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媽「非」常誌】「非」一般的親子時間

  香港父母對「親子」一詞非常熟悉,很多人甚至在計劃懷孕時,已開始學習如何建立及維繫親子關係、留意日常有什麼親子活動等等。但對尼國人來說,他們甚少有「親子」這個概念,日常亦甚少陪伴仔女進行親子活動,所以當見到我和「孖寶」一起進行各種活動時,都高度讚賞我是一個超級好媽媽。但其實,比起香港眾多好媽媽,我對那些讚賞實在是受之有愧。   「天生天養」育兒觀 在我認識的鄰居或仔女同學的父母當中,只有很少數會花時間跟孩子進行各種活動,大部分尼日利亞的家長最多只是安排子女活動,且由他們自行跟其他小朋友玩。這就是他們的育兒模式,跟我們上一輩的「天生天養」及「父母擁無上權威」的概念,簡直如出一轍。 我有時候也在想,如果我用這種非洲育兒方法去照顧「孖寶」,我應會輕鬆很多,但那樣卻跟我們移居尼國的原意背道而馳。   既陪伴又輔導 現時,我仍然是全職湊仔,然後兼職工作賺錢,所以照顧仔女的日常生活仍然是我最重要的任務。 每天早上送「孖寶」上學後,我便有一點私人時間;待他們下午放學回來,我才開始一天的主要工作。現時哥哥唸四年級,而妹妹則唸三年級,自今個學年開始,我完全放手讓他們自己做功課,我既不從旁督促,也不為他們檢查功課。他們要是做錯或做漏,回到學校便要自己承擔後果,那樣他們才會慢慢學懂為自己負責任。 當他們完成功課後,便是我們一天最期待的時光! 有時,我們會一起做蛋糕或曲奇餅等各種食物,有時一起看電視或看書,有時隨意在屋外玩耍或去屋苑泳池游水,又有時一起跟着YouTube去學習做各種小手工。對我們來說,那是平凡不過的生活,但過程中所建立的感情及默契,是尼國父母和孩子之間所沒有的。 整蛋糕、曲奇成了我們一家親子的日常。 同時,亦因為我經常陪伴孩子玩耍,所以我清楚知道在他們周遭有什麼人和事,當他們遇到一些品行欠佳的小朋友時,我也可以及時輔導他們,教他們分辨朋友的好壞,避免他們受那些壞孩子的影響而學壞。 想起中式食品時,大手小手又齊齊出動,來個自家製的「糖醋煎餅」。   彌補孩童時代的缺失 有時,我在屋苑的WhatsApp群組不記名去講述我在屋苑親眼所見,有關個別壞孩子的荒謬事情時,其他鄰居也很驚訝會有那些事情發生,而驚訝過後,他們也多了關注小朋友的課餘活動,當小朋友在球場玩或去游水時,也開始見到他們有家中工人在視線範圍看顧。 屋苑保安說,我是他們所見第一個會陪伴子女在球場或泳池玩耍的媽媽,以往都是其他小朋友獨自出來玩的,別說父母,連工人也沒見過。我不知道保安所說的是否事實的全部,而鄰居讓小朋友獨自出來玩,歸根究底是因爲當地人的育兒態度,還是覺得屋苑的保安嚴密所以放心?!但如果我能令個別父母改變,日後多留意及陪伴小朋友,彼此多一點親子時間,那也是一件好事。 妹妹成為我入廚的好幫手!有得食,有得玩,還可以促進親子情。   我在普通家庭長大,父母一直忙賺錢養家,可說是「手停口停」的家庭,所以父母都甚少有時間陪伴我們幾姊弟。因此我當媽媽後,就算再懶惰也盡量陪伴一對仔女進行各種活動,那樣一來可彌補我孩童時代因缺乏父母陪伴的遺憾,二來可大大拉近跟仔女間的距離,那何樂而不為呢!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梁柏堅:時勢好惡,以閱讀解讀世界!

