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口罩荒下的非常教學時刻

非常時期,口罩成為「戰略物資」,牽出幾多荒謬︰見隊就排務求一罩在手的有,天天數算存貨安排日常作息的有,囤積甚至搶劫圖發國難財的有。有人用完再用,有人以蒸煮紅外線等來「招呼」它。有政府視之為「戰略物資」不許出口,有政府卯足全力極速組合生產線穩定民心,有政府明明早在生產卻說不出把它們送了到哪裏,「搵命博」的前線醫護偏偏收不夠口罩…… 校長張羅口罩 分給有需要家庭 非常時期,學校也發生了很多奇怪事。因為沒法上實體課,教師變身「網台主持」用視像講學,又常常來信息關心孩子;只是沒想到,兵荒馬亂中,連校長也幹起副業來。女兒就讀的基層社區學校,月初發出特別通告,這趟不說停課不說網上學習也沒提醒學生緊追課程進度,反倒統計家長手上的口罩存貨。好奇問班老師原委,她說,原來校長擔心學生的家庭狀况,除打算把校內僅餘的庫存分給有需要的家庭應急外,還四處張羅,希望籌得更多。 果然不出幾天,新通告又來了,這趟簡介分配安排,包括優先發給存量少於10個或有急切需要的100個家庭,每家5個口罩。通告不忘提醒,時艱當前,大家更要互相幫助,譬如分享口罩、廁紙和清潔用品等。 「聖經告訴我們,即使是得貨財的力量和謀生的能力都是出於上帝,若我們明白所擁有的都是屬於上帝的,便能激勵我們不再緊握世上的事物,帶着感恩的心領受每天所得的恩典,並且放寬心胸樂意與人分享。」 通告的校長署名下是連串手瓜emoji,充滿力量。 最壞時代也是最好時代 想起早前在網上看到的照片,有日本小縣城的商店在空空的口罩貨架貼上字條:「沒有不停的雨,天一定會放晴。相爭就不足,分享卻有餘。」 據說,最壞的時代同時也是最好的時代,想來也適用於教育工作者。學生不來課室,教師便提前實驗遙距工具;政府管治失當致全民恐慌,校長以身教示範分享和民間自救。 非常時期也是非常的教學時刻;此情此景,特別感恩孩子在關愛的校園裏成長。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2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黃熱病1793

「他們談及一個垂死的男人爬到他的臥室窗口,哀求過路人給他一杯水。許多路人經過,聽到他的聲音卻都匆匆迴避,直到一個勇敢的人進入屋內協助他。 「他們談及竊賊潛入屋子裏,偷走死人和垂死病人身上的珠寶。 「他們還談及有許多好人在幫助陌生人之後,拒絕接受任何金錢,即使他們自己一貧如洗。 「他們談及幾個位高權重的人物也生病了…… 「他們談到一些恐怖事情:病人因為發高燒失去理智,竟然企圖跳出窗外;尖叫聲劃破黑夜;有人被活埋;父母埋葬他們的子女後,也祈禱上蒼讓他們死去……」 《黃熱病1793》是得獎很豐的青少年小說,背景是美國費城一場真實的疫症,在短短3個月內死掉5000人。去年暑假,女兒把書帶着到馬來西亞旅遊,偶爾還讀得淚水汪汪,在婆娑樹影中顯得格格不入。沒想到才大半年,我們的生活就翻天覆地,沒口罩的假期竟變得像童話那般美好而遙遠,反而小說的描述彷彿從書裏蹦出來,就在我們的不遠處發生。 悲觀者看到問題 樂觀者改變世界 有一個說法,關於瘟疫,你所看的都是你想看到的;所以悲觀者看到問題,樂觀者改變世界。可是為人父母的,難免一直在悲觀和樂觀之間擺蕩——因為孩子,所以悲觀,擔心他們受到傷害;但是為了孩子,更要穩着自己的情緒,守住希望,因為親子間的壞情緒,傳染力比病毒還強。 