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GPS:共享屏幕時間 新親子互動方式

隨着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兒童使用數碼產品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過度使用數碼設備有可能影響兒童的視力、專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如何平衡兒童使用數碼設備的益處和風險,都是許多家長關心的議題。本文將探討如何透過「共享屏幕時間」,讓兒童健康地使用數碼產品。 過度限制使用數碼設備 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都會制訂使用屏幕的規則或開啟「兒童模式」等方法來管理兒童使用數碼設備。適度的限制可以保護孩子免受網絡風險,但筆者的研究發現,過度限制有礙孩子提升數碼素養,特別在這個資訊發達的年代,效果適得其反。 其實,除了控制屏幕的使用時間,家長亦可定期定量地與子女一起使用數碼設備,如玩遊戲或觀看影片等,這些「共享屏幕時間」是絕佳的溝通和教育機會,家長可以與子女一起討論如何應對數碼風險,例如處理網絡安全問題和不適當的內容等。根據美國學者Shayl Griffith團隊的研究,父母多積極參與子女的數碼活動,並在使用時多作開放式的對話,有助子女作出正向行為,提升數碼素養。 另外,筆者的研究亦發現,家長只要在共享屏幕時間選擇合適的電子遊戲,對子女的溝通能力和親子關係有正面的影響。透過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的協助,筆者的團隊早陣子在該校開展了一項親子數碼遊戲的先導研究,探討共玩電子遊戲如何促進有多元學習需要的孩子和家長的親子關係。研究發現子女的表現往往超出家長的預期。例如,一名有多元學習需要的男孩起初並不願意參與遊戲,但在觀察母親操作遊戲後,逐步提出自己的遊戲建議,並在遊戲中嘗試與同伴溝通。 另一名發展遲緩且專注力較弱的女孩在遊戲初時未能控制車輛方向,她的母親積極調適對女兒的期望並給予正面鼓勵,最終能取得較前名次。母親還發現女兒在遊戲車設計上展現了良好的美感,可見遊戲作為溝通和情感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選擇合適遊戲 學習面對勝敗 要注意的是,選擇合適的遊戲是親子共玩成功的關鍵。家長可根據子女的年齡、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的數碼遊戲。多人競賽遊戲(如《瑪利歐賽車》)可讓參與者自由決定比賽模式、場地及車輛設計,不僅提高了孩子的參與度,還能通過調適遊戲難度和輔助模式,讓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更快地掌握遊戲技巧。另外,孩子在比賽時亦能學習面對勝敗,家長的鼓勵有助子女處理負面情緒,對他們的情緒發展相當重要。 共享屏幕時間有助於促進親子的溝通和合作,加深彼此的情感連結。選擇合適的遊戲、親子有效互動及減少家長主導都能有效提升親子活動的效果和質量。家長不妨在周末抽空與孩子共享屏幕時間,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 (鳴謝:道慈佛社楊日霖紀念學校、鄭校長、李副校長及蕭老師) 文:陶思思(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何曉晴(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助理) 崔煒韜(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客席講師) 作者簡介: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善養救未來:怕孩子上學遲到的背後

