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講媽:大菌食細菌

有朋自遠方來,特意訂了個家鄉盤菜,招待移居澳洲的大學室友。熱騰騰的盤菜是圍村的特色食物,每逢大時大節,村民總會宴請「流水盤」——不停煮不停吃,直到所有人飽飽為止。那熬過十二時晨豬肉湯汁,是盤菜精萃,淨汁可添吃兩大碗白飯。圍村家族大,一個盤菜可供十人大家庭吃。我見識過傳統煮盤菜的「排場」,根本就是家族team building 活動;起筷那一刻就像活動後de-briefing,一家人沒有公私筷之分,「洗筷子」式左撈右翻,你一言我一句,高高興興地搶塊肥肉吃! 大學室友入鄉隨俗,沒有提出用公筷(其實我也忘記了準備⋯⋯),一於大菌吃細菌。她想起有次在澳洲跟洋媽媽閒話家常時,洋寶寶在滾草地掉了個奶咀。媽媽自然地撿起它隨手塞回寶寶口中,讓他繼續品嚐。對於醫護界的室友算是個小小文化衝擊;現在她已經習慣了,外國的小孩總是在公園亂七八糟的爬來爬去、髒兮兮卻又很開心的,雖甚少聽聞洋媽媽隨身攜帶消毒酒精洗手液,但不代表她們不注重衛生。 小妺妹被我們勸止吃狗乾糧時,電光石火之間,她已經在狗水兜洗面了⋯⋯ 與盤菜同場的,還有其他大學朋友而及一個歲半大的女兒。大人們興高采烈地說東說西時,她也精力充沛地跑來跑去:攀爬家具、把聖誕樹「化繁為簡」、追逐大白的尾巴、站在狗廁所上跳舞⋯⋯小妺妹被我們勸止吃狗乾糧時(其實吃一點是不會毒發身亡的),電光石火之間,她已經在狗水兜洗面了⋯⋯ 然後我們幾位媽媽又再討論細菌;香港人口密集,又經歷過SARS ,擔心傳染病是無可口非。但是細菌無處不在,根本無從避免。適度接觸細菌可刺激孩子免疫力這個道理,相信家長們都清楚;其實,這概念也可套用在小朋友的心智發展上,不過家長似乎較保守,不太願意讓孩子冒一點險? 曾遇過家長為了保護小朋友,替他嚴選運動項目——不可以與人有肢體碰撞、不會有機會弄破皮膚、不會受溫差影響至着涼⋯⋯最後,除了運動課,小朋友只剩下家中打電玩了。孩子沈迷電子世界,不願意社交,連曾經有興趣的足球也不再吸引了。他告訴我,踢足球會與人比賽,萬一輸波他會承受不了,還是不要踢比較好。 與其讓他長大投入社會後才感染「細菌」患上惡疾,那倒不如趁年幼多試幾次「肚瀉」,最少我還在他身邊,可以教導他如何收拾便便照顧自己。 我又遇過報讀社工的年輕人,在實習時才發現受助者的生活環境比他想像中更惡劣、更骯髒(客觀描述是學生太離地)。有少許潔癖的他,不斷質疑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幫助別人;面對受助者的困難,他似乎表現得更加困苦、更無助。回顧生命歷程,他不單是在溫室長大,更加是溫室裏無菌實驗室栽培而成的孩子。 我覺得,有點細菌的環境對雞蛋仔無大害。要茁壯成長,他總要面對一些難關吧?當然,看到孩子生病、跌倒,沒有一個父母不心疼。但與其讓他長大投入社會後才感染「細菌」患上惡疾,那倒不如趁年幼多試幾次「肚瀉」,最少我還在他身邊,可以教導他如何收拾便便照顧自己。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虐兒案的反思

