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移民爭論

各位好嗎?德國人在3月中處於一片「解除口罩及隔離」的氛圍,經國會議決後逐步解除全國的防疫措施,4月初開始群眾在大部分地方已毋須佩戴口罩(醫院及老人院除外)。華德就讀的小學也早於3月初免去每星期集體新冠核酸檢測(PCR pool test),改為派發快速測試在家每周3次自行檢驗。人們在社交活動上的防疫措施變鬆懈,3月中的新增個案高峰達每天30萬宗,到月底則降至10多萬宗。遠在德國的我們在一片戰爭新聞中,還會看到香港的情况,可想而知香港疫情之嚴峻。近月我們也得知不少在港家人和朋友相繼染疫,也有朋友的非肺炎病症因醫院超負荷而未及時得到治療,真的感到百感交集!而許多老人家沒有在這波疫情前接種疫苗,更是一大遺憾。但願此病毒如專家所估算般愈變愈弱。我們還是要心存希望。 母親獨自移民惹爭議 近年香港的政治氣氛、疫情下政府的應對,某程度上加速了不少港人移民的腳步,我有不少朋友已到了英國,另外也有幾個朋友去了加拿大,這些國家的唐人街及華人社群都甚具規模,我也曾經相當羡慕。最近,我的朋友們在社交平台因為移民的問題而大吵了一頓,事源一名女博主(blogger)寫了千字文透露自己不顧丈夫反對移民,放下一雙女兒給母親照顧,申請加拿大工作簽證,在一年內完成了全職工作要求,以最快速度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這「轟烈」且極具爭議的事很快被廣傳!不少人批評她不負家長之責,取得永居後又想帶走女兒的行為自私,但也有不少人紛紛向她詢問做法,更有仿效之意。 我的朋友之間為此爭執。我本來是擔當「和事老」的角色,勸兩個朋友別動真氣,奈何有個朋友太代入博主的心路歷程,帶點攻擊地對我說:「你都移民德國,不知香港疾苦,不會明白香港人有多迫切需要移民。你不知道我每天都在看移民加拿大的資訊,帶着小孩過去根本沒可能全職工作然後獲得永久居留權。你們個個說她不是,看看以前移民過去的開荒牛,日後換來多少人的感激?」我們私下的對答也有上千字,歷時3日的情緒宣泄也扯出不少議題,中途經歷了些少人身攻擊,但最終我還是理智地尋求和解,為了一篇網文而影響10多年的友誼,真不值得啊! 易地而處互相理解 我從不反對移民,也絕對尊重朋友去向,但我認為一個已發展的國家不會開出「歧視單親家庭」或「申請者必須單身」的移民準則,以德國為例,只要你有長期簽證,你和你的子女都會享有基本的權利,比如兒童的每月「兒童金」、免費醫療及教育。我在德國生活了7年,也沒申請成為永久居民,我使用的身分證需要每3年續期,但生活上並沒因是否「永久居民」而受影響。其實,為什麼總有一些人要所有事情都「一步到位」?為什麼一定要鬥快成為永久居民呢?人人都說移民,難道人人都想移民嗎?其實不多不少都是一種群眾壓力(social pressure)。有時候在我們深信自己被困在泥沼時,未必能看到事物的全面,這時候一個局外人來說出他的看法,就像是在質疑對方。易地而處,我才知道對方在這種情况不想被質疑,而是需要被理解和尊重。希望大家不會遇到這類「無端端」的爭論,共勉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9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在德國關注烏克蘭戰事

