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瑞典人:暑假來了!

瑞典學校放暑假了!六月中旬三個女兒的結業禮一一舉行過了,課餘的空手道鍛煉和體操課也來到休息期。整個春天學期如輪運轉的日常生活,隨着女兒們的大腳八天天向前跑呀跑,終於可以暫時鬆一口氣!我也運用瑞典福利制度的有薪父母假期,連同工作包括的每年例假,跟女兒們一齊迎接悠長暑假。你可能羨慕瑞典福利好,但實情是瑞典人薪金每月最少三分之一都要自動繳納稅項,人工愈高繳稅愈多,「左手出右手入」是我認為在瑞典生活的恰當形容。 瑞典人愛太陽 夏日度假屋叉電 暑期生活最受兩個少女女兒歡迎的,自然是不用朝朝早起返學,日日可以盡情地看書畫畫,追日本卡通和美式殭屍劇集。六歲小女兒的身體鬧鐘跟中年媽媽爸爸一樣定時定候,依樣晨早起牀,然而不用趕時間上學上班,我們就佗佗佻佻在家享用早餐。 瑞典暑假放足兩個月,大家都爭取休息,跟家人共聚。瑞典人十分懂得「聽天由命」,七八月夏季不一定是熱的,過去十多年的經驗告訴我,暑假氣溫徘徊十二度的日子比高過二十度的多好多。 於是一旦太陽出來了,瑞典人都拋下一切,確保把自己送到湖邊、沙灘、公園、郊外的度假屋,好好吸收太陽能,以備八月中旬開學開工之後,面對好快捲土重來的深秋寒冬。 騎馬航海玩雜技 活動不單調 就算天氣再壞,暑假的心情是開心的。我從來沒聽過有孩子去上暑期補習班或者進修數學什麼的,小學有自願參加的短期暑期班,由教師輔助需要加一把勁學好瑞典語文或數學的學童。放暑假當然要在室外吸收新鮮空氣兼動手動腳動全身,家長們通常會找一些孩子有興趣的暑期體育活動,或本身已有練習的運動項目參加。球類、體操、田徑、騎馬等等都是受歡迎的選擇,就算下雨一樣馬照跑波照踢。樂器、舞蹈、戲劇等室內活動,就等開學後才繼續。 我們家女兒試過參加馬戲團主辦的一周兒童雜技團,最後一天「表演」給家長看,非常好玩。熱愛體操的二女兒連續三年暑假參加暑假田徑學校,整個星期早上9點至下午3點玩盡所有項目。她說今天下大雨時大伙兒在外邊跑大圈,之後玩了拋標槍和跳高。連續五天包午餐和茶點,收費1500港元,以一般瑞典學童活動收費標準算貴。 爸爸又替家中兩個少女報名參加航海班,七月將會出海九日,跟一眾少年少女一齊生活,學習大帆船的航行知識和實際技能,鍛煉群體合作精神,媽媽聽到也覺好刺激! 我笑說這旅程的最大挑戰是大伙年輕人九日大部分時間無得上網,他們可真是揚帆出公海的呢! 十五歲大女兒也跟同學約好了,去她們家在外省郊區的度假屋玩幾天。這是瑞典人的傳統之一,簡單森林小木屋都沒有暖氣,只能在初春至夏天入住,但多數都有自來水,洗手間則未必有水冲。全家人整個夏天生活在大自然間,閒時親友來探訪,下雨天的話讀些偵探小說,好陽光就在湖邊燒烤游泳又一天,無比寫意的北歐式度假,我猜大部分香港人會覺得悶。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孩子係得嘅!

