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學] 故事人CanCanMa同你講繪本故事

ungoogoo故事館創辦人CanCanMa為大小朋友選來近年的繪本心頭愛——曾獲美國紐約伯瑞文學獎金獎、凱迪克銀牌獎的《巿場街最後一站》。每每重溫,總會為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帶來點點安慰和支持。聽過故事,還可以來些延伸活動,寓遊戲於學習。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ungoogoo延伸活動 適合幼稚園及初小學生 ▶️DIY紙盒巴士 – 利用賀年禮盒的紙盒包裝,製作成紙製巴士,在紙盒上畫出圖案,成為獨一無二的巴士。 ▶️與孩子分享一次乘巴士的經歷,回味親子點滴。 ▶️與孩子思考一下:什麽叫富足?什麽叫快樂? 適合中至高小學生 ▶️自製社區地圖???⛪? – 可以利用環保紙,跟孩子畫下圍繞住所附近的街道圖和街名,從中認識自己的社區,說不定會有新發現;亦可借助GOOGLE MAP,在家認識平日較少踏足的地方。 ▶️自製關愛卡?️?️??? 可以是實體卡,亦可以電子卡,以創意盛載祝福,送給想關心的人。 ▶️親子可思考和討論一下「施比受更有福」的意義,彼此亦可分享真實經驗。 《巿場街最後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 作者:馬特.德拉佩尼亞 (Matt de la Peña) 譯者:宋珮 繪者:克里斯汀.羅賓遜 (Christian Robinson) 出版社:小天下   內容提供:ungoogoo故事館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港的市民都提高警覺,醫生口罩和酒精搓手液都短缺,如何能夠做好預防措施,避免感染病毒呢?空氣清新機又能有助殺菌消毒嗎?病毒有機會在洗手間透過糞便播播,有些洗手間早已使用加入了光觸媒塗層的牆磚或地磚,只是利用光就能夠替洗手間進行消毒殺菌,究竟又是如何辨到呢?   可參閱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護讀本》資訊。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光觸媒是什麼來? 市面上有很多產品都加入了光觸媒的成份,例如:光觸媒磁磚、光觸媒口罩、光觸媒抗菌抗病毒噴霧及光觸媒除菌空氣淨化機等。 有關光觸媒產品的資訊可參閱以下資料: 光觸媒磁磚 光觸媒口罩 光觸媒抗菌抗病毒噴霧 光觸媒除菌空氣淨化機   光觸媒是一種光催化劑 (Photocatalyst) ,能夠加速光化學反應,這個現象稱為光催化 (Photocatalysis),它能夠靠光的能量來進行消毒及殺菌,所以光觸媒既環保又實用,常用作光觸媒的材料是二氧化鈦。 二氧化鈦 (Titanium dioxide),化學式為TiO2,又稱為「鈦白粉」,它的分子大小是屬於奈米級的細小,當遇上紫外線就能進行消毒及殺菌,學生們常用的修正液及修正帶,都是利用二氧化鈦製造出來的。     光觸媒的消毒及殺菌原理 當光觸媒遇到紫外光所產生的「電子 (e-)」會令空氣中的「氧氣 (O2)」變成帶有 活性酸素 (‧O2),光觸媒遇到紫外光的同時所產生的「電子空穴 (h+)」會令空氣中的「水 (H2O)」變成帶有 活性酸素 (‧OH),活性酸素 (‧O2)與活性酸素 (‧OH)結合,形成「活性氧簇 (‧O2‧OH)」,這個活性氧簇 (‧O2‧OH)能夠把有機物質分解成二氧化碳及水,而且還會破壞細菌的質膜。 外國有環境科學中心利用A型流感病毒,並參考「精細陶瓷——光觸媒材料的抗病毒性試驗方法 – 使用噬菌體QB方法」的測試程序進行測試,發現沒有進行光觸媒加工的物料經過紫外光燈照射後,證明紫外光能夠消滅試碟上部分數量的病毒。 但進行光觸媒加工的物料經過紫外光燈照射後,能夠消滅試碟上大部分數量的病毒,可見加入了光觸媒物料的物件有助加快消滅病毒。   光觸媒塗層的其他特性 光觸媒塗層是屬親水性,能夠把空氣中的水份在表面形成水膜,防止靜電產生,灰塵與髒污就無能黏附在光觸媒塗層的表面,有阻隔灰塵與髒污的能力。 但在沒有加入光觸媒的一般塗層表面會容易產生靜電,灰塵與髒污吸附在塗層表面,而加入了光觸媒塗層的表面除了有消毒及殺菌功能外,還能夠進行自我清潔。   加入抗菌金屬加強消毒殺菌功能 要把光觸媒加在基材的表面上,大多數的方法會把光觸媒混入在溶劑或黏合劑裏使用,這樣光觸媒會被溶劑覆蓋,令光觸媒所產生反應會減少。 日本人利用「溶射」技術混合了抗菌金屬連同光觸媒衝擊基材表面,就能夠把大量光觸媒覆蓋基礎材料並緊密連接起來,故此沒有需要使用溶劑就能製造高密度光觸媒的薄膜,大幅提升光觸媒反應。 