華德一家一直密切關注香港消息,得知這波疫情來勢洶洶,每天新增感染數字屢創新高,讓人壓力激增。作為過來人,當中的訣竅是在逆境中仍要保持心境平和,以最穩的狀態來守護家園,希望大家都能順利渡過這段高峰期。 我們遠在德國,雖然已如一眾「宣布無罩」的國家一樣,以平常心面對疫情,卻不能無視籠罩烏克蘭的炮火和硝煙,事實上我們每天都坐立不安。德國的新聞報道日日夜夜地追蹤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下的情况,他們除了派出記者實地採訪,也發起募捐,讓所有想伸出援手的國人出一分力!不諱言,這次侵略大力地敲響歐洲各國的警鐘!原來戰爭可以這樣近和迅速,一時之間全個烏克蘭有多個城市被攻擊,數以十萬計的難民潮湧現,令鄰國措手不及! 歐洲守望相助 自發送物資、救難民 在侵略發生的第一天,我的一個波蘭閨密便在通信群裏表示波蘭民眾已出現恐慌,擔心戰火會蔓延,影響燃油供應,不少油站已出現「蛇餅」。另一名閨密遠在匈牙利,她跟兒童糖尿病組織接觸密切,已計劃到烏克蘭邊境送醫療物資及接濟難民。歐洲民間自發的人道救援及迅速行動,體現人間有情。 但在另一些朋友交流之間,有德國媽媽的丈夫有俄國血統,從小回流德國、在德國成長的他,仍相信俄國新聞所講述的「真相」,認為普京為了保護在烏克蘭俄語人士的人權才「迫不得已」開戰。我有想過該不該與那名男士爭論一番,但很快打消念頭,人們總有盲目的時候,我還是把力氣留在重要的事情上。 傳反戰意識 小華德也願捐錢支援 我們在家密切關注戰事,兩兄妹也看到新聞片段中戰爭的畫面。他們雖然未能為生靈塗炭共情,但也知道烏克蘭有危險,知道許多比他們還弱小的孩子疲於奔命,三餐不繼。故當我問小華德要不要捐助那些孩子時,他也表示願意在自己的小金庫內撥款(受華德爸的影響,小華德從小喜愛數錢幣)。我們雖未能身體力行地支援烏克蘭,但也希望向下一代傳遞反戰意識,守望相助的精神,共勉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7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家人接連中招

新的一年開始了,我向大家問好!這篇由華德媽分享一下家人中招感受。自12月開始的德國及歐洲都被新一波疫情的陰影籠罩,坦白說,情况真的很嚴峻——每天新增4萬宗新病例、第三劑疫苗供應不足、變種病毒Omicron在歐洲多國遍地開花,國人卻嚴重抗疫疲勞等……最匪夷所思的是,在不少地方竟然有人因為不想接種疫苗而舉辦病毒派對,以「感染」換取「抗體」來滿足出門條件。連一向理性見稱的德國也出現大規模的反新冠肺炎示威遊行,引致警民衝突。我真心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令人們這麼不信任科研和政治領袖呢? 德國疫情嚴峻 醫院牀位緊張 在上篇文章裏,我分享了在大學看到的狀况,從而明白德國的第四波疫情是如何大爆發。我真的對德國人又愛又恨,他們守法但也天性不羈放縱愛自由,室外地方因無法律約束,故大多數人一踏出戶外就除下口罩,也不管在狹窄的行人路會否有其他人迎面而來。電視新聞開始頻頻播放各大城市的大醫院牀位緊張,以及採訪沒打疫苗後感染新冠肺炎住院人士。在看這些片段時,我也不忘鼓勵一下華德爸,問他是否也應該去接種疫苗了?對了,他就是其中一個難以被說服的德國人,總能找出疫苗之不是來逃避現實。為免再嘮叨,我也不勉強他,就是強烈要求他把口罩戴好。 5家人病倒 「清醒的人活得太累了」 可惜,要來的始終還是來了!在11月中旬,華德哥哥從學校感染病毒,並在發燒期間感染已在4月份打齊兩支疫苗的爺爺奶奶,由此可見,疫苗的效用只能持續半年,要預約第三針的朋友就別猶豫了。幸而年屆七十的祖父母底子好,一個星期左右已康復了。不過新冠病毒的傳播力非凡,華德爸和妹妹是一個接住一個的發病,而我作為全家唯一的「仍然健康」人士,真的體驗到「清醒的人活得太累了」的感受。不過我還是慶幸自己仍有能力照顧家人,連忙拿出壓箱底的南北杏、雪耳等湯水材料「震壓」一下家裏的咳嗽大軍。在「死馬當活馬醫」的情况下也就跨過來了!