史提拉在鞋架上提起自己那雙粉紅色波鞋,一屁股坐在地上,抓起其中一隻,往右腳上套呀套。一次、兩次、三次都套不準,她沒放棄,沒沮喪。兩歲未足的小孩子,眼睛睩睩嘴仔嘟嘟,努力地幫自己穿鞋子。「非常好吖史提拉!」我蹲在她面前加把口,沒加手。結果史提拉成功地穿好粉紅波鞋,繼而站起來,踮起雙腳想拿太陽帽。人仔細細不夠高,於是我拿下來遞給她,史提拉一手接着立即套在頭上。帽子戴得少少歪,不要緊! 以上是我工作的幼稚園日日上演的劇情之一,其他例子還包括:歲半幼兒托着大人的手上落樓梯出去校園玩耍、兩歲人仔自己換尿片、三歲小朋友吃完午餐自行把碟上剩餘食物倒入分解箱,並把杯子刀叉放好在手推車上、五歲孩子自己搽太陽油…… 作為瑞典的成年人兼教育界一分子,幼稚園教師的重要任務之一是鼓勵孩子們:「你係得嘅!」 瑞典人培育的下一代,在幼兒教育行業中稱為「具勝任力的孩子」,即是說:大人有責任把握和製造機會,鼓勵孩子以自己的步伐建立並訓練日常生活的基本能力。誠然,生活在瑞典跟香港是南轅北轍的事。北歐環境地方大,人們習慣親近大自然,三歲孩子由跌倒學起,跌完哭完起身再學,慢慢便曉得自己打鞦韆、瀡滑梯、踏單車甚至滑雪。這些都是地利的因素。 有得跌,因為大人肯放手,有時也不得不放手。瑞典核心家庭沒有家傭姐姐,祖父母也不像中國人家庭般投入幫忙照顧孩子。父母要上班,孩子便要懂得自理。上面提到的兩歲史提拉,爸爸媽媽都全職工作,她就日日上幼稚園,七點半至五點半像返工一樣,跟班上十八個一至五歲的同學仔以及我們三個老師天天相對,看到聽到學到的都不少。瑞典幼稚園九成九屬政府管轄,質素算平均。就算私家幼稚園,每月學費也一律按家庭收入徵收,最高為一千港元左右,包食包瞓但無校車。 體制讓家長放心把孩子交來幼稚園,安心上班去。這些都是人為方面的因素。 我家六歲細女,每周起碼有三天由同校的十二歲家姐接放學,兩姊妹自行乘兩個站電車回家,再自己做三文治作茶點,有時興起更會夾手夾腳焗朱古力蛋糕。今天下午忽然下雨,她們沒雨傘,我仍在上班,當時有擔心過,旋即跟自己說:「濕身好閒,並且會乾」。果然,姊妹倆回家半身濕,並且稍後乾了。 知道香港孩子被形容為「殘孩」時,我覺得好可惜。有說人生頭一千個日子是影響一生的重要階段,是造就一個人的奠基石。我大約明白老人家怕孫兒熱親冷親,虎媽們驚仔女未跑先輸,其實你也知道,小鬼們才真心百無禁忌。孩子的天生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隨時比媽媽爸爸還要高呢!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我的母語是廣東話

話說幾年前細女好細個,在花園不知哪一角拈來一撮黏黏濕濕黑卒卒的泥巴,給我發現她拿不明物體來煮飯仔,我即時說:「咦!好核突呀!」細女呆了呆望着媽媽,眼神變成一閃一閃的小星星狀,閃起一個大大問號之餘,我也見到她內心那個帶着嘩嘩聲的感嘆號!半個瑞典人的細女,相信是平生首次有意識地聽到媽媽口中那兩粒字:「核突」!一個發音甚繞口的媽媽話,究竟點解? 「核突」係幾咁形聲立體 我彷彿聽到她心裏的疑惑,於是以慢動作重複一次:「核突!好核突呀!」同時用手指着她手中煮飯仔中的滑潺主角,再配以瑞典文翻譯:「hemsk! detserhemskut!」。前世在香港讀語言和翻譯的媽媽即時鬼上身般:「豆豆跟我講吖:核突!」配合誇張了的嘴唇慢動作,以確保小豆豆明白媽媽的神奇母語廣東話係幾咁形聲立體、出神入化! 我們家三個女兒的中文語文水平不算好,然而我這個熱愛廣東話、被廣東歌湊大的正宗香港人,多年來不忘把最地道的廣東話傳授給她們,於是六歲細女識得講「核突」,兩個少女姐姐曉得「唔該」同「多謝」的分別,亦識得適時用半鹹淡廣東話中拋出一句「大佬!」、「黐線!」、「有無搞錯呀!」等,以達到在語境內加強氣勢的實用功能。 打從第一天我已經好有權威地告訴三個女:「我嘅母語叫做廣東話,你哋一樣,係廣東話!唔係普通話!」 