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STEM教育 香港人自己搞得掂!

港府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初創企業如雨後春筍,但有指本港在科技人才培訓及供應不足,曾見過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 的創科局局長,最近宣布政府每年從外地輸入1,000位科技專才,每間公司在申請3位外援的同時,必須聘請1位本地人才和兩位實習生,為本港培訓新力軍。這政策引起業界爭議,在此暫且不作討論,但與創科發展息息相關的STEM 教育,香港人自己又會否「搞唔掂」,要請外援「救兵」呢? 香港的STEM教育確實比歐美起步慢了十多年,雖然如此,我們絕對有潛力迎頭趕上。就近年觀察可見,香港有些學校在STEM教育方面表現非常出色。就以近年在本地、中國和國際創科比賽中獲獎無數的伯裘書院為例,這所直資中學,在資源運用有較大彈性,可以靈活調配資源去發展STEM教育。 伯裘書院學生於第20屆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獲得佳績,學校並獲「優秀STEM學校」殊榮。(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伯裘書院4位中四生憑發明品,在今年香港學生科學比賽高中組奪得冠軍。(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老師團隊是STEM教育成功的鑰匙 雖然與傳統名校相比,伯裘的學生在學術成績上可能稍遜,但學校本着「人人可教」宗旨,透過有趣互動的學習環境和課程,燃點學生潛藏的「閃亮點」!兩年前,伯裘一名學生發明了「人造葉片」,利用由菠菜葉和烏龍茶葉提取的混合天然染料來進行光合作用發電。這發明在本地科研比賽屢獲殊榮,並有機會代表香港到不同國家參加國際大賽。 可是,要這位不諧英語的小伙子衝出華人社會,以英語表達複雜的科研結果,談何容易?老師們為了成就這名學生,日以繼夜不辭勞苦,強化小伙子英語的表達能力,使他能突破自我界限,以英語介紹他的作品和解答評判團的刁鑽題問。最後那位學生在多個國際比賽中獲獎,他亦變得獨立和自主。學生的轉變亦成為校長和老師的正向原動力,學校各持份者上下一心,把STEM教育越做越好。 這些學習成果並非一般傳統紙筆考評能測量到的。可見,同心合力的老師團隊是STEM教育的成功鑰匙。 港新一代文化協會科學創意中心總監黄金耀博士去年到伯裘書院,與黃頴東校長及賴富偉老師支持學生何啟睿參與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全校參與勝過興趣小組 香港教師平日課擔和行政工作已經很繁重,難以騰出時間去跨科籌劃校本STEM教育,所以,大多數學校只視為與科學相關的興趣小組。但伯裘書院採用「全校參與模式」,把每周二下午定為中一和中二同學的STEM教學時段,把跨學科知識融入學生硏究習作相關的課題裏。三年前,伯裘獲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選為全港八間伙伴學校之一,並獲撥款600萬開展資訊科技增潤班。故此,中二至中四同學會在每周五修讀1.5小時的「強化版」I.T.課程,學習電腦編程、製作應用程式(App)和設計電子遊戲、機械人製作及控制、3D打印技術等。 伯裘書院同學正學習如何透過「設計思維」作研習。(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伯裘書院同學正學習透過VEX機械人作電腦編程任務。(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伯裘書院同學正展示他們的發明品 — 智能保嬰車,希望透過自創網上監測平台確保嬰兒不受PM2.5影響健康。(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伯裘書院同學正進行科學研習,用電燈、鋁罐去了解熱力的傳輸。(伯裘書院提供圖片) 由上述例子可見,只要學校有決心去整合設計校本課程,賦權老師專業自主,老師們勇於嘗試和投入STEM教學,本地STEM教育必能開花結果。 香港人自己搞得掂,STEM教育自己教!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每位媽媽都是「超級巨星」

