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生活夢想飛:移居澳洲 孩子入學早部署

來澳洲生活是丈夫22年前的心願,他亦一早鎖定墨爾本這個城市,因為這是他讀大學的地方。 每年香港有長假期,我們總會到此一遊,直至大女兒快要進入大學,促使我們舉家移居。當然,亦有不少朋友選擇把子女送去boarding school做海外留學生,但我們就是不捨得送孩子自己出外,所以選擇一齊過來。 今次帶6個小孩移居袋鼠國,感覺與平時旅行真的有很大分別。以前都是走訪遊客的觀光點,這兩三個星期卻是用居民的身分安排6個小孩的起居飲食、生活、娛樂、興趣班和學校…… 8年前為孩子申請學校 最先要分享的是「選擇學校」,亦是最多家長首當考慮的項目。 6個小孩的爸爸(即我的老公)早有準備,在8年前已開始在澳洲墨爾本為小朋友申請入讀學校,並特別選擇基督教學校。不少好的宗教學校都有家長在小朋友出生不久已入紙報讀。當時我們只有4個小孩。 在澳洲尋找學校,一般需要接近居住地區。大家會先選定想入讀的政府/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然後在該學校的校區 (catchment)尋找居所,而一般公立/政府學校都沒有宗教背景。話雖如此,但澳洲以前是英國殖民地,當時也有不少宗教人士到來開辦醫院、學校、教會等,所以不難發現整個城市帶有許多歐陸風情,很多地方也有宗教色彩。 最多墨爾本人認為好的校區包括Glen Waverley、Doncaster East等,亦是許多華人選擇的區份。澳洲亦有一些Grammar school(文法學校),就好像香港的聖保羅男女和聖士提反學校等。 嚴格來說,在澳洲的小學都沒有正式排名,但可以click入www.goodschools.com.au這個網,看到許多學校資料和評價。 學校的操場是學生平日最喜歡流連的地方。(作者提供) 透過教會寫「推薦信」 我們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首要條件是宗教和靈性培養,其次才看學校的運動和學科表現。在8年前我們已透過教會牧者替我們寫推薦信,實在感恩6個小孩可以入讀同一間私校,而申請入讀的基督教學校,亦一早取錄了孩子,更容許我們一直延遲入讀時間。當然除了基督教學校,區內亦有天主教或其他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選擇,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大多是私校。 我個人認為,孩子最需要關注的是0至12歲(幼兒至小學階段)那段時期,因為這是小朋友發展及建立「個人品格」(personal character)的黃金期,如誠實(honesty)、正直(integrity)、有憐憫心(kindness)、關愛別人(caring),這些都是我們家庭看重的個人價值。同時,我深知朋輩(peer group)的影響力非常重要,所以小朋友找朋輩亦是我們着緊的部分。我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建立有相同正向價值觀的朋友圈,我認為是對孩子另一個保護,希望他們找到理念相同的好朋友,能在學習以外彼此鼓勵參與做有意思的事,一同成長。 文:六個小孩的媽媽 作者簡介:剛移居澳洲墨爾本,育有4女、2男,共6名孩子。最喜歡玩煮飯仔和運動,經常帶着六小福上山下海。 http://www.facebook.com/fivekidsmama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20期]

詳細內容

日式育兒記:日本爸爸參與育兒事宜

最近跟一個日本同事聊天,她住在美國20多年,近幾年才搬回日本老家,大女繼續在美國大學升學,小女兒跟她回日本讀中學。她最深感受是在學校觀察日見到有不少爸爸來觀課,讓她非常驚訝。她回憶自己讀小學、中學的時候,來學校參觀的清一色只有媽媽,完全沒有爸爸,反問我由何時開始有那麼多爸爸開始插手育兒事宜? 運動會邊撐孩子 邊遙距辦公 其實疫情後,我也真的覺得多了很多爸爸參與學校事宜。比如說哥哥最近參加的運動會,因為颱風關係,運動會由原本的星期六改為星期二舉行,我跟丈夫也是在家工作,所以周末跟平日對我們影響不大。我們最初以為很多家長應該不能到場支持孩子了,誰不知,結果不少父母依然前來。有些爸爸穿上西裝,準備支持完孩子便趕回公司;有些爸爸帶着電腦來操場,當子女不上場的時候便蹲在地上開會;有些跟我們一樣在家工作,利用自己的午飯時間前來支持小朋友。形形色色,目的只有一個,便是讓子女知道父母來撐場,為他們吶喊。 男士領取育兒假 照顧小朋友 我猜時代真的不一樣吧?或是這個疫情造就了不少爸爸開始覺得親子關係的重要?原因我也不得而知。最近帶哥哥去一個網球體驗班,旁邊坐上一個爸爸,帶了一對雙生女兒來,由於家長也必須在場,我便一直跟這個爸爸聊天,問東問西,然後也討論到這個「爸爸育兒」話題。他說以往很多爸爸不願出現的原因,多多少少是覺得去觀課、帶子女去興趣班等,這些都是媽媽的工作,還覺得如果全場都是媽媽,自己一個男人,也少不免有點兒尷尬。但現在不少媒體、書籍、電影也會帶出一個「爸爸除了上班掙錢,投放時間給子女也非常重要」的信息,而且回憶自己小時候,爸爸一次也沒有來學校看過自己,總覺得有點失落,所以現在不少年輕爸爸也不會覺得育兒只是媽媽的責任,爸爸也會主動幫手。他公司也有不少男員工要求領取育兒假期,希望多一些時間照顧小朋友。 我覺得這個疫情對日本其中一個最大的轉變,是不少公司允許員工在家工作,讓員工有多些時間跟家人相處,也不用有迫地鐵、趕上班的壓力,對員工的身心也有不少幫助,也讓不少日本爸爸知道媽媽在家一腳踢的辛酸,跟孩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後,發現什麼也不比自己的小孩重要。 文:椰菜媽 作者簡介:最愛DIY玩具,與肯尼亞爸爸生了兩個椰菜B,移居日本生活,盼與兒子一起經歷快樂童年。 http://www.facebook.com/cabbagepatchkidsinjapan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8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今天過得開心嗎?