我也特別感謝在港的閨密越洋寄藥材湯包,實在是雪中送炭,未來的幾個月補肺湯水已經齊全! 幸運的是,在聖誕節前夕我們一家都完全康復了,平安夜也能聚首一堂,吃個簡單的晚餐及互相交換禮物;在除夕夜也是吃個便飯燒燒爆竹就滿足了。因為大家都明白,一家人健健康康,齊齊整整才是最好的祝願。我一直都以香港人為榮,大家把口罩戴穩就能默默地保護所有人,在公共衛生課題上,真的可以作為借鏡。 文:華德媽 (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82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華德物語:抵抗不戴口罩的群眾壓力

大家好!上月親愛的編輯說有讀者寫了一封信給我,令我當天大嚇一驚,心想「莫非是投訴信」?然後編輯把信件傳真給我後真的讓我哭了。我的內心吶喊着:「媽咪!我得咗啦!我有忠實讀者了!」容許我在這篇首部分向讀者Denise致謝,你說對了,一個人離鄉背井地去新地方組織家庭,真的非常困難。若有女性朋友有機會嫁到天邊的另一方,我會建議她先以學生或工作的方式作為第一步,等到適應了當地生活,以及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後才生兒育女,會舒心得多,而像我這樣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朋友,要相信希望在轉角,來日不忘分享撞板經驗。感謝大家的欣賞,我會努力繼續分享在德國的育兒趣聞給大家的! 話說仍然在讀社會學碩士課程的華德媽在10月中也正式開學了,經歷了多個學期的網上學習,這學期德國也正式回歸面授課程,所以出席的學生必須帶備疫苗接種紀錄、口罩,在每個大講堂外都設有檢查站,大家必須向保安人員展示相關證明,才能出席課堂呢!我本以為德國人終於也明白防疫的重要,可是當所有人一踏出室外便除下口罩,在不到10米闊的室外地方站滿數百個等待進入講堂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九的德國大學生都漠視防疫措施,而我卻戴着口罩在人潮內穿梭,場面相當有趣! 踏出戶外 大多數人除下口罩 在香港,無論天氣怎樣炎熱,戴口罩的人仍是大多數;在德國,一踏出戶外,無論你是否在人流裏穿梭,脫口罩的仍是大多數。我會在當中感到社會規範(social norms) ——大家的共識、行為舉止的共同準則等,也可以理解成人們認同或為了符合大多數人的取向而作出的行為。坦白說,我也不喜歡長期戴着口罩,但一想到家裏的兩兄妹,我甘願對抗這類惹笑的群眾壓力。眼看這樣的彈性防疫,我開始明白為什麼德國的新增病例又重回每天3萬的高峰,而每5個重症患者中就有一個已接種兩針疫苗,這就是德國第四波疫情的情况。 批判思考 敢於拒絕人云亦云 其實,我也不想多說學術理論,但是社會學帶給我最大的智慧就是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不是「批評」,而是判斷現象背後的根源,在我每天跟兩兄妹的交流裏都能應用。有時候是「大家都說小朋友不用戴口罩,為什麼你要我們戴」?有時候是「爺爺奶奶不要求我們在睡前刷牙,為什麼你要我們刷」?現階段我只能多發問,軟硬兼施地讓他們明白並配合,但我衷心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自我批判,敢於不人云亦云。下次再會!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71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華德物語:小華德變小惡霸?