梁柏堅,名字經常惹人誤會。此柏堅不是填詞人,不是區議員,而是突破機構青年媒體總監,在剛過去的七月出版《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一書,不足半年,已印刷第三次,這可以說是「食正」動蕩時局的暢銷書。然而,作者對此書暢銷,一方面感到開心,但另一方面卻有更多的不快,因為,正正是時勢好惡,書才可以大賣。   寫出人性核心 (梁柏堅親著的《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早在五年前雨傘運動後開始以專欄形式,定期發布於本地一份基督教刊物。) 今年六、七月的時候,那還是大型社會運動開始一兩個月,本地書店和書展都紛紛把《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一書火速上架。一場沒人預計的香港大事,這書的出現可謂非常「應景」。柏堅稱:「其實這本書的原稿,是在雨傘運動後的每星期,我在一份基督教刊物所寫的專欄而來的。當時用廣東話配合香港的具體處境,來翻譯一篇篇聖經經文,每次再加百多字靈修短文。」就是因為不少讀者覺得這些譯文很貼地,便把每篇譯文連靈修文字增至千二至千五字來重組成書。 至於內容貼近時代需要,他認為全因聖經的寫了人性的核心——罪、貪婪、恐懼;人要堅持行善,要用力才可維持,故這些勸告至今仍然有效。柏堅最初執筆之時,正是雨傘運動後的日子,政府一直以來處理方法無變,甚至是加強了,所以至今才會讓人感覺此書切合時代。「我多麼希望這書趕快過時!不過,無論政局如何,我認為價值入心比較重要。」   以閱讀解讀世界 處於抗爭時代,兩代如何相處、父母如何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相信也令不少人傷腦筋。 柏堅有兩個孩子,大女兒19歲,小兒子17歲,都自理得很不錯了。不過,面對如今的動盪時代,他發現最重要的不是討論要屬於甚麼顏色,又或政權怎樣,而是和孩子透過閱讀,提升對人性的溫暖和關懷。 (柏堅推介《暴政》一事,正正因為書內寫出人性扭曲的一面,即使放於現在,同樣具反思作用。) 他建議,高小或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和他們一起讀《暴政》這本書。書內裏小故事,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人際中的幽暗面,以歷史演繹不同處境,從中看到政治的張力,知道動盪何來,當中有何危險。就是這種種因素,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中也看到扭曲人性的一面。 現今的世代,父母需要材料去為孩子解讀這個世界。如果父母只想給予「愉快童年」,避而不談社會上發生的事,沒有解讀小孩遇到各式各樣的疑問,諸如:下樓也怕遇上催淚彈、新聞中有打人的片段、突然會停課、所搭的車不停某些站、外出也不能四處摸……,便會令孩子在混亂狀態中。父母幫忙解讀的,未必要觸及政見,而是說該怎樣對人、尊重人;當中也不在於甚麼人處於甚麼角色,而是對人性的討論,例如在不同角色下,應否幫助人?又或是否被看待為人呢?   多媒體式閱讀 柏堅表示,他的孩子都會看書,看的不只限於實體書,也花不少時間看手機、Youtube的,但他們都不抗拒看書。「鼓勵孩子看書,家長必須身教——自己也讀書,因為小朋友不會做你所說的,他們只會模仿你。此外,家中也要擺滿書,並提供資源給孩子買書。」好讀的書,值得逐日讀,慢慢讀,也值得間下好句,在書頁上寫下閱讀筆記。鼓勵孩子讀書,重質比重量好。 (柏堅為兩孩之父,看書又寫書,但覺得閱讀應不只局限傳統紙本,閱讀形式可以很多元,最重要的對世界有沒有好奇心。)   新世代的環境下,電子產品的普及無遠弗屆,從事多年青少年媒體工作的他,如何與時並進、如何與年青人溝通,他總比一般家長多點開放。「好像我的女兒,她透過看網上短片學語言,現在已學了一點法文、西班牙文和韓文,也在網上看劇集,學做菜。TED Talk是世上最頂尖的人演講十多分鐘,就他最擅長的範疇表達看法。如果小孩子每天看幾個TED Talk,他們學到的絕對是我們大人望塵莫及的。」他表示作為父母其實也應要對小孩如何發現世界及發現了甚麼抱有好奇心。父母切忌一味批判,反而要接納孩子有不同形態的閱讀方法。     艱難中擁抱不完美 閱讀和學習模式一代一代地變化,柏堅覺得:「以往的教育工作者,是先掌握知識,再向學生解說。現今大人被世事拉走了注意力的同時,小孩可以專注在某事上,一天已經可以學到大人過去很多年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但在「閱讀、吸收、思考、對話」這四組詞語,對唸哲學出身的他來說,是「學」與「教」缺一不可的重要過程。 (柏堅的閱讀習慣由小學開始,他感激母親很鼓勵小時候的他看書,對買書亦十分支持。) 訪問尾聲,柏堅分享了最近讀的書。「我近來喜歡樹木希林,在讀《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這是她全部訪問的語錄。樹木希林不是她本名,年輕時的她很rock,我行我素,有一天把自己的藝名拍賣了,便改了樹木希林這個日語有三個疊音的名字。」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樹木希林有這樣的洞見——人生未必一帆風順,生活也有艱難,最重要是如何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柏堅書櫃的新成員:《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從樹木希林的不完美人生中,學習欣賞自己。) 內容提供:GRWH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如何管教子女使用智能用品--小學生篇

