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苗園圃:活動策劃有助孩子成長

我的工作需要帶領學生策劃和執行活動。活動由無到有,經過無數聯繫與整合,最後能順利舉行,有效傳達既定信息,讓參加者感到賓至如歸……幕後策劃人所得的滿足感實在難以筆墨形容。我看見許多家長為子女籌辦生日會及參與表演項目,作為幕後策劃人,家長想得到的其實又是什麼? 辦生日會 A仔學習誠意禮待 正所謂「生日大過天」,孩子尤其重視生日。我們一家通常外出大吃一餐,邀請親朋戚友聚首一堂的生日會,只在小明3歲時辦過一次,而那一次,也是順道為慶祝弟弟小強滿月而設的。小明7歲那年,渴望在「麥當當」舉辦生日會。因為他那份渴想與期待,我認為是個好機會,讓他有美好回憶之餘,亦可作一項特別成長任務。 A仔不太懂別人的眉頭眼額,說話直接,情緒易受外界影響;即使是小明多要好的朋友,任何事只要他認為不妥,都會不留情面地責備對方。他希望邀請幼稚園及小學一年級的好朋友前來生日會,即是說他要一次過面對很多人,老實說,我是憂心的。生日會下訂以後,我請他列出邀請名單、一起到餅店挑選蛋糕款式、親手寫每一張邀請卡、到現場流程綵排、準備點名紙,以及計劃到附近公園的後續活動等……綵排對他尤其重要!任何事的第一次,都要做足心理準備;每一個細節位,最好都讓他先知道。作為生日會主角兼幕後策劃人,原來要誠意邀請和禮待賓客,小朋友來到小明要先替他們點名,以避免疏忽照顧,又要確保每人獲派一份食物,再鼓勵相識和不相識的朋友一起投入遊戲……小明知道了,明白了,並做到了,生日會的特別成長任務達成。家長的滿足感在於順利引導孩子的人際成長。 表演打鼓 衝動兒練耐力迎挑戰 小強一年級開始學習爵士鼓,每日在家由三兩分鐘的木無表情式打鼓練習,至近年搖頭晃腦地練習演奏樂曲,當中轉變叫人窩心。小強的小學嘗試把小朋友投入「玩」的專注態度融入課堂學習,建立「童創樂」平台,推出「樂活Busking」活動,鼓勵學生作各項表演,邀請人來觀賞。小強沒有單獨公開表演經驗,與爵士鼓導師磋商後,我向他探口風說:「跟導師在校一起表演爵士鼓好不好?」換來是小強決斷的一句:「不要!」於是我放慢腳步了解他的「不要」。他知道有表演就要加強練習,認為很煩。叫人來看表演他先要設計邀請卡,那更煩!要在眾人面前表演,對於打鼓姿勢掌握純熟的他,也有沒信心的時候。 我和爵士鼓導師有着一致的想法,為小強爭取一個突破自己的機會,助他衝破心理關口。導師以「我好想和你一起表演」為終極推動力,成功帶動他為表演投入練習。他們選擇了貓王Elvis Presley名曲Can't Help Falling in Love,讓電子琴與爵士鼓共舞。我則在電腦揀選邀請卡設計圖樣及字款,讓小強作決定;列印出來後由他加工和寫上各受邀名字,回校再到處派發。我看見他情緒由「不要」轉變為期待。 「小強,你不怕辛苦,堅持練習,勇敢分享所學成果,這份信心,是真正的『型』!」「我欣賞你認真,專注打鼓的一面!」「好厲害!換轉是我,手腳定必不能像你那麼協調!」「你今日的樂器表演,是我看過最精彩的一次!」「小強,你永遠是我的好兄弟!」校長、班主任、老師和同學由衷的說話,已直接為小強注射強心針! 作為幕後策劃人,家長想得到的是什麼?應該不只是美好回憶,更是為孩子爭取一次活動策劃和執行的體驗,一次生命成長的機遇。 文:莊兒 白天與少年為伍,同哭同笑同青春,一起並肩闖蕩;夜裏夾在ASD大兒和ADHD小兒之間,生命中途掏空自己,重新學習「溝通」。為扶苗兒成長,園圃中默默耕耘,力尋妙方實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感創航道:開學,開開心心上學去 !

