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有Say:準備好,走得更遠!

上月跟大家介紹了我們的「考試怪獸」,時光飛逝,「考試怪獸」已經被考試戰隊(我們的同學)打敗了!過兩天,同學就會回校對卷,看看自己今次打怪獸的成果,隨即就會放暑假,有的甚至已經開始暑期活動了。當同學可以輕鬆、愉快地享受試後活動和假期,校長就正努力地準備畢業典禮和結業禮上的致辭。 談到致辭,我想很多人都曾經成為台下聽眾,或許,你會跟我一樣有一邊聽,一邊不由自主地在典禮上神志游離、打瞌睡,甚至打盹的經驗。這情况不但會在典禮上出現,在講座、工作坊、每天的課堂都會發生。可能是源於受眾都太疲勞,導致難於專心、用心地聆聽講者的分享。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關鍵會否源於講者呢? 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校長站在台上講話時,同學本該用心聆聽,掌握校長在學年開始前的提醒,以致在新學年有能量去開展新的學習。但是,若然校長的分享大部分都是老生常談,演講還未到「戲肉」,同學都已經透徹地猜到餘下的內容;如果再加上不太吸引的演說技巧,不難理解為何同學都像吃了安眠藥一樣,昏昏欲睡。 校長的演說如此,課堂上老師的教導如此,講座中講者的分享如此。情况就有如看着劇情千篇一律的連續劇,玩着重複不變的電動遊戲,聽着持續重播的一首歌曲。 我們光站在成年人的位置,要求孩子們「專心」、「尊重」、「留心」,會否不切實際? 「致辭」灌注走下去的力量 爸爸媽媽們,當同學完成了考試,就是對你作出最大考驗的時刻。真的,與小朋友準備考試雖然吃力,但還比不上這一階段的挑戰。邀請你跟校長一起,為你的孩子準備一次派成績表之後的「致辭」,即是說為孩子過去一個學年作個簡單的總結,更要為孩子未來的道路注入力量。身為校長,當然明白到家長收到孩子考得好成績時的那份雀躍,更能理解收到孩子成績未如理想時所受到的「打擊」。然而,當我們想到孩子還要走下去,孩子還需要有足夠的「能量」走下去時,對比更遠大的將來,我們就會以另一種眼光去看待今天的境况。 跟大家分享一個我的小習慣﹕每次當我準備在不同的典禮上,與同學們分享,我都會把握洗澡時間重複又重複自己的演說。一方面,透過重複的練習令自己純熟一點,更重要是透過反覆練習,讓自己一次又一次思考什麼是孩子們的需要,什麼是我想告訴孩子的事,什麼是可以鼓勵孩子們有動力走下去的話。 親愛的爸爸媽媽,校長不希望自己在台上致辭時,孩子們被我的「催眠神功」入侵,您呢?您希望孩子將您的話聽入耳,記在腦嗎?就在孩子們收到成績表之前,我們一同努力,為孩子準備一篇適合,又能為他們灌注無窮力量的心底話吧! 後記﹕ 多跟大家分享兩個小習慣﹕ 1、孩子愛聽故事,一個合用的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2、孩子收到成績表,他們都有自己的感受,他們的感受已經佔了他們小心靈的大部分。要突破他們的心靈擠塞,我們的說話應該精簡,不一定要一次過將所有的話擠進去。有時候,一個簡單的動作,摸摸頭、搭搭膊,其能量更厲害!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師資培訓 無教的三件事