近日幾則關於虐待兒童的新聞,我一直都想執筆回應,但還未趕及整理好思緒,便出現新一條 news headline 。由懷疑吸毒母肢解女兒、屯門虐殺幼女、寄養家庭懷疑虐童,到月台候車自閉童遭人掌摑,短短幾星期內發生多宗令人心痛氣憤的虐兒個案。(筆者整理本篇文章時,晚間新聞又報導了新一宗懷疑虐兒個案。) 作為前懲教主任,這些新聞勾起了一些面孔:當年虐殺兒童的年老重犯、吸毒的年輕媽媽、委托社署的孤兒……還有很多十六、七歲已經當了父母的「小大人」。這些年輕人沒有深思熟慮下(或是已經盡了他們認知範圍的努力下) ,成為非常年輕的爸爸媽媽,驀然發現弄兒並不如想像中快樂。糾纏不清的男女感情問題、生活工作的壓力、人生經驗不足,甚至原生家庭充滿家暴影子等,通通都是年輕父母成為稱職家長的障礙。 監管這些個案時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家訪時我會多望一眼BB、問多一句小朋友的近況,暗中觀察一下他們之間的互動是否正常。當時每星期才探訪這些年輕媽媽一次,又可以給予多少精神支持,更遑論可以提供多少實在支援?發生慘劇之前,有沒有想過要關心這些在邊緣徘徊的年輕父母? 大部分小學的社工是buy services——社福機構與學校每年續約, 學校以投票方式「價低者得」購買輔導服務。社工也不知道下學年有沒有工開,如何心無旁騖地跟進個案? 作為社工,接受過專業訓練,明白社會對我們的期望。但公平一點說,現時前線社工的工作量多得驚人。這是一門「人性化工作」,要處理的是「一個」case,能物化為「一隻」case,每一個檔案盛載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一節有質素的輔導隨時花上個多小時,而且專業聆聽需要心力跟進,未計行政工作、申請資助,試問一個社工可以背上多少個計時炸彈? 幼稚園是沒有硬性規定必須有註校社工,而大部分小學的社工是buy services——社福機構與學校每年續約, 學校以投票方式「價低者得」購買輔導服務。社工也不知道下學年有沒有工開,如何心無旁騖地跟進個案? 而老師往往要兼顧學生輔導或被期望可以處理學生家庭問題。但教育專業和社工專業又豈可混為一談?危機介入、評估,以至是否申請將兒童撤離居所,都屬於社工訓練。當我們要問責社工之前,社會又是否對這個專業釋出對等的尊重? 作為社區一份子,你有沒有挺身而出保護兒童?在街上見過被掌摑孩子嗎?聽過隔壁兒童被體罰嚎哭嗎? 有一種陋習叫「各家自掃門前雪」,我試過在港鐵上勸止一名媽媽打罵穿幼稚園校服的女兒,但除了另一名女乘客協助,其他人都在滑手機。 回想起來,當時的處理手法未夠完善,但我不以好管閒事為恥。如果大家都多點主動守望社區,或許能阻止那些窘迫的父母,把情緒發洩在小孩身上,可以改變小孩的一生。 作為母親,我真的很難過。雞蛋仔自己抓傷了臉蛋,我已經很「肉赤」,難以想像為什麼有人能夠對兒童狠下毒手。我真心體諒父母們的壓力,做港爸港媽不容易,單單在香港謀生計已不是輕鬆。但請記清楚,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不是婚姻的籌碼、更不是負能量出氣袋。無論是什麼原因,既然把孩子帶到這世界,他們便有好好生活的權利。 閣筆時已是深宵時份,雞蛋仔在暖爐旁熟睡了;想起瑞琳小妺妹冷冰冰的,監獄的塑膠床和鐵窗也是冷冰冰的。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強化玻璃心

老公深深地相信,一向倔強男人婆的我,不會成為容易受傷的女人;而當我因小事難過,找他出氣或者找他的銀包出血時,他一直安慰自己,荷爾蒙的影響會有完結的一天⋯⋯ 我承認,懷孕之後我變得神經過敏,很小的事情都可以令我抓狂。例如有一天,我差點炒了家傭姐姐魷魚。事緣我買了一條大碼運動褲,給家傭姐姐清洗之後,消失於斗室之中。追問之下,姐姐翻箱倒櫃終於在老公那堆運動褲中抽出來,咧嘴大笑:「Mum,這是大碼,我以為是阿sir的!哈哈!」 望着她的笑容,再望望那條褲⋯⋯生完之後不單身材走樣,連個心都玻璃化了。從前可以挖苦自嘲,現在朋友都小心說話,怕誤中地雷引爆炸彈。