9月又是開學的月份,還記得我兒時最不喜歡就是開學日,因為每次都要夤夜趕做暑期作業,開學後不能午睡,又不能到公園玩,每天都有超多功課作業和無數的考試測驗,所以開學後每一天都過得很「充實」。今年開學,發現很多學生充滿期待,這絕對是一件令人樂見的事,能享受校園生活,擁有愉快的學習心情,在學習路上將會事半功倍。 疫下停擺另類得着 相信大家都被3年疫情弄得十分疲憊,疫情讓我們的孩子不能上學,要改為網課;疫情令孩子不能到公園,只能留在家中。這些都十分影響孩子的成長;但同時疫情也讓我們停下來,上學由全日改為半日,這些改變到底是好是壞?以學生期待開學的心情來看,他們看來更喜歡沒有暑期作業和半日的學習安排,這樣學生就能輕鬆一點。 學生放鬆就會心散不好好學習?有家長會這樣覺得,成績會追不上,語文也學不好。其實我們如何界定「學得好」這個準則?在香港不論大人和小孩都講KPI(關鍵績效指標),學生的KPI當然就是他們的成績表。下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誰定成績表呢?是誰界定60分就是及格,上小一前就必須學好全部英文字母?因為有了這些準則的出現,就會有很多不及格的情况,和不斷追求達標的情况。 你有否聽大人說過「我真係好鍾意返工」?當大家熱愛的事情加上一系列的指標,就會變成盲目追求,最後失去興趣。不斷的考核不但不能量度孩子的能力,反而造成莫大的壓力。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成長過程亦不同,我剛滿半歲的孩子還未懂翻身,難道我就需要為她報一個翻身興趣班加強訓練嗎?難道她就是不及格的嬰兒嗎?但我們會用成績高低為孩子貼上不同的標籤,會以成績好定為優秀,這又是必然的事實嗎? 反思盲目追求指標弊病 我們有一個計劃,接觸過一些成績不及格的學生,發現他們有很多過人的才華完全被忽略,學校生活亦不太愉快。同樣,成績很好的學生為了保持成績,亦追趕得很辛苦,壓力很大。大家還記得數年前的學童輕生浪潮,之後一系列正能量教育推出,希望在不改變環境和政策下,嘗試改變學生的想法,將一些壓力轉化成一些好事;即等於你工作壓力不變,但嘗試令你愛上上班一樣。 反而是一場疫情迫使我們停下來,迫使我們不能再追趕任何進度,迫使我們讓學生有更多私人空間,卻又聽到學生急不及待想上學,同時讓學生有多半日的空間去休息或培養更多興趣。其實是否是時候要回顧一下現存的測量方法,是否適合一個孩子的身心靈健康發展,而非盲目追求指標?與其跟孩子講正能量,不如問問自己有多久沒問過孩子:「你今天過得開心嗎?」 文:黎俊業(再生玩具店創辦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5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感.創.做」承傳新篇

過往6年,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LBD)在各種挑戰下,終於完成「不可能的任務」。教育大同和教師們一起共學,打破常識科既有框架,重整課程,在小學的第一個學習階段建立出一個相對自主的空間,讓孩子在真實的生活化情景下學習,建立21世紀需要的態度、技能和知識。同樣重要的,是讓教師們衝破固有教學框框,實踐學生為本的教學法。 正如一個孩子離開小學步入中學,我們畢業了!下一個階段,我們將過往的學與教經驗進一步扎根學校,開展「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在15所學校的正規課程之中,加強以學生為本的學與教,讓弱勢學生盡早建構價值觀、態度、社交、情感技能,以及21世紀的生活技能,緩解因新冠疫情而加劇的跨代貧困和教育不平等。 將價值教育落實於常識科 透過課外活動讓學生建立價值和態度,力度非常有限,畢竟時間不多。所以,我們會將價值教育落實於常識科的課程之中。疫情肆虐下,教師也為與學生重新建立日常師生及生生互動而頭痛。這幾年的學生尤其需要更有效的社會情感學習,才能追回疫下令人與人拉開的距離。以每周5堂、每堂35分鐘的常識課來計算,一年便有100小時的時間,更深入地為小朋友建構這些重要的價值和能力。3年下來,便有300小時的扎根了。 建立教師共學平台 互相分享 教師們基本上從5月至今都馬不停蹄為孩子奔波,還未好好休息過,新的學年已開始了。我們明白教師們的困難,所以學校同行者會繼續全力支援,提供重視實踐的培訓,同時建立教師的共學平台。過往,我們觀察到教師們從開放課堂中互相分享、觀摩、扶持、鼓勵,一起見證「相信孩子」所帶來的成功經驗。在互相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們的滿足感強化了,自然地將正能量傳遞開去,給嘗試改變的新教師們打了一支強心針。建立開心和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不是幾名教師或幾間學校的事,而是需要整個學校社群去改變香港的教育文化。當教師們看到自己的改變,能為孩子帶來那麼不一樣的成長,定會更願意豐富這個教師共學平台。 不要遺漏家庭對孩子成長和教育的重要角色啊!在未來3年的新計劃下,家長將通過更多課堂參與和親子家庭活動,去了解孩子的發展,與孩子有更積極的溝通和互動。我們相信,除了一貫單方向的講座及家長興趣班外,學校可以有更促進溝通及互信的家校協作模式。 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大人們都是輔助者!期望在延伸的「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中,更多學生會發現學習的樂趣,​​會更了解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更有信心提出問題和表達自己,更願意與同齡人、家人和教師合作和協作。讓我們與15所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家長,一起建立本地教育的新里程! 文:朱鳳翎(教育大同助理宣傳及推廣經理) 作者簡介: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3期]

詳細內容

幸福拼圖:你的孩子能表達心中所想嗎?