細佬讀K2時,每天早上都由我帶他上學。然而,孩子上學總是拖拉,加上他每天都嚷着「不想上學」,使我每天都進入緊急狀態,經常大叫大吼地罵細佬,所以,很多時候細佬都是哭着上學的。我開始覺察到自己在面對這些「快趕不及了」的情况時,格外暴躁,就算把細佬罵哭了,仍是停不下來;有時候,在路上仍一直罵,即使我腦內意識到這樣不好,卻停不下來。 回想起細佬在讀K1時,我也是每天帶着他趕上學,但那時的我卻沒有這麼暴怒。我又回想起家姐在K2時,我帶她上學也幾乎是每天狂罵她的。 到底K2有什麼特別呢? 我想起Robin Grille在教內在小孩療癒的時候說,孩子很容易觸發我們的身體記憶(內隱記憶),孩子多少歲,就會觸發我們多少歲時的記憶,所以養育孩子簡直就是在把自己的童年重活一遍。 讀K2時的孩子是4歲,我4歲時發生過什麼呢? 我對7歲前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幾件事,而其中一件,就是4歲時發生的。 那一天,媽媽來幼稚園接我放學,路過樓下公園時,我嚷着要玩一會兒搖搖馬。還記得那是一隻塘鵝形的搖搖馬,白色的身軀,黃色的大嘴巴,我特別喜歡。玩了一會後,我們便回家去,打開家門後,妹妹走過來,媽媽問妹妹爸爸在哪兒,然後妹妹指了指露台(舊式公屋有露台)。我赫然看見爸爸吊了在露台的晾衣杆上,媽媽被嚇得大驚,馬上把爸爸解下來,驚叫着:「你別嚇我啊!」那是我最後一次見到爸爸,也是我對爸爸的僅餘兩個記憶中的其中一個。 後來,在一次原生家庭工作坊內,我向輔導員談起這件事,我說:「如果我當時不是要玩搖搖馬,可能他便有救了。」輔導員說:「你並沒有錯啊。」我一聽到這句話,馬上哭得很厲害。這麼多年,從沒有人怪過我,雖然理智上我知道不是我的錯,但我心底裏一直覺得是自己令爸爸來不及被救的。 重新經歷喪父之痛 療癒內在創傷 幼稚園、4歲、「來不及」的感覺。難怪兩姊弟K2趕上學時會這麼觸發到我。 在我的心靈導師阿賢協助下,我開展了內在小孩療癒的旅程。 一直以來,爸爸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陌生人,我不記得任何跟他互動的片段,也從來沒有為他的離去而傷心。但在這次梳理的過程中,有很多情緒都出現了,包括自責、憤恨、惋惜、不甘、無力、悲傷。 最令我驚訝的是,我發現原來我不想他死去。一個我幾乎毫無記憶的人,原來——我不想失去他。過程中我哭得很厲害,重新經歷遲來了30多年的喪父之痛。 之後,當我再帶細佬上學時,情緒變得平穩多了,沒有再為遲到而暴怒或吼叫,在心內我會跟自己說:「沒事,遲到是死不了的。」 原來,一些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情緒,也可能藏着一個很大的創傷。透過這次教養衝突,孩子讓我發現了這個被遺忘的創傷,讓我有機會療癒、成長和轉化。在我對爸爸的真實感覺呈現出來後,當我再面對同一樣的處境時,心境已經大有不同了。 內在小孩療癒對我幫助很大,讓我愈來愈了解自己。當我們愈梳理好自己的創傷,就愈會發現教養及人際關係自然地變得更和諧、親密和自在了! 文:周芷欣 作者簡介:佛系媽媽芷欣,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童年創傷,深受感動,最後憑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閱讀的幸福:生命走到終結的故事

最近有一些經歷,又讓我想起在學校開展生死教育的往事。當年我設計的校本教材都儲存在學校的伺服器內,當我在課堂上開啟教材時,學生會被一個名為「死亡」的資料夾所吸引,很渴望知道裏面有些什麼。其實這文件夾就是存放了我設計的一個生死教育單元,但原來孩子都對這些未知的事感到興趣,於是我跟他們分享了一個生命走到終結的故事。 《一片葉子落下來》是李奧‧巴斯卡力的第一個短篇故事。故事透過一片葉子弗雷迪由發芽至枯萎落下的過程,隱喻人的一生。葉子弗雷迪與他的一眾好朋友生長在同一棵樹上,他們雖然外貌相似,但沒有兩片葉子是一模一樣的。弗雷迪從好友丹尼爾口中得知自己活着的目的:我們活着,就是要讓別人過得快樂……我們活着,就是為了做這些好事情。這段獨白同樣也是人類生存的應有態度。 一片葉子 由嫩綠到枯萎 整本圖畫書作者運用了水彩及攝影手法,將虛構故事,真實世界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可以從看到樹葉弗雷迪隨着時間的流逝,由一片嫩綠、厚實的葉子,慢慢變成一片紅中帶金又帶藍的葉子,聯想到人也會隨着年歲長大而老去的事實。 