剛到戲院看過《打死不離歌星夢》, 十分感動, 亦滿有感觸。故事道出母親的偉大,也揭示印度封建社會中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社會現象。 婚姻中,妻子的身心靈皆受盡丈夫的折磨。故事中,媽媽愛女心切,為成就她學習音樂的心願,不惜偷丈夫的錢去買結他送給愛女。其後,為了讓女兒能透過電腦學習,母親背着丈夫變賣了她唯一的貴重頸鏈來購買電腦。 給丈夫發現後 ,媽媽亦因此被狠狠責打。無助的孩子們只能躲在房間相擁飲泣,誰也沒膽量對抗爸爸為媽媽擋駕。 結果,金頸鏈變賣了;媽媽被打傷了; 電腦也被摔壞了⋯⋯ 我的媽媽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爸爸和孩子們吃,她自己只吃冷飯菜汁,卻永不埋怨。精打細算的她把買餸的錢省下和蓄起來,好讓孩子們在新年時能穿上新衣,自己卻穿舊衣裳。 回想七十年代「男主外女主內」的香港,男女又何嘗平等呢?那個年代,一般香港人的家境貧乏,只有過時過節才會有機會嚐一口雞肉,平日只是清茶淡飯。我的媽媽總是把最好的東西留給爸爸和孩子們吃,她自己只吃冷飯菜汁,卻永不埋怨。精打細算的她把買餸的錢省下和蓄起來,好讓孩子們在新年時能穿上新衣,自己卻穿舊衣裳。媽媽一職是年終無休的,每天由早到晚亦為各個孩子勞心。在家中,媽媽一人分飾幾角, 她同時擔當財政大臣、廚師、清潔工人、保母和老師等角色。每當孩子生病時,她還要不眠不休地照顧我們九姊弟妹呢! 這就是俗語所說的:「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記起兒時暑假的某一天,我和姐姐嚷着媽媽製冰來弄凍飲,可是製冰盒卻被冰格內的冰封住了。媽媽一時心急,便用鐵鎚和螺絲批嘗試移除被卡着的冰盒。但很可惜不單任務失敗,螺絲批更鑿穿了冰箱,雪種從破孔中噴射出來。爸爸回來發現電冰箱壞了,便生氣地責駡母親,我和姐姐感到十分內疚難過。又有一次,媽媽帶着六歲的我去街市買菜和到銀行提款,在回家途中我們被兩賊人打劫!驚恐的我根本不懂應對,只能目瞪口呆的看着媽媽被搶去銀包和頸上的金鏈,然後賊人逃之夭夭。那天晚上,爸爸得知媽媽被劫,不但沒有安慰驚惶失措的妻子,反過來卻責駡她,還狠狠的給媽媽一個大巴掌。可憐無助的媽媽亦因遇上這不幸事件引發嚴重憂鬱,病了好一段日子。今天回想起和媽媽一起經歷的往事點滴,深深感到媽媽無私的愛和奉獻,她永遠是我和姐姐們心中的「超級巨星」。 心理學家發現母親對孩子的支持度,與孩子腦內的海馬體體積成正比。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壓力調節。因此,那些得到媽媽愛護照顧的孩子,亦會較少患上憂鬱症。 從生物遺傳學角度看,媽媽們不單帶給孩子無限的關愛,亦為孩子承傳遠古人類的基因和智慧。原來在受精過程中,來自爸爸的精子為要游泳快一點,會去掉一些細胞內的組織,包括失去了粒線體和其上的基因訊息。反觀來自媽媽的卵子,則能把粒線體和其上的基因保留和承傳下去。科學家透過硏究粒線體的基因遺傳,發現人類的始祖來自非洲。心理學家亦發現,母親對孩子的支持度,與孩子腦內的海馬體體積成正比。海馬體主要負責記憶和壓力調節。因此,那些得到媽媽愛護照顧的孩子,亦會較少患上憂鬱症。(深度閱讀:母親支持度與孩子腦內的海馬體體積成正比) 以上的科學發現顯証了媽媽的重要性, 所以母親們確是非凡的「超級巨星」。 不正是嗎?環顧全球,世界各地均視母親節比父親節重要啊!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為回應媽媽的大愛,孩子們要更愛錫媽媽,潔身自愛,別讓她們日夜擔憂。而做丈夫的,更要身體力行,分擔家務和教養子女責任,以實際行動支持為家庭不辭勞苦的妻子。  在此謹向各位貴為「超級巨星」的母親們致敬,並祝願各位巨星:「母親節快樂!」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破解「海蜇」之謎

假日,我和朋友到茶樓歡聚吃點心,大家叫了滿枱點心,邊吃邊暢談,一樂也! 友人婉儀一邊吃着涼拌海蜇一邊問道:「海蜇係水母,理應水多和腍身,點解海蜇會咁彈牙呢?」 「海蜇係水母,理應水多和腍身,點解海蜇會咁彈牙呢?」 我趕快嚥下口中的蘿蔔糕,回答她說:「你講得對!因為水母是含高水份的軟體動物,所以在處理過程中生產商會加入明礬, 使海蜇變得有彈性及富口感。」 婉儀一聽到滿口佳餚原來皆是化學物品便急切地追問:「 那麼,明礬對人體有害嗎?」其他朋友的目光都投射到我身上,期待着答案。 我回答說:「明礬是硫酸鋁鉀,而鋁是金屬,多吃會影響健康。香港特區政府的食物安全中心於2016年11月發現每公斤海蜇平均有800毫克的鋁。若鋁在人體內的濃度太高,它會影響發育、生育和加速腦退化。」 婉儀驚慌地續問:「死啦!