我這樣要求自我:憤怒是真實的,不要假裝不怒,但也不能隨便在孩子面前發飈,祈求自己成為孩子在風暴中的一帖穩定劑。了解自己的情緒,如果新聞太刺激怕承受不來,換個方式接收。譬如我已經盡量避看高官們的電視直播了,寧可改看剪輯後的定點新聞和文字報道,不至於為那些可惡的嘴臉和語言偽術抓狂。在家時間多,卻不一定代表更好的親子互動。我提醒自己天天留些時間,跟家人享受當下的小平靜、小快樂,那樣才有力量打持久戰。 嘗試重掌生活節奏 感受自主 心情壞,有時也是重要的自覺,告訴我們該捲起手袖做實事了。面對開課日一延再延,我們重新規劃假日作息,這次以家居生活為中心,包括娛樂、運動和幫忙家務等,嘗試重掌生活節奏,在小宇宙裏感受自主。 回到《黃熱病1793》,小主角經歷了冷漠與善良、猜忌與信任、自救與奉獻等種種矛盾的人性,終於活着熬到疫症退去,長成一個揚眉女子,把一家人的生計往自己肩上挑。黃熱病留下的苦難,她用來灌溉生命。 小說的最後一句說:新的一天開始了。同願。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80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教育電視如何講述傳媒

女兒的常識課談傳媒,我們找相關的ETV來看,愈看愈不對勁。 這集屬高小程度,題目叫《傳媒》,你以為它會介紹傳媒功能和社會影響嗎?且慢,主持從一開始便質疑—— 「傳媒對於我哋嘅日常生活有好大影響,但係傳媒報道嘅內容係唔係一定正確呢?傳媒又會唔會為咗爭取收視作出不適當嘅報道呢?而我哋又應該用乜嘢態度去面對傳媒呢?」 傳媒「放蛇」浮誇短劇做足10分鐘 我猜想也許節目選了批判角度,從傳媒操守切入討論?好,我給點耐性,待它進入主題。簡短開場白後是一齣關於新聞報道的短劇,劇中記者「放蛇」偷拍藥房貴價賣便宜藥,其間意外發現女明星的外傭取藥安胎,追蹤時目擊不相干的交通意外,於是轉拍死者大特寫,因為「撞到血淋淋夠晒刺激,觀眾鍾意」。 回到編採室,老頂選擇困難,把3份「半桶水」材料加另外兩單專訪(「社團大佬上位秘聞」和「少年股神狂賺千萬」)放到「新聞任你點」節目讓觀眾自己選,看似很聰明地說:「咁就穩陣啦!」最後觀眾票選交通意外作頭條,因為標題有「爆頭噴血」4隻字。 影片裏的新聞從業員嗜血、膚淺、滑稽、視操守如無物,而這樣浮誇荒誕的短劇足足做了10分46秒(感謝ETV網站的章節計時),我等啊等,終於等到主持人小結:「有啲傳媒為咗吸引人注意,不惜侵犯別人私隱,甚至乎極力渲染暴力、血腥同物慾享受,但係呢啲內容係唔係健康,又係咪適合我哋呢?」學生演員提問:「嗯……咁傳媒係咪真係咁唔可信呢?」 不提民意渠道、監察角色 主持人答:「唔係,傳媒對整個社會都有好大貢獻,你哋試回想下傳媒點影響你哋嘅生活?」節目闡述了3點:1,提供資訊(畫面是天氣報告);2,教育大眾(普通話教學);3,提供娛樂(足球比賽直播)。這些就是ETV眼中「傳媒的貢獻」了,合共49秒。至於傳媒的監察者角色?作為反映民意渠道的價值?節目費盡力氣鞭策和扭曲的新聞,本身的使命為何? 節目沒提這些,沒有,連半秒都沒有。 不是說傳媒不能批判,問題是小學生的教育電視至少得從正面功能說起,不能只破不立。正如,如果要向小學生介紹警察,合理做法是用較大篇幅講述他們該有的模樣,然後才是要警惕的、當中一些人變壞了的樣子。沒有前者的認知,哪來後者的批判? 這是我在香港看過,最不遺餘力醜化傳媒的影片,它甚至可能是小學雞認識傳媒的啟蒙。作為家長、記者和公民,我實在感到遺憾。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8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Jojo Rabbit的人性勝利法

