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筆陣.君子之道:兒童領袖高峰會(上)——校長的秘密

踏入5月,我舉辦了3場兒童領袖高峰會,跟校內16個學生領袖見面交談,他們包括了學校4社社長及副社長,這些崗位分別由小五生和小六生擔任。這班孩子,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帶領社員參與活動,為自己社的健兒打氣。或許,這一刻,他們的確尚未盡展領袖的全面,但回想當初,學生2人1組組隊參選,從撰寫政綱到成立助選團,再由社員1人1票選出,整個過程,他們都展現了領袖的特質和領導的魅力。 在兒童領袖高峰會中,我分享了成為校長的心路歷程,以及不同階段的心態和困難。當中最令他們津津樂道的是我分享一代明君唐太宗的說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自省和謙虛一直是我鞭策自己的座右銘。看着這班10至11歲的學生聚精會神地聽講,沒有一個呈現疲倦的樣子,他們甚至提問了許多很有意思、「含金量」非常高的題目,真的令我非常感動。 教師要求減會議次數 「沒有禮貌」? 在今次的分享,我還希望讓這班兒童領袖明白到「領袖」和「老闆」只是一線之差,但團隊精神卻因為兩種不同的管治心態而迥然不同。領袖擁有12個特質,分別是勇氣、溝通能力、寬厚、同理心、自我認知、感染力、熱情、真誠、易於親近、承擔責任、發掘和有目標,而所有特質並不會突然出現,需要邊學習邊體會邊進步的。以我的親身經歷為例,我由教師晉升為主任、副校長及校長,從不同崗位一點一滴累積體會,再慢慢調控出自己的領導風格。 這幾場會面,我更毫不忌諱地跟他們分享我與教職員相處的「秘密」——「 一天,兩名老師來到校長室,建議減少校務會議次數及時數,可改用電郵通知。因為老師工作繁重,他們更建議在考試期間不要有會議,讓老師可專心改卷。」我問這班小領袖的感覺,當中一個小五生高聲喊出來:「沒有禮貌,不分大小!」我隨即因勢利導︰「12項領導特質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同理心。你們不用憤怒!我們先冷靜想想老師提出的原因,嘗試代入他們的角色想想。校長也曾經做過老師,我當年也希望學校會議可以精簡濃縮,讓我有多些時間做回老師應有的工作。」作為校長,我會回想當初,從而理解教師的感受,包容他們的建議,繼而反思自己在會議上的安排。現在我主持的會議,教師們也給予讚賞,團隊精神便更加牢固。 滲入情境教育 培養學生同理心 《孟子》曾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心即是同理心,只要有同理心,我們便做到包容,情緒智能也因而提升,這項特質也是教育局近年非常關注的價值觀。但如何喚醒每個人內在的同理心?透過情境教育便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其中在常規課堂滲入戲劇教育便是一種有效的訓練,而本校的資優課程,便十分着重編寫校本戲劇教材去培訓學生的同理心,效果顯著。 擁有同理心,不光是為了善待別人,而是讓雙方能夠調整到同一個對話頻率。由領袖自己做起,先踏出第一步去考慮對方的憂慮與難處,體會對方「同樣」的感受。從推敲對方心境的過程中,慢慢就能消弭雙方的隔閡,卸下防備心態,繼而達到溝通合作。 研究發現,從小沒有培養好孩子的領袖才能,長大以後,即使天天培訓,效果也未必理想。因此,自幼培育孩子的同埋心和犧牲精神,是塑造他們將來成為一個服眾領袖的第一步……(待續)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8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0分也開心

自有測驗考試以來,莘莘學子為獲取好成績甚或滿分,皆傾盡所能,務求「金榜題名」。但又有幾多人成功呢?相反,失敗個案比比皆是,甚至0分也大有人在。不過,是否一定要100分才值得開心呢? 讚沒放棄任何一題 女兒驚慌變大笑 早前女兒派回數學考試卷,分數是0分。換着大家,會有什麼感覺?又會給什麼反應呢?記得當晚我下班回家,看見女兒神情慌張,手震震地把數學卷拿給我,然後顫抖地說︰「爸,對不起,我0……分。」坦白說,當時我內心都閃過一絲錯愕,但很快就想起電台主持人梁繼璋先生曾說:「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也請好好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我拿起數學卷,匆匆一瞥,女兒不僅完成所有題目,而且每一題均清楚列出算式,可見她的努力,真心覺得她有付出。