大家好!秋天送爽,落在路邊的栗子、榛子、橡果等隨處可見,小朋友們在公園都不再瀡滑梯,大多都蹲在草地或沙地上蒐集果子,絕對是季節特別活動呢!這年我們都特別勤奮,近10公斤的果仁經過清洗和烤焗後,成為餐桌上的重要小吃和裝飾,閒時跟小朋友們練練盤核桃也挺不錯。唯一不太適應就是德國的秋天對我來說實在太乾,我和孩子們要開始塗上厚厚的潤膚乳了! 這回讓我簡單介紹一下華德的小一生活,德國小學大多是4年制,在4年內小學生會學習德語、數學、美術、體育、英語或宗教等科目,然後就會分流去基礎職業中學(Hauptschule)、實用專科中學(Realschule)及文理科的高中(Gymnasium)等中學體制。暫時我們只談小學吧!話說德國的幼稚園完全不能定義為「學校」,所以升小一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嶺,小一開學典禮更是充滿儀式感的項目。家長們在當天送孩子一個造型浮誇的大甜筒,裏面裝了水果、零食、玩具、文具和小禮物(上圖)。開學當天大家就捧着大甜筒到學校一遊,讓同學們和教師互相認識一下。然後翌日正式開展早上7:55至中午的課程。為配合大多雙職家長的家庭,大部分小學都配有下午託管,讓小朋友在學校飯堂吃午餐,然後跟同學自習和玩耍,非常貼心。 升小難交友 紙鶴解圍 雖然我們用了整整一年時間為華德準備,爺爺奶奶也傳授了不少獨門絕技,讓他在德語方面有着三寸不爛之舌,可是,真正上小學時,他卻在社交方面栽了個大跟頭。話說華德媽幾乎自開學隔天起,就收到班主任荷莉女士通知:「請你務必在家跟兒子好好溝通,問問他為什麼要在學校欺負同學們呢?」我當初以為只是誤會或個別事件,但接二連三都有不同的學生投訴被華德打屁股、推撞,我也必須嚴正處理了。 荷莉女士再三提醒,要我必須用開放式問題(open questions)發問,比如「今天發生什麼事了」或者「為什麼有同學說你打其他小朋友」,之後等待兒子自己說出原因;而非自行假設個別情境,來讓小朋友回答是或否。我當然從善如流,雖然孩子支吾以對時的確會有心急搶答的念頭,但幸好我忍耐住,見他不願意詳談時,我們就先做別的事情,等待下一個安靜的契機到來。 後來,兒子終解答了他打人的原因。他說他沒有朋友,而其他人都有各自的小伙伴,所以妒火攻心了。德國小學有不少學校都是小一、二混合班,由半班小二學生像大姐大哥一樣協助新生,原意非常美好,但想不到就正正衝擊到尚未適應新環境的華德。有見及此,我就帶華德到超市蒐購一些適合小學生的健康零食,希望在下午的自習時間透過分享小吃,拉近同學們的社交距離。但美食攻略還不及摺紙小動物,有天我輔導兒子寫作業,在等待他緩慢地寫作時,我重拾了摺紙鶴的樂趣,華德也看得目瞪口呆。為了鼓勵他寫作業,我替他準備了摺紙小禮物,讓他送給同學呢。後來教師特地發電郵來讚歎這小工藝,帶給全班同學的喜悅,以及華德多引以為傲的神情,感恩小朋友的欣賞,希望華德早日融入小學生活。 快要德國大選了,可能會有不同的育兒政策,下次再跟大家分享德國的育兒趣聞。 (作者提供)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5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救災與養狗的新體會

上回提到德國受到水災侵襲,遠近馳名的葡萄酒種植小鎮阿爾韋勒(Ahrweiler)受到重創,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傷亡。全國上下齊心救災,然而重建仍需時,不少社區仍然斷水斷電。後來,有一所大型超市以協助葡萄酒種植小鎮為名,銷售在該區救回的一大批葡萄酒,說會把銷售額全數捐給當地葡萄酒生產商(圖)。 受災區葡萄酒恐被污染 我們和朋友聚會時談到這件美事,在我的角度看來,像是義賣一樣,但在其他德國朋友角度看來,他們認為水災現場的物品都可能被地下污水污染,若原封不動地上架,恐怕有衛生隱患。不得不說,德國朋友的理性主義往往會一言驚醒夢中人,華德媽受教了,但在社交平台的公布,似乎仍有不少熱心人士支持此項活動呢。 兩兄妹養狗熱情減退 因疫情關係不少人都擱置旅遊計劃,不知道大家在放暑假的時候有沒有安排家庭活動呢?這年暑假,我們接管了朋友的狗狗,開始每天三次「外遊」的生活模式,讓小朋友體驗一下養狗的樂與怒,也讓我們探究一下自己對狗狗是否三分鐘熱度,還是身心俱備地能承擔另一個生命的責任呢? 兩個月過去了,小朋友仍能在早上和傍晚風雨不改地陪同狗狗外出散步,這實在令我喜出望外!