(明報資料圖片) 智能手機的興起,令不少青少年(甚至成人)沉迷,影響日常生活亦影響身心健康,困擾家長。不少家長會因為子女要求就送贈智能用品,若處理不善,會造成不良後果。在管教子女使用智能用品時,不妨考慮下到原則:   子女應擁有智能產品嗎? 小學生並不需經常使用智能用品。他們只不過是視之為一件玩具或待用品而非生活必須品,故此,無論從實用或金錢角度考慮,家長不必讓子女擁有智能用品,如有需要,家長可借出自己的智能用品;當子女逐漸年長(例如高小),家長可以開始考慮購買,但要考慮訂立規則,例如由家長保管/只用家中舊有型號等。   良好習慣,自小養成 越年幼越缺乏自制力,長期放任使用可以導致不良的使用習慣。家長在給子女使用智能用品時,可以考慮先行訂立使用規則,例如,每天使用時間/指家使用時段/家長有權查看內容等。 訂立規則時,要注意: 家長應該和子女共同協商; 明暸及掌握子女的使用習慣; 一旦制訂規則,就應切實執行,忌時鬆時緊; 如執行有困難時,應定期檢討。 設立家庭時間 避免子女因為沉迷智能用品,造成家庭疏離,制訂的使用規則應可以考慮每日一段的親子時間。在該段時間內,一家人圍在一起閒談溝通生活瑣事,放下手上工作/智能產品,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培養興趣 網上的世界很精彩,智能用品很吸引,但子女自制力差,會易於沉迷。家長可以從小培養子女的多元興趣及嗜好,鼓勵他們多走出智能用品以外的世界。從小培養,就無懼將來沉迷。   以身作則 家長很多時或因公因私都要使用智能用品,但看在子女眼中,和沉迷並無分別。家長需要給子女知道自己使用智能用品的原因,亦需要作息有道;同時亦要和子女一起遵守使用規則,子女才會心悅服成。   內容提供: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動盪中擁抱情緒(一)

(明報資料圖片) 近月社會上的氣氛達至前所未有的緊張,相信家中老幼,每天都會接收到不同的短片、文字和圖片,不論立場,家長們的情緒都定必會受影響,而家中孩子的情緒相信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讓筆者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在動盪中與孩子擁抱情緒。   放下立場,只談情緒 根據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外界的刺激讓人知覺對該刺激有認知的考量,同時生理上產生反應,兩項認知繼而引發情緒。亦即是,家長先要承認,無論孩子年紀有多大,只要他們閱讀了觀看了接收了相關資訊(外界的刺激),都一定有他們的想法(認知的考量),觀點或許稚嫩,但都是他們的個人觀感,身體亦會產生反應(生理上反應),可能是合上眼,出汗,甚至顫抖,也有相對的情緒反應。 因此,筆者提議家長可以與年輕的孩子一同觀看相關的資訊,在孩子的身體產生反應時,那怕是一個擁抱或牽著手,都會讓孩子感到安心和陪伴,就是舒緩當下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孩子的身體反應,面對孩子對社會運動、示威者和警察的行為的十萬個為甚麽,相信也會令家長苦惱,因為以上種種都不能夠以三言兩語或單純的是非對錯去解釋。所以筆者認為,若然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個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開放立場和想像,一同研究和分析;若然孩子還小,筆者提議以下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更多 「為甚麽你會有這個想法?可以告訴我更多嗎?」把孩子的想法打開,暫且放下邏輯對錯,了解孩子想法的因由,可能可以讓家長更透澈明白孩子為甚麽有這個疑問,從而更準確的給予支持和關愛。   第二步:認同情緒 「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會好不安好驚呢﹗」不對畫面中的事情作出評論,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當然,家長是要真確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喲!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接納和認同的呢!在認同情緒的同時,筆者建議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即是上文提及過回應孩子生理反應的需要,讓孩子在身心都感受到家長給予的支援。   第三步:身同感受 「其實爸爸/媽媽也不明白為甚麽,不過見到這些情景我也會害怕呢。」作為家長,不等於你可以解釋所有,你也可以有不明白和不知道,重點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同在,你也會有相同的情緒。父母一定是孩子的榜樣,這個說法會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可以的。 正所謂「雙嗌唔好口」,筆者知道有些家庭會避免在家中討論時事,因為不談不說就沒有爭拗。然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觀察力遠超我們想像,即使家長沒有在孩子跟前對時事高談闊論,那怕是一個表情和一個形容,孩子也會看入眼,聽入心。因此筆者希望提醒家長,在電子媒體盛行的年代,避免溝通和討論不是上等的方法。反之,透過溝通和表達,說出心中所思所想,為孩子奉上耳朵、心靈和時間,打開心扉聆聽,彼此不作評論,更不用說服對方,這樣更能促進親子關係。 最後,本文主要講述家長如何與孩子擁抱情緒。然而,在動盪中除了孩子有情緒,家長們也要顧及自身的情緒反應呢!所以,下回將會講述如何讓家長自己也能擁抱自己的情緒。各位家長要密切留意呢! 內容提供:王域治先生 (表達藝術治療師 (IDEC®) / 註冊社工 /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如何解鎖孩子成就?