電影用喜劇調調來說納粹和孩子的故事,《陽光兔仔兵》(Jojo Rabbit)不是頭一次,也不是最深刻一次。大概很多人像我那樣,第一部便想到廿年前的《一個快樂的傳說》。那是我的悲喜劇啟蒙——瘋狂但溫柔,誇張同時誠懇,一面笑出眼淚一面痛得椎心。Jojo Rabbit沒那麼神,但足教人神往。導演(也是編劇)親自上陣飾演只得10歲智商的「希特勒」(其實是小男主角Jojo的幻想朋友),那是神來之筆,但兩個女角也着實精彩。 Thomasin McKenzie演繹的猶太少女Elsa,不止是驚恐的受傷小兔。被Jojo發現藏身所在的一幕,她強悍又憤怒,身處對家主場,卻以復仇女姿態佔盡上風,連手指關節都在示威。後來聽到失聯小男友的消息,她明知虛構,卻依然傷心得像片秋葉,一下子被掃到牆角。聽Rosie說怎樣才算活過女人的生命時,她的年輕臉龐一下子擦亮了。待遇上真正危險,她孤注一擲一如亡命賭徒。每個層次都動人。 信奉快樂 不奉行裝睡 可是打動我最深的,卻是Scarlett Johansson演的單親媽媽Rosie。沒她,便沒故事了。Rosie唯一的兒子是狂熱的納粹追隨者,她卻在他眼底下把猶太少女藏進屋裏。母子倆政見相反(其實Jojo那套談不上政見,只是對獲得團體肯定的熾熱幻想),親子相處的地雷多的是,但媽媽每次出場都四両撥千斤,帶來奇特的幽默氛圍。母子晚餐2人變4人那幕,尤其精彩。 她的話常常樂觀得可以,譬如:即使亂世也不能剝奪一個生命尋找快樂的權利。這對白倘若出自另一人口中,很容易落得蒼白而空洞,像「和理非」常被詬病的「快樂抗爭」。可是配上Johansson嘴角戲謔的微笑,卻彷彿產生了一種令人入魔的神奇能量,教人相信它底下是人生五味煉出來的果子,有着豐厚底蘊。事實是Rosie不簡單,她信奉快樂,但不奉行裝睡。某回經過廣場,看到一排被吊死的人的腳,Jojo「Yuck」的一聲別過臉去,Rosie頭一次露出嚴肅神色,伸手把他的頭扳回來直視暴行。 Jojo問:What have they done? (他們犯了什麼事?)Rosie答:They’ve done what they can.(他們已經竭盡所能。) 認識「敵人」 打破當權者妖魔化操控 導演把戲標籤為anti-hate satire(反仇恨諷刺劇),說:「來到2019年,我們還要用電影來解說納粹很糟糕,這件事本身就夠慘。」用仇恨洗腦的教育、受人膜拜的無上權威、撕裂的兩代之間……既然大半世紀以前的歷史大教訓今日依然適用,那麼我們不妨從戲裏多帶走一個重要信息:請從認識一個「敵人」開始,讓人看到人,打破當權者妖魔化的操控。這才是人性得以勝利的不二法門。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6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小學雞的落後教科書