真的不誇張,隨便都可以說幾宗讓我玻璃心的事件,例如親友見到雞蛋仔會說: 「眉毛像爺爺!」 「大耳珠像六姨婆!」 「臉圓圓像嫲嫲!」 「手長腳長像公公!」 「笑起來很精靈像婆婆!」 「根本就是你老公的兒子!」 其實,不是我老公的兒子,會是你老公的兒子嗎? 即使受過專業訓練,管你是醫生護士老師社工,成為人父母也會有自信心歸零的時間。 幾個月來,竟然沒有人發現雞蛋仔像我,最近甚至有人認為雞蛋仔像混血兒,理據是他的白滑皮膚,不可能從我身上遺傳⋯⋯ 又試過出席聚會,雞蛋仔成了音樂傳球的球,被抱來抱去;我心裏已經九萬個擔心,冷不防鄰座姨姨突然公開示範「正確抱B」手法,看着雞蛋仔在人家膊頭上微微笑,大家半開玩笑加上一句:「你如何當媽媽,看人家把他抱得很舒服!」 我個心,水銀瀉地,碎到撿不起來。 即使受過專業訓練,管你是醫生護士老師社工,成為人父母也會有自信心歸零的時間。孩子成長過程充滿挑戰,無論是社會期望、原生家庭的壓力或者是個人角色轉變,都會讓家長步步為營 。最頭痛是,當你要面對旁人的指指點點時,你的孩子也在旁邊觀察,學習你對外界的應對。 我不希望雞蛋仔逞強,更不希望他神經過於纖弱。但每個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既然如此,我選擇示範如何呵護玻璃心:學習將每一個心碎時刻,當成跳進火爐一次,把心鍊成強化玻璃。 感受並且接受自己遇上委屈挫折的感覺,容許自己感到難過,之後再反思為什麼這個人的話語或者情況會帶來傷害,是因為太種視這些意見?因為否定自我價值?透過反覆咀嚼這些感受,我們會建立更完整、更健康的價值觀。孩子的成長也就是尋找及建購生命價值的過程,他們遇上的困難不比我們少,教會他們如何保護玻璃心,畢竟我們不可以時刻遮風擋雨。 強化玻璃心最棒,沒那麼容易打碎,但仍然保持剔透玲瓏。讓孩子從你身上學習如何從挫折、誤會、迷惘中找回堅定的心志,學習持開放態度從容面對批評。我相信,入得火爐多,總有一天個心會強化到可以擋子彈!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元旦登高

我的Annual Ritual 就是「元旦朁新年人生方向登高活動」。過去幾年都有登高望遠(不是遠足、攀山,因為能力有限,只能登上一般晨運婆婆選擇的半粒星路線⋯⋯),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回顧去年的人生大小事情,想想新一年的方向。 記得2015年元旦,我和家中的肥大白一起行山,牠永遠跑在前面回頭催促我;我就咬着牙跟上去,不想半途而廢。那一年的做人方向是「活少點遺憾」——全年遇到抉擇關口時,就會撫心自問,那個決定最接近無悔、最沒有遺憾,那就是最終決定。 2015年元旦,彭梓雅和家中的肥大白一起行山。(彭梓雅提供圖片) 2016年元旦,老公和大白比賽跑上山頂,我望着他們的屁股吃塵。到山頂時,吸一口寒風,腦袋清醒記得,既然還活着就要好好地活。那年放棄了鐵飯碗,賺回每一天的自由身,決定要做一些讓自己開心而有義意的事。令我失望傷心的人或遭遇,要盡快放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放在負面情緒上。 永遠走在前面的大白。(彭梓雅提供圖片) 2017年元旦,沒有帶大白,但記憶中這次登高更吃塵⋯⋯ 老公一口氣往前衝,拉着我跑了十五分鐘,見拉不動就索性自己衝了上去。體貼的他在那一刻,仍然記掛我的肺活量⋯⋯ 老公:「心跳要衝上去,先操到心肺功能!」 我:「等埋⋯⋯我個肺頂唔順⋯⋯」 老公:「就到了!頂埋佢!」 