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拼圖:發掘「蛻變力量」

家有兩個孩子,人生樂事也! 俗語說:「順得哥情失嫂意。」要照顧兩個孩子,有時都會令家長非常為難。 「媽咪,家姐唔同我玩!佢拎咗我啲嘢。」 「邊有呀?你整我先㗎!呢啲嘢係我㗎。」 過往在不同的家長工作坊,聽到最多家長分享親子難忘事,不乏談及放工回家,一打開門,看到屋內一片混亂,玩具、功課散落在客廳地上、工作枱上、梳化上……場面非常嚇人,亦非常煩人! 「你好快啲同我執好晒啲嘢!」家長不禁大聲喝令。 「我數三聲,一、二、二個半、三……」家長嘗試向孩子發最後通牒。 最後,家長的雙手好不自覺地把玩具功課歸類收拾。這刻,屋內稍為靜下來;下一秒,孩子的吵鬧歡笑聲又再此起彼落。 沒想到當自己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這混亂景象同樣都會出現在我的家裏! 以非暴力方式化解衝突 管教路上從不孤單,只是作為當事人而不自知。 有時讓身心稍為放緩,不要執著當下逼着自己要盡快解決;反之,給自己深呼吸一口,結果可能截然不同。 「是否我做得唔夠好?是否我管教有問題?點解我會發脾氣?」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一種不同程度的「蛻變力量」,在尊重自己和關心別人的基礎上,我們可以選擇以非暴力方式去化解衝突。 「非暴力」﹕ - 不代表容忍;相反地,它包含了對自己及別人的尊重。 - 不代表盲目服從,讓別人從自己身上取得好處;它提示每個人都有權獲得尊重。 - 不代表犧牲來承受任何傷害。 先冷靜 三思而後行 假如我們遇上衝突時可以三思而後行,先冷靜自己,讓自己有更多空間思考處理衝突的方法;嘗試選擇和平,以非暴力的方法應對;同時我們亦期望美善,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抱有正面想法。 我們若可以在生活裏發掘更多「蛻變力量」,定能為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帶來更多正面的果效。 文:吳瓊欣(香港家庭福利會調解中心 註冊社工、認可家事調解員) 香港家庭福利會一直致力凝聚家庭,促進家庭的健康與福祉。我們本着以家為本的服務理念,致力協助市民大眾改善生活,營造以家庭福祉為基礎的關愛社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教大GPS:尊重差異:性教育教材

  教育局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指出,性是美好人生的基礎,性教育工作者要提供正確的資訊,尊重學生的成長步伐,避免用恐嚇或羞辱的教育手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性教育綱要》呼籲性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性傾向性別多元及弱勢社群學生的性發展。這與香港政府推動共融的原則不謀而合,我理解為性教育應該尊重差異,不應因學生的性傾向及性別不同,令他們無法接受正確而針對成長需要的性教育。 童書擴展對談空間 我在大學任教「性:擁抱多元」、「性教育」、「支援多元需要的家庭」等學科。授課時我會引用尊重差異的童書,例如女同志家庭的孩子(Mommy, Mama and Me)、性別多元孩子(The Boy in the Dress)、跨性別,以及多元家庭組合的童書等。我的學生包括教師、社工及輔導人員,他們均表示這些童書對他們如何向孩子解釋多元和尊重差異的概念,是非常有趣和有效的。 在輔導工作中,有些媽媽在離婚後與女友同居、組織家庭,如何向孩子解釋家庭的轉變,這些書是很好的故事,令孩子的情緒紓緩及接納家庭改變。也有已婚跨性別女性決定出櫃,要向孩子解釋什麼是跨性別與家庭的轉變,這也是一些很好的工具。 在研究訪談中,當同志、跨性別及性別多元的學生面對社會偏見及小眾壓力,而又想探索人生路上的選擇時,這些有趣又充滿愛與接納的童書可以帶動研究訪談的安全氣氛,擴展深入對談的空間。 我也任教政府及非政府部門舉辦的在職教師、社工專業培訓。除了教育孩子成長所需的知識,包括身體成長、性別及性傾向知識,培訓課程也提倡性教育不要排斥小眾學生。參與者常常提出,尊重差異包括接納孩子有不同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以上的童書在培訓課中是難得的例子,看到尊重差異的價值觀、性別及性傾向的知識,並採取包容的態度和有趣的手法。 在家長研究中,家庭的組合和孩子的成長存在多元和差異。例如有家庭是由同志及跨性別者組成。有家長的伴侶是跨性別人士, 也有家人是同志孩子。家長和孩子均面對很多適應和改變。這些書對於研究人員的幫助很大,提供了設計訪問題目和家庭生活教育素材的靈感。 性教育培養獨立思維 然而,公立圖書館因為某團體的投訴而把有關性傾向及跨性別議題的童書下架。在推動性教育上,只是教導學生如生理身體構造等技術性資料是不足夠的。政府的性教育指引強調「自我接納」,用「正確觀點審視」及「減少曲解」,但在推行上困難重重。圖書館童書下架令我們思考性教育是否只應局限於了解自己的身體發展。另外,社會又是否有足夠及多元的資源,讓我們從多角度了解性教育?社會各界別又能否真正尊重差異、共同實踐共融教育? 文:郭勤(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由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的學者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研究、政策和議題的所見所感。www.facebook.com/FEHD.EdUHK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荒失失在加家:還要再「移民」多一次嗎?