在首兩星期,他們實在喜歡與狗狗待在一起,會主動餵食物、梳埋毛髮等!但後來,當熱情減退,他們竟有意無意地欺負狗狗!比如會當牠是玩具般抱來抱去,又會追着狗狗跑,甚至會拍打牠的屁股,久而久之,狗狗變得只想跟隨着我,變成了我的小尾巴。惹笑的是,我本來就有兩條小尾巴,現在又增加多一條。 旁觀者清的奶奶說,小孩子也許因為狗狗的到來而產生危機感,所以演變成後來的排擠和欺負。我不排除這種可能,但以我對子女的了解,他們似乎是在模仿父母在他們頑皮時被打屁股的舉動,當狗狗沒有聽他們呼叫來到跟前,他們就認為狗狗不乖了,所以就「教育」一下狗狗。以往他們是家中年紀和權力最小的二人,在使喚過狗狗後,便狐假虎威起來,連群結隊地欺負/教育狗狗。其實華德家所有大人都有教育兩兄妹,爺爺也把兒童教科書帶來,確保兩兄妹理解如何和為何愛護狗狗,可是兩兄妹總會「忘記」,往往要長輩介入和調停!經此長期照顧狗狗的暑假,我還是延後自己飼養狗狗的念頭了,除了上篇提及的稅務及第三者意外保險等經濟因素外,也因為自己的心力分配,有時候也必須作出取捨呢,畢竟華德升小學了,下篇讓我跟大家分享華德上小一的趣聞吧!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6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養狗的耐心考驗

(作者提供) 大家好!華德一家在水災橫行的德國向大家報個平安,其實上年這個季節我們的地區也發生過水浸,當時我們連夜在地庫抽水,整個地區的人都苦不堪言!幸而在本年初,市政府就惠民地更換了地下水管,估計因而在這年我們所在地區逃過一劫。 葡萄酒產區受洪災重創 然而,距離我家半小時車程的小鎮阿爾韋勒(Ahrweiler)葡萄酒產區則受到重創,7月中的數字顯示當地已有過百人死於這場水災,有數百人受傷或下落不明。而西歐不少國家都受暴雨和洪災影響,造成非常嚴重的人命傷亡,許多罹難者生前到地下室搶救財物時溺斃,還有許多人被突如其來的大水冲走,我們在看新聞片段時都感到膽戰心驚。阿爾韋勒是大家於秋季賞紅葉和喝季節紅、白酒的勝地,如今已面目全非,在疫情下更是令人更加傷感。我們希望失蹤人士仍然安好,望救災工作能順利。 德國養狗要交稅 7月、8月本是暑假一家人出行放鬆和享受歡樂的時光,這一年的暑假德國也注定不平靜了,有見及此,我們沒特別計劃行程,所以也能替要飛回香港探親的朋友好好看顧他們的狗狗。不瞞大家,華德媽一直都有爭取養狗,可是華德爸一直反對,這次替朋友看顧狗狗則是一次重大突破!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在德國養狗的事項吧!首先,養狗需要繳交稅金(Hundesteuer),一隻狗狗每年的費用為120至150歐元(約1098至1372港元)不等(視乎地區而定),而且也需要在所住城市為狗狗登記入籍。聞說這稅金會用於狗狗的公共事務,比如建設市內的狗狗休憩地方,以及撥款到公共交通工具,所以狗狗也能乘坐巴士、火車等,相當友善! 德國對於飼養狗狗已有相當完善的系統,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狗主購買第三者意外保險、持有有效狗主執證(有養狗的知識與馴服狗的能力,以及狗必須通過特定壓力忍耐的證明)等的條文,對比養貓而言,養狗狗的花費和繁瑣程度真的令人望而生畏,怪不得以精打細算見稱的華德爸一直極力反對。這次也算是給我和兩兄妹的考驗,看看我們的耐心和毅力,是否可以承擔多一個成員呢?早上狗狗護送兩兄妹到幼稚園,日間狗狗陪我在家看門,晚上我們一家四口飯後散步,不經不覺這簡簡單單的快樂時光已過了一半,到友人回德國接狗狗回去時,不知道兩兄妹會如何反應呢?下回待續!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6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疫苗接種步伐慢

