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有教: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

美國婚姻大師John Gottman綜合多年的研究結果和臨牀經驗,發現4種特別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包括攻擊、蔑視、自衛和漠視。研究顯示,夫婦之間愈經常出現這些負面互動,他們對婚姻的滿足感就愈低,離婚率則愈高。 婚姻滿足感愈低 離婚率愈高 攻擊:攻擊伴侶的性格特點,並把伴侶的負面行為歸咎於他們的內在特質,完全忽視外在因素。批評通常以這些方式開始: .「你總是……」(如:「你總是自把自為!」 .「你從不……」(如:「你從不問我意見!」) .「你就是那種……人」(如:「你就是那種剛愎自用的人﹗」) 蔑視:故意說令伴侶感到難堪的話,讓伴侶感到不受重視、不受尊重: .謾罵侮辱(如:「白癡」、「無腦」、「蠢材」) .諷刺嘲弄(如:「你可以醒目一點嗎?」、「我要帶你去看醫生嗎?」) .蔑視的肢體語言(如:冷笑;反白眼;一邊面頰向上抬,好像很不屑的樣子) 自衛:覺得自己完全沒有錯或沒有任何責任。自衛通常以這些方式開始: .直接否定伴侶的投訴,或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自己完全沒有掌控一樣(如:「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我一定要即時做決定,所以沒有時間問你意見!」) .先說「是」,後說「不過」(如:「是,不過我只是想快點做決定!」) .用無關的批評去回應伴侶的投訴(如:「我沒有陪孩子玩,但你也從不做家務……」) 漠視:單方面退出和停止互動,言語及身體語言中顯出不滿、距離感和冰冷的感覺: .改變話題,完全忽視伴侶的投訴 .選擇沉默不語 .直接離開房間,拒絕再談下去 我們要多加留意自己與伴侶的互動。John Gottman的研究發現,在一段親密關係中,要5個正面互動才可以抵消一個負面互動帶來的負面影響!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向伴侶表示蔑視,說伴侶是「蠢材」,我們就要額外做5件「好事」,如讚美伴侶、為伴侶做事等,才可以撫平這個負面互動對婚姻關係的負面影響!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經常批評、蔑視、自衛和漠視自己的伴侶,可以嘗試用下期介紹的方法去處理。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8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婚姻關係的重要

不是每個人都想結婚,亦並非每個人都想談戀愛。但得到美滿的婚姻或戀愛關係,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事實上,正面的婚姻或戀愛關係,對個人的身體和精神健康都有正面影響!更有趣的是,在父母融洽婚姻關係下長大的孩子,不但情緒更穩定,亦更懂得與同儕建立關係。 美滿婚姻 利孩子情緒社交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美國發展心理學家Mark Cummings就點出,父母之間的關係對孩子來說就像家庭穩定的「指標」一樣。孩子看到父母之間關係融洽,會感到家庭又溫暖又安全,於是更有信心和勇氣探索這個世界。相反,孩子經常看到父母爭吵,會覺得家庭「風聲鶴唳」,於是做事傾向小心翼翼,行為顯得焦慮退縮。較年幼的孩子更可能會因為「中心化思想」而覺得父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而爭吵,並因此而感到不安和內疚。所以,父母的婚姻關係愈好,孩子的情緒發展愈好。 另外,美國家庭治療師Vivienne Roseby點出,孩子會留心觀察父母之間的互動,並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個「劇本」。這個「劇本」講述人與人的相處是怎樣的。如果孩子經常見到父母用心愛護對方,腦海中的關係劇本會充滿容忍和關愛。孩子按這個劇本與同儕互動,較容易在同儕的行為中看到友好和關心。相反,如果孩子經常見到父母失控互相指摘,腦海中的劇本會充滿憎恨和爭鬥,較容易在同儕的行為中看到挑釁和侵略。所以,父母的婚姻關係愈好,孩子的社交發展愈好。 (圖﹕黃清渝) 在接下來的幾期《家庭有教》中,我們會與讀者分享如何辨識負面的婚姻互動方式,從而建立正面的婚姻關係。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逆境中的家庭成長

