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教授演講廳:STEM 教育的願景

最近,我幸運地以家長身份出席了本港學界STEM教育盛事「全國青少年科學及科技比賽香港區頒獎典禮」,喜見本港學生在全國各項重點賽事中勇奪多項殊榮,是本港參賽以來最豐收的一年!當中不少創科項目的意念如付諸實行,確能惠澤社群。 本港學生在全國各項重點賽事中勇奪多項殊榮。(梁美儀提供圖片)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十分重視STEM教育…… STEM教育不但可讓學生把跨學科知識應用於生活解難和創新科技之上,亦裝備學生為未來在知識型經濟社會發揮潛能作出貢獻。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十分重視STEM教育,他卸任前委託了美國硏究院及20多位專家,制定了STEM教育未來10年的發展方向。該計劃書於2016年9月發表,名為《STEM 2026: STEM 教育創新的願景》 (深度閲讀:按此進入)。當中提及的STEM教育發展方向非常值得參考: 1. 建立「STEM實踐社群」,發揮協同效應: 《STEM 2026》強調學校必須與其他機構建立「STEM實踐社群」,包括博物館、圖書館、大專院校、創科商業機構、工程及科技學會等。「STEM實踐社群」為STEM教育提供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亦為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的建議和指導,發揮協同效應。在美國,很多不同機構為STEM教育出力,如《孩子的科學期刋》是由一個位於德薩斯州的志願機構所製作和出版。美國電子工程學會更特別為STEM教育建設了一個網站,為老師提供了超過兩百萬個STEM教學活動的教案,適合不同階段的學生使用。網站對象包括學生、老師和家長,提供了最新的STEM資訊和STEM教育電子遊戲。 由此可見,要落實推動香港的STEM教育,必須動員各持分者集思廣益及作出貢獻。爸媽們也可家校合作,協助老師發掘有趣的STEM資訊,建立相關的資訊平台。 2. 走出課室實地學習: STEM教育可在戶外或不同機構內進行,這不但提升學習動機,也可引發創新思維。例如:可到海洋公園進行,那裡是探索生物保育和機械物理相關議題的好地方。 3. 嘗試解決世界問題: 用STEM和MAKER的教育模式,培養孩子成為富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STEM探究議題應多環繞世界各地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如:「水源及能源短缺」、「糧食短缺及飢荒」、「海洋污染」、「人口老化」、「氣候變化」等跟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相關的議題(深度閱讀:按此進入)。老師和爸媽可以多和孩子一起探討這些重大挑戰的議題,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嘗試運用STEM和MAKER的教育模式,培養孩子成為富責任感的「世界公民」。 4. 共融團隊、各展潛能: 每人也是獨特的,老師應設計多元化的STEM 教學活動,照顧學習者的多樣性,讓同學各展所長。亦可運用合作學習,鼓勵學生擔任不同角色,了解自己的潛能。 5. 活動有趣、富挑戰性: 有趣味又富挑戰性的教學活動,一方面能讓學生安全地冒著失敗的風險,鍛鍊其堅毅精神。另一方面,又能讓學生愉快學習和創意解難。老師在設計活動時須在挑戰性和趣味性中掌握平衡。 6. 全方位評估學習成果: 透過STEM教育,除了建構學生跨學科的知識之外,亦發展學生明辯思維、解難能力和協作溝通能力等不同共通能力。在設計循環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反覆測試及獨立思考的能力,磨練出堅毅不屈的科研精神。要有效地評估如此多元的學習成果絕不簡單。老師們可參考《STEM 2026》,創新評估必須Smart 及Simple,減少考試。看來,老師們要再花點心思了!

詳細內容

家教明言:學習STEM 由關懷開始

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為全國中小學生開展的一項普及科技活動,來到今年已是第18屆,比賽雲集各省市的精英,是全國熱愛機械人創作的青少年年度盛事。 今屆賽事共吸引了全國9000多隊中小學隊伍參賽,更首次同時舉辦國際邀請賽,來自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及大洋洲等29個國家及地區,共派出200多名學生參與。筆者有幸帶同香港代表隊參與其中,可謂眼界大開。 相信我們手上的八達通都快要放到博物館了! 過往十多年,世界科技的發展急步如飛,智能技術、網絡傳速、人工智能應用等,不斷走入我們的生活。如果仍然覺得AlphaGo戰勝冠軍棋手,是搔不着我們的生活點滴,那我們該到不同城市走走。當世界各地電子貨幣交易如Apple Pay、微信支付等已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們手上的八達通都快要放到博物館了! 科技萬變 不離洞察需要 在機械人競賽的發展上,過去20年的經驗,也讓我看到技術的不斷進步與發展。20年前,雙足走動的機械人是高中生的比賽作品,到今年已成為小學生也能掌握的應用技術。科技水平不斷地提升,意味着我們在走着高速向前的發展大道,但有趣的是,在科技的永恆變化宇宙中,尚有項元素是歷久不變的,那就是讓創作力結合對人倫的關懷。 香港代表 創作湊仔機械人 激發同學創作的靈感,是來自生活中的觀察體驗。 洞察世界的問題及需要,永遠是科技之本,所有放煙花式的純技能作品都沒有市場。我在全國賽事中看到很多不同國家、地區的創作都別具地方特色,有學生製作沏茶機械人,是因為當地人喜愛品茶;有外國隊伍設計機械人代替人類在草叢工作,是因為當地草叢常發生毒蛇咬傷人的意外;我們香港同學創作的機械人,以照顧家中小孩為目標,也是因為他們看到香港雙職家長很多,照料小孩成為香港家庭的重擔。更有趣的是,參與創作的學生,正好就有弟妹在家中需要照顧,很明顯,激發同學創作的靈感,是來自生活中的觀察體驗。 保持孩子好奇心關愛心 在讓孩子動腦動手前,不妨先讓孩子對身邊人和事關懷動心。 因此,保持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培養孩子對人類需要的關懷,不單是生命教育的課題,因為好奇心與關愛心,永遠是我們掌握科技、善用科技之始。關心STEM教育的家長,在讓孩子動腦動手前,不妨先讓孩子對身邊人和事關懷動心。 作者簡介:全國十優機械人教練,多年推動創意及STEM教育;近年於任職學校發展繪本及家長工作,希望把創意融入親子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共繪美麗溫柔的天空。 文﹕鄭家明(基督教宣道會宣基小學家長教育主任)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09期]

