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玩轉路軌齊學STEM

全球首個【PLARAIL x STEM Sir x 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的「玩轉路軌學STEM」課程於上星期六(9月21日)於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正式啟動,多謝萬信有限公司及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梅潔玲校長全力支持。 是次計劃是STEM Sir繼去年替聖公會將軍澳基德小學合作舉辦「創建玩學STEM日」之後,繼續把「STEM玩樂學習」的新元素帶入校園,得到萬信有限公司的協助下,成功邀得全球知名的大型玩具商TAKARA TOMY合作,把旗下PLARAIL(プラレール)鐵路及路軌系列玩具來一次跨學科的課程整合。 「玩轉路軌學STEM」課程的第一階段會利用PLARAIL鐵路及路軌系列玩具作為核心,分別與學校的中文、英文、數學、常識、視藝、電腦、宗教等課程進行融合,當中當然不會少得加入STEM的元素,令學生能夠從「玩轉路軌學STEM」課程中學習多元智能及活用知識的能力,同時並建立他們多種的未來工作能力,包括:超架構組織、跨文化競爭、計算思維、跨專科合作及跨學科等能力,為學生們適應將來新世界作好準備。 「玩轉路軌學STEM」課程的其他階段更會由鐵路玩具與真實鐵路接軌,將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鐵路博物館連繫及合作,務求讓學生們理解及明白鐵路系統的歷史、背後的意義、以及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現在就由PLARAIL鐵路及路軌系列玩具作開始,讓學生們能夠向世界出發,並與世界接軌。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VR學與教 無遠弗屆

