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德物語:為子女着想 反成壓迫

轉眼一個月又過去,大家還好嗎? 由上年開始,小華德需要佩戴眼鏡。我在上年的文章寫了德國的眼科醫生需要經過至少3次不同形式的診斷才會建議小朋友戴眼鏡,所以我斷言他們專業和審慎。而為什麼我現在又舊事重提呢?當然是因為後來的小插曲——話說上年只有3歲的小華德已強烈要求要配「紅框」眼鏡,我當時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心裏不太舒服,感覺全紅框太過沒男子氣概,所以我最後說服他配一副藍色為主但有紅色元素的框。那時的我天真地以為小朋友易哄,過一陣子就不會再心心念念要紅框了吧! 可是,我錯了,小華德在上一年頑劣地抵抗那副藍框眼鏡,我無論如何哄他,他總是有他的方法去「扮戴」,比如把眼鏡滑到鼻子上,像個卡通片裏的老人家一樣。我再生氣也落得「得物無所用」的下場!不得不說,3歲的小朋友已經非常有主見,也可以非常固執。一年過去,我偶有反思,其實男孩子喜歡紅色又有何不可呢?所以,我退讓了,只揀選紅框給他。有趣的是,不論款式和牌子等,只要是紅色的他都二話不說地說「要了」! 機靈的華德媽當然努力地尋找平民牌子。最後,那副令他天天主動佩戴的眼鏡盛惠20歐元而已,而且後來每個看到他新眼鏡的人都對他讚不絕口,根本就不用我來提醒他托眼鏡了。 站在家長角度 否定孩子意願 這是我最近的一個反思,真心恥笑上年的自己。有時候我們站在家長的角度去看小朋友需要什麼,否定了小朋友的意願,以為子女年輕懵懂,家長的選擇完全是「為子女着想」。但有時候這種「為子女着想」何嘗不是一種壓迫呢?反觀自稱為「香港母親」的林鄭月娥女士,她自以為是地硬推惡法(逃犯條例草案),以為香港孩子易哄騙,結果引發連月示威。她在收回逃犯條例後又推另一條惡法(反蒙面法),令示威活動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到政府正面回應。大家知道的,這5個多月來的特區政府不正正壓迫孩子,令其變着法子來反抗嗎?我開首時的問候,最想問的是大家還能如常地生活嗎?當幼稚園內爆手足口病時,你也不敢為孩子佩戴口罩了;當跟兩個朋友出來一聚已經構成「非法集結」了;連已獲批「不反對通知書」的集會活動也會在開始後10分鐘就被腰斬,防暴警察向撤退中的人群發射催淚彈。華德一家天天都密切關注香港動態,卻一天比一天為香港擔心和傷心。 我認為絕大部分母親不會強迫小孩到以死相逼的地步,我們作為家長,擁有的並非子女的生殺大權,而是監護權,萬一被發現虐兒,為人父母者還會受法律制裁,甚至喪失監護人的資格呢!我希望林鄭月娥女士盡快被褫奪當香港人的母親的資格,讓她承擔殘暴對待香港孩子的後果。我更希望還在責怪這班孩子的人能思考是誰在逼迫孩子到無路可走?是誰在奪去昔日香港引以為傲的法治精神和自由風氣?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膽怯男孩遇上「狼女」

大家好,上回提及我們重遊柏林,到處發掘新奇好玩的遊樂設施,這次我們分享一下在匈牙利的體驗。廿多年前,她還是共產主義國家,後來隨着蘇聯解體後變成了民主共和國。在二次大戰期間,她大部分的歷史建築都神奇地沒有被炸毁,所以首都布達佩斯仍能帶給遊客特別的遊歷。我最喜愛這個城市的藝術氣息,許多過百年的建築物都活化成典雅的咖啡店,裏面多數放着一部三角琴,也會有琴師定時定候演奏古典樂曲。而這次重遊,我帶着華德兄妹探望好友Diana,她和丈夫(Ivan)育有一個兒子(Almos),因為年齡相近,3個小朋友天天打成一片,到現在華德兄妹還心心念念要再次去匈牙利探望Almos呢! 初見面送上禮物 打成一片 話說Almos是個特別的小朋友,他有先天性的糖尿病,皮膚比普通白人小孩更白,像是一曬就會傷的感覺。