我:「頂⋯⋯唔順⋯⋯」 終於可以慢步走走時,我感到下腹抽痛,那時過去一個月反覆痛過好幾次,恐怕是患上婦科隱疾了⋯⋯「老公,我又肚痛。」老公皺眉頭:「那就看醫生,新一年要愛錫身體!」 「老公,如果⋯⋯我有cancer死先,你要照顧自己啊!照顧大白!」 他翻了白眼沒有理我了。 由於我忽然驚覺生老病死可以很近,很多事情根本不可以解釋也不受控制,於是2017年訂了方向是學習「隨遇而安」。(隔兩天看醫生確認懷孕了,原來動了胎氣,雞蛋仔在肚裏捱了一課體能訓練。) 截稿前,2018年度元旦登高仍未發生,未知道會有什麼新的覺悟。不過老公提醒我,除了個人的方向,夫妻之間也要訂些大方向。不是討論什麼時候買樓或是去旅行那種目標,而是兩人的感情用什麼維繋、期望有怎樣的人生經驗、遇到低潮時兩個人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的那些方向原則。 當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步伐不一時,就會產生磨擦,小小的裂痕可以變成很深的對立。 一般公司都會有願景藍圖、有發展綱領,夫妻和家庭也應該有。簡單化地說,願景中婚姻要白頭到老,那麼夫妻便要有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信念,發展有效的溝通方法。如果藍圖裹有孩子每年回家團年的溫馨大合照,那麼從小就要投放心力建立緊密親子關係、凝聚家庭。每對夫妻、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背景和願望,所以沒有一條全球適用的formula,或者萬用的信條。但重點是有沒有認真把夫妻家庭的發展,放上議程討論? 現今社會傾向個人化,我們教育孩子時會鼓勵他們為自己訂下人生目標,卻忽略了那些目標與家人的連結;成年人有時候訂了個人發展方向與枕邊人交待一句,便假設對方體諒並且配合,卻少了關心對方的需要。當個人發展與家庭發展步伐不一時,就會產生磨擦,小小的裂痕可以變成很深的對立。 平衡個人發展、協調夫妻的步調,再融入其他家人的節奏,一個家庭的和諧是需要細心的鋪排。年頭訂了大方向不代表全年不會吵架,只是有了共識,一家人比較容易修正航道,較有動力維繫關係。希望雞蛋仔也會傳承我們家的Ritual,也希望我有力氣應付年度體能訓練⋯⋯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與Blue Mood 同在的晴天

在政府工作時,聖誕節之後的工作天是非常痛苦。所有人都趕年度結算,整合當年工作的數據、出勤次數等等,萬一有手民之誤,文件資料與電腦數字有出入,全世界就要罰留堂夾數字!那種心情比藍調更藍! 今年不用全職工作但藍藍的憂鬱情緒仍然殺到埋身,那是因為荷爾蒙引發的「產前/產後抑鬱」。有些婦女較易「染藍」是因為過去曾患上精神病又或者夫妻、婆媳關係欠佳,面對經濟困難或缺乏社交支援。另外有一些婦女情緒低落是因為曾經歷分娩前後併發症、流產、嬰兒患有嚴重先天性疾病。我認識曾妢娩的朋友,大部分未嚴重至產後精神病,但都試過情緒持續低落,感到沮喪、憂愁,無故哭泣或欲哭無淚  ,對以往有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 有一次沖涼照鏡子,看見妊娠紋後崩潰地大哭,一邊沖涼、一邊呻鼻涕,老公聽到「湯豬」般的嚎哭也不敢怠慢,那幾晚都坐在廁所陪我洗澡。 懷孕期間我決定全面停工準備迎接新生命,不過亦因此與外界失去聯繫,日子變得很孤單。 有一次沖涼照鏡子,看見妊娠紋後崩潰地大哭,一邊沖涼、一邊呻鼻涕,老公聽到「湯豬」般的嚎哭也不敢怠慢,那幾晚都坐在廁所陪我洗澡。