大家好!夏日炎炎,抗疫仍未能放鬆,記得多補充水分。再跟大家閒話家常一下,不知道大家何時會讓孩子單獨睡?不諱言,華德媽以前就是一個特別黏媽的寶寶,打搞雙親4年多才被狠狠地「掃地出廳」。那晚的場景到了今時今日還歷歷在目,幸好當年哥哥安慰了一整晚,不過神奇地自從那時開始我便能自己入睡了。 德國寶寶出生起已自己睡 在德國,小寶寶由出生起就自己睡,他們有自己的房間,不得不說,德國文化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相當到位,我都被這社會壓力逼着放手了, 看着哭鬧的寶貝我當然下意識想抱,不如又抱着入睡吧?但華德爸用事實證明孩子能睡好,他說完晚安後就離開房間讓孩子自行入睡,我便開始反省,然後調節自己的黏性,及早放手,對我、對孩子都是成長的重要一課。 疫情反覆 不想送孩子回校 然而,我的「放手」只限於讓他們自行入睡,暫時我還是不想送他們回幼稚園,但考慮到哥哥8月就升小學了,我的心情真的很忐忑,因為德國的新增感染人數反覆,而疫苗接種率更是發達國家之中的低效率。綜觀世界各地的疫苗接種率,以色列已超過五成人口接種疫苗,在發生最新以巴衝突之前,德國新聞報道都在講述當地已恢復尋常消費、餐飲、娛樂活動等,羡煞各國。及至英美兩國也位列前茅,為世界示範疫苗接種的信心和威力。德國的接種率到5月底為止只到人口的百分之十五,真的被比下去了。 不過,德國也會不斷學習他國有效的方針,比如不再輕言封城,就算新增數字超標,也按地方情况而有不同措施,盡量令經濟恢復運作。上年的官方資料顯示,華德爸媽這類非緊急人士,大約2021年12月前可以分配到疫苗,到了今天,德國總理發話希望6月時讓所有人能自行向所屬地區衛生部門申請,當然不代表大眾能即時全面接種,但起碼不會因年齡和工種而限制接種的速度。這樣的變通,也是國人樂見的! 「香港人是幸福的」 我曾經問過在香港的朋友會否接種疫苗,他們大多審慎,如非必要都不想多捱一針。我只能說,香港人是幸福的,由疫情開始至今,香港全民皆兵,自動自覺防疫,讓大家覺得打不打疫苗都不大影響。而德國,每天仍有近百人因感染而過世,歐洲的目標是在暑假前達到七成人口免疫,眼看餘下日子不多,歐洲的戰場仍然是場硬仗。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51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祖父母湊孫為樂

(作者提供) 大家好,4月份的德國已經轉換夏令時間,日照時間也愈來愈長,人們的心情當然也轉好了。經歷了復活節等長假期後,德國的新冠數字又開始幾何級數地攀升,情况雖然很令人擔憂,但德國人也馬不停蹄地接種疫苗,希望能避免再次封城。住在小城市的華德一家自上年底便讓兩兄妹成為「留守」兒童,因為我們跟爺爺奶奶都住在同一個城市,兩兄妹隔天便去找爺爺奶奶,所以我們在爺爺奶奶接種疫苗前都決定不去幼稚園了。 有時候我問起爺爺,他們隔天就接孩子去玩,會不會太累?怎料爺爺說照顧兩兄妹令他們活力充沛,非常快樂,叫我不用擔心他們會過勞。幸得兩位長輩的鼎力支援,華德媽在本學期重新開始構思畢業論文的大綱,以往我的研究功課都關於家庭、生育、社會政策等,近來我也開始對「祖父母」、「人口老化」的研究充滿好奇。 保持心境年輕有利健康 1990年代出版的暢銷書Mindfulness作者蘭格曾經邀請80名年老男士做心理學實驗。她讓研究對象想像自己20年前的時光,然後研究人員佈置和蒐羅各種用品,讓人們重返20年前生活模式。兩個星期後,實驗結果顯示參與者的身體健康指標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以保持心境開朗,想像自己年輕力壯,真的會讓身體作出反饋!總括而言,「年齡」有多個層面,「法定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真的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 不少研究指出,「湊孫」能帶給祖父母身心健康的正面影響,包括帶給長者滿足感和親密感受,而且大多能促進家庭內的交流;「湊孫」也有壞的影響,時間太多會令祖父母超負荷,美國有研究指出,若孫兒跟祖父母同住,其父母因任何原因不同住的話,此類的「湊孫」很大機會導致長者抑鬱。我曾經在回港探親時,在公園遊樂場遇到一個婆婆帶着兩個孫兒,她大吐苦水說女兒和女婿均在市區顧店,所以交了兩個小朋友給她,全天候「服侍」,抱怨地表示真的太辛苦了,卻又不忍心拒絕自己的女兒。 疫情持續一年有多了,病毒橫行讓人人自危,希望大家都繼續提起精神,共勉之!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43期]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教養何止一套方法?