生命中,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家庭,挑戰和困難都是不可避免的。英國威爾斯王妃凱特本年初公布患癌,一家大受打擊;經過9個月的「閉關治療」,凱特在上月發布影片(bit.ly/3TWKtmy),表示自己已經康復。凱特在影片中分享自己和家人在逆境中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範例,家庭的力量、堅韌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感恩,如何在生活的困境中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一家人共同面對: 凱特表示,與疾病的抗爭是複雜且難以預測的。同樣地,每個家庭面對的困難和挑戰,無論是學業壓力、情感問題還是健康危機,都需要家長與孩子共同面對。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者,過程中親子間的情感聯繫可以變得更加牢固,孩子也能從中學會如何面對挫折,成為一個更加堅韌的人。 把希望作為信念: 生命中總有暗淡的時候,凱特傳遞希望的信念,正是我們可以與孩子分享的重要課題。家長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幫助孩子發現逆境中的光明,讓孩子理解困難是成長的一部分,同時相信希望與機會同樣存在,保持對改變和未來的盼望。 家庭作為「能量庫」: 凱特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遇到多大的挑戰,堅韌的心態能夠幫助我們渡過難關。家庭就是孩子的「能量庫」,為孩子提供「堅韌的能量」,支持孩子面對困難不輕言退縮,並且學會感恩生命中的點滴美好,學會珍惜眼前的幸福。 對復元保持耐性: 凱特明言復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這同樣適用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各種挑戰。家長與孩子都需要理解,解決問題不會一蹴而就,恢復和成長往往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堅持,家長的陪伴有助孩子明白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並鼓勵他們在每一次挑戰後變得更強大。 感恩他人支持: 影片中,凱特感激那些在困難時刻給予支持的人。同樣地,當孩子面對逆境時,來自其他親友和師長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平日家長可以培養孩子對他人的關愛和同理心,閒時與孩子一起參與社區與義工活動,讓孩子明白在困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能夠給我們無比的力量。 凱特的分享讓我們明白,逆境雖然艱難,但也為家庭提供了一個共同成長的機會。當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困難時,不僅能夠幫助孩子提升應對能力,更能加強家庭成員的情感聯繫。家庭的支持和經歷能夠讓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面對更大挑戰時,更加堅定,更具自信,更有力量。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開學3Hs心願(下)

教育局推動的《4Rs精神健康約章》指出足夠休息(Rest)、適時放鬆(Relaxation)、良好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符合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照顧者宜為孩子「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使孩子達成3Hs——Happy(愉快)、Healthy(健康)及Harmonious(和諧)。上回我們已就足夠休息、適時放鬆、良好人際關係3方面作分享,今回進一步分享有關抗逆力的發展。 情緒管理助抗壓 抗逆力乃孩子面對壓力和逆境時所展現出的恢復能力。作為第四個R,抗逆力本身就以足夠休息(Rest)、適時放鬆(Relaxation)、良好人際關係(Relationship)作為發展基石,可以說是另外3個Rs的「成果」。另一方面,按照「加技能」的理念,如果家長能夠有效培養孩子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抗逆力就能更全面發展。而具有高抗逆力的孩子不僅能在困難中及時恢復,還能通過挑戰提升自身的能力和信心。學習上,有高抗逆力的孩子不僅更能應對壓力,同時轉化壓力為成長的動力,也更能在日常保持積極的心態,提升整體幸福感。 有效的情緒管理是孩子抗壓能力的核心。家長可以透過細心觀察和支持,幫助孩子識別、理解並表達自己的情緒,不僅能夠幫助他們在壓力來臨時冷靜應對,還能讓他們學會如何在情緒波動時找到適當的紓緩方式,包括向外發泄(例如找人傾訴、做運動)或向內調節(例如深呼吸、聽歌、沉思冥想)。當孩子能夠掌握適合自己的情緒管理技巧,就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 「正面重估」建自信 面對壓力與挑戰,「正面重估」的思維方式能讓孩子看見困境中的機會,而非只見到障礙。家長可鼓勵孩子以積極態度重新解讀困難,例如將失敗視為學習的契機,或是將挑戰看作成長的機會(詳見〈正面重估 讓孩子更強大〉一文﹕shorturl.at/fRK8o)。正面重估不僅能夠增強孩子的心理韌度,還能讓他們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和動力。 家長宜通過與孩子訂立適當目標,並給予支持,讓孩子逐步建立自信。孩子面對困難時,家長將問題視為共同的挑戰,與子女一同解決問題,過程中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思考和決策,有助增強孩子的獨立和應對挑戰的能力。 透過發展4Rs,以「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的方向實踐,定能與孩子達成3Hs。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2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開學3Hs心願(上)