作為中學駐校社工,近年觀察到有些學生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曾經有一名學生低着頭鬱鬱不歡過來找我傾談,他只懂得說自己不開心,並敘述很多事情,卻不懂表達和抒發自己的感受。當我探索他的成長背景時,發現到他的表達能力與親子溝通模式有密切的關係。 溝通過程勿顯得高高在上 之後,我開始問起他自小與家人溝通的情况,他說:「媽媽對我的要求很高,從小學起便為我報名參加不同的補習班和興趣班,我亦曾經向她表示過我不喜歡。其實我不是不喜歡讀書和那些興趣,只是有時候我不喜歡那些老師和學習氣氛。不過當我跟家人提出不想參加的時候,他們第一句就說我的成績不夠好,培養興趣才能幫助升中,漸漸地我對所有的安排都默默接受。經過多次類似的情况後,我更加沒有勇氣說出來,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直到中學,母親仍繼續為我打點一切。」 我回應:「你自小在家裏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就算有時被誤解,你也沒有勇氣去澄清。」 「母親有時候會在與我爭吵後問我的意見,但就算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她都會在聽了一句後便開始駁斥,跟我說道理,根本不是給我機會去表達。」 其後我們談及母親與他溝通的方式,他發覺在溝通的過程中,母親給予他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只顧向他教育成功經驗和路向,卻忽略了聆聽他的想法和感受。他期望母親可以好像朋友般傾訴,而且最清楚讀書升學現况的是他自己。 坦誠對話 了解子女真實想法 我與他的媽媽聯絡,了解她的擔心與期望。多次傾談後,媽媽開始理解自己忽略了兒子的內心感受和想法,亦看到兒子有為自己着緊。媽媽也反思原來自己的管教方式與自己的父母相似,她開始探索更多管教的可能。母親調整溝通方式同時,我也跟她的兒子探索如何能安心表達意見和感受,並一步步練習。後來到了中五時,他終於能主動向父母提出如何為大學心儀的科目做準備。 我記得早年家長日曾派過一張卡片,上面寫道: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教練和榜樣。家長可以相信孩子是最清楚什麼決定對自己是最好的,耐心理解他們的看法,再與他們像好朋友般對話。不過,不同家庭的狀况不一樣,你的子女可能覺得親子關係太嚴厲或太寬鬆,又可能是太多或不夠關心;子女最真實的想法,仍需要家長坦誠的對話才會浮現,才能夠建立最合適的親子溝通方式。 文:張其樂(香港家庭福利會駐校社工) 作者簡介: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2期]

詳細內容

課外活動助子女多元成長

21世紀教育多元化,發掘學生潛能的方法更是層出不窮,本報邀請4位於教育界享負盛名、敢於創新、有獨特見解的校長,分享他們透過真正實踐,落實教學夢想的經驗,題目分別為「由語言藝術出發 探索學習更多可能」、「以創科實踐推動價值教育」、「如何發掘孩子興趣與潛能」、「投入5G元宇宙 給孩子沉浸式學習體驗」。   從語言藝術 享受探索學習 九龍真光中學李伊瑩校長 九龍真光中學李伊瑩校長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現為中、小、幼部總校長。她認為當提及語文學習,不少人會聯想到文字(符號)、語法、工具、背誦、默書、測考等,每每令人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壓力倍增。但語言的本質其實是充滿着藝術的美、思考的深度和無限的創意。透過淺談 Page to Stage 學習計劃開始, 我們可以一同探索如何把語文學習的本質充分呈現,並叫同學們樂在其中,享受學習,愛上語文。憑着一股教育熱誠,李校長多年來參與香港書展顧問團工作,並曾到清華大學參與農村英語教師培訓計劃,近年更帶領學校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文)及品德教育傑出教學獎。   5G元宇宙 給孩子沉浸式學習體驗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程志祥校長 人稱「多啦A夢」校長的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程志祥校長,曾兩度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並多次獲邀到海外教育論壇作為演講嘉賓,真正地推動「從玩中學習」。程校長相信現今的小朋友已進入了數碼新紀元,有很多數碼/智能設備環繞他們的日常生活,5G元宇宙沉浸式學習體驗能有效提高學習自主及效能,並能打破時空的限制與不同地域的朋友一起協作學習,更能帶領學生走到一些不容易涉足的學習場景,如火山爆發、歷史場景等,激發小朋友內在的學習動機,讓他們發展成為「主動知識建構者」,成 就終身學習的精神。 放眼未來,期望學生能掌握「數碼素養」的能力,及早讓他們感受最新的數碼科技,培養他們正面使用該等工具的方法,迎合香港社會的未來發展。   鼓勵創科實踐 推動價值教育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李建文校長本身為社會工作學士、社會科學碩士(輔導)、文學碩士(通識教育)及香港教育大學亞太領導及變革研究中心教育領導學人。李校長多年來致力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積極推動教育創變,關心基層學童及弱勢群體的學習及生涯發展。在李校長帶領下的伍少梅中學除了引入創新的課程、彈性的課程規劃,讓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更着重透過創科實踐推動價值教育,提供專業的未來技能訓練和實境學習的機會,探索未來教育的可能性,致力培育未來領袖。李校長大學畢業後曾任職青少年外展社工,故十分鼓勵學生走入社區,接觸民眾並了解其需要,繼而培育學生的同理心及為他人發明、貢獻社會的心志。   家長必修科:發掘孩子興趣與潛能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徐區懿華校長 有廣告說「養一個小朋友400萬元已不足夠?」,常常讓不少家長揑一把汗,甚至令年輕一代對生兒育女卻步。福建中學附屬學校徐區懿華校長為三個孩子的媽媽,分別就讀大學、中學、小學,各有所長。發掘孩子興趣與潛能,使家庭資源用得其所,孩子學有所成,似乎是每位家長的必修課。她常笑說養三個孩子就好像完成育兒本科、碩士及博士。 徐校長曾任國際學校校長。現為教育大學擬任校長班講師及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並經常獲邀為本地及國際教育論壇擔任講者,講題包括「育兒心得」、「高效能學校」、「評估素養」、「國際化教育」及「品德教育」等。在她眼中,即使已準備好400萬元或更多「銀彈」,並不一定保證小朋友成才。不少家長為鋪排子女入讀心儀幼稚園、小學、中學,都會費盡心思,一紙證書成為報讀興趣班或活動的基本期望。怎樣安排子女參與興趣班才可以讓他們勝人一籌?   2022課外活動教材及用品博覽 日期:2022年8月25日至28日 (星期四至日) 地點:灣仔香港會議展覽中心Hall 5FG 明報讀者從以下網址登記,可獲取免費門票 校長分享時段: 25/8 (Thu) 15:45-16:45 大會主舞台 九龍真光中學校長 李伊瑩 由語言藝術出發 探索學習更多可能 26/8 (Fri) 13:45-14:45 演講區 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學校長 李建文 以創科實踐推動價值教育 26/8 (Fri) 15:45-16:45 大會主舞台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徐區懿華 如何發掘孩子興趣與潛能 27/8 (Sat) 16:45-17:45 大會主舞台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校長 程志祥 投入5G元宇宙 給孩子沉浸式學習體驗   明報教育服務 攤位號碼 L21, L25 展覽會期間,若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烈風或暴風信號:上午9時前仍懸掛,活動將暫時關閉;若下午3時或之前除下,取消後的兩小時將會重開;下午3時或以後除下,則當日展覽將會暫停;若發出黑色暴雨警告,展覽將會繼續。至於展覽會期間懸掛或天文台發出預警,展覽會將停止售票,並於預警發出兩小時後關閉,在場人士必須於兩小時內離開會場。