2016年10月出版的《香港統計年刊》告訴我們,現時共有53,225名教師全職任教於全港中小學。要成為正規課程教師的一分子,根據《教育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均需持有本港的教師證書(教育文憑PGDE, 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或學位教師教育文憑、證書(教育學士BEd, Bachelor of Education)。 從這個角度推演,現在香港所有教師,基本上也有受相類似的教師培訓,從「學到教」進入「教與學」,本港的師資培訓(下稱:師訓)機構所提供教學內容,理應主導着今天的香港教育。如果今天社會經常詬病教育問題出於教育制度之上,大家何不了解一下,香港師訓是否出現了問題,以致培訓出來的教師,在執行教育上為何會出現了這麼大的問題。 今天在香港的師訓機構,包括香港浸會大學教育學系、香港浸會大學持續教育學院幼兒及基礎教育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大學教育學院、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以及香港教育大學。 我自己作為香港教育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的畢業生,就讓我與大家分析三件師資培訓沒有教我的事: 1、依書直說的沉悶課堂 很多家長,每天放學也會問孩子「今日上堂有無留心聽書?」,背後的價值觀,早已認定了教師的課堂基本上是沉悶的,已假設了教師是以依書直說的方式去設計課堂,至於「學生留心聽書」是一種好行為。 不抄教師用書 學設計課堂 明顯地,師訓機構沒有教老師們依賴教師用書,卻設有「教學模式導論」課程,讓老師掌握多種教學策略,了解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取向,如資訊處理模式、個人化模式、社會互動模式、行為模式、建構主義教學與轉化型教學等,讓教師改善課堂教學。 師訓中亦有「以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的策略」,讓老師明白遊戲作為兒童綜合學習策略的相關理論、特徵和實踐;重要的是要讓老師知道,用心去為孩子設計課堂,學生自然會被教學本身的單元所吸引,專心上課,投入學習。 2、操練法 一般來說,教師給予學生「功課」,是一種課堂必然的反射動作。當教師在35分鐘裏教授一至兩項課堂目標,便會條件式地給予10至15條機械式的作業或工作紙,背後同時假設:「當學生重複做10至15條題目,學生知識便會鞏固起來。」當考試測驗來臨之前,教師們總是再加強假設,認為多一點補充練習,多一點抄寫操練,學生便學得更牢固,因這便是教學法中的「操練法」了。 細心一想,「操練法」主要訓練速度和精準,如在體育及音樂科目中應用,但學生基本上不能通過重複的機械式操練獲得任何新知識。師訓課程中設有「教學策略」,教授不同領域的理論,如教授學生知識性的學科,在認知教學法中有講述法、精熟學習法、啟發式教學法、協同教學法、設計教學法等;教導學生情意領域的教學法,有道德討論教學法、價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欣賞教學法等;教授學生技能方面,則可有練習教學法、發表教學法等。簡單點說明,教師可以按課堂目標及內容,以及學生的需要,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設計課堂內容。 3、請家長跟進功課及叫學生去補習 這項留白給大家想一想,如果教師的工作,不是教導孩子由「不懂」變「懂」,今天教師的價值在哪?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誰來打救老學校?

5月24日上午,天文台一連發出黃色、紅色及本年第一個黑色暴雨警告,令學生、上班族狼狽萬分。滂沱大雨下,視線模糊,令人舉步維艱。而且多個地區的街道頓成澤國,新聞報道中,有的士因豪雨「死火」在路上,被注滿了泥水,好像浸在水塘一樣。幸好,小學生大都在紅色暴雨發出前趕回校了,所以學生們都能在校舍內得到保護及教職員的照顧。但原來學生在學校內都不一定安全,何解? 冰山一角的黑雨浸禮堂 荔景某小學因這場黑雨,禮堂變成了「水舞間」,校長竟要與校工們、老師們一同落手落腳去倒水,場面十分緊急。校長向傳媒表示,學校是火柴盒式的舊校舍,校齡已達40多年。每年颱風或暴雨都在考驗校舍的安全度,滲水、水浸的情况常見,不過是次「災情」比較嚴重,令學校上下難以招架。現時全港仍有100間達30年或以上校齡的老舊校舍,它們的設備都未必能與時並進,更甚的是,校舍的安全更可能未合乎標準。 然而教育局對荔景某小學的遭遇只作單一個案處理,並不是普遍情况,不過承諾會積極跟進該校的修葺工程。 換冷氣機也等足一年 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曾提出,在本年暑假內向全港26間屬火柴盒式的校舍展開工程,這些校舍內有空心磚、室內通氣不足、樓梯位置通花磚牆難以擋風雨等,所以其重建及改善工程實在刻不容緩。教育局於5月中旬,把2017-18年度資助學校大規模修葺/改建工程通知全港中小學,按學校的需要、校齡及教育局分區學校發展主任的決定,來訂定每校修葺的項目及費用。業內同工每次收到此通知,大都感到懷疑及不明:第一,項目小小,但費用不菲;第二,雖然費用不菲,但用料一般;第三,維修期長,要校方職員三催四請,才可勉強完成。筆者曾試過上表通知教育局更換十多年機齡的冷氣機,結果等了整整一年,新冷氣機才可運到校舍安裝;試問本港現時六、七月份的炎夏驕陽,學生及教師如何在侷促的課室裏專心上課呢?期盼教育局多注意全港學校的設備,及建築設計是否配合學與教的需要,能否締造更佳的學習環境,以促進教學及學習的成效。 此外,教育局亦應多檢測維修校舍的用料,是否過於易爛、易舊及易鬆脫?希望校舍用料及費用,不會成為另一宗如港珠澳大橋工程的造假風雲呢!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最緊要打低考試怪獸