晚飯時不知何故聊起中式婚宴,女兒立即蹬腳跳下餐椅跑進房間,一會掏出課本給我們看。這是教普通話的課文,題為〈喝喜酒〉—— 玉婷:新娘子換了一條裙,太漂亮了﹗真像一位公主﹗ 媽媽:等一下送客的時候,新娘子會再換一套衣裙的。 玉婷:新郎要不要換衣服? 媽媽:一般都不會,因為「郎才女貌」嘛﹗ 21世紀了,課本裏的媽媽告訴女兒,一對新人在囍宴的分工是「郎才」和「女貌」。我家小妮子看了不服氣,打算好歹塗改兩隻字的位置,但環顧班上男孩的樣子,決定作罷。看她覆述時眼仔睩睩,我們捧腹大笑。後來跟朋友說起,有人憶起婚宴勞累,有人爽氣地說「誰說新娘子一定要換幾次衣服?」(湊巧她和我在自己的大日子裏,都大剌剌地只穿了一條裙子),更多人對課文嗤之以鼻。那寥寥幾百字除禮服外,提及吃魚翅亦彷彿行禮如儀,大大的落後於時代。 一課講環保 另一課畫面湧現膠袋 公平地說,孩子的課文並非完全缺乏進步意識。舉例說,要是那一課開宗明義講「世界環境問題」,圖文自然有很高的環保自覺,分析人類各種傷害地球的生活習慣更是娓娓道來。可是與此同時,英文科作業描述同學討論派對分工會買紙杯紙碟、教育電視講精明消費時不斷出現膠袋、各科插圖的醫護人員多是男醫生和女護士……說來瑣碎,像是背景裏的雜音,卻在不知不覺間構成大量的學習內容。 有資深社工朋友曾獲邀審閱小學常識課本,深深明白處理hidden curriculum(隱性課程)的難處。譬如全書必須體現多元價值和綠色生活教育,消除性別、傷健、種族、宗教、家庭形態等定形。除了留心用字,插圖的學校操場也要呈現傷健及少數族裔同學、家庭照不缺單親家庭、涉及宗教的圖片不能只有基督教、中秋節要講綠色生活……「要搞這樣的教材,工夫真的多幾倍」。 成人口裏說不 身體卻很誠實 真箇不易。所以更加覺得,大人必須內化這些價值,真心相信和實踐,方能寫出誠懇地追求進步的教科書。否則課文內容再堂皇,都只能是違心的拼湊,難免舉步維艱,更甚者處處露餡。像社工朋友說:「教科書上說的不只是『大人教細路的事』,而是『大人細路都要學習做好的事』。」包括寫書的人、教書的人、讀書的人……我們互勉之。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4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艱難日子來點幽默

  朋友女兒甫升上小一,便宣布書包裏不能再放繪本,因為那是BB才看的書!想到那個紅蘋果般可愛女孩稚氣的堅定,姨姨噗哧一聲笑了出來。真該找機會跟小妹子說悄悄話:姨姨其實一直在看繪本,一直一直一直在看。最近心情有點鬱悶(誰個不?),還給自己處方了一帖黑色幽默,重讀《我的朋友都死了》。 「我的朋友都死光光了。」恐龍說。 「我的朋友都被淘汰了。」卡式錄音帶說。 「我唯一的朋友剛剛走丟了!」孤孤單單的襪子說。 「你的朋友都很美味。」小胖哥捧着一桶炸雞對雞說。 「我大部分的朋友都死了……什麼?喔……現在我的朋友都死了。」滿臉鬍子的老伯伯說。 「這份工作讓我充滿活力!」死神說。 這書才一個手掌那麼大,每頁只那樣短短的一句,配很簡單的圖畫。有點冷,有點怪雞,有點悲涼,也有點寂寞……但我就是忍不住,邊讀邊笑。這也是極處反彈一種?當悲慘得連「我的朋友都死了」都可以開玩笑那時,人們大概變豁達了。 (網上圖片) 想起舊事,十數年前與當時的男友現在的丈夫留學英國,來到最後幾個月,男友家中忽然來電說媽媽病危,我們趕返陪伴。待情况好轉,我們重返英國繼續未完的課,誰知不久後接到另一通電話,病危輪到我媽。我記得,慌亂大半天安排好事情後,我到論文指導老師的辦公室報告明天的飛行。說到一半,我們忽然靜了下來,然後像約定似的同時莞爾了——明明不久前才說過差不多同一番話啊,同樣的午後陽光,彼此站在相同的位置。 黑色幽默不只在電影小說和繪本裏,它本來就在生活中。 幽默感是一劑良藥 我還在往事中浮想聯翩,兒子拿起我的書在讀,在一旁卡卡卡地笑了。