我剛才吃了半碟海蜇,會唔會好快變成老人癡呆?」 叉燒包和馬拉糕,混入了含鋁的食物添加劑以加強蒸包和蒸糕的膨脹、固化和穩定效果。 我回應:「婉儀,你剛才亦吃了叉燒包和馬拉糕,它們也混入了含鋁的食物添加劑以加強蒸包和蒸糕的膨脹、固化和穩定效果。根據食安中心的資料,每公斤包點約含65至280毫克鋁。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在2011年所制定的「暫定安全參考值」,鋁的「最高可容忍量」為每周每公斤體重攝取2毫克鋁。一位60公斤重的成人,每周從食物中只能攝取不多於120毫克鋁;而一位30公斤重孩子,每周則只可攝取不多於60毫克鋁。若果每公斤海蜇含800毫克鋁,即每克海蜇含0.8毫克鋁。 換句話說, 一位 60公斤的成人一周最多可吃150克海蜇,而一位30公斤的小孩只可吃75克海蜇。一碟海蜇點心約重135克,它含108毫克鋁(半碟刞含54毫克鋁)。假設每公斤無餡的叉燒包和馬拉糕含200毫克鋁(即每克含0.2毫克鋁),而一個無餡的叉燒包和一件馬拉糕分別重90和130克,即分別含18和26毫克鋁。婉儀,今日你大概已從海蜇、叉燒包皮和馬拉糕分別攝入了54、18和26毫克鋁,合共吃了98毫克鋁。再多吃一件馬拉糕便會超過鋁的「每周可容忍量」120毫克了。」 婉儀點頭道:「睇嚟,我未來一周要戒吃海蜇、叉燒包和馬拉糕了!」 一碟海蜇點心約重135克;而一個去餡的叉燒包和一件馬拉糕分別約重90和132克。(梁美儀提供圖片) 一把聲音突然從後方傳來,鄰桌的師奶加入了討論,反對地說:「阿Sir!你咁講法,我同我阿媽咪一定變成老人癡呆啦!我地朝朝去茶樓飲杯茶、食個包,間中又食下海蜇。我個4歲孫仔最愛吃海蜇和叉燒包,每次一個人仔吃下半碟海蜇。佢長得肥肥白白、健康可愛呀!亞Sir,你唔好嚇街坊啦!」 我的朋友們鴉雀無聲地把目光再投向我,看我如何回應搭嘴師奶。我不慌不忙地說:「太太,我也認為大家不用過份擔心。其實,一個60公斤的成人每周可以吃大概6個叉燒包或4個馬拉糕。大家只要適可而止,飲食均衡,便可以食得健康啊!」師奶一邊聽一邊滿意地點頭。 我問師奶:「你個4歲孫仔每月和你『飲茶』多少次呢?是否每次都吃海蜇?」 她回答:「佢哋住得遠,一個月來探我和佢太婆一次,而每次都吃半碟海蜇和一個叉燒包㗎!」 師奶:「海蜇真係有咁多重金屬,我下次都唔敢叫俾孫仔食囉。如果佢扭計要食海蜇,我只會俾少少佢食就算嘞!」 我心算一下之後, 解答說:「估計你個肥孫仔約重20公斤,他每周最多可攝入40毫克鋁。半碟海蜇含約54毫克鋁、而一個叉燒包含約18毫克鋁,他跟你飲茶一次便吃下72毫克鋁,差不多等於兩周可攝入鋁的總額了。只要你孫仔在「飲茶」之後兩周內不再吃這些高風險食物,他的健康應該冇問題啊!」 師奶看似有所領會的說道:「嘩!海蜇真係有咁多重金屬,我下次都唔敢叫俾孫仔食囉。如果佢扭計要食海蜇,我只會俾少少佢食就算嘞!多謝阿Sir教導!」 參考資料:2016年11月18日食物安全中心公布食物中鋁的含量風險評估跟進研究報告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食物安全「理」點睇?

香港浸會大學最近發現一些進口米無機砷(又稱砒霜)含量較高,以及一些本地有機蔬菜含殘餘農藥,情況引起大眾對食物安全的關注。究竟爸媽們如何為家中食物安全把關呢?其實,食物安全風險是一條數學題,簡單來說,若果進食有害物質量(A)少過可容忍攝入量(稱為:食物安全標準)(B),便顯示風險較低,可安心進食。研究發現,本港成人平均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0.22微克無機砷,而攝入量高的市民亦只攝入0.38微克,遠比無機砷的可容忍攝入量2.1微克為低,所以巿民不用過份擔心。 食物安全風險 = 進食有害物質量 (A)  < 可容忍攝入量 (B) 進食有害物質量(A)是把「有害物質的濃度」與「該食物的攝取量 」相乘而得出;而可容忍攝入量(B)是透過流行病學統計或動物測試結果來制定的。兩者的單位都是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有害物質的重量。 舉例:若每公斤米、菜和海產中分别含200微克、100微克和200微克的無機砷。一位30公斤重的兒童每天吃下0.1公斤米、0.05公斤菜及0.05公斤海產,便能計算出這兒童共進食了無機砷量為(A)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1.17微克,但無機砷的可容忍攝入量(B)是每天每公斤體重可攝取2.1微克(世衞安全標準),顯示食物中無機砷對人的健康風險為低。