(明報圖片) 「成就解鎖」一詞出於電玩遊戲,意旨主角要完成一定的任務,升到某個等級,獲得某些秘技或經驗,成就則可解鎖,進化到另一個層次。近年,「成就解鎖」被廣泛應用,引伸到不同的事情上。那麽,在孩子的成長中,家長如何協助孩子成就解鎖?   矛盾的協助 孩子要成長,必須有很多的成就需要被解鎖,小至幼兒時轉身學爬,學叫爸媽,學用叉子筷子,大至獨個兒上學,交友結伴,選科覓出路,種種經歷也是一個個的「成就解鎖」。當中有些需要父母的協助和提示,有些則要靠孩子一己之力跨過。 毫無疑問,家長必定是協助孩子成就解鎖的良伴。然而,很多家長與筆者分享,當中最困難的課題叫「放手忍手」。出於父母的愛,家長會希望孩子走少一點冤枉路,會心痛孩子跌到,筆者絕對理解,同時家長或者會反問,在電玩世界,主角被打敗可以重新開始(restart),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restart,更沒有take 2,參與多少、協助多少、放任多少才叫合適?那筆者就要問問家長們,你了解你的孩子嗎?   培養興趣更重要 讓筆者舉一個例子加以說明,在一個為患有讀寫障礙高小學生而設的小組中,加插了一節親子課,讓家長了解提升孩子學習語文的動機和技巧,以及孩子的進度。筆者在小組中給予親子一份一同完成的工作紙,開始不久就聽到家長們說,「你可唔可以寫好啲」、「呢個字唔穿頭的」、「寫係格仔中間」,然後不少家長就把筆從孩子的手中拿走,由家長親自填寫答案。需知道,筆者在給予工作紙時,從沒提及過比賽、鬥快、鬥靚、鬥準確,只曾提醒親子一同運用想像力去嘗試。 在充滿競爭性的社會氛圍中,筆者理解家長的思緒會比較敏銳。但在上述例子中,小組的目的是提升孩子學習語文的技巧,更重要是學習語文的動機,因此讓孩子執筆嘗試最為重要。患有讀寫障礙的孩子在日常課堂和功課上已不斷的獲得「寫得唔靚」、「寫錯」、「調轉咗」等等的負面評語。高小的孩子們絕對知道,實情是他們非不為,而是力有所逮呢。所以筆者深信,先培養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再學習技巧,對孩子的影響更深刻也更深遠。   「忍多一秒」- 家長的成就解鎖 其實,在成長路上,孩子需要學習生活技能和知識,同時在心理上日漸強壯心靈,才叫解鎖一個個的成就,真正長大成人。要做得到,家長也需要成就解鎖,就是「主動不協助」,讓孩子試試、碰碰、跌跌,過程中難免緊張心痛,也會有忍不住要出手相助的時候。所以筆者不會叫家長「放手忍手」,而是由「忍多一秒」開始練習,事事「忍多一秒」,先讓孩子選擇,先讓孩子嘗試,而家長可以先作觀望和了解,為孩子締造一個安全範圍,「忍多一秒」,或許孩子能夠做到呢﹗這些難得的磨練定能加速孩子的成長,相信也是所有家長的願望。 內容提供:王域治先生 (表達藝術治療師 (IDEC®) / 註冊社工 /

詳細內容

家,是講情的地方!