八年前大女兒初上小學,開始每星期有一小時的母語課,那是瑞典政府為所有雙語學童提供的免費課程。我城雖然是瑞典第二大,但華人只屬少數移民族群,當中廣東話的更少。當時中文母語課有兩項選擇:普通話跟廣東話。知悉有些明明在家裏講廣東話的孩子,被父母選擇去學普通話課程,理由是「普通話較有用」,人各有志但我覺得「黐線,梗係上廣東話啦!」 平時在家我會播放廣東歌,女兒們細個已經跟着我高唱:「留下這打火機在車裏!」,以及高難度數字歌「30624700」。我會自創廣東話童謠:「又lee又路包雲吞」等。天真淳樸的孩子,聽到媽媽口中的廣東話好得意,我就乘機將之發大,唱埋歌,用最好玩的方法讓她們活學活用廣東話。無聊、文法未必啱、通常無厘頭,之但係語言係活生生嘅!尤其係日日可以有新潮語出世的廣東話,孩子就有權大講大唱大學! 閒時我也以科學方法向女兒灌輸廣東話的變幻多端,廣東話的九聲及同聲多字經常令半個瑞典人的廣東話亂晒龍:「食麵」不等於「食咗塊面」,「你個中文名係方豆,唔係放低粒豆」!好好笑的日常例子多不勝數,最近晚飯時我推出「入實驗室撳緊急掣」,三個女「依牙鬆弶」當然講唔掂,阿媽就笑到噴飯。 從沒幻想過有朝一日需要捍衛廣東話,聽到親戚的子女日日學校早會要唱國歌,我跌甩下巴,在公園聽到爸媽的港式英語:「careful呀吓!」我反而覺得有親切感,死未!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食飯准睇書

今天晚餐吃湯麵,女兒坐下來先把小說打開,準備邊吃邊讀。 頃刻之間,我把唇邊的蓄勢待發一句:「食飯唔好睇書!」臨崖勒馬,先反芻為改良版:「食完飯先睇啦!」開口前電光火石間,我見到少女時代的自己,廢寢忘餐地追衛斯理科幻小說。當年我娘不但沒有催我吃飯,反而還留飯餸給我,由得我繼續沉醉於閱讀世界中。一定是叮噹的隨意門讓我跳出自己看自己,天靈蓋感到「叮」一響,耳邊聽到這句:「我自己都邊食邊睇書啦!」一秒一宇宙,前後的一列思維超越時空與軀殼,明明疲累兼肚餓的為娘,最終眉頭鬆弛,綻開微笑向女兒說:「咦?就快睇晒成本咯喎!」 女兒抬起頭來,把整本厚吋半的小說作快速洗牌狀,面露得戚微笑,我也忍不住笑起來,一股自豪從心裏湧起,不禁將十秒前那句「我自己都邊食邊睇書啦!」說出來。之後我食我的湯麵,她食她的湯麵,兩人右手揸筷子,左手在支撐着那兩本厚小說。 那一刻,我感到和十五歲的大女兒之間悠悠掀起一道前所未見的隱形彩虹橋。 無論是六歲、十六歲、四五六十歲也好,我覺得世上沒有比「讀書」更美好的嗜好。美好的不但是感覺,美好的更是得着。幼童揭書的最初,是訓練小手指的肌肉和關節發展;之後眼睛對圖像和顏色有感應,腦袋開始把那個伸出好多直線的黃色大圓球跟「太陽」這概念連結起來。然後發現有數字、文字、字母和符號,以及他們各自的聲音。 漸漸地,孩子長大,圖畫讓路給文字,圖畫愈來愈少,文字愈來愈多。當一頁白色的紙張滿佈密麻麻的黑色字體時,最廣闊無邊的閱讀海洋正等待你深潛入其中。愛閱讀的你定會明白,置身其中的美好感覺是私密的。跟外界暫時斷絕關係的抽身感覺,在現時資訊逼爆眼珠的大潮之中,難得仍然存在。那裏有一種唾手可得的寧謐、平和。 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閱讀,不過不試就不會知。如果媽媽爸爸有心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其實不必很費力,也毋須很費錢。定期帶孩子去圖書館任借,每天臨睡前晚上花十分鐘一同閱讀。 出街前帶備小書一冊傍身,在茶樓在車上消磨,或者不比手機順手,但我深信比網絡有益身心。 我們家就是這樣給三個女兒製造閱讀環境的,十四年前大女兒才四個月大,爸爸已開始每一晚閱讀故事書給她聽。如今三女兒六歲,有時會選全文字的故事書,有時會挑漫畫,爸爸照讀如儀。大女兒現在自己會趁減價期買她心儀的科幻小說和日本翻譯漫畫,二女兒則熱中在圖書館找懸疑鬼故之類。 瑞典人環保意識高,多年來讓我們有機會在二手店、跳蚤市場找到大量廉價二手童書,圖書館也定期將舊書送出或以象徵式收費賣出。三個女兒「繼承」了許多經典好書、可愛書、無聊書、漫畫書什麼都有。我覺得沒打緊,只要覺得有趣,讀在其中,獨自享受那種私人的美好,已經是成功登陸另一個宇宙了。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當夫妻變成同屋主