弗雷迪和丹尼爾的對話,為小讀者坦白、平實地闡述了什麼是死亡: 「我們全都會死嗎?」弗雷迪問道。 「是的。」丹尼爾回答說:「萬物都會死。不管是大是小,是強是弱。我們先完成我們的任務。我們經歷日曬月照、風吹雨打。我們學會跳舞、歡笑。最後我們死去。」 「我不想死!」弗雷迪斬釘截鐵地說:「你也要死嗎?」 「是的。」丹尼爾回答說:「到時候我就得死。」 「到什麼時候呢?」弗雷迪問道。 「誰也說不準。」丹尼爾回答說。 這段簡單的對話清楚地向小讀者表示了,死亡是誰也不能避免的,而且死亡是可以隨時發生的,誰也不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死。 樹幹光禿禿 也是生命起點 弗雷迪也跟我們一樣,對不知道的死亡會產生害怕,在睿智的丹尼爾回答中,我們得到了安慰,不再害怕死亡。 故事的結尾,弗雷迪落到一堆雪中。在這裏,他甚至覺得比原先還要舒服。作者用最正面、樂觀的手法,將死亡真實的展現在讀者眼前。而最後的一幅相片,作者用一棵光禿禿的樹幹,配上「The Beginning」的字眼,向讀者透露了生命是會透過不斷的傳承來延續下去。 在教學中,學生領略到死亡本來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的意義必須透過死亡才能展現。因此,生死教育需要啟發孩子把握有限生命,用充實的生活去彰顯生命存在的意義。希望大家有機會在圖畫書中發掘有關死亡問題的元素,幫助孩子在閱讀圖畫書的同時,加深對死亡的了解,從而感悟生命的意義。 文:何彥輝 作者簡介:現為港澳信義會小學校長,20多年來,倘佯在故事的懷抱中的教育工作者。一直用心推動兒童文學在學校的發展,相信文學的力量能在孩子的成長中留下真、善、美的痕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9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發掘培育孩子獨特才能(上)

暑假將至,不少家長馬不停蹄地為孩子安排不同暑期活動,有些家長可能會為孩子的學業能力「補弱」或預習,另一些則希望讓孩子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活動,目標均在發展孩子的不同興趣和能力。既然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能力扮演關鍵角色,家長不妨抱持以下3個信念: 信念一:內在潛力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這些優勢和熱情構成孩子才能的基礎。家長的任務就是為孩子能力「解鎖」,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探索和成長的環境,幫助他們發揮最大內在潛能。任汝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概念,指出當考慮孩子的潛力時,宜考慮能力、創造力和投入感三方面,即「中等以上的一般或特殊能力、高度創造力及高度的熱忱投入」。現代教育觀點強調「因材施教」,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資優能力」亦可以在不同的範疇展現,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宜去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投入感,並提供探索空間和培育機會,孩子都可以是某個範疇的「人才」(talent)。 信念二:性格強項 性格強項是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積極特質優勢,這些優勢反映他們的潛能。性格強項有6大類美德,包括認知(創造力、好奇心、判斷力、喜愛學習和洞察力)、情緒(勇敢、堅毅、誠實和熱情)、社交(愛和被愛的能力、仁愛和社交智慧)、公民(公平、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調節(寬恕、謙遜、謹慎和自律)和心靈(對美麗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感和靈修)等。 