北京實驗 倫敦探討 內地早前發表一份《VR教學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實驗報告》,以北京全日制中學生的考試分數作比較,研究用VR教學如何改善學習成績。結果VR教學組的考試平均成績較傳統教學提升27.4%。報告同時指出,即使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提升20分,VR學與教成效不容置疑。 無獨有偶6月11至12日英國倫敦舉辦了一個名為Future Edtech的教育活動,重點探討如何利用VR學與教,讓學生進入沉浸式學習環境,從而有效了解現實世界。此外,亦從多方面研究,探索VR學與教跟語言、設計和人文學之間的連繫,從而規探VR學與教的定位與未來路向。 中學、大學體驗 青少年分享 6月5日中華基督教會方潤華中學邀請虛擬實境教學,到學校即場示範同步虛擬實境教室,一眾老師親身感受VR學與教的成效,積極提問及討論。 6月14日香港教育大學鄧斌衡博士親臨虛擬實境教學,親身體驗如何以VR幫助學生有效學習。 7月5日上午11:30虛擬實境教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黃賀蘭女士,獲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Media 21媒體空間的邀請,將在為期兩天的《新媒體節》發表演講,深入淺出分享VR學與教的優勢,歡迎學界出席以掌握VR教學第一手資訊。 地點:香港仔石排灣邨商場LG2層02室 網頁:https://m21.hk/ 2020亞洲聚焦VR學與教 BETT英國科技教育領導峰會及展覽是歷史最悠久、學界最矚目兼具權威的科技教育盛事,每年吸引全球各地數萬名學者、商家及專家前來,共同分享最頂尖的教育科技。 BETT Asia顧名思義是為亞洲國家而辦的同類展覽,一如既往得到多家院校及一眾龍頭科技公司,如微軟、聯想及HP等贊助。在VR學與教熱潮席捲全球下,明年3月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BETT Asia 2020,已預告從廣泛而深入的角度,探討VR教學將如何成為無可避免的教育模式。 網頁:https://asia.bettshow.com/bett-asia-2020 VR學與教,有望10年增長1,000倍 回想蘋果iPhone在2008年推出初期,首年只售出20萬部,如今每年銷量已超過2億。 現時香港VR學與教的應用雖未算太全面,但已跟全球學界接軌,並逐漸蘊釀一股新勢力,相信在不久將來有爆炸性的發展。 內容提供︰VR Educate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善用孩子的「近側發展區間」來激發潛能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常運用雷射打印機打印文件。 不說不知,平均打印一整頁填滿字的A4紙要花上大概港幣2毫子,原來一點也不便宜啊!小數怕長計,若能選用一些較省碳粉的字體,可延長碳粉盒的壽命,既能慳錢,又環保。 在2014年,美國有位14歳中學生(Suvir Mirchandani)嘗試透過實驗去比較幾種常用的英文字體,從而找出最省碳粉的字體。他在電腦文書處理軟件(MS Word)中隨機選用一篇文章,並選定字體的大小(如:字型尺寸12), 再選用不同字體打印該文章。在打印前和後,他分別用電子磅來量度紙張的重量。他假設紙張重量在打印前後的差別便是碳粉的使用量。他的硏究結果顯示Garamond 字體比常用的Times New Roman 字體更慳碳粉,並推算可以為美國政府每年省下3.7億美元。他的發現被傳媒廣泛報導 [註1]。 雖然不少專家質疑結果的可信性 [註2],但我欣賞這小伙子勇於求真的探究態度。 那麼列印中文字體的情況又如何呢? 前年的暑假,我又嘗試啟發當時仍是9歲的女兒進行科學探究,這次我們還邀請了她的好友加盟。兩個女孩運用互聯網進行廣泛閱讀及資料蒐集,尋找有關Suvir以英文字體進行實驗的報導,從中思考箇中破綻,並建議改良方法。 然後她們定立硏究的方向為:「如何建立一個可靠的方法去準確地量度碳粉在紙上的重量,從而找出哪種中文字體較省碳粉。」 兩位女孩先效法Suvir的方法,她們運用MS Word 列印了滿滿一頁共有1050個字型尺寸16的「國」字作公平測試。然後用電子磅量度打印後的紙張重量。出乎意料地,她們發現打印後的紙重量竟比打印前的還輕!她們還感受到剛打印完的紙張是暖的。我問她們:「為什麼紙張在列印之後變輕了呢?」 波兒想了想, 靈機一閃說:「呀!這可能是因為打印機的熱力把紙張內的水分蒸發,引致紙張減磅了。」 我點頭同意,並接著問:「怎樣才能知道有多少水分因爲打印過程而流失?」 波兒的好友醒目地提議:「我們可以透過打印一頁空白頁,看看在沒有加上碳粉的情況下,紙張輕了多少。」 於是,她們便用一張已知重量的白紙去打印一頁空白頁,然後再量度這張紙的重量去計算首次打印後失去水分的重量。但究竟要打印多少次,紙張的水份才不再流失呢?為了解決這個疑問,她們再用同一張紙打印空白頁,並重複以上程序數次,把數據記錄下來。 