另外,加入了抗菌金屬更能加強遊離金屬離子引起細菌內酵素鈍化,引致細胞死亡。同時,抗菌金屬混合光觸媒後,不但能擴大接觸紫外光吸收的表面面積,還能在室內可視光線中都能夠發揮效果,令產品能在日光燈的環境下都能進行光觸媒反應。 若果把光觸媒用在空氣淨化機的濾芯上,濾芯的面積愈大,光觸媒反應會愈多愈快,殺菌消毒的能力和速度也大大增加。 認識了光觸媒反應後,在選擇有關的產品時,就可以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發揮其消毒殺菌的效能。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 最愛閱讀大時代 — 莫乃光

男人的浪漫,可是以是一盒豆腐火腩飯,可以是一部賽車電影,也可以是一本書,就如立法會議員莫乃光。   男人的浪漫 每位男子總會有專屬的私藏,是興趣、是回憶,更是長大後在腥風血雨的社會中,留給自己一點點的心靈慰藉,一處自我療癒的空間。很多人稱之為「男人的浪漫」,而此「浪漫」,通常都逃不過被身邊女性抗拒的宿命。這種女性的加持,令整件事更添幾分只有巴打才懂的神秘感。就如莫乃光:「屋企冇書櫃,地方淺窄,同埋呢,我老婆會覺得好阻住。」於是他在立法會辦公室設立了自己的「私密基地」——他的書櫃。   在莫乃光身後的,便是他的「私密基地」。 對於普羅大眾,包括記者在內,平日透過鏡頭認識的莫乃光,義正辭嚴,尤其是近半年的「反送中」風波,政治人物無不神色凝重。但在鏡頭下,我們身處他的「私密基地」」中,看到的是一位在書櫃前卸下政治光環的平凡中年男子,在我們面前,拿出一本又一本珍藏書籍,逐本推介,侃侃而談,興致勃勃,幾近忘我,直至有一刻回過神來:「我都係鍾意睇呢啲書多啲,死火,我係睇呢啲,業界嘢呢就……」才驚覺一切已不可收拾,不知不覺間讓我們窺探了他的男人浪漫。   莫乃光翻一翻書櫃,捧出來的大多是政治或歷史書籍,在在透露出主人家的閱讀口味。   愛歷史政治書 莫乃光是立法會資訊科技界代表,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美國修讀電腦電機工程,曾在矽谷工作,九十年代回流香港,創辦互聯網供應商HKNet,又曾任多間IT機構的要職,活脫脫就是一位典型的IT人,卻沒想到他喜歡的,是歷史及政治書籍。 功利地分析,是因為從政,這類書籍有助建立論點嗎?「真係自己有興趣,而唔係令到自己叻啲。」他解釋:「係咪幫到?有啲係有用,但幫到又如何呢?我喺香港點用?我去立法會,嗱,呢本書講咩講咩(拿起面前的書本),所以就唔好叫人做『曱甴』?咁講真我唔駛睇呢本書,都可以講到兩句。」   以閱讀回應時代成了莫乃光的閱讀習慣之一,手中正是他近期讀物:Francis Fukuyama的《Identity: Contemporary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他手中的書本是美國著名政治學教授Francis Fukuyama所寫的《Identity: Contemporary Identity Politics and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正是他在去年五、六月正值「反送中」運動初期所讀的書籍。「書中講到現今世代政治議題爭拗、戰爭,都係源於身份認同。」他續道:「我係中國人、中國香港人,呢個係身份認同,甚至再窄啲,我係『黃絲』定『藍絲』,以至到警察話你係『曱甴』,你又話返佢係『曱甴』,某程度上係一種身份認同反映出來嘅政治。」   甘迺迪為偶像 莫乃光對歷史政治書籍的興趣,某程度是啟蒙於年幼時閱讀父親所贈的名人傳記,但更主要是留學時,受到美國社會氛圍的影響。   留學美國的日子,啟蒙了莫乃光對閱讀歷史的興趣。   「我去到美國嗰段時間係八幾年,啱啱係越戰啲嘢埋尾,慢慢走離嗰個影子,嗰啲流行文化電影,都係七幾年尾、八幾年初先開始出現。可能係嗰度讀書,接觸咗嗰啲嘢,就會有興趣睇返之前嗰十年、二十年嘅事。」他補充道:「嗰陣時,真係大時代。」 美蘇冷戰、學生運動、黑人平權運動、越戰,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在國內外受不同的思潮衝擊。大時代中,美國出了一位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兩位甘迺迪兄弟,全都遇刺身亡。   莫乃光手執的是由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親撰的《A Full Life: Reflections at Ninety》,講述了他這一生的故事,尤其是其執政期間的見聞。 