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WTH書訪】梁柏堅:時勢好惡,以閱讀解讀世界!

梁柏堅,名字經常惹人誤會。此柏堅不是填詞人,不是區議員,而是突破機構青年媒體總監,在剛過去的七月出版《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一書,不足半年,已印刷第三次,這可以說是「食正」動蕩時局的暢銷書。然而,作者對此書暢銷,一方面感到開心,但另一方面卻有更多的不快,因為,正正是時勢好惡,書才可以大賣。   寫出人性核心 (梁柏堅親著的《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早在五年前雨傘運動後開始以專欄形式,定期發布於本地一份基督教刊物。) 今年六、七月的時候,那還是大型社會運動開始一兩個月,本地書店和書展都紛紛把《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一書火速上架。一場沒人預計的香港大事,這書的出現可謂非常「應景」。柏堅稱:「其實這本書的原稿,是在雨傘運動後的每星期,我在一份基督教刊物所寫的專欄而來的。當時用廣東話配合香港的具體處境,來翻譯一篇篇聖經經文,每次再加百多字靈修短文。」就是因為不少讀者覺得這些譯文很貼地,便把每篇譯文連靈修文字增至千二至千五字來重組成書。 至於內容貼近時代需要,他認為全因聖經的寫了人性的核心——罪、貪婪、恐懼;人要堅持行善,要用力才可維持,故這些勸告至今仍然有效。柏堅最初執筆之時,正是雨傘運動後的日子,政府一直以來處理方法無變,甚至是加強了,所以至今才會讓人感覺此書切合時代。「我多麼希望這書趕快過時!不過,無論政局如何,我認為價值入心比較重要。」   以閱讀解讀世界 處於抗爭時代,兩代如何相處、父母如何把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相信也令不少人傷腦筋。 柏堅有兩個孩子,大女兒19歲,小兒子17歲,都自理得很不錯了。不過,面對如今的動盪時代,他發現最重要的不是討論要屬於甚麼顏色,又或政權怎樣,而是和孩子透過閱讀,提升對人性的溫暖和關懷。 (柏堅推介《暴政》一事,正正因為書內寫出人性扭曲的一面,即使放於現在,同樣具反思作用。) 他建議,高小或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和他們一起讀《暴政》這本書。書內裏小故事,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人際中的幽暗面,以歷史演繹不同處境,從中看到政治的張力,知道動盪何來,當中有何危險。就是這種種因素,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當中也看到扭曲人性的一面。 現今的世代,父母需要材料去為孩子解讀這個世界。如果父母只想給予「愉快童年」,避而不談社會上發生的事,沒有解讀小孩遇到各式各樣的疑問,諸如:下樓也怕遇上催淚彈、新聞中有打人的片段、突然會停課、所搭的車不停某些站、外出也不能四處摸……,便會令孩子在混亂狀態中。父母幫忙解讀的,未必要觸及政見,而是說該怎樣對人、尊重人;當中也不在於甚麼人處於甚麼角色,而是對人性的討論,例如在不同角色下,應否幫助人?又或是否被看待為人呢?   多媒體式閱讀 柏堅表示,他的孩子都會看書,看的不只限於實體書,也花不少時間看手機、Youtube的,但他們都不抗拒看書。「鼓勵孩子看書,家長必須身教——自己也讀書,因為小朋友不會做你所說的,他們只會模仿你。此外,家中也要擺滿書,並提供資源給孩子買書。」好讀的書,值得逐日讀,慢慢讀,也值得間下好句,在書頁上寫下閱讀筆記。鼓勵孩子讀書,重質比重量好。 (柏堅為兩孩之父,看書又寫書,但覺得閱讀應不只局限傳統紙本,閱讀形式可以很多元,最重要的對世界有沒有好奇心。)   新世代的環境下,電子產品的普及無遠弗屆,從事多年青少年媒體工作的他,如何與時並進、如何與年青人溝通,他總比一般家長多點開放。「好像我的女兒,她透過看網上短片學語言,現在已學了一點法文、西班牙文和韓文,也在網上看劇集,學做菜。TED Talk是世上最頂尖的人演講十多分鐘,就他最擅長的範疇表達看法。如果小孩子每天看幾個TED Talk,他們學到的絕對是我們大人望塵莫及的。」他表示作為父母其實也應要對小孩如何發現世界及發現了甚麼抱有好奇心。父母切忌一味批判,反而要接納孩子有不同形態的閱讀方法。     艱難中擁抱不完美 閱讀和學習模式一代一代地變化,柏堅覺得:「以往的教育工作者,是先掌握知識,再向學生解說。現今大人被世事拉走了注意力的同時,小孩可以專注在某事上,一天已經可以學到大人過去很多年學習的知識和技能。」但在「閱讀、吸收、思考、對話」這四組詞語,對唸哲學出身的他來說,是「學」與「教」缺一不可的重要過程。 (柏堅的閱讀習慣由小學開始,他感激母親很鼓勵小時候的他看書,對買書亦十分支持。) 