而我的女兒Annabelle也很特別,她「兇狠」起來會抓遍天下無敵手,自入讀幼稚園以來我們就收到不下十個家長的投訴,所以我要先給Diana打預防針,怎料Diana在聞說華德妹妹的狼女特性後表示非常擔憂,說Almos可能會被打、哭一整天等等。對於拜訪朋友,我們有一道殺手鐧,在初次見面和久別重逢之時,我們一定會讓華德兄妹給對方孩子親手送上小禮物,藉此獲取正面的第一印象,讓被探訪的孩子感受到來者的善意,願意接觸和一起玩耍。Diana的擔心在初次見面的那天,就因為Almos在華德兄妹送禮物後的反應而一掃而空,Almos收到一套5架小型玩具車。 在華德兄妹誠懇的眼神帶動下,Almos分了兩架車給二人,那個下午,他們就一人一車的在客廳狂奔,好不熱鬧!(我的小貼士是,在準備禮物時會選擇大家可以分享一起玩的玩意。) 遇上暴力 自衛反擊 一連7天的相處,Annabelle還真的有狼女出現的時刻,Almos天天都哭幾遍。由最開頭他跑到媽媽裏投訴,我們教Annabelle道歉才平息;到最後一天,Almos在被打後打回去,反而是Annabelle在哭的時候,我和Diana當機立斷地豎起大拇指說:「Almos做得好!」然後我們看到這個本來膽怯的小男孩亮出笑容,他知道自己可以反抗的,他可以保護自己了。我和Diana都非常意外他的改變,當然我們不鼓吹暴力,也絕不接受暴力,我們不教孩子主動打人,但是自衛反擊卻是在成長中必要的技能。放眼香港的情况,若你或你的兒女受到政府和警察的暴力,你會教他們反抗還是逆來順受呢?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親子旅遊 遊樂場新體驗

大家好!華德媽在8月底帶着華德兄妹在德國、匈牙利四出探望朋友,兩星期的時間裏,我們能與相識十年的朋友一期一會,不少女性朋友都帶着伴侶和孩子,這趟旅程實在令我感到非常高興。所以這篇文章我想跟大家先分享一下我們在柏林的旅程。 重拾出遊心情 上篇文章提到,德國的火車站接二連三的發生「推人落路軌」事件,而華德媽因為太遲訂票的關係,所以最後選擇坐快速列車(ICE)到柏林。曾經我有想過,不如退掉火車票,花三倍費用買機票吧?可是,我又能保證什麼呢?其實,恐怖主義就是想令人陷入恐慌,以致生活受到束縛等。這些事件令我們意識到火車站的安全隱患,我們只要做好準備,多留心眼,剩下的就不由我去控制了,所以擔心也是枉費的。因為這種理性思維,我又重拾出遊的心情,在一個周六的早上,由華德爸載我們到大火車站,在一輪依依不捨的道別後,我和華德兄妹就乘坐德鐵出發到柏林。 (作者提供) 大約6小時後,我們終於到達柏林,德國朋友理魏(Oliver)來了接我們,匯合李娜(Lena)、理書(Friedrich),我們一同住在理魏的家。(話說當年他們三人前往香港當交換生,剛好住在華德媽的學生宿舍,我們因而認識。) 上年我們到準媽媽李娜的家聚會,今年李娜帶同他的泰國丈夫(Huk)和可愛兒子挪亞(Noah)來到柏林,下年不知道兩個男生會否帶同伴侶出席呢? 充滿不規則圖形 我們這趟旅程的重點就是到處逛公園和遊樂場了!被譽為時尚和設計之都的柏林,實在有太多太多有趣和富挑戰性的設計!比如圖中這個到處充滿不規則圖形又東歪西倒的遊樂場,對比科隆地區的木製為主的遊樂場,柏林這個是以不鏽鋼為主;通往滑梯的一般是樓梯或繩網,但柏林的是用色彩繽紛的木頭堆砌出來,所以當妹妹望住滑梯時不知所措,不斷叫「媽媽幫我」呢。而我在旁提點一下可以從哪裏開始拾級而上,妹妹就能夠爬上去了,後來她在這個滑梯玩了半小時,每次都找不同木頭來爬呢!另一個我非常喜歡的遊樂場就把彈彈牀安裝在地上,彈牀下面是挖空的,地面周圍鋪上防護材料,華德兄妹與其他德國孩子一樣都對彈彈牀樂而忘返呢! 回想十年前自己獨個兒來歐遊,我只去看地標名勝,就當來過,走馬看花的追下一個城市。後來跟華德爸商量去哪旅遊時也是根據「去過沒有」來篩選。現在我跟一班朋友舊地重遊能在這些別出心裁的遊樂場流連,也不失為一趟真摯的親子旅遊。由於篇幅有限,下次才跟大家分享在匈牙利的趣事吧!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德國適合移民嗎?