作為父親的我,立即捉住她的小手,給予支持,且溫柔地說︰「妳很努力,爸爸非常高興,妳沒有放棄任何一題,做得好,叻!」 女兒頓時由驚慌變成大笑,我也笑出來,氣氛變得很輕鬆。女兒更用非常肯定的語氣告訴我,她一定會繼續努力,克服不懂的數學題。其實0分也可以開心的! 家長很多時把0分定性為孩子的學習能力,也代表着他/她不及別人,繼而勞氣地責備,結果父母和孩子都不開心,可以說是兩敗俱傷。其實家長不妨先了解孩子有否用心溫習?做卷時有否全力以赴?0分不代表孩子沒有付出,可能只是孩子付出的不足以取得分數。 0分不代表孩子沒付出 當然,我們更加要認識自己孩子的能力。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天賦,因此,家長不要只單單聚焦在學業成績,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在學術方面有成就的;更不要斤斤計較分數,強迫小朋友去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我們可多留心孩子的興趣,發掘他們其他方面的能力,教懂他們欣賞自己。我便留意到女兒的兩文三語表達能力非常好,也知道她將來想成為一名律師。 香港家庭,如果有在學的孩子,往往會因為成績分數影響家庭氣氛和親子關係。但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其實0分所帶來的意義充滿立體感,何不從多角度去思考呢?請相信孩子,他們會因為愛,願意繼續盡力向前邁進,明白到「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沒有受過很多教育,但並不等於不用功讀書,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學到的知識,就是你擁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興家,但不可以手無寸鐵,謹記」(截錄自梁繼璋先生《給兒子的信》)。 忘記告訴大家,我女兒前天的數學測驗獲得53分,嗯!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0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犯錯背後

早前本人有幸接受香港電台普通話台AM621的訪問,成為「校長早晨」節目的其中一集嘉賓。透過電台廣播與聽眾分享有關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奮鬥點滴,也瞬間令我回想起昔日由教師崗位轉變為校長的初心和驅動力。還記得電台主持人向我提到「郭爸爸」這個稱呼時,內心除了有一份滿足感和歸屬感外,還有震顫的感動。 「郭sir,謝謝你的壓力球,如果當年沒有你的一份愛,我今天想必已在牢獄中度過了……」腦中想起一個十多年前小故事,當時我仍是一名主任。一個在所有人眼中都是頑皮透頂的學生,他竟然用硬幣把神父的車𠝹花,驚動整間學校,最後換來被記大過一次。當大家都議論紛紛時,我單獨見了他多次,明白到他不是故意的,而是無法宣泄自己的情緒。於是我送了一個壓力球給他,並指導他如何善用。 今天他已成家立室,成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並經營了一間西班牙餐廳。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天他回來學校探望我時,竟然在袋裏拿出當年的壓力球,並珍而重之,我心中泛起一股的暖流流遍全身。我倆四目交投,盡在不言中。為人師表的,也許此刻未必看到孩子的將來,但要知道,孩子會因你的信任和一份愛而改變 。 犯錯是學習好時機 這是一個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也成為我走上校長路的一大動力。成為校長後,我也經常遇到不同的搗蛋學生,我相信他們的本質都是善良的,只是沒人能明白他們的內心感受和情緒。我教導教師及家長,懲罰責備不是唯一方法,反之要給他們有機會自我反思,勇敢地面對自己所犯的錯。 美國教育學博士珍.尼爾森(Jane Nelsen)提出精闢見解:「孩子在感覺良好時,會做得更好,大人也是如此。」有時候,我們必須先停止處理問題行為,透過情感連結,營造親密與信任,治癒彼此的關係;一旦情感被重新連結,孩子感覺到被理解、被傾聽,他才有可能傾聽我們說的話。 