  (明報新聞圖片)   近日的社會事件除了帶來社會動盪不安外,不少有青少年子女的家庭之親子關係亦面臨決裂情況。 前線經驗所見,很多家長很愛自己的孩子,卻不知如何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心聲。筆者希望藉著以下的一封信,為有需要的家長提供一個參考的藍本,以讓其能學習如何以文字修補彼此的關係。   親愛的孩子: 近日社會反修例事件愈演愈烈, 我們的城市和我們的家都面臨重大的危機。 前兩天, 你和爸爸的衝突, 並社會的衝突, 令到媽媽和你爸爸都徹夜難眠, 於是媽媽禁不住寫下這封信。 爸爸的父母即爺爺嫲嫲在其年幼時已雙亡, 故爸爸一直都靠著自己的苦學苦幹捱到如今。 看到你和姐姐逐漸長大, 心開始感到點點輕省。 然而你近來為了近日的社會事件而走上街頭, 爸爸擔心你會像很多激進示威者做出激進行為, 所以忍不住以嚴厲的言辭責備你, 甚至叫你不要回家。 但及後他已知道自己的衝動行為令你感到傷害, 故第二天已和你說對不起。 媽媽真的希望你可以原諒他。 (明報新聞圖片) 爸爸近日睡得很差, 媽媽真的擔心他的抑鬱情緒會惡化, 你知道爸爸是我們家的經濟支柱, 他若然病情惡化, 我們一家的經濟都會陷入困境, 你和姐姐仍然在學, 媽媽真不希望你們會受到任何不必要的負面影響。 至於你,近期情緒亦顯得起伏不定,為讓你和爸爸的情緒得到一些紓緩,媽媽提議你們倆暫停討論相關的事宜。當然如果你想和媽媽面對面談論這些事, 媽媽是很歡迎的。 孩子, 爸爸雖然做得不對, 但當日你亦曾不自覺地說了些對爸爸傷害的話, 希望你知道自己亦有不對, 也有需要向爸爸說對不起。 在爸媽而言, 我們真的希望你和姐姐可以健康平安地長大, 而社會可以盡快回復平靜安穩。 在今次事件中, 我們的意見即或會有不同, 但我們仍是一家人, 你和姐姐永遠都是我和爸爸最愛最緊張的孩子! 但願我們的家能盡快回復平靜, 我們的香港能盡早回復安穩! 永遠愛你的媽媽上 以上的信件強調的是親子之間的「深情」和「厚愛」, 對著青少年子女嘛,「動之以情」的話往往比「說之以理」來得更入耳、更入心。   內容提供:香港青年協會家長全動網 韓曄姑娘(註冊社工)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少說話、多音樂的課室管理

從具體大小中學習的感觀教育 最近跟一位老師聊天,她開玩笑地說:「我教音樂班時的音量大概是你的十倍,不過也控制不到他們。」在我工作的其中一所校園,每天大概要教12節音樂課,每班大概有20個三歲的小朋友。剛開始這個工作的時候,校長也很親切地跟我說要好好保養好自己的聲音。 一個有效的音樂課堂管理,老師不需要強而有力的聲音,也不需要不怒而威的氣勢,更不需要掌控獎罰的權力。如果需要靠大聲來覆蓋學生的聲音,學生本身的意願不被尊重、他們的聲音沒法好好的被聆聽及回應。身處在這種課堂中的學生只能淪為被動學習的工具,課堂參與度低,小朋友只會表現出積極不參與的態度,甚至只能通過破壞課室秩序來表達對老師的不滿。 成人或老師當然享有絕對的掌控權,也可以嚴厲地懲戒學生。但對於幼兒發展和長期的課室管理,這種方式可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下下之策,也只有不具備教育技巧、理念和熱誠的老師才會想控制學生。   了解兒童要望聞問切 然而,很多時候幼兒/小朋友在情緒和自制的發展未成熟,所以在音樂課時可能會不受控制。不過,作為家長或老師,其實我們需要的不是「控制」,而是同理!這個也是作為幼兒教師的第一步,要明白孩子的發展需要,而且孩子的表達很多時候是非語言的。他們會從很多細微的身體動作、面部表情和姿勢等發出信息,如果未能掌握到這些資訊,其實代表我們並了解孩子。 自主觀察和敲擊不同音高的水杯 當了解到孩子的實際的想法或需要後,我們需要先同理,如果他們的想法是不太合理的要求,可以同理但不處理。試想如果有個孩子上課時躺了下來,說他不想上音樂課(有時也不會用語言表達),你可以怎樣處理呢?很多音樂老師會馬上要求他繼續跟著指示做。然而,要先觀察孩子,表情動作等身體訊息,了解他是不舒服?累?昨天睡得太少?父母吵架?覺得課堂沉悶?還是純粹不想上課?當然,單憑身體信息(非語言表達)也不夠全面,要做到像中醫的望聞問切。   音樂教學宜言少 如果是班際課堂,更要快速判斷和處理。因為如果不夠快,可能很快有小朋友覺得好玩便模仿他躺下。經過判斷後,如果是因為單純不想上課或想搗亂(也要看看這個行為是單次或多次。如果是多次,通常發生在什麼時候。)我們可以同理但不處理。一般我會說:「我明白/見到你很累。好吧!既然你這麽累,你可選擇休息5秒或10秒再起來,你決定想5秒還是10秒吧!」 