每種性格強項都是寶藏!家長用心觀察,以了解孩子的強項,例如一名堅韌的孩子,可能在需要長期努力的活動中表現出色,如音樂、運動或學術。通過關注這些積極特質,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走向感到滿足、樂意努力投入發揮的領域。 信念三:成功期望 教育心理學中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提出,孩子對進一步發展、發揮自己潛能的動機,取決於孩子對某任務勝任與否的期望值(expectancy),以及此任務對孩子帶來個人的價值(value)有多大。這兩個元素,構成學習動機潛能的算式:「期望×價值 = 動機」。因此家長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成功期望」,孩子才會對自己有合理的「成功動機」,積極投入參與。 雖然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除了信念,還需要實踐。進一步實踐的辦法,下回分享。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親子力量 紓緩長者憂愁

  「情緒健康」是近年的熱門話題。我們對情緒健康的印象,可能來自一些相關報道,當中很多都涉及長期累積壓力而導致不幸結果。因此,如何紓緩壓力以避免累積,成為我們一直重視的議題。  孫兒陪同 種盆栽散步玩遊戲 筆者從事長者情緒健康服務,看到長者在生活中遇上不少困難,如身體機能退化、失去至親和缺乏支援等情况。不幸地,這些情况往往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長者可能會因為持續的困境而變得態度消極,逐漸累積並引發情緒健康問題。家人的陪伴及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如何幫助家中長者紓緩負面情緒壓力呢?筆者嘗試從兩個不同的家庭角色(子女、孫兒女),與大家分享兩個解決方法: 1. 多代親子活動 家長可以帶領子女與家中長者一同尋找自己的喜好,如讓長者與孫兒、孫女在家中種植小盆栽,分工合作照料植物,這樣能為他們帶來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從而調適心中壓力。另外,一系列簡單活動如認知遊戲、數字遊戲,甚至日落時到公園散步等,也能為他們營造舒適的時光和脫離壓力的空間;與孫兒、孫女共同增添正面積極的生活模式,絕對有助減輕長者內心的痛苦及壓力。 2. 多留意長者情緒,連繫相關社區資源 除了陪伴,家人亦應多留意及關心長者的情緒,同時尋求相應的社區資源,亦可幫助解決問題。當子女察覺到家中長者遇到困難及情緒不穩時,我們可以嘗試從不同渠道尋找專業協助。 首先,多留意長者狀况並關注他們正面對的問題。當意識到問題及徵狀,可以到網上搜索受認可的相關資訊,從而加深了解他們的情况。同時,亦可致電相關的服務機構或前往附近的長者鄰舍中心,尋求專業意見及幫助。機構社工會透過專業知識協助家庭成員尋找問題所在,同時作出相應的輔導及解決措施,紓緩長者的負面情緒及壓力,逐步帶領他們探索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解難方法。筆者深信只要保持信念,所有小改變都會帶來大改善,最後大家會發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每個人都一定有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出路,透過家人的陪伴及專業的協助,相信大家都可以跨過難關。在面對困難時,盼望我們銘記:辦法總比困難多。 文:周志恒(香港家庭福利會躍動啟晴——情緒健康支援計劃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A苗園圃:不是首選便放棄?

