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途有「理」:盪鞦韆喊爆 是動作協調障礙?

子熙剛滿四歲,爸媽每周都帶他與兩歲的弟弟到公園遊玩。弟弟雖然年紀小,但總是精力充沛,勇於嘗試不同的遊樂設施;相反,子熙卻總是沒精打采的坐在一旁。爸爸幫他盪鞦韆盪得高高的,他竟然有幾次都扭計大哭。幼稚園低班一個學期過後,子熙雖然乖巧且成績理想,但任何體能活動,他都表現得散漫及不太積極。有一次走在2呎高2呎闊的平衡木時,突然大叫嚎哭,老師於是建議他接受評估。 未完全整合嬰幼兒時期的身體反射,以致孩子的跑步姿勢不成熟。 經專注於兒童發展的物理治療師評估後,發現子熙的大肌肉活動發展稍微落後,但由於他慣性地「小心翼翼」和「逃避」,以致他的協調問題從未被察覺。神經系統發展方面,子熙的肌肉張力稍低,就似拉鬆了的橡皮圈,所以他每次活動時,都需要比同齡孩子付出更多體力,以致很快便疲累不堪。另外他仍有很多未完全整合的嬰幼兒時期的身體反射,以致坐、企和跑步姿勢與手腳協調很多時也是怪怪的。因為跑得慢和吃力,跑姿又怪,加上每次都跑輸,難怪他不想參與追逐遊戲! 抗拒玩鞦韆的小朋友,可能因前庭感反應過敏,空間感弱和不能判斷速度轉變而害怕。家長切記不要強迫孩子,令他們恐懼鞦韆;首先要放鬆歡容,可先讓孩子觀看其他孩子盪鞦韆並多作解釋,之後家長抱起孩子一起坐在鞦韆上慢慢搖,又或放他坐在鞦韆上但不搖盪,之後才慢慢增加搖盪的幅度和速度,讓孩子慢慢適應。若小孩仍然害怕,便要尋求治療師協助。 在公園齋坐 害怕玩平衡木 至於感覺運動方面,子熙的前庭感較弱,眼動協調亦有問題,直接影響到他對空間的判斷。所以4歲小朋友可輕易走過的2呎闊平衡木,當架空了少許後,他便因判斷不到高度而害怕。公園內的攀爬設施,他更是望而卻步。 對於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子熙來說,除了積極參與恆常每周一次針對性的物理治療訓練外,父母亦積極督導他每天做20分鐘的家居運動。 經過半年多,父母發現子熙更開朗和勇敢,一些較高較難的攀登架,只要有爸媽鼓勵和在旁指導幾次,他就有信心嘗試,他現在也喜愛盪鞦韆! 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小朋友,每人有不同徵狀,訓練方案亦因人而異。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協調問題,可諮詢兒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淑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27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孩子經常跌倒,是動作協調障礙嗎?