甫開學,已看到新聞報道,指初小學生在急急追趕學習,連小一新生都要在開學第二周開始面對默書。學生有壓力,家長有壓力,其實教師也有壓力。面對學校收生不足要縮班、教育局預告有可能要關閉學校、資深教師流失的情况下,教師受命要穩定學生的上課狀態,追回學生的學習能力,並增強學生的學術水平。期望達到人人都開開心心上學去的目標,看似困難重重。 初小建構自主學習文化 教育大同在三個基金會(太古基金、利銘澤黃瑤璧慈善基金、周大福慈善基金)的支持下,開展為期3年的「感.創.做」全方位價值傳承計劃,15間小學的校長和教師笑迎挑戰,並肩前行,竭力在初小建構自主學習文化,促進孩子尊重同理的態度、堅毅探究的精神、創新協作的能力。構建自主學習文化是不少學校的目標,但單靠課外活動或一年數天的全方位學習活動難以達到成功。我們深信低年級的孩子處於最佳的模塑期,是播種美善的價值教育種子,以及建立核心技能的黃金期。藉此「感.創.做」計劃,我們重塑初小常識科的課程設計及學與教模式,擺脫教科書及考試的掣肘,讓孩子在初小有900小時的空間,從根基開始滾存達至自主學習所需的態度、能力和知識。 在新學年開始,我們先幫助初小學生和教師去適應「孩子為中心的學與教文化。透過一系列的幼小銜接和初小開展活動,令他們享受學習過程,明白課堂中需要彼此尊重,並共同學習建立課堂常規。習慣了傳統課堂文化的孩子,如果突然沉浸在一個要求他們協作、參與、批評、反思和修改等的學習歷程,他們會有什麼感受?所以,一開始先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為孩子在經歷第一個「感.創.做」LBD常識科主題前作好態度和技能上的準備。 我們特別為剛升讀小一的學生設計了幼小銜接教材套,共17個單元主題。首12個單元主題以建立安全感為主,包括認識自己、向他人介紹自己、認識班中的同學、建立班本氛圍,繼而探索學校的環境及人物。當中涉及常識科「認識學校」和「我的身體」的部分內容。在建立安全感後,後續的單元會循序漸進,讓學生慢慢建立自理、溝通、創意及協作能力。 4個核心:創意 溝通 協助 解難能力 初小開展教材套從4個核心能力來設計:創意、溝通、協助和解難能力。這些都是學生在LBD常識科課堂的小組協作任務時需要運用的能力。參與教師需要從知識灌輸者蛻變成引導者,帶領學生經歷課堂。這個初小開展教材套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小體驗,體驗以尊重作為主調的氛圍;亦為教師提供空間,了解每個孩子的特性,建立關係,從而對自己、對孩子、對教育擁抱信心,從心出發。 學習應該是一件讓人喜悅的事情。學校中的每一個個體,包括教師和學生,都在經歷學習。我們希望更多教師會從照顧孩子的身心需要出發,以孩子為中心,令孩子和教師都享受學習過程。 文:何美儀(教育大同行政總監) 由教育大同和伙伴學校教育工作者輪流執筆,分享Learning by doing 理念及最新動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致力蒐羅教育新思維,開拓教育選擇,助大家一起反思,共譜教育的大同世界!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

親子運動:爸媽落場 與仔女合作無間 花式跳繩 親子拍檔齊運動