各位好嗎?由6月開始的和平集會、示威到7月裏的升級流血衝突,相信香港現已人心惶惶。上次我提到德國有兒童節目為香港現况特地做了「懶人包」,對於每况愈下的局勢,不少德國媒體仍會花大量篇幅來報道,所以香港的朋友們不要灰心,外界仍密切關注香港的民主運動發展。 我有些朋友也會預視一下最壞情况,要移民的話有多少選擇呢?除英、美、澳、加等傳統熱門選擇外,我感到意外有不少朋友向我查詢德國狀况,例如是否一定要說德文,德國生活是否像人們所說那麼美好?其實華德媽我只是一個隨遇而安的小女子,只是剛好遇到華德爸這個德國男子,所以才會在德國定居。在德生活踏入第5年,我也可以概括地分享一下我的意見吧! 德國整體來說是一個高度理性、講原則和重時間觀念的國家,無論城市規劃還是垃圾分類都是井井有條,所以大家都守規距的話,這裏的生活是挺安穩的。如果你都喜歡做模範生,你應該會喜歡這個國家,可惜華德媽是個無法整理家居大小事的人,我的長處是搗亂和製造問題,所以我用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來適應呢。 「獨狼式恐襲」防不勝防 其實德國生活的好處就不用我多提了,讓我分享一下令人不安的地方吧,就是德國正處於移民湧入和融入社會的階段,近年的「獨狼式恐襲」讓人防不勝防,實在是最大的問題。 舉一個最近的例子——在不足兩星期內發現相似的「鐵路站謀殺事件」。7月21日在Voerde車站,一名塞爾維亞裔男子在一名女子背後伺機在列車入站時推她落路軌,那名女子當場死亡;7月29日在法蘭克福中央車站,一名厄立特里亞人以相似手法推了一名母親及其兒子下路軌,當時有高速列車入站,那名母親能捲入避車位置而保命,但其8歲的兒子則遭遇不測。這兩宗事件無不令我心寒,暑假正值出遊季節,我也計劃了帶華德兄妹四處去,而妹妹正正是「坐唔定」的年紀,所以近日我在火車站時都非常警覺,常常留意四周有沒有可疑人物,盡量避免自己成為這些「隨機恐襲」的受害人。 硬件未盡完善 公民質素佳 總括而言,德國的硬件上未做到對市民全面保障,例如車站仍是舊式設計(逃票/跳軌仍是相當容易)、閉路電視也是少之有少、兒童習慣在放羊式的成長環境等等,所以不法分子能鑽空子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萬幸的事,這邊的公民質素仍佳,熱心市民在警察未到場已把上述那兩名兇徒制服,至少沒讓他們逃過法律的審判。但這樣神經質的戒備真的令人身心俱疲,所以我某程度上跟西鐵沿線居民感同身受,希望下篇文章我能跟大家分享一個愉快的德國火車之旅吧!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多元化德國電視節目

一直留意香港動向的華德一家,在上一篇章分享了一段德國的歷史故事,來借鏡「良知」和「法律」的微妙關係,這次華德媽繼續分享一下我們的所思所想吧! 兒童節目精心報道「反送中」 記得6月中的香港反送中遊行示威,都引起世界各地的關注。而在德國,更有一個兒童節目迅速地製作了一個簡報,去給德國兒童補充一下這個社會議題呢!約3分鐘的報道裏,主持人由當時的「反送中」百萬人遊行作為切入點,然後輔以生動的動畫,去提及香港由港英政權到中國香港的轉變等,是良好的時事教材。經常留意兒童節目的華德一家,對此感到相當驚喜,並且為此而對「電視稅」的態度有所改變! 在較早前的文章,我曾表示對德國的「電視稅」感到無奈(每戶需每月繳交約40歐元的公用電視稅);但現在我變得非常樂意,因為我從心底裏為持平、多元化的德國電視節目感到自豪。