倘若每公斤米、菜和海產中分别有200微克、100微克和1000微克的無機砷,這兒童共進食無機砷量便增為(A)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2.5微克,亦即超標,必須停吃那些高風險的海產! 定期轉換穀物的種類和品牌,或間中選吃粉麵或麵包,可分散攝取無機砷的風險。(istock photo) 我們日常不單吃米飯,同時亦會吃其他食品,而不同食品也可能含有害物質,因此計算健康風險時,必須全面考慮各個主要饍食中有害物質的份量。根據食物安全中心的資料,海藻羊棲菜(海草莖)的無機砷含量高達每公斤 30,000 至 130,000 微克,而藍青口的無機砷含量亦高達每公斤 30,000 微克,所以它們是高危食物,應少吃為妙。 選購較清潔的米,定期轉換穀物的種類和品牌 食安中心曾詳盡地做了一個關於無機砷的「總饍食」研究(報告內容:按此進入),無機砷的來源主要為四類食物,包括:穀物及穀物製品(53.5%),不含酒精飲品 (13%),蔬菜及蔬菜製品 (10.4%)及魚類和海產及其製品(7.9%)。 稻米是無機砷的主要攝入來源,但米飯是香港人不可或缺的食糧,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我們應選購可靠品牌及較清潔的米作食用。同時亦要分散風險,定期轉換穀物的種類和品牌,間中可選吃粉麵或麵包,因為它們含較少量的金屬。另外,以水浸米和把米徹底洗滌,也可以除去部分污染物。西方的烹調方式可除去更多污染物——先以大煲水把米滾熟然後瀝去水份,但會使部分營養流失。 流動水洗菜可除金屬和農藥殘餘 至於不含酒精飲料,如果汁、茶、咖啡、汽水等,並非維生必需品,可減少飲用。蔬菜乃是維持健康的必要食物,我們可以到可靠店舖購買蔬菜。以水浸菜和以流動水洗菜可以把部分污染物(包括金屬和農藥殘餘)除去,再以清水烚菜後把水瀝去,亦可進一步減少污染物。至於海產,貝類均含較多金屬,所以間中淺嚐為妙。至於如何選吃魚類,可參考波波教授早前所撰寫「食乜魚最安心」一文。 用流動水洗菜,可以把部分污染物(包括金屬和農藥殘餘)除去。(istock photo) 除了無機砷,食安中心已經就其他7種在食物中常見的化學物質作出「總饍食」的健康風險硏究。它們包括:二噁英、多嗅聚苯醚、金屬污染物、丙烯酰胺、霉菌毒素、有機氯類除害劑殘餘和礦物質(深度閱讀:總饍食研究)。爸媽們不妨參考這些硏究報告,便不會盲從附和杯弓蛇影了。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你是左腦人還是右腦人?

不少教育專家提倡把STEM變成STREAM,A是代表藝術和人文元素(Arts),而R是代表閲讀元素(Reading)。他們希望透過STREAM教育,培育出更多文理達人去推動社會的發展。 一般人以為科學家只是專注邏輯思考和相關的學術硏究,而對其他東西則漠不關心。事實上,很多出色的科學家都熱愛音樂和藝術。達文西不單在天文、數學、物理、建築及醫學等等的範疇皆有莫大的成就和供獻;同時,他亦是舉世知名的畫家。他筆下的「蒙羅麗莎的微笑」更是膾炙人口的舉世傑作。愛因斯坦熱愛拉小提琴,他曾說:「在我人生中,小提琴為我帶來了無限的喜悅。」 港大前副校長李行偉,是科學家也醉心跳芭蕾舞 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的前副校長李行偉教授不但是國際著名的環境水力學科學家,他亦醉心跳芭蕾舞。跳芭蕾舞啟發了他處事專注 、不放棄和守紀律的精神。告訴大家, 其實我「波波教授」也是一位文青啊!雖則未能登大雅之堂,我也熱愛繪畫、彈鋼琴和吹口琴。 左腦主管語言數理,右腦掌管情感創意 栽培孩子成為文理達人可以讓他們發掘自己的不同的興趣及潛能,使他們的人生變得更充實和多姿多彩。同時,這亦可讓孩子的腦部得到較全面的發展。人類左腦主管語言、寫作、數理、科學和邏輯思維;而右腦則掌管情感、音樂、創意、幻想、空間辨識和圖像記憶 。多用右腦(如玩音樂和繪畫)可促進孩子創作能力的發展、建立自尊心和幫助他們在其他學科上的學習。硏究亦發現,多背誦(包括樂譜、詩詞、歌曲及文章等)有助發展右腦的圖像記憶能力。很多學者能一目十行,看書速度驚人,因為他們經常閲讀,不知不覺中鍛鍊了右腦掌握圖像分析和記憶的能力。 不可不提,大部分成功人士如李嘉誠、蓋芡和愛因斯坦均熱愛閱讀, 顯証了「開卷有益」這道理! 這是因為閲讀可以同時訓練左腦及右腦。「 書中自有黃金屋 」,看益智的書藉不但讓人增長智慧,同時亦可以訓練我們的邏輯思維、引發幻想和啟發創意。因此,若要孩子喜歡追求知識,成為終生學習者,父母必須協助孩子從小養成熱愛閱讀的習慣。 