「嗰陣時睇故仔,好多陰謀論,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點樣俾人殺死,係咪俄羅斯特務呢,係古巴特務呢。從而對佢哋嘅政策、政見、立場有興趣。」而甘迺迪兄弟中,他較喜愛弟弟羅拔·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近年,我再睇返有關嘅電影、書籍,我覺得幾有意思,講Robert點樣由一個公子哥兒,做咗聯邦司法部長後,去到南部地方接觸貧窮人口,呢啲經歷點樣轉變咗佢。」 說罷,他從書櫃中找出一本由Maxwell Taylor Kennedy 編撰的《Make Gentle The Life of This World: The Vision of Robert F. Kennedy》作介紹。Maxwell Taylor Kennedy是已故羅拔·甘迺迪的兒子,書中收錄了他父親的文章及演說,從而闡述父親的政治理念。   有關約翰·甘迺迪的歷史教莫乃光著迷。他手中的一本,就是Maxwell Taylor Kennedy 編撰的《Make Gentle The Life of This World: The Vision of Robert F. Kennedy》。 書櫃中的美酒 其實,莫乃光不只看英文書的。他少年時也曾追看金庸、古龍,而在美國留學時,曾因「六四事件」而訂閱《七十年代》雜誌及《星島日報》,從中關心時局發展。現在閒時,愛行山的他會看旅遊書,甚至會「閱讀」日文行山書,但當然像很多香港人一樣都是「看圖識字」。 莫乃光書櫃的「美酒」,不乏富中國文化的中文書籍。 不過,英文書始終是他的心頭好。若問他如只看一本書,他會推介哪一本?他說:「就係早幾年過身嘅英國大法官Tom Bingham寫嘅《The Rule of Law》。我記得本書有個重要嘅概念,就係法治係管有權力嘅人去執行權力,而唔係管冇嘅人、俾人管嗰啲。」 在書堆中的Tom Bingham《The Rule of Law》。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莫乃光在訪問中提及這本書不只三次。若以酒比喻,這本書就是他書櫃中的陳年威士忌、香檳王,或者是老一輩的XO干邑白蘭地,人生中非看不可,尤其生於當今亂世。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撰文:《GRWTH日報》Irene Cheng 攝影:張逸康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有VR好像什麼也可以做

最新美國Greenlight VR調查分析指,VR用於教育的比例已達到63.9%,開始超越VR遊戲的61%,趨勢明顯。VR在教育方面提供到的機會,以往並不存在,絕非一時的噱頭。明顯地全球很多人都關注到VR對教育的長遠影響,新一代每天接觸每天使用VR,教育將迎來難以想像的改變。   VR支持生涯規劃 1月9日虛擬實境教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學務長辦公室HKUSTConnect的同學合作,為大澳佛教筏可紀念中學提供生涯規劃職業指導。這是首次以VR技術服務生涯規劃,屆時將播放VR短片《潛航血道》、《大澳水鄉》、《谷歌數據全面睇》、《籃球賽全景睇》及《國際太空站上做運動》等,讓較少機會與世界接觸的大澳中學生,透過VR短片,對未來規劃有更多了解。VR未面世前,生涯規劃多靠口述或圖像分享,有了VR即可提升至感受式層次。   VR支持UNESCO 本月虛擬實境教學將與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生大使合力製作VR籠屋短片,以沉浸式影像反映香港低下層的困苦,在狹窄的面積,惡劣的衞生環境下如何生活。 以籠屋為主題的製作已非新鮮事,過去電視劇,甚至金像獎得獎電影《籠民》也以籠屋為主題,為何UNESCO願意以VR再次投放在這個話題上呢?因為VR影片獨有的沉浸式體驗,立體視像效果,肯定比電視和電影更震撼﹗唯有VR技術在呈現影像時,能將畫面提升成為個人感受,這是電視電影無法取代的。   VR支持無障礙學習 稍前,一位曾任職醫學出版的記者在美國《EdTech》雜誌發表文章,從醫學角度探討VR對有專注力困難學習的成效,確認VR可幫助有專注困難的學生,極速投入眼前景物,成功排除一切干擾,久而久之,甚至可跟正常學童同步學習。文章引述,於2018年底,美國教育部特殊計劃辦公室亦已投資250萬美元,為高自閉症學生創造虛擬實境學習環境,以掌握未來所需技能。 三年多前,微軟創辦人Bill Gate已經在ASU-GSV峰會說過:「學校在於推動孩子的創造力,如果VR能激發、提升這一點,肯定非常有價值。」眾多例子和數據已肯定了VR學與教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令他們更主動,因為VR獨有的沉浸式效果,讓學生體驗真實,積累知識。 新的一年來臨,不要錯失機會,盡快使用VR學與教,為學校帶來新氣象。事實上加拿大哲學及教育家Marshall Mcluhan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已提出新科技將會不斷改變人類吸收知識的模式,VR當然不會例外,詳情請留意下一期訊報。   內容提供:VR Educate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認清3大零食陷阱