年少的他沒有我們的歷史,這輩子也從未見過卡式錄音帶,但是樂在其中。 我猜想,這樣的書,帶着不同的人生來讀,該有很不同的滋味,譬如日後當我老了,朋友真的開始死掉的時候……嗯,我立即在心裏默念:朋友們,請活得好好的。 時勢艱難,但幽默感何時都是一劑良藥。 真該找機會跟小妹子說悄悄話:姨姨其實一直在看繪本,有些書還看完又看,每次都會看到一些不同的地方。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真.發夢

  做了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返回明報簽署聯署聲明(不知怎的要親身簽),離開時在?裏遇上穿黑衣的發哥(對,是很喜歡郊遊、對粉絲合照有求必應的那位)。他神情輕鬆,領我和友人在柴灣捐窿捐罅尋找隱世美食,沿路關心地問起我的家人,顯得熟絡又親切——雖然我其實不認識他本人。 殺傷力武器全是星戰道具 如此時勢,竟得如此好夢,只能說是媽媽的港豬潛意識發作。醒來立即告訴孩子,於是他們也興致勃勃地分享這陣子的夢境。小子說,他曾夢到解放軍截停路上車子,說有殺傷力武器,但打開竟然全是星戰道具。分明是烏龍,可是防暴警察還是來了,不由分說上演一場「止暴制亂」。 孩子夢中監倉好好玩 小女兒的夢更長,她夢到自己被警察截查,嚇得一迭連的亂叫:「我係細路!唔可以咁對我……」喊着喊着,警察停手不打,但是坐牢卻免不掉。只是沒想到,小妮子坐牢後反而更快樂,因為結識了很多新朋友,又因為被迫做粗重工夫,練出一身好氣力。後來她逮到一個機會,逃到朋友家中,可是躲藏了很久很久很久,竟然都沒人來捉,最後悶得發慌,決定自行回獄裏找念掛的新朋友玩…… 女兒的夢有點離奇也有點破碎,必須非常專注,並且補回多少起承轉合;可是聽呀聽,我終於忍不住大笑起來。噩夢的監倉依然有玩有朋友,孩子總有孩子的法子。 有關夢的科學,從前曾為雜誌做科普專題,請教腦科醫生和研究睡眠的精神科學者等。當中有說夢是「攪珠結果」,把日間纏繞的情緒和事情隨機抽出,隨意演繹;又因為理智分析系統「睡着」了,所以特別容易天馬行空。有說夢跟學習有關,是大腦在快速眼動期梳理日間新知時產生的副產品。有說夢是「戰或逃」的虛擬演習,鍛煉我們遇險時的反應。也有說夢是內置的心理治療,抒發日間情緒,保障精神健康。 盼現實中的噩夢快完結 我們的噩夢,不知是為了上面哪一個原因?然而,發夢尚且會醒,可是清醒着經歷噩夢一般的現實,卻未必有夢醒的幸運。作為媽媽,我只知道無論是哪門子的噩夢,都值得與孩子好好聊、好好抒發。儘管大人對大環境感到乏力,有時自顧不暇,卻還是有責任為孩子努力建立安全穩定的小空間。 然後一起祝願,現實中的噩夢快點來到完結的那天。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70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香港式「返校」

家中兩小從高小開始自行放學。猶記得女兒初上四年級,便在簇新家課冊上「放學方式」那欄填寫「下學期自行放學」,事先張揚,好一副心急人姿態,教媽媽大大的失笑。不接放學,在在考驗媽媽的心理建設,剛開始時尤其擔驚受怕,只能不斷自我催眠:信任孩子的能力、信任這個城市的文明。 多年後重接放學 守護上中學兒子 然而,在自行放學多年之後某天,我巴巴的跑到校門前接放學——不是接念小學的妹妹,而是念中學的哥哥。兒子看到我,一臉愕然,我笑說:「因為你的臭臉易成目標,而我一身師奶氣質就是最佳保護。」