《孩子的科學期刊》大量科學文章供免費下載 那麼,那裡可找到STREAM相關的益智讀物給孩子閱讀呢? 美國有一個名為《孩子的科學期刊》(Science Journal for Kids) 的網站(深度閱讀:按此進入),為中、小學生提供了幾百篇有趣的科學文章給免費下載。 該網站的編輯會從去年全球科學家所發表的優秀科學論文中選出一些較有趣的文章,把它們的文字簡化及加入有趣的插圖作解說以供中、小學生閲讀。最近刊登的文章包括:「怎樣可以不用疫苗來預防寨卡病毒的感染?」、「可否用核廢料來作核能發電?」、「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南極的企鵝?」等。每篇文章更附上關鍵術語詞彙表、研討問題和Youtube 短片以介紹相關的基礎科學知識,為孩子的STEM Literacy 打好根基(按入Read More便可看到那些短片)。 英國也設有國際性的「少年科學家期刊」(Young Scientists Journal)的網站(深度閱讀:按此進入),那裡亦提供大量科學及科技相關的文章給免費下載。而這些文章是由12至20歲的少年人撰寫,文章的評審和編輯均由少年人擔當。老師和爸媽可從以上兩個網站揀選一些文章和孩子一起閲讀和討論,從而提升他們的科學知識及引發他們的好奇心。中學老師也可鼓勵同學把科研或創科成果撰寫成論文,把文章投稿去「少年科學家期刊」,這可讓同學了解發表論文的過程,並體會文章獲刊登的喜悅和滿足感。 若只聚焦STEM, 孩子便只運用了半個腦袋思考。 其實,英語是科技發展的國際共通語言,要緊貼全球科技發展的最新動向,同學們必須能看懂相關的英語文章。 倘若將來孩子有機會參加國際性的STEM比賽,他們更要以英語清楚地及有信心地介紹參賽作品。所以,學校、老師和家長要多加鼓勵孩子學好英語,在日常生活中創設英文語境,讓孩子建立用英語溝通的信心。 總結:若只聚焦於STEM中的四項元素, 孩子便只運用了半個腦袋思考。而STREAM則加入了藝術和閲讀元素,便可讓孩子得到更全面均衡的腦部發展——左右腦齊進步!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小學雞扮演科學家

在2011年1月,28位8至10歲的英國小學生於英國皇家科學院的「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國際科學期刋中,發表了一遍關於蜜蜂如何定向尋找花蜜的科學文章(深度閱讀:按此進入),震驚全球!透過3個不同的實驗和細心觀察,這群孩子發現蜜蜂能利用顏色和空間的關係,來定向及選擇採花蜜的位置。 這群小小科學家親身體會到科硏的樂趣和意義,因為他們能夠發掘前人未曾發現的新知識。 當然,孩子成功的背後,是需要建構知識促進者的指引。是次硏究由倫敦大學的一位教授擔任指導,並由一位小學老師協助完成。孩子的硏究成果可以發表在國際科學期刋,反映孩子的科硏潛能可媲美博士級的科學家!這真實故事說明了只要有富挑戰性和有趣真實的學習情境,我們也可以讓孩子扮演科學家,從旁啟發孩子的科硏潛能。 與女兒做親子暑期習作,尋找可使飲品更快變冷的便宜方法 每年暑假,我女兒就讀的小學都有一項有趣的暑期習作,就是「親子科學專題研習」。鼓勵家長和孩子運用暑期間充裕的空間,一起進行有趣的科學探究、實驗或硏發創新科技作品,題目可以自由發揮。還記得三年前的暑假,我和當時升小二的女兒做了一個關於熱力學的實驗。當年我們剛從泰國旅遊回來,看見當地售賣飲料的小攤檔,由於欠缺電力供應,所以把飲品放在冰水當中以代替使用電冰箱。 我們便從這日常生活解難情境出發,尋找可使飲品更快變冷的便宜方法。透過搜尋文獻,女兒得知冰加鹽可以把水的凝固點下降至攝氏零度以下,由於鹽溶解時會吸熱,所以令冰水温度降得更低。為了驗證這個物理學理論,我們便進行了一個家居小實驗,來硏究加鹽對冰水温度的影響。 雖然,這個是已熟能詳的初中實驗,但從這次扮演科學家的探究經歷中,女兒學會科學信賴精確的量度及客觀的精神,亦明白到科學研究結果可以應用到生活解難之上。 女兒大讚這個實驗新奇好玩,她亦為自己能發現魚腸的秘密而感到自豪 在升小三的暑假,我倆到筲箕灣街市逛魚檔,靈機一觸, 就以魚的消化系統作為研究題目。文獻指出,素食動物的腸一般較長,因為植物纖維較難消化,長長的腸可給予更多時間去消化和吸收;而肉食動物的腸則較短,因為蛋白質容易被消化和吸收。我們想驗證本地的海水魚是否也跟隨這個理論。女兒先透過閱讀參考書去學懂魚的消化系統結構。然後,我們到街市買了不同類的海水魚回家,我教女兒如何解剖牠們,小心翼翼地把腸臓取出和量度其長度。我們再透過互聯網平台(漁護署的「香港漁網」)去確認魚的品種和牠們的攝食習慣。 最後,我教導女兒如何利用Excel進行數據分析和製作圖表。