電視劇《反起跑線聯盟2》伴隨暑期完結,劇中的冼老師(朱茵飾)為人嚴謹,對學生行為品德要求高,同時對正字亦「最」執著(詳見bit.ly/3MuRQ0r),雖未至於令所有人反感,但不少家長都感到「怕怕」。其實家長除了希望孩子「學業進步」外,相信也希望孩子有Happy(愉快)、Healthy(健康)和Harmonious(和諧)的「3Hs」生活。教育局在新學年全面推動《4Rs精神健康約章》,目的是推廣有足夠休息(Rest)、適時放鬆(Relaxation)、良好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和抗逆力(Resilience)。4Rs符合美國哈佛大學發展中兒童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的建議,照顧者宜為孩子減少外在壓力,加強孩子自身的「核心」技能,並強化與孩子的關係(即「減外壓、加技能、強連結」),因此4Rs實為家長達成3Hs心願的契機。 ◆足夠休息(Rest) 休息乃實踐「減外壓」的基礎,良好的作息習慣對孩子的健康身心發展相當重要。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還能提升他們的專注力和學習效率。固定的睡眠時間、適當的睡前活動如閱讀或溫水浴,能夠有效幫助孩子進入穩定的睡眠狀態。這些習慣可以幫助減少外在壓力的影響,情緒也更穩定,讓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得更加自信,人際關係也更理想。 ◆適時放鬆(Relaxation) 面對繁忙的學習活動,孩子需要學懂如何放鬆身心。充足的休息,配合適當的休閒活動,能進一步培育孩子的健康身心。根據「加技能」的理念,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各種放鬆心情技巧和問題解決的方法,例如深呼吸、肌肉放鬆法,或每日作簡單的靜觀練習,均有助孩子有效應對壓力,維持內心的平靜。孩子掌握這些技能,將能更好地應對日常挑戰,並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 ◆良好關係(Relationship) 家庭中建立正向、支持的氛圍至關重要。家長教養孩子時避免採用充滿批評或責罵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取而代之的是以愛和理解為基礎,以作溝通。根據「強連結」的概念,家長努力加強與孩子的聯繫,因為良好而「有反應」的親子溝通,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的基石,能提升自信心,增強他們在面對困難時的抗壓能力,從而促進整體健康發展。 孩子班主任是否「翻版」冼老師,家長未必有得揀;但孩子能否達至3Hs的願望,家長就當然有安排造就的空間。下回我們進一步分享造就孩子良好抗逆力的核心技能。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8期]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家庭有教:家長C.A.R.E. 孩子叛逆無有怕