某天早上,華德媽獲朋友邀請去了早餐聚會,其間一個朋友問大家在小朋友面前應否喝啤酒,她的觀點是酒精會令人失去判斷力、理智,不應間接向兒女灌輸飲酒文化,所以她認為在小朋友的生日會、家中的節日慶祝是最不能接受有酒精出現的。 大人應否在小朋友面前喝酒? 我表示不認同她的觀點,始終啤酒是德國的文化之一,我們家絕不會避忌在孩子面前飲酒,更讓他們用果汁代酒,學習跟對方四目相投地碰杯(德國文化裏,碰杯時必須有眼神接觸,否則會有7年噩運)。後來的討論更演變到,當兒女踏入青少年期,帶着一身煙味回家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當兒女想交同性戀者時又如何反應? 無獨有偶,我曾經問過華德爸同樣的問題——若有天,華德帶男性朋友回家說「這是我的男朋友」,你會如何反應呢?當下華德爸思考了5秒,然後他握着我的手,模擬我是華德,說:「恭喜你們啊!」聽完我的分享,那個友人就沒再延伸說同性戀的話題,又繞回去喝酒的話題了。 這個朋友的家族來自摩洛哥,後來移居瑞典,幾年前她嫁來德國,但無論環境如何改變,她仍是虔誠的穆斯林。所以我很明白,她為什麼反對煙酒,為什麼反對早戀或同性戀,但這種強烈反對真的頗令人反感,因為她的論證有一種要人必須認同的壓力,好像我在兒女面前喝啤酒就會造成他們來日酗酒一樣。 我絕對尊重她的信仰,不會在她面前吃豬肉、喝酒等,但如何養育兒女,哪會只有一套方法呢?她所採用的高壓管治,有得也有失。孩子在其全方位的保護下,定不受煙酒影響,但孩子終有日要離開父母,走自己的路,那時候怎麼辦? 物極必反 倒不如引導批判思考 我認為凡事都有兩面,不能因為有人酗酒就說酒精害人。難道人們食糖致癡肥,我們又要禁糖嗎?我比較佛系,也比較中庸,一向認為物極必反,而且,每一個小朋友都不一樣,我們如何教育他正直、善良、守法,也不止一種方法。大家可以互相學習,互相提點,就很好了,始終我們可以控制的只有自己,小朋友就算是2、3歲也有其獨立的人格和靈魂! 世上有千千萬萬種事情可以擔心,借電影金句來說:「地球是很危險的,你快點回火星吧!」與其把孩子養在溫室內,倒不如讓孩子學懂批判式思考,讓他們知道一樣東西為什麼人人讚好?為什麼人人說它不好?就算人人都蜂擁去做某樣事情,他們也可以勇於不隨波逐流,這樣遠比他們被禁止做某個事情來得更人性化。更何况,犯了錯誤又如何呢?下回再為大家帶來德國的育兒記趣! 文:華德媽 作者簡介﹕年輕媽媽,在德國經歷了懷孕、生產、坐月、育兒等種種經驗,日常最愛寫下兒女的一切,好讓將來能夠好好回味。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33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