像所有青春期少年,他送我一記沒好氣的眼色,然後讓我在一旁安靜地陪伴。 見過這樣的情景嗎?地鐵大堂內,身穿潔淨校裙、紮馬尾的女學生一列排開,貼牆站着,前面是一堆持槍警員。有當戲劇教師的朋友要到警署接學生:那學生原本坐巴士上學,遇路障被迫中途落車,傻傻的站路口用Google Map找路時,被抓進警署。在裏頭,他的書包被傾倒清空,沒搜出什麼,被丟下一句「唔得閒理你」就被放行。 那種荒謬是:年輕有罪,而中學生又比小學生高風險。此城的少年為什麼要這樣上學? 當天早上,特首說不停課是不要「跌入圈套」,怕造成「香港社會停擺的現象」。那是在她取消了國慶慶祝、煙花、年宵市場乾貨區、無數文娛藝術活動……甚至正在考慮取消區議會選舉之後。周遭交通癱瘓、處處煙霧瀰漫,但她不要「跌入圈套」,要莘莘學子乖乖上課,當中包括牙牙學語的幼稚園生。而她竟然是別人的媽媽。 翌日我們自行停課,孩子留家。中午,我一人在路上找車子,想返回另一間學校——我那變成戰場、一夜間被射進千多枚催淚彈的母校。我遇上三五成群的中學生,有的嘻笑浪蕩,有的茫然不知怎算。因為巴士沒有了,地鐵沒有了,路上人人伸頸找的士。 那天稍後我終於回到母校,從沙田走路去。雖已相隔一夜,還是遠遠嗅到催淚煙的殘餘,無法想像當晚留守的師生和校友多難受。 傍晚離開時,守在路口的同學說:「有入無出,入咗就死守。」 請善待母親們交給世界的孩子 朋友分享張曉風的文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訴說第一次放手讓孩子自己上學的心情,「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個母親,向你交出她可愛的小男孩,而你們將還我一個怎樣的呢?!」 請讓我們繼續相信此城的文明,善待母親們交給世界的每個孩子。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感謝玫瑰的一課

這時才談《小王子的領悟》,顯然慢了很多拍,但是難得念初中的孩子願意在打機和做功課的「百忙中」拿起書本,媽媽雖然落後,但總得努力趕前。 《小王子》原書看了幾遍,但這回讀周保松的詮譯,竟有解魅作用。小王子是純真的,但有時難免膚淺,譬如他對「獨一無二」的初理解;小王子是善良的,但有時殘忍得厲害,譬如他對5000朵地球玫瑰「你們什麼都不是」的羞辱。這多多少少破壞了那個擁有「麥穗一樣金黃色頭髮」的完美王子形象,卻也增添共鳴。畢竟,真實的人從來都不完美。 不知是否下筆時心心念念女兒可靜,周保松寫玫瑰的部分最精彩——無論是令小王子陷入崩潰的5000朵地球玫瑰,抑或是B612星球那朵嬌氣十足的玫瑰。 不應以別人標準貶低自己 小王子借助狐狸的智慧解開心鎖後,回頭向5000朵地球玫瑰說:「你們很美,可是你們是空的,沒有人會為你們而死……光她一朵(小王子的那朵),就比你們全部加起來都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如果你是這些玫瑰,你會怎樣回應?周保松自問自答起來:在愛情裏誰最重要,從來只從個人角度衡量,這些看法不該影響任何一朵玫瑰的內在價值,「既然小王子不在乎她們,她們也就不必用他的標準來貶低自己」。 至於B612星球上的玫瑰最後會枯萎嗎?周保松要問的是:我們何以認定玫瑰只能有這種結局?因為小王子是獨立、勇敢、追求智慧的強者?而玫瑰則是依賴、虛榮又愛美的弱者?這些性別定型是誰賦予的? 周保松說:「我們這樣看玫瑰,因此玫瑰就有了這樣的命運……(可是)玫瑰,其實有另一種活着的可能。」 