零食在許多人眼中都是健康的敵人,而站在家長角度,它更是引致孩子蛀牙、降低正餐食慾和肥胖的罪魁禍首。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讓孩子吃零食?   零食可以為孩子補充能量及營養 兒童階段的身體新陳代謝率較高,加上活動量大,能量消耗得快,所以需要攝取較多能量來維持成長。可是,他們的小肚子無法一次過在正餐容納足夠的食物,以防他們在兩餐之間感到飢餓,而零食就是為了給他們補充能量。對於食素的兒童,合適的零食其實可為他們提供額外營養。 正餐的確應該是兒童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理想的健康零食也應該盡量由新鮮食材自製,因為一般包裝零食都是高能量、低營養價值,但家長們未必經常有時間準備,其實只要小心選擇及留意食物標籤,避開零食陷阱,市面上仍有不少優質零食可以提高孩子整體的飲食質素。   零食陷阱1:人造色素 五彩繽紛的糖果、巧克力、果汁等零食非常吸引小朋友的目光,但它們美麗的外表背後,其實可能含有許多人造色素。著名醫學雜誌《刺針》(The Lancet)早於2007年已發表了英國食品局進行的研究發現 — 兒童長期進食這些人造色素,會增加他們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的風險。什麼色素特別值得注意?請看邪惡色素入圍名單。 雖然歐盟於2010年開始已有法例規定含有人造色素的食品必需加上「可能對兒童的活動和注意力有不利影響」的警告字眼,但在香港販賣的零食來自世界各地,而各國對食品人造色素的規管不一,所以避開此陷阱的最好辦法就是盡量避免選擇有添加色素的零食。     零食陷阱2︰甜味劑 廣泛而言,甜味劑是用作添加食物甜味的化合物。傳統甜味劑指不同種類的糖,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蔗糖(砂糖)。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無論是白糖、紅糖、黑糖或其他糖,每克糖經消化和新陳代謝過程後都會產生4 kcal。 為了使零食有甜味同時降低熱量,食品製造商可能換作加入其他甜味劑(即代糖)以達至同樣用途。其他甜味劑的例子有糖醇和低熱量甜味劑。糖醇雖然同屬碳水化合物,但不會被人體完全吸收和分解,所以其提供的熱量較低(每克約1.5-3 kcal)。 另外,低熱量甜味劑,又稱為非營養性甜味劑(non-nutritive sweeteners),則只含極低或不含熱量,但所提供的甜味遠比糖分高,其甜度可以是蔗糖的幾十至幾百倍,只需使用極小量便能提供足夠甜味。許多零食標榜「零糖零卡路里」、「無糖」,但又帶甜味,其實很有可能是添加了這類非營養性甜味劑。     零食陷阱3︰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很多時候存在於一些脆口的零食,例如餅乾、薯片等中,因為這類零食的成分可能會包含起酥油或氫化植物油,以達至理想的香脆口感。 起酥油或氫化植物油都是植物油經過氫化加工處理後的產品,主要是為了把植物油原本的液體狀態轉化為半固體或固體,以便儲存及避免不飽和脂肪氧化而導致產品出現變壞的油臭味,而反式脂肪就是在氫化作用時產生的。 長期攝取反式脂肪會影響新陳代謝,及增加日後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慢性地損害孩子的健康。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禁止所有在2018年6月18日或以後研發的食品生產配方中含添加的反式脂肪,而香港暫時對食品生產中使用含反式脂肪的材料方面並未有法例規管,唯本港法例規定食物標籤中必須例出反式脂肪含量。   「零」不代表完全沒有 香港現時的營養標籤制度允許每100克含少於0.3克反式脂肪的食品,可在食物標籤中顯示反式脂肪為0克,所以要避免進食了人造反式脂肪,最好留意零食有否含圖中所示的成分。   