詳細內容

【升小面試】直資私立小一面試 男拔 英華 港同 高主教 校長有貼士

2023/24年度直資及私立小一入學申請陸續展開。過去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大部分學校更改了面試模式,今年情况可有不同?據知不少學校都重辦實體面試,家長或會擔心子女缺少實體上課經驗令面試失準。我們請來4間受歡迎的直資、私立小學,包括: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英華小學、港大同學會小學、高主教書院小學部,由4位校長分享面試模式和收生標準,當中不乏教養和應付面試的小貼士,讓爸媽們做好準備,一擊即中。 面試貼士——直資、私立小一學位競爭劇烈,想突圍而出,不妨參考校長提供的面試貼士。(資料圖片)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毋須「特異功能」 坊間面試班反礙表現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下稱男拔小)是中小學一條龍的直資學校,出過不少名人校友、IB狀元,是不少育有男孩家長的夢想學校。每年150個學額約有4000人競爭,不少家長更會讓兒子報讀男拔小面試班,但校長羅錦麗並不建議家長這樣做。「坊間的面試班,一般會用我們學校以往的面試題目來不斷訓練小朋友,當小朋友記住了問題,來到我們這兒聽到不一樣的題目便很驚慌,甚至不敢再答,反而影響了整個面試的表現。」她說,學校最想見到孩子們的童真和自然反應,只要家長平日多帶小朋友到不同地方如公園、博物館等擴闊生活眼界,多跟他們談天互動,提供與同輩相處的機會,並培養良好閱讀習慣,已是最好的面試準備。 羅錦麗(受訪者提供) 幼園成績、課外活動只佔5%總分 很多人都說要考到男拔小,小朋友一定要有「特異功能」,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但其實課外活動一環,在收生準則中只佔很小部分。報名時,家長最多只可上載8頁學生資料,成績表佔2頁,其餘可以是學生興趣和參與過的活動,不過這些內容只佔面試總成績100分中的其中5分。「我們不想家長把太多時間、太多壓力放在讓小朋友上興趣班。5歲小朋友會有怎樣的特異功能?每個學生交來的8頁紙我都會看完,真的沒有特異功能存在,大部分我也給5分。」 男拔小的收生評分以100分為滿分計算,與學校的連繫佔10分,包括父親是舊生、哥哥在學校就讀、學生持聖公會領洗紙等;幼稚園成績和課外活動表現只佔5分;餘下85分來自兩輪面試的表現。羅錦麗指即使小朋友因疫情沒有參加興趣班也毋須擔心,「興趣班只是用來建立小朋友興趣,重點是用來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讓家長看到小朋友有哪些特質,再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去培養他」。 擴闊眼界——學生有不少出外交流的機會,有助豐富其生活經驗和眼界。(受訪者提供) 聽錄音考專注 交談看禮貌、表達力 男拔小自疫情以來不設實體簡介會,今年亦一樣,想替兒子報讀的話,可於8月27日早上9:00至晚上9:00,自行上網觀看校方的簡介片段,之後便可於網上申請報讀小一。今年面試將於10月展開,共分兩輪,第一輪將安排3個學生在面試室聆聽錄音,錄音故事內容不短,而且只播放一次,考核小朋友的專注力。經第一輪面試後,校方將挑選400個學生進入第二輪,屆時3名考官包括校長會跟家長和小朋友對談。羅錦麗說:「家長方面主要是互相認識一下,最重要還是小朋友,給他們的問題都是開放式答案,我們會看他的專注力、觀察力和表達能力,用詞是否豐富、有想像力等,最重要是他是否喜歡與人相處和表達自己,還有禮貌和尊重長輩等。」 資源充足——除了學業成績,男拔附小學生的音樂、體育也表現出色,校方資源和配套亦充足。(資料圖片) ■英華小學 着重家庭教養 堅韌面對挑戰 今年英華小學(下稱英華)兩場小一簡介會的1000個名額,網上報名在短短8分鐘內便告爆滿。校長陳美娟表示簡介會中除了有學生表演和分享,更有一些特別「禮物」送給出席的家長。但她強調即使未能報名出席,對學生面試也沒有影響,家長可於7月19日或之後於網上重溫簡介會內容,並於7月20至24日在網上報名。英華的小一學額合共為165個。 陳美娟(顏燕雯攝) 攜中英文書對談 拍片看家庭互動 英華的小一面試於8月底開始,共分3輪。第一輪約12至15人一起面見負責面試的教師,回答提問;第二輪約5至6人一起與校長見面,小朋友需要帶中、英文書各一本,校長會輕鬆地逐一與他們對談。至於第三輪則是由家長提交短片,陳美娟說,汲取去年經驗後,今年交片的形式略有改動。「去年所有進入第二輪面試的學生都要交片,但今年我們只會選取部分學生交片。」她稱短片中家長需回答兩條問題,也要包括與小朋友的互動活動。她亦提醒,最理想是父母兩人都在影片中出現,以了解每個家庭成員的不同想法。 料部分孩子疫下學習更強 陳美娟認為面試重點不是要知道小朋友認識多少個字,而是他有沒有良好的家庭教養和習慣,以及喜愛學習的心。她表示疫情下不少孩子的成長和學習也被打亂,甚至慢下來,但她相信這些狀况對某些小朋友絲毫沒影響,甚至可能變得更叻更強。「這要看家長有沒有把握機會,例如在家工作、少了出街,反而增加親子時間,有沒有在這時候好好與孩子一起閱讀、做手工、煮食?對一些家庭來說,他們完全能夠在難處中突圍而出。要知道未來面對的挑戰不少,重點是有沒有堅韌的心態去面對。