詳細內容

論盡教育:事急馬行田三例 融合教育、通識與STEM

王師奶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句諺語有點懷疑,頭痛當然醫頭,腳痛當然醫腳,難道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乎?但這句諺語經常被人用作譏諷不對症下藥,或敷衍式的醫治。小婦人認為當務之急是頭有病當然要先醫頭,腳有病當然要先醫腳,頭腳的痛苦消除,才再尋找治本的根源。 香港教育要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除經常嗌破喉嚨增加大學學位外,又要求縮窄直資和資助學校的距離。 王師奶不關心米缸還有幾多粒米,但時時刻刻關心香港教育的缺失。香港教育要大刀闊斧改革的地方有很多很多,除經常嗌破喉嚨增加大學學位外,又要求縮窄直資和資助學校的距離,高官們固然扮白內障,既得利益者理所當然扮鵪鶉,最費解是受害的資助學校卻噤若寒蟬,難道它們面對快要殺到埋身的危機視若無睹?香港的教育團體例如什麼議會或校長會很多,主事者都該是有識之士,何以都無視這潛伏危機?小婦人心目中認為比較敢言的中學校長會主席李雪英校長亦不置一詞,後經人解釋,原來這個會的會員也包括直資學校在內,因此有所避忌。王師奶明白李校長處境,但大是大非之前,一切都要讓路,難道不為資助學校發聲不是罪過? 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人工較高,誘之以利,也許有些教師對特殊教育真有興趣,但更多是着眼這個增薪點。 融合教育培訓少 人手不足 香港教育一窩蜂,只要龍頭喜好什麼,手下就不問情由全力推動。想當年,外國推合融合教育,香港就東施效顰;教師無經驗,立刻訓練,現職教師有興趣的就每周上課兩晚,每晚上課兩節,上夠鐘數就成為特殊教育合格教師。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特殊教育教師比一般教師人工較高,誘之以利,也許有些教師對特殊教育真有興趣,但更多是着眼這個增薪點。儘管如此,直至今時今日,特殊教育的教師人手仍是嚴重不足,說真話,區區訓練時數,所學實在有限,怎去面對融合教育的複雜困難吖!這是事急馬行田的一例。 教的不識教,命題的不識命,改卷的不識改卷,答題的更是無所適從,所謂通識教育就在大霧迷離中前進。 全民皆兵教通識 第二例是通識教育,李國章和羅范椒芬心血來潮,在中學推行通識,這推行倉卒過倉卒,教的不識教,命題的不識命,改卷的不識改卷,答題的更是無所適從,所謂通識教育就在大霧迷離中前進。通識教育的誕生有點莫名其妙,大學入學根本不理會通識,本地如是,外地如是,但長官意志凌駕一切,我係局長你唔係,我係常秘你唔係。因為係必修科,整個中學課程大兜亂,部分理科固然要讓路,啲阿sir同miss全民皆兵,話之你教緊中史、地理、又或者你教緊體育、數學,或多或少都要教通識。此情此景,如此這般,何止摸住石頭過河,簡直係將全港教師趕落維多利亞港喇。看!這就是香港教育情况,事急馬行田,大兜亂,著住件前勇後勇的戰衣,向前衝,往後退,屍橫遍野。今日情况雖有好轉,因通識是必修科,佔去節數不少,其他科目亦受影響,尤其是理科。 香港學校又要一窩蜂教STEM,話之你本身教中文、數學甚至體育科,人人都都要兼教一些和STEM相關的科目。 STEM欠計劃 第三是STEM,一些國際級調查或比賽成績,香港學生總被其他國家或地區拋離,於是學者或教育界又探索原因,原來自有通識以來,STEM被冷落。徐立之教授力排眾議,坦率直言本港課程及考試制度令STEM水準下降,STEM和社會進步關係密切,香港學校又要一窩蜂教STEM,話之你本身教中文、數學甚至體育科,人人都都要兼教一些和STEM相關的科目。因時制宜,本來是好事,但無全盤計劃,事急馬行田,教師固然疲於奔命,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全民皆兵,全民皆賊,受害的當然是學生。

詳細內容