在移民的道路上,除了考慮居住環境、物價等因素,不少家長都會將子女的學習因素放在首位。現時不少移居加拿大的人,在選擇地點上都會放眼在大城市,始終無論在生活及子女學習環境上,都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近年移民加拿大,很多人都選擇移民門檻較低的Winnipeg作為起步,但隨着身邊不少人開始取得本地身分,更多人開始着手考慮搬省的問題。 不經不覺間,我在Winnipeg將迎來第3個冬天,這些年間,看着不少更早移民過來的人陸續搬省,也引發了我和朋友之間不少討論。其實在籌劃移民加拿大之初,大家都有心理準備,這邊的學習進度會相比香港慢,但對於習慣了香港教育制度的港人來說,實際差距比想像中還要大。不少家長都為子女報讀一些校外「雞精班」,例如奧數、中文班等,希望提升他們日後的競爭力。 為子女前途搬省 有得有失 不過,觸發家長們考慮搬省的更重要因素,是Winnipeg的升學前景。其實這裏也有不少等同香港大專或大學的學府可以入讀,但就算能順利畢業,這裏的工作選擇也不及大城市多;加上不少知名大學都位於安大略省及魁北克省,想增加子女入讀這些知名學府的機會,在我們心目中搬省便成為一個重要的考慮。當然到孩子夠年齡入讀大學或大專時,他們理應有照顧自己的能力,要獨自在其他省上學生活,也並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但身邊不少家長都不想與自己的子女分隔兩地,就算他們上大學是10年後才發生的事,都在此刻就為搬省做準備。 究竟搬省是否代表能為子女提供更好的升學、發展條件?本人覺得一定利多於弊,但是否一定要急於在小朋友年幼時就要搬?這一個問題我仍在思考中。讓子女提早適應另一個學習環境,或許會更快適應;但另一方面對於在加拿大生活了只有2、3年的港人來說,只能夠說是剛習慣這邊的環境,要說「完全適應」還是有點距離,而且我們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其他城市下的學習環境又是否和Winnipeg不同?生活條件、物價上又是否會比現在好?眾多問題暫時也沒有答案。除非在移民初期已做好搬省的準備,否則現時有物業、有車、有工作等不同因素之下,搬省這個行為的勞師動眾程度,可說跟當初移民沒有太大差別。 旅行為名 探路為實 無論不安的因素有幾多,在過去夏天身邊仍有不少朋友以旅行為名,探路為實,尋找其他更好條件的城市。或許這個問題,並不單單是我們這班身在Winnipeg家長所要面對,其他移居英國、澳洲的港人,也許都面對相同的問題。但在我而言,要說一定會搬省,現時或許言之過早,但要做足準備找尋其他省的資料,相信還是我這個家長之後最重要的「功課」吧! 文:吳一鳴 人到中年一家四口移民加拿大,由繁華的大城市突然走到鄉村城鎮,重新面對一堆新事物,與小朋友一起重新學習新生活。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讀書時節:新學年打氣天書

每年暑假,都是書市特別熱鬧的時候,去書展、逛書店,正好給孩子們買好書新書,趁學生不在學校,安排編目上架,等到開學了,圖書館開放,就可以推介給同學看啦!每年學校圖書館「重新開張」,大家都有新書可看;還配合讓孩子耳目一新的閱讀主題,別說愛書小孩翹首以盼,連我作為教師,說到這裏都無比興奮。 這個新學年,我正好找到一本很適合開學看的新書——《學校,怎麼快樂上學才好呢?》,這是一本能讓教師和學生都深有共鳴的書。 新學年開始,大概每個孩子都非常期待吧?新的書本、新的文具、新的課室、新的老師和同學,一切都是新的!誰不盼望有個好開始?就像故事中的主角智敏。 教師那邊呢?