培養這樣的心態,並不止為了面試,而是為小朋友日後的成長,讓他們懂得正面擁抱和處理不同挑戰。」 防疫嚴格——英華小學防疫把關非常嚴格,學生每天的快速測試結果都要經校方核實,以確保健康,這樣才能繼續放心安排不同活動予他們參與。(受訪者提供) 邊玩邊學——不少家長、學生覺得英華的校園活動非常有趣,難怪小男孩投入地邊玩邊學。(受訪者提供) ■港大同學會小學 英語作答不加分 內容圍繞生活 直資龍校港大同學會小學(下稱港小),有港大同學會書院作升中後盾,畢業生保證直升,這個賣點吸引不少家長替子女報讀。剛截止的2023/24年度小一入學申請,該校便收到逾4300人報名,競逐120個學額,戰况十分激烈。 首輪採網上面試 設觀察環節 港小將在10月14至16日展開首輪網上面試,家長可替小朋友選定以粵語、英語或普通話作答。校長黃桂玲強調,家長毋須刻意替孩子選擇用英語,亦不會因而加分,「用小朋友感覺最舒服、最熟悉的語言去面試就最好,不需要為他們添加壓力」。 黃桂玲(受訪者提供) 她透露,面試內容圍繞學童的生活經驗為主,亦有觀察環節,以及跟學科包括中、英、數有關的題目。「我們不會考得很深,當然會有少許難度,但絕對不會要一個幼稚園生挑戰小學三、四年級的題目吧。」 天台種菜——港小學生在校內天台花園學習用水耕系統培植有機蔬菜,樂在其中。(受訪者提供) 首輪面試後,學校會挑選10%至15%學生進入次輪面試,並分別面見學生和家長。黃桂玲期望此輪面試能以實體形式進行,「如果屆時能做實體面試,會安排小組活動,從中觀察小朋友的社交相處;我和副校長亦會跟家長、小朋友見面,之後就可以出取錄結果了」。 讀角秀——學校以不同形式推動閱讀,包括舉辦「讀角秀」,讓學生扮演書中人物。(受訪者提供)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勇於表達有優勢 分組讀書觀察相處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下稱高小)為港島區熱門私立小學之一,除了身處升中靚校網灣仔區,其直屬中學高主教書院也會在統一派位中保留最多85%學位予小學部畢業生,因此受不少家長歡迎。2023/24年小一學額共160個,到截稿為止,學校仍未公布報名詳情,校長林銀燕說,申請入讀小一的報名日期為7月中至8月底,第一輪面試定於9月某個周六,第二輪則為10月某個周六。 林銀燕(受訪者提供) 面見家長 了解對孩子支援 過去兩年,高小的小一面試都是以Zoom形式進行,較難觀察小朋友的即時反應和動作,所以今年回復實體面試,希望更清楚認識小朋友的優點。第一輪小組面試中,10至12個小朋友會一起閱讀圖書和分享不同話題,負責面試的教師會觀察他們的相處,也會提供指示請他們一起做動作。第二輪為家長與小朋友一同面見教師,主要了解家長對小朋友的支援、與學校教育理念是否一致等,之後家長會離場,小朋友再與教師談天,內容圍繞孩子的日常生活、閱讀習慣、喜歡活動和其他嗜好等。遞交學校的portfolio不可多於2張A4紙,內容宜簡單,能突出小朋友專長為主,毋須遞交小朋友平日作品。 林銀燕稱面試過程中,學校重視小朋友能否勇於表達自己,並會觀察他們思維、組織、語言能力和專注力,以及是否聽從指令。她明白疫情以來幼稚園生都只能斷斷續續地回校上課,所以面試內容都會按照小朋友能力所達而設計,最重要是有基本禮貌,如懂得打招呼、對答時有眼神接觸等,這些都可以在家中透過角色扮演來學習。 發掘潛能——高主教書院小學部提供不同活動予學生參與,以發掘和培育他們的潛能。(受訪者提供) 專家教路:網上面試選「書卷氣」背景 實體面試注意細微言行 今輪直資私立的小一面試,部分學校仍用網上形式,資優教育中心創辦人朱慧茵(Miss Chu)表示,網上和實體面試需要注意的細節位有不同,「若網上面試,我會提醒家長,幫孩子找一個不要有太多雜物的角落,最理想當然是帶點『書卷氣』的背景,例如書架。如果孩子有什麼獎狀、獎盃,亦可放在書架上,讓考官看得到」。至於視像鏡頭的位置,亦要留意應和小朋友的視線保持水平,避免「高炒」或「低炒」。 朱慧茵(受訪者提供) 等候勿顯不耐煩 看書要專注 至於實體面試,一言一行就要更小心。曾在傳統著名小學任教多年的Miss Chu透露,小朋友從踏入校門一刻,已受考官暗中觀察。「最簡單在等候期間,孩子有否表現得不耐煩?抑或能夠專注看書呢?又或者,教師可能會刻意掉東西落地,看小朋友有沒有意識想去幫忙等。這些細微位,都觀察到孩子的性格和修養。」 至於面試題目,雖然每間學校不同,但Miss Chu稱形式大同小異,可歸納成以下4類: 1.學術題:按教育局指引不能用筆試,但部分學校會邀請同學在「表格」上填寫中文名,又或者看圖配詞;亦有以平板電腦「玩」數學遊戲;運用英語回答問題也很常見。 練習寫名——直私學校小一收生雖不能設筆試,但考官很多時都會請小朋友在「表格」上填寫中英文名,家長宜多替孩子練習。(資料圖片) 2.邏輯題:把數張圖卡排列次序,再創作一個故事;又或者把不同的物件分類。 排列圖卡——很多學校的面試形式都包括排列圖卡、物件分類、看圖說故事或問及圖中情景等。(資料圖片) 3.應變題:給予一些情景,例如和父母失散、在校園拾到金錢等,該如何處理。 4.生活題:面試官和小朋友閒話家常,從中了解家庭背景,例如在假期一家人會做什麼?平日誰教你做功課、簽手冊等。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沈雅詩、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4期]