內容提供:green common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最愛看漫畫、最愛想東想西,STEM Sir(鄧文瀚)從小到大,就是在幻想與求真中慢慢建立成今天STEM In life(生活中處處有STEM)的思考模式。 相關文章:[停課不停學] 在家也能愉快學習 精選多元學習資源大合輯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由看漫畫到求知若渴的路 「我小時候不閱讀的。」STEM Sir說得直白與坦然。 但原來所謂的不閱讀,是不讀文字書;而漫畫,尤其日本漫畫,特別是藤井不二雄的漫畫,他倒是看了很多很多。「《多啦A夢》、《奇天烈大百科》系列,都是我的最愛,當時我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看了卡通片,又會去看漫畫。常常想:竹蜻蜓會飛嗎?」 小時候的STEM Sir熱愛看日本漫畫,並從中發現到自己對科學具有濃厚興趣。 為研究垂直直升機的原理,小時候的STEM Sir會在井字形大廈的祖母家,摺上一隻又一隻的紙飛機,向天井放飛,看它們怎樣才會上升,怎樣會直墜地面。然後就想,多啦A夢中說的事物,真的可行嗎?之後,因為戰隊類的真人卡通會crossover海嘯、恐龍這些內容,又會思考真定假,所以心裏面藏着很多對科學的疑問。 簡單的紙飛機,曾是STEM Sir看漫畫學科學的實驗品。(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到了小學階段,「在常識科看到自然界的神奇之處,加上媽媽帶我去公園玩時,看到向日葵向着太陽採光,就是因為植物向光性的特質等,才回想到卡通片裏出現的事物,很多都是真實的!原來畫卡通的人會搜集許多資料來創作。」當年還是年紀輕輕的STEM Sir,已對科學發展出濃厚興趣。   學習態度比知識更重要 中學時代的STEM Sir選修理科,學習到植物中有親水和親光的酵素,會影響植物因酵素濃度不一而引致葉和花瓣伸展效果不同。除此以外,「高達」動畫當中提到以太陽能發射激光,讓STEM Sir想到太陽能計算機這些發明,想到太陽能這種耗之不盡的資源,還可以有甚麼用途呢?雞蛋變鹹蛋的食物加工、海水變鹽牽涉的蒸餾法,這些都讓他感到很神奇。 為了推廣STEM教育,讓小朋友愛上生活上的大小知識,聲稱小時候不愛閱讀的STEM Sir,如今以文載科學之道,先後出版《STEM少年偵探團1-3》及《兒童地方誌--九龍城篇》,後者打算出版18期,讓各區的小朋友用STEM角度認識自己的社區。 為了推廣STEM教育,讓小朋友愛上生活上的大小知識,聲稱小時候不愛閱讀的STEM Sir,如今成為自資出版人,著作有《STEM少年偵探團1-3》及《兒童地方誌--九龍城篇》,後者打算出版18本,讓各區的小朋友用STEM角度認識自己的社區。 對於滿腦子疑問和點子的STEM Sir,認為學習態度最重要。 現今的世界,要尋找知識是很容易的,想到有疑問時,往互聯網一找就有海量的資料。不過,抱持事事求真精神的STEM Sir有其自學的一套。「一定要在圖書館找書做認證,因為能夠出版成書的,資料有九成是真實。然後要將得到的資訊,兩者做對比。」比起互聯網的內容,STEM Sir稱書籍比較可靠。 閱讀是一種技巧,對找資料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喜歡某樣事物,所以不看書的人都會熱衷在書中追求知識了。   創意思維就在生活 所謂的創意思維,是要建立以物學物的態度來建構。「要明白,每件事物原材料的由來,也要知道每一件東西都不是一個人的工夫,是一大班人努力的成果。」 談到以物學物,STEM Sir分享了蕭欣浩博士《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這本書提到九龍城是中西匯聚起點,該區當時有大量廚師,有些廚師可能上午在泰菜餐館工作,晚上要到越南菜館下廚。結果,香港就出現不少創新的食物:好像印尼沙嗲汁加到茶餐廳的牛肉麪,成為沙嗲牛肉麪;本來是白色外皮包住肉的北方燒賣,為了賣相好看而轉為黃色外皮,之後為了吸引人吃而加上蝦肉。」 蕭欣浩博士《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STEM Sir稱這就叫做「超架構組織能力」,即是由舊有事物加上新的思維,就變得很不一樣,這就是創意思維必有的能力。生活上,例子比比皆是,如:鹹蛋加魚皮、木陀螺加繩子轉化成今天的爆旋陀螺……STEM In life對他來說,真的手到拿來。 跳出傳統教室,STEM Sir以跨媒體教育家及作家身份,將閱讀與STEM的樂趣結合,於不同地方分享求知求真的精神。