家長湊孩子有遇過「trouble」嗎?所謂「trouble two(或 terrible two),即兩歲「可怕叛逆期」,常被用來形容幼兒在兩歲左右時期出現的一系列行為挑戰,包括頻繁的情緒爆發、抗拒父母要求、強烈的獨立和自我意識等。「叛逆期」通常會從兩歲左右開始,持續到3歲甚至4歲——其間孩子行為挑戰逐漸減少,隨着語言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的提高,情緒和行為逐漸穩定。 兩歲的孩子正處於情緒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情緒變化迅速,不時會突然從高興轉變為哭鬧或發脾氣,通常是因為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感到受挫。這主要源於他們自我調節能力尚未完全發展,無法有效處理和表達內心的感受,經常會說「不」,反映出自我意識的增強,渴望更多的自主權。面對「叛逆期」家長宜以C.A.R.E. 的態度去與孩子相處: Consistency(教養一致) 設立明確的規則和界限,並且始終如一地執行,有助孩子理解並遵守規則,減少混淆和不安。家長在制訂規則後應該一致地堅持,不因情况變化或情緒波動而改變,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行為模式。同時,與其他照顧者(如祖父母、工人姐姐)保持一致的教養方式,也能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適應家庭的期望。 Autonomy(獨立自主) 給予孩子適當的選擇和自主權,讓他們在安全範圍內探索和學習,有助他們的自信心和自我調節能力。孩子在這個階段渴望更多自主權,家長可以通過提供有限的選擇來滿足這一需求,例如讓孩子選擇明天穿哪件衣服或晚餐吃哪種蔬菜。這些簡單的決策可以幫助他們感受到自己對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權,並促進他們的思維發展。 Regularity(生活規律) 建立穩定的日常作息時間和活動計劃,可以給孩子安全感,減少不確定帶來的焦慮和情緒波動。規律的生活節奏有助孩子預測日常活動,從而減少抗拒行為。例如家長設定固定的起牀、吃飯、遊戲和睡覺時間,這不僅有助孩子身心發展,也能使家庭生活更加有序。 Encouragement(正面鼓勵) 及時表揚和獎勵孩子的期望行為,強化積極的行為模式,往往比僅僅處罰不良行為更有效。家長應該專注於孩子的進步和積極行為,並通過表揚和獎勵來鼓勵他們。例如當孩子感到傷心時說出口和深呼吸,家長給予安撫和言語上的讚美,不僅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心,還能激勵他們繼續努力保持良好表現。正面的鼓勵有助建立孩子的信心,並促進他們的情感和行為發展。 「Trouble two」的出現,反映孩子思維能力的成長。家長運用適當的親子相處技巧,當能把「trouble two(可怕的兩歲)」變成「adorable two(可愛的兩歲)」!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6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多元培養孩子的潛能(二)

上回我們跟大家提及「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覺智能」4種多元智能(重溫:https://shorturl.at/8AJF7),今回再分享其餘4種。 空間智能 擁有強大空間智能的孩子,能夠自如地在腦中想像並操縱物件,他們往往被圖畫、搭建積木和解謎活動所吸引。參與如拼圖、模型建設和需要空間推理的視覺遊戲等活動,可以增強他們的空間推理能力。父母可以提供創意項目的材料,鼓勵孩子建構玩具,並參與需要空間推理的活動,幫助他們的智能得到進一步發展。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語言描述,亦可以幫助他們理解空間之間的關係。 人際智能 擅長理解、與他人互動的孩子,通常富有同理心,善於溝通,解決衝突能力出色。父母可以因應不同的環境和場合要求,教授孩子相應的社交互動與情緒管理技巧,並通過鼓勵社交互動,提供小組活動的機會來培養他們的人際智能。小組活動和團隊運動,有助進一步發揮他們的社交技能,並幫助他們理解別人與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更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有效溝通、解決衝突、團隊領導和合作的技巧。 自我認知智能 自我認知智能較強的孩子,不時對自己的想法、行為和情緒內省反思,並對自己的情感、動機和目標有較高的自知之明。父母認可他們的自我反思,並提供一個讓他們表達情感的安全空間,來支持他們的發展,提供寫日記、冥想和正念練習的機會,讓孩子不時內省和表達。家長進一步幫助他們設定和實現個人目標,與孩子探討自己的興趣、優勢和志向,有助他們成為一個充滿內涵修養的人。 自然智能 對自然非常敏銳的孩子,擅長識別和分類自然元素、生物和現象。父母宜與孩子多花時間在戶外,鼓勵探索自然,並讓孩子參與如園藝或照顧動物等活動來培養自然智能。散步、旅行和露營都是探索自然環境的好活動,讓孩子參與園藝、照顧寵物和學習環境保護知識,提供與植物、動物和生態系統相關的書籍、紀錄片和動手活動等,促進他們對自然的興趣和認知。 總的來說,擁抱多元智能的概念,可以讓家長在育兒時更「以孩為本」,營造出能夠培養他們成長和發展的環境,按孩子的志趣發揮潛能,更好地支持孩子多樣化的才能發展,活出充實而滿足的生命。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4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多元培養孩子的潛能(一)