那麼用另外一張紙打印的情況又會相近嗎?於是,她們再用另一張紙張重複測試。她們把所得的數據用折線圖表達(圖1),發現紙張內大部分的水份在首次打印時已經流失。 若要知道碳粉在紙上的重量,必須先知道打印過程所蒸發水分的重量,可以用以下算式表達: 碳粉重量 = 打印後的紙重 + 失去水分重 – 打印前紙重 碳粉重量 = 打印後的紙重 + (打印前紙重 × 失去水分的百分比) – 打印前紙重 圖1:打印次數和紙張重量的關係。(波波教授提供)   女孩們分別用5張紙各自打印一頁空白頁,看看每張紙在打印後所失去的水分重量之百分比值。她們計算到首次打印的過程導致每張紙平均輕了3.136% 的重量。 接著,她們挑選了一篇共由839字組成的聖經經文,分別用4種常用的中文字體以字型尺寸16打印在A4紙上,看看不同的字體所消耗的碳粉量有什麼分別。再整合重複測試所得來的數據,運用上述算式計出每種字體消耗碳粉的重量。結果顯示常用的新細明體消耗碳粉量最高,其次是微軟正黑體。而新宋體和標階體同樣地較為省碳粉,所以亦比較環保(圖2)。新細明體比新宋體和標階體多用了45%碳粉,所以使用後兩者能大幅節省碳粉和金錢。   圖2:硏究結果顯示標楷體和新宋體較為慳碳粉。(波波教授提供) 當時,這兩位女孩剛完成小學三年級,對於分數、百分比和簡單數學公式的概念認識不深。於是我們 (雙方的家長) 嘗試用不同的方法把這些概念深入淺出地教導她們。例如:我們把紙剪成100份,透過示範讓孩子建構百分比的概念,從而思考如何能較準確計算出所用碳粉的重量。當孩子掌握運算及了解箇中道理後,她們對硏究的興趣和自信心增加了不少。 暑期結束前,她們把這個有趣的硏究編寫成論文去參加「2017-2018年度的香港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幸獲選入圍。在决賽前的一個月,兩位女孩在每個週末密鑼緊鼓地為比賽作好準備及練習。就像大學生的「3分鐘論文比賽」,她們務必要在3分鐘內清楚地向評判介紹硏究動機、目的、方法、結果、日常應用和實驗反思。她們還思考了一些評判們可能的提問,並預備了精準的答案。她們亦要學會因應不同情況互補不足。 比賽當天,她們發揮得宜,對答如流,充滿自信。最後,喜出望外,她們的硏究獲得「小學硏究論文」的二等獎。 她們的研究成果再獲大會推薦參與「第33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有幸獲頒發「優秀創意獎」。 是次硏究的經歷亦幫助她們建立了4C能力: Creativity, Critical-thinking, Collaboration 及 Communication 。[註3] 善用孩子的「近側發展區間」來激發潛能 時常聽到有人評論:「多數參加STEM比賽拿獎的學生都是得到老師和家長的幕後鼎力支持,才能做到那些成果啊!」 從學術理論來看,這些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著名心理學家利維·維谷斯基(Lev S. Vygotsky)曾經提出一個名為「近側發展區間」(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的學習理論。 他指出: 兒童的心智發展過程並沒有受年齡限制。 倘若學習者單靠自己學習,他的實際學習發展區間是有限的(圖3)。但如果學習者得到身邊的人如朋輩、老師和家長的啟發和引導,他的實際學習發展區間可以擴增,同時有更多機會發揮他的潛能。 圖3:近側發展區間的慨念圖。(波波教授提供) 舉例說: 爸爸要求小孩從2米高的樹梢摘下蘋果,但他只有1米高,小孩單靠自己能力,當然接觸不到掛在樹梢上的蘋果。這個介乎小孩的手與樹稍蘋果的距離就是理論中的 ZPD。 倘若爸爸與孩子一起用木製成一個1米高的木箱,讓孩子站在木箱上,孩子便可運用自己的雙手, 滿有成功感地摘下蘋果了。今天在爸爸的協助和啟發下,孩子能經歷完成任務的過程,掌握當中技巧。他朝身體長高後,也能獨自運用方法嘗試把掛在樹上更高位置的蘋果摘下來。然而,若爸爸要求孩子把掛在5米樹頂的蘋果摘下,箱子也幫不上忙了。採摘樹頂的蘋果這難題遠超越孩子的ZPD和能力。 結果,孩子只會看著遙不可及的蘋果垂頭喪氣,失敗的經驗驅使他放棄採摘蘋果的動機。因此,爸媽適度的啟發和引導可以拓展孩子的學習區間和激發他們的潛能。 延伸閱讀: [註1] 美國14歲中學生發現省碳粉和慳錢的英文字體Garamond ,推算可為美國政府每年省3.7億美元: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shortcuts/2014/mar/31/changing-font-to-garamond-save-us-370m [註2] 專家質疑Suvir Mirchandani 的研究結果和推算:https://www.fastcompany.com/3028436/why-garamond-wont-save-the-government-467-million-a-year [註3] 波波教授演講廳  創科教育:總有嘢啱你玩!https://bit.ly/2VOSFUY  