小孩子間中跌倒是很正常,正所謂「跌下先得大」,意即小孩子因為跌倒感受到痛,於是為免下次再受痛楚而學會視察環境、調節身體協調及活動速度,反覆練習跌倒時的身體保護反應,如跌倒時伸手按地以避免撞傷頭部;以及透過在不同環境,如凹凸不平的石地、鬆軟的草地、公園的高架平衡木上行走,或在熙來攘往的街道上閃避途人來學習平衡。 但有些孩子由學行開始就已經是跌跌碰碰,並沒有「自然地」學懂平衡,有些孩子在室內時經常腳絆腳、踏着地上的玩具或撞到家俬而跌倒,在室外時則不時踫撞到路人、撞燈柱、絆石壆或行樓梯時跌倒,有些在跑步或追逐時就一定會跌倒。他們因此弄致周身瘀傷,甚至頭破血流或骨折。 患者外表與其他孩子無異 經常跌倒的小孩可能是患上「動作協調障礙」,大部分患有此障礙的小孩外表與其他孩子無異,他們的平衡失調狀况較易被忽略,家長可能會歸咎於他們「不專心」、「粗心大意」。 亦有些平衡差的小朋友,因為害怕跌倒而逃避參與體能活動,或「過分專心」地保持平衡或留意周圍環境,以致容易疲累而影響學習及情緒。 控制平衡靠三系統 控制平衡的感覺系統分別有視覺或眼動控制、內耳平衡系統(即前庭覺)和關節皮膚感覺(即本體感)。大腦從這三個系統接收信息,經過分析後處理,再發信息給予運動系統,繼而作出適當的平衡反應。若平衡有問題,物理治療師會透過評估找出哪個系統出問題,再分析環境以及個人因素、性格的影響,以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如有小朋友是因為視力問題而引致平衡失調,當佩戴合適的眼鏡後,平衡便得以改善。 也有小孩因周邊視力欠佳,走路時容易忽略旁邊的事物,以至經常撞倒路人或燈柱,就是所謂的「行路唔帶眼 」;前庭覺差的小朋友倚賴視覺來平衡,在黑暗的環境中特別容易跌倒;而本體感弱的小孩的姿勢總是很差,家長常形容為「冇腰骨」、「坐坐下會碌落地」或「無端端企喺度都會跌低」;運動系統弱的孩子可能肌肉張力會低、耐力差或骨骼發展不良如內八字腳、扁平足等,這些問題也會影響平衡能力。 若身體的神經感覺運動系統運作良好,又能配合適當的環境刺激,自然有良好的平衡反應。若孩子經常無固跌倒,就應盡早尋求專業人士及物理治療師評估和協助,以確保孩子安全、正常的體能及心理發展。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為何孩子總是「論論盡盡」?

孩子行路跌跌碰碰,跑步姿勢奇怪;很害怕或過分喜愛打鞦韆;不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或極其好動但總是橫衝直撞;食飯慢吞吞兼食到「天一半地一半」;寫字慢、寫得醜及不願寫,做功課如同上戰場! 衣衫不整、不懂綁鞋帶,坐不直、企得歪、姿勢差,自理能力笨拙。 以上都是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一些特徵,也是家長經常對患有此障礙孩子的評語。 或患動作協調障礙 什麼是動作協調障礙(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呢?患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小朋友,動作協調表現低於同齡兒童,以致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課餘活動參與度及學業表現;例如他們因平衡失調以致經常跌倒、手肌控制力弱以致寫字速度慢,甚至無法在限定時間內完成考試測驗,又或因為動作計劃能力弱以致完全跟不上看似簡單的體能活動等。他們的動作協調問題在幼年甚至嬰兒期已出現,也可能有發展遲緩的情况;但這些協調問題及徵狀,並非由其他疾病如腦性麻痺症或肌肉萎縮等造成。動作協調障礙的發生率大約為6%,亦有研究顯示為2至19%,即每班最少有1至2名學童患有此障礙,而且男孩子佔多數。 不易一眼看出 以為是懶或笨 這些協調障礙不容易「一眼被看出」,以致有協調障礙的孩子容易被標籤為「頑皮」、「懶惰」、「不合作」、「不專心」、「粗心大意」、「蠢」或「笨」。很多動作因為做不到或做得差而被責駡、被嘲笑,於是更加不願意嘗試,而衍生更多情緒、社交及行為問題。 外國研究及本地臨牀報告已指出,及早識別和早期治療訓練能大大改善患者的問題及生活質素。協調障礙的孩子出現的表徵(下表),受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並不單純是「行不好就行多些」、「長大就自然無事」那麼簡單,而是要透過臨牀評估找出問題根本,再配合針對性訓練幫助孩子。 在未來數月,我們會分享物理治療怎樣幫助有動作協調障礙的兒童。 動作協調障礙兒童的表徵 ◆大肌肉表現弱: ‧ 經常跌倒,平衡差 ‧ 體能、耐力較差,跑步較慢,姿勢奇怪 ‧ 上落樓梯時需扶扶手、較慢、很小心 ‧ 在公園遊玩時較膽怯、論盡、笨手笨腳 ‧ 明顯地跟不上體育課 ‧ 姿勢差、「冇腰骨」、「坐坐下跌低」 ◆上肢控制/自理能力差: ‧ 臨摹圖畫、字體有困難 ‧ 執筆手勢不當、寫字慢,字體不正,易疲倦,不能完成試卷、做功課時間超長 ‧ 用剪刀有困難,做手工、美勞非常困難 ‧ 手握力弱、易跌掉手執物件 ‧ 運用筷子、刀叉能力差 ‧ 不懂綁鞋帶、衣衫不整 ◆感覺運動障礙: ‧ 過分怕/過分喜愛盪鞦韆 ‧ 「橫衝直撞」/經常跳躍/不愛郁動 ‧ 觸覺過分敏感/差 ‧ 追視/凝視困難,球類運動弱 ‧時常碰跌物件或碰撞到別人 、「行路唔帶眼」、周身瘀傷 ‧ 模枋動作困難:較難掌握踏單車、跳繩、翻筋斗等動作 作者簡介: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圍繞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淑卿(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9期]