大概想到,接手一班新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長處,自然也各有需要改善和克服的痛點,等待老師帶着他一起突破和跨越。 每個孩子都有嚮往進步的心  到底,孩子的心,人之常情,大概沒有哪個願望叫「包尾」,也沒有哪種志願叫「墊底」。也許只是大人沒有留意到,也許也只是大人們忘記了,甚至也許是某些大人的盲點:每個孩子原本都有顆嚮往進步的心!不管他曾經怎樣,也不管他分到哪個班。誠然,制度之內,我們往往很容易就能取得各種各樣的「結果」,或曰分數;或曰名次;或曰分班……當然,這些東西在某程度上具指標作用,但別太輕易拿那些結果,一葉障目,全盤否定孩子。做得不夠好,哪怕是事實,是瑕疵和瘀青,卻同時是傷口和痛處,我們能說孩子自己一定不會在意那些標籤一樣的「指標」嗎?做得不夠好,就算是事實,也可能只是他還沒有找對方法。父母師長的責任,和我們的愛,體現在如何帶領困惑的小孩,克服學習和成長的重重障礙。  《學校,怎麼快樂上學才好呢?》是一本圖畫書,誇張而卡通化的風格,有效表達小家伙們在學校的各種心情:欠帶通告時的徬徨,午餐不對口味時的納悶,面對考試時的擔心,課上睡意來襲時的無助,和小伙伴吵架時的難過,被老師誤會時的委屈,當然也包括各種變好的盼望……同理孩子心,敲進孩子心,然後幽默地帶着小朋友「巡視」發生各種問題的現場——從遲到出糗到考試低分;也帶着孩子窺探他們煩惱事的根源——從自我管理到人際關係,並一起總結出各種可行的改進方法,甚至是補救的方法,從而進步成長。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總會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按圖索驥,找到變更好的辦法。這是好學生快樂上學必備指南!無疑也是決心改過自新的小朋友的翻盤天書;是信心不足的小孩的完全自救手冊。當然非常適合推介給小朋友看,作為學年初的打氣之書,祝福他們每一人都能在新學年成為更棒的自己! (網上圖片) 《學校,怎麼快樂上學才好呢?》 作者:李奇奎 譯者:林玗潔 繪者:俞庚和 出版社:小魯文化 文:倫雅文(資深學校圖書館主任) 手捧一本書,是幸福的。兩位學校圖書館主任——程志森和倫雅文,想分享閱讀的快樂,聊大小朋友的書,聊讀書的邊邊角角……打開一本書的那一刻,就是讀書的好時節。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小學雞媽媽:兩種教養風格

往高中家長日途中,計程車司機大叔聊起為父之道。 「兒子念書,我只跟學校打過一通電話,說:『我是某某學生的爸爸,請老師好好教育,該打則打!』小孩就是要打,不打不成器!後來他到台大念書,現在40多歲了,還是怕我……就是要他怕啊!勾肩搭背的是兄弟,不是父子!我從不相信親子那套,要有威嚴,否則以後只會愈來愈多妥協……」 跟不同朋友分享這則小故事,反應迥然不同:有人直指「社會教錯咗佢(怎樣做爸爸)」;有人認為傳統家長式教育不全對,但總好過現代人把孩子教得「無大無細,尊卑不分」;也有人說跟孩子當朋友近乎妄想。 我試着在互聯網鍵入 "parent / children / friend" 這組關鍵詞,搜出來的,單是標題也帶硝煙味——"Why You SHOULD Be Your Child' s Friend"、"Your Child Is NOT Your Friend"。中文搜索結果沒英文那樣意見紛紜,但讀起來兇巴巴的——「我們是小孩的父母,不是朋友!」、「別讓『當孩子的朋友』成為放棄管教的藉口」…… 「不是朋友」和「做朋友」兩派 「不是朋友」和「做朋友」兩派都振振有詞。「不是朋友派」認為,孩子必須聽話,從小學習守紀律,才能讓父母一路陪伴着度過叛逆的青春期;「朋友派」則指「做朋友」不代表全無界線,必須互相尊重,而不只有長輩尊嚴;至於父母渴望子女依從自己指引的「天性」也宜壓抑,因為我們的經驗放到孩子以後面對的世界,未必適用。 