詳細內容

VR 真實體驗 體驗真實

真實體驗 STEM活學活用 近年,全球倡議STEM教學,主張同學融會貫通四門學科,包括科學 Science、科技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數學 Mathematics。而不少學校亦精心建設STEM教室,營造一個科學化的氣氛與環境,刺激同學思維,把創意實體執行,去解決生活面對的問題。成功的STEM教學,同學的真實體驗很重要,而VR能提供身歷其境的感覺,所以VR亦陸續成為STEM教室不可劃缺的設備。 事實上,VR虛擬實境 作為21世紀最新教育科技,最能發揮真實體驗的功效。VR提供的三維空間,模擬出一個令人容易投入的真實體驗;而VR透過頭戴式顯示器,將外間干擾降到最少,沉浸功能極強。 體驗真實 提升學習成效 今天,「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是指透過經驗或實行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亦即個人通過生活事件而獲得知識或技能。同樣地,「沉浸式學習」(Immersive Learning) 是打造一個極真實、讓人身心投入的學習環境,從而學習或提升技能。兩種學習模式,理念一致,同樣講求真實體驗,效果亦殊途同歸。 VR360影片「初探太陽系」(Titan of Space), 帶同學虛擬參觀太陽系的行星和衛星。漫遊太空後,同學可融合STEM知識,以科學及數學作基礎,把地球與其衛星月球按大小比例及距離計算出來,再配合科技及工程等知識製作成模型;進一步,同學更可構建太陽系八大行星模型。 VR360影片「潛航血道」(Body VR),同學虛擬走進血管內,跟隨血液流動,了解血液如何將養分供應全身的細胞。透過VR,同學對人體構造之奧妙認識更深,並將STEM活學活用,在STEM教室製作血管模型,繪畫大型心臟圖。 VR360影片「南極洲全景探訪記」(Antarctica 360),帶同學走到地球上最寒冷、乾燥及多風的大洲,融會STEM不同學科,同學可探討如何幫助人類能在南極洲存活,包括如何保溫及解決糧食問題。另一方面,同學對能適應嚴寒環境下生長的動物,例如企鵝及海豹,又可加深認識。 內容提供︰VR Educate 刊載於︰GRWTH app

詳細內容

喜閱愛麗絲:iSTREAM教學新概念

  作為教師,培養新一代具備各種素養,令他們有足夠的知識及技能,迎向新世紀的數位年代,是我們重要的教育目標。最近,筆者推出了新書《跟愛麗絲學習iSTREAM》,這是繼《一書一天堂——圖解家校讀書會》及《愛麗絲老師讚好的 50本必看童書》後的第三部著作,是為着配合近年香港的教育新趨勢而撰寫的。香港有不少家長,甚或老師們,對iSTREAM的認識不深,筆者期望本書的誕生可以為大家在育兒或教學上,提供一些簡易而有趣的門法,令大家「知易行也易」。 筆者推出了新書《跟愛麗絲學習iSTREAM》。(作者提供) STEM教育的理念起源於90年代的美國。美國政府希望藉着STEM教育,培養科技人才,振興國內科技及經濟發展,並提高國民的科學素養。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創造力、協作和解難能力,香港近年來也推行起STEM科學教育來。 STEM加入藝術閱讀 筆者在原本的「STEM」加入藝術及閱讀的意涵,創出「iSTREAM」的概念,以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素養和能力。 由閱讀(Reading)引入,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掌握各種知識;以STEM(Science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和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深化學習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科技及科學知識去構思、創造和實踐;運用藝術(Art)作為展示成果的平台或表現形式,立體呈現從閱讀中所獲得的知識。 大玩創意手作 學以致用 本書劃分了三部分:「從閱讀中學習STEM」、「從手作實驗中學習STEM」及「從資訊科技中學習STEM」,展示如何在實踐中,將閱讀、科學、藝術和資訊科技四大範疇的知識及技能,實際地應用及結合。由閱讀書本出發,讓孩子了解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以及如何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人類認知及社會文化;及至透過手作實驗,明白STEM學科的特質,包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學科知識、數學運算及學習運用資訊科技,增加學習色彩及樂趣。本書主要特色: ◆精選了超過80本兒童STEM好書,網羅與人類生活及科技發展關係最密切的主題,也包括了最新的AR好書及地圖,選材廣泛而有趣。 ◆大玩創意:藉玩手作學習STEM,發揮孩子無窮的創作力! ◆提供製作Lapbook、立體卡及立體書的參考影片或圖版,讀者可於網上免費下載,方便易學,省時省力。 ◆教孩子應用最新教育及自學Apps,包括:HP Reveal、Storyjumper、Comics Head、Padlet、Plickers及Quiver等。讓小讀者學會應用科技,以流動裝置,創作出個人化的AR影片、AR圖像、電子漫畫書、電子中英文圖書及小組研習的電子白板等。 科學教育的意義,在於培養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加強他們的科學思維,它可以融合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並且普及至所有孩子,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孩子透過實踐,多「動手」應用知識,由被動的學習者變為主動的學習者,這正是自學精神的體現。    