今個夏天,孩子只有一個「濃縮版」的暑假,不少豆丁都在家中hea過,連做運動的動力也欠奉。香港學童的運動量一直未達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而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的學者就曾做過長達7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家長與孩子一起做運動的時間愈多,愈能幫助子女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今期《HappyPaMa教得樂》分別走訪兩個家庭,他們都以花式跳繩作為親子運動,未知個案中爸媽們的熱忱,能否激發其他家長踏出做運動的第一步呢?   獨臂父換個方式 享受湊女時光 或許相比其他父親,岑幸富(Roy)更重視親子關係,獨臂的他,不想因為自身的殘障,跟兩個女兒形成隔膜。在半年前,他更主動邀請7歲長女芷渝一起玩花式跳繩,當作親子活動。 訪問當天,Roy熟練地在左前臂戴上特製的義肢後,隨即和女兒揚起繩子,各自一輪連續前跳和單腳跳後,兩父女便「合體」轉玩「朋友跳」、「並排跳」。動作暢順時,Roy就大聲喊着︰「芷渝,加油!不要停啊!」當繩子纏腳時,二人更笑作一團。不消一刻,兩父女已經大汗淋漓,寓運動於玩樂,果然跳得特別起勁!「花式跳繩不單動作優美,更是很好的運動,恆常去做,肯定對身體好。」Roy說。 運動父女檔——一條繩,不單令Roy和芷渝成為運動上的好拍檔,也令父女關係更密切。(黃志東攝) 19年前,一場車禍,令當時年僅22歲、任職速遞員的Roy失去了左前臂,也一度失去人生方向,「都頹廢了6、7年,因為不知往後的人生可以怎樣」。其後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勵下,Roy藉着運動走出陰霾。「我一直都喜歡做運動的,尤其打乒乓球、羽毛球,所以想向殘疾運動員方面發展。」雖然最終未能如願,但Roy在2013年,也曾勇奪三項鐵人賽傷殘組冠軍,為他增添不少信心。 工具型義肢 令夢想成真 不得不承認,Roy作為父親,有他的局限。「未試過幫女兒換尿片、玩騎膊馬,做勞作都有困難,亦很羨慕其他爸爸可以駕車載着子女四圍去。」但其實轉個方式,他一樣享受到很多甜蜜的親子時光,「我們會一起玩遊戲、說故事,亦經常拍些小話劇放上網」。當然,運動亦是一個重要的媒介。 化遺憾作力量——獨臂的Roy,遺憾未曾替女兒換過尿片。(受訪者提供) 講起做運動,Roy便眉飛色舞。他向來喜歡向難度挑戰,有日忽發奇想,想學花式跳繩。「對於我們上肢截肢者來說,跳繩是很困難的,而醫院訂製的傳統義肢,做到的功能亦很少,沒可能跳繩,但愈難,我愈想做得到。」幸得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相助,替他度身設計一隻可模仿手腕轉動的工具型義肢,Roy終於夢想成真。「戴上這隻義肢後,我竟然可以跳繩,真是超開心!」 義肢好幫手——全靠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設計的工具形義肢,Roy才可享受花式跳繩的樂趣。(黃志東攝) 這個廿四孝爸爸,第一時間想跟女兒分享這份喜悅。Roy形容,芷渝本身不算太熱中做運動,但有他從旁推一把,又會樂於參與。過去半年,爸爸耐心教導女兒跳繩,她亦由本來對跳繩一竅不通,到慢慢掌握到幾個簡單花式動作;其間,兩父女更膽粗粗參加親子花式跳繩比賽,雖然成績不算標青,但收穫卻很大。「以前跟她說體育精神,她未必明白,但經過這個比賽,她就意識到,即使比賽期間有任何差錯,都要盡力完成,不能中途放棄」。 突破身體局限——Roy努力突破身體上的局限,以不同方式,陪伴孩子成長。(受訪者提供) 另一收穫,是芷渝在父親感染下,也愛上花式跳繩。「最初是我督促她練習的,但有了比賽目標後,就反過來,她常要求我陪她跳。」Roy透露,芷渝最近正式報名參加花式跳繩班,接受恆常訓練,他反倒「輟學」了,「一來省錢,二來想鼓勵芷渝用心學,我告訴她,爸爸等着她回來教的」。 