五月,或許是大部分家長的搏殺期,因為孩子們將快面對學年年終考試。「考試」對每一個在香港成長、念書的人來說並不陌生,往往令人感到吃力、不情願,不論是面對考試的同學們,還是陪太子讀書的爸爸媽媽。若然孩子喜歡考試、熱愛考試,這就比中了彩票更幸福。 如何活用打機不怕死精神? 其實測驗、考試是否一定就如洪水猛獸?你是否相信,大部分孩子並不懼怕面對挑戰、困難,甚至失敗?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打機」的過程中,觀察並體會到孩子擁有一股打不死精神。然而,這種精神卻較難在面對測考時表現出來。我想測考與「打機」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孩子在遊戲落敗,毋須承擔由父母、老師而來的「不良後果」。所以,孩子們即使打輸了,仍然有無比意志,尋找攻略,徹夜不眠地屢敗屢戰,務求打倒「大佬」。究竟,這份「打不死精神」與「測考」是否真的水火不容?我想跟大家分享我們學校的經驗。 有一天,我在教員室外張貼了一張「考試怪獸」的海報,有幾個同學看見後都好奇這究竟是什麼。我就告訴他們,這就是考試怪獸,它到來的目的就是透過考試挑戰你們,將你們徹底打敗。 同學們聽到「挑戰」、「打敗」,彷彿就充滿能量一樣,還自發創作了一些簡單口號,號召其他同學一同打倒怪獸。 加入考試戰隊激發決心 我見他們興致勃勃,就邀請他們在早禱的時候,以創作的口號徵召其他同學加入,務求集結力量,一同「打倒怪獸」。早禱的宣傳之後,我在各樓層的壁報都貼上「怪獸海報」,並讓同學在海報上簽名,表示加入「考試戰隊」。就是這樣,同學們的反應已經十分熱烈;後來更有老師簽名,同學們就加倍投入和興奮。 這事若得到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定能事半功倍。家長就好似一道橋樑,將學校的氣氛和能量延展到家庭,甚至到網絡上。所以,我就將同學參與「戰隊」的情景攝下,並上載到學校的facebook;又邀請家長將同學用心溫習的相片上載到自己的facebook,希望透過校長、老師、同學、親友和其他家長的「LIKE」為同學打氣。實在不能小看這「LIKE」的力量,早上回校的時候,這力量就推動了同學自行溫習,提升了同學的小宇宙。 後來,學校將爸媽在facebook打氣的留言,製成書籤送給同學。雖然,這已經是一年前的事,但是,到今天同學仍然非常珍惜這世上獨有的書籤——爸爸媽媽透過網絡平台送來的祝福。 「考試怪獸」今年仍然在校園游走,特別在測驗和考試期間,同學在校園、facebook都會見到它的足迹。其實考試不一定是洪水猛獸,或許,只要我們花一點心思,集合四周的正能量,其實考試都可以好好玩。 考試的日子將至,祝福每一位同學可以「能量十足打怪獸」,祝福爸爸媽媽「LIKE力充滿伴同行」!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輕鬆做好對的事