(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TEM 重在學以致用 STEM Sir因看漫畫而引發求知慾,長大後當上小學老師,擔當資訊科技發展主任,曾獲選第二屆傑出IT教師獎教師,又擔任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及香港浸會大學客席講師。他認為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對事物提出疑問、找尋答案後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過程。 STEM Sir堅持學習要從玩樂開始。(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STEM並不是要學足科學(Science) 、科技(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而是運用已學知識,再應用出來。」大人要給小朋友機會去發揮自己,最容易的方法是煮東西,例如烚溫泉蛋和溏心蛋的時間和溫度是怎樣的?烚蛋要事先穿孔才剝殼就會不爛?用科學的方法,啟發小朋友學習的興趣。 「當小朋友有成功感,他就會開始鑽研。」STEM Sir更認為,「學習要從玩樂開始,因為要玩過才知道自己鍾意甚麼。」玩樂的過程中,也可讓小朋友接觸不同的事物,擴闊眼界。 最後,STEM Sir借用曾共事過的喇沙小學前校長何侯純華女士所言,與讀者共勉:「人人都是天才,只是在哪方面有所發揮。」只要找到興趣,有了成就感,建立好自信,任何人也可找到一片天,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才,甚至天才。 無論幕前或幕後,STEM Sir所到之處在在宣揚STEM Anywhere的精神,只要找到通往知識之間,人人都是天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無論幕前或幕後,STEM Sir所到之處在在宣揚STEM Anywhere的精神,只要找到通往知識之間,人人都是天才。(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天龍人口罩與光觸媒 [STEM Sir教路] 光觸媒能抗菌抗毒? 【GRWTH書訪】 鄧文瀚 STEM Sir 漫畫悟出學問之道 【Stem Sir】DIY夾公仔機,好玩又學到STEM! [停課不停學] STEM Sir教路 – 口罩大學問   撰文:《GRWTH日報》Irene Cheng 攝影:張逸康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除咗Thx,仲可以點樣型啲講多謝?!

「THANKS」跟「THANK YOU」,可能是我們最常說的英文句子。可是天天掛在口邊,好像又太敷衍,真誠度大減。快來看看這篇專題,在下次得到別人的幫忙後,說點不一樣的!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Thank you,不帶『謝』字」 的基本說法: – I’m grateful. – I appreciate this. – You have my gratitude.   「Thank you,不帶『謝』字」 的加強語氣版: – I am extremely grateful! – I really appreciate what you have done.     「Thank you,不帶『謝』字」 的其他特別說法:   – That’s very kind of you.  (你人真好。) – You’re my saviour. (你真是我的救星。) – You’re an angel. (你簡直就是天使。) – What would I do without you? (沒有你我可以怎麼辦呢?) – I don’t know what to say. (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 I owe you one.  (我欠了你的人情。) – I’m in your debt.  (我欠你的。)   也來學學 其他跟Thanks有關的句子吧!   – Thank heavens for that.  (謝天謝地。) – You’ll thank me for this one day. (總有一天你會感激我的。)   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內容提供︰EF English Centers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爸媽們,別走管教冤枉路!