旁觀者變學徒 母親跟着女兒跳 這場世紀疫症,不單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模式,也改變了Amy的運動習慣,「我反而做多了運動,疫情最嚴峻時,每晚都和兩個孩子一起去玩花式跳繩」。這個兩孩之母,過去一直投放不少金錢和時間,讓小朋友體驗不同運動項目的樂趣。「哥哥(長子)學了很多年花式跳繩,現在就主力學賽艇;妹妹(次女)學花式跳繩之餘,還學游泳和跆拳道。」 鼓勵多運動——Amy形容全家都是「大隻」一族,因此希望子女有足夠的運動量,避免體型暴脹。(受訪者提供) 最初鼓勵收身 後來參與其中 Amy笑指,兩兄妹都是「大隻」身形,因此要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他們都是肥仔肥妹,只要不動一星期,身形便會明顯圓潤起來,所以我很鼓勵他們做運動,亦盡可能抽時間陪他們去。」但以往,Amy只限於「陪」,參與度不高,「我本身很少做運動,頂多是一家人行山」,但疫情卻成了她的轉捩點。 「疫情期間,經歷過長時間停課,兩個小朋友那時天天困在家,沒地方可去,我覺得他們很可憐。加上當時連跳繩班都轉為網課,我在熒光幕前,看着教練教他們怎麼跳,愈看愈覺得有趣,於是便提議晚上人流較少的時候,三母子一起在屋苑平台練習跳繩。」而Amy的私人「教練」,正是其7歲女兒嘉晞。 記者問嘉晞,媽媽的表現如何?小妹妹一副嚴師的口脗︰「我給她50分,不及格,因為她有時會做錯動作。」嘉晞又一輪嘴說,已教了媽媽交叉開跳、田雞交叉跳、敬禮跳、跨下一式、跨下二式、跨下三式、跨下四式…… 母女顯身手——在女兒嘉晞(左)的鞭策下,Amy(右)花式跳繩的表現大躍進,要她在鏡頭面前示範幾招,絕無難度。(黃志東攝) 拋開媽媽的身分,作為「學員」,Amy別有一番體會。「以前蹺着雙手看小朋友練習,見他們跳十多二十下便纏腳,我都會沒耐性,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會做不到。但現在自己親身跳,便知道原來是很難的,會多了同理心。」 參與體會艱辛——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Amy體會到孩子練習花式跳繩的艱辛,現在更富同理心。(受訪者提供) 過去一年多,Amy持續跟孩子一起跳繩,不僅大家都建立起恆常運動的習慣,親子關係也大躍進。「話題肯定多了,我會不時請教他們,怎樣才跳得好些、如何組合不同的動作,關係比以前親密很多。」 帶氧運動強健身心 4歲起可學 香港專業花式跳繩學校創辦人、香港跳繩代表隊前成員文家駒(Kelvin)指出,花式跳繩是帶氧運動,一方面可增強心肺功能,同時亦是一種全身運動,有助鍛煉肌肉骨骼、身體的協調度,入門年齡也很低,「一般建議4歲起,只要聽得懂指令,有基本的身體控制能力,便可以開始學」。 文家駒(黃志東攝) 雖然該校主力開辦兒童及青少年課程,但每年暑假均會舉辦親子花式跳繩比賽,藉此推廣親子運動,增進兩代之間的感情。「我看見很多父母,除了課業,都很少跟子女傾談,所以想製造機會,讓他們一起玩,多些溝通。」Kelvin表示,二人花式跳繩講求合作,很多地方都要有商有量,一定「有傾偈」,「要跳得好,大家便要建立默契、掌握拍子感」。 做足熱身 免膝蓋受損 雖然花式跳繩是老少咸宜的運動,但他提醒,跳繩時,膝關節承受的重量,約是身體重量的1倍,假如爸爸、媽媽平日鮮有運動,就必須先做足熱身,避免令膝蓋受損。「跳繩之前,要以伸展運動作熱身,另外,也要循序漸進地練習,例如每跳50次便停下來,休息30秒,再慢慢遞增次數,切忌操之過急。」 文︰沈雅詩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417期]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