最近參與一場中學謝師宴。與我聯繫的學生籌委,即大兒子就讀學校的師兄,希望我代表家教會在台上講幾句鼓勵說話。為此苦惱了好幾天,心想:我應該對一批中六畢業生說些什麼話?祝大家前程錦繡會否太「行貨」? 一個學生並不熟識的姨姨,站在台上講祝福說話,其實他們會聽嗎?思考過後,我已想清楚要表達的信息,並打算透過講故事形式帶出,希望可有較佳效果。筵席開始前,與校長閒聊了幾句,了解到原來有些畢業生在得知自己未能入讀首選的心儀大學或學系時,竟然會選擇放棄升學機會……那麼,或許我的分享可以擴闊一下學生的思考角度。 「行步見步」才是道理 「我第一份全職工作的經理取錄我,全因為我在大學修畢的學位課程;然而,當年我所修讀的,其實並非自己第一志願……」一開咪我便刻劃出一個矛盾景况,企圖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當年初出茅廬的我,在一家國際模特兒管理公司擔任公關及項目統籌職位,負責揀選及游說外籍模特兒來港工作,例如是拍廣告和走時裝秀,以及籌辦全港選拔比賽。在這家公司工作4年多,游走多個歐美國家,見識不少人文風土,工作經歷絕對獨特。話說回來,為何這家公司經理會決定聘用我?就是因為我那叫做政治及國際關係的學位課程,經理認為這專科的畢業生定必有交際手腕,能勝任外交任務。然而當時入讀這專科,純粹因為自己未能以高考成績考入最心儀大學學系罷了。 「各位同學,其實我們傳統所謂的『見步行步』並非實情,路是人行出來的,以上我入讀次選大學學系至找到第一份工作的經歷,大家可明白『行步見步』才是道理。這是我希望你們緊記的第一個信息。」 機會未必理想 也勿輕言放棄 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外籍模特兒多了,萌生起自薦到香港的大學做接待交換生有關工作的念頭。一日,我收到其中一間大專院校負責人的回覆:「小姐,你所說的職位我們暫時未有,不過我們現正招聘講師,你有興趣來面試嗎?」機會來得太突然,做講師?並不是我當時想找的工作啊!更是從未考慮過的職業……我怕自己會誤人子弟呢!直至面試那天早上,到該起牀的時候,仍記得自己繼續躺在牀上掙扎要不要出席的片段……突然間出現一個想法:「既然機會已擺在眼前,怎能白白浪費?起來,去參加面試吧!」結果?面試成功了!講師這份工作,由起初邊做邊學,當中不斷進修,每年也有不同方面的突破,跌跌碰碰之中,已不經不覺做了將近20年。 「我想帶出的第二個信息是,在你身邊出現的機會未必是最理想的,但千萬不要嫌棄,而是要好好把握!當一扇門關上了,總有另一扇門為你打開,把頭探進去就會看見光明。」 很高興能參與這場謝師宴,重拾青春回憶之餘,又為一眾畢業生懂得答謝師恩而感動。希望我這個姨姨所說的兩個小故事,令他們有所啟發。 文:莊兒 作者簡介: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增添父能量:爸爸都可以講故事

為了讓爸爸把握孩子放暑假的時光,建立緊密父子相處,好爸爸中心特別推出一個獎勵計劃,目的是推動父子間培養共同閱讀的習慣,建立正面緊密的父子關係。 這次已是第二屆舉辦的同類型獎勵計劃,上一屆曾參與的爸爸分享道,在家庭中媽媽主導說故事的部分,孩子會因為媽媽的聲線溫柔而投入在親子共讀時間。但當嘗試過後,本來認為自己並不擅長於說故事的爸爸,發現原來自己都可以分享得生動有趣,即使完成計劃後,孩子仍樂意繼續相約爸爸於晚上一起共讀,真是讓爸爸感到既驚且喜。究竟父子共同閱讀會為父子關係帶來什麼正面的影響?筆者有以下3個貼士與爸爸分享: 1. 培養韌力應付逆境 內地一項研究發現,爸爸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及早投入玩樂和閱讀,會增強孩子與爸爸的依附關係。緊密的依附促進了孩子調整情緒的能力,以及克制自己衝動的本能。