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雞媽媽:兩種教養風格

往高中家長日途中,計程車司機大叔聊起為父之道。

「兒子念書,我只跟學校打過一通電話,說:『我是某某學生的爸爸,請老師好好教育,該打則打!』小孩就是要打,不打不成器!後來他到台大念書,現在40多歲了,還是怕我……就是要他怕啊!勾肩搭背的是兄弟,不是父子!我從不相信親子那套,要有威嚴,否則以後只會愈來愈多妥協……」

跟不同朋友分享這則小故事,反應迥然不同:有人直指「社會教錯咗佢(怎樣做爸爸)」;有人認為傳統家長式教育不全對,但總好過現代人把孩子教得「無大無細,尊卑不分」;也有人說跟孩子當朋友近乎妄想。

我試着在互聯網鍵入 "parent / children / friend" 這組關鍵詞,搜出來的,單是標題也帶硝煙味——"Why You SHOULD Be Your Child' s Friend"、"Your Child Is NOT Your Friend"。中文搜索結果沒英文那樣意見紛紜,但讀起來兇巴巴的——「我們是小孩的父母,不是朋友!」、「別讓『當孩子的朋友』成為放棄管教的藉口」……

「不是朋友」和「做朋友」兩派

「不是朋友」和「做朋友」兩派都振振有詞。「不是朋友派」認為,孩子必須聽話,從小學習守紀律,才能讓父母一路陪伴着度過叛逆的青春期;「朋友派」則指「做朋友」不代表全無界線,必須互相尊重,而不只有長輩尊嚴;至於父母渴望子女依從自己指引的「天性」也宜壓抑,因為我們的經驗放到孩子以後面對的世界,未必適用。

我倒在想,兩種教養風格也許不是選擇題,而是看時機?孩子小時候,父母的教養責任較重,自然得訂下規矩,助他成為能負責任的人,以後為自己的人生下決定。大功告成後,我想像自己會非常樂意放手,甚至讓孩子拿新知來指引我。說到底,我只比他們早一點點來到這個世界而已。

威嚴抑或友好 睇時機

而在那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過程中,我期許自己慢慢轉身成為孩子的朋友——不必是最好的朋友,這位置留給能夠長長久久陪伴他們的同齡人——但我將是個特別的朋友,能為他們守着那些生命裏最初、最珍貴的記憶球。

計程車上,司機大叔聲如洪鐘,說着說着,竟然拐錯路。我說我下車找,很近了不要緊,他非常誠懇地連連道歉。下車後,我過完馬路找到方向,忽爾聽到對面行車線有人按喇叭,原來司機大叔特意迴轉找我,示意他發現學校就在前方。他熱心地把頭伸出窗外指點,看到我回他大拇指,才安心駛去。

看來是細心又盡責,兼且能真誠道歉的人,只是不知道他的兒子能看到父親這一面嗎?如果看不到,真可惜。

文:蘇美智

家有兩隻「小學雞」,心願是在人人愁着臉當爸媽的年代,努力做好相信孩子的樂媽媽。作品包括《外傭——住在家中的陌生人》、《壹家傻蛋》、《我們的同志孩子》、《死在香港——流眼淚》(合著)。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