我們的實驗結果支持科學理論:素食性魚(如泥鯭)的腸比肉食性魚(如烏絲斑)的腸長很多;我們亦發現雜食性魚類(如金絲?)的腸長度介乎素食和肉食魚類之間。女兒大讚這個實驗新奇好玩,她亦為自己能發現魚腸的秘密而感到自豪。之後,她有機會向老師和同學匯報這有趣的實驗設計、經過和結果。這單獨演說的經歷,鍛鍊了她的膽量和傳意表達能力。 女兒專注地解剖魚腸。(梁美儀提供圖片) 女兒的研究結果顯示魚腸的長度,與牠們的攝食習慣相關。(梁美儀提供圖片) 「已有知識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卻是無限,可以圍繞地球無數次!」——愛因斯坦 透過讓孩子扮演科學家,亦能培養他們對事物和大自然的好奇心,啟發他們的想像力,這亦是STEM教育的目標之一。愛因斯坦曾說:「已有知識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卻是無限,可以圍繞地球無數次!」 你可能聽過STEM的不同演繹版本。它又名STEAM,A是代表Arts,即是在科技、工程和數學上加入藝術和人文元素。其實,很多教育專家亦提倡把閲讀元素(Reading)加入STEAM中,變成STREAM。因為孩子在發揮創意之先,必須要透過廣泛閱讀去了解相關的學科知識及理論(STEM literacy)。打好知識基礎後,做實驗、解難和創科便可得心應手了。因此,父母可多選擇一些有趣的科普書籍作親子閱讀素材,在假期選一個好玩的實驗和孩子一起扮演科學家吧!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 :摺紙摺到上太空

有家長看完了本欄的《STEM由DIY開始》便感嘆說:「孩子上一節木工或金工課就要付三百多元,要完成一些傢俬或擺設就要花上近兩千元。絕不是每個家庭可以負擔得來!」這個回應促使我探究有甚麼免費的東西可啟發孩子對STEM的興趣。想了一個周末,終於想到了答案:摺紙! 孩子透過摺紙可以訓練手腦協調、學習專注、明白幾何和分數概念、培養解難能力⋯⋯ 摺紙不單免費,而且好處多籮籮!西方國家的教育家就摺紙教學的好處做了不少硏究。硏究發現,孩子透過摺紙可以訓練手腦協調、學習專注、明白幾何和分數概念、培養解難能力、建立自信和永不放棄的素養等等。 年紀小的兒童(5-7歳)可以跟着父母一步一步地摺出簡單的作品。熟練後,可鼓勵他們自己摺,從而建立自信。父母可以每周教孩子一樣新作品,同時重温之前學過的。久而久之,孩子便能掌握基本技巧。 8歳或以上的孩子可以自己看說明圖去摺出不同的作品。在初期可挑選較容易的作品以鞏固孩子的成就感,父母要和孩子並肩作戰,給予鼓勵和協助解難。然後由淺入深,父母可以到圖書館借一些摺紙書或使用教導摺紙的網頁,讓孩子選擇喜愛的作品,加強其學習動機。在摺紙過程中,父母亦可以教導孩子去認識不同的幾何圖形和分數概念。 當孩子完成好幾十種的摺紙作品後,便可以發揮創意,自創出新作品。再進一步,父母可以鼓勵他們製作圖示,來教導其他人製作其作品,放到互聯網上展示及分享成果,一樂也! 我自幼喜愛摺紙。年少時,若找到被棄置的黃頁電話薄,便會開心到飛起!因為可以用這幾百頁紙摺出不同的東西。摺飛機便是訓練科學探究能力的好例子。兒時的我會摺出不同型態的飛機,再觀察和記錄它們的飛行表現, 再作類比,歸納出它們的特性與飛行表現間的關係。 我發現頭重的紙飛機可以飛回頭的;而把紙飛機翼的末端一邊向上摺、另一邊向下摺,它便會旋轉飛行。紙的厚度和飛機翼的大小也會大大影響其飛行表現。單是一本舊黃頁和摺飛機的免費玩意已讓我和姐姐們樂透一整天。 其實摺紙並非小兒科玩意,藉着摺紙也可教導較深奧的數學概念。 本港教育局曾推出過一個名作為「摺紙與數學」的中學數學課程設計(按此下載),鼓勵中學老師藉著摺紙這有趣的玩意來教數學。 摺紙技術開創太空科技 最近在Youtube 看過美國 Robert Lang ( 深度了解:作品) 博士的分享。他是一位熱愛摺紙的物理學家,自六歲便愛上摺紙。他不但能夠用一張紙摺出栩栩如生的動物,更能運用數學原理和電腦程式去設計出各種複雜的摺紙作品。當他在美國太空總署工作時,利用他的摺紙及電腦技術創造出太空船上不同的設備!例如,Robert硏製了可伸縮的大型太陽能板和可摺合的巨型天文望遠鏡屏幕等。之後,他又利用摺紙技術成功幫汽車公司設計出可摺合得更細少的安全氣袋,大大減少須佔用的空間。Robert 現在全職做摺紙專家,為不同機構和公司擔任科技顧問,收入豐厚。摺紙可以摺到上太空,真的了不起! 摺紙都可以成為終身職業: TED 講座介紹如何利用數學和電腦科技去設計及創作複雜的摺紙作品和創新科技: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食乜魚最安心?