父母支持孩子的成長,培養才能,幫助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個體。早在40年前,美國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加德納(Howard Gardner)認為孩子的智力並非「單一、統一」的能力,而擁有「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每種智力代表不同的信息處理方式。當中包括8種智能:語言、邏輯‧數學、音樂、身體‧動覺、空間、人際、自我認知、自然,今期先介紹4種。 語言智能 孩子對文字「敏感」,擅長閱讀、寫作和講故事。他們擁有豐富的詞彙,對語言細微差別有敏銳感知。家長可以讓孩子多閱讀,亦可以與孩子一起閱讀,討論故事、人物和主題,有助提高理解和思辨能力。此外,不妨鼓勵孩子創作,安排創意寫作、寫日記和講故事的機會,讚賞他們的作品,並提供意見。多與孩子就不同的家庭、學校,甚至社會人際等議題交流,鼓勵孩子表達想法,積極聆聽他們的話。進一步的話,安排參與挑戰其語言技能的討論,例如演講訓練、辯論隊等,皆有助進一步發展孩子的語言智能。 邏輯‧數學智能 孩子在推理、模式識別和科學思維方面表現出色。提供謎題、邏輯遊戲、「腦筋急轉彎」等策略遊戲,挑戰他們的邏輯思維。科學探索的機會和數學的挑戰,讓孩子有機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去解釋數學概念。家長多鼓勵孩子提問,鼓勵孩子通過研究和實驗尋找答案,培養出好奇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音樂智能 節奏、旋律和聲音,這些是孩子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父母可以讓他們接觸各種音樂,鼓勵他們探索和學習樂器,參加音樂課,提高歌唱技巧,並安排參加演出的機會。此外,可創造一個充滿音樂體驗的環境來支持他們的發展,鼓勵他們創作音樂,嘗試為他們安排樂器或音樂軟件等工具。 身體‧動覺智能 這些孩子天生能夠有效地使用自己的身體,在體育、舞蹈和手工藝方面表現出色。父母可以多讓孩子參與喜愛的運動、舞蹈、武術或其他體育活動,並鼓勵他們用心學好精細的動作技能,完善自己的表現。家長同時確保他們有充足的自由玩耍和活動時間。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亦可提供動手項目,如搭建模型、手工藝或烹飪等。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2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發掘培育孩子獨特才能(下)