詳細內容

升學攻略:幼稚園及小學篇

一動不如一靜 升原校免再適應 問◢ 小兒現讀迦南幼稚園(麗港城)下午班PN(學前班),家住將軍澳,現在分別有佛教金麗幼稚園及迦南原校取錄為下午班學生,從升小角度及課程,應該怎選擇呢?希望選擇一間學術尤其英文強的學校。 答◢ 參考教育局質素保證視學報告,我給迦南幼稚園(麗港城)和佛教金麗幼稚園的評級同為A(從A++到A-),即是說兩所幼稚園無論在管理及持續發展、學與教、學校文化及給兒童的支援各方面不相伯仲。而升官津小學與以前曾就讀哪一所幼稚園完全無關係,既然兒子就讀迦南幼稚園(麗港城)PN班,就一動不如一靜,繼續升上其K1,省卻適應新學校的麻煩! K3轉校重讀學好英文 為升直資私小鋪路 問◢ 小兒是2016年11月的細B,今年升小沒有參加大抽獎,但有參加直資小學的招生,得到保良局陸慶濤小學錄取,但因交通問題而放棄學位。現在居住在九龍城區,正為兒子準備明年的小學招生及面試,心儀直資小學,以及私立的聖類斯中學(小學部)和高主教書院小學。這個時候應報讀哪些幼稚園比較好?現在他在崇真小學暨幼稚園讀K3,有補英文及普通話,也有上繪畫及運動類的興趣班,請問有什麼建議? 答◢ 小朋友現於崇真小學暨幼稚園讀K3,你想替他報讀多一年幼稚園,讓他打好基礎,好讓他下年再報心儀直資及私立小學。一般直資私小重視英文,因此,最好在這一年替兒子報一些私立獨立幼稚園,以下3所幼稚園都辦得好,重視英文和以孩子為中心:樂沛兒幼稚園,用英國劍橋及全語文課程,鼓勵幼兒思考、發問、探討;雅士圖國際幼稚園,以中文及英文各50%比重設計課程;國際英文幼稚園暨幼兒園,重視兩文三語及培養幼兒自信自主能力。 一條龍直資校選擇多 加強聽說能力增入讀機會 問◢ 本人有兩名兒子,分別3歲及1歲,3歲兒子將於今年9月入讀根德園幼稚園,我們住在將軍澳區,希望大仔升小入讀一條龍學校或直資學校,當然大抽獎入到好的津校就最好,但並非必然,想請教升小應該報讀什麼學校? 答◢ 大部分名直資學校都是一條龍的,例如英華小學、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播道書院、優才(楊殷有娣)書院等,都有機會由小學部直升上中學部。而一般名直資小學都比較着重英文及中文聽說讀寫能力,根德園幼稚園品德培養和中文比較優勝,只要你搞好兒子的聽說能力,面試有問必答,有禮貌,有常識,便可以有機會被取錄了。 文:趙榮德 作者簡介:前喇沙書院副校長、資深教育工作者 (歡迎查詢幼稚園及升小問題,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客座隨筆:守住父親重要角色