我衷心希望你沒有對這題目感同身受。但好可惜,我所知的真實夫妻生活裏,有無數人困在其中,跟快樂逐步遠離。 撫心自問,為人父母的你,有無覺得跟丈夫/妻子之間,當初那份真誠、澎湃的愛,隨年月下來,已經給九萬幾個現實因素擄走,冲淡得七七八八,剩下只有「責任」兩個重如獅子山的字?不知打從何時開始,你倆由相親相愛相互尊重的戀人夫婦,演變為現在恍如同屋主,甚至合伙人的關係。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日常生活的大小安排上,而非丈夫和妻子雙方的身心需要。 家庭運作如常,兩公婆上班如常,或者一個繼續上班,一個繼續打理家庭如常,孩子亦如常返學放學補習跳舞彈琴參加生日會。 營營役役地生活,勞勞碌碌地為個家,但是你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快樂。 這種僵硬、卡着的關係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過去哪一點出錯了?誰出錯?夫妻其中一方做錯了事?另一方一直未能原諒?因而失去信任?卻為了孩子為了責任而繼續把守崗位?為了因為離婚會牽涉太多而未敢面對和尋求出路? 這種僵硬卡着的關係,或者根本不是誰人的錯。那是時間的錯?是生活的錯?是兩人成為父母後的角色不同想法有異?是兩人經歷生活與工作體驗後的成長和轉變?是發現年輕的自己已經不復再?是面對中年危機不知自己下半生究竟想點?是面對孩子長大不再整天依靠自己的失落? 為何不提起勁面對問題?因為日日要返工已經好攰,壓力已經好大?因為回到家只想休息一下?因為周末放假只想去吃去玩去飛去娛樂?因為千頭萬緒不知從何開始?因為要說的話已經說了好多回?因為以為時間會療癒一切? 為何不落力解決問題?因為無時間無機會大家好好坐下真心傾談?因為無時間無精神跟自己好好靜下來真心傾談?因為要顧慮好多人的感受和現狀?因為懶? 為何靜心聆聽對方的真心話是困難的?為何靜心聆聽對方兼且不打斷對方說話是困難的?為何平靜地傾談是困難的?為何待對方說完之後檢視自己比反駁對方困難得多?為何嘗試代入對方的角度看事件是困難的?為何面對自己是最困難的? 而離婚真的會像龍捲風的嗎?經濟環境、孩子撫養、居所、家人一定都要統統被捲入大漩渦嗎?孩子的身心一定會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嗎?不離婚的話真能像無事人一樣,心裏住着一塊大石頭繼續生活嗎?而離婚與不離婚之間有其他可能性嗎? 婚姻的初衷是共同建立快樂,婚姻的栽培是共同並肩付出的。 「勿忘初衷」如果只是口號或台詞的話,時間必然會進一步確立其冷漠本質。時間是無情的、時間是殘酷的,如果你的心態是等死的話;但時間,也可以是珍貴的,也可以是讓你儲蓄生命美麗經驗的投資戶口,如果你珍而重之的話。 時間從來最灑脫,一直往前走,睬你都傻。只有你自己才能讓自己在婚姻的暗角處走出來。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靜止和獨處

