學行時所用到的大腿肌力、核心肌群及四肢協調,弱化了幼兒下肢的力量及平衡力。一旦離開學行車,幼兒便沒有足夠的能力自己走路。走路除了需要雙腳的力量,也需要平衡力和不同肌肉群組互相協調,這些都不是坐在學行車上步行訓練得到。由此可見,學行車無助幼兒學行之餘,反而更有礙他們掌握走路所需要的能力。 (圖二)(作者提供) 地面活動更利發展 幼兒使用學行車,會減少他們練習爬行、自行坐起及站立的機會。不如多讓幼兒在地面活動,自由活動身體的每一部分,亦能刺激腦部發展,思考及計劃如何運用和協調身體移動至目的地,如爬行、翻身滾動、扶着家具、坐着挪動身體等,動作更多元化,這些全是幼兒準備開始走路、在學行車內學習不到的必要技巧。家長可以考慮以網牀或在地上鋪上地墊,配以防護圍欄來代替學行車,為幼兒提供安全的空間去發展體能。(圖三) (圖三)(作者提供) (感謝物理治療師郭二鳳和區美娟協助修訂本文內容) 文:胡凱菱(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5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