我倒在想,兩種教養風格也許不是選擇題,而是看時機?孩子小時候,父母的教養責任較重,自然得訂下規矩,助他成為能負責任的人,以後為自己的人生下決定。大功告成後,我想像自己會非常樂意放手,甚至讓孩子拿新知來指引我。說到底,我只比他們早一點點來到這個世界而已。 威嚴抑或友好 睇時機 而在那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過程中,我期許自己慢慢轉身成為孩子的朋友——不必是最好的朋友,這位置留給能夠長長久久陪伴他們的同齡人——但我將是個特別的朋友,能為他們守着那些生命裏最初、最珍貴的記憶球。 計程車上,司機大叔聲如洪鐘,說着說着,竟然拐錯路。我說我下車找,很近了不要緊,他非常誠懇地連連道歉。下車後,我過完馬路找到方向,忽爾聽到對面行車線有人按喇叭,原來司機大叔特意迴轉找我,示意他發現學校就在前方。他熱心地把頭伸出窗外指點,看到我回他大拇指,才安心駛去。 看來是細心又盡責,兼且能真誠道歉的人,只是不知道他的兒子能看到父親這一面嗎?如果看不到,真可惜。 文:蘇美智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半職爸爸:媽媽說我是最棒的

看過很多名人傳記,不乏小時候被媽媽無條件地稱讚的情節。最近發現,阿根廷球王馬拉當拿曾經說過:「媽媽說我是最棒的,而我從小就被教導,要相信媽媽的話。」我相信,球王的媽媽並沒有說謊,她真心相信兒子的足球天分。我更相信,媽媽的話,對孩子來說,從來都充滿分量。 當然,稱讚孩子的話,如果不是出自真心,恐怕孩子年紀再小,也會很快被識破。所以,稱讚孩子和稱讚其他人一樣,都必須發自真心,而不應是一種「謀略」。那些長大了成為名人的人,不管是足球員還是畫家,他們小時候獲得的能量,之所以能夠持續,而且愈發強大,與其說來自一句讚美,倒不如說是來自媽媽長年累月、堅定不移、毫不矜飾的信任和欣賞。 香港如果有一個馬拉當拿 廉價的讚美,能騙孩子於一時,不能長久地騙到他終於長大。只有衷心的讚歎才能給孩子那麼大的能量,去對抗懷疑和軟弱。問題是,並不是所有媽媽都懂得讚美,更不是所有媽媽都能看到孩子的過人之處。 香港如果有一個馬拉當拿,他的媽媽看到4歲的孩子能盤球連續騙過幾個6、7歲的孩子,她可能只會置之一笑,然後一臉認真地跟孩子說:「你讀書也能這麼棒就好了。」然後,香港的馬拉當拿,消失了。馬拉當拿成了一個大學畢業生和一個公務員,又或者一個在午夜睡夢中忽然驚醒、悒悒若有所失的中年男子。 能夠看到一個人真正的優點,應該是極難得的天分。這些媽媽既包容又細膩,既熱情又敏銳,既堅定又能跳出世俗的框架。她們的愛,並不愚昧,她們看孩子的目光,總是帶着勇氣和滿足。 孩子的優點 不必為世所用 我不知道這樣的媽媽,是天生如此,還是經歷了什麼所以變得如此慈祥而有智慧。但是,我寧願相信,每個人心裏其實都隱藏着一個這樣的「媽媽」。這個「媽媽」只是暫時睡着,只要你想喚醒她,她還是會霍然驚醒。她看見孩子的缺點之餘,更容易發現孩子某種優點,而自自然然地為這種難能可貴的優點着迷。這種優點,也許可能是莊子所說的「無所可用」,然而,在智慧媽媽的眼中,好孩子並不一定要取決於孩子將來能為國家帶來多少GDP(國內生產總值),優點的定義,不需要那麼功利。 一塊頑石,在有心人眼中,不是石頭,而是瑰寶。 文:張帝莊 資深新聞工作者,曾採訪多個「第三世界」國家,卻認為自己的家更值得探索。 既是悠閒的寫字人,又是忙碌的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窗邊的小荳荳:間尺風波(下) 小荳荳父母被追討醫藥費