詳細內容

童途有「理」:怎樣讓孩子睡得好?

小朋友必須有充足睡眠,才能讓腦部休息,回復能量,補充日間的體力消耗。美國睡眠醫學學會在2016年發表的綜合報告建議,4個月至18歲兒童及青少年的每日睡眠時數(包含午睡)為: ‧嬰兒(4至12個月):12至16小時 ‧幼兒(1至2歲):11至14小時 ‧學齡前兒童(3至5歲):10至13小時 ‧學齡(6至12歲):9至12小時 ‧青少年(13至18歲):8至10小時 哄睡要配合孩子感觀喜好 睡眠時數固然是「睡得好」的一個指標,但不少孩子上牀後仍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有些則容易扎醒,甚至早上賴牀,弄到時間失控。所以,睡眠時數要配合有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令孩子得到有質素的睡眠。 以下是一些實際可行建議,幫助孩子獲得有質素睡眠: ◆建立睡眠規律,制定睡眠時間表。孩子每天應該在同一時間睡覺和起牀,避免在周末熬夜或周日睡到中午,因為這樣會打亂孩子下一周的作息規律。 ◆睡前避免劇烈活動,或讓功課、測驗、考試等壓力將情緒拉得太緊。寧靜、鬆弛的環境及心態才能令孩子睡穩覺。 ◆配合孩子不同的感觀圖譜,滿足不同的感觀喜好,如讓孩子抱着布娃娃、毛氈;輕撫孩子頭髮、背脊或手臂;給孩子說故事,或播放柔和音樂及調暗燈光等,都能幫助入睡。 打斷睡眠周期 昏沉遲鈍 ◆睡眠周期有5個階段:入睡期、淺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動眼期。一個睡眠循環周期約90至120分鐘,年紀愈小,睡眠周期愈短,5歲後周期就跟成人差不多。如能配合完整睡眠周期睡覺,孩子起牀時自然精神飽滿;若在深睡期被喚醒,起來後會顯得昏沉遲鈍,如何精神奕奕上學及學習? (插圖由註冊物理治療師鍾謙柔提供) ◆對於感觀比較敏感、容易受聲音或周遭事物騷擾的孩子,可嘗試按上圖為他們做簡單韻律運動。透過溫和而帶節奏的搖擺動作,刺激前庭覺、觸覺和本體覺,幫助入睡。每個運動持續一分鐘,父母與孩子一起運動,既能協助孩子平靜情緒,亦是很好的親子活動。 (1)孩子俯臥,額頭放在雙手上,腋窩及胸部貼牀,雙腿放鬆伸直。父母坐近孩子,手按着腰臀位置,平穩有節奏地輕輕左右搖擺臀部一分鐘。 (2)孩子仰臥,雙腿放鬆伸直,雙手放在身旁。父母坐近孩子,手按着肋骨,平穩有節奏地輕輕左右搖擺胸部一分鐘。 (3)孩子屈膝仰臥,雙手放身旁。父母坐近孩子雙腿,雙手握扶着膝頭,平穩有節奏地輕輕推向頭部方向一分鐘,做這動作時,身體和頭部也會輕輕上下移動。 做以上動作時,雙方都要保持自然呼吸,過程輕輕鬆鬆,若感到壓力就要停止。如欲對以上內容作進一步了解,可向物理治療師或有接受相關訓練的專業人士查詢。 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撰寫專欄,內容繞圍小朋友成長與物理治療相關的問題。 文﹕陳梅筠(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兒科專研組註冊物理治療師)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11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