給予同理和空間,課堂會更流暢,也更能回歸到他們需要學習點上。   從合作演奏中發展團體概念   最後,音樂教學上越少語言越好。各個教育家都有這樣的要求。奧褔教育法講求Non verbal的非語言教學、蒙特梭利教育也要求精簡的語言。記得我的達克羅茲老師經常對我說,音樂老師的通病是太多說話,一節音樂課應該大概只能說十句句子!當然這個的確挺難。不過正好是個提醒,低聲而且精簡的指示便足夠了!課室管理包含很多不同實際情況上的技巧和應對,不過一切關乎細節、規矩的訂立和執行上的彈性。所以,因時制宜對成功的音樂教育十分重要!   內容提供:Samuel Mok (莫爸爸的音樂教育) 刊載於︰GRWTH app   瀏覽更多《停課不停學》文章,請按此。 請觀看明報YouTube頻道,發掘更多《停課不停學》相關影片。

詳細內容

【港媽「非」常誌】孖寶的「尼國」上學路

想當初決定舉家來尼日利亞(下稱「尼國」)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眼看兒子在香港傳統津校學習的難處及所受的歧視,加上教育制度的問題,令小朋友失去快樂童年、失去對環境探索的好奇、學習的動機及動力、更失去求知的原始本能。 在香港,求學只為求考試分數,分數比什麼都重要,而且當興趣班不再為是興趣,而只是為了個人履歷更有看頭時,我們還能期望小朋友會享受上興趣班嗎? 我不知其他家長怎麼想,但我是絕不希望兒女在這種壓迫環境下學習及成長。   孖寶第一天試學,已覺得校園環境不錯。   能上學是福氣 尼國自宣布脫離英國統治而獨立以來,政府一直未能有效管治國家,更沒有一套全國統一的教育政策,因此他們的教育質量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異。由於缺乏政府資助,很多貧困家庭負擔不起每學童每年約港幣$2,000的政府學校學費,因此尼國有很大比例的失學兒童。 學校的走廊很清潔寬敞,我最喜歡它不會被一個個放滿學生作業簿的文件櫃霸佔了空間。 在香港,如在上學日見到適齡兒童沒上學,我們會假設是小朋友生病,但在尼國,適齡兒童沒上學是見怪不怪的事。有時在上、下課途中見在街行乞的兒童時,我仔女也問我為什麼他們不上學。在香港出生的他們覺得上學是與生俱來的權利,但在尼國,能上學是一種福氣。   求學不是求分數 尼國的學校主要分為政府學校、私校及國際學校。我的一對仔女便入讀推行英國教育課程的國際學校,但這裏也有推行加拿大、美國等課程的國際學校。 孖寶就讀的國際學校,在尼國來說是很有規模及有水準的學校。 尼國的教育體制跟香港差不多,都是六年小學,三年初中及三年高中,然後便可以考大學。由於尼國的官方語言是英文,學校亦以英文授課,但可能是因爲很多非洲國家也是法語國家,例如象牙海岸,所以私校及國際學校都將法語科列為必修課程。 學校採用小班教學 我的仔女在學習方面不是「尖子」,但我覺得他們在尼國是能快樂學習,起碼每日放學回來後,他們會自動自覺去做功課,而且功課量不多,平均每天只有2至3份,不用一小時便做完了,所以不會像在香港時要三催四請,然後不情不願的去做。加上這邊學校沒有默書,考試的成績表又沒名次和分數,所以他們也不在意分數多與少。 每次評估或考試後派回試卷時,他們的著眼點多在於為什麼會錯,是大意?是沒有學懂?還是不知道怎樣應用?他們不會再攀比誰比誰高分、誰考第一誰考第尾。這樣才是真正為自己而學。   不要學做機械人 相比香港的課程,這邊學校的英文及數學科普遍較著重理解能力的培養,應用題相對少,所以在應用上,尤其數學題的運算,尼國學生的反應和根基一般不及香港小朋友的快和紮實,但在理解能力方面卻勝一籌。 我也曾掙扎過,是否要在日常功課外額外給他們一些英文及數學練習?但考慮過後,我決定保持初心,讓他們有一個輕鬆愉快的童年。 最重要的是,他們在學校聽懂了、明白了要學的東西,那比好像機械人一樣,不求甚解的不停做練習來得更有意義! 現在回想,如果要從新選擇一次,我也會為了仔女的快樂童年而離開香港。而每當看見他們放學後能在屋外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無拘無束地玩耍,他們臉上的笑容,已給了我肯定的答案。   學校的「Nigerian culture day」,學生都要穿上傳統服飾回校。 結業禮的其中一項學生表演,他們穿上傳統民俗服表演舞蹈。 內容提供:曦晞媽(Hey mom), 嫁到非洲習習誌 hongkonger in nigeria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淺嚐蘇格蘭(二):快閃高地兩湖兩景