詳細內容

踏進編程世界 從調整心態開始

STEM及編程教育日趨流行,愈來愈多家長查詢關於小朋友編程課程資料及內容,更為此感到苦惱,不知從何入手。部分家長對編程都未必完全理解,甚至把編程跟「打機」相提並論。其實編程就是跟電腦溝通的語言和橋樑,讓電腦發揮各種功能。試想想,如果我們的智能電話沒有應用程式,就會變成一件廢鐵。作為家長的我們,毋須為小朋友作好準備而苦惱,因為只要調整心態和態度,由培養興趣開始,踏進編程的世界絕非難事。 訓練小朋友邏輯、解難能力為先 筆者的教育理念是由培養興趣開始,要讓小朋友熱愛科技,令他們明白科技對改善生活及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與此同時,科技日新月異,編程是終身學習,因此小朋友必須對科技產生興趣,才能夠培養他們日後的自學能力。 另外一如上次提到,編程教育最重要是訓練思考力,所以教授小朋友編程,不應只重視技術層面的訓練,而是在過程中訓練他們的邏輯思維及解難能力。 學編程如砌積木 萬丈高樓從地起 很多家長會問,小朋友年紀小小可以做到什麼?編程不是要寫很複雜的語法嗎?其實,現今編程學習的門檻,相比我們的年代低了很多。初學者會以圖像介面為主的Block-Based Coding入手,像砌積木般編寫各式各樣的程式,減少對編程語言文法(Syntax)的要求,令小朋友更專注邏輯發展。 至於家長亦應有合理的期望,要明白耐心建立基礎的重要,一如「萬丈高樓從地起」這個道理,學習新事物總不能一蹴而至。 運用創意 編程過程比結果重要 編程沒有既定答案,我們要啟發小朋友多運用創意、不怕失敗、勇於嘗試,很多時候從過程中學到的比結果還重要。 Harris 畢業於喇沙書院後,負笈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攻讀電腦科學,畢業後加入美國微軟總部(Microsoft)從事軟件工程師,及後加入雅虎香港(Yahoo)及微軟香港,分別從事電子商貿總監及市務總監,令他在資訊科技和商業的眼界同樣廣闊。作為新世代爸爸的 Harris深覺香港在推動STEM教育發展遠落後其他亞洲地區, 希望在數碼轉型的大趨勢下,透過編程(Coding)教育培育新一代跟未來接軌。過往的經歷和工作經驗促使Harris成立 Cobo Academy,深信學習編程能有效令小朋友培養邏輯思考、協作和溝通能力。