(續上文)第二天早上,小荳荳和女同學如平日一樣相處,有講有笑。二人的朋友都像昨天的事沒有發生過一樣,大家都非常友好。經一事、長一智,本來就是孩子每天生活的一部分。看着他們一起成長,老師心中感到非常安慰。 沒料到,放學的時候,女同學的家長怒氣冲冲來到校務處,說要向小荳荳的家長討回醫藥費。 「媽媽,明白你因擔心女兒有其他身體部位受傷,所以帶了女兒到私家醫院急診,並照過腦部掃描,希望向對方家長討回醫藥費,學校可以代你轉告對方家長,沒有問題的。」聽罷媽媽一連串的擔憂和抱怨,當年仍然是一名普通教師的我,心平氣和地回應着。女同學的媽媽知道她的意思我已經明白,氣也下了。道別的時候,臉部表情和身體語言都比來的時候,放鬆了許多。 接着,煩惱的事來了。該怎樣跟小荳荳的家長談這件事呢?主任說,實話實說就可以了。我深深吸了一口氣,為自己壯壯膽。接着,便撥電話到小荳荳的家。 寫慰問卡 深切反省 來聽電話的,是小荳荳的爸爸。他說,之前的事,媽媽已經跟他說了。了解到對方家長希望討回醫藥費,明天會回電學校答覆對方。第二天早上,小荳荳的爸爸來電,說希望放學後來學校商討了解事件。就這樣,放學的時候,我跟小荳荳的爸爸和媽媽見了一次面。荳爸和荳媽,語氣和態度一貫的平和。爸爸先開口說:「首先,我要為小兒引起這麼一件事件,給對方家長及老師添了麻煩,向學校說聲對不起。」媽媽接着說:「我們認為,小兒沒有先問對方,就使用別人的尺子,實在有不對的地方。因此,這幾天我們都跟他談了好幾遍,他也已深切反省,並寫了一張慰問卡,向對方慰問。」放在我前面的是一張寫得工工整整的慰問卡。一看就知道是小荳荳花了好大的勁,用心地去寫的。 「至於醫藥費的問題……」爸爸再次開口說道:「首先,我們跟小荳荳及當天在場的同學及他們的家長見過面,大概了解過當時的情况。我們所聽到的,跟校方描述的沒有兩樣。小荳荳不問自取在先,是有不對。而女同學大聲喝罵並試圖搶回,以致發生推撞,這是女同學主動作出的行動。小荳荳對於她突如其來的怒氣也被嚇倒了,繼而被推到椅上,頭和背都有撞痛了,而女同學一直是站着的,頭部並無碰到任何東西。對方家長沒有先跟我們商討,自行決定到醫院做腦掃描,過程中我們沒機會參與做決定。」爸爸徐徐道來。「小荳荳拿了她的間尺,如果她說一聲,請你把尺子歸還,小荳荳肯定會歸還的。問題是她選擇爭吵,引致小荳荳撞到了頭和背。自己的頭部在整個過程中沒有碰到過任何人或東西,卻選擇去做腦掃描。本來父母不在現場,檢查一下讓自己心安,也可以理解。但要別人來付帳,就說不過去啊!整個事件是一個連續的片段,不可以因某一刻小荳荳做錯了一步,就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他和他的家長身上。」我聽着聽着,似懂非懂地點着頭。年輕的我,這一下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也不能代對方家長作任何回應。 這次由孩子間的衝突,變成家長之間的相互不滿,後來交由主任跟進了。聽說最後雙方同意接受調解,小荳荳的家長沒有賠償,女同學的家長亦沒有繼續追討。兩個孩子之間的關係倒是絲毫沒有受損。直到今天成年,還是非常要好。我們三人敘舊提起這件事,都忍不住捧腹大笑。二人對自己爸媽當年的反應,都覺得尷尬極了。 文:徐區懿華(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 童年就像暢銷書《窗邊的小荳荳》作者一樣頑皮,惜終生未遇上啟蒙的小林校長,唯冀盼成為學生的小林校長。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桌上遊戲:邊玩邊認識字形結構 桌遊爭霸學甲骨文