這緊密的父子關係就像一個防撞氣袋,能夠產生緩衝作用,激發孩子有勇氣面對逆境,相信自己能應付各種挑戰,從而更能保護自我。鼓勵爸爸「有心唔怕遲」,定期與孩子一起閱讀,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靈。 2. 有利孩子學術發展 美國教育學家Claire Baker研究顯示,爸爸在孩子就讀幼稚園階段培養共同閱讀的習慣,可以增強孩子的語言發展及提高學習效果,例如讀寫或數學能力,以及社交情緒的技巧。若爸爸認為自己不擅長說故事,可參與學校或坊間舉辦的工作坊,學習共讀的技巧。爸爸與孩子共同閱讀過程中的互動交流,有助孩子在爸爸身上學習如何理解語言和表達能力。 3. 豐富孩子知識和技能 奧地利心理學家Bernhard Piskernik和德國心理學家Lieselotte Ahnert研究指出,父子共讀可以拓展孩子視野,增加知識和想像力,也能培養語言、思維等能力。這令筆者想起以前科技和網絡未發達的年代,家人都有閱讀報紙習慣。筆者自小喜歡做運動,奈何上體育堂只會「實幹」,很少談及運動知識。筆者有一次發現原來報紙上除了體育新聞,亦有不少體育項目的知識和理論,這簡直擴闊我對運動的眼界,亦明白不同動作背後的原理,令我更深體會實踐配合理論的效果。所以爸爸不妨嘗試與孩子共同閱讀與他興趣相關的書籍,將知識與孩子接觸的世界接軌,讓他們加倍投入閱讀的樂趣。 爸爸們,你有想過原來自己親身參與孩子的閱讀時間,對他們來說是這麼重要嗎?親子共讀活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 文:黃格平(兩個兒子的爸爸,喜歡與年輕人探討家庭價值,與好爸爸中心一起塑造新一代爸爸角色) 作者簡介:由一群撐爸爸角色的父母共同寫作,記錄他們怎樣在孩子生命中,築起爸爸形象。好爸爸中心由維護家庭基金設立,深信每個孩子需要好爸爸;爸爸角色可由夫妻共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讀書時節:總有些事,你特別厲害

最近我和一名朋友聊天,說到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16種性格類型。我發現我和她竟然是「同類」,難怪也特別投緣。我反思自己生活中的情况,也的確就如評量表中所說:積極的,卻又執著的……即使長這麼大了,我有時仍然要為自己的不足而煩惱。友人果然是專業社工,她說:「只要把特質發揮好,每個類型都各有所長。」世界之美,在於百花齊放,所以我認為這個說法也是毫無疑問的。每種性格都有其優勢和缺點,在不同維度上,自然也有不同的表現。如果把它們整理出來,放在雷達圖表上,「一無是處」的人和「多邊形全能戰士」都是幾乎不會有的。 說起這個話題,我想起了兩本放在我們圖書館「頭等艙」的繪本。如果按照我館平常的館藏推介原則,這兩本書並沒有特別受孩子們的歡迎和關注,原本並不會把它們置於「頭等艙」的。不過,我故意讓它們曝光,私心的希望小朋友能夠看見。 每個孩子都擁有發光的星星 其中一本是《有些事,我特別厲害》,那是日本繪本作家菊田真理子的作品,內容淺白,風格溫馨。小熊老師能看得見每個同學身上那顆獨一無二的小星星。每個孩子都擁有星星,大家的星星都會發光,或會早一點,或會遲一點。發光的時間不一樣,可能在畫畫的時候,也可能在唱歌的時候,還有,更可能在給予別人關懷的時候。同樣道理,可能在我們勇往直前的時候,或者談笑風生的時候,或者沉思靜慮的時候,那些星星也會發出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亮光。這本小小的書,我不願它只是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我邀請到學校裏一個氣質特別溫柔的同事給她班上的孩子作書介分享。我覺得,由她娓娓道來,特別溫暖,期望給予那班後進的孩子一些鼓勵,引導他們用心體會,發現自己,鄭重地告訴這些孩子:一定要自信,有些事,你特別厲害! 