以前我的德文不足以跟上電視節目的節奏而提不起興趣,後來當我漸漸掌握他們的語速後,就開始跟華德爸在飯後一起看電視。久而久之,我適應了這邊資訊、問答遊戲、反諷政治棟篤笑等節目的風氣,也從收看電視節目裏學到不少新知,就開始放下對這張月費單的怨念了。 每月40歐元電視稅抵畀! 時至今日,民意沸騰的香港用了多少次和平示威去表達對修例的不滿?然後特首又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激起民憤呢? 令我最痛心疾首的是在一連串的風波中輕生的年輕人們,到底是一個如何絕望的未來或願景才會迫使人放棄生命?當中又有多少是因為社交媒體和主流媒體的廣泛渲染下的因素呢?當事件去到第4宗的時候,我留意到香港媒體都很克制、非常低調的講述事件,若你不刻意「爬文」甚至不會知道這件事。 我不想評論個別人士的功過,只想表達這一連串事件下作為一個香港人的反思是什麼。作為一個母親,我不會冒險站在最前線,因為我無時無刻的在想:我的生命不再只為我個人負責了。可是當我看到那個站在最前線、苦口婆心勸喻警方不要放催淚彈的香港媽媽,我的心情簡直是百感交集,她視前線的年輕人如子女一樣,她展開翅膀來保護下一代的一瞬間,真的烙在我心裏了。無論大家的政治取態是什麼,都希望大家給時間和耐性予對方去溝通。一言不合,繼而動武真的非常不適合現代化、文明和享譽國際的香港呢!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瞄準」或「不瞄準」

2019年6月12日,身在德國的華德一家關注着香港就「反送中」法例的和平示威,看着示威人士的訴求如何不被聆聽,看着一個國際城市如何葬送自己及人民的希望。為人父母者,無不關心下一代的福祉,有些可能關注生活環境,有些特別着眼教育質素,那麼有多少人願意對當下的強權政治施壓呢?6月9日,700萬人口裏有過百萬人出來了!還記得2003年時的七一遊行嗎?當年的50萬人成功讓政府回心轉意,但如今兩倍的人民力量卻無力回天了嗎? 「合法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 作為兩子之母,當我看着示威前線的學生們和其他老老少少只有小量裝備,去應對催淚彈和橡膠子彈,看着一段又一段他們被攻擊的新聞片段,真的非常揪心。 他們用血肉之軀奮不顧身地守衛香港基本法上賦予的自由,讓我們的未來不致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你可以不認同他們,你可以有個人立場,但請不要在他們受傷後惡意評論他們,這是二次傷害呀! 要知道國際社會嚴厲抨擊警方對示威者濫用暴力,德國歷史上就有一個轟動的例子:1989年柏林圍場倒下前夕,有兩名年輕人想從東柏林翻越圍牆逃到西柏林,但不幸地被守門的士兵發現,其中一人被射殺了。有人會覺得士兵執法而錯殺良民只是不幸事件,但德國法庭以審判告知世人,這是於情、於理都不容的行為,當時法官Theodor Seidel強調「合法的不一定就是正確的」、「良知才是行為的標準」,從而歸納出阻止人民逃離東德,本就是罔顧人權的非法行為。 不能泯滅良知傷害人民 重點就是士兵並非沒有其他選擇導致殺人,他其實可以選擇「瞄準」或是「不瞄準」。而當時守門的4名士兵,有2人向天開槍示警,有1名「不瞄準」下傷人,有1名「瞄準」了平民的胸口,射擊殺死了這個平民。