本文嘗試以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的角度,了解一下今天的學校行政設計,是否能發揮教師的教育夢想,能否為學生解決學習上的無數問題。 多屆美國總統管理學顧問Peter Drucker的一句說得好﹕「管理是把事情做對,領導則是做對的事。」今天在各項研究或教師朋友家人聚會閒談中,大家總會得出一些結論,就是「老師工作時數很長」、「老師教學以外工量極多」、「老師每天都要OT開三小時會議」、「老師要寫很多文件」等等。 大家總是把這些問題歸咎於教育局、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之類,但在我而言,這是學校系統設計(System Design)的問題。 「查簿」增師生額外工作 學校要思考的是,應該如何讓教師團隊及學生,以更輕鬆的方式,同時做到對的事。該怎麼做才能更輕鬆地管理教師的教學流程,甚至透過系統設計讓學生取得更大的學習效能。這一切說到底,都和創造出對的工具有關。大多數人都想做對的事,但實際操作上,因為學校管理組織龐大及複雜,不同的行政程序、標準和規則,往往令教師在不同科組中,成為多頭馬車,系統之間不相連貫,很容易做出低效率又錯的事。 以學生功課為例,本意是希望鞏固學生學習,因此學校設計出「教師專業表現檢討」(又稱「教師考績」或「照肺」)中的「查簿」,即教師定期把自己所任教學生的功課簿冊、工作紙、默書及作業等,讓科主席、課程發展主任及校長查閱,並對該名教師在批改課業的工作表現作出鑑定、評估。結果,每當老師要準備查簿前,為了確保自己所呈交學校管理層功課的質素,教師自然會要求學生把簿冊重新帶回校,幾經辛苦盤點收齊所有簿冊後,教師又把所批改的內容覆檢一次,牽一髮動全身,學生們亦因此要執漏、補做甚至重做,為師生創造了大量額外工作。 已經看透遊戲法則的資深教師,當然不會讓「查簿」的工作影響學與教,他們的策略更加簡單,就是在確保學生做功課時,答案要完全正確,字要整齊端正,亦有時要求家長協助學生「對功課」等。 結果,功課未能發揮反映教師教學成效的功用,無論教師課室教學如何,都有家長及補習老師在課後包底。 分析「功課數據」改善教學 浸信會天虹小學設計另一套「查簿」工具,目的是要通過系統設計,讓教師輕鬆做好對的事,讓學生功課成為回饋當天課堂教學成效的工具。天虹教師不用回收並呈交簿冊給管理層,反之是以「功課數據分析」取之。教師需要向同科老師、課程發展主任及校長分享自己如何利用學生功課數據來改善課堂教學。例如,有70%的學生數學功課答案寫錯,沒有「先乘除、後加減」。教師要做的事,不是要確保所有學生答對功課,反而是要反思自己的教學課堂中,是否出了問題?為什麼課堂後只有30%學生掌握「先乘除、後加減」?再簡單一點,明天是否要重教「先乘除、後加減」? 在天虹小學,我們經常做這些事。重點是﹕可運用系統設計讓大家輕鬆做好對的事。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教育的支柱?

3月中旬有家長團體與教育局官員見面,結果又不歡而散。其中教育局常任秘書長在會上更直言,認為TSA是教育制度的重要支柱。聽下去,筆者不明所以,教育專業工作者若單一以評估視為教育的支柱,且會令普羅大眾覺得與早前當局所倡議的「求學不是求分數」、「終身學習」、「樂善勇敢」等等的教育目標及口號背道而馳,那麼,評估的分數真的完全反映學生的能力及成就嗎?筆者絕對不相信單靠學生以紙筆的成績能呈現他們的學習表現,仍需要有專業教師的日常觀察、課業練習及非學術的表現等等。 究竟什麼是教育的支柱?筆者翻閱資料,嘗試在不同層面找出什麼是教育的支柱,望大家閱後能思考一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96年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Four Pillars of Learning)﹕1、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即是學生要懂得使用學習工具,甚至用什麼方法去學習;2、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即是學生要具備認可的技能,甚至是一些綜合的技能,例如﹕社交技能和與人相處的態度、管理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和敢於承擔危險的精神;3、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是學生能懂得如何與他人合作,當然首先學習尊重多樣化、不同的價值觀,從而增加彼此的了解、理解和諒解,加強大家的認識,增加社會的和諧;4、學會做人Learning to be,即是學生要有權力及義務去維持生存的發展,同時不斷發揮創造、批判、發展、自主等能力,去延續社會改造的責任感。 綜合而言,孩子接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學會求知、做事、與人相處、與環境並存等方法。 勿為評估工具忘學習真諦 從前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的演講「大學的工作」(The Work of the University)中,認為教育是培養學生批判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其中包括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並且能自由地發揮個人潛質,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另外,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David Foster Wallace曾在Kenyon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他提到教育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會用一種思維方式,縱使在繁瑣無聊的生活裏,人仍可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Self-awareness),活得自在。所以人能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才是教育的目的。此外,哈佛大學的泰勒.本.沙哈爾(Tal Ben-Shahar)教授認為,教育令人有自由意識的思維方式,從而使人感到幸福。 TSA只是一套評估指標及應試的技巧,盡其量只是評估工具,豈能稱得上是學習的支柱呢?如果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只為評估的工具而忙碌地團團轉,卻忘記了學習的真諦,便會白白消耗了兩代人的青春時光了。