《有些事,我特別厲害》(作者提供) 作者、繪者:菊田真理子 譯者:黃惠琦 出版社:采實文化 總有些人,會特別愛你 另一本是來自法國的繪本作品——《我愛你,管你怪不怪》,它幽默而荒誕,誇張地演繹母親對小朋友的包容:不管孩子在房間裏養蝙蝠,不管孩子不穿衣服跑到雨林做野人……Qui que tu sois(不管你是誰),你始終就是媽媽最愛的孩子,永遠有媽媽給予掌聲和嘉勉。大部分同類型的故事,說到這就停下來了,但此書想要表達的,似乎不止這些。作者異想天開,留下一條尾巴——真身為外星生物的媽媽,突然脫下八爪魚假髮,露出光溜溜的頭頂和頭頂上的另外兩隻眼睛,反問孩子:「你也會永遠愛我嗎?」隨後,母子二人坐上飛碟往太空飛去。封底最後有一個讓人深思的畫面:孩子小心翼翼地掀開蓋着八爪魚假髮的紙箱,可見他對母親無比重視,這就如故事的開端,媽媽打開紙箱伸手迎接孩子,像看待易碎品一樣,百般的珍重。繪本的風格雖然非常戲劇性,或許也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存在更多可以討論的內容,但無礙作品表達母愛的寬容和深厚,強調親子間的情感是雙向互動的,這正是幸福的所在!這麼有意思的一本書,我常常期待孩子會在書架上發現它,然後帶它回家和媽媽一起邊笑邊看。 《我愛你,管你怪不怪》(作者提供) 作者:卡布辛.樂法 譯者:謝蕙心 繪者:瑪嘉莉.克拉弗雷 出版社:親子天下 學年快要完結,成績表也快出來了,是要回望又要展望的時候。我總是記起圖書館「頭等艙」這兩本篇幅短短,卻意味深長的小書。借它們喊話每個在這個學年努力奮鬥的大人和小孩:不管你是哪款的MBTI,不管你是怎麼樣的人,總有些事,你特別厲害;總有些人,會特別愛你!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作者簡介: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教育就是栽種的藝術

去年在偶然的機遇下,發現吃剩的日本蜜瓜種子發芽,靈機一觸,上網找一些家居種植蜜瓜的資料,試試在花槽播種,買有機泥土和肥料栽種。在恆常的修剪和護理下,想不到幾個月後竟然長出比蘋果還大的自家種植蜜瓜果子(見下圖),這種「自食其果」的喜悅實在難以言喻。 (作者提供) 今年想再接再厲,以為自己有過一次成功經驗就變成種植達人了,懷着興奮的心情,由培植幼苗開始都是似模似樣的,怎知今次的植物就是沒法長大,不久更出現爛葉,最後全軍覆沒,失敗收場。 「為何上次成功,今次失敗?」、「我今年所做的與去年都一樣,為何結果不一樣?」、「是否種子的品種出現了問題?」我正在埋怨着之際,太太說了一句:「不是每一次栽種都會有收成的。」 我帶着智者的忠告,將埋怨化成反思,檢視自己有什麼步驟出了錯,期待下次再出發。 企圖倒模 教學失效起點 忽然靈光一閃,這豈不也是每一個推動經驗學習法(Learning by Doing,LBD)教師的寫照嗎?每年大家都懷着興奮的心情,在課室播下LBD的種子,為學生設計不同學習體驗,悉心的栽種,以循循善誘作肥料,以每天的愛心作陽光和水分,讓學生能活潑地學習,結出成長的果子。看着學生的照片和學習紀錄冊的回饋,也是難以言喻的。 但當教師累積了一定經驗後,很容易以為只要我跟着以往做法,就能得到相同結果,這也是一個教學失效的起點。因為我們忘記了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忘記了我們是栽種的園丁,不是倒模的工人;我們栽種的是花園,不是確保產出穩定的工廠。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很容易對自己身分出現迷失,緊記自己是園丁的身分是反思的第一步。 反思的第二步就是從園丁種植中找到對教學的啟示﹕ 1. 