玫瑰道別小王子的話語,預言了她的成長:她不卑不亢地祝福小王子,教他不用擔心自己,因為她會忍受毛毛蟲,而且有爪子對付野獸。 「玫瑰的生命是玫瑰的,是她一天一天活出自己人生的模樣,一點一滴體會箇中的悲喜哀樂,有誰能夠以愛情之名,剝奪玫瑰追求屬於自己幸福的權利?沒有!作為獨立自主的個體,沒有人生下來就該是別人的附庸,又或者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着不是自由由衷認可的人生。」 讀到這裏,我想像作者是一個氣急敗壞的爸爸,逕自笑了。但這包含着自尊和自主的愛情教育,男孩女孩同樣適用。真高興我家孩子及時讀到,為以後避不過的人生顛簸,描下一抹安穩的底色。感謝人家女兒的爸爸。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Siri,嫁給我好嗎?」

升中後小子長高不少,卻依然不可思議地無聊。某回聽到他百般無聊地跟Siri聊天,愈聊愈失控,媽媽不禁搭嘴。 媽媽:「你這樣對Siri,日後AI進化,不曉得它會怎樣對付你……」 小子(未及媽媽說完,即轉甜美聲調):Siri, will you marry me?(Siri,嫁給我好嗎?) Siri(冷靜地):Let’s just be friends, okay?(我們還是只當朋友吧,可以嗎?) 人工智能會取代人類嗎? 小子:Um…Will AI replace humans in future?(嗯……人工智能日後會取代人類嗎?) Siri:Interesting question(這個設問很有趣) 「求婚不遂」的小子轉個頭來,給我一個恐慌眼神…… 畢竟是少年人了,我不擔心小子照辦煮碗對別人無禮,「因為我知道Siri不是真人,沒有感覺」,他說。可是離不開電子奶嘴的小孩子又如何?除了Siri外,還有Cortana(微軟)、Bixby(三星)和美國人較熟悉的Alexa(亞馬遜)等後來者,這些虛擬助理一一取了很酷的擬人名字,然後進駐人類生活——特別是孩子的電子生活。 與AI 頻繁互動 令孩子愈來愈無禮? 我們久遠的童年經驗,已經無法有效解讀當今孩子的處境。譬如說,小童與智能助理頻繁互動,積年累月下來,會令孩子愈來愈肆無忌憚地無禮嗎?來個簡單實驗:在電子裝置上召號智能助理,然後讓孩子「無人駕駛」一會,不久,那些童言童話便會愈見粗魯,甚至近乎「欺凌」。因為他們會發現,對智能助理的無禮不會有後果。 這些互動會影響真正的人際關係嗎?學者提出兩個因素:使用者年齡小、智能助理愈擬人,影響愈大。第一點不難理解,畢竟成人早已建立穩定的人際相處模式,孩子卻猶在發展中。至於為智能助理加入人性化處理,正是Siri得到巨大迴響的重要因素,所以它和後來者才一個個聲音甜美、回應機伶。問題是,它們愈擬人,年幼小孩便愈難區分。 研發者開始修訂智能助理的設定:譬如別顯得那麼逆來順受,以及對有禮貌的輸入方式提供正面回饋。但這又教學者矛盾了:那樣商家便有更大理由,把智能助理和真人的界線模糊化,從而增加消費者對電子信號的依戀。 說到底,訓練孩子多講幾句Thank you Siri,還不如放下手機和平板電腦,陪他們聊聊天玩玩遊戲。畢竟人際關係,本來就該在真正的人際互動之間建立。 文:蘇美智 作者簡介: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64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