古代文字甲骨文被認定為漢字的雛形,數量接近5000個,當中具備象形、形聲等造字方式,甚有系統。最近有大學生設計出一套以甲骨文為主題的桌遊卡,讓大家邊玩邊學,透過遊戲加深認識這種文字,或許對學中文和歷史也有幫助呢! 香港城巿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有「在學實習」活動,讓學生利用4星期或以上時間在各機構實地工作。上學年,5名來自該學系的三年級學生,在出版社「文化工房」實習兩個月,並各自負責不同的教育項目,如「文學導賞」、「寫字會診室」等,其中學生黃境檸(Amy)便創作了一套甲骨文桌遊卡「甲骨爭霸」,讓大小朋友可透過對戰遊戲,認識和了解這種文字,並學習字形結構。 了解漢字字形--「甲骨爭霸」適合各年齡玩家參與,玩家不僅能以自己收集的卡牌和策略在棋盤上對戰,還能在遊玩過程中體會甲骨文的組成及彼此之間的互動,有助了解漢字字形如何構成。(蘇智鑫攝) Amy一向對教育、中文甚有興趣,所以選取以甲骨文為題,創作一套桌遊卡,除了用作遊戲,也希望能作教學用途。整個製作過程並不簡單,她首先要用電腦軟件製作甲骨文字形輸入法,「先要睇教程,再去編碼,逐個字在AI描畫出來,然後匯入軟件再匯出,不斷改良」。最初Amy並非打算製作桌遊卡,而是做鎖匙扣之類的產品,「我想過做兩個甲骨文合併成一個字的匙扣,但又怕滯銷,後來才想到遊戲卡」。 在學實習--黃境檸(Amy,左)和鄭矜慧(Kinnie,右)兩名大學生透過「在學實習」參與出版社的項目設計,Amy設計了遊戲卡,Kinnie則負責文學導賞。(蘇智鑫攝) 合併兩張牌增加力量 「甲骨爭霸」遊戲卡設計概念參考了寵物小精靈及Monster Collection兩款集換式卡牌遊戲,一套牌共有角色(紅)、神秘角色(藍)及功能(綠)3款卡,每個角色卡都有自己的「血量」值、「攻擊力」值,並使用甲骨文的意思和特性,讓每張卡除了擁有自己的戰鬥力外,也可透過合體字,即把兩張牌合併來增加力量,如「爪」加「木」是「采」字,兩張卡合起來便可加乘血量及攻擊力。至於玩法則有點像象棋,2人對決,目標是用手上的卡打敗對方,以進入對方的「家」為勝。由於想顧及不同年齡玩家的需要,玩法設有簡易版及高階版,簡易版只需看卡上的血量及攻擊力,高階版就涉獵到合併字,變化更多。 角色卡上陣--每個玩家開始時都可自由選擇6張角色卡「出戰」,首先選擇用其中3個角色卡上陣,待一個被擊敗後,便在餘下3張這中補上一張,成功進軍對方的本陣(家)或擊敗對方所有角色卡的玩家為勝。(蘇智鑫攝) 高階版--高階版可用2張甚至3張卡組合出不同的字。(蘇智鑫攝) 掃二維碼看遊戲說明 除了遊戲,Amy希望卡牌亦能做到教育的功效,現時每張卡上都有一個二維碼,用電話一掃,除了看到遊戲說明,稍後更會加入甲骨文解釋功能。而卡牌的設計也甚見心意,如角色卡中與攻擊有關的字如「盾」,攻擊力值都會較高;功能卡如「取」字、「孚」(含有爪字),則取其意思,出卡時可拿走別人的卡。此套遊戲卡早前在書展推出,受到不少小朋友及教師歡迎,出版社和創作者都希望大家學中文毋須再局限於用字典,而是可在遊玩中輕鬆學習。 二維碼--每張卡都附有二維碼,只要用電話掃描二維碼,就能看見遊戲說明。而卡牌亦在不斷更新中,稍後除陸續推出更多字卡,也會在二維碼上增加每張卡上甲骨文的意思。(蘇智鑫攝) I°N°F°O° 甲骨爭霸桌遊 遊戲設計者:黃境檸 售價:$98/套(共39張),棋盤$30 出版社:點出版 查詢:9222 9560(WhatsApp) 文︰顏燕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家家有禮:走入將軍澳 暢遊佐賀景點