「正向教育」需要的是一種思維模式的轉變,首先必須放下對短期成效的追求,放眼於長遠的目標;我們的責任在於教導孩子成為負責任、尊重別人、具有解決問題能力的社會公民。懲罰或許能短期見效,但長遠來看,會造成孩子的反抗、報復、表面順服,甚至不再相信自己有價值。 在此基礎下,我設立了「R計劃」,R代表了Reborn重生。當我的學生做錯了事,他們會透過完成一連串的德育功課或增值學習,功過相抵,得以取消缺點紀錄,讓他們有機會重生,這就是嚴中有愛。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曾說,「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利用孩子犯錯誤的機會,巧妙地去促進孩子自我成長才是王道。因此,我們不用太早去對一個小孩子下判斷,每個孩子往往會因為不同的經歷而有不同的將來。最重要的是,讓這個孩子感受到愛,使他相信,總有一個人盼望着看見他的進步,永遠等他回家,讓愛化為他上進的動力。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2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最好的聖誕禮物

每年聖誕節,都是大家大灑金錢買禮物給家人、親戚、同事或朋友的時候。本以為商店人流會因為疫情減少,但眼見是各大商店仍門庭若市,不論賣的是家電產品、美食禮盒、抗疫好物、居家雜貨等,各店主也把所有貨品加上折扣,面對這樣的割價,你能抵受得住誘惑嗎?另外,疫情下,雖然晚上6時後堂食被禁及全日實施2人限聚令,然而,「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家中開聖誕派對的市民,仍然不勝枚舉,到底這樣過聖誕節,是哪裏出了問題呢? 慶祝節日是為什麼? 不知從何時開始,快樂要由形形色色的物質生活來堆砌,是因為我們的心靈缺少了一塊,還是我們真的為了慶祝節日而慶祝呢?大家明白真正的節日儀式感是什麼嗎?(我在之前的專欄曾分享過生活需要儀式感,豈不是自相矛盾?) 容我在這裏以天主教教友的身分分享一下聖誕節的由來和歷史。聖誕節來自歐洲,又稱「耶誕節」。神父在將臨期彌撒中提到,「聖誕節」的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基督彌撒本是一個宗教節,聖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在這個大日子裏,又有幾多人明白其真正意義。耶穌在一個簡陋狹窄的馬槽誕生,象徵着我們要生活樸素簡單。 隨着時間轉變,現今已認受把它當作耶穌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聖誕節,聖誕節成為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配合商業活動的消費宣傳,從而衍生出很多聖誕節的歡慶活動,例如交換禮物、吃聖誕大餐、寄聖誕卡等,這與聖誕節的本意並無半點關聯。撇除宗教,大家又是否知道虛構人物聖誕老人的由來?相傳他一生最愛幫助貧窮的人家。我們又能否順水推舟,借此故事教導孩子樂於助人,而非推崇享樂? 疫境中的聯歡會 敝校剛剛完成網上聖誕聯歡會,我透過ZOOM進入24班教室參與他們的聯歡會,過程中另有一番感受和體會。在此我希望高度表揚教師們發揮了無限的創意,各師各法,設計了不但富有教育意義,而且能經營班級的遊戲和孩子一起經歷,非常有心思。在疫情下,師生不能在課室相聚,不能一起玩遊戲、一起吃小食、派聖誕卡及禮物,但同學仍然非常期待這個網上聖誕聯歡會,他們不介意留在家中,即使沒有任何禮物及食物,亦沒有半點失望,只希望能與老師和同學見見面。面對着這個「疫境」的強烈反差,同學們深深地體會何謂「珍惜」。看見教師和孩子對聖誕節尊重和熱情的態度,已充分地體現了濃厚的「儀式感」。 人生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意義。透過疫境因勢利導,教導孩子「樸素生活」及「節儉」,從精神上改變,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便能事半功倍,亦減少節日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在疫情爆發的這個時間,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可從正面入手,從小開始教導學生明白聖誕節的真正意義。本人亦已在自己學校開始教導學生這個課題,並於周會及成長課作分享,師生及家長回應正面,真的值得一試。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6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繼續爭氣