訪問尾聲,柏堅分享了最近讀的書。「我近來喜歡樹木希林,在讀《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這是她全部訪問的語錄。樹木希林不是她本名,年輕時的她很rock,我行我素,有一天把自己的藝名拍賣了,便改了樹木希林這個日語有三個疊音的名字。」在不平凡的一生中,樹木希林有這樣的洞見——人生未必一帆風順,生活也有艱難,最重要是如何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柏堅書櫃的新成員:《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從樹木希林的不完美人生中,學習欣賞自己。) 內容提供:GRWH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表達藝術治療師日記】動盪中擁抱情緒(一)

(明報資料圖片) 近月社會上的氣氛達至前所未有的緊張,相信家中老幼,每天都會接收到不同的短片、文字和圖片,不論立場,家長們的情緒都定必會受影響,而家中孩子的情緒相信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讓筆者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在動盪中與孩子擁抱情緒。   放下立場,只談情緒 根據斯辛二氏情緒理論(Schachter-Singer Theory of Emotion),外界的刺激讓人知覺對該刺激有認知的考量,同時生理上產生反應,兩項認知繼而引發情緒。亦即是,家長先要承認,無論孩子年紀有多大,只要他們閱讀了觀看了接收了相關資訊(外界的刺激),都一定有他們的想法(認知的考量),觀點或許稚嫩,但都是他們的個人觀感,身體亦會產生反應(生理上反應),可能是合上眼,出汗,甚至顫抖,也有相對的情緒反應。 因此,筆者提議家長可以與年輕的孩子一同觀看相關的資訊,在孩子的身體產生反應時,那怕是一個擁抱或牽著手,都會讓孩子感到安心和陪伴,就是舒緩當下情緒的一個好方法。 除了孩子的身體反應,面對孩子對社會運動、示威者和警察的行為的十萬個為甚麽,相信也會令家長苦惱,因為以上種種都不能夠以三言兩語或單純的是非對錯去解釋。所以筆者認為,若然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認知,這個絕對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開放立場和想像,一同研究和分析;若然孩子還小,筆者提議以下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更多 「為甚麽你會有這個想法?可以告訴我更多嗎?」把孩子的想法打開,暫且放下邏輯對錯,了解孩子想法的因由,可能可以讓家長更透澈明白孩子為甚麽有這個疑問,從而更準確的給予支持和關愛。   第二步:認同情緒 「見到這些畫面,你一定會好不安好驚呢﹗」不對畫面中的事情作出評論,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當然,家長是要真確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喲!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接納和認同的呢!在認同情緒的同時,筆者建議可以給予孩子一個擁抱,即是上文提及過回應孩子生理反應的需要,讓孩子在身心都感受到家長給予的支援。   第三步:身同感受 「其實爸爸/媽媽也不明白為甚麽,不過見到這些情景我也會害怕呢。」作為家長,不等於你可以解釋所有,你也可以有不明白和不知道,重點是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同在,你也會有相同的情緒。父母一定是孩子的榜樣,這個說法會讓孩子知道有情緒是可以的。 正所謂「雙嗌唔好口」,筆者知道有些家庭會避免在家中討論時事,因為不談不說就沒有爭拗。然而,孩子的學習能力及觀察力遠超我們想像,即使家長沒有在孩子跟前對時事高談闊論,那怕是一個表情和一個形容,孩子也會看入眼,聽入心。因此筆者希望提醒家長,在電子媒體盛行的年代,避免溝通和討論不是上等的方法。反之,透過溝通和表達,說出心中所思所想,為孩子奉上耳朵、心靈和時間,打開心扉聆聽,彼此不作評論,更不用說服對方,這樣更能促進親子關係。 最後,本文主要講述家長如何與孩子擁抱情緒。然而,在動盪中除了孩子有情緒,家長們也要顧及自身的情緒反應呢!所以,下回將會講述如何讓家長自己也能擁抱自己的情緒。各位家長要密切留意呢! 內容提供:王域治先生 (表達藝術治療師 (IDEC®) / 註冊社工 /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