普遍來說,一般香港中產家庭的生活水平,一定未至於逼人的程度。夫妻一或兩份收入,能夠供給全家的基本開支,孩子學校和課餘的需要都解決到,周末休息時都不愁節目。除了指定的興趣班或上教會等等,家長有空便帶齊孩子燒烤行山露營,或者探望家中長輩,跟同樣有孩子的親戚或朋友家庭聚會。高高興興熱熱鬧鬧,大抵都是香港家庭生活的假期寫照。 香港的孩子似乎都習慣身邊時刻都有人相伴,連看電視和玩遊戲時都在大人的視線範圍內。據我所知,不少課餘活動連家長都歡迎進場,坐在一旁看着自家孩子練習樂器。中產家庭的孩子未必個個擁有私人睡房,除非是獨生孩子吧,否則不少孩子都是跟兄弟姊妹共分房間,不敢亂猜,但我估計,孩子可以隨時關上房門做自己喜歡的事,這種機會不常有。 空間固然是原因之一。香港樓宇設計的重點不在於空間,更不在於儲存物件的空間,睡房容得下睡牀衣櫃和書桌之後,通常空地都所餘無幾了。客廳飯廳成為一家人日常的公共空間,各人在同一室內各自做事,有人在看電視,有人在看報紙,有人在做功課,有人在吃點心,如果有佔地較廣的親子活動,例如砌拼圖和火車軌,就需要在地上撥出空間,玩完後通常要收拾一輪。 大人小孩缺獨處機會 除了空間的缺乏,香港人的家庭文化也沒有着意造就獨處的機會。大人上班辛苦過後,假期就益發要填補。休息其實並非真正休息,大伙兒聚會的確高興,卻忽略了讓腦袋四肢靜止下來的需要。大人如是,孩子亦不見得有選擇或發言權,假期的活動都被編排妥善了。 孩子都自小習慣了繁忙的生活,便以為這是恆常之道,其實最需要靜止的人是孩子們。 靜止時候做什麼?獨處時候做什麼?我猜這是連大人都會問的問題,或者「做什麼」不是重點,「不做什麼」才是重點。讓手腳騰空的「發吽哣」未嘗不是壞事,如果你忍得住不按手機的話,就坐着幾分鐘不動,看看窗外,看看自己的家,看看牆上掛着的家庭照片,看看自己的手指和腳趾。 孩子們因為腦袋和身體構造,的確好難做到靜止不動的。 一本書、一張紙和幾支筆、一兩件心愛玩具,回歸基本的五官體驗,簡單的動用雙手,僅此而已。 分配空間 各佔地盤 如果有足夠空間,獨處的確較容易。然而我們可以製造環境條件,就算一屋都是人,仍然可以獨處。例如可以分配空間,媽媽佔睡房,爸爸佔客廳,孩子自己在房間,試試留在各自地盤15分鐘,互不打擾,別走來走去,別偷看手機,就15分鐘。 為什麼要靜止?為什麼要獨處?不如這樣說,日常生活的所有人、事、情就像薯片,我們天天不停吃薯片,有些啱口味,有些很鹹。 天下的薯片都令人口渴,靜止和獨處就是我們靈魂必須的水分。 15分鐘之後,或許薯片已經煙消雲散,肚子裏又再能騰出空間,讓大人細路繼續再食薯片。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瑞典滑雪,哪有錢?

網上圖片 新年伊始,先恭喜大家狗年闔家平安,夫妻恩愛,子女健康,生活滿足! 放長假滑雪 屬上一代常規 本周是瑞典學校假期,傳統叫作「運動假期」,當中的運動是指滑雪。運動假期就是放一星期假,讓學童和家人有時間享受滑雪闔家歡。如果看清楚瑞典地理,整個國家形狀有點像隻香蕉,長長的土地,南北部相距甚遠。假設將瑞典南北兩點在地圖上打個筋斗,北端會落在歐洲南方的意大利那麼遙遠。由於國內各省各縣的氣候有相差,運動假期也會有時差。北方城鎮老早在去年十月已開始下雪,南方這邊到新年後才有雪,也不多。 「運動假期去滑雪」在上一代是常規,丈夫上班,太太持家,孩子上學,全瑞典家庭幾乎都屬中產,社會經濟穩定,人們生活徐疾有致,那是一個要知世事便要讀報紙或者按時看電視新聞的年代,那是一個「壓力」這個詞語好像仍未出現的年代。 去曼谷比去內陸還便宜 如今不再叫運動假期了,是冬季假期才對 鏡頭一轉到這一代,我問兩個分別上六年級和九年級的女兒:「你們有沒有同學放假跟爸媽去滑雪?」「沒有」、「好像有一兩個吧」。曾經是國民冬季熱門運動,如今在排行榜大跌。「媽媽,如今不再叫運動假期了,是冬季假期才對!」原來索性連鼓勵運動的名堂也省掉了。 為何少人去闔家歡滑雪?地理上瑞典人聚居國土南部,最熱門的滑雪勝地在中西部,與挪威邊境接壤,無論自行駕車往返抑或乘搭內陸機,加上滑雪裝備、租住雪地木屋或旅館、膳食等費用後,一家幾口的開支其實不算便宜。瑞典又不像挪威,挪威多雪,從奧斯陸城市到近郊樹林滑雪,隨時周末就可以帶備雪橇搭地鐵往返,方便得誇張。 這一代為人父母大多數都忙着上班,許多爸爸媽媽都選擇在聖誕新年期間放長假和家人慶祝,或者帶孩子往南歐或亞洲國家旅遊,選擇陽光而不要雪地,而從瑞典來往曼谷的機票隨時比飛內陸滑雪勝地便宜。 