最後的判決分別是「無傷人者無罪釋放」、「傷人者被判兩年緩刑」、「殺人者被判3年半的監禁」。後來士兵上訴,法官仍然持守該士兵行為違憲,但考慮到軍隊體制下士兵的絕對服從,最後改判該士兵兩年監禁,緩期執行。 這是歷史給我們的警醒,就算是士兵或是警察等能合法使用暴力者,也不能泯滅良知地傷害人民。 當懵懂的小朋友問你,那些警察為什麼要開槍,為什麼他們要對準別人的頭部時,大家都可以批判地表達你的個人觀點,而非簡單的對與錯。若干年後如果我的兒女要參與示威,我會先跟他們討論其出發點,若以公義之名,我必在旁同行。在此我們向所有守衛香港自由的人士致敬,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遇上一級棒的爺爺嫲嫲

  (相片由作者提供) 大家好!上篇文章我講述了妹妹在幼稚園的情况,而且提到身教相當標準的爺爺嫲嫲,這次不如讓我分享一下作為小媳婦的日常吧!在中國文化裏,婆媳關係在家庭生活裏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時候甚至令人相當懊惱。在德國文化裏,婆媳關係相對沒有那麼強勢,我和身邊朋友與「婆婆」的相處大多像朋友一般。 德國人不與公婆同住少摩擦 在德國,一個核心家庭就是夫妻二人以及他們的子女,所以年輕夫婦跟爺爺嫲嫲同住的情况是非常罕見的!(其實德國年輕人大多在成年後搬離原生家庭,有求學的,有去工作的,獨立生活是成人生活的重要一環。)正因為不與公婆同住,自然少摩擦,可能一個月都未必見到一次面呢!婆媳關係普遍都比較淡薄,婆婆不擺架子,媳婦也沒有必要服侍公婆呢!反之在華人社會,嫁入男方家中的媳婦(除非有自己的安樂窩)似乎難避免「看婆婆面色」或是「步步為營」,不少丈夫變成夾心階層,在妻子和婆婆中間周旋呢!我的哥哥正正是這種夾心,我媽媽因為不喜歡帶孩子而與嫂嫂決裂,到現在都未能同場出現,有段時間嫂嫂甚至禁止女兒接觸爺爺嫲嫲呢!(德國也有惡婆婆的故事,但這篇文章就先不談及了。) 而我在移居德國之前,只見過婆婆一面,而且沒有約好,我連見面禮都沒有帶,華德爸就拉我入屋參加爺爺嫲嫲舉辦的派對,幸好當晚她喝高了,所以也沒太注意到我呢! 後來到我懷孕後才多與她接觸,她和爺爺教我德文,也會準備許多育嬰設備,我在他們家時會主動幫忙做飯或在飯後收拾碗碟,盡量留下好印象。在聖誕節時,我還送上在馬克杯上畫了他們的卡通肖像的禮物,他們感到十分驚喜。日子有功,我和爺爺嫲嫲都親近起來,我敬愛他們,他們也關愛我這個離鄉別井的小輩。現在他們一星期兩次接華德兄妹放學,周末期間也是全天候的陪伴,華德每月一次在他們家過夜,爺孫感情非常深厚呢! 熱心經營婆媳關係 我感恩遇上一級棒的爺爺嫲嫲,也許因為他們是退休教師,語言和心理質素好,所以在溝通方面不成問題。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家庭觀念,在退休生活撥出時間來熱中參與孩兒們的成長!當中也有我在開始這段婆媳關係時的熱心經營,始終沒有人會無條件的待別人好,但當大家有共同理念,加上用心交流,最後的結果還是相當美滿的!各位有婆婆的朋友,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幼兒園見家長