詳細內容

功課多多 仲要學coding?全為「數碼轉型」

環顧四周,不難發現我們正身處在「數碼轉型」的時代——連鎖餐廳已經有自動點餐機、手術室機械人化、半自動駕駛汽車開始普及,再來還會有什麼?隨着數據及雲端科技變得成熟,人工智能(AI)的應用會比過往更高速發展。無論是新或舊的行業都已經或將會被科技改變。有報告*顯示,到了2030年,自動化、人工智能、機械人會取替8億個現有職位。莫非我們的下一代,畢業就要準備失業? 別擔心,淘汰的同時,新的工作機會,尤其是與科技相關的工種亦會出現,無論是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還是現今的數碼轉型年代亦然。與此同時作為家長,我們總是想給子女最好的、為他們的未來做好準備。面對這些必然的轉變,我們能為他們預備的就是讓他們裝備好自己,迎接種種挑戰。 學習Coding 掌握世界通用語言 解難能力及邏輯思維是其中最重要的技能,也正是推動學習STEM及編程(coding)的基礎。即使小孩日後不當工程師或電腦科學家,也可透過學習過程中訓練多角度靈活思考、邏輯思維、啟發創意等這些21世紀最需要具備的技能。而且coding已成為世界通用的語言,能確保日後與電腦無障礙地「溝通」。 筆者以前在美國西雅圖工作和生活,當地已十分有系統地讓兒童從小開始培訓這方面的技能。反觀香港的教育較為古板,小孩往往以為每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既定答案,可惜要配合數碼轉型這個大趨勢,現今的教育制度不足以為小朋友提供充足而合適的訓練。 訓練邏輯思維、解難能力 編程教育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訓練小孩探索解決問題的不同可行性。想像一下,例如我們要由旺角出發到金鐘,當中有很多不同的路缐,要考慮路面 / 隧道狀况、交通時間、費用、不同交通工具的班次等以判斷最佳路線。要注意的是,最短的路線可能不是最快的,最快的又可能不是最便宜的。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Coding Challenge,也正是Google Maps每天幫我們解決的問題。在整個思考過程中,小孩要學習探索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案,並在不同情況下評估不同選擇。 下一次會和大家分享學coding前,需要準備甚麼,敬請留意。 *企業顧問機構麥肯錫(McKinsey & Co)旗下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於2017年11月發表。 Harris 畢業於喇沙書院後,負笈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攻讀電腦科學,畢業後加入美國微軟總部(Microsoft)從事軟件工程師,及後加入雅虎香港(Yahoo)及微軟香港,分別從事電子商貿總監及市務總監,令他在資訊科技和商業的眼界同樣廣闊。作為新世代爸爸的 Harris深覺香港在推動STEM教育發展遠落後其他亞洲地區, 希望在數碼轉型的大趨勢下,透過編程(Coding)教育培育新一代跟未來接軌。過往的經歷和工作經驗促使Harris成立 Cobo Academy,深信學習編程能有效令小朋友培養邏輯思考、協作和溝通能力。

詳細內容

變形玩具中不同的STEM元素

在卡通片中經常都會出現很多會變形的機械人,令小朋友覺得新奇,同時玩具製造商會參照有關的卡通製成變形玩具產品,吸引了不少大小朋友購買,令玩者能夠模仿變形過程,以補充他們的幻想空間。 大自然中的變形 「變形」一詞早就在大自然中出現,就以「水的循環」為例,水就有不同形態的變形,當水遇熱變成水蒸氣,是液態變成氣態的變形;當水蒸氣遇冷空氣凝結成小水珠,是氣態變成液態的變形;當水遇冷會變成冰,是液態變成固態的變形;當冰遇熱變成水,是固態變成液態的變形。水的變形的秘密就是溫度的改變而成。 在生物出現的變形 生物成長的過程也存在不同的變形,植物的生長過程就會出現變形,例如:「種子→種子發芽→長成植物→開花→結成果實→新的種子」。除了外型和體積上有改變,功能亦有所改變。植物生長過程的變形就需要水、陽光和養份。 有部分動物的成長過程也有變形,蝴蝶成長中的變形就是:「卵→幼蟲→蛹→成蟲」。蝴蝶不同時期的變形會有形態上和體積上的改變,所以蝴蝶變形稱呼為「完全變態」。 日常用品的變形應用 有很多日常用品都能夠變形,例如:指甲鉗、萬用刀、摺疊式沙律脫水器、伸縮丫叉……等,它們都運用改變形狀或體積來方便收納。 指甲鉗上利用圓柱轉盤機關來改變壓柄方向,來做出修甲模式和收藏模式。萬用刀內裝有不同圖層把不同用途的工具刀進行收納,同時內裏裝有彈簧和圓柱轉盤機關把工具刀彈出。摺疊式沙律脫水器就加入了釸膠風琴式設計,可把脫水器摺合減少空間。伸縮丫叉就透過不同大小長短的空心圓柱造出伸縮效果來改變丫叉的長度。 自動變形新元素 現代變形玩具的變形效果更因生產科技進步而有所進化,卡通片《車新超激戰》的玩具就運用了磁鐵特性、連桿機關及彈簧工具以達致玩具自動變形效果,再加上配合對戰咭玩法及小大戰車的同時變形效果的連帶關係,深受玩家歡迎及著迷。 在小戰車車頭的底部裝有磁鐵及連桿機關,當小戰車向前推時,車頭底部磁鐵會把內附金屬的對戰咭對撞,啟動了連桿機關的開關,令活動關節中的彈簧釋放位能轉化成動能,使小戰車變形和磁鐵會把對戰咭磁起。 當小戰車通過通道時觸撞到開關鈕啟動連桿機關,同時驅動安裝於大戰車的活動關節中的彈簧釋放位能轉化成動能使大戰車變形。 ⇩ ⇩ ⇩ 變形玩具中內藏有很多不同的STEM元素,大家在玩的時候都要多留意和分析,就能發現有很多的設計都加入了變形的元素來增加收藏的空間和增加物件的用途。 內容提供︰STEM Sir 刊載於 GRWTH app