老師們,你還記得為什麼投身教育界嗎?在疫情影響下,失業率飈升,教育行業被外界譽為「薪高糧準假期多」的筍工,不少人趨之若鶩。事實真的如此嗎?13世紀波斯詩人魯米(Rumi)寫過一句詩句,「讓你的熱情成為你的工作」。教育是一個特別的行業,在陶造生命的歷程,校長、老師的一句說話,一份堅持,足以改寫孩子的一生。 11月7日利希慎基金包場,贊助教育界同工觀看電影《繼續爭氣》,我亦有幸與一班校長前往觀看,這真是一齣別具意思的電影,引發很大的共鳴。 《繼續爭氣》,是2013年《爭氣》的續集。當年已有很多朋友向我推介《爭氣》,對這套電影讚不絕口,可惜我始終沒法抽時間去觀看,實在有點遺憾。多年過去,今天終於有機會觀看其續集,實在是意料之外,也帶着一份期盼進場。結果散場後,我已急不及待查詢,希望可包場給自己學校的師生觀看,那大家可想而知,這套電影有多好看! 良師可影響學生一生 電影以紀錄片形式,追蹤昔日《爭氣》中4名主角們相隔6年後的變化,內容都是真人真事,亦由當事人親身演出。第一位是阿博,他已不再是昔日頑皮搗蛋吸毒的壞男孩,而是學校訓導助理,樣子比當年更帥,稚氣的臉上也多了一份踏實;第二位是Coby,她由一個未有戀愛經驗的少女,變成今天沐浴愛河的女子,對婚姻和家庭都充滿憧憬;第三位是已成為大學生的失明少女小芬,普通人一瞬便看完的教材,她要用一疊點字筆記來學習,但即使再辛苦,她也繼續勇敢地克服;最後是失明的子諾,就讀中文大學的他,透過前往以色列遊學,學習接受別人的幫忙,亦學習如何與人相處。 作為教育工作者,當中我特別想分享阿博的故事。片中他的中學校長鄺校長告訴阿博,一直在等他回來。鄺校長沒有放棄阿博,最後更改變了阿博。我可以肯定說:「一個良師可對一個學生影響一生。」 破壞王搖身變大廚 回想自己還是教師時,有一個很頑皮的高年級男孩,可以說是一個破壞王。當時我是他的英文老師,他經常破壞課堂秩序,但我留意到他其實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我決定用另類方法和他相處,我約他一起吃飯,陪他一起回家,沿途和他談天說地,也因此建立起一份亦師亦友的關係,他亦答應我會努力做好。最後這個男孩順利畢業,昔日的頑皮男生,今天已是一名擁有自己餐廳的大廚,他真的做到「繼續爭氣」。 我懇切希望各位同工,無論你的學生多頑劣,請你也以一顆無限包容的心,對他們不離不棄,我相信終有一天,他們會頑石點頭,甚至浪子回頭。一個毫不起眼,甚至枯萎了的生命,也許會因着你的澆灌,重獲新生,這就是「生命影響生命」的美麗畫面。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20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性格透視

學校剛剛為教職員舉行了兩天「性格透視工作坊」,非常受歡迎,而且把各人的性格描寫得非常準確。負責導師指出,心理學家經過接近100年的研究,性格又可稱為人格,它是由思想、情緒和行為混合主導的特殊模式。這些特殊模式塑造了個人的獨特風格。雖然我們透視不到一個人的性格,但我們能觀察一個人的行為。每一個行為都是一些線索,讓我們能了解一個人的性格。 為此,我認為很值得讓我一班教職員了解身邊工作伙伴的性格。不論你喜歡這個同事,又或對他反感,可否先向後退一步想一想,是否他的性格影響了他的行為呢?如果能掌握到他的性格特質,便可調控自己的行為表現來配合他;當然,對方也需要了解你,從而改變自己的作風與你配合,這是有意義的人際互動。 4「色」個性 各有能力、價值觀 學校是次安排的「性格透視」工作坊,導師介紹是一套來自加拿大專業可靠的個性分析工具,其理念建基於人與生俱來有4種獨特的性格氣質傾向,不同的傾向促使人們在發展和建立自尊時,形成不同的性格表現。 4種個性分別為綠色探究型、橙色多謀型、藍色真我型及金色組織型。每種個性都有其獨特能力、核心需要、價值觀與壓力來源。導師整個6小時的工作坊均透過生動有趣的個人及分組活動,讓我一班教職員從歡樂中認識不同的個性特質,學習彼此了解接納,並改善人際溝通與關係。 在這個工作坊中,我了解到自己屬於金色組織型,特徵是要求歸屬感、規則程序和遵守職責,絕不接受混亂沒系統的情况。導師透過反覆提問,確認我是個可靠謹慎的金色性格人。說真的,我的確擅於策劃和組織,注重細節,喜歡按部就班,跟程序工作,強調是非黑白、盡責和守時,透視結果非常準確。 彼此了解接納 改善人際溝通 除了自己以外,我也觀察到我的教職員性格,當天發現原來某教師的工作表現是屬於藍色真我型,重視人際關係,能與人互動及和諧地合作。