教師的預備工夫就是好的土壤 正式種植前,園丁要先做除草、鬆土等工作;這好比教學上的備課,如何建立友善的課堂氛圍?什麼做法可以更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哪些工具可以便利學生回應?如何加強學生與教師互動,一起建構學習?怎樣的分組可以協助學生之間的討論。此謂課堂的土壤。 2. 四元素就是均衡的養分 園丁要明白不同植物對養分的不同要求,適時和適量地加注;這好比LBD課程的四元素,要均衡和恆常地在課堂中實踐。課堂的學習活動是否與生活相關(authenticity)? 學生是否有足夠的機會表達和選擇(voice and choice),實踐自主學習?課堂活動的探究(inquiry)是否足夠?課堂設計在幫助學生投入(engagement)方面有多大的效能? 教師藉着檢視和實踐四元素,回應學生的需要,讓不同需要的學生可以各取所需,一同成長。此謂教學的養分。 3. 教學的溫度就是無價的陽光 無論園丁多努力,令植物成長最重要的卻是來自免費的陽光;園丁是不能控制陽光的,但教師的教學熱誠卻可以發揮太陽的功能,潛移默化地給予學生成長的能量;雖然LBD將很大的學習權交還給學生,但教師教學的情感在激活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尤其重要。此謂教學的溫度。 教師要緊記自己是「栽花人」,有責任清除任何阻礙成長的雜質,並加入所有成長需要的養分,以無比的教學熱誠加持,才能讓學生茁壯成長,合起來學生們可以成為不爭妍鬥麗,卻互相輝映的一個美麗花園。 文:杜一選(教育大同學校同行者)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謀殺案內情

在Netflix點開紀錄片What Jennifer Did,它取材於加拿大2010年發生的謀殺案:越南來的華裔移民家庭被兇徒闖入家中,夫婦遭槍擊後一死一昏迷。報警的24歲女兒,後來以遺屬和目擊者身分在偵訊室講述經過,過程令人心酸。然而,當線索逐一展開,警方竟然發現她就是開門納進兇徒的那人。 從受害者變成被告 影片以偵訊室的錄像為骨幹,顯示Jennifer Pan在2周內共3次錄影中,一次次被迫着抖出更多內情,最後從受害者變成被告。網路討論很多,有人把它套進「女兒的復仇」的戲碼,批評「虎父虎母」從小嚴格訓練和監控女兒,不予以信任和自由選擇的空間,最終咎由自取。有人批評歹毒女兒排除萬難也要跟毒販談戀愛,包括除去攔在路上的父母親,是「走了味的愛情故事」。當事人則一直堅稱無辜,並透過律師表示希望以後有機會公開陳述自己的版本。2015年,她的謀殺罪名成立,被判終身監禁。 一名慣性說謊者 片子述事直白,停留在奇案層面,還因一幅疑用AI調校過的照片惹爭議。但我無意點評,更不欲加入成為網絡判官,只想提出一些片段——早在Jennifer聲淚俱下地謊稱案發經過以前,她已經是一名慣性說謊者了。九年班時,她動手做假成績單來應付父母。高中畢業失敗,她謊稱得到「獎學金」資助上大學,從此偷偷到圖書館找資料,以便在二手教科書抄寫似是而非的筆記,希望瞞過緊盯着自己的父母。「假上學」2年後,她再假說要轉到多倫多大學,攻讀父親心儀的藥劑學系。 謊言堆疊,一個比一個大膽,一個個領她往死巷裏鑽得更深。「我一點也不開心,人人都往前走,我卻好像哪裏也去不到……我是那樣的令人失望……」她在偵訊室裏如此說。 說真話沒想像中可怕 我在想,如果能夠回頭,看到那個拿着成績單驚惶失措的九年班女孩,當爸媽的我們可以怎樣做?如何讓她明白,失敗的意義在於更精準地找到進步的竅門,所以一份成績單真的不算什麼?如何告訴她,說真話沒想像中可怕,父母也是可以安全分享的對象?如果都做到了,能把孩子及時領到安全的地方,遠離那條愈走愈孤單的不歸路嗎? 重點不是我們該怎樣說,而應怎樣做。但願可以。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