遠在十六世紀,哲學家巴拉賽爾蘇斯(Paracelsus)已懂得食物安全的重點:「所有東西(包括食物)都可以是有毒的,中毒與否則視乎吃多少而定。」換句話說,若吃的量大和進食頻密,即使食物含少量有害化學物質亦能損害健康。 魚類含有豐富蛋白質、奧米加三脂肪酸、礦物質和維他命等兒童健康生長的重要元素。但不可不知,吃魚也有健康風險啊! 就以罐頭吞拿魚為例,牠是較細小的鰹魚(Skipjack Tuna),但亦含少量重金屬。曾有位家長每天用罐頭吞拿魚來做三文治給女兒吃,但不知為何女兒皮膚長出了濕疹。結果,透過孩子的血液化驗報告才水落石出。原來,孩子不斷從吞拿魚攝取重金屬,日積月累,重金屬超標了,影響免疫系統。停吃吞拿魚後,病情便好轉。 鯖魚、吞拿魚、三文魚、黃花魚等擁有豐富的亞米加三脂肪酸,但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喜歡依附在油脂內,因此多吃無益。 香港浸會大學黃銘洪教授發現,本港市場上的海魚均含DDT農藥,反觀淡水魚相對較清潔。淡水鯇魚、烏頭魚和鯪魚主要吃植物和無脊椎動物,所以攝入較少污染物。而淡水桂花魚則獵食其它魚類或吃動物飼料,所以含污染物相對較多。 因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會依附在海洋生物的脂肪中,污染物的含量隨着食物鏈擴大,所以位於食物鏈較高的捕獵者如藍旗吞拿魚、旗魚、劍魚和金目鯛等皆含大量污染物,只宜間中淺嚐。雖然含油份較高的鯖魚、吞拿魚、三文魚、黃花魚等擁有豐富的亞米加三脂肪酸,但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喜歡依附在油脂內,因此多吃無益。而大型(三斤以上)的野生珊瑚魚如石斑、蘇眉和油?等更有機會含致命的雪卡毒!為保育珊瑚魚和家人健康著想,食用這些貴價魚確實可免則免。生活於海底泥中的魚類如鰨沙魚、方脷和龍利魚等,有機會經常接觸及吸入泥中的各種污染物,亦應少吃為妙。 若要孩子食得健康,爸媽可以選購非捕獵性的魚類、一般體型較小的魚和優質養殖魚作日常食用。 漁護署於2005年成功推展「優質養魚場計劃」,參與此計劃的魚場須接受定期水質和養魚體內污染物殘餘量的監察,以確保產品安全。若要孩子食得健康,爸媽可以選購非捕獵性的魚類、一般體型較小的魚和優質養殖魚作日常食用。安心食用魚包括鯇魚、烏頭、 大頭魚、鯪魚、䱽魚、泥鯭 、油?、獅頭魚、馬頭、紅衫及?魚等。 本港食物安全中心定期監測魚類中的污染物,例如:汞(深度閱讀:按此進入)、二惡英(深度閱讀:按此進入)、雪茄毒(深度閱讀:按此進入),精明爸媽亦可參考其硏究結果去選擇安心食用魚。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和孩子攜手「走塑」 做世界公民!

全球每年約有八百萬噸塑膠垃圾被棄置到海洋裏。 人類為求方便,使用大量的塑膠製品如膠水樽、匙、叉、刀、飲管、外賣飯盒等。大多數人把它們用完即棄,造成全球災難性的膠污染。本港環保團體「綠惜地球」曾估算港人平均每日棄置於堆填區的PET膠樽(即回收標誌1號樽)約有528萬個,即每天每人棄置0.7個,數字驚人。據英國廣播公司電台(BBC)報道,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噸塑膠垃圾被棄置到海洋裏。塑膠垃圾在大自然中難以分解,野生海洋生物如鯨魚、海豚、海龜、海鳥和貝類會誤吃它們。有些塑膠物在牠們體內「有入冇出」,影響牠們進食和消化,嚴重者甚至死亡。而且不少塑膠品含有能干擾動物(包括人類)荷爾蒙及免疫系統的化學物質,可削弱動物的繁殖和抗病能力。 生產商為了使塑膠產品具有不同的特質,會加入不同的塑化劑去改善塑膠的特性和功能,如加強它們的軟硬度、抗紫外線或防止氧化。例如 :生產商會把塑料混合塑化劑雙酚A,使膠樽蓋變硬,方面其扭動。 塑化劑能干擾動物的荷爾蒙,可令男孩陽具變小,女孩易超重。 大部分常用的塑化劑(雙酚A和鄰苯二甲酸)均擁有與雌激素相似的化學結構,能干擾動物的荷爾蒙,使雄性雌性化,亦使雌性早熟。在台灣,曾經有多宗因個别生產商於飲料和食物中濫用塑化劑,致男孩陽具變小和女孩早熟的個案(深度閱讀:按此進入)。在上海的硏究結果亦顯示,若9-12歲女孩的尿液含雙酚A濃度高於每升兩毫克,她們超重的機會比正常同年女孩高出2.3倍(深度閱讀:按此進入)。另一個美國研究發現在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的尿液中之雙酚A濃度比正常男性平均高出4倍,推測這化學品可能與該癌病有關(深度閱讀:按此進入)。雖然市面上不少膠水壺稱不含雙酚A (BPA Free),但其實生產商只是用了其他含環境雌激素的塑化劑(如雙酚S和雙酚F)來代替雙酚A,根本只是換湯不換藥。要減少攝取這些塑化劑,我們應以「絕膠」為上策,不用膠水壺為妙。用金屬水壺會較安全,但切記不要用來裝載酸性的飲料。因為在酸性情況下,金屬會被溶解而釋出水中,增加攝入重金屬的健康風險。 