上年底,當妹妹剛過幼稚園的適應期不久,我們就被其小組導師Nafiska預約見面,校方感嘆妹妹打破了最長紀錄(足足用了6星期才算完成),加上不願意坐下來吃東西以及不願意說話等,結果那次會面,我的面容實在有點僵硬。 聰穎妹妹獲教師讚賞 時隔半年,我和華德爸又被預約傾偈了,本來我還想讓華德爸自己去,但這次導師希望父母同時出席呢。有別於上次的不自然,這次Nafiska滿面笑容地向我們詳述妹妹在不同方面的發展和特別事項,大體上就說妹妹已樂於遵守在幼稚園內的規距,甚至會主動幫助別人;對周圍環境都充滿好奇心,是一個善於觀察的人。最令導師們驚訝的是,妹妹記憶力很好,對讀過的故事書以及唱過的兒歌都能你講一句,她接下一句,對比同年紀的小朋友,妹妹實在是非常聰穎。導師寫滿兩頁紙的分析,非常有系統地形容妹妹的狀况,讓我們增進了妹妹在園內生活的認知。 爺爺奶奶最大功臣 傾談間,導師不斷向我們投以羨慕的目光,我們當然也感自豪,但是我們認為爺爺奶奶才是最大的功臣,話說每隔兩三天,他們就會接兩兄妹放學,到他們家玩耍、閱讀、唱歌和跳舞,他們的身教是我這個母親望塵莫及的! 當然,他們兩位都曾經是教師,專業知識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在他們眼中還看到濃郁的關愛以及滿足感,「湊孫」真不是每個祖父母都喜歡,而且也並非祖父母都懂得如何教導小朋友,所以我非常感恩,心情好比抽到大獎呢! 華德爸是「山寨王」 有時我會笑問華德爸,為何你不像爺爺奶奶那般文質彬彬、學富五車,為何你閒時都不看書呢?原來華德爸成長的時候沒有祖父母在旁,而且他父母都有全職工作,平日都是靠「外地來德實習生」(Au-Pair)來照顧華德爸,所以他基本上就是山寨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當然也沒有人特地繪影繪聲地跟他看故事書了。有見及此,我寧願花時間和心思跟爺爺奶奶建立良好關係,畢竟他們是華德兄妹最重要的啓蒙老師啊!下次再為大家帶來在德育兒趣聞!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2歲妹妹 竟然喜歡聽道理

4月初的德國春暖花開,讓人心曠神怡,孩子們也開始在花園裏打滾了。一如以往,我們非常期待櫻花盛放,屆時又可以穿梭於櫻花隧道,跟人山人海的遊人一同賞花了。 華德妹妹喜怒無常 這次要分享的主題是關於照顧兩歲小孩子的經驗,不少育兒書都叫這階段做「Difficult Two」,顧名思義就是「難搞」!話說華德妹妹踏入這個階段不久後,我們發覺她喜怒無常,哭得異常猛烈,基本上像是小惡魔一樣的搗蛋及跟人們不斷唱反調。雖然我們有過照顧哥哥的經驗,但應對妹妹時還是喘不過氣。 後來,我在幼稚園的媽媽咖啡室(Eltern Café)分享妹妹的日常時,媽媽們都表示明白,也希望嘗試分憂解難。我們的小組召集人Angela在另一次聚會時,帶來一枚由德國政府部門製作的光碟,關於照顧不同階段的小朋友的要點。在短短15分鐘的影片裏,分享4個家庭照顧其小朋友的起居飲食、玩樂、安撫入睡等。然後,我們再討論自身的經驗。看到影片入面,家長會在飯桌上跟小朋友一邊唱歌一邊餵吃飯,有個媽媽感到詫異,說這樣的方法不能贊同,對她來說,小朋友不應習慣在飯桌載歌載舞。 我非常認同,即使是來自官方的資訊和指引,我們也應該考慮是否適用於每一個家庭呢。 官方教仔片「教壞人」? 參考過不同朋友的經驗,我在不斷變法去安撫妹妹的時候,也開始多觀察妹妹,試着跟她溝通,問她為什麼哭得這樣兇呢?