試過找朋友傾訴,但找錯對象反而更慘淡收場,我聽過最難堪的安慰說話是:「你不用工作可以專心安胎,已經很幸福,為什麼要胡思亂想?」 坐月期間情緒更是貼近谷底,試過老公帶我去看電影、透透氣,換來家人批評我沒有盡力做好母親的角色;那晚我崩潰地大哭,更崩潰是,哭喊過後仍然要半夜起來餵奶。夜深人靜,看著老公和雞蛋仔熟睡,自己卻眼光光失眠,心理那份淒涼大概新手媽媽才會明白。 無可避免身邊一定會有「先來捱」(Senior)媽媽,指導你「應該」如何照顧小朋友。她們走過「黑暗歲月」的經驗分享,一點也不勵志,甚至可以把你從深淵推進更深的淵,因為憂鬱的你已經相信,自己是地表上最「屎」的媽媽。 產後抑鬱不但會影響育兒能力,配偶亦有可能受情緒困擾,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 尚幸我未曾失去理智,從來沒有想過傷害自己或者雞蛋仔,可憐的老公倒是「硬食」了很多負能量。老公形容我當時惡靈附體,差點婚變。產後抑鬱不但會影響育兒能力,配偶亦有可能受情緒困擾,影響整個家庭的運作。這種負面情緒可以維持兩年而不一定「斷尾」,它會像流感一樣反覆出現,有潛服期、有容易爆發的日子。但不要絕望,情緒病是可以痊癒的。預防情緒病首要是多點認識它,及早建立安全網,尋找社會資源、專業人士或者有經驗而又信賴的家人朋友支援。 要不是我對情緒變化敏感並且接受負面情緒,或許我也會被抑鬱牽着鼻子走!經驗告訴我,越執着掃走抑鬱情緒,越容易被它蠶蝕。受到情緒困擾時首先要深呼吸,接受負面情緒的存在、接受自己的軟弱,之後再出去走走,慢慢疏導情緒。 與Blue Mood 同在也可以享受晴天!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平安夜#Me Too

投考紀律部隊時就已經有心理準備,「紅日」基本上無假放。班務工作(在懲教院所內穿着制服管理犯人)固然需要24小時輪班,就算加入了更生事務組便裝上班,帳面上五天工作,實際上仍然24小時 on call。聖誕節期間各大宗教團體、非政府機構NGO都會組織義工,探訪在囚人士,一日要協調多場節目。又要stand by 提供心理支援,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服刑一段時間的大男人也可以因為節日氣氛而哭到死去活來。更經典的是「分手總要在年尾」﹣前度們真心狠毒,總是趁佳節臨近寄分手信,生怕囚友不夠絕望、不夠慘情。 圍牆外,有幾年時間我是負責女孩的監管工作,即是服刑完畢仍然要「守行為」、「揹瑯瑯」。除了定期家訪外,幾乎每天都會電話聯絡這班「妹G」(對年輕女囚犯的別稱),了解她們的行蹤、近況。試過與朋友食飯時,其中一個妹G情緒不穩,打電話給我哭訴,我立即上身變了熱線輔導員,朋友就成為空氣人。有女同事曾半開玩笑,認為「嫁唔出」可以向政府民事索償,因為這份工作犧牲正常社交。 「守行為」是年終無休,聖誕節我仍然要監管她們、繼續擔心她們:擔心她們「射波」偷懶曠工、擔心她們醉酒鬧事、擔心她們高買化妝品、擔心她們分手當街掌摑男朋友(而且被人放上網肉搜,連累我寫報告……) 看管這班「妹G」就好像湊女一樣,又勞氣又激心,但又不想放棄。平安夜我會提醒她們要留在家中平安渡過,不單因為她們有宵禁令在身,不可以外出,更加是擔心她們的人生安全,怕她們輕率結交異性,讓人有機可乘。 由林奕含事件、荷里活性醜聞到近期本港運動員在社交媒體的#Me Too聲明,反映性暴力普遍存在,只是社會(特別華人社會)的敏感度不高。