詳細內容

教育有Say:成都行

領着獲得本屆全港語文菁英大賽金獎的同學到成都去交流,是一件快樂的事! 每年通過我們主辦的全港語文菁英大賽,選出中、小學組各十位菁英。他們都通過初賽、決賽的寫作、演講、辯論、朗誦等環節,最後勝出者代表香港去交流和學習,成為香港的親善大使,也希望藉這種交流活動去擴闊眼界和心胸。他們來自本港不同的學校,都在語文學習方面有突出的表現,不單是在知識學問上,而是在興趣和能力上;更感到欣慰的是在態度和行為上,都看到他們背後的家長和老師們付出的努力,成就非一朝一夕。 成都之行的重點是到學校交流,成都教育局為我們安排了兩所中學和兩所小學,副局長及校長們都親自接待,並特別安排一班學生和我們的菁英交流。在文翁實驗中小學的國學課堂裏,上了特別的國學課﹕中學從「城市」的定義去看城市的靈魂,對文學的影響,並帶出歷史的演變;小學的一課,則透過幾首選詩去看各代女子的服飾。我們看到活動的課堂,更高興看到我們香港孩子能主動積極的投入學習。 第二天到成都七中育才中學和成都師範附屬小學去,中學以一篇琦君的《春酒》牽引各地的風俗文化,更帶動找出童心童趣的地方。大家賞讀細節並一起討論,感動於香港的孩子也能侃侃而談,更驚訝於課堂能同步連線至232所學校,讓其他學校的學生也能在線學習。課後我們特別參觀了他們的控制中心,看到他們為扶助一些較偏遠落後的學校所做的偉大工程。 成都師範附小是我們在2008年帶領當年的菁英到訪過的學校,校內還有我們的照片呢。 還記得當年我們回到香港後就聽到當地發生地震的消息,後來還收到校長回覆我的信,和為記錄地震事件所出版的一本書呢! 到學校交流 暢遊名勝古蹟 除了分享他們的課堂外,孩子們也有機會互相認識,交換通訊。香港的孩子都覺得當地的學生非常友善熱情,學習也非常認真。現在通訊的便捷,千里若比鄰,希望他們都能在繁忙的功課和考核中,擠出一些時間來連續兩地的友情。 成都之行除了到學校交流外,也暢遊了一些名勝古蹟,聞名遐邇的樂山大佛,逍遙飄渺的峨眉山峰,欣賞川劇的表演藝術變臉絕活,還有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詩聖曾居於此的杜甫草堂,還有錦里古街的地道美食和各種小玩意,當然少不了的四川博物館。 最後是孩子最愛的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我們下午到達,導遊說恐怕熊貓們午飯後睡懶覺,較少出來活動,幸好仍見一兩隻懶洋洋的大熊貓在停不了地吃着竹枝,耐心的等待又看見一對熊貓媽媽和調皮小熊貓的相依。只見人人舉起手機的怪象,不理世事的熊貓也會感到迷惑嗎? 每次菁英的交流之旅,我們都會有分享和反思的時間,同學們除了說出這次參賽的體驗,並讚歎和其他菁英都比預期更容易成為好友,大家都很珍惜這份友誼。同時大家都看到成都人對本土文化傳承的熱誠,對固有民風的珍惜,對城市建設的愛護,當我們看到城市有規劃的建設,街道的美觀和整潔,新舊體系的和諧共融,深深體會他們對成長之地的那份愛。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