父母在管教孩子前要確立好「關係建立」這目標。(圖片為網上圖片)   張女士有兩個小孩子,囡囡10歲,囝囝五歲。問題出在10歲的囡囡身上。 這些年來,囡囡的情緒好容易失控,特別是在家中,正常時好好地,好愛父母家人。但當張女士管教她,並對她說﹕「唔可以……./唔准……」及解釋原因時,就會好易觸動囡囡神經,她會突然大叫、掟東西,有時會講粗口,也試過打張女士。囡囡只對媽媽有這樣回應,對其他家人相對少出現以上情況。囡囡在校及與其他人相處完全正常。 張女士非常不開心囡囡針對她,又覺得好辛苦,怕自己頂不住……. 為人父母,總希望可以盡責地管教好子女,但在管教前要確立好管教目標﹕「關係建立」就是管教的目標。管教子女沒有以「關係建立」為本,只重視行為的糾正,子女就會覺得父母輕視他們需要,容易觸發其情緒及行為問題(好像張女士例子),慢慢子女會變成「教極都不聽」的一群。   「管教三部曲」既可讓子女感到父母以愛管教,又可避免子女對抗,有效提升親子關係。 以關係建立為先 做個醒目父母,管教時以下4個反應請不要做,因為這些回應會讓子女感到父母只重視行為糾正,而沒有重視他們需要,達不到「關係建立」目標,包括: – 說不/不能 唔可以……./唔准…… – 以惡行先 你不聽我講就……(之後就好惡的樣子) – 只說教 因為你這樣做會….…(一大堆道理) – 分散注意 你看看其他…….(說一些沒關事情)   管教三部曲 轉個身,你又可以試試「管教三部曲」:(例子:囝囝在學校因與人爭執而打人) 先認同感受 - 你今日好嬲喎/你好不鍾意XXX喎……(看看他反應及聆聽他感受) 再指出問題 - 打人是不對的(堅定眼神指正問題) 後提供方法 - 與人爭執要找老師協助解決(不一定要解釋原因,視子女反應而定) 這方法的好處是讓子女感到父母管教他們是出於關心與諒解,大大提升彼此關係,又可避免子女對抗,子女較易接受正確的方法及與父母合作處理。 當父母們下次管教子女時,可嘗試用「管教三部曲」,避免又再行「管教冤枉路」。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單位主任 凌婉君姑娘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新年福袋小故事 一 買得到的幸福

迎接新一年,倒數、食大餐、放煙花似乎已成全球習俗。不過,在香港人的「家鄉」——日本,卻有一項新年活動是與別不同的,那就是排隊買「福袋」。 「福袋」本義是裝滿幸福、幸運的袋子,是日本百貨公司推出的促銷手法,把多件商品裝入布袋或紙袋中,並於每年一月一日發售。究其起源,據說江戶時期曾出現類似形式,叫「惠比壽袋」,是商人把衣服布碎集於袋子,並在正月發售。但真正「福袋」之誕生,就要追溯至後來20世紀初的明治末期,由東京銀座松屋百貨推出。 (圖片為網上圖片) 凍死事小 搶袋事大 由於福袋的內容不會事先公開,但袋中的商品總值遠遠大於其零售價,如1萬日元便可以購入總值8、9萬日元的商品,所以大家都想在新一年試試手氣,以小搏大。因此,每年日本人都會於元旦清晨甚或通宵在商店前排隊,好像不買福袋便不似過年。加上近年有不少香港、內地等遊客加入戰團,一些知名的商家在發售前,店外早已打了幾圈「蛇餅」。 (圖片為網上圖片) 其中一個經典的場面,就是多年前日本Apple Store開賣新年福袋,札幌的「果粉們」頂著零下8度低溫在店外通宵排隊的情景。縱使雪越下越大,但堅毅的眾人撐著雨傘、穿著大衣,堅守陣地,似乎就算被雪活埋,都不滅雄心壯志,熱血之狀猶如少年動漫。保安人員甚至要不時巡邏,主動詢問那些靜止了的人士,確定他們是否安好,有沒有凍死。自此以後,Apple Store便沒有再推出福袋,改以禮物卡代之。 (圖片為網上圖片)   不斷演變 體驗福袋   現時,很多福袋已可網上訂購,雖說免卻排隊之苦,但網上又是另一戰場。曾有一個戶外衣物牌子的福袋,網上開賣,三秒便完售!除了搶購,購買方式亦不斷推陳出新,例如在銀座三越便推出「體驗型福袋」,以扭蛋及拋圈方式來決定買到什麼福袋,更有「以一個紙袋任取罐頭」的玩法,可以看到有人貪心盡量堆到山高,但在最後一刻失平衡跌下很多。 (圖片為網上圖片) 又例如今年日本將舉辦東京奧運會,近幾年和食、和紙等相繼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進一步宣傳日本文化,同時為了滿足外國遊客的需求,百貨公司松坂屋上野店便推出了極具日本特色的「相撲體驗福袋」。這是一款體驗型福袋,體驗者不僅可以在著名相撲選手的房間參觀,還可以和大力士們一起品嘗相撲什錦火鍋、合照留念及特色紀念品。   內容提供:GRWTH日報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幼兒學音樂,該如何起步?