一般用膠袋或膠盒包裝的食物均會受到塑化劑的污染。罐頭內壁和即食麵的杯內壁都塗上一層膠膜,亦會釋出塑化劑污染食物。台灣政府定期監測包裝食物內的塑化劑,發現鳳梨酥、罐頭炸醬、罐頭沙茶醬及各種即食碗麵等均含較高濃度的塑化劑。要減少攝入這些有害化學物質,必須盡量避免吃罐頭、用塑膠包裝和即食的食品。 使用新牙刷前,最好把它放在水中一周,讓部分有害化學物釋出,來減低對人類的健康風險。 美國加州大學著名的環境科學家Daniel Schlenk教授的研究團隊,近年硏究塑膠製品在海洋動物腸胃內的變化。他告訴我,他們仿照海龜胃液的化學成份,製成了人造海龜胃液。把牙刷頭放在這人造胃液中半天,然後用儀器分析胃液的化學成份。他們發現那胃液中有很多從牙刷頭釋出的有害化學物質,情況令人擔心。他建議在使用新牙刷前,最好把它放在水中一周,讓部分有害化學物釋出,來減低對人類的健康風險。 為了減少塑膠對野生動物和人類的禍害,我們有責任去避免使用一次性的膠製品。家長可以與孩子分享上文,讓孩子了解塑膠的禍害。接着邀請孩子畫一幅「腦圖」去列舉不同「走塑」的可行辦法。大家坐言起行,和孩子一起「走塑」,齊來做盡責的世界公民! 我的女兒就「如何走塑?」這個題目製作了這幅「腦圖」。她建議大家要:(1)盡量少用塑膠製品、(2)回收塑膠製品、(3)要自備飯盒和餐具才去買外賣、 (4)參與海灘清潔活動及(5) 可以DIY把膠製品變成有用的物品如玩具、燈飾、花樽和筆筒等等。(梁美儀提供插畫)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人生遊戲 如何「升呢」?

香港不少爸媽各出其謀,幫助子女盡早完成「生涯規劃」,要贏在起跑及終點線。若孩子能當上醫生、精算師、 律師等「名牌」職業,爸媽便可安心!因此,不少學生在大學選科時,往往以應付未來「實際」工作的門檻作決定,而忽略自己的興趣和理想,上課變成應付父母期望的苦差。在欠缺人生願景下,這些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意義,每天僅為糊口謀生,為建立家庭、買車和置業而不斷「跑數」。作為大學教授,我替這群年青人感到可惜和擔憂。父母疲於奔命地充當孩子的「生涯規劃專家」,大家又可曾知道僱主對畢業生的實質期望呢? 如果,人生是一場「電競」,要玩得「叻」,必須看懂「遊戲規則說明書」 。遊戲的潛規則是人人平等:每人只可活一次,而且是有時限的。但「玩家」在過程中沒有特定路徑,要用自己的方法儲齊「四大法寶」,然後「升呢」。什麼是「四大法寶」?在哪裏能夠找到?如何找到? 相關專業及技術並非不重要,而是僱主對擁有這「四大法寶」的員工特別有信心,相信他們很快便能掌握相關工作技能。 教育局在2006及2010年曾進行問卷調查,了解本港僱主對受聘大學生的主要素養(attributes)和能力(capabilities)的要求。硏究結果顯示僱主們一致認為年青人的「工作態度」最重要,包括要有工作熱誠及責任感,對上司能「話頭醒尾」及交足功課, 能超額完成則更理想!其次是「人際技巧」的素養,這包括了待人處事、協作和溝通上的能力。最後是「語言能力」和「分析及決策能力」。語言能力越高, 發展空間越大,晉升機會也越廣。而在現今的「大數據時代」,青年人除了需從海量資料中找到相關的資訊和數㯫外,亦須明辨資料真偽, 「格物」比較分析,向僱主出謀獻策。 這四項主要素養和能力正是人生遊戲的「四大法寶」,但為什麼僱主沒把相關專業知識視為重要素養呢? 答案呼之欲出。相關專業及技術並非不重要,而是僱主對擁有這「四大法寶」的員工特別有信心,相信他們很快便能掌握相關工作技能。若想孩子能掌握這「四大法寶」,爸媽必須重整如何栽培孩子的策略。 其實,有不少例子證明了大學本科修讀科目,跟事業的方向是風馬牛不相及。以下三位港大畢業生就正是好例子:梁錦松本科是念社會科學的,卻成為大企業公司的領導人,亦是港府的前財政司長;曾鈺成本科是數學系的畢業生,最後卻從校長一職變身,成為政治領袖和立法會主席;陳永陸是讀化學出身的,卻曾經在大小銀行工作,最後成為著名的投資策劃顧問。 對於學科有興趣的學生,他們讀書比較起勁和開心,事半功倍。大學畢業後,他們當中不乏成就非凡的例子。 這三位成功人士擁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大學時期選科時也是從興趣出發。據我多年來對學生的觀察,對於學科有興趣的學生,他們讀書比較起勁和開心,事半功倍。大學畢業後,他們當中不乏成就非凡的例子。將來孩子在大學選科時,應鼓勵他們從興趣出發,尋找他們的海闊天空吧!畢竟,大學本科生涯只佔漫漫人生的四年光陰,而營營役役的工作生涯卻可達四十多年之久,當中有無限的變數。若孩子擁有以上的「四大法寶」,即使去到那裡打工或創業也無往而不利吧! 圖一:以上是波波教授建議的栽培策略,有助孩子獲得「四大法寶」及「升呢」,供爸媽參考。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