大部份妹G很早已經有性經驗,但未必是自願的:有一個高個子、天然呆的妹G苦苦哀求我,離開院所之後不想回家,主動提出住在宿舍,原來她被親生哥哥侵犯,但一直不敢求助;另一個嘴藐藐的慣犯,竟然有次打開心扉哭訴12歲時遭朋友侵犯奪去處子之身,警署報案時反遭媽媽責罵她自甘墮落,她亦因此「失憶」拒絕提供資料予警方,讓那男人逍遙法外。 有些妹G 竟然不介意再次被人侵犯,因為自覺被侵犯過,身體很污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 這群妹G 性格反叛、經常離家出走,有犯罪背景又曾經吸毒,負面標籤令她們面對性暴力時更退縮、更無助,很容易再次成為獵物。而且她們自我價值偏低,有些妹G 竟然不介意再次被人侵犯,因為自覺被侵犯過,身體很污穢,連自己都討厭自己。遇到這些個案,除了心痛及氣憤,就只有無奈。 做父母有責任保護子女,更重要是教育子女如何保護自己、愛惜自己。其實不論男孩或女孩,都有機會遇到性暴力,趁孩子還小,父母要商量如何把性教育帶入生活,協助家庭建立正確開放的態度去討論性。如果你養育一個男孩,你有責任教懂他尊重女性。尊重任何一位女性就如尊重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姐妺,不會就女性的衣著打扮評頭品足,不會認為承認被侵犯的女孩是搏出位、搏同情;如果你養育一個女孩,你要教懂她保護自己,不立危場之下,要引導她的內心變得強壯,敢向暴力Say No 。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生日願望

第二篇刊登後是我的生日,想說說生日願望。 讀幼稚園時有「每月之星生日會」,如果不是發黃的舊照片, 我根本忘記曾經是主角,戴過派對帽子 。反而我記得小學階段,好希望有生日派對,但家庭環境所限,記憶中只是在家吃忌廉蛋糕、吹蠟燭,連照片也沒有。 可能想補償沒有辦過生日會的遺憾,出來社會工作之後,很重視過生日:拍拖時就二人世界,指明要收花、要有驚喜(其實,我很港女。);單身時,就買個喜歡的蛋糕,約閨蜜一起分享,一起說三道四。 就這樣,糊理糊塗已經「三張幾」。有了老公、生了雞蛋仔,其實都沒什麼慶祝的氣氛。我老公是超級悶蛋及紀念日選擇性失憶的典型男人,既然老婆沒有投訴,他也心安理得地渡過各種節日、紀念日及生日。不過, 老公瞥見稿件題目,立即主動打探一下口風。無他的,我老公是悶但不是蠢。從來女人都口是心非,為避免中伏,他識趣地問:「老婆,我已經想過,買個新手袋給你做生日禮物好嗎?」 明顯地他看見擱在電腦旁邊的手袋,隨口說一樣東西:「不用了,帶仔仔外出都不用手袋。」 「但你這個很重。」(老公隨手拿起袋子,好像很熱心地研究。) 「真的不用了,我有一個新的奶粉背包。」 「好吧!我再想想。」老公展示了點到即止的關懷,安心地回去看電視。 我望著個手袋,思路給打斷了…… 口中說不,身體卻很誠實。不由自主的開始資料搜集,比較一下年輕媽媽的手袋選擇、討論區媽媽的見解、臨近聖誕節的血拼策略等等,半個小時後已經整合了四款性格比高的手袋、報價及最近屋企門市資料予老公。收到如此詳長的資料,老公唯有堆出一個笑容:「老婆你很好,替我省了很多時間……」(與其讓他隨隨便便買一個, 收到時大失所望還要裝開心,倒不如給予清晰的指示,雙贏嘛!) 這個時候雞蛋仔睡醒了,又再重覆換片餵奶之日常,老公繼續興孜孜地看電視。躺在雞蛋仔身邊看著他玩,突然又有點感慨。自己生日有什麼好慶祝呢? 在我懷孕期間,試過出血、胎兒不穩、胎位不正,一直到最後要剖腹;由頭到尾沒有擔心自己的性命,反而時時刻刻憂慮胎兒的發育、責怪自己運動不足或者神經質的檢查有沒有胎心跳。那時候,很不幸地有幾位同時懷孕的朋友,她們的寶寶沒有平安來到世上。 知道她們出事,心中又難過又害怕,摸著肚子流眼淚,暗中叮嚀著雞蛋仔,要努力活下去。 看著開心的雞蛋仔,我只想多謝我媽;可以想像,三十多年前母親也經歷這一些忐忑不安、身心痛楚,排除萬難的把我生下來。 生日,是母親拼命紀念日。 我的生日願望是老人家身體健康,雞蛋仔活活潑潑。 唉……鼻酸酸好像有沙入眼。老公探頭探腦的走過來,摸著我的腦袋:「老婆,我知你辛苦了,買手袋給你吧!」 「嗚嗚……買齊四個?」