領學生滑雪 老師中途閃人? 許多移民家庭都負擔不起滑雪,二女兒學校去年有資助計劃,由三個老師帶領全班二十多個同學,乘巴士去市外的小型滑雪坡玩了整天,象徵式收了在場地裏租賃滑雪裝備的費用,記得只是一百港元。事前需要標明滑雪技術程度,並由家長簽署,校方也沒有額外作出安全保證等。 二女兒人生第一次滑雪,是幾年前跟爸爸和姊姊去,但仍然完全是門外漢,她告訴我全班也只得三數個同學有滑雪經驗。老師先讓大家在斜度最小的雪坡試玩幾回,熱身後再由同學自行選擇是否進攻中型雪坡,「最後我試埋最斜那個!就只有我和阿文兩個同學跟老師上去」。膽子大的二女兒說其實好斜,但既然上到去,「唔通落返嚟咩!」於是吸一口氣,衝呀!她在家示範身體向前傾斜的角度,說「初時有少少驚!但速度好快,驚唔切,好好玩!」之後再搭吊車上坡再滑多次。「老師呢?」我問。「不知她去了哪兒,我自己一個滑落山坡去。」 丈夫覺得沒有大問題,老師已經結伴過一回,看得出女兒能夠自行應付。我聽了卻簡直有抹了一額汗的感覺,告訴他們:「換了香港學校的話,你根本完全無機會成行!」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熱血少女的說話藝術

網上圖片 以下是兩個女性A跟B的對話: A:我可否在客廳裏練跳? B:不啊,我正坐在這裏工作。你不是說下午無人在家時練的嗎? A:結果沒有呀,那我可否現在客廳裏練跳? B:不。 A:為什麼不? B:因為我們之前說好了,下午無人在家時你可以練。 A:那麼現在呢? B:現在我坐在這裏寫稿,我需要坐在這裏工作,所以你不可以練。 A:為什麼不? B:因為我們之前說好了,而且我需要這兒安靜。 A:你不可以坐在飯桌那邊嗎? B:不可以。我要坐在這裏。你不可以在房間裏練嗎? A:上面不夠空間。 B:你!……我小時候和三個弟妹共分一個房間,你這樣叫不夠空間?!你!……我不說了,我要工作! A:(無反應,掉頭回自己房去) 你大概已猜到A君是兒女,B君是母親,即是我。以上是12歲女兒和她娘親我在周末黃昏的對話。少女睡至日上三竿,然後愈夜愈精神;阿媽卻相反,周末照樣比太陽早起(北國冬天感覺太陽幾乎永遠不起),照樣洗衫煮飯催人起身。黃昏帶着累意,在客廳開了音樂,冲了熱茶在寫稿,以為終於可以有點悠閒地坐下來寫些字,待了大半天再刻意經營的半點私人空間,甫開場旋即遭踐踏。 一場雙輸之爭 母女倆的對話,由廣東話和瑞典文組成,女兒說瑞典文,我用廣東話回應。我盡量忠於瑞典文的語氣,把對話譯成上述中文。 或許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事發時B君的心情演變,於短短幾句往來之間,從正常反應躍升至爆煲邊緣。 結果,兩個人都氣結和失望,兩個人都得不到想要的,女兒想在客廳較寬敞的地上做伸展和練體操,我想獨佔客廳靜靜地歎茶寫字,都不果。 事過境遷我回想,耐性限額將滿未滿當兒,我硬生生繃着臉拋下那一句:「我不說了,我要工作!」,這收場白委實不濟。我晦氣地拒絕繼續商議,就如當着她鼻尖把大門踢上。在她眼裏看到的是什麼?媽媽沒有聽我的要求和想法,就只發怒和命令。且慢!明明是我先把自己安置在客廳沙發上的,難道我是媽媽她是女兒我就必須讓她由她?明明源出我肚裏的人怎麼會這般……似我的?! 你也是為人母親,家有熱血少女嗎?也有經歷過類似的對話、對峙、對抗嗎?你認得自己的矛盾心情嗎?認得眼前少女那種不忿、不甘、不敢的眼神嗎? 自己也曾在爸媽前怒目 你可又記起N年前,自己也曾站在媽媽或爸爸跟前怒目,想說又不敢說的情景嗎?不同年代,交換了身分,卻依然上演同一幕。 都一一記起來了對吧?我們如今披上母親父親身分的,自當舒一口氣!拍拍自己膊頭,提醒自己:「這些熱血少女的說話藝術通常好短暫,無嘢嘅,等三數年,大家都老幾年,到時世界又唔同,不如家陣慳番啖氣係咪?」 至於我們客廳使用的問題,不如玩盡佢,扮體育館要預約?