  蘇格蘭高地,是指位於蘇格蘭西北的大片山地,英國境內最高峰「本內維斯山」(Ben Nevis), 也是座落於此。高地擁有美麗的山脈、湖泊和海岸線等自然風光,所以被吸引而來的除了遊人,更是許多著名電影和電視劇的取景地,例如《007》、《哈利波特》、《復仇者聯盟》和《Outlander》等。 由於高地之大而前往之公共交通工具少,所以一般遊客會選擇自駕遊或是參加當地的旅行團。不同的旅遊公司都會提供單日至六天等的行程選擇,當中不少是以參觀電影或電視拍攝場景作招徠。如果時間許可而季節合適(每年7至8月),當然要造訪最著名的「天空之島」(Isle of Skye),那就至少要參加三天的行程。不過,如果你是渴望深度去感受高地的人,也許六天才能滿足你貪婪的慾望吧!而我們這次,只能參加兩個即日來回的行程,每日團費大概是$400至$500多港元。 第一天的車程很長,回來後才認真查看地圖,方知道那天走了大約350英里。難怪12小時的行程,大概有7句鐘是在車上欣賞風景和聆聽穿格仔裙的司機講述一個又一個關於蘇格蘭的故事。 相關文章:淺嚐蘇格蘭(一):美麗的錯覺 旅程第一個景點是洛蒙德湖(Loch Lomond),那時的天氣就如我出發前所預期的一樣--陰雨迷濛,又濕又冷,我們逗留不夠十分鐘便跳回車上了。 天氣狀況才是決定湖景風光的關鍵因素,湖的本身還是其次。感恩,隨後陽光驅散迷霧,幸得藍天白雲的襯托,風景才不致於如此乏味。   格倫科(Glencoe), 其中一個高地遊必去之景點,電影《Braveheart》的拍攝場地。 蘇格蘭風笛那種凄怨聲,與這個山谷的環境與歷史應該很搭配。   坦白說,這裏看上去並不特別壯觀,卻因它的一段黑暗歷史,為這一個現場添上悲壯的氣氛。1692年,擁有格倫科峽谷的麥克唐納家族由於沒有向新國王效忠而被下令滅族,當時家族中的38名男子全被屠殺,數十名婦女孩童就在這寒冷荒蕪之山谷中拼死逃亡,但最終也死於冬雪。 尼斯湖(Loch Ness),一隻傳說中的水怪,令英國第三大淡水湖聲名大噪,千幾年來不斷吸引世界各地的訪客到來尋找「牠」鄉的故事。而原來,當你親身站在尼斯湖旁,你就是會有種幻想:也許,在最不為意的一刻,牠就在湖面的某個角落冒出個頭來……然後,你大叫,然後,牠又消失於無形,然後你只能把回憶留給自己……其實,傳說這回事,還是由它傳誦下去不被證實好,如果有天新聞報導說:尼斯湖水怪,原來僅是一條巨型鰻魚,這會是多沒趣的一件事。   以尼斯湖為背景的厄克特城堡(Urquhart Castle)。 一般人會坐遊船欣賞尼斯湖,非一般人可以划獨木舟 。   離開尼斯湖,旅遊巴再向蘇格蘭最北的城市「因弗内斯」(Inverness)進發,然後才南下去到一個寧靜優美的小鎮「皮特洛赫」(Pitlochry)。這裏充滿維多利亞式的石製建築,是個很受歡迎的渡假勝地。由於參觀時間只有45分鐘,所以我撇下要排隊上厠所和逛商鋪的友人們,一個人一支箭的往前行,希望盡量走遠一點、看多一眼。 這小鎮,大街兩邊是店舖餐廳,看上去是旅客居多,但一轉角進入內街便是一片靈氣之地,山丘、小路、教堂、房子……一剎那,彷彿走進了童話世界。可是當時我焦急的心情和急速的腳步與那兒的環境氣氛實在違和得過份。對於特別喜愛小鎮風情的我,45分鐘?是多麼的殘忍!   小鎮大街一瞥 一張櫈一個故事 如果能夠騎單車遊覽這裡,肯定是件非常寫意的事。 豎立在大街中央的時鐘,記錄了我在5:44這一刻,準備拔腿跑回集合地點。 位於小山丘上的古老教堂 仿如古堡的房子,讓人感覺置身童話世界。    雖然,這天遊覽的地方只得四個,但那12個小時350英里的旅程,走過山脈又穿過森林,總算是作為快速瀏覽蘇格蘭高地一個不錯的選擇。不過,下一個高地一日遊,腳踏實地的時間就多很多,而所見所聞也更豐富深刻。 除了繼續欣賞自然景色和小鎮風情,還會參觀滿載歷史的大小城堡,以及那些令人一見鍾情的高地牛-- 牠們是原產於蘇格蘭高地的家牛,因為那毛茸茸的外表,好奇貪吃又愛親近人的表現。所以,拜訪高地牛就成了行程中最受歡迎的活動之一。 作者:SimplER( 一個生活簡單、擅長運動、喜歡寫作、鍾情攝影、最愛旅遊的中學教師)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GRWTH書訪】前書店老闆搞社企 將閱讀滾進社區