詳細內容

自在講媽:第一次

做父母一定會有同感,小朋友給予我們很多寶貴的第一次,括號內(________)可以放入N個數不清的事件和感受。 第一次笑、第一次轉身、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學、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畢業禮…..每一個第一次都會令家長感動不己。 等等,以上提及的第一次,有點像嬰兒奶粉廣告?又或者是婚禮的成長片段?太美好了吧!作為新手媽媽,仔仔給予我的「第一次」都沒有那麼浪漫: 姑娘迅速地將一團紫紅色有點潮濕的「物體」貼近我的頭,告訴我:「這就是你的兒子!」 囝囝 Jayden 100日大的笑容,是對媽媽最好的回報。(彭梓雅提供圖片) 第一次合照: 在手術台上(雞蛋仔是緊急剖腹BB),姑娘迅速地將一團紫紅色有點潮濕的「物體」貼近我的頭,告訴我:「這就是你的兒子!笑一下!」我滿臉倦容,心想「呢嚿嘢」會是我個寶貝仔?然後沒有反抗能力下,拍下笫一張奇羞無比的母子合照。 護士用盡全力幫我推奶, 生平首次有幾隻陌生人的手把弄我的乳房,而我竟然可以毫無羞恥之心,希望她們可以大力些…… 第一次「谷奶」:驚訝地發現乳房可以像木瓜般堅挺,然後更像椰殼般堅實,再然後竟然變成鐘乳石,又硬又腫又痛! 然後?已經沒有然後,因為脹奶的痛蓋過其他所有的痛楚。護士用盡全力幫我推奶, 生平首次有幾隻陌生人的手把弄我的乳房,而我竟然可以毫無羞恥之心,希望她們可以大力些…… 第一次噴便:對,是噴射出來的。剛換完尿布立刻再撒一泡是日常指定動作;但剛掀起尿布,就像荷里活電影高射炮一樣向我肚中心噴便就比較罕見。上天很公平,仔仔也會轟炸他爸爸。老公中彈慘叫了幾次,每次擊中目標之後,雞蛋仔都會展示出勝利的大笑! 對着年幼的嬰兒,家長會抱怨睡眠不足但不會責罵BB為甚麼飲食不定時、為甚麼大小便周期混亂、為甚麼聽到音樂會哭,聽不到音樂也哭。不會罵是因為我們明白,嬰兒在經驗第一次,他們小小的腦袋在發展中,無時無刻都發現新大陸,充滿好奇、疑惑、害怕但又興奮。而這個「發現」的能力是中性的,沒有是非錯對之分。這也是種求生本能,好讓人類可以學習新事物,整合經驗之後再反覆測試,製造新的知識,讓人類文明延續下去。 但對着年紀稍長的兒童,家長開始呻訴,為甚麼上星期似乎有效的管教招式,今個禮拜已經不能控制孩子的行為? Oh! Come on! 你的孩子每朝醒來便是新造的人。 嘗試多用他們 「第一次」的好奇的角度:噢!原來我個仔駁嘴可以咁叻! 那麼家長們或許可以放鬆一下,多點享受與孩子成長的時光。 他們每天快速地成長,每一個當下都是他們的「第一次」。無論我們上多少管教課程、參加多少個講座,專家教的技巧都不可能適合所有兒童,適合糾正今次的行為問題,未必適用於其他問題。小朋友不斷學習,會有無數的第一次去刺激我們的腦筋。如果孩子可以跟你鬥智鬥力,恭喜你,你生了一個聰明伶俐的孩子。 面對親子課題,我們可以掌握一些管教的理念。 調整心態,嘗試多用他們 「第一次」的好奇的角度:噢!原來我個仔駁嘴可以咁叻! 那麼家長們或許可以放鬆一下,多點享受與孩子成長的時光。 文:彭梓雅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