因為他感性及富有同情心,難怪他經常喜歡向校長建議一些關顧教職員身心的安排,例如增設免費飲料冲劑、如何精簡會議、給予同事空間等。我應對他多了解,思考自己性格與對方應如何磨合;反過來,他也可以思考自己如何與屬於金色性格的校長磨合。 我們不一定要強迫自己或期望對方改變自身性格,但可以在相處的時候更加了解對方為什麼喜歡或討厭某種東西,令到大家更融洽。團隊中需要不同顏色的人,亦應善用不同人的才能,隱惡揚善,互相體諒,因為性格沒有對和錯。我覺得「性格透視」其實頗適合夫妻或一家人一起參與,提升相處技巧,增進感情。我鼓勵大家不妨一起去發掘身邊人的性格,或會有意想不到的奇妙體會。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14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斷捨離的智慧

(圖片來源:Canva) 大家一定聽過「斷捨離」這個流行語,意即「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事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利用收拾家裏的雜物來整理內心的執著,這樣的生活哲學能幫助人們思考人生中什麼才是重要的。 最近,我父母的家需要重新裝修,要搬走所有物件及家俬到迷你倉,讓我體驗到如何實踐「斷捨離」。我第一天開始大執拾便陷入困境,因為所有物件我都想留下,包括光碟、兒時玩具、棋盤、書本、黑膠唱片、衣服等,它們每樣都有紀念價值。結果,我呆坐了兩天仍然未能清理,阻延了裝修日期。其實每一件物品都帶着我們的想法與價值觀,所以才捨不得放下。說真的,對於一個念舊之人,要抉擇捨棄每一件回憶之物,可想而知有多糾結? 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 其後我問同事借了一本有關斷捨離實行方法的書,看畢山下英子的《斷捨離的簡單生活》後,明白到需要以「自己」而不是「物品」為主角,去思考什麼東西「最適合現在的自己」,以及「讓自己感到最愉快也最常用」。這幾句說話猶如晨鐘暮鼓激活了我的腦袋,我立即重新出發,再開始執拾。 山下英子的理論是透過整理物品的過程,可令人更了解自己,「面對物品就是面對自己,整理房間就是整理自己」。我們必須和自己對話,問自己現階段什麼對自己最重要,作一個排序。我告訴自己首先要捨離的是物質:有很多未開封的用品,已收起多年,我相信可見將來也不會用。我決定用袋子盛起來,稍後讓朋友看看有沒有他們適用的物品,另外把新衣服送予慈善團體給有需要的人。至於塵封已久又捨不得丟棄的,如兒時用過的物品,其實都已不適合我現在用,我亦不會用來做擺設;還有一些見證着我走過人生不同階段、高山與低谷的一些小物件,我決定用相機把它們一一拍下來作為紀念。此時,我的心情頓時豁然開朗起來。 在剛剛過去的日子,適逢校長室裝修,我也用了斷捨離的方法清空校長室,其後堅持以簡約為主,獲得很多同事讚賞。現在每當返回校長室,都會有份輕鬆的感覺,思緒也特別清晰,做起事來也特別起勁。 有捨才有得 放得下走得遠 我成功完成了兩項斷捨離的任務,整個執拾過程中,我領悟到有捨才有得,放得下,才能走得遠;我們捨棄的都是在我們生命中不再有價值的東西。換個角度思考,人生中的一些執著,也應當隨着時間的流逝,判斷它是否對你再具意義和影響力,也該要放下和捨棄,否則又怎能迎來人生中未知的幸福?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08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跳出舒適圈

一場疫情令全球陷入停擺,卻讓大家對各種問題有更深層次的思考。而我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於在疫情中教學模式轉移所經歷的心路歷程,感受至深,因為我們都跳出了「舒適圈」。 「舒適圈」是一種行為狀態,指人在沒有焦慮的環境之中,運用熟悉的技巧就可以有穩定的表現,可以不用承擔未見的風險。在正常環境下,我們都習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去發揮,因為效能是最大的。可是,今次前所未有的漫長停課期,卻為教育界帶來了一次驚天動地的改變,師生都要在家中透過網上去教學和學習。疫情令學習模式產生改變,也成為推動全民電子學習的一個契機。 教育局提倡「停課不停學」,同時給予每間學校自由度,但由於並非強制,所以沒有明確指引,於是全港學校都各師各法。起初停課的日子不長,我校以發布網上功課為主。