詳細內容

波波教授演講廳:動手做科探實驗 建立科學家精神

從近年不同學校的STEM教育成果分享可見,課程活動很多也離不開電腦編程的應用,透過電腦操作簡單機械組件去完成特定的任務(例如:mBot, Micro:bit, Arduino等)。 課程配合電腦編程故然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但若STEM教育太偏重科技(Technology)和工程 (Engineering)的話,可能會乏略了科學素養(Science)和數據分析(Mathematics)的基本科學探究訓練。 波波教授在這裡透過介紹一個既好玩又有趣的科探活動,帶出科學探究和數據分析的方法,給爸媽和老師參考。 這個科探遊戲名為「執米大比拼」,參與人數不少於10位,年齡組別介乎小四至中六。 所需器材及實驗用品包括:米約1公斤、1把尺、小型電子磅和塑膠容器一個。 遊戲指引: 1.用呎量度手掌長度並作紀錄。 (梁美儀提供)  2. 每人用右手一次過盡量拿最多米到容器去磅重,記錄所拿到米的重量。 (梁美儀提供) (梁美儀提供) 3. 重複步驟1-2,用Excel試算表把數據輸入作紀錄。 科學假設及推測 推測的科學理論一:因為人類會懂得如何吸取經驗,自我完善及進步,所以第二次拿到的米量應該會比第一次較多。「虛無假設」便是:第一和第二次所得的米量沒有分別或第一次比第二次較多。只要我們實驗的數據能推翻這「虛無假設」,我們的科學理論便成立。(請參考《波波教授演講廳:科學探究——豬會飛嗎?》) 推測的科學理論二:手掌越長,能拿到更多米。「虛無假設」便是:手掌長度和拿到的米量無關。 如何分析結果? 若果第二次的米量比第一次的較多,把第二次的量減第一次的,便會得出正數。我們分别把每一位孩子的數據做這運算,看看有多少孩子得到正數。若我們有20位孩子參加是次實驗,而發現當中18位獲正數,便有90%機率支持我們的理論(如下圖示)。若果只有不多於50%為正數,結果便不太支持我們的理論。高中同學可以學習使用統計方法(如Student ‘s Paired Sample t Test) 作更深入科學數據分析,驗證假設。 在20位學生參加是次實驗中,有18位的獲米量在第二次較第一次多,即有90%機率支持我們的理論。(梁美儀提供) 怎樣測試「手掌越長拿米越多」的理論?方法十分簡單易,就是把數據用散佈圖(scatter plot)來表達便行了。手掌長度放在橫軸(X-axis),而獲米量放在直軸(Y-axis),把每位孩子的數據如座標般繪畫在圖上。若所有點形成一條由左至右斜向上的直線,便支持我們的理論。小學生可以學習如何使用Excel來繪圖,而高中生亦可以進一步學習使用迴歸分析。 用散佈圖和迴歸分析能測試及顯示「手掌越長拿米越多」的關係。(梁美儀提供) 過去十年,我曾跟數百名港大學生進行這有趣的實驗,不單證實了以上兩個理論,還驗證了男生比女生拿米更多呢!透過這簡單科探實驗, 幫助學生建立科學家精神。 以上的科探方法和數據分析可以應用到STEM的產品研發之上。例如:學生可以測試自製吸塵機的長度如何影響其清潔效果。10位同學透過公平測試,比較長和短的吸塵機的清潔效果(如:用多少分鐘去吸入100粒標準紙碎),看看是否長的吸塵機表現較遜色。亦可以散布圖方法看看不同吸塵機長度和清潔效果的關係。 學生可以透過科探和數據分析來測試自製吸塵機的長度如何影響其清潔效果。(聖保祿天主教小學提供) 若能把科探和數據分析元素融入STEM學習當中,可以使學生更上一層樓,看到更遠,發展更廣!