上回提及「天生我材必有用」,家長除了內在潛力、性格強項、成功期望三方面信念,實踐也相當重要。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的才能方面的確扮演着關鍵角色,助發展出屬於每個孩子的獨特才能。 發展內在潛力 創造探索環境 「你繪畫表現很投入,不如我們去找一些藝術課程,讓你有更多機會提升水平,好嗎?」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能力和興趣,這些優勢和熱情構成了孩子才能。家長創造一個探索環境至關重要,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活動機會,如音樂、運動、藝術和科學實驗等,讓孩子自由選擇並發現自己的興趣。細心觀察孩子在不同活動中的表現,了解他們的興趣點和表現突出的領域,從而幫助他們找到熱情所在。此外,提供相關資源支持,如書籍、工具和材料,並鼓勵參加課內外活動,讓孩子有表現潛力的機會。 發揮性格強項 現實生活應用 「我看到你在學校樂於幫助同學,媽媽非常欣賞你的善良和合作精神,將來你會為社會帶來美善!」性格強項是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積極特質優勢。想孩子好,強項需要被看到,家長用心觀察,辨識孩子的性格強項,並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強化和讚賞。提供積極的角色模範(role model)能讓孩子看到性格強項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因此家長不妨分享相關的故事和經歷,讓孩子明白這些強項如何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並為孩子安排合乎其性格強項的任務和挑戰,讓孩子有機會在實踐中強化其強項特質。 體現成功期望 設長短期目標 「我知道這次數學測驗對你來說有點困難,我們一起看看哪裏做好,哪裏需要改進,努力和堅持就好。」「期望價值理論」指出,孩子對某任務的成功期望與其認為該任務的價值是影響其學習動機的兩大因素。家長宜與孩子一起設定合理的短期和長期目標,確保這些目標既具挑戰,又在孩子能力範圍內,讓他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過程中家長持續給予鼓勵和支持,強調努力和過程的重要,而不是僅僅關注最終結果。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與他們一起分析問題,提供具建設的建議和幫助,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此外,家長宜幫助孩子理解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和目標對自身發展的重要,讓孩子看到長遠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 世界快速變化,孩子亦潛力無限。家長通過以上的實踐建議,有效培育孩子的獨特才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散發光芒。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10期]

詳細內容

家庭有教:發掘培育孩子獨特才能(上)

暑假將至,不少家長馬不停蹄地為孩子安排不同暑期活動,有些家長可能會為孩子的學業能力「補弱」或預習,另一些則希望讓孩子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活動,目標均在發展孩子的不同興趣和能力。既然父母在發掘和培育孩子能力扮演關鍵角色,家長不妨抱持以下3個信念: 信念一:內在潛力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這些優勢和熱情構成孩子才能的基礎。家長的任務就是為孩子能力「解鎖」,通過創造一個支持探索和成長的環境,幫助他們發揮最大內在潛能。任汝理博士(Dr Joseph Renzulli)提出的「資優三環」概念,指出當考慮孩子的潛力時,宜考慮能力、創造力和投入感三方面,即「中等以上的一般或特殊能力、高度創造力及高度的熱忱投入」。現代教育觀點強調「因材施教」,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資優能力」亦可以在不同的範疇展現,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宜去了解孩子的興趣和投入感,並提供探索空間和培育機會,孩子都可以是某個範疇的「人才」(talent)。 信念二:性格強項 性格強項是孩子在思想、情感和行為中表現出的積極特質優勢,這些優勢反映他們的潛能。性格強項有6大類美德,包括認知(創造力、好奇心、判斷力、喜愛學習和洞察力)、情緒(勇敢、堅毅、誠實和熱情)、社交(愛和被愛的能力、仁愛和社交智慧)、公民(公平、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調節(寬恕、謙遜、謹慎和自律)和心靈(對美麗和卓越的欣賞、感恩、希望、幽默感和靈修)等。 每種性格強項都是寶藏!家長用心觀察,以了解孩子的強項,例如一名堅韌的孩子,可能在需要長期努力的活動中表現出色,如音樂、運動或學術。通過關注這些積極特質,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走向感到滿足、樂意努力投入發揮的領域。 信念三:成功期望 教育心理學中的「期望價值理論」(expectancy-value theory)提出,孩子對進一步發展、發揮自己潛能的動機,取決於孩子對某任務勝任與否的期望值(expectancy),以及此任務對孩子帶來個人的價值(value)有多大。這兩個元素,構成學習動機潛能的算式:「期望×價值 = 動機」。因此家長要對孩子有合理的「成功期望」,孩子才會對自己有合理的「成功動機」,積極投入參與。 雖然孩子「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除了信念,還需要實踐。進一步實踐的辦法,下回分享。 (圖:黃清渝) 文:張溢明(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顧問暨教育心理學家) 林俊彬(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作者簡介:參考本地及世界各地的家庭研究和臨牀經驗,笑談有效的教養方法。www.facebook.com/eduhkccfs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508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