最近在不同的場合,都遇到一些家長不約而同地問: 什麼時候才能讓小朋友學音樂呢?很多小朋友一歲開始已手舞足蹈,聽到音樂時又馬上有反應。到三四歲語言成熟時,開始懂得表達自己想學習什麼樂器。通常就在這個時候,家長們就會開始感到困惑:先上唱遊班,待年紀再大一點才學習樂器?如果學樂器的話又應該學哪一種? 兒童學習音樂需要經驗「發現-驚嘆-探索-了解-內化」五個基本階段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我們都害怕拔苖助長,但同時也不想錯過學習時機。 在這兩種矛盾的心態交織下,我們總難免開始在市面上尋覓不同的幼兒/兒童音樂課程。市場上的幼/兒童音樂課程可說是琳琅滿目,有的標榜融合各大教學法,有的標榜名師資歷,也有宣傳比賽考試及演出的。 然而我個人覺得,兒童學習音樂需要基本上要經過「發現-驚嘆-探索-了解-內化」五個階段,才是經歷了真正的教育,音樂才能在心中植根發芽。任何幼兒/兒童音樂課程都應該是進行這個過程的地方。   發現 曾經見過一些試學課程,可以一次過試玩十多種樂器,小朋友可以先試試不同樂器,再選擇自己喜歡的。這種課程想法很美好,不過現實是太刻意反而不太自然。我想最好的開始,是一個不經意的小型音樂會,不用過多介紹,默默等待他們自己發現和提問。當他們主動發現發問時尋求時,這個種子就經已植入他們心中。 閱讀舒伯特叔叔的故事,過程也是一種由孩子主導的發現。   驚嘆 留下讓孩子們驚嘆的空間,對成人來說一切都已經太理所當然了。振動會發出聲音、弦線短發出高音、弦線長發出低音等等,對成人來說不難理解亦無驚訝,但對只有幾歲的小朋友來說,一切都是新奇新鮮。 很多時候,幼兒和兒童的教育和「課程」重於追求急、趕、快和效果,學幾堂便要彈出音樂、短時間內要考試比賽。不少課程還炫耀這個單向硬塞的過程。孩子一旦被硬塞知識,驚嘆的機會就被奪去。成人應該保留及創造讓小朋友驚訝和驚嘆音樂的機會。深刻的感受可以伴隨一輩子,知識反而很多時轉眼即逝。試想我們從幼稚園時期學習開始,多少知識已被遺忘,留下來的只有改變一生的感覺和瞬間。   探索 經歷了發現和驚嘆,孩子就像原始人發現火把一樣。內在動力驅使他們不停探索,直至內在需要被滿足為止。成人需要多加觀察孩子,再按步就班繼續協助孩子回到發現--驚訝之中,其實就是探索的過程。而這個探索過程需要老師或成人細心耐心地設計和安排。   觀察珠子流動的聲音,試試從探索中發現驚嘆。   了解 直至了解事物的全面,孩子內在需要才被滿足。而言,這個滿足會驅使孩子繼續重覆整個學習過程。就如很多家長也見過,當小朋友試過滑梯後,會不停重覆,甚至要玩上十數次才會滿足。 享受完成一線譜的樂趣,因著對事物得著全然了解,孩子的內心得以滿足,那就樂透了。   內化 在不斷重覆下,學習變成吸收。知識、記憶和習得的能力開始內化。如踏單車、游泳一樣,能力內化了就不會忘記,從而成為他們的一部份。 刊載於︰莫爸爸的音樂教育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