詳細內容

喜閱愛麗絲:i-STREAM突破專題研習展示框框

,自行蒐集資料、組織、分析、篩選、綜合及報告,尤其是專題學習教學方面。但隨着互聯網的普及,筆者發現本來用意很好的專題研習報告,很易淪為「複製」、「貼上」和「列印」三部曲。互聯網運用得當是助力,但也可能是學生的偷懶法寶,教師如不想收到學生一疊純粹列印資料而成的專題研習報告,可以怎樣做?我們又該如何協助學生把獲得的知識作真正轉化,並應用多元化的學習展示方式呢? 求變創新 免流於複製剪貼 在專題報告的表達形式上,不少學生也多局限於平面報告或一般的多媒體展示,缺乏了變化、創意及趣味性。筆者相信,教師們一直也在尋找新突破,我們需要接納更多元化的學習表現方式,同時又不斷找尋及自創更理想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不斷求變及創新。筆者結合了教學實踐經驗,將i-STREAM,包括IT、POP UP ART、STEM、READING的元素,融入Lapbook及Display Board內應用,這是一種高效又富趣味的專題研習報告,而且是每一個學生也樂於參與學習的模式。它們除了可以突破專題研習的展示框框,亦令教與學變得更有意義及充滿樂趣。 Lapbook報告 學習更有趣 什麼是Lapbook?當閱讀一本較大的圖書時,便會將書攤在Lap(大腿部位),所以Lapbook是形容比一般書較大的資料夾。它亦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就着某主題,加以組織與整理,並製作大資料夾。為了增加趣味與方便整理,我們會把資料、觀點及感想做成小書、摺頁、立體頁、轉盤等。而Display Board則是展示板,用來展示主題學習,形式像小型的報告板,多應用在科學主題或地理主題的學習展示。筆者在基礎概念中加上了STEM 及IT元素,令Lapbook及Display Board不僅是由各種小書組成及單純的展示,也增添了視藝元素的立體部件、LED燈、錄音器、QR CODE、AR(App應用)等創新元素,成為:i-STREAM Lapbook及Display Board。前者適用於學生個人創作,後者適用於小組創作,學生在製作出成品後,更可結合口頭報告匯報所學。 ■i-STREAM Lapbook及Display Board的5大功能﹕ 1. 記錄研究——保存所學,還可以隨時修訂增新。 2. 組織資料——結合資訊素養教學,訓練高階思維及組織能力 (不同的圖表/概念圖之應用)。 3. 美學創作——應用各種創意的小書及立體組件,與藝術和美學互作結合。 4. 展示交流——學生可以交換各自收集的資料,欣賞他人的創意。 5. 配合STEM及電子學習——應用AR及QR CODE、閉合電路、錄音系統等等。 ■i-STREAM Lapbook及Display Board的5大應用層面﹕ 1. 專題研習(各科適用) 2. 創意閱讀報告 3. 遊記 4. 故事設計 5. 任何主題式學習報告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