久而久之,她一邊哭一邊試着回答我的問題,然後我再跟她說:「妹妹,你這樣哭着說話,媽媽聽不明白呢,你要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才行啊!」再後來,她多了說一些詞語去表達自己,有時是「哥哥欺負她」,有時是「不想睡覺」,這樣的情况對比她整個人伏在地上哭好太多了! 每個小孩的獨特 原來,即使是兩歲的小朋友也能理解非常複雜的說話,就例如為什麼我們要刷牙、為什麼不能再吃糖果等等。雖然她大多數仍是一臉不悅,但在我的長篇大論後仍會跟我合作呢。我們真切地感覺到每個小孩的獨特性,有時在華德身上奏效的法子,到了妹妹身上又是另一回事,怎會料到妹妹竟然喜歡聽道理呢?各位家有二寶的朋友,共勉之。  

詳細內容

華德物語:科隆狂歡節

大家好!華德妹妹剛剛過了兩歲的生日,我們也首次以她的名義開了生日派對,對比兩歲時還相當懵懂的哥哥,妹妹顯得非常興奮和雀躍,為了能跟其他小朋友開派對,還聽話的早早入睡呢!在2月尾的周末,我們邀請了3個家庭作客,8個大人把酒談歡,5個小朋友到處搗蛋,大家過了一個愉快下午。其實以前的我因不想孩子恃寵生驕而拒絕鋪張,但最近我忽發奇想,凡事太過分也不好,所以偶爾宴請親朋,讓孩子們聯絡感情也是美事。 德國人出名理性和嚴謹,往往在派對裏才展現出其他面貌,所以德國人也很喜歡派對,甚至有長達幾個月的節慶——狂歡節(Karneval)。由每年的11月11日起,科隆地區就開始為狂歡節倒數,大家穿著小丑裝、海盜或卡通人物的裝束,齊集在市廣場載歌載舞。每個周末,不少地方都舉行派對,直至翌年狂歡節的花車巡遊而結束。數年前首次看到花車時,我還相當興奮地跟隨民風大叫「Kamelle」,就是「給我糖果」的意思。除了糖果,花車上的人也會大灑玩具 、鮮花、皮球、啤酒、鎖匙扣等,路人得落力叫喊,才會得到美滿收穫。 由於小朋友可以從狂歡節裏獲得大量糖果及小禮物,所以這節日也相當受小孩子歡迎,甚至超越聖誕節! 扮鬼扮馬睇巡遊 比聖誕受歡迎 今年我們跟新相識的鄰居朋友們一起看巡遊,一星期之前大家就不停問對方如何打扮自己的小寶貝,一個友人還熱切地跟我分享,如果要在巡遊裏抓獲更多玩具,就必須好好為小朋友們打扮!於是,小孩子以各種動物和昆蟲裝扮、小丑、 天使、魔怪、海盜、星球大戰武士等裝扮現身。我沒有特地給華德兄妹買新服裝,就穿往年的,也沒有衝前叫喊,旨在參與。我之所以不像友人們般熱中為小朋友們打扮,可能因為我着眼於花車光鮮亮麗背後帶來的垃圾和浪費,就不再對這感興趣了。 失去諷刺時弊的原意 有爺爺說過這個狂歡節的典故。自19世紀以來,人們以嬉笑怒罵的形式來嘲笑法國佔領軍和普魯士的統治者們,時至今日的民主社會裏,人們繼續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表達政治意見。 然而我在巡遊裏,只見少許帶頭的花車有諷刺時弊的頭像(例如德國總理默克爾和美國總統特朗普等),之後的花車大多只是宣傳品牌或團體名字。怎麼說呢,就像是這個傳統只保留了形式,參與者卻沒有承傳其真諦一樣。相比之下,各大電視台在周末上演的「棟篤笑」就非常展現出諷刺時弊的意義了。 我和華德爸討論過這個話題,他問我是不是想為香港引進這類的花車來表達政治訴求呢?試想一下,如果每年大家都花幾個月準備「七一遊行」的裝扮和道具,不知道又能否為這場已淪為形式化的遊行注入動力和色彩呢?下次再為大家帶來在德國的育兒見聞。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