詳細內容

半個瑞典人:玩得開心睡得香甜

新年快樂!先祝各位媽媽爸爸日日瞓足八粒鐘,囝囝囡囡瞓得安穩,老人家安枕無憂!老老實實,睡眠質素好,人就分外精神,面對每天排隊等候的大事瑣事,更覺得心應手。 「媽媽,為什麼要慶祝新年的啊?」六歲細女問。「因為可以聚在一起大吃一頓啊!」我體內天生的那一半香港人先作出自動反應,旋即由後天加入的那一半瑞典人身分作補充:「其實也不只是吃的,就好像上星期平安夜,我們在祖父祖母家慶祝一樣,齊齊看唐老鴨卡通片,吃朱古力和拆禮物,大家很開心呀對不對?」孩子最真情流露,細女立時笑到見牙唔見眼:「那是我一世人收過最好的禮物啊!」 聖誕前,我去玩具店買聖誕禮物,本來打算買盒「聖誕月曆」,在十二月份,每天揭開一格,裏面有一份小禮物。歐洲各地都流行,算是迎接聖誕的傳統之一,小朋友最喜歡,因為日日有禮物拆。去年十二月回港探親,帶了兩盒給家人,細女記住整整一年,今年一早向媽媽落單:「我今年聖誕禮物想要聖誕月曆啊!」這也是瑞典的習俗,孩子事先張揚,告訴大人想要什麼聖誕禮物。當日站在十萬款塑膠玩具面前,我有頭暈感覺,結果跟之前一樣,都是挑了丹麥塑膠積木,為的是起碼可以砌完再砌,玩無限次。 孩子動手做玩具 便宜又滿足 我們家有三個女兒,多年來我都刻意不多買新玩具,平時經過玩具店也很少入內,或者由狠心的媽媽事先說明:「只是看看,不會買的,OK?」因為我慳家兼挑剔,而且在瑞典生活已久,受丈夫薰陶下,我覺得最好玩的遊戲都毋須道具,而是工具。只要給孩子提供材料,他們自會化腐朽為神奇,弄出奇形怪狀的東東。昨天我們在地牢大掃除,找到一袋試油漆用的木條和兩個大女兒小時候砌出來的小木船、木雪橇和馬槽。細女說也要砌,於是爸爸教她用熱熔槍,六歲細女便興致勃勃試着,結果給小娃娃搭起了小木屋。 漸漸,孩子們再不會「好恨入玩具店」,在家裏自己動手更好玩。 孩子房裏有許多盒子,放滿我們收集的物料:碎布棉花可以做娃娃衣、拼貼畫、筆袋、手提包,硬紙皮、大紙、靚紙、貼紙、絲帶、印章,變成送給同學和家人的生日或聖誕賀卡,膠紙、剪刀、針線、畫筆、熱熔槍以至鎚仔鐵釘等真工具,我們都讓孩子自由使用。有時我們站在玩具架前,孩子眼定定發光的時候,阿媽會友善地問:「為什麼你想要這件玩具呀?」「因為珊娜送我的生日禮物是小馬兒,小馬兒需要馬鞍啊」。那是一款無底深潭式塑膠農場玩具套餐。「說的也是,看,其實也不難做啊。」結果我們入了手工材料店,買了小鐵鏈和鐵圈,女兒回到家,自己用鉗子做了馬鞍,後來轉用家裏的絲帶,製成品拿來給媽媽看時我大讚:「看!仲靚!」再後來,二女兒索性把我給她的舊項鏈拆除,自製獨一無二的迷你馬鞍。 兩個大女兒踏入少女階段,做手工比以前少了,輪到小女兒開始有興趣,兩個姊姊常給她示範,或者把房裏儲存多年的細軟物料都送給她。如果有得自由發揮,孩子便是最強的創造者!(溫馨提示:媽媽旁觀就夠喇)。孩子腦筋十指用齊,盡情盡興創作完成,再玩自己的作品,整個過程便宜又滿足,玩完一大輪,開心又疲累,自然睡得香甜!