6月第3個星期日是父親節,雖然節日氣氛往往較母親節遜色,但這並不代表父親的重要程度不及母親。事實上,父和母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都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以父親為例,女兒能從爸爸身上學習如何與異性相處,並肯定自己女性的性別角色;兒子則可學習如何做男人。 然而,在很多離婚個案中,法庭都會把年幼子女的「照顧及管束權」判給母親,父親一般會獲得探視權。但有些母親因着前夫有婚外情,覺得他不配作父親,也不想壞榜樣荼毒孩子,因此會千方百計阻止他與孩子見面。例如一時說疫情嚴重,不宜外出;一時又說孩子要預備考試;甚至把孩子的興趣班安排在探視時間內,導致父親即使有探視權,也無法探望子女。 其實,這是個三輸局面。父親或因見不到孩子而拖延付贍養費,孩子得不到父愛,成長過程會有遺憾,長大後甚至因此埋怨母親,影響雙方關係。 不忠丈夫vs.盡責爸爸 父母離婚,子女無可避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除非父親有虐兒前科,否則,不應剝奪孩子獲父愛的權利。藝人王力宏與太太李靚蕾去年宣布離婚,其間李多次爆出王混亂的私生活,兩人多次隔空對罵,而孩子的探視權等相關離婚事宜則仍未達共識,正在調解。 綜合各媒體報道,王力宏的不忠行為顯示他並非一個好丈夫,但並不表示他不能成為一個好爸爸。他表示希望盡爸爸的責任,定期探望孩子,陪伴他們成長,不想成為缺席父親。王的父母也很愛惜孫兒,很想見他們。筆者希望兩名成年人能為孩子的福祉着想,盡快達成有利子女成長的探視安排,不要剝奪他們獲得父親及祖父母愛的權利,也令孩子的生活重回正軌。 兒子被取笑有個打妻爸爸 荷李活巨星尊尼狄普與前妻安柏赫特的誹謗官司,持續數月後終於落幕,尊尼狄普獲勝訴,還他清白。他曾經說過,可以忍受前妻對他的任何傷害,但不容許她所做的事傷害子女。他之所以提告,是因為兒子被同學取笑他有個打老婆的爸爸,令兒子非常沮喪,因此,他要讓所有人知道他不曾打過太太,讓兒子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同學,爸爸並非暴力男。這份父愛,相信尊尼狄普的子女一生都會記得,他亦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子女面對困難時,堅持據理力爭不放棄的榜樣。 文:傅丹梅 作者簡介:註冊社工、輔導員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3期]