後來,疫情日趨嚴重,復課日子遙遙無期,我校的副校長、課程主任和各科科主席便開會商討網上學習對策,至復課前,我校已推行了「停課不停學」9個學習階段。 在推行電子教學時,傳媒曾訪問我們,並反映他區已有學校推行實時教學。然而,由於每間學校的校情不盡相同,包括網絡基建、資源多寡、有沒有足夠的配套和技術支援,以至家長對於運用平台的熟悉程度等都是考慮的因素。實時教學牽涉私隱、對教學法的衝擊與評價,我們體恤前線教師所面對的壓力,大家都需要時間醞釀、消化和衝破心理關口。 循序漸進推行電子學習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政策能有效推動並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絕對不是由上而下的頒布和命令,而是時機的造就、持份者自身對於知識的教授和追求的熱中,我相信大環境中電子學習氛圍是一股助力。我們決定循序漸進地推行電子學習。首先我校資訊科技組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材、運用不同的錄影軟件、Zoom教學等短片供教師和家長參考;為教師舉辦電子教學工作坊;資訊科技組對於教師上課時的全天候支援;校長與家長進行Zoom陽光視頻以了解學生對於操作網上學習的困難;申請上網卡以支援家中沒有網絡的學生等。一切準備就緒,大家便齊齊跳出「舒適圈」,進入新紀元。 我校在是次疫情推動電子學習發展是穩步向上,不斷進步的。從第三階段開始,教師已全天候錄製教學簡報,放置在E-class的Powerlesson平台供學生自學,並加入討論區與學生互動;繼而發展至第六階段,中、英、數、常的科任教師每星期都會和學生以Zoom網上視頻跟進學習,務求雙管齊下。學生在Zoom時再見到老師和同學,都格外雀躍和期待,更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感謝家長對孩子上Zoom課的重視和支援,結果就連一年級同學都能順利操作Zoom。為了令學生更投入上課,教師更使出渾身解數,運用具不同互動功能的工具如Kahoot、Quiz、Forms等在課堂與學生互動,大家的努力讓我深受感動!電子學習拉近了彼此的心,增強大家的聯繫。 「有危必有機」,在生活的許多領域,包括專業領域,我們都希望不斷改進和學習,科學家說,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避免陷入「舒適區」,應轉向挑戰不可預測,看上去難度較高的途徑。或許我校在電子學習上不是盡善盡美,但我非常欣賞全校教師能團結一致,為學生付出和進步的一顆心,因為鼓起勇氣跳出「舒適圈」並不容易。相信不論教師、學生、家長,甚至是校長本人,在這次漫長的疫假中都有所成長。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8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你預備好復課了嗎?

香港(至截稿前)已連續十多天沒有新增新冠病毒本地確診個案,可謂守得雲開見月明,加上中學文憑考試亦順利開考,學校復課如箭在弦。 學生迎來了4個月突如其來的「假期」,日常生活作息或沒有上學時嚴謹;學生期待回校和同學朋友見面,但隨之而來卻要面對排山倒海的功課、默書測考、呈分等等的壓力。另外,久未相遇的同學再見面一定很興奮,可是他們卻又要保持社交距離。再者,復課一個多月剛重拾紀律後又開始放暑假,連續的變化有如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這些對學生來說,都很矛盾。家校如何幫助學生適應種種的變化?作為家長應怎樣協助子女調整心態去復課呢? 首先,為孩子建立對疫症的正確態度很重要。父母可與孩子一起閱讀報章和新聞報道,讓他們了解疫情導致全球人類的生命皆受到威脅,從而教導孩子,令他們明白現在的「假期」並不尋常,全球都進入4個月的黑暗期,大家都被迫留在家中避免染病。換言之,孩子應以開心的心態迎接重返校園的日子,這代表着全球疫情的減退,大家應更加珍惜這學期餘下的校園生活。 調校孩子生理時鐘 適應上學節奏 另外,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重回校園的儀式感。父母可與孩子共同執拾整理書包、文具、學校用品等,更加可以一起取出已收起一段時間的校服和皮鞋,營造一個共同承擔的氣氛,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以及對重回校園生活的重視,幫助他們建立起上課禮儀。