詳細內容

親子筆陣‧半個瑞典人:聖誕月燃亮冬日瑞典

12月是北歐人最雀躍的月份,因為整個月都是聖誕月! 商店的聖誕櫥窗早在11月中已經推出,踏入12月,城裏購物街道亮起聖誕燈飾,為下午4時已天黑的瑞典冬日燃點佳節氣氛。北國聖誕裝飾沒有香港商場的艷麗,風格一般都是簡單大體。 文﹕周游 大廣場市政府大樓前,每年都豎起幾層樓高的正宗瑞典森林巨型杉樹,由大貨車從北部運來,入城時有警車開路。工作人員在建築地盤的吊機升上高處,把串串暖黃色的燈泡圍繞聖誕樹,工程浩大。 平安夜家人聚首吃「團年飯」 北歐和許多歐陸國家都有倒數聖誕的傳統,於12月第一個周末,即是平安夜來臨前的四個周末,燃點起第一支聖誕蠟燭。家家戶戶把傳統的山形聖誕燈放在窗門前,或在露台欄杆圍上燈串。上個月還是一片灰暗的住宅區,變成閃閃生光的聖誕大屋小屋,今年又特別早下雪,白皚皚的世界美麗得像聖誕卡。最開心莫過於孩子們,大草地成為擲雪球的戰場,以及堆雪人、滑雪墊的白色樂園,不亦樂乎。 瑞典人的聖誕慶祝活動大多在月中完畢,學校和公司的聯歡如是,市區內或郊外城堡的聖誕市場如是。這是因為瑞典人慶祝聖誕的正日是平安夜,是一家人聚首共進晚餐的喜慶日子,就像吃團年飯一樣。之後的幾天聖誕假期,許多人也選擇跟家人相聚。 比如上周連續三天,我參加了三個學校的慶祝活動,忙碌但十分開懷。第一個在我工作的幼稚園,當日舉行早餐聯歡,我們準備好咖啡、茶,還有傳統的慶節小食如薑餅和藏紅花麵包,招待孩子和家人。穿上紅色聖誕裝、啡色薑餅人衫或白色長袍作聖女露西亞打扮的孩子們,一齊唱聖誕歌,爸媽以至祖父母圍着觀賞,個個忙着拍照兼微笑滿面。 下班後,輪到以家長身分去女兒的學校參加節慶,大伙兒4時先在校園聚集,天已經全黑,老師點了大洋燭,放在雪地上。一大群6歲小學預備班的孩子排排企,唱起歌來十分可愛。 瑞典文經典聖誕兒歌的內容很生動,其中一首唱頌聖誕麵包師傅日日勤力做薑餅、焗大包細包,歌詞最後兩句是:「如果你好人就有得食,否則就要走人!」另一首是唱住在森林小屋的小小聖誕老人看風景,野兔急急跑來叩門:「救我救我救救我!獵人就快開槍射我!」小小聖誕老人答:「入來入來入來啊!伸手給我入來啊!」 上六年級的二女兒今年參加了聖誕合唱團,聖女露西亞慶祝日當天早上,她先到學校附近的教堂,唱歌給老人家聽,第二節的觀眾則是學校的低年級生。放學後,在食堂招待家長的聯歡會有象徵式入場費,兼出售由同學(或者其實是媽媽們)預先做好的蛋糕甜品,還有瑞典大人聚會必備的咖啡,為明年學期尾的班際大活動籌募經費。 聖誕是北歐人最注重的節日,學校假期長達兩星期,許多父母也趁機放假休息。不少瑞典家庭飛去熱帶地方,暫別北國的寒天,享受熾熱的聖誕假期,為新一年儲備足夠陽光能量。我們去年今日正在泰國沙灘吸熱,今年會去孩子的祖父母處,一家人靜靜地慶祝佳節。預祝你們聖誕快樂!新年一家大細平平安安! 作者簡介:移居瑞典十八年的原裝香港人,三女之母,每天做飯之餘亦寫字貼相。著有《幸福在最北》、《親愛的給幸福加口甜》及最新作品《近乎生活在天堂》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