詳細內容

【《反起跑線聯盟》童星】專訪「瑤瑤」「Martin」真實家庭 創意媽DIY巴士點心車 吃「學」玩樂

早前播映的ViuTV劇集《反起跑線聯盟》以5個家庭的日常生活、教育、親子及婚姻關係為題材,當中梁詠琪飾演的媽媽Nora支持「反起跑線」,潘燦良所演的Charles則是典型「怪獸家長」,故事引起不少爸媽共鳴。分別飾演他們的女兒及兒子的兩個小主角「瑤瑤」張曦晨和「Martin」植海維,二人原來都在「反起跑線」的家庭長大。曦晨媽媽經常自製有趣的教材和玩具,讓子女寓學習於娛樂;海維媽媽則是癌症康復者,希望把自己正面樂觀的態度傳遞給孩子及身邊的同路人。   《反起跑線聯盟》以幾個5歲幼稚園生的日常生活作為劇情主軸,其中飾演梁詠琪囡囡陳雪瑤的張曦晨,今年5歲。拍攝電視劇時只得4歲的她,無論講對白、做表情和情緒發揮都十分傳神,原來她和7歲的哥哥張東宸都是小小KOL,並有個可愛的兄妹檔名字「茶兄妹」。媽媽Esther幾年前已為兄妹開設facebook專頁及YouTube平台,更常在不同的網上親子平台撰文,分享育兒心得及日常趣事。 寶貴回憶——一班念幼稚園的小演員,因疫情關係沒機會參與生日會、旅行和畢業禮,可幸在拍攝《反起跑線聯盟》時一次過補償這些生活點滴,家長都說這是孩子的寶貴回憶。(《反起跑線聯盟》劇照) 巧用紙皮箱製「腸粉檔」 囝囝扮車長 Esther本身從事傳媒工作,創意多多,疫情期間不想兩兄妹在家無所事事,於是開始動手做玩具和設計場景遊戲,「小朋友停課時都是玩玩具,但家中玩具數目始終有限,買新的又會玩厭。碰巧親戚買了電視,留下很大的紙皮箱,我覺得可以循環再用,於是便開始設計玩具場景」。她所創作的第一個場景是「腸粉檔」,正因為自己小時候看到小販用鉸剪把一條條白色腸粉剪開,覺得很有趣,「現在做了媽媽,就會再次代入孩子的心態,想想自己到底想做哪些事情,於是便用紙皮做了個小販檔口,並買了一些未剪成細條的現成腸粉和醬料回來,給兩兄妹做店主剪腸粉」。 茶樓點心車——Esther製作茶樓點心車,並購買蒸籠,把真實的點心放進,讓孩子有得食有得玩。(受訪者提供) 自腸粉檔「落成」後,Esther便不斷製作新場景和玩具,如燒味檔、戲院、港鐵車廂等,把小小的家變成遊樂場。這些場景非常逼真,全都憑她一雙手製成,如巴士車身是用紙皮箱改裝,錢箱則用鞋盒和透明文件夾剪貼而成;茶樓的點心車是把紙皮箱外層用銀色包裝紙包好,再在網上購入點心蒸籠,把真實的點心放進,讓小朋友有得食又有得玩。哥哥東宸是交通工具迷,所以媽媽曾經創作過的士車身、巴士車身和港鐵車廂,「因為他喜歡,所以我打算做大型一點,讓他更有代入感」。如港鐵車廂,Esther坦言最初沒信心做到,但東宸看後說非常神似,令她信心大增。「他玩了幾日也不厭,每天早上都叫我和爸爸、妹妹起來搭『港鐵』,更拿着對講機扮車長做乘客廣播。」 憑感覺創作——Esther(中)笑言自己不是專業設計師,所有場景和道具都是憑感覺去創作,曾有家長問她有沒有尺寸和紙樣參考,她稱只是看着實物照片仿製出來。(朱安妮攝) 堅持每晚傾偈 不過分緊張學業 媽媽喜歡做小玩意,子女又愛角色扮演,爸爸放工後亦會「陪玩」,整個疫情期間,一家人宅在家也樂此不疲。Esther形容一對仔女非常活潑,所以很少同一時間帶他們上街,「哥哥或妹妹一個人時會較靜,但兩個走在一起便有化學反應,會有點不受控,表現超激動和興奮」。她說兄妹二人相處時像朋友,當然也有鬥氣的時候,但無論發生什麼事,她堅持每晚和他們談天,了解他們的心情,「哥哥以前比較收藏自己,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也不跟我講,如果他這麼小也不願和我分享的話,長大後更難敞開心扉,所以我更要在他們小時候養成彼此分享的習慣,才會明白將來有什麼事,都有人分擔」。 「夾糖店」——茶兄妹的家常有不同場景出現,採訪當天他們家中一角便成了「糖果店」,只要乖乖,媽媽便會獎勵他們去「夾糖」,兄妹每人每次可夾一小紙杯的分量。(朱安妮攝) 丈夫工作較忙,Esther上班時間也不穩定,她說從前有請傭人幫助,但發現曦晨學術有點跟不上,所以已打算辭職做全職媽媽,專心照顧女兒學業。「妹妹平日做功課較慢,如果我能在旁陪伴她會好一點,尤其她即將升小學,如果我不在家,她未必能應付得到。」雖然努力替女兒趕上學習進度,但她強調自己不會過分緊張孩子的學業,教養原則更偏向「放養」,「如果要不停補習、做補充(練習),換轉是我也不開心!我相信小朋友在玩的時候最開心、最能吸收,所以我會把學習加入遊戲元素,讓她不知不覺地吸收知識」。例如曦晨剛要學10的配對,媽媽便製作了「數字牙齒」配對卡(圖),這是一個簡單的加法遊戲,讓曦晨找出兩顆加起來等於10的卡通牙齒,邊玩邊學。有這樣用心的媽媽,茶兄妹真幸福! 「數字牙齒」配對卡 「Martin」首拍劇 廣東話最大挑戰 曾抗癌母親 樂觀態度傳遞孩子 飾演潘燦良兒子Martin的小演員植海維(Kyle)是首次拍劇,媽媽Yan說,這次演出對兒子來說最大的難度是要講廣東話。Kyle自小念國際學校,平日跟同學、家傭都是用英語,所以接到劇本後,Yan要花時間跟他解釋劇集內容,再教他講對白。「這對他來說是個大挑戰,幸好他記性不錯,能記到對白。我和丈夫平日都堅持跟他用廣東話說話,又請了老師來家中替他補習普通話和寫中文字,就是不想他長大後不懂中文。」 精力無限 「玩」興趣班不強迫考試 Yan說,決定給孩子讀國際學校,是希望他們可以輕鬆一點,「我和丈夫都是讀本地學校,也不是成績最好的一群,但出來社會工作後,發現學業成績未必跟將來的工作和成就掛鈎,反而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才去進修相關課程,還更實際」。像她自己中五後修讀酒店及旅遊,發現對這行業有興趣,便去考空姐。「另一個原因是Kyle比較天馬行空,會有很多自己想法,國際學校會比傳統學校更適合他。」 Kyle是個活躍孩子,每天放學都會上一至兩個興趣班,包括游泳、溜冰、滑板、打鼓、舞獅、K-pop等。媽媽說他精力無限,完全不覺累似的,「因為他覺得上堂是去玩,所以很雀躍,也可能因為我不會要他考試。他3歲開始學鋼琴,到現在也沒有考試,因為試過有琴行老師要他練習考試的樂譜,他覺得悶,不想學,所以我後來找了私人老師來家教琴,只教他喜歡彈的歌,到他真的想考試時,才告訴我吧」。 活潑好學——Kyle是個好動的孩子,最近新愛好是滑板。他常說在家好悶,每天都會問媽媽:「今天有什麼要學呀?」(曾憲宗攝) 一人一份——由於孩子年紀尚小,他們現在仍各有各玩,Yan很多時買玩具都會買一式三份。(曾憲宗攝) 家有「維馜熊」 擬再領養孩子 6歲的Kyle是家中大哥哥,他還有4歲妹妹海馜和2歲弟弟海熊,從孩子的名字,我們可看到媽媽Yan的童心,因為三兄妹名字最後一個字組合起來,便是「維馜熊」,也就是媽媽Yan最愛的Winnie the Pooh。Yan和丈夫同在大家庭下成長,故一直希望多要幾個孩子,但由於Yan的身體問題,暫未能再次生育。「懷小兒子時有胎盤前置問題,剖腹產時失血太多,但當時血庫緊張,只用止血針止血,直至生產後個多月身體仍未復元,現在仍然有貧血,醫生叫我不要再懷孕,怕身體負荷不來。」她唯有和丈夫暫時計劃待三兄妹長大後再領養小孩。 「維馜熊」——Yan(後左)喜歡小熊維尼,更以此作為3個孩子的名字。(受訪者提供) 還未當上媽媽前,Yan在2011年患上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s lymphoma),由於癌症已達2B期,故未能做手術切除根治。當年她只有23歲,事情來得太突然,只得聽從醫生建議,不停做檢查。當時曾有醫生建議她雪卵,「唔雪就無得生」,此話令她非常緊張和沮喪。幸好當時還未成為丈夫的男朋友一直陪伴着她,更成熟地處理和分析整件事,一直為她尋遍不同治療方法。最後他們找到一個好醫生,給了Yan很大信心,並說她還年輕,毋須擔心生育問題,着她放心做化療。一直想要小朋友的Yan,聽醫生建議完成療程半年後便計劃生育,所以馬上與男友結婚組織家庭,但可能過於緊張的關係,婚後兩年都未能成孕,二人已作了收養小朋友的打算。誰知放鬆心情後,Yan便懷上Kyle,「我還要在家跌倒,上洗手間時發現有血才知道懷孕了」。傻大姐有傻福,樂觀抗癌換來現在美滿的五口之家,她更想用自己的經歷來勉勵同路人,不要為未來擔心太多,樂觀面對人生。 3個寶貝——Yan的3個寶貝性格不同,哥哥(後)好動,妹妹(前左)愛扮靚,弟弟(前右)較文靜,但最「黏」媽咪的反而是大哥哥Kyle。(曾憲宗攝) 文︰顏燕雯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02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