當然,我大力鼓勵父母可在早於復課前一至兩星期,依隨學校的上課時間表,循序漸進地重新調控孩子的作息時間,亦切勿忽略重整飲食習慣,讓孩子的生理時鐘逐步適應上學的節奏。 此外,父母也須調整自己的心態,莫過分擔憂孩子的學業能否在短時間趕上這4個月的「空窗期」。全球的大停課下,大部分的活動和實時學習都暫停,學校都各師各法讓學生自學,盡力彌補消失的課堂,可見全球均面對同一困境,不只是個別學生所面對的「落後」,故復課後也不宜揠苗助長,囫圇吞棗。 我本人極之鼓勵學校在復課後,應以鞏固孩子早前的網上學習知識為主,不要過於為了追趕進度而教授新知識。當新舊知識碰在一起,若處理不妥善,便會為孩子帶來突然的學習壓力,從而引起焦慮、精神不佳、無精打采及厭倦的學習態度。相反地,作為學校應該加強生命教育課及德育課,遇有孩子因復課而情緒不穩,更要安排駐校教育心理學家及相關教師盡快跟進,適切輔導。 此外,家長也不用太擔心孩子復課後的社交距離問題,父母只需要教育孩子衛生意識如勤洗手、多用酒精搓手液及定時換口罩等就足夠。我相信每所學校一定會作出完善的防疫安排,家長要信任校方,不要過分憂慮。 鼓勵學校要先做好分流安排 我同時鼓勵學校要先做好分流安排:包括小息及放學,減少人群接觸。我也建議學校可早於正式復課前安排教師先回校按上課時間表工作,讓教師也可重拾教學的節奏和心情。如有空間,更可考慮模擬復課,邀請教師參與演練,作出最佳的準備。 經歷辛苦的抗疫時期,現在已萬事俱備,最後,我們希望政府能全力配合及協助學校,共同渡過復課難關,多加問暖並與我們同行。相信政府、學校及家庭三管齊下,復課會順利開展,再一次聽到我們孩子愉快上學的聲音,再次出現熱鬧的校園畫面。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3期]

詳細內容

君子之道:從「儀式感」中遇見幸福

觀看孩子在台上的表演、出席子女每一個階段的畢業典禮、參與家人的生日派對……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聚會、儀式,卻恰恰是維繫家庭幸福的秘訣。「儀式」能把家中所有人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讓家人平常難以言喻的情感表達出來,彼此接納、欣賞,並從中獲得力量。 用心對待生活中平凡小事 「儀式感」是什麼?著名童話小說《小王子》裏說:「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儀式感能讓你對幸福更珍視,對自己更重視。擁有儀式感,是讓我們在平淡的日子裏找到詩意的生活。 儀式感不太需要物質做基礎,它的體現,在於我們對生活的熱誠。一頓營養豐富的早餐、一些在餐桌上的小擺設、一套開學前的新文具、一張班主任用心設計的「全班幅」、一棵聖誕節時和家人合力佈置的聖誕樹……每一件小事,都能賦予生活儀式感。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裏,儀式感能讓你對生活充滿熱情、心懷期望。 逆境中也需要儀式感。現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停課的日子甚至比暑假更長,你選擇渾渾噩噩過日子,還是和家人享受久違了的時光?甚或藉此學習新技能充實自己?從我校的「陽光訪談」中,我得知家長和孩子在家中各出其謀,生活過得精彩。 分享防疫物資 關懷身邊有需要的人 有些家長和孩子製作疫情表來關心時事;有些發揮創意自製「鐵路大富翁」,既可娛樂,又可學習金錢和數學概念;有些家長更教導孩子每天烹調簡單菜式,和他們一起製作每天的作息時間表,讓孩子學會自律和生活規劃。至於校長和教師們的角色呢?除了實施網上教學,我們更透過視頻和電話跟學生們互動和表達關愛。在這段時間,我們還跟孩子好好上一節生命教育課,教導他們要分享防疫物資,關懷身邊有需要的人。這些具儀式感的行動,讓我們在陰霾下活得正面,為疫情賦予一份意義。 誠如李思圓的《生活需要儀式感》一書中所言:「不辜負生命,不辜負自己,不辜負每一朵鮮花盛開的那種歲月靜好的日子,並且伴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當我們真正過着有儀式感的生活時,無論順境或逆境,我們都過得充滿幸福感。 文:郭超群(德信學校校長) 作者簡介:求知慾強,徜徉於教育、英國文學、藝術、正向心理學、犯罪心理學、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永遠懷着一顆善良的心持續做對的事,深信僕人領導能吸納一班願意和你乘風破浪的團隊。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