隨着日本即將通關,一眾哈日族「回鄉」的日子不遠了。將軍澳PopWalk聯乘日本佐賀縣觀光連盟,舉行「PopWalk小出走‧日漫遊佐賀へようこそ」,作為大家遊日前的預熱。活動集合佐賀縣內7大旅遊熱點,包括一系列佐賀熱氣球主題場景、嬉野tea cycling休憩區、忍者主題樂園「佐賀元祖忍者村肥前夢街道」打卡點、「有田陶瓷主題公園」的西洋棋盤裝置等。其中於Ocean PopWalk戶外長廊,設置了逾4米高、仿佐賀國際熱氣球節的人氣八爪魚熱氣球,可愛又IG-able。商場中庭亦設置3個立體打卡裝置,以及邀請「佐賀熱氣球博物館」提供熱氣球的相關資訊。 除以上裝置外,商場還舉辦「小出走‧日漫遊市集」和music busking表演,如果小朋友自問好身手,不妨參加「PopWalk佐賀忍術大挑戰」,The Point會員只要即日消費滿指定金額,便可體驗忍者修行,挑戰佐賀忍術遊戲,過關後可獲得精美禮品。 ■INFO PopWalk小出走‧日漫遊佐賀へようこそ 日期︰即日至10月31日 時間︰上午10:00至晚上10:00 地點︰將軍澳Ocean PopWalk海天晉滙及PopWalk天晉滙1、2及3期 查詢︰2679 9300 ■送日系文青玻璃瓶 (商場提供) PopWalk送出日系文青玻璃瓶予《HappyPaMa教得樂》讀者。 名額18個,每人可獲上述禮品1份。 有興趣的讀者請先讚好《Happy PaMa教得樂》及明報副刊Facebook專頁,並於「家家有禮網上表格」回答問題,即有機會得獎。 截止日期:10月11日 ■家家有禮網上表格 link.mingpao.com/76131.htm 整理:陳真紀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6A爸媽:女兒跌傷腳不要爸爸抱……

孩子受傷了,爸爸竟然開心,我瘋了嗎?跟孩子有仇 ?當然不是,我只是從一次她受傷經歷有所得着。 一次學校的意外,大女兒Caridee把手腳都弄傷了。原以為沒什麼大礙,看見她走路一拐一拐,就決定要跟她看跌打。 在路上,因為要趕及關門前去到,便加快腳步走到跌打師傅那裏。行動緩慢的Caridee多次被我要求「不如我抱你啦」,可是,她都拒絕我。於是我們只好「慢慢地行快些」,希望盡快到達診所。 經跌打師傅治療後,我們打算回去。可是,突然下起大雨,天雨路滑,我再次要求Caridee「不如我抱你啦」。差不多10歲的小姐可能因為害羞,怕畀人見到,所以再一次拒絕我。 直至雨勢愈來愈大,離取車地點還有一段距離,我再問他:「不如我抱你啦,你唔使怕畀人見到難為情喎。」 怕爸爸腰部舊患復發 Caridee才解釋給我知道:「我唔係怕畀人見到,我係因為大個女太重,怕你腰骨唔好會整親。」原來這才是她拒絕我的原因,她知我有腰部舊患,時不時會復發。那一刻,我從她身上感受到被接納、被愛的感覺。 我們從孩子身上感受到被愛,是因為我先愛他們。我們的愛是可以從孩子愛我們體會到。我愛他們有幾多,他們就愛我們幾多。當然如果Caridee沒有被愛的感覺,他根本不會由我身體出發,擔心爸爸會否再次受傷。 「接納」也一樣,當我們忘記了如何接納孩子的時候,就向我們的師父——我們的孩子身上學習如何接納。如果今天, Caridee沒有接納爸爸曾經有傷患,沒有從我身體上需要出發,她大可以欣然接受我那句:「不如我抱你啦」。 無條件的接納 家長經常投訴接納是一門很難學懂的學問,可是我們的孩子由我們的愛,回贈給我們的,是無條件的接納。所以當我們氣餒了,不妨由孩子身上觀察,如何接納,如何表達無條件的愛,你會跟我一樣,因一句說話,深深被感動起來。 之後,雨勢還是很大,我還是一手抱起成長中的小女孩,跟她說爸爸沒事:「不要緊,我抱起你,你撐傘就好了。」這兩父女的溫馨畫面,我相信會記一世。 文:Vinic爸爸 3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C、龍鳳孖寶A&B),為了不白白浪費了奇妙的恩典而成為香港有品運動6A品格教育講師,希望把心理學說融入6A教養,把正向教育理念分享給父母,特別是爸爸。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