Rolling Books創辦人James 歷來愛書的人很多,但像前「阿麥書房」老闆莊國棟(James)一樣,愛書愛到開書店卻經歷生意失敗﹐還清債務重新上路後,又再搞社企推廣閱讀,是什麼令他對書如此情深?「現實並唔係想像中咁浪漫,我一路以來嘅經歷可以話係同書愛恨交纏。」James如是說。   峰迴路轉的書緣 二千年初本地獨立書店的景象興盛,在文化界有名的「阿麥書房」當年賣書之餘,亦舉辦不同活動深度推廣閱讀,四年間在小小的書店辦過不少書展、戲劇演出、視覺藝術展覽、音樂會等等,目的是想讓讀者在閱讀之餘,能找到更多由書延伸出去的興趣。「當時搞得好成功, 試過好多新嘢,好多人讚好,覺得好有新意。但書店最後都係維持唔到!」James感嘆地說。 曾經歷書店「執笠」及欠債,現在重新出發,以書為伴搞社企,將閱讀連結社區不同階層的人。 「對於一個開書店嘅人嚟講,我同書嘅關係並唔係純粹書同讀者咁簡單。當時會諗,賣咁多好好嘅書又點,所謂賣得好好,一日畀你賣到五本,但連租都交唔到。推介好好嘅書,原來係冇用。」書店結業並欠下一身債,及後四、五年James亦因此差點陷入抑鬱,同時亦令他和書保持距離,好幾年時間没有再進出書店。 「再掂番書有一種熟悉但又逼生的感覺。生意失敗對我嚟講係一個好大嘅打擊,呢段經歷我好想刪除咗佢,唔想再掂書,但到最後我始終磨滅唔到呢啲經歷對我的影響,咁我不如擁抱失去書店嘅經歷,令自己更堅實。」James坦言,現在已有勇氣和別人分享曾經開書店的經歷和得着。   以推動閱讀連結社區 重新上路後,他還是選擇了以書為伴。James說,書很「百搭」,亦可透過書本切入不同的公民教育議題。一年前,他成立社企——滾動的書 (Rolling Books),「成立 『滾動的書』其中一個動機,係希望以書為切入點,令不同嘅族群,例如來自基層家庭或少數族裔嘅小朋友,可以透過接觸書而得到社會嘅認同。我哋收集書轉贈畀佢哋,中產家庭無償捐出屋企嘅書,呢啲行動連結到基層同中產。」   James創立的「Rolling Books」不時舉辦讀書會,像這次透過分享童書,讓少數族裔學童有機會接觸中文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少數族裔學童學習中文是個大難題,James認為校園以外要多做工作,他訓練一班哥哥姐姐給少數族裔小朋友講故事,從而增加他們在課外接觸中文字的機會,同時令他們感受到原來社會上有人關心他們,從而使他們和社會有所連結。 他又找來小丑以遊戲形式,跟基層小朋友共讀以「食物公義」為題的繪本《風吹過粟米田》,「喺嗰半個鐘,佢哋覺得同小丑玩好開心,但其實我哋已經種咗呢啲種子,畀佢哋知道原來睇書可以咁開心,呢個係書同快樂嘅連結。」   James曾以「食物公義」為題的繪本《風吹過粟米田》與基層小朋友共讀,把大自然、人與社區結連起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閱讀氛圍最重要 近年本地幼稚園及小學大力推動閱讀,James認為﹕「學校推廣閱讀唔成功,係因為方法唔到位,嚟嚟去去搵作家分享,又要寫閱讀報告,小朋友一諗起書就會聯想到悶。」「滾動的書」把以童書改編成的舞台劇帶進校園,令小朋友觀賞舞台演出之餘,又對書產生興趣。 閱讀可以很「動」,像這種以故事劇場形式走入小學校園,是Rolling Books其中一種推動閱讀的方法,深受學生歡迎。(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家長, 身為一孩之父的James又是如何引領兒子像他一樣愛上書呢﹖「我從來冇好積極主動咁鼓勵佢要睇多啲書,或刻意安排佢去睇咩書,甚至同佢共讀嘅時間,我肯定比好多家長少。我會相信,父母本身好鍾意書,成日拎住本書睇,小朋友自然就會被感染。」他指,很多家長自己從來没有或很少看書,卻整天叫小朋友多看書,一點說服力都沒有。 另一個被動但James認為反而是最有效鼓勵小朋友閱讀的方法,是家裏大量藏書。他說﹕「只要屋企有好多書,唔一定要買,就算圖書館借返嚟都得。就咁擺晒喺度,小朋友一有空檔,或突然某一日對某個題材有興趣,佢自己就會去攞書睇。我想講嘅係氛圍,閱讀嘅氛圍最重要!」   改變世界從閱讀開始 被問道有何好書推薦?James拿出一本厚厚的《101 Small Ways To Change The World》(中文版《101個好習慣﹕讓小孩子改變大世界》),書中介紹了101個小方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一些小改變,便足以改變世界。「好多時候大家都會覺得小朋友咁細個冇咩可以做到,但呢本書可以啓發到小朋友,只要跟住書中嘅建議做,或者諗一諗自己同社區嘅關係,再思考點樣去做第102、103或104個行動去改變世界。」 James推介的《101 Small Ways To Change The World》,小小的,卻內藏改變世界的大智慧。 內容提供:GRWH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